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开展好我校的语文学科节

如何开展好我校的语文学科节

发布时间:2023-05-11 21:10:51

Ⅰ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教研活动

一、强化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课程背景下的老师,不能再是一桶水,而要变成不断充溢的一桶活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为此,
我校提出了各学科组定期学习的要求:
1
、分散学习。为了提高老师们的业务水平,我校倡导“理论先行,实践结合”的理念,学校为老师们订阅了相关的教学资料,
鼓励老师订阅相关的教育书刊,力争在理论上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2
、集中学习。每周星期四课外活动时间,是我们语文组集中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学习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也可以是本校学科带头人的一些先进的教学经验。主讲人准备的也很充分,
其他成员也在认真的进行学习笔记的摘抄。
3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积极组织教师参
加进修学校举办的各种进修、培训活动,让老师接触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培训学习的老师回到学校后,将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梳理,然后形成书面材料,再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进行二次培训,以进一步开阔广大教师的视野。
二、立足课堂,开展多样化的教研活动。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一位优秀
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有调动学生的能力,有驾驭课堂的机智。为了让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努力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
我校开展了一些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1、坚持组织老师开展“公开课”活动。
认真积极地开展校内上课听课活动,
让每位老师每学期至少有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每位教师听课不得少于十二节。要求上课的老师认真备课,认真上好课;要求听课的老师按时到位,
认真做好听课记录。通过组织这样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集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我校搞好教研工作的传统。本学期,这个传统继续在我校语文教研组得到发扬。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一起讨论,共同参与,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每次活动,我们都认真抓好以下环节:组织听课,说课、评课、反思、总结。
2
、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即开展校内“同级教师同上一堂课”的活动,同级教师围绕同一主题,针对同一内容,用不同的教学设计,
分别上一堂课,引发几位教师教学理念的碰撞,提高教师的钻研教材和课堂教学能力,
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年级段同学科教师教研。在我们学校,每个年级组一个办公室,
这样同
级教师在一起办公的时间又比较集中,随时都可以把教学中的一些状况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
4、积极开展“评课”活动。在有公开课的一周,同级三位教师上完公开课之后,我们组就及时的进行评课,在评课这一环节,首先,上课的老师介绍自己的教学构思及自己对本节课的一些反思,然后,听课的老师要积极对这节课进行点评,发现这节课的亮点,更多的是指出这节课的不足以及一些合理的建议,交流中,大家集思广益,从多方面对一堂课进行更全面的构思,设计、认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提高。让听课的老师和上课的老师都能从课中受到启发,获得一些进步。 5、努力上好每一节常态课。切实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于日常课堂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求实、求真、求活、求新,充分利用现有的电教设备,利用网络资源,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6、加强“推门听课”力度。近几年来,我校将推门听课落到实处。校委会成员分组、分级进行不定时的推门听课,让每位教师的每节课都能做到准备充

分,落实到位,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教师互帮互学,共同进步。这样的教研氛围,不仅加深了教师间的相互了解,更促进了教师教学艺术上的提高,达到了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目的。 7、本学期我校要加强校际交流,向兄弟学校加大学习交流的力度,多听优质课,示范课,促进我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1、学校规定每周星期三课外活动时间为课外阅读时间,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为学生创造了条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他们参加了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如书法小组、古诗文朗诵小组,写作小组等。 3、适当组织了其他语文课外活动,如自己动手办手抄报,学校组织普通话演讲比赛、作文竞赛、书法比赛,汉字听写比赛等等。 四、教学常规检查常抓不懈,落实到位。 为了使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条理化,每个月的常规检查,都狠抓落实,不走过场,认真细致,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通过督促、检查,教师们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每到月底总能及时完成各项任务。 五、教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有些教研活动开展的不够扎实,在许多具体工作环节上缺乏创意,活动效率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出教研活动应有的作用。 2、个别教师对教研组活动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学能力提高不快,影响了教学成绩的提高。 3、学生活动开展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还不够,对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关注不够。 总之,我校的语文教研工作,有可取之处,当然也有许多不尽之处,这要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灵活处理,并随时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取得联系,随时关注教育信息,与时俱进,让我校教研取得更好的成效。

