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设计初中语文导语

如何设计初中语文导语

发布时间:2023-05-19 18:42:51

㈠ 初中语文教案范文

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范文,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篇二:《诗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干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篇三:《蒹葭》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篇四:《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点。

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教学时数:用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2.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老师范读课文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 句读分明;二 节奏合理;三 语速适中,四 语句流畅;五 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5.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6.第一段翻译与评点: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7.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告诉。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3段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

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诉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

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渊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听了这件事。很高兴地前往,还没有实现,不久就病终了。以后就再没有问路探访的人了。

评点: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为故事的第三部分。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背诵课文。

5.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㈡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分享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师在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设置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分享 篇1

1、导入框导入法

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课前面都有导入框,框内的导语或介绍作者,或揭示文章主旨,或提出问题,或明确阅读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恰当运用导入框的导语导入课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春》这课时,可先让学生阅读导入框的导语:“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百花争艳……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多朗读几遍,你一定能进入那美好的境界中。”阅读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明确了阅读本文的方法,即通过朗读来品味江南春景,然后教师就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样,简捷明快地进入了文本的教学。

2、释标题导入法

课文的标题在结构上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内容上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即文章的文眼。它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晶,也是读者理解文章的钥匙。在语文课教学时,教师可抓住文章标题特点和它与课文内容的联系,通过对标题进行诠释来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生物入侵者》时,首先要求学生思考回答“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学生只能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这样,学生就带着这个问题,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文,也就顺利地导入课文的教学。

3、概括导入法

概括,就是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或精选课文中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或情节。教师也可以用概括的方法来导入语文课的教学。如一知名教师在教《皇帝的新装》时,开始就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故事的情节并说明理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情节――“骗”,同时,也导入了课文的教学。抓住一个“骗”字,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都迎刃而解了。这样做,既导入了课文教学,又达到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4、复习导入法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来导入新课的学习。如教《苏州园林》时,可先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然后提出问题:《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苏州园林》一文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这样导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通过教学,学生就系统地掌握了有关说明文的知识。

5、置疑导入法

教学中,还可用置疑的方法导入新课。如有位教师讲《祝福》时,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思考题:“祥林嫂是怎样死的?”这个问题学生乍看似乎不难,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是冻死的,有的说是饿死的,有的说是穷死的。然后教师又进一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仔细钻研课文,逐步理解祥林嫂“死”所包含的深刻意义。这样导入课文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多媒体课件导入法

教《岳阳楼记》时,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开始时可播放有关岳阳楼的影像图片,穿插唐人写岳阳楼的着名诗篇和岳阳楼的名联,还有岳阳楼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的风景图,一幅是阴雨连绵季节的景象,一幅是阳光灿烂的画面。学生看了以后,对岳阳楼有了一个整体感知和直观印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感悟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本文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如此导入课文,学生对教材易于理解,便于记忆,优化了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导入法要紧扣教学目标因文而导,因教学环境而异。导入的作用既是激趣吸引,又在于牵一发而动全身。探讨导入法,一切皆以服务于提高教学效率为宗旨。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分享 篇2

1、直接出示本课的目标导入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例如:我在讲《大自然的语言》时,我就是这样导入的“语言是我们人类交流的主要语言,那么,在大自然中生物是否有语言呢?它们又是怎样进行交流的呢?你想知道答案吗?那么,等我们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后,我们就能知道答案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2、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导入

故事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易吸引学生,从而自然顺利地导入新课,例如:《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广为传颂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从而把学生引入到飘渺的天上。例如在讲《马说》时,给学生讲述关于伯乐遇见千里马的故事。通过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3、从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能让学生对本课题的内容产生兴趣,上课时就用与教材有关的趣味性小故事,如在《赠汪伦》中可以这样讲述:李白辞官离开长安后,游遍全国各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当时安徽泾县有个叫汪伦的农民,想请李白到家中作客,又怕请不来,就写了封信给李白说:他们的那个穷山村有“十里桃花”、“万里酒店”。其实那里只有一个方圆十里的桃花潭,酒家只有一家,老板姓万。后来李白真的来了,当知道汪伦同他开了玩笑后,李白是否生气呢?那就请读一读《赠汪伦》吧!这样一来,学生们来了兴趣,为学习这首诗打下的基础,同时也理解了李白对汪伦那真挚的感情。

