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教学中老师如何做到倾听语文

教学中老师如何做到倾听语文

发布时间:2023-05-12 16:55:20

① 浅谈教师如何在教学对话中做到有效倾听

教师也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师生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交流。倾听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接纳,鼓励与赞赏。学会倾听,是教师的一门技术、一门艺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职业知觉。

教学中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而教师自己却对学生的发言不耐心去倾听,不加以辨析,又怎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又怎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呢?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不加辨析,盲目鼓励,看似对学生发言的尊重,实则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没有倾听,哪有交流?没有交流,学生怎么会进步?新课程虽大力倡导“人文关怀”,但我们为师者也不至于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视而不见,一味的不假思索、不加辨析就盲目赞扬呀!
一、要倾听学生的“疑问”。
老师首先得注意聆听学生的发言,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你在欣赏他的同时,也教会别的学生欣赏了。提一些可以引导学和闹生争论的问题。树立榜样.我想每个班上肯定都存在"一语惊人"的小孩,一定要保护这些孩子,因为他们的语言往往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而且在此基础上教师一定要总结,要引导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二、要学会“静候”。
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一拍饥些学生的语言比较烦锁,此时教师往往会打断学生的发言,给学生以提示,引导他用简洁的语言来回答。但教师这样做会让学生失去说话的兴趣和回答问题的信心。因此,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教师都应专心听完再给学生正确引导。这样,学生才会在对话中展现自己的个性。
三、要倾听课堂中的“杂音”。
倾听其实就是让教师放下架子,用温暖的笑脸去面对学生。叶澜教授说:“教师要学会倾听袭棚返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学习中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也会存在着差异。对于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这样,学生才敢加入到对话的行列中来,才会在对话的过程中说出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展现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学时,教师面对这些“杂音”要学会真诚倾听。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坚持倾听自己心底发出的声音,并且对这些声音进行归纳、总结,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那样的课堂必将精彩纷呈!

② 如何有效听语文课

1.要熟悉老师的讲课特点和方法,了解老师的长处和短处
语文课的教法,本来就灵活、多样。语文老师的特点和爱好,更是各式各样的,有的老师喜欢讲得多一点,发挥得多一点;有的老师讲得不多,却很注重学生的练习;有的老师喜欢用串讲法;有的老师喜欢用评点法或者谈话法;有的老师很擅长指导学生写作;有的老师喜爱文学,很注意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有的老师知识渊博,讲起课来广征博引,海阔天空;有的老师则喜欢紧扣课文,一板一眼。总之,他们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地熟悉自己的教学对象,对症下药,改进教法。作为学生,也要努力地熟悉自己的语文老师,取其所长,对于不足之处,可以提出改进意见,并在自己的学习中注意弥补。师生之间相互适应,力求做到配合默契。
2.要充 分利用课内的时间,提高效率,增加课内的容量和密度
每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要争取大部分在课内解决。老师应该这样做,学生也应该这样做。多数学生会有这种感觉:听数、理、化的课,精力比较集中,因为不听讲就不懂,落下的课补起来也很费劲;反之,听语文课,有时精力容易松散,因为不听讲似乎也能明白,落下几节课关系也不大。出现这种情况,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有一定关系。从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来看,它的确不如理科严密。所以,我们更应该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学会听讲,学会把握老师讲课的要点,学会利用课堂的空隙时间。譬如,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只要课上有可利用的时间,也应该争取在课内基本背会。凡是课内有时间、有可能解决的问题,都不要留到课外去解决。围绕着老师讲解的课文去思索,去联系,去加深,去巩固,努力提高课内时间的利用率。
3.要在课内主动赢得学习语文知识和锻炼语文运用能力的各种机会
提问、朗读、背诵、辩论、讲演、黑板前演示,作文评讲中的例子(无论是好的还是差的)等等,只要有机会,就要积极参加。这对于提高语文水平、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是很有好处的。现在我们每班人数,一般不会少于四五十人。所以,这种机会,轮到我们每个人的名下,覆盖率不是很高的。自己主动一些,这种锻炼机会就可能多一点。

③ 如何培养学生有效倾听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使学生想听

数学教学以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为主,数学课很难像语文课那样生动、有趣,因此,要想在数学课上激发学生听的欲望,就要求我们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要设计好教学的环节,并设置好鼓励和激励的措施。

二、教给学生听的方法,使学生会听

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应提前到班,督促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因为上课的前段时间是学习新知识的关键时刻,要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就要让学生做到“心静”。学生如果不能心静如水,就不能做到倾听。

