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教学如何设置问题

语文教学如何设置问题

发布时间:2023-05-04 23:22:26

⑴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一、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须具备“支撑性”。 古人写文章,常常追求“立一字缀全篇,缭绕盘旋到底”的效果。这充分说明了该字在勾连全文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果把这种理论移用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同样可以发现它的价值。因为,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同样需要有一个极其精妙的问题来撑立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以此勾连起整个教学环节,提纲挈领地辐射和管辖起其他教学内容,使整堂课有了骨架,有了推进的节奏感。 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须具备“力度性”。 此处所说之“力度“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思考力度,亦是就有效地提问而言的。在教学中,有效地“提问”能促成学生讨论、思考,能使师生生之间保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的维持取决于教师的“提问(问题设计)”是否有效。一个有思考力度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则会损伤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然而,虽然我们的课堂从来不缺少问题,但真正具有思考力度的问题不一定很多。教师应该怎么设计问题才能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个体经验连接起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就成为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平时大量的常态课来看,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大量没有思考力度的伪问题。教师们常常把学生当作教学对象,自己则扮演着演讲者、主导者的角色,向学生灌输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记住”大量信息,即使有的教师会在课堂上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绝大多数问题只是为了确认学生“懂了吗”,只是为了追求唯一的正确答案,甚至是对内容简单机械的重复陈述,这些问题其实是毫无思考意义的。我们需要的问题仅仅能考虑激励学生的兴趣尚且不够,更何况要追求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情绪在或亢奋或沉静中“潜流暗涌”起来的效果呢?问题设计若流于肤浅,缺少思考力度,课堂教学就已经失败了一半。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评价该问题是否具有足够的思考力度,设计的问题需要切中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心理需求,切合学生的情感状况,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惟有如此,我们的问题才可能带来思考效应,才可能激活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三、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须具备“变革性”。 现代认知结构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碰撞与融合而实现的。它强调学生自主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及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可尝试性、合作性、探究性都比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在尝试、合作与探究中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讨论、观点碰撞、组织交流来解决,从而拓宽彼此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共同获得提高。 总之,问题自有问题之美,问题点亮着人类的思想。教学从来就不是教师的一个行为,而是一贯师生协同合作的过程。如果问题设计合理而精妙,就能生成那种合作,并促进这种学习过程的发展,并把师生双方引向更有效、更完善的教学之路。设想,若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能遭遇着一个个“烫手问题”,并迫切地渴望回答,且其结果又将引出一个个能揭示或发现一种看待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在探求这种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小心谨慎地呈现问题,然后一个新观点神秘地喷发而出,带给我们的学生新的知识与活力,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不再是“永远的教学梦想”了。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着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提问的重要性时曾如此表述。因为,教师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自已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按预先设计好的路子进行,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努力设计出能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性、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语文课堂必须环绕着精彩的光辉。当教师们用精心设计的、充满思想性的问题轻轻推进学生的回答时,这激情、这光芒只会闪烁得越来越明亮,越来越频繁,燃烧得越来越炽烈,并最终实现由教师提问向学生自己学会提问转化,这样的现实,才是我们渴盼的有效性课堂、有效性教学。

