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解读文本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解读文本

发布时间:2023-05-06 10:01:22

⑴ 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任选一篇,谈谈如何解读文本

一、一年级先认字再学拼音

过去的教学都是先从拼音学起,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这无形中给学生很大的压力。刚刚从幼儿园升到小学,还没有适应校园生活,就要面临如此巨大的难题,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而“统编版”教材反过来了,先从简单的认字开始学习,再学拼音,从简到难,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适应小学的生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小孩子还没有接触拼音时,都是在认字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也符合小孩子的习惯,所以在第一篇识字课文中,就是“天、地、人、你、我、他”,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等,这些都是孩子平常生活中都能接触或者看到的事物,很传统,也很有趣。这让孩子们快速识字,把汉字、汉语摆在了第一位,明白拼音只是辅助认字的工具。

二、强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学好中华传统文化,语文课程是我们重要的学习途径。所以语文不仅是我们平常交流的重要工具,还应学习古今文化从而提高个人素养。

我们发现“统编版”教材中海外文章的篇幅减少了,增加了一些有关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统编版”语文12册教材吸纳古诗约125篇,平均每年级20篇左右,中高年级还有少量的文言文。分量增加很多,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古诗词了,学生太小,无法理解古诗的意思以及当时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怀,所以在教学中无需过多的阐释,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的。读得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古诗词的音韵之美、汉语之美,这也算是有所感觉了。

文言文是我们古代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和知识上的精华。可这跟我们平时说话所表达的语言是截然不同的,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就很难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初读熟悉内容,再边读边利用注释理解大意,接着咬文嚼字解字词,最后悟真情。

三、 注重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高尔基曾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近,生活也对我越加光明和有意义。”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单单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课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主动去接触课本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如何让学生拿起书籍去探索无穷的奥秘呢?

“统编版”教材中,一年级每个单元后面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因一年级的学生太小,需要在家长的陪同下阅读,营造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主要的用意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二年级之后增加了“我爱阅读”这个板块,包含有小故事、有寓言故事、有伟人的故事等等,这些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更能很好地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好习惯,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现在班班有图书角,上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书籍,这些书籍正等着学生去探索、挖掘其中的奥秘呢,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 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对事物的表达

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准确、详细地表达某个事物却很难。“统编版”教材中,每隔一个单元就有“口语交际”,如“注意说话的语气”、“长大以后要做什么”、“图书借阅公约”等等,这些主题更加贴切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通过思考,让学生学会表达,能够流利、正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议。

我们要吃透教材,用好教材,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让学生学得更多,学得更好,兴趣更浓。我们还要从课内到课外,把所学的知识延伸到实践生活和学习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⑵ 文本解读从哪些方面解读

借助分析文本语言、分析文本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主题表达这几方面互通共融,这样文本的解读才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

走进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走进文本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展示的环节。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在探究与创新的过程中突破文本的重点与难点,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走进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心之所在,目标任务的达成,课堂效率的优胜,全在这个环节来实现。

文本内涵的三个层次:

一、表层。字面所写的意思,即文本所写的人事景物,一望可知。我们在初读文本时就能够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如《灰雀》这一课,我们在读第一遍课文时,就能够找到文章所写的是列宁与小男孩如何找到灰雀的故事。

