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初中语文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实效性

初中语文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实效性

发布时间:2022-03-05 07:39:46

❶ 如何让语文课前预习更有效

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作为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过,目前尽管许多教师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学生往往是走过场,预习并没有收到多大的效果,更没有达到教师所期望的价值。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预习时没有明确的任务,没有较好的方法所导致的。因此,我认为预习时必须布置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掌握灵活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实实在在的自主学习过程。
一、预习作业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恒心,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的预习往往表现出反复性,表现为部分不自觉的同学经常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这样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很难养成。而适当的预习作业,使学生有了具体的预习任务;教师对预习作业进行的评价,就使学生有了完成好预习任务的压力,这样长期坚持训练,就能实现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目标。
2、有助于提高预习的质量。
常态下,学生的语文预习还经常表现出这样的情况:对所要预习的课文匆匆读一两遍,顶多再自学一下生字,对文中的内容却不仔细研究,这种停留在表面的预习不能达到预习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对学生的预习产生消极的影响。而带有作业的预习,可以使学生深入地学习教材,尝试着解决问题,这样在任务目标的驱动下,有了学生思维的有效参与,预习的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3、有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
我们强调要建立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因材而教。但教材是一个静态的文本,学生的学习与思维又是个性化的,怎样才能实现上述要求呢?预习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预习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知识的原点,从而便于教师修改自己的课前预设,调整教学思路,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使得教学更加有效合理。
二、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1、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预习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让学生去朗读课文。不是只要填上自己读了几遍就可以,而是要真真正正地捧着书去读。我让学生预习时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三遍不是连在一起读,而是分开读。第一遍读通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圈出来,然后在文中画出带生字的词语,自学生字词时要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了解字义。在没有生字词障碍的情况下读第二遍,争取做到正确,比较流利,读完思考课文的大概内容。接着读第三遍,让学生质疑思考,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针对性地搜集资料。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去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通过阅读资料,学生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积累更丰富的知识。对于搜集的资料鼓励学生以读书笔记、读书卡等形式记载下来,形成一笔“财富”。
三、预习作业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每个学生都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求,对于学生的预习,要注意调动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如果老师只提预习要求,不对学生实施评价,那有的学生就没有兴致,甚至有的会存有侥幸心理,应付预习,一旦有一次成了“漏网之鱼”,就很难再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预习作业的评价,这样既培养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提高预习的能力,又可以为改进教师的教学指明方向。
1、小组互评。
课前,安排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一般为4人一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学生逐个朗读生字、词语和课文,互相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己在预习中已经掌握了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并且学生还可以相互指导、相互启发。小组互评时,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以及得到他人肯定的愿望,这就成为学生自觉预习的内驱力。通过这种小组互评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认真地预习,以达到提高预习质量的目的。
2、教师评价。
作业的要求是“有发必收,有收必改”。及时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能够规范学生的预习行为。对于预习作业,我做到一定在上新课前批改结束,及时地了解学生预习的第一手资料,找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自己的教学预案,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
在课上,我在检查学生预习时,尤其关注成绩一般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指名读生词,读课文,概括内容等,对他们的表现给以鼓励性的评价。还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掌握的知识以及遇到的困难,然后,教师从中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这样,对学生而言,提出问题也成为学习成功的一种标志,由此更激发了学生在预习时提出问题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学生自评。
课堂结尾,安排学生说说预习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哪些知识经过预习就已经掌握,哪些知识是预习时不理解的但经过教师讲解后掌握的。这样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形成反思的好习惯,意识到预习的作用,进一步体会到经过课堂学习后克服困难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4、课后相互交流。