4、歌曲导入法

在讲新课前,播放一首相关的歌曲,从而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在优美的歌曲中进入教学氛围之中。例如:讲《背影》时就播放了《父亲》这首歌,让学生体会歌曲里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由此导入新诗。还有讲《愚公移山》时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从而让学生产生对愚公敬佩之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以此导入新课。还有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播放了《童年》这首歌曲唤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为学习本篇文章做了铺垫。

5、设置悬念导入

初中生由于年龄小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强烈的好奇心往往能激起对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适当的制造一些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例如:我在讲《藤野先生》时我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37年,在日本一所偏僻的乡村诊所里,两位记者递给一位老医生一份报纸,在报纸的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看后,潸然泪下,那么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他对鲁迅的逝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们热情一下高涨起来,急需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6、名言警句导入法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提前准备一些能表现主题的名言警句,用饱含情感的语言传送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我的长生果》这篇文章中,我是这样导入的:我们都知道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都是离不开书的。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皮罗果夫也说过:“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书又好比是源泉,好比是船只,好比是顾问……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把书比作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课堂导入虽然不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但却是讲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之一。这一环节需要教师付出激情和创造,课堂教学才能收获成功和精彩。正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可以适当运用电教手段,如录音、幻灯、音乐等,这对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分享 篇3

一、集体备课的有效性,让教师胸有成竹,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不怕备课费时,只为上课时有得心应手的教案,为了达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需要语文教师备课时紧扣课程标准,解读教材,查阅资料,形成教案。教案要有这几步:教案执笔者先写好初稿,然后由备课组探讨,通盘考虑后详细指出教案中仍需调整、添加、删除的地方,包括:目标确定、重难点的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创设情境、问题设置、拓展延伸、作业布置,甚至想到过渡的语言衔接、学生课堂上的氛围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如何开展等细节。大家集思广益之后,再由执笔者在原有教案上修改,统一打印,这样教案才最终确定,资源可以共享了。教案准备得越细致,教学时就越游刃有余,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情景驱动导入的有效性,可营造愉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精彩的导入,让课堂一开始就能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对文本的学习。即找准学习的切入点,给予铺垫、相机诱导,迅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真实体验,激发后续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课堂朗读的有效性,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深刻感悟文本

语文课堂少不了读的环节,也不能缩短读的时间。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在阅读过程开始之前,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要有目的性:通过什么形式去读,读完后学生要理解到哪个程度,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可速读浏览,可跳读,可精读细品;读的'形式有:齐读、抽读、分组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走进作者的心灵,感悟他的情感。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让学生动起来吗?阅读就能达到这个要求,但绝不是张嘴读就行,我要求学生大声读出来,既可训练学生的胆量,克服胆小自卑的心理,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思维跟着文本内容走,在思想上与文本内容上就会碰撞出火花。只有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内在潜力,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这样的阅读才有效。

四、提问的有效性,给学生提供智慧碰撞、思维发散的平台

我校课改模式中有智慧碰撞的环节。教师要有意识、有策略地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动性,体现主体地位,锻炼思维能力,教师提问就要精当。那么,如何做到提问的有效性呢?

1.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辐射面

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问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能只关注优秀的学生,更要把机会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注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

在小组交流讨论时,不能只顾场面的热闹,不要逼迫学生做立即反映,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却忽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要给足时间,这样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

3.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创造性火花时,要多留时间,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他们的展示或回答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要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在提倡阅读多元化的同时,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要因势利导,适时鼓励。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分享 篇4

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可以先学后教,在课堂上分组合作阅读文本和激发思维教学上进行尝试。

1、先学后教,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1.1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应当把握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1.2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学生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遥想;如同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3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下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提示,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1.4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2、合理分组,合作阅读,培养学生集体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四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有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这样的组合: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的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及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3、拓展思维激发教学,激励学生发挥自主性、独立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下,对课文(作品)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有效信息,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并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使学生成为知识灌输对象的状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这种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的基本操作是这样的:

3.1教师在授课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从而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积极地阅读和探讨。

3.2教师应当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语文课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看谁对教师的提问能给以准确的回答,看谁对文章的内容记忆得快,如此等等。由学生来解决一切问题,老师给表现好的同学运用课堂表现分给以鼓励。总之,老师是在不失时机让每一个学生在感受成功,同时也是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进行的问题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允许学生甚至激励学生独立地、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或小组探究,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3.3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铺路架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先学后教,进行合作阅读、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坚持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㈢ 初中语文导入方法

