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把握高中语文教学教学目标

如何把握高中语文教学教学目标

发布时间:2023-05-07 20:08:53

1. 如何把握语文教学基本目标

一、教学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识字120个,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辨别形近字;会读写278个新词语,一部分学会运用。
2、继续学写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家进行毛笔字临帖,要求坐的姿势、握笔姿势真确,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会背诵指定的课文。
5、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借助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认识过渡句和过渡段,分清文章的详略。
6、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7、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8、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9、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10、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11、记叙一件事能围绕中心写具体;能根据中心思想选择材料反映人物某有方面的品质,能写好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能抓住特点写景物,能运用过渡句;
12、能围绕中心说一段话,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13、了解革命战士为人民的革命事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严格遵守纪律的崇高品质;感受人民的好干部热爱人民、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培养勇敢诚实、勤奋好学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憎恨剥削制度。
14、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并能转述。
15、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有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的记叙文作文和想象作文。
二、方法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完成预习本的相关要求。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的训练,但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5、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支训练目标上来。
6、课文教学时,要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训练点规定的那项阅读基本技能,避免字、词、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只抓住内容分析,忽视训练重点。
8、在进行阅读重点训练时,要充分发挥每单元前的“学习提示”的作用,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9、继续做好辅导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2. 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不日前,我有幸担纲了某区语文课堂教学比武的评委。两天的赛事,凸显了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共性问题——目标意识模糊,甚至定位不准。具体表现在:
◆ 目标泛化——一节课设置四五个教学目标,覆盖识字写字、理解课文、随堂练笔、情感熏陶等多项教学任务,结果是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
◆ 目标虚化——识字教学一扫而过,写字教学点到为止,教学对话变成师生对答,合作学习有形式却无效果,教学评价过于单一和笼统,结果是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却什么也没学会;
◆ 目标窄化——将分析、感悟课文内容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乃至科学课,结果是“种了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园”。
看着选手们在课堂上倾情演绎,却浑然不知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真的很为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前景担忧。真没想到,在新课标实施长达十年之久的今天,在多数语文老师的眼里,教学目标竟然还是一笔糊涂账。
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系统中最重要的支柱,是教学设计的统帅和灵魂,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正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定位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呢?
一、坚守本体目标,切忌缺位。
201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语文课程的性质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核心是语言,本位是语言,性质是语言;语文教学的本真就是要体现 “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尤其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简单地说,就是语文课要做语文的事,要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规范的语言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仔细研读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每一篇文章都贯穿着作者的思想,渗透着作者的观点,倾注着作者的感情。“悟文字之情,培养学生美好情感”理当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语文课义不容辞的责任。课堂上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潜心会“文”,将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以语文的方式帮助学生“披文入情”。
如果说,“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那么,“情感”便是语文学习的生命。因为有了丰富的情感,才会有精妙的语言;有了精妙的语言,才能更好地表达丰富的情感。
一句话,只有坚守语文的本体目标,才能让学生“言意兼得”,才能让语文课彰显浓浓的语文味,才能不“肥人田”而“荒己园”,才能真正实现由“文本解读型”向“语言学习型”的美丽转身。
二、把准学段目标,切忌越位。
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里,不少语文老师往往弱化字词教学,忽视写字教学,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分析和理解课文上。这是典型的“低年级向中年级靠”的越位现象,也是学段目标模糊不清的集中表现。
以下是一位语文老师制定的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一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我会认”六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
4、通过说一说,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以上教学目标存在两个十分明显的问题:
1、缺失“写字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板块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 年级的教学重点。”《三个儿子》一课有9个会写字,可上述教学目标中只有“识字”要求,没有“写字”要求。
2、拔高“阅读教学”目标。第一学段对阅读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等。可上述教学目标中赫然出现了“学习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这分明是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低段教学高化”在此凸显无疑。
何以会出现教学“越位”的现象?笔者以为,是因为《课程标准》仅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和年段目标有较为明确的表述,但具体到学年教学目标乃至学期训练重点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细化学段目标应是帮助语文老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例如,我们可以将三上的阅读教学目标细化为:
(1)继续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初步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大意。
当然,要把准学段目标,还必须整体观照各学段的目标和内容,让教学从学生知识经验和“最近发展区”出发,千万不要超越学生生理、心理和知识基础等实际,而随意拔高要求。
三、厘清课时目标,切忌错位。
课时目标既是上课的出发点,又是其最终的归宿。只有重视每一课时目标的制定与落实,才能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也只有确立了具体的教学目标,才可能进行目的明确、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
然而,在现行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课时目标不清的现象普遍存在,往往出现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求全求多,导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无法落实。
下面是一位语文教师执教的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猜谜导入——初读课文——赏读课文——拓展说话——情感升华