二、里层。字面背后的涵义,即文本隐含的思想感情。一望无知。

三、深层。字面之外的风格。即文本体现的表达艺术,不得其入。

⑶ 怎样进行文本解读——《小学语文教师》的群研讨

“文本解读一个基点——基于文体特征;三个台阶:得意——写的是什么;得言——怎么写的;得趣——写得怎么样。三个关注:关注编者目所编的意图;关注教师所得的高度和精度;关注学生能得之路径和难度”这是江苏南通的范崚瑱老师在今天刚刚结束的《小学语文教师》群研讨中的发言。 为什么要进行文本解读?怎样进行文本解读?总结如下: ——文本解读是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前提。正确的、深刻的文本解读是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的基础。缺少了有深度、有厚度的文本解读,教学必将流于泛泛,课堂必然低效。 我听过一节《知了学飞》,在那堂课上,知了成了十足的反面教材。 后来,跟一个老师备《知了学飞》,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我们从文本的每一个部分,抓住对知了的描写,揣摩知了的心理,这样定位:学飞前的知了是有目标的,好学的;学飞时的知了是不耐烦的、怕艰苦、不虚心的;学飞后的知了是懊悔的。这样的知了的形象是立体的,在对寓意的理解上,学生也就能够很自然地想到只有目标,缺少扎实的努力,收获的也必将不够圆满这样的寓意了。 听《知了学飞》,备《知了学飞》,给我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深度的文本解读,真的是前提和基础。抓的关键在哪里?两点,一是知了的心路历程,一是关键词句。文本解读的抓手—— 一是全篇;二是细节。全篇是通篇的通览性的,是从整体上把握。细节是词句段的细细品咂,是品词析句似的。 如何进行文本解读? 很多课堂看到的就是教师一个人的主角式表演。必须要看从一个文本,老师扎扎实实带给了孩子们什么。 文本的语言有三个层次:一是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式语言,学生能听懂,也能自由运用表达;二是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式语言,学生经过学习、模仿就能学会的语言;三是适合文学作品的精粹语言,这样的语言典范、优美、蕴涵丰富的思想和语言的表达艺术,具有言语智慧,但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才能逐渐体悟到。对于适合学生学习的目标语言,教师应该设计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运用,将课文语言逐渐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我们常常惊叹于名师精彩纷呈的课堂,孰不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教学中的精彩往往来源于课外的功夫:来源于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来源于教师独到的教材解读,来源于教师精心的教学预设……我们追求精彩的生成,但不可忽视精心的预设,必须在备课上花功夫,尤其是要在解读教材上下力气。 薛发根老师说:“我以为教材(文本)必须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 我觉得文本指向就该兼顾全面——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全方位的,虽然我们不能凭借一篇课文完成所有的训练目标。你的教学指向内容,那你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作者的写作背景、编者的单元主题;你的教学指向表达,那你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能够更多关注的是作者 文本解读,个人观点,要循着作者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来解读。 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得到了什么——结合课标的要求,在“语文素养”的范畴内,扎实地给了孩子怎样的训练。具体来说就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当然,有侧重,有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也倡导“一课一得”。 所以,老师通过阅读要尽可能早一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达成一致,这样益于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 有些时候,既要“作者不必有,读者不必没有”,有时候有忌主观臆测。关键是“真实、朴实”地进行教学,学生“扎实”地学有所得。 文本解读要遵照文体的特点。小学主要的文体也就几种吧?——记叙文侧重写人的,如《渡河少年》;侧重写事的,如《向狼借路》;侧重写活动的,如《赛龙舟》;侧重写景的,如《黄山奇石》《香山的红叶》《船过三峡》。还有就是说明文,如《长城》。再就是古诗文、神话故事类、寓言类了。 其实很多文章原本是作者自然的情感流露,不是非要告诉别人什么道理。教材解读时不和思想品德教育挂钩,也是在还原本文的真实性,引导学生更多地感受文章真实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懂得习作的特点就是要真实,说真话抒真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文本要传递的或读着体悟到的所谓的“道理”,原本就是因为个人的关注点的不同,会有所不同,这才是科学的,才是符合人的个体特点的。但是因为我们的考试的指挥棒的制约,像中考、高考都规定了所谓的“标准答案”,才使得我们的老师比较多地硬性地求一致,给学生所谓的“思想教育”“道理”等等。这个很无奈的。咱们教学也无奈地要两条腿对待——一条看考试要求,一条看学生自主发展。但课堂上要是不关注这个问题,我觉得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训练来说,难免有缺憾。先解读文体特点。在文体特点基础上再定位某篇文本的解读要点。 《植物妈妈有办法》的解读——写什么?科学知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为什么写?用诗的语言,激发孩子们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可能不全面) 《春》的课文解读------ 内容:描绘了盎然的春景,表达了轻快的愉悦。形式:活泼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遣词造句……)核心价值:散文的情感美与形式美如何和谐统一?( 敬请指正) 每一种文体,像儿童诗、散文等,只是一个大体的分类,在儿童诗中,有更细的分类,比如抒情儿童诗、科普儿童诗、童话儿童诗、寓言儿童诗、故事儿童诗……这些都有儿童诗的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像《植物妈妈有办法》这首小诗,浅显易懂,趣味、生动,根本不需要深解,只是要把握住诗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如何让学生学会观察,对大自然的奇妙产生兴趣,对诗的语言、表达方式有所了解并尝试写一两句,我觉得就可以了。