其次,教师还要告诉学生,听别人说话时应该全神贯注,要注视老师或同学的眼睛,不能东张西望、心猿意马,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礼貌。

倾听时不能打断对方的话,即使不同意对方意见或认为没有再说下去的必要,也要礼貌地等待别人把话说完;要集中注意力聆听,听懂对方的意思。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倾听习惯。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低中段小学生来说,采用两人合作比较理想,一人讲,一人听,分工更加明确,也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只要认真倾听了,边听边思考,才能在听后发表观点。

这样不仅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建议,而且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相互倾听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

④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发展。要处理好读”、和写的关系,充分发挥其作用。
一、让学生学会倾听
现在的孩袭唤子往往不会倾听。听的习惯最难培养。小学三年级孩子大都处在八、九岁这个年龄段,感兴趣的便听听,不感兴趣的,则充耳不闻,自行其事。即使迫于教师的威慑,也是“心在曹营身在汉”。当你想验证听的效果的时候,你会发现没有几个在“洗耳恭听”。
我们该如何训练孩子的听话习惯呢?对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有目的的倾听,才能接收到所听内容中的信息。因此,首先应该给孩子提出听的要求,但必须注意的是,所提要求应该是宽松的、自由的,如:你听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孩子由此可以自主的、轻松的进行听话。或许他会知道这段话讲的是什么,或许能听到一个用得好的词语,或许能提到一句给他留下印象深刻的句子……假如我们拔高要求,提出这样的听话要求: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你体会到什么情感?……那么,孩子们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产生紧张心理,使他们无法轻松自如茄卖的进行听话,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要大肆表彰听别人讲话的孩子,哪怕他只记住了一个词,只要得到老师的肯定,下次,他一定会记住更多的东西。
二、让学生学会说话
说是一种最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语文学习的训练重点。语文教师当然喜欢能说会道的孩子,但到底如何训练他们能说会道,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正处在由说几句话向说一段话或几段话过度的阶段,说话训练就显得更困难。
训练时,我们应该从说的规范性入手。有个词叫“打胡乱说”,“打胡乱说”有可能是说的内容不符合事实,有可能是说话方式不符合条理,也有可能表达意思时前言不搭后语。这就需要对说话方式和内容进行规范。在回答老师所提问题时,应教会孩子说完整,而不是只表述答案。有的教师会认为,这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训练,如果这样,每个孩子就会同出一辙。但不要忘记,他们仅仅是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自由发挥的能力不足,必须在教师的诱引下形成规范的说话模式,暂不可放手让其随意表达,否则,他们会把握不住说话的方向。有可能“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让人摸不清头脑。
三、让学生学会朗读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进行朗读。有的教师一拿到一篇课文,就对孩子讲:大家读一读,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边读边想……对于小学三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前两年起始阶段教师忽视训练,那么三年级训练难度就更大,要完成老师提出的这样的要求,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必须降低读的要求,第一步,仍只要求孩子把文章读通读顺,必须逐字逐句认读,不提任何过高要求,如读第一次就对孩子强调边读边想。所谓认识,不是大致认识,应该是读准字音,如字的平翘舌、前后鼻韵等等,一定要培养孩子读准字音的习惯,否则,孩子读出来的内容将是“白”的,就像一张白纸、一杯白开水,听后让人感到淡而无味,这就是课标中读正确的训练。认准每个字字音的基础上,在读通、读顺以后,才能要求孩子读熟,在这一过程中,就是对读的流利的体现。孩子最难掌握的应该是第三步,读得有感情。有的教师一入课,就要求孩子读出文章的情感,此时?孩子连课文内容都不能理�l,如何把握情感呢?在自学阶段,孩子可以利用自己已有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来赋予文章自己理解的感 *** 彩。这些八九岁的小孩子,他们接触的视野窄,对很多东西并不能靠自身力量去解决。引读也应是贯穿一个人所有学习阶段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但是在小学三年级这个阶段,是孩子兴趣形成的起始阶段,一定要重视。
四、让学生学会写作
听说读写训练中最难得就是写作。关于写的训练很多,如:会写字,上课会做笔记,会简单习作等等,这里要谈的主要是关于写字方面。汉字是世界上所有文字最复杂的字体,古人曾为汉字创造了很多形体,使汉字更是楚楚动人,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笔值得骄傲的财富。作为中国人,写一手漂亮的颤禅逗汉字,也是一件引以为荣的事。中国有句话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写汉字也一样,想拥有一手漂亮的字,也要从小处做起。小学三年级正是从用铅笔向用钢笔过渡的时期,刚使用钢笔,如不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将不利于孩子的发展。首先仍要从孩子坐姿、握笔姿势教起,不要认为一二年级已经教过,就置之不理,你可以发现,很多孩子的坐姿东倒西歪、握笔不正确,就得从头强调,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在学新的知识,这样,在他的思想上会多一些警惕。