⑵ 语文课堂应如何设计问题

文昌市联东中学郭健在此次的研习活动上,我们探讨了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各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敬畏自然》一文的教学设计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用哪些方法,让读者明理呢?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少老师都不大赞同,有的老师认为问题设计的太笼统,有的老师认为问题设计让学生难以理解,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回答。这个话题也让我深思,到底语文课堂应该如何设计问题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一些看法。
一、问题设计要根据内容而定。
首先语文教学内容存在体裁的差异,就中学语文而言,就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每一种体裁都有自身主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记叙文有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和表达方式;说明文有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议论文有议论的论点、论据和议论语言等。各种体裁的文章教学内容相去甚远,教学问题的设计要依此为依据。其次就单篇课文而言,不同段落之间,教学重点、难点亦有变化。教师教学时要慎重对待,不可一视同仁。
二、设计问题可以根据课文提示语和课后问题与探究
课文的提示语是语文编委根据所选课文特点,而对中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的一种提示或思路点拨,它往往有助于学生走进课文,理请思路,把握主旨。教师在上课时若能充分利用课文的提示语来设计问题,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快速进入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课后问题与探究是编委针对教学精心设计的问题,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文重点,巩固对课文的学习。所以我们教师在上课时,对课后问题与探究决不能漠然视之,而是要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突破口,来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三、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教师应多与学生接触,探知学生的认知心理,设计出难易适中,且学生感兴趣,乐于回答的问题。就目前学生而言,他们思想开放,喜欢评价是非,对新兴事物感兴趣,且善于思辩。根据学生这些特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切忌古板、机械、深涩,而应形象、婉曲和层层推进。问题设计得形象生动,含蓄委婉,才能激起学生的无限兴趣,使他们乐于回答,而问题设计得具有层递性就像一个个小台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四、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条理性 。
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同时要解决文章中的一个难点或一个重点问题,往往靠直接提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时需要设计一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问题设计要以学生能够理解、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表达。
问题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去选用他们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的语言。教师要做到用准确、形象的语言,使学生迅速地明白、领会所学的知识;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易忘记,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使整个互动过程充满生机勃勃的活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学问题设计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应善于从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和归纳,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⑶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设计好问题

教学设计好的问题可能就是抓住关键词去展开合理的想象

⑷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如何提问

导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好的问题胜过十个随意的提问,如果想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课文的认识,同时提高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就必须妥善设计编排课堂提问,其基本原则包括:问题宜精不宜粗、宜深不宜浅、宜少不宜滥等。只有妥善地设置提问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索,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如何提问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采取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这种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回答问题,没有思考这样的问题是如何提出的,问题的提问是否正确都没有思考过,没有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为此,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思索问题的提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提问的时间,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例如,我们在学习《白杨礼赞》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当时写作的背景,让学生自己去整体感悟课文,提出自己疑惑的地方,这些疑问处,可以让其他学生解答。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自主思索问题。

二、让学生明确问题本身

学生不会提问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学生对问题本身的不了解,不知道提问的角度、提问的范围,也就是提问必须以教学课题为中心。

1.了解问题的结构

我们平常所提的问题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问题的疑项、指向项和应答项。疑项主要指整个问句所包含的疑问对象、疑问词和语气语调。这个相当于构成句子的骨架,也就是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设问,用什么样的句子。指向项就是这个设问所要让我们应答的结果。如,文中作者这样设计的作用是什么?这个“作用”就是指向项。应答项其实在有的研究中是不包含在问题的结构中的,尤其是狭义上的结构,应答项也就是问题所要回答的一定范围。

2.了解问题的层次

这里的层次是相对于学生的 认识水平而言,是指主体对认识对象作出的一种主观反映,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文本材料进行思维关照的过程。根据这一认知现象,我们把问题分为:设问、未疑问、疑问三个层次,作这样的层次划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触觉,从自己的实际去发现、捕捉问题,对自己已经明白的东西,提出设问,可以激发其他同学思考,形成编制目标的因子,同时,也可以激励自己深入思考,激发学生自己去提问。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我们引导学生从孔乙己的形象出发提问,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提出:描述孔乙己肖像的句子有哪些?描述语言神态的句子有哪些?描述动作的句子有哪些?这样学生再读课文时就可以很快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学生自己提问,还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上述仅从问题的结构和层次来分析,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提问的价值所在,了解从哪里可以提问,知道问题本身所具有的的价值。

三、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

教师只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学生才能爱上提问,不畏惧提问。

1.围绕课题提问

我们在学习一篇课文时,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课题,课题同样也是提问的着眼点。教会学生从课题自主质疑,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废墟的召唤》一文时,学生提出废墟到底召唤着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经过这两个问题基本就能把握住文章的整体,就能将文章结构梳理出来了。

2.紧扣常规问题提问

刚开始学生不知道如何提问是很正常的,我们可以教学生一些常规的提问的方法。可以说几乎每篇文章可以这样设问: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3.在关键处提问

学生在熟悉了常规提问后,进而需要精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关键点,把握关键内容。一篇文章的关键处可以说是全文的中心,也可以是课文的疑难处,也可以是课文的难点等。学生如果能在这些关键点上提出问题,提出自己质疑,说明学生真正深入了课文,同时这也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和宗旨。如,《孔乙己》一文可以引导学生在描述“七个铜板”上设问:作者为何要这样细致的.描述?目的是什么?从而总结出动作描述的意义。