导入语,又叫导语、开讲语,俗称开场白。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初中语文导入方法以供大家学习。

初中语文导入方法:图片导入法

人教版语文课本前都有几页插图,这些插图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活用这些素材可一举多得。通过各种渠道还可以查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入新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先展示图片资料,学生们边欣赏天上变化多端的云,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形象直观。在此基础上,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接下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音乐和云彩变化的图片,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介绍各种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受到同学们的瞩目,颇有新鲜感、成就感,既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又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初中语文导入方法:渲染导入法

这是一种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进而吸引学生的导入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抒情性文章的教学。如学习《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抒情的课文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带给了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可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初中语文导入方法:实物演示导入法

实物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新课之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利于理解。如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展示了核舟的投影片,然后向学生介绍核舟的实际大小,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再请学生试着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大家叠出来之后发现只有半个粉笔那么长,高度还赶不上粉笔的直径。接着我又让他们在纸船上画五个人,八扇窗,学生们都反映很难做到,我就此顺势引导古代的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而且人物刻得栩栩如生,这样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课堂导入虽然不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但却是讲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之一。正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以上几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同时,可以适当运用电教手段,如录音、幻灯、音乐等,这对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初中语文导入方法:激情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情感。教师一上模族课就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很快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和氛围中去。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因此,讲述时教师的情绪要尽快“到位”。语句要说得有感染力。如《长江三峡》一课,可以这样导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这是大诗人李白赞颂长江雄伟气势的诗句,我们当代的作曲家谱写的《长江之歌》更从惊涛澎湃的巨浪中看到了我们民族开拓奋进的精神力量。这首歌深情地唱道:“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那么在刘白羽的笔下,长江中景色最为瑰丽奇特的一段——长江三峡,展现出的是怎样的风貌神采呢?让我们来学习《长江三峡》这篇课文吧。”这样就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趣键慧味盎然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初中语文导入方法:谜语、歇后语导入法

谜语导入法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谜语,让学生来竞猜,从而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如《回声》一文,可以稿码答这样设谜语:“住在深山坳,谁也捉不到,你喊他也喊,你叫他也叫。近听听不见,远听有分晓。”学生马上猜出是回声。猜谜符合孩子们的心理,能轻松自如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上来。同样根据课文内容可以自制一些歇后语。让学生产生一些新鲜感,会迫不及待的进入角色,阅读原文,如《项链》中,可设这样的歇后语:路瓦载夫人借项链——穷出风头,路瓦载夫人丢项链——乐极生悲,路瓦开载夫人赔项链——自讨苦吃。

初中语文导入方法:设置疑问导入法

教师一上课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会很快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教师可提前找个景泰蓝花瓶,装在纸盒里。一上讲台便对学生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件十分名贵的手工艺品。同学们想不想一睹为快?”然后亮出花瓶发问:“这个貌似普通,个头不大的花瓶至少值几百元!因为它出身于‘景泰蓝’这一名门贵族!”景泰蓝是什么?何以如何昂贵呢?同学们要想弄清这些问题,就请阅读课文吧!”

初中语文导入方法:歌曲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讲《背影》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有这样几句歌词:‘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教《愚公移山》时,我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让学生产生一种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放录音----成方圆唱的歌曲《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还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放学,等待回家的童年。”用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了一片清纯而幻美的世界。

初中语文导入方法:故事导入法

这种方式就是以讲故事开头,来吸引学生,因为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如我在讲授《陌上桑》时,是这样导入的;我先讲一则幽默故事,听完后大家说它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继而开始讲故事:一位农夫的女儿长得奇丑,父亲让她去地里看玉米,老鼠见了她,吓得不仅不敢偷吃她家的玉米,还把几天前偷走的玉米送了回来。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有的同学说这是夸张。我继续引导:“夸张是从修辞角度说的,如果从描写方法这个角度说呢?”学生立即领悟说:“是侧面描写。”“对,侧面描写是一种值得学习和掌握的方法,它往往比正面描写的效果好得多。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我国古代侧面描写的典范作品——《陌上桑》。