为了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我还重视让学生在评价中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课后让学生互相交流预习的方法,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会相互取长补短。当然,学生对预习方法的交流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完全放手,教师也应该找准时机,在评价中对学生预习中的典型情况进行指导,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预习,为学生今后预习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学生的预习能力与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预习作业并不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为目标,教师是学生预习的指导者,也是学生预习的评价者,但更是学生预习的参与者。只有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参与,只有学生在预习过程的不断训练中,学生的预习习惯与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❷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初中语文课前预习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师全堂讲述与学生的被动接受已让位于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课前预习成为十分重要且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预习是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阅读、思考、练习有关学习内容的准备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很好地教授学生课前预习的方式、方法,积极引导,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反之,无论教师如何努力,教学效果都不会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那么怎样培养中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我们还要从根本上说。 一、语文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军队打仗要备战,新年华教育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现代汉语词典》就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而实际上,预习应该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即预先学习和预备学习。预先学习以预备学习为目标,预备学习以预先学习为基础。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以更好地掌握知识。 从实践来看,语文课前预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 )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形式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这样学生就成为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由于新旧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对新知识进行预习时,必然要运用所学的旧知识,这样无形之中复习了旧知识,预习多了,所学的知识自然就复习得多,复习多了,学生自然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知识理解透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自然就会深。 (二)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 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就显得被动了,况且课堂上还要听讲,又要记笔记中考,就显得既听得紧张,又记得忙乱,对什么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根本就抓不住,那么在复习的时候就会费时费力。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听起课来就主动了,课堂记录就有了重点,对老师的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预习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必须重视课前预习。一个好的预习,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自学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这就是证明。 (三)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 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杨再隋教授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课前预习了的学生,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会及时去查资料解决,如果未能解决的,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 。 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因之这一习惯更应重视、培养和推广。 实践证明,作为一名中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上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是取得好成绩的法宝。好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行为控制,保持智力活动的恒常性,而且会使人受益终生。 二、在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引导不当 由于教师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不真正清楚,以及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消极态度,使得教师对“课前预习”的深度、难度和要求大打折扣。具体体现在: 1.预习内容单一。既不涉及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也不涉及对文本的质疑问难,更谈不上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带动或促进预习。一般都只停留在查字典、给生字注音、解释新词上。因为预习内容单一,导致预习范围过窄,使预习既没有针对性,也缺少深度与广度。 2.预习形式单一。布置学生预习时只要求学生看教材,而不要求看其他的有关书籍,更不用谈上网或上图书馆查阅与文本有关的其他资料。预习时没有针对重点、难点,更没有来自作家背后的知人论世式的背景材料的准备。这种预习,教师是例行程式,学生是应付了事,收效不大。 3.预习目的不明确。有的教师嘴上喊预习课文,而事实上对学生该预习什么、怎样预习、为什么要预习,并没有仔细琢磨,当然也谈不上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所以只好让学生看书,看书,再看书。看什么?当然是教材。可是,要怎么看、看到什么程度,没人管。甚至学生是否预习,教师也没有办法落实,更无法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反馈。 (二)学生执行不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的预习跟不上,会致使课堂上每个环节进展连连受阻:课上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上来,就连字音读错的地方都比比皆是,课文读得结结巴巴,更别说让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连句子都读不通顺的学生,又怎么会体会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揣摩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呢?大多数同学即使做预习,基本上也就是完成词语部分,而对有思考价值的、需要动脑思索探究的问题,则搁置起来,完全等着课堂上老师来分析讲解。 (三)家长重视不够 课前预习作业是留给学生的,但许多情况下是要在家庭中完成的。不少家长只知道孩子有作业,但作业内容不清楚,只要孩子在桌前看书,别的就不过问了。疏于督导,使孩子的预习浮光掠影,更有甚者既不读也不思,把预习这样的“软作业”抛到了一边。 (四)客观环境不利 学生预习效果不佳,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 1.因为学生课外作业过多,且都有硬指标,使学生力不从心,便把有一定弹性要求的课前预习作业,当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软任务。 2.当今社会不读书的浮躁氛围以及网络、游戏、电视都挤占了学生预习的时间。 三、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的措施 (一)注重激发预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预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想要强化预习环节,而不流于形式,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把预习当作一件快乐事,乐此不疲,长此以往,逐步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如何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呢?我以为,主要应做好以下三点: 1.转变学生对预习的认识,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好处 可以通过晨间谈话等方式举行学习方法交流会,通过典型引路,让预习做得更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想。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宣传预习的好处,使其他同学认识到,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习成绩,使学习更轻松。 