⑷ (原创)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教材

文本是什么?广义的文本,首先是指创作文本。教师作为文本的解读者,是指教师与作者的对话。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教师也是一位同学生一样的普通意义上的读者,由于阅读经验与文化的积累,又接受过专门的训练,因此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可以说是位熟练的读者。所谓正确解读教材就是要理解语言文字,摸准情感基调,把握分寸尺度。实际上,对文本的阅读,都是一个分析、理解的过程,不同的读者对相同的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形成多元化的态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读者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读者各自的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的不同。因此语文教师如何正确解读教材,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教师读通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读课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读者的身份去读,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所含蕴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其次从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了解学生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积累水平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些相同或差异之处,以便确立今后的备课路向。
二、关注教材的总体趋向。本学期,我负责接任六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我发现,进入高年级后,教材更重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落实。这是最终实现“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的总目标的重要一步,也是解读高年级课文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全面正确地把握教材的基础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民族文化的智慧,很大部分,学生要通过这一载体来认识,吸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其自主性、开放性、人文性大大加强,特别是教材的选文,包括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括了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导向。就是在语言编写方面,也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人的特征,而在其教材的助读体系,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均已不追求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标准答案,让孩子遐想连篇,给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留下很多的空间。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才能充分挖掘教材深含着的意蕴,才能理解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特点,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品之间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从而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比如风格各异的古诗,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能真正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节选自《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着的文章,除了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还要知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遗产;《新型玻璃》反映的是高科技发展成果;《蝙蝠和雷达》反映科学探究方法。除此之外,一些富含生命意识的文章如《挑山工》,富含环保意识的文章如《只有一个地球》等等,当代先进文化思想尽蕴含其中。只有把这些内在因素充分挖掘,才能明白语文课上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而不会盲目地为“怎么教”所困惑,语文本体才不至于淡化和失落,语文课堂才能灵肉相并。
四、关注课文单元组合。所谓单元组合,即围绕着某一主题,组织了3-4篇课文而构成的意义单元,它常常包括随后的练习以及部分习作的内容。在教材处理时,我们要整组备课,通盘考虑;关注联系,注意差异;前后照应,温故知新。这样使学生有效学习并迁移运用。从去年开始,我校——南宁市清川小学开始实验主题阅读教学,即——"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一主"是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主体,
以教材单元主题为主线;"两翼"中一翼是与教材单元主题配,这就更要求我们语文老师熟读教材,把握教材的主题意义。在实行这个新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我发现通过更深的研读课文,可以使我的课堂提升更多,学生的收获更大,比如,本学期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25课《伯牙绝弦》一课时,我通过先熟读教参,再大量查阅关于伯牙绝弦的背景,故事起因等相关资料,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记,最后还引出了与这一单元“艺术与人生”为主题的相关的两篇文章,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更深刻的把握课文的主题。
五、关注每一篇课文的解读
在重难点突破上,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可以有以下三个方法:①抓关键词句,理解它们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向它们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学会遣词造句。②抓篇章结构,揣摩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③抓文体的辨别,,明确记叙性、说明性课文及诗歌的基本特征和教学重点。。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从三件事体会:鲁迅关心他人、敢于抨击反动势力,关心后代青年成长等。这样,突出值得借鉴的表达方法,以典型时间反映人物精神面貌,体会精准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又如《白鹅》中抓住“好一个……的白鹅。”这句式样的句子反复出现,作用有四:A暗示课文要点与层次;B强调了本课要表达的中心;C巧妙地将记叙与抒情融合;D对小节内容予以概括总结。
其他还有很多的内容,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细细对照,认真反思,将所学与实践结合,努力提高教材处理分析能力和实施教学能力。
我想,如果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认真的研读、吃透教材,那么语文教学,再也不是先前简单的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了解文章表现了什么精神,体现了什么思想,而是更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更讲究如何让学生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文学素养较高的老师,懂得什么时机该让学生“圈点批注、摘抄书作”,什么时候该让学生“品词品句、咬文嚼字”;懂得恰到好处地“动情诵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知道“静心默读”地拉长学生的体验过程。
在教学中真正达到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攻破我们的教学重、难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数学课堂因解读精辟而变得精彩纷呈。