4.在矛盾处提问

课文本身故事情节的安排、发展都会有矛盾冲突的地方,而这些矛盾之处恰好也是作者设下伏笔之处,或者课文的衔接点、关键点。如果教师能教会学生在文中的矛盾处提问,学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了解文章的内涵。

四、训练学生提问的步骤

学习提问需要教师精心的训练,而训练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我们教师刚开始有意无意地让学生自己提问,到训练学生提问的方法,最后形成学生主动思索的习惯。

1.训练学生敢于提问的意识

要让学生提问,首先要让学生不惧怕提问,敢于提问。教师要特别注重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经常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思考,积极提问。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哪怕是错误的、不着边际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多次训练中才能打开思路,肯动脑筋,善于提问。

2.训练学生会提问

学生敢提问了,但也不能一直是提错误的问题,这样不是我们训练提问的目的,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提问,教会学生提问(这个问题在上面我们已经描述过)。在学生提问后,我们并非像刚开始一样一味地鼓励,而是要对好的加以肯定,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让其修改完善。

3.训练学生善于提问

善于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就是不只看学生提得对不对,而且要看学生提得好不好。我们在学生学会提问一些常规问题后,要让学生就课文的写法、结构、情节,及评价等提出一些具有深度的、有质量的问题。这样的长期训练,才能让学生既学习了课文本身,提升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又充实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故乡》一文时,学生一开始主要在情节上提问,本课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有哪些情节?这些问题没有错,但是没有深入一层,经教师引导学生开始思索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写作艺术,这样就提高了对课文的鉴赏性,质疑水平更高了,学生更能从提问中提高自己。

总之,让学生学会提问仅仅是培养其学习主动性的开始,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实施主体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学会质疑,教会学生提问。教师应该通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了解问题本身的结构,传授学生提问的具体方法等途径来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小学语文课堂想要进行有效的提问,首先他的问题一定不能设置得非常难,设置非常难的话,学生一般都不敢回答不出来,其次的话应该以一些有趣的形式来提问,而不是咸的提问

⑹ 初中语文教师上课提问的方法

导语:“提问”艺术,是教师的知识、能力、经验、智慧、胆略等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师有了“提问”的艺术,就能把握住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驾驭住生动复杂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师上课提问的方法

一、矛盾冲突式提问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语文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决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兴趣,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曲径通幽式提问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 、“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

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源搏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

又如《小桔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裤裂神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胡亏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 、“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曲问”,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冲开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环环相扣式提问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语文老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样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 、“反复无常” 、“蠢” 、“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因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举一反三式提问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既拓展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止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例如:《陆家客店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按情节可分为:开端:潘家酒楼上,倾听金氏父女血泪控诉;发展:鲁家客店里,帮助金氏父女逃离虎口;高潮:郑屠肉铺前,三拳打死镇关西;结局:鲁提辖机智逃脱,按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除暴和安良。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源疑,“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⑺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

导语: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师落实学科计划和进行课堂活动的纽带,教师要使课堂提问设计得合理、恰当和有意义,就必须注重提问的质量,讲究提问的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

一、课堂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兴趣

精心设计的问题要重视思考型、鼓励启发型和开放型的问题,轻视记忆型、检查型、封闭型的问题。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上,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启发性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老师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提问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愉悦地接受教学。比如,在教四年级学生写观察小动物的作文时,老师就先给他们讲了一个小笑话:鸡妈妈带孩子们在花园散步,突然来了一只野猫,孩子们吓得乱跑。眼看孩子们要被野猫抓住了,鸡妈妈急中生智,学狗“汪――汪”叫了两声。野猫被吓跑了,孩子们得救了,鸡妈妈借机给孩子们上课:“现在你们都知道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了!”听完笑话,学生捧腹大笑,老师因势引导学生:“动物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们。你们的宠物有什么趣事呢?”学生们的思维立即活跃,争先恐后发言。也许我们不能做到每在问题提出前都讲一个故事或者创设情境,但一条民间谚语、一句顺溜的提出,往往就能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要做的是使问题新颖,有趣味性,以免落入俗套。