浅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营造民主课堂氛围——质疑的土壤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教学相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促进的,特别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教师在各个方面都没有绝对的优势了。教师在课堂中并不是绝对的权威,在地位上大家是平等的,只是角色不同,分工不同,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我们应该努力营造出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敢问,敢学,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但做教师的还是会有一种惯性,认为自己永远比学生看问题更准确,常会对于课堂中的不“和谐”音打断或批评,这样做容易使师生关系对立起来,影响了课堂氛围。
在我的课堂里,人人可以发表看法,不用怕说错;人人可以提出问题,这个问题哪怕与课堂离得再远;人人可以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质疑和补充。“老师,我想提问……”“老师,我不同意某某某的看法……”“老师,我有补充……”这样的声音比比皆是,我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孩子们爱问的天性被激发了出来,学生真正爱提问,也会提问了。
二、教给方法,使学生寻疑有方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质疑"的方法。"质疑"的方法很多,笔者尝试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三处、三点"进行三个层次质疑。这"三处"为:(1)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质疑;(2)似懂非懂的问题要质疑;(3)容易混淆、容易忽略的细节要质疑。这三点为:(1)对题目要质疑;(2)对篇章结构要质疑;(3)对写法要质疑。这三个层次为:设问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和疑难性质疑。其中设问性质疑也就是自问自答式质疑,这类疑问实质上是学生自己选定自学的方向,通过自学解决。例如,初读课文时,对字词、课文内容的疏通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就是学生对上文所提到的"三处"、"三点"的自学研究,此时学生往往会在所读文章中做出记号,并试图解疑,形成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一部分"疑问"将会因自己无法解答而成为疑难性质疑。需要指出的是,这三次质疑中的前两次提出的疑问并不一定是学生不懂的,而是要求学生自我设疑、存疑,学习在似乎无疑之处产生疑问。经过这一番寻疑之后提出的"疑",大多是有价值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找到了这些解不开的疑,心理上就产生了适度的焦虑,上课时就能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寻疑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学生"自能读书"的实践活动,寻疑有方,无疑是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的标志。
1、巧妙设问,导疑有法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疑问难,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寻疑,对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很重要。教师教每篇课文,总要提出很多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文章,老师的提问,实际是老师给学生"设疑",让学生按照这些"疑"去学习、思考,看课文作者是怎样把每个问题写具体的。老师的提问要准确、恰当、有规律可循,因为学生不但通过老师的"设疑"解决了知识,也从老师"设疑"的示范作用中学到了怎样去设疑。教师的提问切忌多而碎,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在此不再赘言。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课题猜谜"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设问性质疑。
三、结合学生生活实践——质疑的源泉
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实践,语文的学习永远为生活服务。生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会催生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更多的问题和探究。新课标提出:“学生要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在课堂中,我常常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探讨,提出疑问,发表看法,解决问题。对于一些鲜活的生活实践得来的事例更是及时地进行创造性利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2

简单有效的途径: 了解学生所关注的事物,像什么tfboy啊可以将其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问一些例如:如果你们是tfboy,你们会怎样对待这件事/想这个观点等等等等....像什么当前流行起来的网络语言啊,表情啊什么的,学生都比较喜欢去关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其中的美。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摘要】语文教学中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所在。【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质疑能力Talking about languag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on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questioned the abilityChen Jie 【Abstract】Cleverly located the suspect in language teaching to develop students critical faculties, not only help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hance intellectual curiosity, but also helps to develop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spirit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of quality ecation , but als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 lies.【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 culture; questioned the ability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心理因素影响占主导地位。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运用多媒体,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总所周知,想象是以表象为基本材料进行思维的。有足够的表象储存是学生成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表象越缺乏,想象的素材越少,其想象也就越狭窄、肤浅;表象越丰富,想象的素材越多,其想象才会越开阔、深刻,想象的内容也就越具体、越完善。
那么,学生储存的表象是通过什么途径得来的呢?来自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所学的新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与其原有旧知识结构同化的过程。在我们看来,这个过程类似拼图,每一个新知识的习得是学习者找到原有知识板块中与新知识相契合的拼接处,并进行对接,使新知识成为整个知识板块的一部分。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就是其拼接处。我们认为,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这一拼接处就是与作品形象化描绘相关的语词在学生头脑中对应的表象。这些都来自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
在课文教学中,学生由于自身生活环境和学习水平的局限,使得相关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积累不够丰富、充分时,就会缺乏足够的表象储存,作品中的形象化描绘也就无法与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形成联系,造成想象的狭窄、肤浅,甚至失真。因此,若想提高学生的想象水平,最根本的手段是增长学生的生活积累与知识积累,丰富其表象储存,这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课堂教学而言,遇到学生表象不足以同作品中的形象化描绘发生联系时,就需要设法补充相应的表象。这时的最佳手段就是运用多媒体