Ⅱ 如何加强语文学科建设

在充分思考之后,我们结合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将学科课程建设作为我工作室的研究方向。这也就是我今天要汇报的内容: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学科课程建设及实施。
任何一种研究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钟启泉教授的《读懂课一书就是对我们的研究最好的帮助。这是一本不一字一字读就读不懂的书,也是读懂后还想再读第二遍的书。当我们在教学上有了好的想法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好时,这本书就是我们的理论支持。他提到了:学校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这就是内涵发展的内涵。进一步可以说,内涵发展的政策指向就在于每一个学生学力提升与人格陶冶,这就引出了“核心素养”的话题:如何描述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如何解读新时代期许的学力与学习。
“核心素养”一词相信对我们每个老师来说都不陌生,它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课程设计的依据,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与我们的语文教学之间就如同是“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就是核心素养,“酒一杯”就是我们一直苦心经营的语文教学。因此,我们要明确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两者的关系。核心素养是作为新时代期许的新人形象所勾勒的一幅“蓝图”,那么学科就是支持这幅蓝图的“构件”,各学科拥有自己固有的基本概念与技能,并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核心素养具有唯一性、渗透性、整合性,学科素养个体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全局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明确了两者关系,我们还有了解一根链条,就是课程发展链: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学习评价。任何课程开发或一线教师都要在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链环中聚焦核心素养,然后就是最关键的做好“单元设计”。 教学中的“单元设计”师基于一定的目标与主题所构成的教材与经营的模块与单元。课程开发的基础在于单元设计。
作为语文教师,语文学科的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一个时代的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到目前语文有四大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三生语文”课程建设
我们“三生语文”就是基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的。为此,我们提出了“三生语文”学科课程建设。三生指生活、生成、生长。“三生语文”是指以尊重学生元认知的学习水平为基础,借助学习内容的整合,师生间的协调学习,激活学生的认知冲突,活跃思维,靠自己的主观力量实现内在的自我价值提升的语文综合性课程。这一概念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从生活出发,并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就学习内容而言做到了横向丰富、纵向关联;从学生的学习全来看,实现了学生的自由生长与合作发展。
我们依据学校培养目标——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学校的课程体系——德鑫智润课程,提出了“三生语文”课程目标:能读写、善语用、勤思辨、塑品格。依据目标,我们的课程体系包括两大分支——多维度阅读课程、多元化表达课程。
多维度阅读课程
所谓多维度阅读课程,就教学对象来说,实现了教师、学生、教材的三位一体;就教学内容来说,实现了从单篇精读到群文阅读,再到整本书阅读的全方位、立体化的阅读教学研究;就教学评价来说,我们注重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的结合,并通过系列成果展示来检验阅读课程效果。
如何开展多维度阅读课程的教学研究?1.做好教材文本“单元设计”,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2.做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3.借助观课量表课例打磨,打造生本高校课堂。4.借助层级推进校本研修,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材文本“单元设计”
每个备课组都对现行教材的教学单元进行了重新梳理,设计了更加适合我校师生所需的“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就是一个课程,按照课程四要素,我们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对“教学单元”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例如六年级(略)
重新设计“教学单元”,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主体学习、合作意识明显增强,师生间协调发展,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单元设计就是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课堂教学,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教育追求。多维度阅读课程,我们做好了教材文本“单元设计”,每个年级都有足够的课堂时间做整本书阅读规划。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整本书阅读规划也各有不同。低年级我们采用每周三节阅读课的方法,将绘本、诗歌、童话引入课堂阅读;中年级我们采用分段集中阅读法,把学期中和学期末两个时间段各拿出一到两周进行故事书阅读;高年级我们则采用集中先教材后整书的阅读法,集中完成教学内容,然后开启小说阅读之旅。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利于同备课组的教学研究,也保障了学生在校的阅读时间。
(三)观课量表课例打磨
“观他人课堂,成就自我教学”是我们在每月两次的课堂打磨中感受最真切的内容。用科学量表来观课,最大的好处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参与听评课。五个纬度,五种观课点,听课教师带着任务参与听课,不再是随意而为,而是全身心的投入课堂中,借助观课视角来走进课堂,聆听课堂的声音。
一个学年我们供磨课10次,这些课有精读教学课、有群文阅读课、有整本书阅读课、有习作表达课。一次次的磨课,让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学生课堂表现等方面都有了系统的研究,也为我们生本高校课堂打下了基础。
(四)层级推进校本研修
我们语文学科的校本研修采用层级推进的方式开展。最上位的就是每周一次的备课组织会。我们认为这是我们语文组的高端会议,很多的智慧、决策、思想都是在这个6人组会议上诞生的。这是一种思想的统一和引领,更是展开行动的核心力量。我们还有每月两次的校本教研,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每天一次的备课组交流。一个团队的发展一定是大家共同前进,而不是某几个人的鹤立鸡群。