2.通过激励机制激发学习兴趣 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建立各种激励机制,让学生不断有成就感。可以给预习做得好的同学进行口头和物质奖励。 3.分层布置预习作业 学生学习基础不一样,学习需求也就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进行科学设计。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教师让他们把课文读熟,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就行了;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搜集有关资料,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看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采取分层布置预习作业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 (二)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通过调查,我发现在布置预习认为后,学生往往在思想上产生误导,认为作业太简单,充其量只是读读课文,然后就没有了兴趣,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反而会形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因此,我决定教师的指导显得非常必要,要恰到好处地“扶”一把,体现一个“导”字。古谚曰:“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供人终生受用。”这句话启迪我们教师要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预习、善预习、乐预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 1、从吸引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积极性 课前预习问题设计要吸引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愿望和积极性,产生一触即发的效果。兴趣是开启求知大门的钥匙,兴趣可以把学生从某种压抑的状态中激奋出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效地唤醒他们对问题研究的欲望。因此如果预习题的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就能直接使学生沉入文本仔细阅读。 2、从课外知识入手,调动学生主动性 由于时间、空间的距离, 知识、体验的不足等, 学生对某些课文中叙写的人物、涉及的知识等感到陌生, 从而影响了他们进一步地深入学习、理解课文。这时,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预习问题以带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 调动学生主动性,学生要想圆满完成这个预习任务就要课前到阅览室、图书馆查阅报刊书籍或网上查询, 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以课外丰富、补充课内, 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也加深了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 3、从文眼入手, 教会学生把握主体 所谓“ 文眼”, 就是课文中能够揭示主题或是对主题有提示作用的词或者句子。它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 也是作品外景内情的交融点, 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作用。因此, 在课前预习中, 抓住了文眼, 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课文的钥匙。课前预习问题时抓住的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实是抓到并打开了这篇课文的窗户,正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 这样便能窥见全篇, 居高临下, 整体把握, 了解文章的叙事脉络, 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4、从整体入手,教会学生系统学习 课前预习提问要把握“整体阅读”的原则,反对肢解课文。不能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要使学生学会“整体阅读”,站在整篇课文的高度宏观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情感、学习写作方法,进而受到更高层次的文化熏陶。那么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很好地落实这一理念呢?我觉得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预习这一教学环节。因为预习环节中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去研究,可以从主题、结构、形象等入手,很多“整体性”的问题是没办法在课堂上给他们时间进行思考的,我们让学生在预习时思考,在课堂上交流心得,这就一举两得了。 5、从对比学习入手,教会学生知识迁移 知识的迁移, 主要是方法的迁移, 就是引导学生把过去掌握的方法和技能应用到新的课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基本理解单元课文内容之后, 根据教师授给的方法和各篇课文的内在特点, 列表比较, 找出规律, 实现自我学习的横向迁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从思想内容、结构布局、人物精神、写作方法等方面列表对比, 找出共性与差异的东西来, 体会两文的异曲同工之效。 (三)预习检查要落到实处 预习光有布置不行,教师必须加强检查。有检查才有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教师不能只布置不检查,不然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会相对削弱。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学习新课文之前的几分钟,可以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进行。教师最好用一个本子记录学生的整体预习情况,哪些地方值得继续发扬,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都一一记录清楚。此外,教师还要明确赏罚制度,对预习态度好的学生多加表扬,对不自觉预习的学生也要有适当的惩罚。还可以定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加以检查评定,阅读成果加以展示,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那么怎样真正将预习融入阅读教学的整体中去呢?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缤纷的展示舞台,让他们充分地展现预习成果,尽情展示自我的风采,享受成功的喜悦。比如: 1.当老师 让学生在课堂上担任小老师,通过向同学传授自己在预习中得到的知识,以此让学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促使他们在以后的预习中精益求精。其次这样还可让学生之间彼此纠正错误。经过我们的实践,我发现在此过程中学生都非常地专注,彼此促进性极强。 2.扮演员 有的文章中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学生在预习会非常地受感染,在课堂上,可让学生趣味盎然的进行演出,再让大家共同来评议他们在预习中的体验是否恰当,理解是否到位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适当变换预习方式,这样也会有不同的预习结果,在形式多样的预习检查中,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上的增长,更获得能力上的提高。 总之,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还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检查措施,让学生在适度的压力之下形成语文预习的好习惯。当然良好的预习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而就的,都必须付出努力。所以我会坚持引导学 生进行课前预习,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让更多的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并从中受益! 以上就是我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课前预习能力培养和提升的一些初步探究,事实证明:预习是上好课的重要条件,预习是自学的演习,它对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有很大作用。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因此,对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❸ 初中语文如何进行课前预习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都重视教师的教法而忽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忽视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写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教育家叶圣陶也告诉我们“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以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教给学生好的预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前预习呢?