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听说读写的技巧。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它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提高阅读能力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通过朗读学生可以获得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深入理解,对课文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语感,节奏,名式,格调,领会文章蕴含的情趣和意境,感知课文的用词准确,造句生动,布局巧妙,情境感人。为了充分发挥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能力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的。

一、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朗读,本质是一种凭借语言,用思维能力去体验和感受文字语言内涵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通过朗读可以体会语言的准确含义,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的朗读是朗读的基本功,对于学生来讲也是最难的一项基本功。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给学生三种朗读方法:一是准确朗读法。在授新课前要求学生做到读时不读错音,不丢字,不添字,然后按要求读通顺,会断句,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二是理解朗读法。这种方法用在分析,讲读课文中通过反复读理解词意,句意,段意,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流利的朗读课文。三是有感情的朗读法。这钟方法用在总结课文,赏析课文中。

二、激发朗读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朗读最需要的心理品质,要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使学生爱读,想读。
1、以情 *** ,激发兴趣。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化为有声语言,把学生吸引到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中来,使学生体会文章之所在,使他们的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学习《胖乎乎的小手》一课时,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没能理解,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其中的内涵,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试着用不同的身份去读,设身处地的进入其境,当学生对不同人物的情感体会后,才明白全家人为什么喜欢兰兰这胖乎乎的小手,正是因为这双勤劳,能干的小手才得到全家的夸奖。这使学生和教师、作者和文中人物构成联系,达到了朗读的境界。
2、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我在朗读教学中,特别重视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勾画出文章的意境,让学生体味,从而激发朗读的兴趣。如学习《棉花姑娘》一课时,我采用神秘的语言说到:棉花姑娘长的白 *** 嫩,穿着裙子,就像一位翩翩起舞的小姑娘,多么漂亮呀!可是有一天,棉花姑娘垂着脑袋,无精打采的样子。她是怎么了?生病了吗?你们想去看看吗?这段富有感 *** 彩的语言,创造了良好的气氛,深深的感染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朗读欲望,使学生很快的进入了角色。
三、教师进行概括性评价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地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特别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轻易伤害一个学生,特别是对能力较差的学生,评价要克服片面,力争全面准确,要采用鼓励性评价,切忌用过头的结论性语言,如:“你简直太差了”,“无可救药”等等,因为学生非常看重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他们把教师的评价看作是对自己的承认和肯定,一个好的,准确的评价将会对学生受以极大的鼓舞,它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力。而对于朗读能力较差的同学,要对他们提出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使他们一点一滴地进步。总之,要采用因人评价的原则,使同学们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
通过一学期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确实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大部分学生朗读课文都能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或不同的角色,能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由于学生情感得到熏染,语感得到了训练,语文整体素质有了较快提高。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师不应该只做一个教书匠,而应该作为一个杂家。什么都要知道一些,什么都要懂一些,什么都要关注一些。
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随时给学生补充各种知识、随时引导学生对事件的看法、随时指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我当年上语文课的时候,学生都喜欢听,原因之一就在于不止局限于课文的内容,教师的心态和语言才是引导学生兴趣的利器。

怎样培养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

重视听的训练,打好语文学习能力基本功
语文学习成绩,与语文学习能力有很高的相关性。而语文学习能力,又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概括地说,就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孩子具有辨别语音,理解语意,品评话语,即用听觉去辨别世界。而我们在以前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听的重要性。我认为作为一名学生,在听的方面至少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听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文磁带,听教师及同学们的朗读,这样有利于记住课文内容。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行规定读课文的遍数,但每课上过之后,同学们绝大部分都会背,这就是认真听的效果。