多维度阅读课程,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式学习,是佐藤学计划性课程的具体实践,打造了了主动、合作、高效的课堂,帮助学生建构整合阅读视角,渗透多维阅读理念,让教育生活化、学生有所得、教师有所长。
多元化表达课程
多元化表达课程是我们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教学要求记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的知识、能力、综合素养的多元表达实践课程。该课程共分为三部分:文本主题表达课程、项目研究表达课程、戏剧教育表达课程。前者属于“教材课程”范畴,后两者属于“活动课程”范畴。
(一)文本主题表达课程
本学期,我们对一至六年级教材中出现的所有与表达有关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按照体裁排序我们有了几个重要发现:整个小学阶段应用文和想象文的训练星星点点的铺撒在六个年级;写人、写事、写物、写景的表达训练是穿插进行,有断层现象;说明文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都有教学,但是只有一次相关表达训练。这样的教学编排,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很难在一种无序的、杂乱的、断层的学习中提升的。
我们按照“文本主题”的思路将一直六年级的表达训练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规划。八个主题多种训练点按照年级梯度开展表达教学。如:“小小观察家” 表达主题,每个年级都根据儿童认知特点和课标要求进行了内容的划分和目标的落实。(略)五年级的观察发面,我们从好玩的发面喜乐汇入手,让孩子在家体验一次发面过程,动手、观察两不误,亲子体验乐趣多,让孩子们的发面成为世界上最美的发面。来到学生,我们让学生分项发面乐趣,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对发面过程进行细致描写,并完成了我的发面故事。
(二)项目研究表达课程
本学期,我们进行了“家的文化”项目研究。其研究目的是:借助对“家”多角度、多样化的研究活动,进行不能年龄段的学生寻根之旅,通过阅读、访谈、调查、演讲等多种研究形式,实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思维创作能力的提升、文化思想意识的提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努力寻求学生学习境脉的真实性;努力把探究过程还给儿童;努力创造课堂中的思维文化;努力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习者中心”的转变;最终实现活动性、协同性、反思性教学。
“家的文化”项目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共同研究内容
我讲祖孙三代的故事
分段研究内容
低年级
在童话、童谣中发现家的美好
中年级
用日记记录我的家庭故事
高年级
五年级:我的姓氏与名字的研究
六年级:用历史眼光研究“家国”文化
作为共同研究内容“我讲祖孙三代的故事”,我们让每个孩子都和父辈、祖辈对话,通过听爷爷、爸爸讲那过去的故事,对三代人的生活进行了解,并用手绘画,记录三代人的故事。孩子们对这项研究喜欢至极,他们的生活视野被打开,观察视角、理解维度也拓宽了。手绘的故事我们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交流,他们投入的样子把同学们带入一个全新的年代。很多孩子忙碌的在黑板上记录不同年代的代名词。
当然,不同年级我们还有分段的研究内容。从低年级的童话、童谣的阅读中发现家的美好,到中年级的用日记记录生活中的家庭故事,再到高年级的用历史眼光来研究“家国文化”,实现了从童话阅读到生活体验,再到历史文化的层次性、思维性、深度性的研究。
例如:五年级“家的文化”研究,我们共有四个板块:祖孙三代的故事、一封家书、名字研究、姓氏研究。“一封家书”开启了亲子的情感互动之旅,在当下信息飞速传递的今天,写信作为最好的情感沟通纽带,几乎被人遗忘。于是,当孩子们收到父母的来信时,激动、惊喜、泪水一股脑都出现了。一封家书抵万金,一封回信叙千言。我们利用课堂让孩子们为父母写回信,我们的教学重点就是怎样把一件事中让自己感动的瞬间写清楚,能从自己的小秘密,以及对父母的建议希望等方面写出心里话。这样细致的指导,孩子们更明确了写信的内容。很多孩子都把自己写哭了。我们还利用几何图形原理,和孩子们把信叠起来。当家长在枕头底下发现孩子的来信时,同样激动的无以言表。当然,在姓名研究方面,我们也用心指导,孩子们通过网络图展示祖孙三代的名字,我的名字的来历、我的名字我做主,每个孩子都在奇妙的研究中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表达。
“家的文化”作为项目性课程,其单元编制是以“主题—探究—表达”的方式来设计的。这样的设计,让学习者共同地探究课题,展开协协同性、活动性学习,保障了每一个学习者表现并反思学习成果的经验。“教师是作为前辈研究者同他们一道从侧面支持他们展开对话的促进者。”(钟启泉语)因此,师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是相互鼓励、帮助与支持的。
“家的文化”项目研究作为多元化表达课程的“活动课程”,是基于儿童生活经验的活动模块优先的“经验单元”,是借助师生的合作或者学习者滋生的双手,打破学科的框架,作为学习者自身的经验活动的模块来设计与组织的。这种真正的学习,不仅是现代社会的需求,也是适应丹霞学习者的需求的。也将成为世界课程发展的主流。(钟启泉语)
(三)戏剧教育表达课程
戏剧教育绝不是让学生在表演技巧、技能上下功夫,而是让学生在文本学习中进行阅读创造,将阅读感受同文本人物发生关联,借助表情、肢体、语言、舞蹈等形式呈现阅读收获。这是一种综合学习活动,更是学生最感兴趣、最乐于接受的一种教育形式,也是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实现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
让戏剧照亮每个孩子,是我们本届戏剧节的主题。如何更好的进行戏剧教育研究,我们进行了这样大胆的尝试与探索。
1.做规划是一切教学研究的起点。
首届戏剧节展演绝不是我们教学中半路杀的程咬金,而是在学期初同备课组长、全体语文教师协商后确定的教学目标。我校“三生语文”课程,始终坚持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借助多纬度阅读与多元化表达两大研究项目,实现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戏剧教学研究将阅读与表达完美结合,借助学生阅读的文本、书籍,通过创编剧本、参与演出等形式,让学习动静结合、个体与群体关联、阅读与表达融合,让学习不再枯燥、单一。
每个年级在规划戏剧演出剧目时也是煞费苦心。低年级重童趣,教材中大量的文本内容都与动物有关,都是童话,于是教师在规划戏剧剧目时,就考虑到儿童的认知特点,借助教材来开发戏剧内容;中年级重故事,阅读教学开始由教材阅读延伸到整本书阅读,适合儿童阅读的世界经典儿童文学,教师都积极为孩子们推荐,让课外阅读课内化,孩子在经典儿童文学的滋养下爱上阅读、爱上经典;高年级重文化,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着都是孩子们用来修身养性的至宝,文化理解与传承,让孩子们的阅读有思维、有温度、有力量。
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的戏剧剧目规划自然水到渠成。一年级“森林里的动物”主题,各个班级自主选择文本中出现的小动物进行戏剧创作;二年级“快乐的童话王国”主题,各个班级将不同的经典童话搬上舞台;三年级《爱丽丝梦游仙境》、四年级《夏洛的网》则是整本书的阅读呈现,年级共读一本书,各班自选其中几章创编剧本,一本书的内容由一个年级进行演绎;五年级《哈利波特》、六年级《三国演义》将名着阅读引入课堂,在长线阅读中,“哈迷”和“三国迷”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群体创作剧本,选取最适合班级演出的剧目进行戏剧展示。