这样的教学设计,很显然是将原本应在第二课时的“讲读”环节提前到了第一课时上,而把原本应在第一课时完成的识字、写字教学环节放置到了第二课时乃至延伸到了课后。这样的安排,全然忘却了“识字写字是1-2 年级的教学重点。”这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目标。这是语文教学功利化带来的严重的教学错位。
怎样才能让课时目标清晰起来?笔者以为,通观整体是第一要义。教师应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既关注本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又关注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特点,层层理清这环环相扣的序列关系,步步分解并落实为课时目标。
毋庸置疑,把握课文特点是准确定位课时目标和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前提。在备课之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视角细读文本并反复叩问: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学到什么,什么可以不学,以此进行取舍,从而确立可供操作和检测的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把握文本,制定的课时目标才会小而实,才能做到“一课一得”。
如以人教版三(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例,这篇课文的课时目标可以这样设置:
第一课时:① 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黎明、裸露、咆哮、喘气儿”等词语。②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③ 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二课时: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③ 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布卢姆说得好:“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找准教学的起点,整体把握本体目标,深入领悟学段目标,准确定位课时目标,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把语文课上成本年段的语文课,把语文课上成那种类型的语文课,让各项目标在教与学中落实,是语文老师教好语文的关键,也是语文教学最本真的回归。

3. 如何落实高中语文三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实际上是承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进一步升华。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高效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这一切的有效落实与否关键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把握和理解程度。
所谓知识与能力,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语文的积累、语感的培养、知识的归纳综合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形成等。显然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所谓过程与方法,就是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和体验;注重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对教学过程有正确引导;改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要求语文教师从选择的教学内容出发,依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恰到好处地联想和想象,寻找到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分享中培养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提高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从而达到优美健全的人格素养的目的。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集中体现了语文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本质属性,展示了语文大纲中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的能力层级递进关系,可以说这三个方面是一个互为前提互为辩证、纵横交错的系统。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过程是方法诞生的土壤,情感与态度的变化是价值观酝酿形成的体现,同时又关系到语文学习的持久度。三者实际上就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整个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的集合体。
“三维”目标的内容和关系,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实现“两大转变”。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要由过去课堂的主宰者走向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合作者,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对话关系。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学生由过去的服从和接受的被动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动学习转变。把握了以上“两大转变”,还得明确“三维目标”的关系和内容要求,做到在课堂具体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处理和落实。
一、是预习中培养,检查中反馈强化,
例如:教师准备讲钱钟书《谈中国诗》一文时,课前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等手段了解本文的作者,扩大知识视野,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注释,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疏通文章所涉及的中西方诗词,养成积累归纳的习惯,达到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诗词,达到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情感熏陶的目的。有了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并不意味着学生就熟练的具备了相关的能力和方法及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检查预习情况,用幻灯片出示课前布置的预习内容,一方面达到检查落实目的,另一方面也是完善一些预习课文的基本技能,强化相关的能力要求。在检查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至始至终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给以点拨,引导,激励,时刻让学生在课堂中树立自信,有乐于学习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教师给以反馈的精神力量。
二、合作中对话,探究中发现
以阅读教学为例,阅读是读者的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自主阅读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因此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对作品的解读,例如上朱光潜《咬文嚼字》一课时,在小组合作讨论环节,教师提出“如何看待朱光潜先生对‘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分析?”一问,学生在自主阅读形成个性化理解基础上,充分合作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有学生指出“其”分析的合理性,有的却持否定态度,说朱光潜先生在论述过程中,也存在着以偏概全的问题,并以《水浒》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骂潘巧云两例为依据,据理力争,谈得有声有色。而此时教师应结合文本从作者认识等多角度给出切中肯綮的质疑空间,激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不盲从,勇于质疑、思考和探究。在读者与作品、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应提倡多角度思考,比较阅读,多元解读,在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发挥联想与想象,拓展思维空间,这无形中就落实了“三维”目标。