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嘲笑着说:‘嗬,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子吗?’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反唇相讥:‘嗬,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这个人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睿智!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对,是安徒生!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么睿智的安徒生是不可能沉默的,他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犀利的笔锋,对皇帝极尽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不惜笔墨地鞭挞了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初中语文导入方法:引趣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习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一上课就用教材内容相关的趣味性讲述,学生就会愉快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如《赠汪伦》可运用如下导语:“话说李白当年辞官离开长安后,于持御赐金牌漫游全国各地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当时安徽泾县有个叫汪伦的农民,想请李白到家中作客,又怕请不来,就写了封信给他,在信中说他们的那个穷山村有“十里桃花”、“万里酒店”。其实那里只有一个方圆十里的桃花潭,酒家只有一家,老板姓万。后来李白真的来了,当知道汪伦同他开了玩笑后,是否生气呢?那就请读一读《赠汪伦》吧!这么一说,学生听后出现洗耳恭听的态势,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轻松的基础。

初中语文导入方法:想象导入法

运用发挥想象的方法来导入课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天上的街市》可以这样导入:“在夏天的夜晚,我们常见天上有一条银河,大家知道,那是由无数颗星星组成的,假如这些星星都是盏盏电灯,那么银河就恰似一条繁华的街道了。现在同学们开始想象,假如你走在这条街上,你将会看到什么?你能看到牛郎织女吗?你能看到高楼大厦吗?学生的思路很快就打开了,他们会以兴趣的心情来阅读课文,很快学生对课文就能背诵了。

㈣ 导语设计的几种方法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成功的导语,可以使这堂课先声夺人,为整堂课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导语的设计要讲求方法和实效,可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体裁的特点确定采用灵活多变的导语,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抓住,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增强教学效果。 积累几年的工作经验,归纳帆嫌下来,我觉得导语可以从念早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设置情境导入。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导语是创造情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老师一登上讲台,学生就会很快调节心理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面,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完成这一心理转变。这时,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和情绪,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下面是一位老师在讲述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设计的导语:生活中,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家人相聚,其情悠悠,其乐融融。可是,当这份欢乐、这份热闹一旦离去,当你的周围不再有一点人声,当那如血的夕阳拉长你瘦长的影子,撕扯着你孤独的心灵的时候,你会追忆那一份欢乐,那一份热闹。恰是这些,会使你的眼睛流泪,你的心滴血。常人如此,内心情感异常丰富的作家更是体会颇深。明代的着名古文家归有光在寂寞凄凉的时光里回忆起家中诸多往事,历历在目,挥之不去。然物是人非,触之不及,情之所至,悲从中来,写下了“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佳作《项脊轩志》。“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缓慢而 又包含感情的导语结束后,教室中异常寂静,这种情感渗透到教学中,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通过引用导入。初中课文有《蜘蛛》一文,讲述时,可把文中的谜语提前讲,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在讲课之前,先让大家猜一猜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做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谜语一出,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水中,激起思维的涟漪。待学生将答案说出后,再顺势导入新课:“蜘蛛是怎样捉飞来将的呢?恐怕很少人知道。仔轿雀下面就通过这篇课文,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再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回声》,老师可用谜语导入。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下请大家猜一个谜语好不好啊?住在深山坳,谁也捉不到。你喊他也喊,你叫他也叫,近听听不着,远听有分晓。吕洞宾去问神仙,神仙说:这东西是有的,可是我也抓不到。那么边神仙也抓不到的东西是什么呢?同学们会安静的听,积极地猜,响亮的答:“回声。”这样的导语设计,既符合孩子们的趣味心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轻松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所要教学的课上来。 三、采用教具导入:运用恰当的教具进行教学,可使学生由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课文《万紫千红的花》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喜欢花吗?想到花会有这么多色彩吗?读了这篇课文,你会获得这此问题的答案。在此之前,教师可准备一束鲜花,颜色要丰富多样。用教具导入,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兴趣更浓了。再如教读《小桔灯》时,老师可先做一个小桔灯模型,点燃后,对学生说:虽然这小桔灯发出的光不如电灯那么亮,但它却照亮了一位作家的一生。”再让学生带着疑问朗读课文,老师加以辅导和分析,小桔灯的象征意义就迎刃而解了。 四、由介绍作者导入:这种方法既顺理成章,引入自然,也易激发学生的仰慕之情和学习热情。如我们在学习《活板》一课时,就可用这种方法导入。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这都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活板印刷的发明者是北宋的平民毕升,记述下他的活字印刷的书是沈括的《梦溪笔谈》。沈括,字存中,北宋杭州人,科学家,文学家。他是主张变法的,在宋朝王安石变法时,曾做官,积极推行新法。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他也受到打击排斥。晚年定居在润州的梦溪国,所以他给自己在这里写的书命名为《梦溪笔谈》。”这部书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这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书,我们应该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有关“活板”情况的文章。这种方法在教学名家的文章时经常采用。 五、由联系导入:我们教学,把内容相关的作品或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联系起来时,可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如我们在教学第三册《听潮》一课时,可把它与前面的一课联系起来,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它的特点是“托物言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听潮》,接下来介绍作者鲁彦。我们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可这样联系:我们以前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威尼斯》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荷塘上的月色”和“月光下的荷塘”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六、通过设问导入:由设置疑问导入,可以促进学生寻求问题答案的积极思维活动。问题设计得要有趣,新颖,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故宫博物院》时,我们可以这样设疑:我们生活在北京的人,大多去过故宫,从祖国各地来的人,也大多要去参观故宫博物院。为中美建交作出过贡献的基辛格博士每次来到北京,几乎都要到故宫参观。他说:“到北京不看故宫和天坛,等于没有来。其他来北京的外国人,也大多要去故宫参观。那么,故宫为什么这么吸引中外人士呢?今天,我们就读一下《故宫博物院》一文,探讨一下它吸引人的魅力所在,并且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再如,教学《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时,我们可以这样设疑:同学们天天都和书本打交道。我们现在每人手里就有一本语文书,可你知道过去的书籍是什么样的吗?现在还有哪些形式的书呢?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课文《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当然,导语设计还可以由介绍背景导入,由讲述故事导入,由对比导入,或利用图画导入等,方法多样,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能服务于课堂教学,并起到较好的效果,都可以采用,不必强求某一种导入方法。有时,也可以几种导入方法同时采用,当然,这取决于课文的内容。导语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环节,但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每一课的导语