这些阅读内容都是我们在学期初进行的教学研讨,有规划的教学才会有条不紊。教师和学生都成为心中有数的人,认定目标,一路学习、相互帮助,这应该是和谐而温暖的教学工程。
2.长线阅读与表达让教学研究全面化、立体化。
戏剧教育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长线参与。这里的长线参与绝不是为了表演而拉长战线长期排练,而是通过广泛的、一段时间的阅读学习,让学生将阅读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认同,通过朗读、对话、评析、讨论等多种方式,实现参与式阅读、深度化阅读。
例如:五年级阅读《哈利波特》,这是一套风靡全球的魔法书,全世界的孩子都会在适合的年龄为成为“哈迷”而自豪,于是我们将这套书引入五年级的语文课程。从开学初,每个班级就发动孩子们阅读《哈利波特》,这套书的魅力是不需要任何阅读导读的,我们只告诉孩子们,因为你的阅读我们的教室就会变成魔法教室(事实的确是这样)。孩子们在开学初就有了这样的阅读期盼,所有的导读都是故弄玄虚。我们用“百日诵读”微信晒书的方式,家长每天给孩子们晒阅读书目和阅读时间,从最开始的阅读30分钟,都后来的120分钟,可见孩子们的阅读痴迷度。在家长的反馈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阅读情境:我的孩子从来没有像读《哈利波特》这样痴迷的读过一本书;孩子现在走哪儿都带着《哈利波特》,连朋友聚会也不例外;我的孩子读《哈利波特》读疯了,现在什么书也不看了,怎么办;孩子读我也读,难怪孩子喜欢,我也喜欢的不得了;我的孩子问老师借了本英文班《哈利波特》,因为不认识,居然选择一页一页的抄……这样的评价足见《哈利波特》“世界风靡”绝不是浮夸。
我们选择的阅读方式就是让孩子们彻底的自由读。因为这本书的魔力就是能让孩子因为自由而痴迷。如果五年级的孩子能痴迷阅读,那么在以后的阅读遇见中,他们一定也会全力以赴,毕竟这是一部能让孩子体验持续阅读的最好的开端。
有了这样的阅读兴趣,长线阅读在保障了学生的阅读时间的同时,我们还在阅读思维品质上下功夫。
我们会利用课堂时间让孩子们畅所欲言,有时是选择文本的精彩片段来阅读赏析,有时是选择几个主要角色来进行评析,有时是全班进行串联故事的游戏,让学生理清小说情节,毕竟这部小说共7本,时不时的梳理故事情节是为学生扫清阅读障碍的。有时我们还会开展学生加入魔法学院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分析,做选择。而我们很少做的却是让学生做读书笔记。纵然“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极好的阅读习惯,但是在这里我却想为孩子们辩护一下,如果读书就要做笔记,就像旅游就要写文章一样,我想没几个孩子愿意阅读。该小说本身就需要大量时间长期阅读,再加上阅读应该是个体行为,是自由的,不带任何约束的,如果一味的用老师让写笔记来制约孩子的阅读,又有多少孩子的阅读会由内而生呢?因此,变机械的写为灵活的说,变单调的摘抄为多样的赏析,变枯燥的评论为愉快的活动,学生的阅读思维会更全面、更立体。
3.戏剧创作让教育回归本真,每个人都是教育中的主角。
教育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我成长。这里的人不仅仅指学生,还指教师。教学本身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在每时每刻的人与人的对话中努力成为最能成为的自己。因此,当大家还在议论主体或主导地位的话题时,不妨想想这样的讨论有没有把相互尊重信任、彼此需要作为前提。其实,教育的主角是每个参与其中的人——教师和学生。成就他人也是在点亮自己。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悟,得力于这次全员参与的戏剧创作。
36位语文老师协2000多名学生全程参与戏剧创作,共同经历了一场奇妙的生活体验。确定演出内容、创编剧本、角色选择与pk、道具课件制作、全程摄影、服装确定等等,每一项都是协商完成的。这个过程已经没有谁说了算之说,更多的是怎样才能更好。例如:五六年级在学生群体创作剧本时,很多有创作欲望的孩子就自由组合,反复修改,形成了20多个极好的剧本。这个过程学生就是主角,他们几乎把老师丢到一边,而是和同学在一起商量,他们是真正的实干家,兴趣爱好已经让他们不去想什么是困难,什么是不可能了。当剧本构思好后,他们会很诚恳的听老师的意见,并根据需要再做修改。尊重和信任在这里自然流淌。
再来说说角色的选择与pk。戏剧教育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可以扮演角色,在孩子们的眼中,角色无大小,即使做个不说话的蘑菇,孩子们也会引以为傲。每个班级在戏剧创作中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个孩子都要选择一个角色,如果角色重复就要pk。孩子的世界就是这么奇妙,越是这样孩子的兴趣点越高,好像最后能否登台不再重要,几个人同时扮演一个角色好像更有意思。于是,我们的很多准备时间都用来角色pk了。如果本场失败,他们会再选一个角色参与明天的pk,如此反复,乐此不彼。如果都败下阵来,他们就参与道具组、课件组、摄影组、服装组等。所以,全员参与绝不是什么全体都登台,而是全员参与戏剧的创作过程。现在想来,这些屡战屡败的孩子应该是最受益的。
说完孩子,再来说说老师。戏剧创作过程中,教师是什么主角呢?1.阅读第一人应该是教师,如果老师不阅读,不知道整本书的内容,就会因为没有底气而感动沮丧。因此,无论是读过多次的《爱丽丝梦游仙境》,还是大布头《三国演义》,都必须读。2.教师要动员和协调全员参与,随时关注每个孩子的参与情况,保障戏剧创作过程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例如:《哈利波特》纵使让很多孩子着迷,但是也不可否认有不爱看的孩子会出现。怎么办?了解情况后,教师鼓励孩子可以看其它书籍,但是戏剧创作过程中他可以根据同学们的需要做后勤服务,比如摄影、做道具、等群众演员等等,只有和同学们在一起,他们就不孤单。3.纪律、安全、合作、选择、礼仪等方面,教师来不得半点马虎。一次演出万事俱备,教师更多的要从德育入手来关注戏剧创作。难怪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组织一次活动累掉半条小命,辛苦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我们这次戏剧展演中,我们却看到了老师的另一面——心甘情愿。“希望以后多一些这样的活动,给更多的孩子机会,孩子的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和课本中。”这是一位老师在戏剧展演结束后,写下的感动。可见,彼此的帮助、相互的全力以赴,所有人都是满足而幸福的。
全新的教育形式换来了我们对教育的全新认识,戏剧教育我们够胆量搞这样的研究,没有专业指导、没有现成经验,没有上级指示,只有一群热爱语文教学的老师同所有小学的孩子们创造了这样的美好和奇迹。在其它学科的老师看过之后,都纷纷留言:多年以后,也许小学所学孩子们不在记得,但是这样一次大型的戏剧展演会永远纪念。是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我们正是用戏剧教育来完成这样的教育使命。
戏剧课程我们要保留下来,每年都要潜心研究,用心来做。
总述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学科课程建设及实施,每位教师都是开发者与实践者。教育需要有理想,而理想就是一种情怀。语文老师应该是理想主义者,并要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研究之路。我们在课程建设、课堂实施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品格,努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Ⅲ 怎样开展语文教研活动