⑸ 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随着新课改浪潮的不断涌入,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一改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强调课堂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提倡学生在自主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踊跃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要求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教师的引导.正确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备的技能.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材的旨意科学有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引导质疑法.在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在学生不能完全自学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的引导又往往是靠引导学生质疑来体现的.在阅读教学导入时,我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帮助学生激发兴趣、不断拓宽思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我指导学生阅读三年级下册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我围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质疑:①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②为什么必须要把这条鱼放掉?③最后这条鱼放掉了没有?结合这些问题,我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从阅读中他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原来,汤姆钓到的是一条大鲈鱼,但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因此,在父亲的坚决要求下,他最终还是把这条鱼给放掉了.

(二)讲故事法.孩子一般都很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应努力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演讲,被激化的、被渲染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带入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并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例如我在上小学三年级上册《卧薪尝胆》这篇课文时,我给学生讲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交战的成败故事,并顺势诱导学生:为什么给人家当奴仆的越王勾践最后能反败为胜灭掉了吴国呢?这一悬念的设置,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并从读中了解到:课文叙述的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明白了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反败为胜;而吴王却骄傲自满,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被越国灭掉的道理.

(三)课堂表演法.小学生都有爱玩好表现的特点.在进行童话这一类课文的教学时,我采用了课本剧表演的教学形式,让几个学生来担当课文中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是自己或自己班里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文.比如我上三年级上册《哪咤闹海》这一课时,我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哪咤、东海龙王父子等角色,并引导他们要演好角色必须把握好人物特点、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让他们在班上表演,学生都兴趣盎然地从表演中寻找故事内容:原来,文章写的是小哪咤大闹东海,降服龙王,使人们重新过上太平日子的事.这种因表演而形成的阅读活动,既加深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全体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创造学习的激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上是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的一些方法,学生初步自主阅读完课文后,对全文内容已有了整体的感知和认识,接着,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阅读环节.

二、细读课文,加深感悟.

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加深他们对文章的感悟.

(一)理清文章脉络.理清文章脉络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思路,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般来说,文章的脉络主要是纵向(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和横向(按人或事物的几个方面).比如我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汤姆去钓鱼钓到鱼放掉鱼这一顺序细读课文,帮助他们梳理文章思路,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又比如我上三年级上册《东方之珠》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按课文是怎样描写香港的沙滩、海洋公园、以及街市这几个景点的?这一思路细读课文.通过有条理的细致阅读,学生领略到香港迷人的沙滩、着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以及美丽的夜景,从而感悟到香港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二)分段、分层细读,感悟课文内容.比如我上三年级上册《石榴》这篇课文时,在细读课文这个环节上,我引导学生抓住春天时石榴的叶子,夏天时石榴的花,秋天时石榴的果实这三个方面内容有条理、有次序地进行阅读,并着重引导学生对石榴果实的颜色、样子、味道进行细读,从而加深他们对石榴的印象.

(三)品读语言,体会文章语言的美.如三年级下册的《荷花》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文中有许多精美的句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课件展示出许多幅荷花的图片,并播放美妙的音乐,引导学生在一个美的意境中诵读精美的句子,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通过在意境中诵读这些句子,学生不仅从视觉上欣赏到荷花的美,而且还能从品读语言中感受到荷花的美.

三、抓住重点词、句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些课文,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课文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各种感官,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精读是细读的继续和提高,即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深入、透彻地认识课文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全面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如何表达课文思想内容.

(一)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词虽然是语言中较小的语法单位,但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些具有概括性的关键词语.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关键词、主题词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三年级上册《拉萨的天空》一文中,纯净和明洁是两个关键词.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描写天空纯净和明洁的句子反复诵读,比如:天空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等句子.从诵读中学生理解了纯净和明洁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了解了拉萨天空的特点,以及拉萨天空的美.