㈤ 中学语文课文导入该怎么说

精彩的导入语和讲授语 ——导入语1、标点的用法导入语 故事导入: 从前, 一个豪绅请了一个家庭教师, 教师知道豪绅很吝啬, 就对他说: “我没有什么特殊要求, 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豪绅很高兴, 让他立字据, 教师写道: “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萝卜万不可少不得工钱。”豪绅一看很高兴, 天天让老师吃萝卜青菜。老师生气了, 对豪绅说: “我不爱吃萝卜, 你为什么天天给我吃? 立的字据怎么反悔了呢? ”教师把字据拿来读给豪绅听, 听后, 豪绅目瞪口呆, 有苦难言。原来, 他的理解和教师不一样, 大家想一想, 教师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 无鱼, 肉也可; 无鸡, 鸭也可; 青菜萝卜万不可, 少不得工钱。学生们情趣高涨, 认识到了正确使用标点的重要意义, 本来是枯燥乏味的内容, 这时候也充满了乐趣。) 优点:以故事开头,能够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这个故事本身与标点的有重大关系,让同学们在思考的时候,又能明白标点的重要性,本来是枯燥乏味的内容, 这时候也充满了乐趣。2、《鸿门宴》一文的导语设计 在我国古代农民战争中有一位领袖人物, 他骁勇善战, 屡建奇功, 沉重打击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力拔山河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乃若何。’这首《垓下歌》既有他英勇气概的写照, 也有他英雄没落的哀鸣, 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那么, 他是怎样落入穷途末路的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鸿门宴》会告诉你其中的原因。 优点:这样的导入语学生听后会思考: 项羽这么勇猛, 怎么会兵败垓下, 在乌江自刎呢? 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 学生就会情不自禁的进入新课的学习。这就是引人入胜法, 即悬念式导入语, 就是利用学生渴望了解事情的真相、结局的心理, 诱导他们集中注意力, 积极思考,能够较快到达教学目的。——讲授语《再别康桥》(节选)中悄悄与轻轻师:现在我们可以思考第一和第七节的问题,既然如此深情,为何却要悄悄地走?为何又要轻轻地走?大家现在是怎样理解的呢?把这两节结合起来看,除了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之外,还有没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很明显,原来是“轻轻的”,后来变成什么了?生(齐):悄悄的师:有区别吗?“轻轻”和“悄悄”有什么区别?生:“悄悄”是一种主观感受.“轻轻”是一种客观行为。师:哦,一种是客观的,一种是主观的。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两者从程度上看,哪个重,哪个轻?生(齐):“悄悄”更轻。师:“悄悄”·更轻。好,除了这一个。还有不同。“我挥一挥衣袖”和“轻轻的招手”,从动作幅度来看,哪个更小?生(齐):挥一挥衣袖。师:“挥一挥衣袖”。(示范动作)再看还有不同。——原来是跟西天的云彩作别,后面是什么?——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就怪了,本来作者要离别的时候,看到过去的景色,又想起自己昔日的梦。还想到自己在康桥的生活,感情应该更加强烈才是啊,为什么越来越淡了呢?生:我认为正因为作者是喜爱康桥的,还认为康桥是美的,康桥的云彩也是美的,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不想破坏康桥的美,表现了他对康桥的眷念以及对康桥的喜爱。生:作者不带走一片云彩。我想如果他带走一片云彩.日后如果再看到这片云彩的话,心里会产生一种伤心的感觉。生:“不带走一片云彩”说明了他不想破坏康桥的这种和谐美。师:哦,好的,请坐。我想大家可能都有自己的判断吧。你们认为,刚才那几位同学的发言,哪~种说法相对合理一些,或者说比较符合作者的情感?生:我觉得第一位同学说的更合理。师:你为什么认为他说的对呢?生:因为他就是不想带走一片云彩,然后把康桥的美留给后人。师:哦,留给后人。可否从别的方面思考一下?刚才好像有同学说:徐志摩是在无奈之下,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这样的吗?大家还有什么想法?