开展语文教研活动的方法:

一,备课时间、地点、人员制度化

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固定时间在各办公室集体备课。

二,备课内容和主备人员制度化

教研组每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

其他老师边听边在语文书上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并把这一单元的教案,拷贝到每个班的电脑中。

三,个性修改制度化

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其四,及时反馈制度化: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形成习惯。

教研工作的意义:

教研工作是学校教学的一项主要工作,是另一种的教学形式,也是学习、交流经验的方式,“他山之石可攻玉”。教研活动可以相互学习并借鉴别人的经验、理念、教学方法,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去改进自己的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有时候对某一问题,通过交流会使我们仿佛有豁然开朗的清爽之感觉,这样在学习、交流、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

Ⅳ 如何开展语文教研活动

一位哲人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之后每人还只是一个苹果;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你我思想的交换绝不只是两种思想。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的一条途径,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我们语文学科的教研活动呢?

一、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美国有一种根底很浅的红衫树却长得很高,主要是他们连成一片。我们农村教师理论水平也很浅,如果能像红衫一样连成一片,就能成就有效教学。据以这样的认识,我们的片研训活动让更多的教师连成一片。

1、点面结合 整体联动 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要关注全体教师的各个层面,注重每个教师的有效发展。为了启发和唤醒更多的学校和教师,我想应该采用“点面结合,整体联动”的方式开展一系列的研活动活动。具体抓五个点:

第一个点是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先由学科骨干根据自己的特长,自行申报上课内容,然后汇总成点课菜单,由各片根据主题、活动内容需要自主点课,统一协调形成活动内容,在片中进行。学科带头人均能精心准备,展示自己的理念和操作,课后互动交流,我想这样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个点是中老年教师的专题教研。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45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依然是教育教学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了避免这些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走向“边缘化”,促使他们转变教学观念,穿新鞋走新路,我想专门为中老年教师举行每学期一次的专题教研活动。“四定四保证”使中老年教师教研工作得到落实。一是定时间,保证中老年教师参加教研的机会。二定地点,保证中老年教师既有教学上的收获,又有教学管理上的收获。中老年教师教研和培训的地点,就在西片进行,目的使他们在参加活动的同时,看一看兄弟学校的教学校园、教学设备、教学管理,感受到自己学校以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三定人员,保证中老年教师每学期至少有一次机会参加片研训活动。四定内容,把各层次中教师的优秀课例,作现场展示。我们发现,多形式的教研活动,让中老年教师接受新的理念,保持教学活力,持续提高业务水平。

2、语文学科教研活动丰富多彩

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教研活动,让教师体验到求索的愉悦和求真的快乐。为了拓展教学视野,彰显学科特质,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不同特点进行探索,形成了学科品牌活动。

① 连堂教学——感受黄金分割的魅力

语文教学中的教材分割问题一直比较突出,特别是有些公开课,引起了普遍的质疑:在教学观摩活动中,无论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执教者总是将最精彩的一面肢解整合后展示给大家。针对这样的现象,可以开展“语文连堂课”的研讨活动,有的以同一个学校连堂展示,有的不同学校连堂展示,展示活动前,两位老师聚在一起切磋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合作上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展示是的是一篇课文的教学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接近于平时真实的家常课,找到了“回家”的感觉。连堂教学走出了教学中片面追求完美的怪圈,体现了教材处理中黄金分割的和谐之美,简单扎实而又高效。

② 专题研究——体验主题探究的乐趣 。


Ⅳ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学科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学习语言、形 成语 言能力、加深语文素养为目的的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生动,更精彩,那么如何开展小学语文学科实践活动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开展小学语文学科实践活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学科实践活动

一、活动主题要呈现多样性

1、依托教材内容,设计活动主题。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凭借。北师大版、人教版教材都是以单元主题(专题)的形式组织教材,这些主题(专题)都以人文性或 文化 性为线索,每个单元内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种编排方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时,也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依据。

教材中的很多主题(专题)本身就可以稍作拓展作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例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可以开展《地球——我们的家园》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生态环境、学写 倡议书 ,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活动主题。要使语文之溪涓涓长流,学生就必须从广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如每年 春节 ,家家户户大门口都贴着春联,为了让学生理解春联的知识,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话说春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当然,带领学生进入生活中的语文世界后,学生就会发现,原来生活中语文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让学生自主挖掘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些活动主题,如针对街头错别字的《啄木鸟医生在行动》,收集赏析优秀的 广告 词、学习设计公益广告、搜集整理本地风土人情 故事 材料,深入街头做《店名中的知识》的调查,还可以引进一些贴近学生生活与思想,关注学生成长中热门和焦点的话题。事实证明,只有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才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才能拓宽学生进行 语文学习 的 渠道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活动内容要注重综合性

1、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在一项活动中,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例如,我们开展的《话说兰州》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引导学生分组去实地调查访问,了解家乡的人民是怎样勤劳致富的,并收集有关的小故事,同时,也走进学校周边的工厂进行调查访问,最后撰写成调查 报告 ,在全班进行交流。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全面参与听、说、读、写的整个过程。学生与人交流,撰写报告,让语言训练落到实处。学生通过开展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后,与人合作、收集信息、学以致用等多种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以语文为主,以学习语文为出发点,以学生广泛地涉猎自己所喜爱的学科为手段,运用各科资源,开展跨学科活动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突现语文作为各个学科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显示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例如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环保连着你和我》这一案例中,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编排童话剧,统计城市各项污染指数,制作 手抄报 ,环保知识问答等。所以,我们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上,要十分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做好相邻知识系列,相近学科的整合工作,使 教育 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及综合发展紧密配合,从而达到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思维品质的目的。