一、多读书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我们要先阅读本单元的内容说明,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当具体预习某篇课文时,在借助课文注释阅读完文本教材的基础上,要认真阅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因为这将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我们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之后,就有利于我们日后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和理解了。
二、多动笔
在对课文的预习过程中,将精彩句子或语段以及富于表现力的词语,用笔勾画出来,以备上课时交流和日后背诵识记之用。教师在教学之初应该先考虑好本单元、本课所要教给学生的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说得好:“教学内容为主导”,教学方法合理与否、合适与否主要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讲的。那文中最能凸现教学内容的“关键性的字、词、句”就显得相当关键,如:《范进中举》勾画出你认为好笑的语句,来解读笑后面隐藏的深刻内涵。《背影》勾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以便了解作者对父亲的感情。《变色龙》勾画出奥楚蔑洛夫变色的语句,以探究其变色的原因及社会根源。
三、多思考
让学生带着问题预读课文,记录在预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并将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本上,以便带入课堂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后思考与练习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想到的问题。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着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是治学的关键。当然质疑也不应只是教师质疑,还应是学生在探究课文后的质疑。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问题的思考也是有较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若对新的认识对象心中没数,往往就会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这样一种心理不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这样,就一步不备,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学习气氛就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如果学生质疑少,情况就会相反。
四、多感悟
让学生将自己的预习情况,如发掘问题的深度、新知识的预先感知程度、经验与教训等方面写下心得体会。思考体会是课前预习中较重要的一步。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他还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们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就要对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提示的内容能否读懂,文章主题的概括、句子的理解、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当同学们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并做必要的眉批。同时也可以将你认为作者写得比较好的地方,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背影》一文中“我”对父亲的情感前后有一个变化的过程,预习的时候可以将“我对”父亲如何表现的句子找出来,思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当时又有怎样复杂的内心感受。如不明白可以在书旁做上批注,上课经老师一点拨,就容易领会和理解了。
将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寻找其异同,总结其规律。说到底,语文的教学最终是教会学生自己能读书,让他们通过类似课文的比较,掌握一类文章的读法,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太重要了,因为我们不可能教学生读所有的文章,而学生要想有丰富的语言积淀必然需要广博的阅读。这种比较可以是不同单元的课文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单元的不同课文比较,还可以课内文章与课外文章进行比较。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预习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更能提高学生学的实效性,还能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这对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❹ 如何进行中学语文有效预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师全堂讲述与学生的被动接受已让位于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课前预习成为十分重要且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预习是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阅读、思考、练习有关学习内容的准备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很好地教授学生课前预习的方式、方法,积极引导,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反之,无论教师如何努力,教学效果都不会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式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里,仅就激趣环节作研究分析。 一、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二、悬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三、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媒体激趣 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启发,如电化教学、是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试想,在教高尔基散文诗《海燕》时配乐朗诵,比一般范读效果会更佳。又如在教《小石潭记》时,如画一幅隔篁竹,闻水声,周围青树翠蔓,中间全以石为底,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小石潭的投影片、小石潭的方位、概、情趣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果用电视录象或电脑媒体,色、形、声结合,更有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五、对比激趣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 六、设疑激趣 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估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变色龙)一课,在授课前设计几个问题要学生预习、思考: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2、他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3、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4、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这比上课不作任何预习,一上课就讲,效果更佳。