二、课堂问题要能激活学生思维

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刺激素。学生的思维方式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我们在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难或太易,否则会事倍功半。提问时,可以把教材的内容与一定的故事或实际事例有机结合,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会一开始就感兴趣,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问题“障碍”,在他们心理上引发“冲突”。这样,当学生急于解开“冲突”时,他们就已经在进行思维训练了,对课文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课堂问题要随机应变

设问的目的是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以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点缀课堂。发问是否适,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弱:过早发问,学生内心一片茫然,容易造成气氛紧张,使课堂教学出现冷场;过晚发问,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容易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毫无价值可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通过阅读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提问,通过精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思考。问题的设置要扣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精髓。同时要注重“问”的质量,设计的问题要精当,有启发性。当然,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的切入口,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相当重要的。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后,我提问:“这是一首送别诗,可是文中却没有一个送别的字眼,你对这首诗,有没有看法,请谈一谈。”提问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能真正体现新课标中有关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教师要珍惜每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四、课堂问题要最佳时机

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状态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又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是关键。哪些地方学生易于产生疑惑?为什么会存有疑惑?如何旁敲侧击令其去除解惑?如在教《海伦・凯勒》时,当学生明白海伦・凯勒的不幸遭遇后,就应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海伦・凯勒是怎样面对这一切的?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样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要认真看书,寻求答案。通过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海伦・凯勒是个刻苦学习,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中置疑提问,是针对学生急于知道主人公命运的“愤悱”状态下提出的,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欲一睹为快。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

一、要准确击中突破口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是围绕课文的重点来制定的,而难点,则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全文内容,语言文字的难易程度来制定的。在教材中,有的字词、句、段正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只有找准突破口,根据突破口来设计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学的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有二:第一,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和丰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第二,读懂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及其运用,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针对教学目标,我在让学生通读课文,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逐步推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中思考品味:

1.课文写了西沙群岛的哪些特点?画出有关的词句。

2.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

3.写海底时运用了哪些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品味一下句子的含义。

随着三个问题的出示,学生专心致志读书,在品味中思考。通过逐步提问,讨论,师生共同体会西沙群岛美丽、神奇、富饶的景象,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直人课文重点内容,学生轻易就掌握了重点。学习完重点段后,我再提出了一个问题:

课文最后一段只有两句话,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样结尾好在哪里?

这个问题涉及到课文的教学难点(“祖国的南大门”),由于问题设计恰当,在重点已完全掌握的基础上,这个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篇课文的教学说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主攻方向,应该问到要害处,直击突破口,以收简约高效之利。

二、要有一定的深度、难度和效度

有时学生冥思苦想,也思考不出问题的答案,于是干脆不愿想,不回答;有时则相反,老师提问话音未落,学生的答案早已经脱口而出。出现这两种情况,原因是前者太难,高不可攀,后者太易,无疑可思。这说明,好的的提问应有一定的深度,做到隐而不露,思之可解,让学生乍一听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细思考则“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征服问题的欲望,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我在教学《捞铁牛》这一课的一、二自然段时,针对“洪水把铁牛冲到黄河底,人们为了修复浮桥商量如何捞铁牛”这一主要内容,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l.要捞起铁牛有哪些困难?哪些词语突出反映了这个困难?

2.“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当时人们会议论什么?

3.和尚说:“我来试试看”他是否有捞起铁牛的把握?从哪些话中可以看出?

对第一个问题,学生须细读课文,找到并理解“重”“隐”“淤泥”等词语,理解了这些词语,捞铁牛的困难也就不言自明了。第二个问题,不但要字面上理解“议论纷纷”的情景,这想象的答案不是统一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思想能力,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第三个问题中的“试试看”与“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表面上是矛盾的,但这一矛盾正好说明怀丙早已成竹在胸而又十分谦虚。这四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而深度适中,既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完成了教学目标。一个(或一些)问题推动教学目标得以完成,也就是标明提问是有效度(有成效)的。