(二)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抓住中心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我上六年级上册《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中心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精读课文.如:甲是什么意思?作者用哪些具体的景物来突出这个甲字?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特点?桂林的水又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的设置,推动学生去寻读课文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到: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这个甲字来写,用了先总后分的叙述方式,以下的内容都是甲字的具体化和形象化.

(三)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课文里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更深层地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句子.比如我上到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这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句话:你见过城里的鸡是什么样子的?你在乡下见到的鸡又是什么样子的?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理解乡下的鸡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理解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一文章内涵.

(四)抓住过渡句来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作者要表达的前因后果.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的过渡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围绕这个过渡句,我给学生设置了两个问题母亲到底有多轻?而‘我’为什么那么难过?,学生通过阅读,知道母亲原来才有八十多斤,但在作者的记忆里,母亲总是拉着他,背着他的妹妹,肩上还在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通过精读课文,学生由此体会到作者为何如此难过,进而理解作者对母亲是多么的愧疚.

四、运用朗读技巧赏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阅读教学,我们不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知、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他们在思想上获得启发.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指导他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达到与文章、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一)注重要点挖掘,以读入境.一篇文章的情感往往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选取那些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题思想的句子,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他们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桂林山水》一文结尾,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了荡舟漓江时的情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这句话,他们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以读悟情.在朗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唤起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引导他们结合生活经验,边读边想象文中的情境,使学生逐步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读出真情实感.例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文中汤姆的心情变化,我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是你们钓到那么大的一条大鱼,会舍得放掉吗?如果放掉了,心情又会怎样?然后,我让学生叹了一口气再读文中句子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使他们在想象和唉声叹气的诵读声中,体会到汤姆由原来钓到鱼的惊喜到放掉鱼后的失落心情.

(三)读有所思,读有所悟.在阅读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在读中悟,在悟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课,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不管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这个道理.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道理的理解和体会,我设计了几个练习题,如:过马路时,不管( ),都( );自习课上,不管( ),都( );在公园里,不管( ),都( )等等,通过练习学生对自觉遵守规则这一道理的理解更加形象和深刻,使他们在思想上获得新的启迪:遵守规则,就要从自己做起,只有人人都自觉遵守规则,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全面正确科学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整个阅读活动中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且也是他们的欣赏者.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制定教学方案,组织学生的学习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评价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是我们教师的基本职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对学生言传身教,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读出内容,读出思想,读出感情,读出启发.

⑹ 如何解读小学语文文本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效的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与体悟。文本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唯一桥梁,真正做到正确解读、深入研读文本,是我们把握作者情感与理念的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究竟该从何着手,走近作者的文字,进而走进作者的内心呢?
一、仔细琢磨语言特点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树。语文老师必须时时想着自己在教语文,时时想着从文本中寻找有独特精妙的语言表达,引领学生反复揣摩,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就语文教学来说,选择与切入文本阅读的角度,是整体把握文本的关键所在。如果把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内容,一堂课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从文本的“可讲处”到“可衍生出”,大大小小提出很多问题,东碰一下,西摸一把,就会造成学生体验与理解的浮光掠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从教材中寻找出一个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之中。
(一)解读关键字。

比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我们可以抓住课题中的一个“游”字,引导孩子质疑:“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呀?”“鱼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呢?”学生带着疑问默读课文,找到两个关键的句子:“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他们还弄清了这两者的关系是先与后、因与果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换字的方法理解“鱼游到了心里”中的“游”字就是“印、刻、烙、留……”的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就是鱼的静态和鱼的动态已经深深地印在了青年的心里,就是“胸有成鱼”的境界。这个“游”字,赞颂的是青年从春到冬的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看鱼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刻画出青年看鱼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的形象。而“鱼游到了纸上”中的“游”就是“画”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画”而用“游”呢?一个“游”字,就令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金鱼万千的形态和生动的姿态;一个“游”字,金鱼和青年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了。难怪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执着追求和“推敲”的千古佳话。作为语文教师,在研究教材的时候既要做到“字斟句酌”,还要努力引导学生用字用词准确、简洁和生动。