❺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小练笔的实效性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上好阅读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内的小练笔能更好的落实“课标”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然而阅读教学的课堂练笔则有别于传统的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注重读写技能、方法的结合,课堂练笔则内容更广泛,内涵更丰富,它要让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之中,打破固定的模式,寻找新小的生命力,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书写心得和发现,在生长言语的同时积蓄精神生命的源流。“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橇动地球。”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教学实践证明,面对“动脑、动情、见才、见智”的练习,学生们常常显露出浓烈的动笔欲。智慧的火花一旦点燃,便会闪烁出夺目的光华。指导学生随课文练笔,使“大习作”与“小练笔”有机穿插,可帮助学生逐渐提高习作能力,养成动脑动手的良好写作习惯。
然而,教师们最常用的就是在结课时,对学生说:“你想对 x x 说什么?拿起笔来写下来.”学生应命而作,然后相互交流.中低年级的学生这样写,高年级的学生也这样写.这样的练笔,学生的语言品质又能提升多少? 而且,我们会时常听到学生发出一些不痛不痒的感叹,而教师也一味地附和。再将这些学生的小练笔拿来细看,就会发现许多问题: 有的套话连篇,要么是“你真棒,我要向你学习”,要么是“xx ,请你要……”,反正没有标准,教师也不会对其进行太多的评价。
由此可见,这样的小练笔重形式而轻实质,成了“新课堂”的一种摆设,不仅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基于上述的认识,我对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小练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仿写精彩片段处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的学习一般总是由模仿学习逐渐过渡到创造性学习的。选入教材的课文多是典范之作,对于学生学习语言,完善和优化自己的语言系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只是上课时读读、讲讲,那未免太可惜了。其中不少的经典段落是仿写的好材料。由仿写到创作是一条客观规律,对于小学生而言,还处在写作的起步阶段,有个样子让他们参照,写起来自然觉得容易许多。经常性的仿写练习,学生会受益无穷。但是,模仿不能拘泥,仿笔不可生搬硬套。所以我在教学中,总是尽量创造机会,建立起语文教材与生活之间的“纽带”。仿片断,亦称点仿。这种方法就是从局部上模仿范文的方式。在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如《桂林山水》的第二、三自然段主要写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美丽景色。这两段在构段方式上是一样的,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学习之后,我先运用媒体神奇的魅力,把收集的桂林的另外一绝:溶洞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看。先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动笔写一写桂林的洞。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了。如《黄山怪石》一文中,关于“仙女指路”、“天狗望月”、“ 狮子抢球”这些怪石作者简略写了,教学中抓住机会,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模仿上文作者介绍的几种怪石的写法,把这三种怪石的奇特景观写具体,孩子们思维活跃,写得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另外,我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在“形似”中力求表现出本人的“个性”。如《我们家的猫》一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亲昵与喜爱,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自然流露;二是直抒胸臆。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平淡无味的这一现象,我便有意训练学生模仿这一写法,布置学生观察文中“小猫玩线团”的插图,写出对这只小猫的喜爱。学生笔下果然各有情趣,喜爱之情付诸笔端。
二.补写情节空白处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某些情节跳跃较大或写的相当简单,或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甚至不写,这样就为读者留下了“空白”。在阅读时,需要对这些地方作补充,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文章的内容更具体完整,这样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既可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阅读时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这些“空白”补充出来。
1.补课文的空白处
不少文本给读者留下了不确定的空白,等待着读者用想象去补充。如《笋芽儿》一课,“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 ”这是描写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景象,却没有说完。那么,这个省略号到底表示说的什么呢?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2. 给课文插图配“画外音”
《挑山工》一文中有一幅插图,图上画着一位身穿红背心的挑山工,正挑着货物攀登在陡峭的山路上。课文的结尾写道:“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在课文插图下写几句最想说的话,可以写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写自己的体会,鼓励学生说有创意的话,有哲理的话,先写后说,多元化表白情怀练在情节空白处。
3、情节的扩展。即将课文中的某一点加以具体化,增添必要的想象性情节。如《小英雄雨来》中“芦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这段情节较简单,为了加深对雨来英雄品质的认识,可安排一次练笔:想象那时河岸上的具体情景,以“河岸上的枪声”为开头,扩充这一段话。
4.情节的延伸
课文的结尾往往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可以在此安排一些适当的练笔,延伸情节。如在《穷人》一课后,让学生想象一下,渔夫和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又发生一些什么事呢?他们是如何生活的?这样,就使课文的情节得以延伸,穷人那勤劳善良的品质也可得以再次体现。
三.续写课文感悟处
“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学习后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或自己独特的体会、感受。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各自独特的感受写出来,除了能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外,还能使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得到升华,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指导写“感悟”类课堂练笔,主要是针对情感表达比较浓厚的课文。如在指导学生读完《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后,学生被童第周在读中学时勤奋、刻苦地学习终于把成绩赶了上去,为自己争了一口气,和在比利时留学时,成功地做了解剖青蛙外膜的实验,为祖国争了一口气的精神感动了。于是,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以《不向困难低头》为题写一则读后感,好多学生都写出了要以童第周为榜样,顽强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努力学习,立志报国的肺腑之言。这样学生在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的同时,其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编写语言转换处。
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创造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强化了语言训练的力度。教《田忌赛马》时,有位老师让学生认读词语卡片“扫兴”、“垂头丧气”、“胸有成竹”、“转败为胜”、“目瞪口呆”之后,不要学生解释词义,而是要他们用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交流的基础上写下来。一位学生写道:“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三场全输了,他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孙膑胸有成竹,要田忌调换马的出场次序,再赛一次。田忌听了孙膑的话,果然转败为胜,齐威王惊得目瞪口呆。”这样,既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掌握文章的脉络。
这样的练笔对学生来说,“限”又“不限”,“统”又“不统”。由于学生的认识各异,感受不一,情愫有别,运用语言的习惯便有所不同。“涉水有深浅,收获大不同: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擒蛟龙。”课堂上创造出有利于发挥学生独创性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见到这类练笔,便跃跃欲试,意欲擒住“蛟龙”。这无论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看,或从长远观念看,都是大有裨益的。