我们谈论课堂提问的难度、深度和效度,也就是说,课堂提问应当像让学生空中摘苹果,挂低了,学生伸手可取,毫无意义,挂高了,学生跳死也摸不着,学生兴味索然,只好弃之不摘;只有放在适中的位置,让他们站着摸不到,用力一跳即可摘取,大家争相来摘,积极思维,这样,教者轻松,学者愉快,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要灵活、有味、耐品

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我说:“一看就懂的课文最难教。有些课文从词、句、段到全篇文章看似简单、容易,老师若不仔细研究,吃透教材,的确是无疑可问,但正是这些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字里行间,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如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课文的中心意思等,教师若能在这些看似无疑的地方设计出灵活多变有味耐品的问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捞铁牛》一课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它说明了水既有浮力,也有冲力,如果我们再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个“送”字用得很巧妙,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送”是什么意思?可换为哪些意思相同的词?

此问一出,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似的,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可换为“拿”、有的说可换为“运”......接着我引导学生一一进行对比,分析,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学生们一致认为虽然“拿”“运”“搬”“弄”等字都是描写动作的词,都有“运回来”的意思,但没有“送”字表达得有力,“送”字在这里不但表达有物归原主的意思,而且还带有“命令”的口气,它既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变害为利的气魄,同时也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通过这一问,学生才理解,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⑻ 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提问

