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教孩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小生活,生活大语文。我们要引导孩子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读懂生活这本大书,尽快长大成人。
⑵ 在生活中你是如何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生活中,引导学生发展语文素养。
首先,我们要积极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实际体验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阅读内毕游容联系起来。那么他的效果比单纯的说教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最后,培自己养的语文实践能力就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教师的范围、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获取知识角度,引导学生围绕新芹顷学的语文内容去广泛收集信息,通手首销过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还可以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手段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这样做既可以通过收集来的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还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收集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是一个实践提高的过程。
⑶ 如何把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转)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一个扎实的基础,而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综合性学习启动的起点和实施的基础,因而在实施综合性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积极意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意识
语文学习天生就具备综合性的特质。一方面学习内容包罗万象,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另一方面学习方式也往往整合了读、写、听、说等多种形式。这是全方位各学科的综合。然而,目前的状况是,学生的学习还仅仅局限在课堂内,学生普遍缺乏关注意识,对身边的人、事要么是一种熟视无睹的模样,要么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甚至是漠然视之的冷淡。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关注意识呢?我们可以采取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的办法,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情味,感悟生活的情意,让学生关注这些生活中令人动心的细节,细心感受这些平常而深刻的情感,带着这些去读相关作品以便产生共鸣,这样可让学生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处处留心皆学问,让学生留意生活,特别注意社会的变化,教师及时正确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这些社会变化,组织一些诸如寻找生活中的美、今日新农村、时事要闻回放等活动,要求学生深入生活,步入社会,走访调查,以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来反映社会的变化,体会这些变化带给人们内心的感受,思考这些变化的原因,思考怎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关注社会的意识,以形成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实践意识
语文学科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途径也只能是语文实践。而生活实践为语文学习找到了活跃的平台,语文学习也因此有了更鲜活的素材,有了更丰富的形式,也有了更丰厚的收获。《语文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指出:综合性学习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强调学生必须具有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行为。由此可看出,以实践为主就应是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征。那么,在备课时,教师就必须改变以往的常规做法,尽力注重不同知识层次的和认识水平的学生,丢弃陈旧观念,重新审视教材,审视教学思路和策略,审视教育对象,积极热情地引导每一位学生亲自参与问题的发现,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去搜集资料、策划活动,调查访问、交流探讨等。重视过程性学习,让学生直接从探究中体验苦与乐。教师在做好引导后,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在过程性学习中培养锻炼自主实践意识,自我学习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
语文生活实践,如果仅仅触及生活的表面,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不大,那种学习犹如蜻蜓点水,缺乏深度,或者在教学中还坚持唯课本论,结果也会大大削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都不利于学生形成行之有效的实践意识,不利于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而合理开发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地在实践过程中多学语文、多用语文,才可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收效。课标的阶段目标中,提出利用烂兄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这就是要求学生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学习语文。另外课标中关于综合性的教学建议中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念乎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可见综合性学习具有重要的实践性这一特点。这就强调学生把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用到生活中去,能做到学以致用。这同时也要求教师要走出课本,对照生活,又结合课本,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方面学习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意识。
三、合作意识
新课标开篇就写道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阶段目标中强调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教学建议中提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评价建议中,学生在活动中合作态度和参与态度被放在评价的着眼点的首位。由此可见合作意识和能力是受到从未有过的重仔历悉视,也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四、学科交叉意识