4. 怎样确定语文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语文学科中,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语文课程总目标对“知识与技能目标”有具体规定,如“学会汉语拼音”、“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等,这些说明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侧重的是具备语文学习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如课程目标中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大板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侧重的是审美的陶冶和情感的升华,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三维目标”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本方向和依据,因此,在作答此类题目的时候,应按照这三个方面的目标进行阐述。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
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学目标表述要掌握五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对象、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这是大家在作答中需要注意的。教学目标的表述要体现其规范性以及学科特点,所以需要大家明确这五个要素的基本内容。一是行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其主体是学生,由于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全体学生通过学习后达成的结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目标应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或结果。在具体表述中可以采用“学生能……”、”学生会……”等形式;二是行为动词,在表述中行为动词应具有可测量、可操作、可理解的,如”说出、写出、解释、复述、默写、背诵”等词对学习的结果有所明确,可运用到教学目标的表述中;三是行为对象,指的是确定学习行为所涉及的内容,一般而言,行为对象相当于行为动词的宾语,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行为对象能使学习具有导向性,同时也能体现出学习的重点,所以在表述中要针对文本内容明确行为对象。四是行为条件,也叫行为情境,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完成的指定学习行为,如“借助汉语词典……”、”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的基础上……”等,从而为学习结果提供了特定的范围限制。五是行为标准,一般可采用完成行为的时间或准确率来衡量,如“准确无误地背诵……”“五分钟内完成……”这些表述旨在体现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程度。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适用于全体学生,是学生能够达到的基本目标。因此,在具体表述教学目标时应注意其主体性和规范性。

5. 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有哪些

就是让整个班级的同学在考试中成绩优异!

启发式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启与发中把握学习的重点,达到教学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启发式教学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要求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那么,如何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进行启发式教学呢?

一、钻研教材,寻找教学的突破口

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单纯地理解为采用提问的方式灌输知识给学生,而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不发挥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所学的知识。这主要是教师忽视了教材的钻研、寻找教学的突破口这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要求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将教学任务转化成若干知识点,并辅之以恰当、多样的教学手段枯配,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想几个问题来提醒学生注意。例如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的教学,要侧重其特点和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教学,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而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好动、爱争辩的特点,设计一些争论性的问题,在议论中把握文章的要求,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讨论逐渐深入,最终形成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失街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街亭失守是马稷碧春之过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课堂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另外,教师还可采取情景教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象,设想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自己能做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说出来或写出来,再与课文相对照,体会文章的特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学生揣摩课文以后,教师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使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难点、重点问题。

二、精心构思,设计恰当问题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因其教学思想在不断变化、丰富,启发式教学也是如此。如:提问—回答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班级、年龄,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设计的问题应是具有提示性、隐蔽性、可创造性大的,而答案也不需要统一。所谓提示性,是教师的提问要切合教材的.要求,具有可感、直观的特点;问题的隐蔽性,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得出答案;问题的答案要具有可创造性,能启迪创造思维,使学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新的视点。

三、开拓思路,辅助多种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设计和提出问题,还应辅之以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在教《阿Q正传》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上《〈呐喊〉自序》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因特网上查阅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上《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让学生编演其中的一些片断。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启发式教学的过程是逐渐深入的,有如剥笋般将文章的内涵、事物蕴含的道理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种从现象剖析本质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实现有效自学,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自读篇目,这是学生运用启发式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实验田”。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悔败耐法。”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应当恰当地选择,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让自己的教学取得实效。


6. 怎样确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只哪雀做有正确的理解和领悟岁蠢了课文的内容,新大纲对阅读能力的要求.阅读课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所谓“注重内容”是指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应当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所以,其本质就是理解内容.一句话, 让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为达到这一最终目标发挥积极的作用,就是读懂课文,也是以理解为核心的,理解中心,才能李衡真正提高学生驾驭语文的能力确定教学目标,要注重内容