生:我觉得徐志摩是从无奈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他之所以爱康桥是因为他在康桥可以追求自由,实现他的理想。云彩只是一种象征,象征他的自由和理想。不带走一片云彩就是说云彩已经在他的心中。已经没有带走的必要了。师:好。说得非常好。 师:.云彩在他心中,自由在他心中,更主要的是什么在他心中?——康桥在他心中,不需要带走。通过刚才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更能理解徐志摩心中的这种深深的情感。生:我记得我去北京玩过一个星期,后来回来了,我真的感觉非常难受,晚上我差点哭了,我觉得这样能够表现我心中的那种依恋的感情。师:好。记得有位诗人说过,与其在悬崖伫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你是那种奔放型的。生:跟一个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不想让他看到我非常悲痛。我要快快乐乐地离别。跟他以后再相见。师:好的,在默默中告别。这位女同学,请你说说。生:我会选择在泪水中欢笑。师:在泪水中欢笑。生:因为我们是向往自己的梦想,我们日后的生活会过得越来越好,暂时的离别并不代表永远分离。只要心里有彼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师:好,请坐。有些古人是这样描写离别的。(展示PPT: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他们所表达的情感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点呢?生(齐):悲伤。师:很伤感。相比之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什么特点呢?它是轻轻的、悄悄的。从告别的对象来看.他跟什么告别?康桥。第一节说是跟云彩。这种告别的对象很特别。从离别的气氛来看,它轻轻的、悄悄的,不那么凝重,却显得清爽。从他所选择的这些景物来看,“金柳”没人写过,显得非常独特。而这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呢?不是感伤沉重,那是怎样的意境呢?非常轻快、清新、飘逸,而这也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特点。这首诗,我们赏析得差不多了。然而我觉得遗憾的是,这么一位优秀的诗人,在1931年11月份.在去北平的时候.中途飞机失事,坠于济南开山脚下,不幸遇难。他当时只有35岁,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中说的:“你记得也好,最好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徐志摩先生,他生命不长,但是我们今天和他诗歌的交汇、这展现的光亮,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我和同学们的这堂课,也是我人生中的闪光点,也必将永远留在我的生命当中.我的人生因此而闪亮. 优点: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一步步的引导他们,又注意与现实情感联系,注重了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老师的又能很好的将同学的见解与自己的结合,重视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导作用;并且老师的适当名言引用,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又能给同学们拓展,引起他们的兴趣。特别是教师最后的归纳语,层次清晰,角度多样,同时又巧妙地将做作者与他的生平结合在一起,进一步的升华了感情。 我在讲授语中遇到的问题: 1、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而且常常用词不准确。如我讲《伤仲永》仲永从天才变成庸才的原因的时候,在分析邑人时,直接将文章的邑人以钱乞之,就得出了邑人的追捧的结论,从思维的严密上讲,缺乏有利的事实依据。而且在分析仲永的原因是用的词语“可能”,这中用词模糊是不负责任的讲授也是错的。 2、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性。如我讲《伤仲永》见闻结合,先扬后抑等写作手法时,只是将问题一一的陈列出来,并考虑其中的逻辑,显得问题的提出很突兀。 3、归纳不够精炼精彩。我的归纳语只是将自己之前的内容总结归纳一下,并没有很好的融入同学们的观点,而且大多是就事论事,缺少一种情感延伸与启发。