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
一、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意义。
语文课堂充满了魅力,老师与学生的思想在这里交流,学生的知识在这里升华。就语文本身而言,语文课堂最能体现师生情感与思想的交流。而语文老师的提问是关系到语文课堂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很值得研究。 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让学生学会提问和质疑。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课堂提问,而是要追求一种有效的教师提问。有效使用问题连接了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反映,它将焦点由教师转向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弱化了教师的“上帝”角色和“万能”形象。
能否有效使用课堂问题的价值重大:首先从学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数量、质量、水平和学业成就;能促进思考,激发求知欲和探究欲;能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帮助学生组织他们的思想;能增进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就某问题相关的内容与教师或同学沟通交流的越频繁,他们习得的知识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过学业考试。其次从教师方面看,采取有效的提问能力,便于教师监控学生理解程度并提供反馈,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尽管有效使用问题有如此诱人的优点,许多教师似乎不能如我们所愿的有效使用问题。大部分教师在提问时通常出现这些问题:给出一些与教学无关或模棱两可的问题;一次提出多个问题;不知道如何回应学生的答案。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条件
1、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必须对于提问所要达到的效果有一定的预见性。必须根据想要获得答案的性质及对学生思考水平的要求来考虑“问题的类型”。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你想要为下一个问题“铺桥”,还是要启发学生理解某一个概念,或者是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等等,都要有价值,有明确的目的。否则,根本起不到提问的作用。如有位老师讲《刘胡兰》一课时,在讨论到刘胡兰面对敌人金钱引诱的表现时,先问“金钱好不好”,再问“钱有什么用”,然后展开长时间的讨论,随心所欲,游离了教学主题,这一个提问就没有什么价值。
2、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提问在明确目的之后,还要针对问题的实际情况和目的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逐步引导中如剥茧一样明白问题的实质,进而总结规律。如一位老师在讲解《背影》时,先后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背影》,那么同学们说一下文中写了几次背影?”“哪次最好?”“你认为哪次“背影”写的最生动?”“为什么作者极力描写背影呢?”“文中还写了其他“背影”请你找出这些体现父子深情的句子?”这一系列问题很具有层次性,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因此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坡度,就是提问设计时,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设计问题,?必须在问题的难易度上下功夫,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讲:“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泼了。”因此,课堂提问的层次性是非常重要的。
3、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想使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要求学生“探求”或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组织”答案。这意味着教师要避免问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饰性的问题。那些可以用对错、是非等简单回答的一类问题,会让学生不必探求课堂内容就随便猜一个答案来搪塞。即使学生在回答简单问题时会主动地去探寻他们所学的知识,他们仍然只是在“选择”一个答案而不是在“组织”一个答案。为了让学生创造出更加深邃、精确的反应,教师可以重组一下这些问题,以期使其具有启发价值。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现代的教育不是“奉送”知识,而是让学生去“索取”知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揭示出来,开启学生的心扉,使他们独立思维,深入学习,以尝试成功的喜悦。同样老师在讲解《背影》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我们在重读“穿过”,“跳下”,“爬上”,这些词时,思考我们为什么要重读呢?”学生答到:表现父亲买橘子显得费事。进而教师接着问:文中的“三布”写出了父亲家境惨淡,那么家境如此惨淡父亲还想着为儿子买橘子,体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就很有启发性。学生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
4、课堂提问要具有广泛性。如何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教学活动是获取学生答案阶段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因为这是学生课堂参与的绝佳时机。德士马等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生课堂参与机会的次数和回答问题的次数相关。提问的一个目标就是帮助教师监控学生的理解和参与情况,衡量教学成功与否,所以教师必须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对问题做出反应,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回答的平等机会。有效的提问应该是问一个问题,暂停,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思考并产生答案,然后选一个同学来回答,特别是没有自愿举手的学生。但是,多数教师还是让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这就导致了问题的不公平作用和回答的不平等机会。为了保证问题发挥平等的作用,让每个人都有课堂参与的机会,教师可以用些叫答技巧。比如教师可以在每张小卡片上写下每个学生的名字,然后随机抽一张卡片来让学生参与,这样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和教师交流并取得成功的机会,并且也为教师提供了掌握学生是否理解所学知识的机会。同时为了维持他们对课堂的参与,要让所有学生都保持警觉,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被叫到,变一下叫答模式以随机叫学生来回答下面的问题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5、教师的态度要平等。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总是高高在上,而要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居高临下的提问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距离感,甚至畏惧自己的回答会不会令老师满意,会不会遭来同学们的讥笑,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应注意自己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要有一种亲和力,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才能同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学生也才会放开一切思想的顾虑,走近老师的思维中。放飞自己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但提问中无论学生的回答满不满意,都应尽量避免言语的刺伤、态度的轻慢,应充满激情,充满赏识、充满期待。耐心倾听和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巧妙的因势诱导,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
三、语文课堂进行有效提问的措施。
如何有效的提问,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呢?这需要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目标有比较深刻的认识,需要老师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理解语文教学的任务。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进行有效提问呢?笔者有几点认识供参考。
(一)设计问题在内容上要深刻,紧扣教学任务。
1、设计问题紧扣主旨,紧扣中心——便于理解课文。例如我在讲授《变色龙》时,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变色龙”为题?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变的呢?除了“变”这个特点外,奥楚蔑洛夫有没有始终不变的思想或行为?这三个问题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学生明白了这些问题,也就明白了主旨。有个学生这样说:““变”字,表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是“看风使舵”, 警官奥楚蔑洛夫始终不变的是欺负权势和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课文开头写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由此可见,奥楚蔑洛夫倚仗自己的权势,从中剥削劳动人民。再有,当他得知狗是将军家的时候,他一反刚才的嘴脸,说道:“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言谈话语之中,流露出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蛮横。可以说这位学生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奥楚蔑洛夫警官对待穷人欺压,对待富人奉承、献媚。他这样变来变去始终为的是自己,对自己怎么有利就怎么变。效果非常好。
2、设计问题要从小处入手,从词语入手——便于学习语言。语文课堂离不开语言,文章的美丽是通过一个个词语实现的,分析好词语,就可以抓住要害。换句话说,词语分析可以作为分析文章的一个突破口。鲁迅的《孔乙己》,文中有多处出现“笑”字,这个“笑”字实际上是作者精心构思的“文眼”。抓住这个“笑”字设疑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分析词语,还会使学生加强语言学习的能力。在讲授《纸船-寄母亲》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在诗歌里用“舟”而不用“轮船”? 有一个学生回答:“在古代,舟就是轮船。我认为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另一个学生却说:我不同意。轮船很大,表达不出诗的意境。我就问:为什么舟能表达出来呢?这位学生回答:因为“舟”能给人一种很渺小的感觉,让人感到海上的飘摇不定,让人感到作者的孤独惆怅。轮船表达不出这种美感。而且“轮船”在语音上也没有“舟”的美感。如此深刻的感悟体现了学生对语言的赏析能力。
3、设计问题要紧扣社会现实问题——便于关注现实。在讲解《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我引导学生鉴赏了触龙高超的讽谏艺术之后,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在触龙劝说赵太后的话中,哪一句最能指导我们今天的父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这应当说是父母教子的一个特例,却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做父母的总想为子女把一切都安顿好,到头来却害了他们。借此,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谈谈他们的所见所闻,学生们谈了不少父母教子的例子,有的甚至还联系到了自己的父母。最后他们一致认为:父母之爱子,的确得“为之计深远”,作为学生更不能依赖父母,要培养自己自立自强的品格,这样才能接受未来社会的挑战。
4、设计问题可紧扣发挥学生想象力——便于拓展思维。设计一些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得出独特答案的问题,例如:“小姑娘后来怎么样了?”“路瓦裁夫人还会去参加舞会吗?”“如果你是蒋干,怎样回答周瑜的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灯的故事?”回答这类问题必须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通过创造性思考,才能得出答案。这类问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其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创造性地思考课文。这类问题也是全班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能促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设计问题要讲究策略。
1、巧妙利用矛盾。对立的事物都是互相排斥的,人们碰到这种情况时,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提问式教学中可以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如魏巍《我的老师》一文中,写蔡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为什么又写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又打了呢?又如《本命年的回想》文中有这么两句话:“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教师可以提出:既然“舍不得吃”,却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两者是否矛盾?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会明白:“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俭约、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了其它,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它们是统一的。这种写法使人感到真实可爱,富于情趣。学生弄懂了这两个句子,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抓学生的“兴趣点”。设计问题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讲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时,就可这样问: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学习环境、教课先生、学习的内容上各有什么不同?作者向往的是哪种儿童教育?你对这种教学方式认同吗?这样提问,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寻找答案。
4、善于利用比照。精心设计以组织“比照”为目的的提问,以整合教学内容。? ①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 ②苏轼的《浣溪沙》和晏殊的《浣溪沙》这两首词都是抒发的感情又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说说他们不同的地方。? ③《南园》和《十一月四日风月大作》都包含爱国忧思,但在格调上有所不同,试做比较。故意出错法
5、经常利用“出错”。在学生回答问题都不积极主动的情况下,老师有意说错一个答案,故意写错一个字,有意引起学生注意,挑起战火,引导学生抢答。如教学《扁鹊见蔡桓公》中“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个句子划分节奏时,我划分成“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我刚在黑板上写好,学生差不多是群起而哄之,很多学生都来纠正我的“错误”,一个学生刚说完,另外的学生马上站起来讲他的理由。教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尤其是在讲字词时,用故意出错法会让学生牢牢记住这些字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在写的时候要注意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采用问题教学法,其课堂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目标所要求的。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从而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地向前推进。而且,问题教学法对于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只要积极实践,努力去做,无论何种基础的学校和师生,其课堂教学都会收到实效的。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历年,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合作性、民主性、过程性,不管进行摸索,就一定会有所成就,语文课堂也一定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和魅力。