❻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

“一划”即:认真阅读数学课本上所学的内容,用红笔将重点知识或自己暂时看不懂的,列如:工时、性质、判定以及推理过程等,用“波浪线”或“方框”圈画出来。

“二批”即:把预习时自己暂时不能理解的地方或有自己独特见解或不同的解法等,用红笔在书中空白处批注出来。

“三试”即:在预习本上将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进行尝试性做一做,从而检测自己的预习效果。

“四归纳”即: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做题方法、添加辅助线的方法等、琢一进行归纳,有条列的记在预习本上。

❼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语文课前有效预习3.ppt

现在很多学生到了中学以后没有自学能力,总是感到老师的课堂节奏太快跟不上,所以学习就觉得吃力无趣,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我校这学期开展了语文“一线六字”的教学模式,决定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语文课前预习能力。在指导学生预习时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我先指导学生预习生字。每天放学都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后读课文划生字,认读下来口头组词。第二天讲新课的时候我总是先把字词的预习情况做好检查,让学生知道老师布置了作业是一定要检查的,让他不敢有偷懒的心态。
第二,指导学生划分自然段。预习生字进行了半学期后,我开始加了项内容,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把自然段进行划分,每次讲新课的时候也要检查下是否划分正确了。
第三,指导学生提问题,而这个内容也是预习能力中最主要和最难的一项,可以在一年级的下半学期进行。具体怎么做呢?我想了几句简单易记的话:“看题目,提问题。读课文,想问题。动动笔,找问题。”我把这几句话让学生写到书上,按照上面的提示去进行读文提问题找问题。最初的时候,学生提不明白问题,课堂上我就结合课文具体讲解怎样提问,比如《棉鞋里的阳光》,我让学生看着题目想:你有什么疑问呢?他们就说了:“棉鞋里怎么会有阳光呢?”“棉鞋里的阳光是怎么回事呢?”这时我就告诉他们这样就是对课文提问题了,要把问题写到书上。几天后,会根据题目提问题的孩子多了起来,但是仍然有孩子在读了课文后提问,这样的问题一般对全文的理解就不够了。说到这里我就要说说为什么我一定要孩子看着题目提问了,一般来说题目就是题眼,它或是精炼的概括了全文内容或是总结了全文要体现的思想感情,只要抓住题目提问并弄明白,那么基本就是读懂了全文了解了主要内容,所以我不提倡预习的时候在课文里面提问题,那些更细致的了解应该在课堂上进行。指导学生学会了提问,我就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问题,把答案画到书上,如果没有画对,课堂上我们再一起订正。对那些提的问题非常有价值的孩子我在课上充分肯定并在综合素质评比台上贴上笑脸。
第四,改变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
学生已对课文预习了,教师应该明确,预习的程度应是第一课时教学的起点,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第一课时的学习活动。初读课文不再指名一节一节地朗读,而是让学生带着一个个小问题,找出有关小节进行朗读,这样才能改变学生第一课时不动脑,只动嘴的现象。这样也能促进学生预习时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在教学生字时,把生字分成三类:1、这类字虽然是生字,但以前出现的频率就较高,学生对它很熟悉,字形较好记,只要熟字换个偏旁就行,这类字我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就掌握。2、这类字也是熟字换偏旁,但是容易混淆,引导学生看偏旁理解字义帮助识记。3、这类字笔画较多或容易写错,是要多花时间学习的。这种学字方法学生跳一跳才能完成任务,我也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尽量自行掌握。学生会感到,老师没教,我是通过预习自己掌握的,学生预习的自主性就会提高。不断给学生新的任务、新的刺激,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开始时,首先一步一步领着学生进行,经过一段时间后,则可让学生自己自觉地独立地去做,持之以恒,逐步形成预习模式,学生如能长久地按照这种模式进行课前预习,定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俗话说“磨刀不误坎柴功”,只有学生对课文预习透了,教学的效率才能提高。同样,有效的课堂教学更能促进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预习,而有效的语文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和能力理想选择。
我相信,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对语文课的课前预习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在自己读课文的时候就知道应该从哪方面去理解课文了。