㈥ 如何设计初中语文教学的导语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语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达到启迪学生心智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上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洞巧蚂趣和纳埋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每天找一个没有任何打扰的时间段作为专门的写作时间,让这成为习惯。对我而言,清晨的时间是最佳的,午饭,傍晚,或者深夜的宽丛那段时间也可以。

㈦ 浅谈语文课堂中常用的几种导语形式

一、诱导思索性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时,教师要把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的线索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正确的诱导,驾驭全文的内容,是学生形成一种思索过程。如《白杨礼赞》的导语:“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的看一下插图谁能解说一下这幅图画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幅图画放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对平凡的白杨树加以礼赞?礼是什么意思?作者又怎样进行礼赞的呢?这样学生的思路就会紧循着教师这段步步深入,诱发思索的导语。教学的效果是比较显着的。

二、"平铺直叙”型导语。

用这种“平铺直叙”型导语有助于向学生介绍推介作品,使学生既增加文学常识,同时也了解课文的来龙去脉。这种导语运用于小说等(尤其是长篇小说节选)课文。这种导语,会深深地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思想感情和阅读作品的兴趣。

三、故事导入

用一个感人的故事导入新课,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用于导语的故事,可以是与要讲内容相类似的,也可以是所讲课文的内容梗概,旨在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教学《出师表》导语时,可以先给学生将“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让学生弄清诸葛亮、刘备、刘禅三者之间的关系,既利于学习课文,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四、悬念导入

设置悬念,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方法。在语文课导语时,如果注意设置悬念,也可以增强讲课的吸引力。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文学作品中小说、戏剧的教学。对于小说、戏剧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命运、归宿,是大家所关心的,根据这点,教师在教小说、戏剧时,可以就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命运、归宿设置悬念。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导语只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序幕,是为新授教学服务的,教师既要重视导语,又要重视新授知识的教学,既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真正具有艺术性、效益性和创造性。

㈧ 初中语文教师的有效教学方法

导语: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等方面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从而有效的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要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作为教师如何利用课堂营造和谐有效的氛围呢?

初中语文教师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导语

导语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大门的一把金钥匙。设计导语的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学习内容中来,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让其愿学、乐学,并很快进入角色。良好的导语,像巨大的磁石,会深深地吸引学生,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它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如教学《出师表》时,笔者先用“草船借箭”的故事,来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接着用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而且忠心耿耿导入新课,从而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急切了解,为学好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中,笔者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创设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笔者认为:教师应高度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使学生在校园、在走廊、在教室,都置身于良好的语文学习的环境之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语文的氛围,做到宽松、愉悦。教师应该富有亲和力,学生有疑问,才会乐于提出。让学生只要有想法,随时都可以表达,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对话。同学之间做到无拘无束地交流,全身心地投入,争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还要不断地给每个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展示课内学习所得,展示课外学习所获,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使每个学生特别是使“后进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愉悦。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这一丑陋市侩、趋炎附势的形象,我让学生把他几次穿、脱大衣的情节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通过表演,同学们深刻地理解了奥楚蔑洛夫这一沙皇走狗的形象,我再因势利导,从而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等优势,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课件,使学生通过图像、色彩、声音去感知事物的变化,去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演变过程。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质疑,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加强写作方面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感。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首先放映了一段春天的录像,各种花草树木、山水雨人等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让人感到美不胜收。此情此景,马上吸引住了学生,唤起了他们的学习激情。录像播完了,他们还意犹未尽,禁不住发出“好美呀!”的赞叹。在朗读欣赏课文时,笔者设计了配音、配乐、配图片的课件,优美的音乐加上精心挑选的一幅幅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精美图片,再配以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课文朗读,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的积极参与。