三、活动主体要突出实践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的“言说”过程中形成的,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学生在动态、多维的天地里,才能把心灵深处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人生才能得以精彩,生命才能得以健康成长。做,即实践。“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正是实践的重要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在上述活动案例中,学生有的到实地调查、拍照、访问,有的从网络上寻找图片,收集资料,有的亲自走上街头……学生始终处于活动的前沿,他们自主地去学、自主地去做,在生活的课堂中锻炼,并逐步完善自我。

四、活动时空的设计要体现灵活性

1、时间的自由性。首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划分是不固定的,我们要依据活动的内容来自主决定。有的活动完全可以用一个课时完成,有的活动则需要很长的时间,前后可能需要好几周。其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活动时间是不受限制的。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活动。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活动时间、晚上还是节假日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课的有效活动时间。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对活动阶段的时间分配也以学生自己的需要为依据。

2、空间的开放性。以往的教学活动都是局限于教室内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场地、规模都应该不拘泥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教室、图书馆、操场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学生甚至可以走出校园,到家庭、社区等。例如,活动《你好,公益广告》,学生就可以坐在家里,从电视、电脑上了解有关公益广告的知识。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如何开展

一、充分利用教材的教育资源,及时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现行小学 语文教材 在课文后的“语文园地”或“积累运用”栏目中,新增了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 方法 ,在找找、做做、谈谈、 说说 、想想、写写等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理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要充分利

用这些资源,及时组织活动。如: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我会拼图》,是一次制作交流的活动。课前,让学生准备大小不等的圈形彩纸片、胶水、剪刀和尺子。课堂上,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中的三幅图,互相说说图形像什么,每个图形是用什么拼成的。并适时启发想象:用圆形纸片还能拼成哪些图形?学生会争着介绍:“还可拼成小鱼”“还可拼成帆船”“也可拼成太阳”……

随着学生的介绍,教师可在黑板上画一画,并告诉学生在拼图上添几笔,可以使拼图栩栩如生,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的思路。再让每个学生根据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己动手拼图,想拼什么就拼什么,拼出后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最后,交流评比,每个同学说说自己拼的是什么,怎样拼成的,评出好的向全班展示。这样,学生在观察、想象、摆拼、介绍、交流的活动中,不但提高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还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过去的语文教学长期囿于一个较为狭窄的时空之中。课本是仅有的信息派,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澡堂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当地的徽育资耳长期得不到开发和利用,致使学习效率不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地区都组蔽粉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抓,要有强烈的资源愈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无疑为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开辟了新的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积极开展活动。

三、充分利用网络的教育资源、适时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网络的教育资源,突破语文学习活动原有的时空,把学习!于动态、开放的环境中,可以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为语文教学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教师应该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结合课文内容,确定相关主题,适时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网络,学生不但可以看到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动人景象,学生可以自由地了解所感兴趣的知识。在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此外,还可让学生在网上读新闻,关注社会 热点 问题;访问相关的教育网站,读自己喜欢的 文章 ;到网上搜索一部名着或一个作家的资料;在网上练习写作,发表文章等。使网络实践活动真正成为沟通学生生活习得 经验 和语言文字世界的桥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

四、注重整合各学科教学资源,相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传统教学的学科壁垒,注重整合各学科教学资源,加强语文与数学、音乐、美术、科学、社会等学科的沟通与整合,让学生吸取多方面的营养,用“大语文”观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如:在春季设计开展“美丽的春天”主题活动。让学生到校园里或田野里去找春天,感受“春风”“春雨”;语文课上,让学生读春天,说春天,赞春天,写春天;美术课上让学生画春天;音乐课教学生唱“春天在哪里”;数学课上编春天植树应用题;科学课上学“种子”,让学生做种子发芽实验,并仔细观察、记录,把实验结果和结论写进实验报告,从实验中获得信息,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课外阅读有关“春天”的故事,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文等。这样,结合学生实际,围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熔各科知识于一炉,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怎么开展

一、深化教材内涵,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本是学生最接近、最直观的母语教育载体,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借助语文课本,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 以教材为依托,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实践兴趣。

如学习完《小小的船》这首儿歌,笔者开展了一个收集整理图片的活动。按照儿歌中所说的,请孩子们画出星空美景。再想象自己坐在了月亮上,在满天星海中遨游,并告诉他们,到月球已不再是我们的梦想,“神舟五号”升空了,人类正在向浩瀚的宇宙进发。指导学生分成小组,从报纸上或哥哥姐姐用过的教科书,如《社会》、《自然》、《美术》中,找出“宇宙飞船”、“杨利伟”、“人造卫星”、“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等有价值的图片,并把它们剪下来,合力完成解说图片内容的任务。在班级里展示图片时,只要用一两句话说明图片内容即可。这些图片都贴在自己的成长记录册中保存。

2、 挖掘教材内蕴,有效激活思维,培养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化的。”利用语文教育的这一特点,笔者常常注意把握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感受、写体会。如学习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学习英雄,我奋进”主题活动。首先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各种方法,搜集整理英雄的 事迹 。接着在小组内交流,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并相互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我让各个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学生评议并谈一下自己的感想,评出班级的“故事大王”,颁发喜报。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并写写自己今后的打算。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依托 传统文化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它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有效地利用和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份,也是今天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1、 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实践活动。

祖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感受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而且切实地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

笔者先后组织学生制作了“ 端午节 ”专刊、“ 清明 节”专刊、自由命题专刊等多期手抄报,学生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水平也有了一定提高。通过一个学期的手抄报制作活动,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了直接经验,又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2、 关注民间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不仅要读有字的书,也要读无字的书。我们的家乡是一座小镇,开设“小宣传员”培训课程,对学生进行培训,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小镇的历史和文化,熟知其特点。小镇步步皆景,处处有情,正如一本内涵丰富的“无字书”。这样的学习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语文是最实用的。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这些情感体验和激起的对语文学习的深厚兴趣是润物无声的,是持久永恒的。