❽ 如何提高语文学科课前预习效果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课题编号《135YWX-1227》,经延安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批准立项,现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现状分析
当前,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际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是学生没有进行课前预习。二是有预习但效果不够好,学生仅仅是把字词一写,课文一读就算预习了。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存在词语不理解,也查了工具书,但不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有的是借助教辅等参考资料抄写了对文本的理解,放下参考资料又不会了;也有的只是摘抄了一些优美的句段,至于好在哪里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等等,这些预习只是为预习而预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学生根本不知道课前预习的方法和为何要进行课前预习。
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我把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同时也让这一内容真正的为教学所服务,能在课堂上发挥有效作用。
二、课题研究背景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本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这个“必须切实”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是简易、实用、有趣、有效的方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研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
2.通过研究,使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通过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研究范围及对象
宝塔区冯庄学校3-4年级学生
五、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调查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认识及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态度、兴趣、预习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2.文献资料法。学习有关预习的相关理论和有关预习的研究情况,了解预习的意义,并对有关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观察和实践,针对性的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
4.经验总结法。结合相关理论和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案例,总结课前预习的指导策略和方法,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形成具体的资料。
(二)研究思路
通过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调查和研究,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实践经验,分析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现状,把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前预习紧密结合起来,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六、研究内容
1.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调查。
2.小学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3.研究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
4.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七、研究过程和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6年4月15日——2016年5月底)
1.确定研究班级,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学生预习水平。
2.调查了解教师目前对学生预习指导情况。
3.收集相关资料,理论学习。
4.撰写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6年6月——2016年8月底)
1.制定课题研究月活动安排。
2.开展学生预习状况和教师对学生预习指导的调查,并形成初步调查分析报告。
3.开展学生自主预习和有教师指导预习后课堂教学现状的观察研究,结合调查报告,梳理出学生课前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根据课堂教学实践,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2月底)
1.制定学生课前预习后期调查问卷并形成调查分析报告。
2.整理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总结学生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和方法。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结题。
八、预期研究成果
1.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研究报告。
2.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前期、后期调查分析报告。
3.学生习得了有效的预习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❾ 如何提高课前预习能力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是否掌握了正确的预习方法,实现了预习的目的,达到了预习的效果,对于学生学习效率,最后的学习效果都有重要影响。

现在老师也强调预习。我不知道老师强调预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讲课的时候,可以轻松一些吗? “预习预习,看看课本,老师讲课的时候,也能知道讲道哪里了。 不要等着上了课乱翻书。”记得自己上学的时候,经常听到老师这样说。预习,就是为了上课不用乱翻书吗?

绝对不是。

预习的任务,有三个:1,激发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2,为听课排除旧知识上的障碍。3,发现新问题,确定听课的重点。

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预习的这个任务,很少几个老师、学生认识到。从预习的结果来说,一些学生不仅没有激发起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反倒对课程产生了厌倦,对听课心不在焉。因为多数的预习,就是熟悉课文内容,有些老师还要求学生掌握部分课文内容,比如写单字,背定理。学习自觉,并且,自学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能就把预习当作了自学,老师课上要讲的东西,他差不多都会了,上课就要分心。自学能力不强,学习不自觉地学生,就想着老师上课总要讲,不预习也没啥。如果老师安排了预习的任务,要在上课的时候,提问,爬黑板,他们的眼睛就只盯在这些地方。可能,心里还有怨怒。认为老师多此一举。