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沟通,提倡结合,这表明它具有跨学科特征。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应当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以一种整合的状态出现。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在学科交叉中,在知识相互渗透中,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整合。怎样进行这种跨学科学习呢?可以依托课文进行,如研究唐诗中有关月亮的主题;搜集、整理有关探险的记述的古今诗文,按分类进行合理编排、定稿结集,供互传,并从中搜索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地理、生物、物理等学科知识,反映到手抄搞中,并表述自己的了解,认识情况。这样,便于学生将各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在不同内容和多种方式的相互交叉渗透中,知识和能力得到整合。当然,在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学科交叉意识时,在实施过程中,应立足于课本本身开发教学资源,还应注重各学科体系的互通性,即能体现出:审美情趣的培养,思维方式的整合以及知识体系的互补。
⑷ 怎样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而且,阅读量大,知识就会十分丰富,一个人的素质也会提高,眼界就会更广,况且,写作也需要素材,只有多看书,多留心身边的事,将书中所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写作时才会思如泉涌,写出知卜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大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做到前一句的人却不多,真正喜爱阅读的并能从中得到知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能写出好作文的人也不多。但我们要做这样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阅读,要喜欢去阅读,当我们看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去思考它的内涵,去思考它的写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还有,要好问,要记住不懂就要问,特别是读课外的古文言文,古诗、词时,其中有些字、词、句我们不能完全理解的,这就需要去查工具书,如果工具书中查不到,或者查了之后仍然不太明白,就要及时去问老师,及时地弄明白,这样才能学好古诗销猛拿文,切记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使亏搭自己的心中留下疑惑,因为日月积累,会使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大。
语文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从读、说、写三方面去学习,去品味,去发扬,读就是要去获取知识,去欣赏。语文这门艺术,而说与写则是我们对语文的体现,是我们学习语文真正的目的。既然就样,我校就更应该利用空闲的时间去练习写作,多写才能提高,才能真正把文章写好,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学会运用自己从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这样,我们就能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
懂得了这些,再来学习语文时,便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反而会觉得是一种享受,当我们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享受时,不学好也难了!
好好学习吧
⑸ 怎样利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课程资源观,它要求教师从社会中、生活中、教学中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教活书,活教书。语文学习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活性,让学生接触生活实际,才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掘届更多的学习资源。
一、 校园文化,益智冶情
孩子们需要被引领,利用校园文化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德育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深如明化,可谓文道结合。在悠扬的校歌声中,能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办学宗旨;在刘胡兰、黄继光的画像闪,感受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亮橡备概;在鲁迅的“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中学会做人要谦虚……以校园文化为突破口,还可让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收集名人名言,讲名人的故事,说说在生活中你最崇拜的名人是谁,用哪些名方来布置小书房,在生活中、学习中你遇到困难时是哪一句名方激励了你……当孩子与这些名人名言心灵相通时,他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充满朝气而又充实的人。
二、 借助影视,导读名着
我们发现,一大批文学名着及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使更多的人领略到名着的魅力与风采。如今,能够表现文字意境美的电视散文、电视诗歌也走入荧屏。老师可利用这一文学与影视结合的契机,在课堂中做一定的点拨、引导,调动学生阅读名着的兴趣。如学生爱看动画片《西游记》,就让学生看名着《西游记》;学了课文《江姐》,引导学生去看小说《红岩》;从欣赏电视散文片到阅读名家名着。就这样,《匆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着悄悄在孩子们的手中互相传阅。凭借课堂,借助影视,利用藏书,指导学生读名着,带领、引导孩子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欣赏祖国丰厚的文学宝库,孩子们的课余总计就会更加美好,课外阅读就使语文变得丰盈,家庭生活也会因课外阅读而变得更丰富。
三、 走进社会,开拓视野
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区、社会,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通俗文化,有助于语文的学习。(1)读广告,感悟修辞。许多优秀产品和着名品牌,就是在拥有
一句优秀广告语伴随下走进人们生活的。我们在欣赏广告语时,有时你会发现,它的创意、思路竟然是意想不到的奇妙。其实,许多精彩的广告语隐含着丰富的修辞知识,或比喻、或夸张、或拟人,浅显易懂,很适合语文的学习,而学生对广告又是情有独钟,一看就会记住,往往能脱口而出,如能细细口味,得益匪浅。让学生去收集广告语,认识修辞手法在广告中所起的画龙点睛或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并让学生借鉴优秀的广告语进行广告语创作,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十分有效。(2)看店名,探究内涵。学生一上街,吸引学生的是五花八门的店名,而这些体现了经营者的良苦用心的店名,往往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正是学生学习语文很好的现成资源。星期天,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去收集有关的店名,然后让学生细细口味,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店名的含义。如有的同学去调查经营者取名的缘由,有的同学去调查顾客对店名的理解,有的去调查店里的经营情况后,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口味着一个个店名。小翁同学这样写道:“我们市里的大超市都是一些全省或全国联锁店,信誉好,经营品种多,如:农工商超市、联华超市、华润超市等”。小晨同学发现店名的一定的规律性:有的店名用经营者的名字取名,如“阿东褒店”;有的店名用地名取名,如“三号桥菜场”;有的店名用经营特色取名,如“凯鑫海鲜城” ……(3)游景点,开阔视野。每当节假日,总有一大群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外出旅游、参观。当学生在吟诵幽默、风趣又富有哲理的敬毁对联,口味蕴含着城市形象的雕塑和地方特色的建筑时,有多少的语文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教师还可以趁机指导学生去了解一些景点的地理环境、风光名胜、经济物产、文史人物等。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我给老外当导游”的语文活动课。因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充分,发言积极,表现的欲望强烈,课上得很成功。这个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概括和语方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正确地运用一些简单的外语。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开发课程资源,资源在哪儿?其实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校园、在家庭、在社会中,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教师身上,在学生身上……只要我们稍加思索,独具慧眼,“新课程,新理念”就会开出艳丽的花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生动局面就会出现。