(二)解读关键词。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就可以抓住 “了不起”这个词,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文章中 “父”的伟大,“子”的勇敢、无私。在教学老舍先生的《猫》一课时,古怪一词是含有贬义的,那么,在文本中老舍先生是用古怪表达他对猫的讨厌吗?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1-3自然段,发现课文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词句,可是也不难体会到作者对猫的情感倾向。比如,作者赞猫“有时候很乖”,夸猫捕鼠的时候“多么尽职”。并详细描摹猫动作的“温柔可亲”和叫声的“丰富多腔”。细读课文,聪明的学生发现作者其实十分喜欢猫,因为他把猫印在稿纸上的泥脚印比喻为漂亮的小梅花;还能从猫毫无意义的叫声中听出“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段”和“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作者经常都在关注猫,难道这不是因为喜欢它吗?

(三)解读关键句。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抓住文中一句往往被许多老师认为简单而忽视的“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去领悟文章所蕴含的“诚实”思想内容。又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鲁教版五上册《草船借箭》一文时,慧眼独具地开发出了诸葛亮的“三笑”,从而使学生从一个“笑”字就领悟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课文精髓。所以只有抓准了教材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整体把握教材;如果不能抓住突破口,就不可能分析好教材,更不能从“整体”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神”。而且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分析课文应咬准不放的关键词句的提炼,以及板书的设计等等,都是基于这个“神”的。

二、多层次、多角度解读文本

(一)要了解语言背景

文本解读必须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品。如《落花生》一课引导学生感悟课文重点句“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时,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了解文本的时代背景,出现了看似热闹,实则无意义甚至误导学生的现象。生:老师,我觉得作者的想法太落后了。师:噢?你是个很有见地的孩子,能说说你的独特感悟吗?生:像苹果和石榴那样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人,我觉得他们既好看又实用,比“花生”那样的人更好!老师眼睛一亮,表扬说:“你的见解真独特。同学们,你们的看法呢?”生1:外表不好看,用人单位不欢迎,找工作困难。生2:像花生一样深深地埋在地下,没有表现的机会。生3:外表好看也是一种用处,起码让别人看了“赏心悦目”。师总结:“你们真了不起,一个个见解独特,值得肯定。”
作者许地山笔名“落花生”,刚好与文本题目一致,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这是作者以物自喻,彰显自己做人的态度。再联系那个时代水深火热的中国,有多少仁人志士和先生(落花生)一样,为大义、为祖国、为社会“藏而不露,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啊,哪怕这索取的仅仅是旁人因看见“体面”而产生的“爱慕之心”。如果教师对文本的作者、创作背景等都有全面的了解,就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质疑,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师:同学们,其实花生那样的人就是作者那样的人!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的人吧!(简介作者生平)师:(质疑)在作者的心里,和讲体面相比,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教书育人,是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是开展各项教育工作,是为发动更多的人参与救国……)师:是呀,和这一切相比,讲体面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们觉得和苹果、石榴、桃子相比,谁更可敬呢?相信此时没有学生再会为花生虽实用但不好看而遗憾,相反,会为落花生的藏而不露,只求奉献而自豪,为作者的不求索取,但求奉献而敬佩。
(二)解读文章题目。
文章的题目往往与文本的内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标题常常是已经告诉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看法及倾向性。抓住了文章的题目,从题目入手,可以通过题目大致推测一下文本的内容,这样就能较快地进入文本的内容解读,为深层次的解读奠定良好的基础。如鲁教版三下册第七单元,这组教材是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主题,仔细观察,发现《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这两篇课文的题目就揭示了人物精神。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只要我们注意了它,我们就或把握了文章所述之事或是抓住了文章行文线索、或是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是明确了文章的主要人物等等。这无疑对我们整体把握文章大有禆益。

(三)以孩子的角色体验文本

阅读文本,读者就会从中获得信息,接受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每一个人的知识、阅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所以每一个人与文本对话时都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小学生处于六到十二岁这一年龄段,他们与我们这些成人,无论是在知识结构,还是在生活阅历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距。而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如果一味地用成人的思维去体验文本,往往会把课文读得太深。