7. 教师应如何从“三个维度”来把握语文课程标准

一.把握语文教学的“尺度”
尺度,即标高,目标。语文课程的标高是由一个个课时目标汇聚而成的,语文教学的“尺度”主要是指“三维目标”。许多老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偏差,在落实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正确理解“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知识,主要指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能力,指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基本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既是传授教学的合理内核,又是获得另外两个目标的载体。好的教师是化繁为简。②过程与方法。过程,指主动学习和师生互动的过程;方法,指学生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它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倘若一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结构、节奏、容量以及遣词造句的整个过程都能一气呵成,学生听课就会有荡气回肠的感觉。一堂好课,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境界、修养与教材融合起来,把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与育人的崇高职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先是自己的感情发生“井喷”,产生能量,才能激发学生的注意与激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不仅指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学生的注意引向对学科的好奇与兴趣上,实现德育的目标。
2.“三维目标”贯彻落实的不足之处
“三维目标”贯彻落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①重知识,轻能力。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知识的阐述是“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是,语文课堂教学那种刻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②重讲授,轻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从“逻辑教学”到“发展智力”,再到“发展思维”,实现了认识上的两次飞跃。新课程标准将“发展思维”确立为课程理念,正式将其列入课程目标,标志着语文课程“发展思维”正走向一个认识自觉的新阶段。而实际情况是不少教师还是喜欢满堂灌,一讲到底,忽视了学生思维发展。③重考试,轻情感。在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是一条红线,贯串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之中。对于教师来说,把握这一目标,可能是最难的。这是因为很难有一个统一、具体的评价指标来考量,还在于教师没有发现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存在的差距。
二.重视语文教学的“梯度”
梯度,即程序化,有序化,规律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视教材、学生两大因素中各自的不同梯度,确立切实的着力点和结合点,是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1.注意教材的梯度
高中语文教材的梯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本身的梯度,即各册各单元在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体系中的不同地位、作用以及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的差异。教材地位和作用客观存在的差异决定了教学力度的差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须做到轻重有别,具体是指教学的重点和非重点必须与教材本身的梯度相对应。二是《大纲》要求的梯度。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或《新课标》对高中学生各类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认知程度要求是有明显梯度的,它一般分为了解、识记、熟悉、理解、掌握、运用六个层级和“基本”、“熟练”两个层次。据此,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须做到轻重有别。其基本操作原则可为“抓大放小”。所谓“抓大”,就是把教学的着重点和着力点放在“理解、运用、掌握”和“熟练”层级上,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指导学生攻坚克难,以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形成高层次能力之目的。所谓“放小”,不是放弃低层级教学目标,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处理“了解、识记、熟悉”这些力所能及的学习内容,教师则及时予以检查和点拨。教学实践中切忌不分层级一味偏难或一味宽泛浅化。
2.注意学生的梯度
学生的梯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级梯度。目前普通高中分为国家级示范校、省级示范校、市级示范校和县级普通校四个层级。由于校级差异,各校学生总的水平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应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水平,制订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要求,切忌不顾校级梯度实际搞一刀切而使处于劣势的学校跟不上,使处于优势的学校跑不动。二是学力的梯度。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思维品质客观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须有一定的梯度。据此要做到三点:①面向全体,即把全体学生作为教学对象,不应把目标锁定在升名牌大学有望的少数尖子生而放弃中下水平的学生;②着力中等,即把教学的基准点确立在班级学生学力中等这个点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的区间;③注重两级,即在聚焦中等的基本前提下再适度将教学标高向上向下浮动以使尖子生和中下水平学生获得补益(尖子生的拔高和潜能生的补足),切忌不顾学生学力差异抬高或降低教学基点而搞一视同仁。
高中语文教学相关因素的梯度是客观存在的,梯度间却又是相互联系的。只要我们定位准确、重点突出、结合巧妙,循序渐进,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度”
效度,即有效性,其表现一是有效果,即有学业成绩和认知提高;二是有效率,即减负增效、获得身心健康和幸福指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度”见仁见智,笔者强调两点:
1.转变教学理念
“应用、审美、探究”是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关键词,它概括了高中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集中体现了语文学习新理念。应用,就要加强语文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应用过程中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语文教学具有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学应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探究式学习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不同,它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求师生一起共同营造研习氛围,在探讨中扩大学习领域,构建新知,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语文教师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2.建立高效课堂
学生普遍重理轻文,靠占用课外时间提高语文成绩是不现实的,语文教师的主阵地是课堂。高效课堂应关注三点:①指向问题。问题是启动课堂活动的“发动机”,一个好的问题应在被抛出之后发挥启思、促动、达智的效应。“启思”,指学生的思考应既不先期达到,又不滞后乏力,而是一个即刻的吸引、关注和惊叹,“这个问题我以前怎么没想过?”或产生一种“做一做,会有什么新发现”的冲动和渴求。“促动”,指学生应有寻求合作者的需求和动一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愿望,而不是仅仅源于教师的硬性要求或指派。“达智”,指学生应能通过问题带来的活动,把感知或发现到的东西,主动融入自己大脑的思考。②面对学生。学生是课堂活动的实施者,他们对问题的感受和体验将直接影响课堂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活动应“面对每一个学生,面对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比如兴趣的激发,活动层次的安排(动手的、记录的、汇总的、交流的)等,都应作为课堂活动设计所需考虑的因素,不宜笼统地给出一项活动要求,致使个别学生占主导地位,而降低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和效率。③利于评价。课堂活动本质上是一个课堂互动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课堂活动情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课堂活动不能仅仅指向学生的“动”,亦应指向教师的“动”。教师之“动”除不断调节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调控之外,更重要的一条就是如何评价学生活动的实效性和达成度,以便指导和矫正课堂活动的内容和方向,凸现课堂活动的特定价值。课堂活动是否利于评价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的信心和学生接受并完成任务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细加考量和斟酌,不可敷衍。
总之,语文教学贵在有度,把握准“尺度”,重视好“梯度”,提高了“效度”,广大师生或许可以走出“苦教苦学”的困境。

阅读全文

与如何把握高中语文教学教学目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1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4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9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8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6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