三、借助自然资源,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大自然五彩缤纷,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影响下,学生会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观察力显得敏锐,思维显得活跃, 记忆力 增强, 想象力 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随之增强。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笔者在班上以“春”为主题,开展了一项“春之歌”的语文个性展示活动。学生们设计出活动方案,在老师的帮助下讨论出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张贴公布,而后开展活动。一部分学生用眼睛寻找春天美妙景象,用耳朵倾听春天的声音,用小手去触摸春天的变化。他们搜集了关于春天的图片、儿歌、古诗、 散文 等,办出了一张张漂亮的手抄报。

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的识字量、美句的掌握量都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活动的过程,活动的作品,再融入他们的情感,又成了一篇篇生动的 作文 ,洋溢出生命的活力。一部分爱钻研的学生,罗列出了春天的有关话题:《春天与疾病》、《春天的校园》、《世界各地的春天》……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成立了一个个语文课题小组,制定出一个个课题计划。虽然幼稚、粗糙,却也能感受到模糊的、鲜活的智慧走过的痕迹。图书馆、微机房,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课堂上,同学们介绍他们自己的手抄报,诉说作品的制作历程,把搜集的信息与大家分享,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收获,此时的语文课堂轻松愉快。

怎样开展小学语文中实践活动

1、以本为本,搭建活动平台

在我们现有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虽然内容甚少,但有许多地方只要我们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尽力去想象,去挖掘,很多教材以外生动而又活泼的内容就会尽收眼底。在教学中我们若能抓住这些有利时机,把活动引进语文课堂,通过表演、说话、写话、 唱歌 、等形式,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抓住 创新思维 的灵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比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是,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到夺桥的"难",红军的"勇"。在"抢时间"和"攻天险"的过程中,可启发想象:红军在白天一边赶路一边与阻击的敌人打仗,到了夜晚还得冒雨行路,饥饿、困乏,同时山路陡窄、路滑难走,伸手不见五指,是怎样的情景?英雄们拿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又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这些想象,同学们很容易从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在想象训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随之产生、发展。

2、拓展文本,巩固活动成果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要宽泛。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课本,只顾及课内一篇篇课文,更应该关心课文后面的世界。其实在一篇课文背后所蕴藏的知识远比课文中知识丰富得多。

如在教学《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学生对文中那个机智敏捷、能言善辩、热爱祖国、足智多谋、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晏子仰慕不已,颇感兴趣。于是便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搜集晏子资料,鼓励学生阅读《晏子春秋》,并召开读书交流会,以点带面,通过一篇课文让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如教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组织学生课后去了解树木的环保作用和人为肆意破坏环境的严重后果。结合喀什的实际情况,以"喀什东湖"为例,让他们亲自去收集资料,将"过去的东湖"与"现在的东湖"环境进行对比。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深深感受到无情的人类自己毁灭自己这种残酷的现实,唤醒了大家的环保意识,也给后人留下警醒,同时培养了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学科渗透,整合活动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它所倡导的是一种课程共建文化,需要教师积极地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完善和丰富手头现有的各学科教材。这就需要教师有自己的教学思路,对学生和教材进行认真地研究,根据需要对各学科的教材进行整合重组。这里所提的整合学科,指的就是打破语文学科原有的封闭状态,加强与 其它 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引导学生画画五光十色的海水,千奇百怪的贝壳,可爱至极的海龟,丰富的海底物产。当孩子们上台展示作品时,一幅幅可爱的画面不仅反映出了孩子们对"五光十色、四脚朝天、千奇百怪、寸步难移"等词语的富有个性的理解,而且也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和审美能力。

再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时,利用科学的理性、严谨,把科学求实的作风引进课堂,让学生准备道具,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印证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否正确。这样不仅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做事严谨,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整合,结合开展适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活动,能促使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使学生的多种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走向课外,丰富活动内容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可学生仅靠课堂上所学的有限知识,远不能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实现语文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增加学生学语文的实践机会,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丰厚语文素养。

比如:在春暖花开的日子,带领同学们走进学校附近的西公园,去赏一赏各色的花,闻一闻花香,感受蝴蝶、蜜蜂流连其中的乐趣。孩子们在与大自然亲密的接触中,捕捉到了大自然的鲜活,真正发现了美,感悟了美,他们亲近大自然的天性得到了满足。即使不叫写诗作文,他们也已在心中吟唱出了赞美大自然的最优美的诗,最动听的歌!