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注重知识的迁移,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挥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的优势,做到前后联系、新旧对照,使丰富的内容条理化,并注重知识的迁移,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某种意义说,教师语言的表达水平,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所以,教师语言力求“四美”:(1)文情并茂、创设情境,追求语言的流畅美;(2)生动活泼、讲究文采,追求语言的幽默美;(3)抑扬顿挫、张弛有度,追求语言的节奏美;(4)字正腔圆,铿锵有力,追求语言的庄严美。所以,语文教师最好在进课堂之前,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努力使课堂充满情趣又不失理趣。学生沉浸在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赏心悦耳,轻松愉快,学习效果必定见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要注重赏识教育和创新教育,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

1.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

面对我们的初中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

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

2.创造性地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

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可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让学生做,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课外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大量地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因此要对课外阅读进行艺术的指导、有创造性地指导。

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㈨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导入方法

导语:对于语文课堂而言,课堂导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生对于课文愿意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使用一些饱含启发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跟随教师的脚步,深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导入方法

一、生活导入法

学生都喜欢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越是贴近生活的,越是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越容易被学生接受。由于个人阅历与经验问题,不能让学生去理解与他们生活相隔太远的东西,他们是无法理解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尽量将课文中离他们距离较远的事物用他们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联系起来,方便课堂教学。

比如说在上老舍《济南的冬天》时,我在上正课之前便给了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总结南昌的冬天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再谈谈他们心目中北方的冬天是怎样的。人们总是很喜欢谈论天气,因为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大家都有话可说的话题,学生亦是一样,所以,在聊天气的时候,学生也很乐意将天气的感觉与握春大家一共分享。学生纷纷谈及北方的冬天在他们心目应该是寒冷异常的,这时我再引入济南的冬天其实不是大家所想象的样子,如若想更深地了解济南的冬天,那么就一起来进入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吧,这样导入,自然而亲切,与课文联系较为紧密。

二、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本身具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在上《丑小鸭》就从以丑小鸭的故事或是青蛙变王子的故事进行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导入,让学生明白励志的重要,自然就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及主题了。

三、悬念导入法

在课堂教学仔蠢上,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引发学生追根朔源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学习,这样设置悬念导入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时需要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揭开“谜底”中来。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听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四、歌曲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法属于情境导入,先把学生带入到歌曲所营造的氛围当中,进而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虽然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导入方法,但同时亦是最为快速地让学生投入课堂的方法。比如说在刚进入初中时,第一篇课文便是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是一首现代诗,诗歌其实不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这就需要运用较为生动的导入方式。我在上这篇课文时首先便给学生放了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但从题目看似乎与课文没有半点联系,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便是对梦想的追求与坚持。

欣赏完歌曲我便由歌曲引出梦想,向学生发问,你们现在的梦想是什么,这时,学生的`兴趣便上来了,纷纷举手告诉我自己的理想,课堂气氛一下子便热烈起来了,这念皮陪对于刚刚进入初中课堂的学生们来说其实是件较不容易的事情,然后我们再由个人自己的梦想导入到课文文本内容,谈谈实现梦想所需经历的挫折与困难,谈谈实现梦想所需的坚持,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内容,下面的讲课很快便进入状态,课堂效果出乎意料得好。

但是必须提及一点,这种课堂导入方式亦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在选择歌曲时必须挑选适宜课堂教学的,不要很容易便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别的地方去了,另外,歌曲长度控制在2到3分钟适宜,不宜太长,避免出现学生出现心理疲惫。

五、媒体导入法

电教设备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助手,一直以来,电化教学的效果都是非常好的。近年来,课堂上多媒体的运用,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因为平时很难的问题,运用媒体却轻松地解决了。尤其是有些语言表达的东西,如“意境”,而运用媒体,这些问题却迎刃而解。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媒体,解决疑难问题,从而很好导入新课。如河南郑州的仇杰老师在教授《安塞腰鼓》一课时,就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她首先播放有关击打腰鼓的录象片。激跃的画面,雄壮的鼓声。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如果只凭简单的语言是很难达到如此效果的。

当然,课堂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语文课课堂导入的方式方法很多,立足文本可设置悬念导入,也可描述人物形象导入,也可由风光景色导入,也可由引发矛盾导入,也可由诱发想象导入,还可由设计练习导入……但切记不管运用什么方法,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不可喧宾夺主,让导入代替课文教学本身。总之,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让语文课堂的导入如春天那怒放的花,争奇斗艳,万紫千红。

总之,想做一名好的语文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明白导入是没有固定模式的,要根据课文,根据学生去先择最合适的导入方法,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还要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阅读全文

与如何设计初中语文导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9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