⑤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善于倾听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它体现了对讲话人的尊重,对于学习者本身来说,也有重要的意义。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活跃了,学生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是,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举起手,大声嚷到:“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种种现象引人深思。学生不会倾听,如何学会思考?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其实,在活跃的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学生在课堂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教师要着重对学生进行倾听与交流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生养成倾听与交流习惯。
“耐心倾听”这个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很多时间和途径培养而成的。那么,我们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呢?
一、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心情放松、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才会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教师要充分相信、尊重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情感基础。课堂上师生的情感融入对知识的探索中,课堂气氛既严肃又轻松,大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甚至已经下课了他们也能经常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从神情和言谈中流露出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喜爱与渴求。
2、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
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学生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的问题。我们可以开导学生“善听者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要养成善听的好习惯。首先我们要细化听的要求,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五心”,即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并教给学生一些方法:(1)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什么。(2)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3)想想同学说的有没有道理。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倾听方法,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学会先听后说,想好再说,真正养成倾听的习惯。例如,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让学生不看书听一遍范读,然后请他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对说得较好的同学加以表扬,夸他听得真仔细。这样,不仅会使受表扬的同学信心大增,而且也能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3、指导学生倾听的姿势
手势或身体动作是最能反映一位学生是否在倾听。课上老师要对学生听的姿势给予认真指导。如: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看着书上或老师出示的教具,不看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老师可通过一目了然的观察,了解学生听课的质量,即时得到反馈信息,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利处多多。
4、教师示范耐心倾听
教师自己要先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发言,欣赏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教师要在要求学生认真听自己讲和问的同时,要顾及学生的议和答,无论学生的解答是否正确,当他们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结论时,教师应该给学生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思路说给大家听。对学生叙述中出现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满怀期望的鼓励,富于机智的启发引导。
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应及时恰当的进行评价。例如:“你看这位同学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他听讲多认真啊。”“这位同学能认真听别人发言,并能指出不足,我们应向他学习”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呈现出活泼、热烈的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如我经常会说:“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 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
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会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强调: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才是最好的学生。我经常会说:“请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他说得怎么样?”“谁还有补充吗?”“谁还有更好的意见?”等。学生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答题后,才不至于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雷同。只要教师重视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5、培养自控,强化“听”的能力
首先,要注意年龄级段特点。自控能力是随着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具有鲜明的年龄特点,不能以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学前儿童与小学生不同,小学生与中学生不同,小学低、中、高年级的学生也都各有特点。培养自控能力,必须根据少年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做事能力、不同认识水平和不同的实践经验循序渐进。对此,每位老师都要有足够的认识,但是也不必为此过分着急。因为一般儿童的通病,也正是我们施教的依据。只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不放过每一个时机,严加训练,持之以恒,自控能力就一定能逐步增强起来。例如轻声讨论、响亮发言、认真倾听、有序地分工合作等等,都要明之以理,培养自觉,使孩子们能立下志愿,加强自控,注意训练,养成习惯,从而在习惯中形成优良的品质。
二、要善于矫正学生不良的听课习惯
课堂上,特别是一节课过半以后,个别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做起与学习无关的事。如搞小动作,与同学随便讲话等,而教学规律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随意停课,中断学生的听课思维,更不可粗暴行事,而要灵活、理智,适时予以控制。可用“暗示”的方法,矫正学生不良习惯。这种方法,只对某一对象进行注意的转移,而不造成其他外围效应。 1、“手势暗示”:教师在讲课时,一旦发现他(她)做起与学习无关的事,既用手势进行微妙短暂的定势,指着不专心听课的学生,以期达到矫正的目的。 2、“目光暗示”:教师把严峻、期待的目光刷地落在不专心听课的学生身上,与之目光交触,引起学生警觉,使她意识到老师在用目光警示自己,应该收敛言行,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 3、“语调暗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感情,采用灵活多变的语调,或急,或缓,或长或短,或稍作停顿,造成一种临时的教学氛围,有意带给学生听觉上的感差,从而产生奇特的感染效应,促使个别学生专心听讲。 4、“接触暗示”:如用以上暗示的方法控制,其注意力仍然集中不起来,教师就很有必要走下讲台,以巡回讲课的方式,悄然走到不认真听课的学生身边,轻轻地摸一摸他(她)的头,让他意识到老师已知道他在做小动作等,鞭策其端坐静听和思考,强制守纪听好这堂课。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暗示”的方法,对学生不良听课习惯进行及时的心理矫正,只要得当,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搞好课堂教学。
曾有这么一句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培养倾听习惯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过程。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良好的倾听习惯一定会内化成孩子们的素养。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阅读全文

与教学中老师如何做到倾听语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