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应该是预习的第一要务。能做到这么一点,预习的最重要的工作就完成了。那么,要怎么做才能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哪?有三个途径:第一,了解课程所要讲解得知识的历史渊源。任何一点知识,都有自己的历史传奇。而且,了解知识的历史,不仅仅能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的知识的本质的理解。任何一点知识,在其简洁的形式之后,都有丰富的内容。第二,了解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学生对学习感觉无趣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了这个东西之后,能干什么。在预习中,让学生去探寻哪些活生生的知识的实际应用,可以给学生灌注一种信心和力量:如果我学会了这个,我以后就能做这些事情!这是一种成长的自我期许。第三,了解知识的其他表现形式。受课程本身的限制,知识多表现为文字的,再好一些,就是表现为图画的。事实上,每一点知识都可能用多种的形式来表现。一个公式,也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词语,也能表现为一种动作;了解知识的其他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张开自己所有的知觉器官,来理解甚至体验知识本身的奇妙与深邃。

预习的第二个任务是为听课排除旧知识上的障碍。学生听课,听不懂,有两种可能,一是老师的讲解本身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领悟能力之间有偏离,二是学生自己在以前的知识上有欠缺。知识是相关的,所有的新知识都必然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和掌握。 所以,在预习中,更重要的不是对新知识的掌握,而是对旧知识的复习。现在学生在学习中,往往这样去想,以前学的,忘记就忘记,还有最后的复习哪。老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即便是发现了学生对以前知识的遗忘或者欠缺,也很少立即让学生补救。新的知识,就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硬生生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复习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以后我会写复习的方法,专门讲这个问题。

预习的第三个任务是发现新问题,找到听课的重点。如果能完成好前面的两个任务,这个任务的内容自然就找到了。不需要专门讲了。

❿ 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首先要上好预习指导课.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着年级段的特点进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对年级段的要求,依标设练.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开始可安排在课内进行.教师要有具体的指导,传授预习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教师必须在学生预习前做到三给,即给时间,给要求,给方法.带领学生完成预习提纲时,难度是有的.但,两三个星期一过,学生基本上是可以适应的.事实上如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掌握了方法和要领,就应当认为是很好的了.教师可以放手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模仿教师完成预习提纲.如有问题,应及时指出,并作出辅导.最后,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种预习的要求,教师可以再带领学生一个星期,共同去完成预习提纲的编写和其相关的任务.在这样反复的训练下,学生应当不难掌握如此预习的方法.而且,学生一旦掌握了此法,在课堂上听起课来也事半功倍.学生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后,预习就可安排在课外.在每学期开学后,我都会根据不同学段的目标明确列出本学期语文预习的基本要求,让孩子们抄在语文书的首页,并向家长明确学生语文预习的重要性,请家长配合监督.
其次要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老师要精心设计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尤其是要布置一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拓展性资料.完成这一项要求的前提是教师必须首先走进文本,研读教材,布置预习作业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再次要重视课前预习检查.对于预习作业,我们老师往往有这样的想法,反正课堂上还会教,一些预习作业有时间看看,没时间就不看了.这样的做法会带来许多不利,每位学生其实都有惰性,我们的学生年纪还小,更是如此,如果老师一次两次地不看不批,学生预习成绩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他们就会失去预习的热情,反正老师不看的,反正随便做做就行;反正课堂上老师还会讲的,我乱做一些没关系.这样的话,提高预习的实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老师必须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学生才有认真做的动力.而且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文预习的有效性.
另外还要注意把课外和课内相结合起来.一般学生的预习都放在课余,即回家作业完成,如一直这样一成不变,学生就会有预习作业倦怠,而且也不能检验学生真正的预习能力.因此,我过一段时间就会在课堂上或中午挤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当堂预习,当堂检查.这样,学生真正能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每次的预习当中去,在预习的训练中真正提高学生的预习水平.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孩子们交流学习的场所.充分的课前预习,会让孩子们学习更从容,会让教师的课堂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精彩.有一位名师说过: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音响的和谐而预习,就是这首交响乐的前奏.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预习并教会孩子预习.

阅读全文

与初中语文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实效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5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2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4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0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1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8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4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7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396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0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4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6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4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0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