⑹ 怎样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
语文就是来自于生活的学科,它的重要性就是和生活联系紧密轿缺旅,但也因为如此,常常受到学生忽略。
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要做到:
1.多听新闻,学习普通话。
2.多看报纸,增加阅读面的同扮宴时学习写作。
3.平时有感想要多动笔,写下来。
4.多观察生活,收集材料在心中,让自己“有内容”,不空洞。
5.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做一个乐观的人。
本人是个语文老师,闭凳这是我的一点小小的总结,不足之处还请多包涵。
⑺ 谈谈怎样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方法以供大家学习。
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
美国教育家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也指出:教学应面向每一个学生,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背景为基础,体现出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学生最终要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可见,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将所学服务与社会、服务于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学生学习语文成了一种负担,出现不爱学、不愿学、甚至不会学的现象。因此,把语文教学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生活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也才能够真正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那么,在生活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呢?我认为应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观察
伟大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其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些偏差。有的课文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从而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历史上许多事例也充分说明在生活中学习的重要性:前苏联着名作家高尔基没有跨进过大学的门槛,他把社会视作自己的大学,照样写成《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光辉的篇章,成为不可多得的大文豪。由此可见,生活也是一个大课堂,凡事留心,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知识的。
2.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倾听
语文的学习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来获得的。听在这些训练中是放在第一位的。有关资料也表明:人类获得知识,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听这一渠道。善于倾听,首先要学会静听。美国着名学者卡耐基说:“你想成为一个健谈的人,首先要成为一个静听的人。”我们不但要教育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而且要在平时的生活中静心地听广播,听新闻,听别人谈话。在听的过程中,学习别人是如何运用语言来描述情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在一次次的倾听中增强自己的语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也是如此。有这样一个例子,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分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结果,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像梨,第三、第四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而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只带一支粉笔,先对全班学生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示范,学生照着老师的样板画出来。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就像苹果。比较而言,美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费劲且不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生活中的苹果”“自己的苹果”,中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轻松且很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黑板上的苹果”“老师的苹果”!这个例子虽然是一个形象化的笑话,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实,却能折射出教育观念上的差异,两种做法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是大不相同的。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和创设教育情景,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亲自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想一想,身体力行地去体验。
4.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表达
学习语文,达到真正理解不是最终的目的,学生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于生活,才是教师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师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适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我们可以用文字表达来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如为班级的活动设计串联词;向校长写建议书,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设想;为学校的艺术节、联欢会设计广告用语、海报;在校运动会上当小记者;在“三八”节、教师节、母亲节给自己的老师、母亲写感谢信。当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到表扬与鼓励,成就感就会促使他们对语文越来越感兴趣。平时老师的教育就会在真实具体的互动交际中,变得可以触摸和亲切起来。
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只有让丰富多彩的生活与课堂上基本的知识有机融合,才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涵养学生的审美观,奠定学生宽厚的人文根基,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也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实现生活化教学,才能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