Ⅵ 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陈峰
语文是一门接近生活,内容丰富,最有情趣的学科。要想改变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所以,教师要下大功夫培养和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一点体会,愿与大家共勉。
一、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参与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表达的欲望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而创设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巧设问题情境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活跃的思维,引发他们的表达欲望,真正地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
2.创设表演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优秀的文学作品,描绘了丰富多彩的人生,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置身于文学作品中去,亲自体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那么,我们对文学的魅力会有更深刻的感悟。给学生自己活动的舞台,让他们自己编演剧本,使他们积极地进入角色,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的语文实践的兴趣。他们在编演剧本时,既要记住台词,又要辅之以丰富的动作、表情、神态,使他们所扮演的角色能更符合剧中人物形象,这就需要他们真正了解自己所扮演的人物形象,要做到这点,如果不深研课文,而是浮于表面形式化的人物概念时,那么扮演的形象是无血肉的。表演者通过表演,既加深了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还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其他学生都能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也能够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在和谐的情感氛围下,将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学生大脑中,实现学生的生命活力与教师生命活力的对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多给一点表扬,少给一点批评,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这样才能充满活力地与学生一起,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改变自己的不良教育行为,改善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学生是其成长过程中尚不成熟的生命个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允许学生没听清问题,没学会或理解偏了、理解错了,要理解、宽容、善待学生的失误和弱点,使师生关系真正变成一种充满乐趣、探索及挑战性的互动合作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活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充分开展合作
合作学习指的是以小组、学习自由组等形式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开启学生的新思路,能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过于单调的局面。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参与者的角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也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四、在课堂上开展辨认实践活动
辨认中学生积极参与,尽情为自己个性化的观点据理力争。辨认的过程中既能从课文内容出发,又能融进自己的理解,辨认的过程就是全面提高语言素养的过程。如学习《羚羊木雕》后,针对爸爸妈妈与“我”的两种观点展开辨认,你认为他们谁对谁错?结果学生自动地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爸爸妈妈的做法是对的,因为木雕是贵重物品,不能随便送人;而另一派则认为“我”的做法是对的,因为情义无价,东西已经送给了“我”,“我”有权利送人。双方各持己见,并且把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事情作为事实论据来反驳对方,你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样处理?在辨认中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对成长中发生的事情进行了反思,并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多想想、多议议,在讨论中学,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建构性学习。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和个性化的过程,学习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讨论”就是课堂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是一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讨论”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对他们不管不问,而是要求我们向僵化的思维方式挑战。“讨论”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明辨是非真伪。以获得知识。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变“讲”为“导”,学生从“学会”向“会学”方面转化。
六、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在和谐的情感氛围下,将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学生大脑这一沃土中,实现学生的生命活力与教师生命活力的对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多给一点表扬,少给一点批评,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这样才能与充满活力的学生一起,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改变自己的不良教育行为,改善与学生的交往方式。
在节假日,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读、剪、评”活动,制作“手抄报”或“剪贴报”。把节假日中阅读过的有价值的、自己欣赏的文字、图画摘抄下来,或剪贴下来,或写感想、评论。
总之,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灵活多样,我们在教学中还应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更新观念,改革教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乐园,使学生学会把语文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环境和社会生产实践中去的本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Ⅶ 如何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先说一个例子:高二语文组王海娟一节语文课结束,我经常这样扪心自问:在这节语文课中,我的学生们学得幸福、快乐吗?他们能正确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吗?能深刻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吗?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说: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有效吗?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教学的源泉。有效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收获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这里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仅指教师的教,还包括学生的学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可以说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核心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那么,我们如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一、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 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其实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认为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这堂课会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而且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通过阅读一些教学着作,发现很多特级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创新。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但有很多课仍然是先教师讲,然后要求学生配合教师。例如,我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体会作者描写的园林美图,学生很快找出了一些美丽的景物,然后我便按自己备课的教学思路,来概括园林独具特色的特点,却忽略了学生自己对于途中风光的体会。那么,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应该一起认真研究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其创新思维的发展才能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同时,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思考的多样性,尊重学生思维绽放的火花,要始终把学生放在心里,也就是说备课一定要备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效使用教材,加大学生的发展力度,增强教育的责任心,增强教育的服务意识。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的丰富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材料;另一方面要能够为学生提供主体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活教材,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使自身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真正起到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二、加强学生课堂上的学习体验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条件。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例如,我在教学《尊严》一文时,先让学生感知杰克逊大叔和年轻人的情感变化,感受年轻人既虚弱又坚定的语气是因为什么,年轻人为什么不肯吃东西,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在读后,基本上都能体会出文中人物的情感脉络。所以,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活动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让课堂成为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动的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成果。如学生在写作时,都想到了可以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但很多学生的比喻都天马行空,不贴切实际,于是,我便悄悄地引导学生去联系生活,用生活中较常见的物体作为比喻、拟人的对象,这样就使文章显得更为生动、形象,可读性、精彩性也增强了不少。当然,在课堂中,我们还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去努力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在沙龙式的课堂思辨中不断擦出创新的火花,在有价值的课堂论辩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目前新课程倡导的新教学理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三种基本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课堂教学有了重新认识和定位,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理念之一用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来讲,它的意义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曾尝试着在课堂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大大增强了,但此时,教师的引导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的自控能力及目标明确性较弱,正确的引导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教师的引导应着眼于引,不可操之过急。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习方式的作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个体与小组之间的关系.
教师除了组织正常的课堂教学,更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就学生个体及小组的学习品质、态度、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一切由教师包办;教师的作用也仅不是对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内容的重复。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要实现学习方式的价值,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入手,最终达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职的目的。在个体学习中疏通文章的含意,落实掌握字词,解决基本问题,记录疑难问题和学习感受,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基本知识的检查,经验心得的交流和对个体学习存在问题的解决,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共同解决,使个体、小组、教师的经验认识、智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提升。2、处理好文本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即语文,语文教学应树立大语文观,这里有两层含义:从课文角度看,缺乏生活体验的学习只是独立于“人”之外的简单认识;从语文综合性的设计看,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到大自然里学习语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如《将心比心》、《以诚待人》等。只有把语文同生活联系起来,语文才更能体现出人文价值和生命价值的意义,语文课堂方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但这一切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所以,在课堂上要加强生活意识的培养。 在有效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白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将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探讨型”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强调“齐步走”、“满堂灌”。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很明确,只需要“传授”,教师的基本职能就是“照本宣科”,而事实上,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实施,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师如果不能实行由“传授型”向“研究探讨型”的角色转变,那么他就无法承担新课程政策下的使命,也就无从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教学方式:由“传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耳口相传,是我国语文教育沿袭已久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无视学习是主体的活动过程,它也与当代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实相去甚远。今后的语文教学方式必然需要发生相应的变革,即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的趋势。 所以,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起到教师的组织、引导、学习参与的作用,教师必须自然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小组和班级中去,在教学环节和细节中找到适合新课程学习方式新理念的形式和方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是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文本是我们主要的教育内容,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觉得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师用智慧的语言将学生、文本及教者融合为一体的。所以我相信有效与智慧是共存的,有效的课堂会时时闪现智慧,智慧的课堂也会处处彰显有效。语文教师也许都怀有着梦一般的希望,都怀有着海一样的广阔,我们要做一名充满智慧的引领者,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些有效性,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些快乐和美丽吧!

阅读全文

与如何开展好我校的语文学科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