⑼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实施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主要是指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问题式教学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质疑的精神,通过已知发现未知,引导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并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创造与实践能力。将问题式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一、备课环节应充分地设置问题
为确保问题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教师应该在备课环节充分地做好问题设置的工作。首先,教师备课时应该严格遵循“三备、四定、五统一”的原则。其次,教师在充分了解与熟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列出相应的提纲内容,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思考,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并指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再次,对诸多列举出来的问题进行严格审核与分析,在保证所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同时,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抑或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再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感兴趣程度,舍弃部分不合理的问题,保留精华,从而为学生提出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1]。
例如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我先设置第一个问题:将《燕子专列》这一标题更改为《燕子》,再让学生们对全篇课文进行朗读了解,判断《燕子专列》与《燕子》这两个标题的区别。接着我再结合课文,分别设置以下几个问题:专列是什么意思?燕子专列又是什么意思?你们还能说出别的什么专列吗?“这件事惊动了瑞士政府和人民”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为什么瑞士大大小小的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都在呼唤“救救燕子”?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促使学生对全篇课文进行认真解读,带着问题,在解读中寻找答案,进而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及情感。
二、课中环节应认真仔细地探究问题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于备课环节充分地设置问题之后,便可在课堂中实行问题式语文教学,通过积极、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在课堂学习中对问题进行探究。首先,教师可将自己设置的问题以PPT、图片、讲义等多元化方式呈现出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步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其次,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对问题进行梳理,以免学生出现茫无头绪的现象,但不可以直接解决问题,而要适当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慢慢探索深入了解重点知识,并学会采取适宜的方式解决问题。再次,为保证问题的解决,教师可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时间,使其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俩俩交流、自主探究、与教师探讨等方式解决问题。
三、课末环节应解决与拓展问题
虽然实施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法主要是期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发育不太成熟,对很多问题无法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究,因此,教师在让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之后,还要收集、归纳、整理此问题的解决方式,在尊重学生原来解决问题方法的基础上,针对问题解决答案不合理的地方,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与探讨,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分析错误的出现是基础知识不牢固,还是不用心,抑或是其他因素,针对影响因素给予学生适当的教学干预,直至学生完全明白为止[2]。
除采用问题式教学法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在课末环节对问题进行拓展。对问题的拓展主要是指在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在不偏离课文内容太过严重的情况下,将问题延伸到课程之外,给学生对知识的深入了解与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在讲解《画杨桃》一课时,通过课中环节,学生已经针对杨桃画的像不像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究与讨论,所以在课末环节,我便列举出其他一些水果,如菠萝、香蕉、木瓜、火龙果等,让学生观察这些水果从不同角度画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若是切开来画,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⑽ 小学语文如何精心设计问题