如《生命 生命》这一文本,如果用我们成人的思维去解读,除了能体会到作者分别从动物、植物、人类这三个不同的方面谈到了生命现象,从而分别从强烈的求生欲、顽强的生命力、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等角度强化了生命的价值这个主题,还能体会到这三个例子是有关系的,前两个关于飞蛾和香瓜子的例子说明了它们是不能主宰生命的,只有我们人类才能主宰生命。但是,如果让他们体会第二层就有点拔高了。因此,从孩子的思维角度考虑,我们应重点引领孩子体会第一层。同时,我们也只有用孩子的思维去体验文本,才能更切实地体会到,哪些会是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最容易出现的疑问。真正把握好这一点,我们才会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设计问题,所提的问题也才会更加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我们要达到对文本进行深入而独到的解读,必然要熟悉文本、直面文本、回归文本,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真正的心灵层面的沟通与交流,真正做到走进作者的心与灵魂,与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语文课堂充满自己的个性和色彩!

⑺ 小学语文课文解读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1.阅读:读通课文是阅读的基本,其次就是要会找重要的语段,并要理解.至于理解要先从表面意思的理解深入到深层次的理解.2.背诵:背诵是小学语文乃至初中语文中在所难免的,我认为背诵语文先可以分段背诵,然后再整体背诵.以上是我对小学语文课文的理解,我认为写好作文也是语文的一个重点,毕竟语文考试总是少不了要写作文的嘛!

⑻ 小学语文文本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1、符号学分析法

符号学其实是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我这里仅指最为经典也最常用的符号学分析方法,也就是格雷马斯的方法,主要包括矩阵分析和施动者分析等。当然,罗兰·巴特、托多罗夫等人还有其他的许多方法,但原理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所谓“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基本上也就是这些方法。

2、叙述学分析法

主要是故事分析(包括故事序列分析,故事类型分析等等),与叙述视角分析(包括叙述者的人称、位置、可信度;叙述者的声音、叙述的速度等)。当然,叙述学也同样关注人物的话语分析,看他说的话是直接引语还是间接引语,亦或是自由间接引语。

因为叙述学、符号学等都是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上的,所以分析一篇小说就犹如分析一个句子,人物相当于主语,人物的行动相当于谓语,而人物的品质则相当于定语或状语。

3、解构主义法

解构主义的方法,代表人物是法国人德里达和美国人德·曼。解构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从文本的边缘进入,从而颠覆掉整个文本的通常意义。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解构主义者就像那个颠覆了千里之堤的大蚂蚁。

4、互文、对话理论分析

此方法起源于巴赫金,成熟于托多罗夫、克里斯特娃、热奈特等。结构主义一直视文本为相对封闭的系统,从而忽视了现实和社会的因素,而传统批评又只看到了社会忽略了文本,各有弊端。

互文、对话理论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文本与现实社会之间被视为是互为文本的,是对话关系的,于是社会的因素与文本的规则都被分析到了。