一、课堂提出的问题,课前要根据课文内容通盘考虑,做到环环相扣。
在上语文课之前,除了要钻研教材,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目标外,还要在师生互动环节的提问上做通盘的考虑,既要考虑把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成一个一个的问题,又要做到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衔接,一定的梯度,使整节课浑然一体,扣住学生的心弦。

这就是心理学上认为的目标的定向。如果问题是一忽儿东一忽儿西,学生的思维不能集中到一个点上,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一旦学生对问题失去了兴趣,课堂气氛又怎能活跃起来呢?

课前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设问。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到一读就懂,但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线索,因而对课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师课前设计教案时可以从全篇的主要内容入手,精心设计提问,做到问题环环相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亲人指的是谁?再见了亲人是谁说的?志愿军把朝鲜人民当作亲人,可见情谊非常深厚,课文是从哪些段落表现他们情谊深厚的?通过三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从整体上看清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

二、课堂提出的问题应简明扼要,切忌绕弯子。
语文课堂提问与其说是一门技术,倒不如说是一门艺术。因为汉语言文字实在是太丰富多彩了,同样的意思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语句表达出来。而语文课堂提问却应该简洁明了,少用专业术语和绕弯子。有时本来很活跃的课堂,因为一个问题问得不当,学生没有弄懂意思,往往气氛很快沉闷下去,教者可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不知什么原因。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因此要对提问进行巧妙地设计,使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

1、在关键的内容上设问。

所谓关键的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和章节。抓住这些内容设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一个苹果》一文时,可以选取课文中苹果的来历和经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苹果出发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2、在内容的矛盾处设问。

不少课文在内容上会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很深,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挑山工》,为什么挑山工所走的路比游人长一倍,而所用的时间却并不长?在这里设问,能够造成学生思维的起伏跌宕,让他们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3、在内容的重复处设问。

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和深沉。在这样的地方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分析体验作品的感情内涵。如《林海》中,“感到亲切、舒服”出现了三次,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这种感情的?又如《灯光》一课中,“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三、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在语文素养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不但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上要设计提问,还要在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上提出一些问题,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发展,在思维上也有所拓展和提升。

一些课文会在结尾处设置悬念,让学生展开想象。这时教师可以在内容的拓展处设问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的思维。如《凡卡》一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他的信如果落到老板手里后,其命运又会怎样?凡卡如果逃了出来,是流浪还是去找爷爷?通过这些问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另外,在实施课堂提问时要使所提出的问题简明清晰,让学生明白老师在问什么,自己要怎么做,并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解决问题。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教学反馈信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做出的总结、评价或指导使学生对自己的理解认识获得一定的反馈信息,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课文去进行判断推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阅读全文

与语文教学如何设置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0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6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