⑼ 作为语文教师,怎样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
2018-09-16 阅读3385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托尔斯泰认为: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而我们的部编语文教材,就抓住了这些最有用的东西给予学生。
贝尔纳认为: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所以如何落实“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一语文要素,重在方法的指导。而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我也遵循这一规律,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总结特点
学生已有了两年正规的语文迹掘桐学习生活,他们并不是零起点,学生对于有新鲜感的词句有一定的接触,于是,我便和孩子们一起回忆:在过去两年的学习中,哪些词句给你留下新鲜感?然后加以总结、归纳如下:
词 句
新奇 话中有话
深奥 话中有画
多义 情感丰富
特点 特点鲜明
情绪 修辞生动
准确 修饰恰当
(二)关注理解:
在第一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我就带领学生找到具有这些特点姿坦的有新鲜感的词语标上三角符号,并加以理解。
新奇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霎时”歌词,我们就感到很新奇,因为平时与这个意思相当的,都用的是很快立刻、马上,立即、迅速等等,表示时间的短暂。
深奥
孙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私塾”相对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比较深奥。我们可以抓重点字“塾”通过查字典来加以理解:指旧时私人设立的教散耐学的地方。
多义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热闹”通常换成近义词来理解,是喧闹的意思,但是,在这里,联系上下文,显然,“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喧闹”显然,是说不通的,应该换成“稀奇”,意思相当。
特点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这里,“摇头晃脑”和“鸦雀无声”这两个词语的特点就很鲜明,一个含有身体部位的名称,一个含动物的名称。我们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摇头晃脑,就是指孩子们读文章时,摇晃着脑袋的模样;鸦雀无声,就是形容教室里很安静。
情趣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这里的“跳舞”“狂欢”用在一群一群花的身上,就显得非常有情趣。运用想象画面的方法,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群一群的花在阵雨中,摇晃着脑袋,手牵着手,翩翩起舞的情景。从而可以感受到,花儿们喜悦的心情和对自由的渴望,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感情。
准确
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这里的动词“冲”运用十分准确,如果换成“跑”“奔”,就没有这个“冲”字更能表达花孩子们那种兴奋、迫切地想回家,回家见到妈妈的心情。
平时注意关注这些有新鲜感的词语,学生的词汇会更加丰富,进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用波浪线画出有新鲜感的句子,并简单标注原因。
话中有话
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个句子,是最典型的话中有话,如果从表面来理解,那完全是错误的,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才知道鲁迅话里的含义:当时的社会黑暗,像鲁迅这样的为劳苦大众奔波、呼吁,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的人,当然会遭到这些反动势力的迫害。
话中有画
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读了这一句话,我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汉族的小学生,傣族的小学生,景颇族的小学生,还有阿昌族和德昂的小学生们,他们穿着不同的服装,那艳丽的服装,就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把学校打扮得五彩缤纷,美丽极了!
情感丰富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也有自己的妈妈一样。
这句话的情感就非常丰富,表现了花儿们急于回到母亲温暖、自由、宽容、和蔼的、温馨的怀抱里,表达了花儿们对母亲的眷恋之情,反衬了孩子们对那种关着门逼着孩子做功课,不让孩子出来游戏的学校和老师的厌恶。
特点鲜明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处描写,抓住了孙中山的心理、动作,语言,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突出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特点。
修辞生动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饰手法,赋予了树枝、雷云以人的动作,使我们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乌云伸出一只大手,遮蔽了天空;雷电抽打着乌云,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风,像野兽一样的,怒吼着,树枝和绿叶瑟瑟发抖。这种可怕的天气,并没有让花孩子们感到畏惧,而是欢欣雀跃,更表现了花孩子们对关着门,只让做功课,而不让出来游戏的学校生活的厌恶。
往往,一个句子,它给读者带来的新鲜感,理由往往不是单一的,就如这个句子,它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话中有“画”,表达了花孩子们丰富的情感。
修饰恰当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树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这句话,在“铜钟、树干、粉墙”的前面,加上了修饰语“古老、粗壮、洁白”,用白勺“的”连接,修饰恰当,表现了这所学校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的特点。
这一处,有新鲜感的句子的特点也不是单一的,它不仅有恰当的修饰语,而且特点鲜明。
平时注意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有利于学生把握语言的特点,把意思表达得更加得具体、生动、形象。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所以,有新鲜感的词句,不可机械地分开去理解,应该融为一体。
(三)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在课内指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课外也让学生阅读与第二课《花的学校》相关的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新月集》,继续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规范表述模板,让学生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地展开对这本书的交流分享活动。
布置任务

交流分享:
采用录视频在班级群里分享的方式,这样,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避免了在一节课里,只是少数优生展示的现象。“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而网络课外读书交流分享会,就可以让观看视频的学生拥有N种思想。

教师点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知其优缺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投票评优:促进学生更有质量的按老师的模板规范自己的语言,使表述更加清晰、完整、具体。

(四)学以致用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关注了有新鲜感词句”这一语文要素,不仅要落实在阅读上,而且要落实在写作上。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有一个小练笔,要求学生写出学校的一处场景,老师画出学生练笔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加以评价,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尝试着用有新鲜感的词句。

第一单元的习作《猜猜他是谁》,我又在老师评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并说明其好处,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后,有意识地去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让文章更加吸引人。

相信这样脚踏实地地指导,学生一定会在阅读中对有新鲜感词句的有所关注,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有意识地去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所提升。

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把握文本解读的准度

建议平常对学生有针对的进行训练。则毕碧
比如让孙举学生读课文,读完一遍让大家讲讲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然后再读数棚,再讲。反复几次,让学生一起用一句话来说这个文章的内容。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理解文章了。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解读文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0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6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