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布时间:2023-05-20 18:05:46

1.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王位[摘要]文章指出,在课程改革中,建设开放而有活动语文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现状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差距,在现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是主宰者,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文章认为,应从创设提问的氛围和情境;教师要树立榜样;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提问的信心;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肯定,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词]问题意识,提问能力 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下,语文教学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让学生自由表达,提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在现实教学中,许多课堂更多关注教师教 ,教师忙于课前深掘 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几乎都是围绕着一条规律教学,那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总是以学生没有问题为追求目标,面对学生与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 有偏差的见解,总是用惯已形成的教学机智 、灵活巧妙地把它拉回来,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这样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是主宰者,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就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整堂课教师,学生都围在一个方框中学习,虽然达到了预定的效果,但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受到限制,培养出的人才也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和创新意识。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 创设提出问题的氛围和情境 思维是问题开始的,许多创造往往是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缴出来的。教师要允许学生随时提问,不要碍于面子或怕难堪而随便打断提问。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热烈、宽松的课堂气氛,多鼓励和多真诚地表扬,告诉他们主动地提出问题,就是好的开始,是勇敢的表现,千万不能讥讽、嘲笑,要给学生充分的肯定,用赞许的语言,期待的目光,要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去,来保护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才能会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更进一步去探索问题,从而提出更多的问题,真正做到让学生带者问题来,又带着问题走出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外,还有努力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俗话说思考从疑问开始,对新知识的出现,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学如何写流言条时,先出示一张写好的流言条给学生看,接着,我告诉学生写流言条的要领后,让学生在自己观察的基础上,互相交流补充,认识流言条的内容、形式,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写。学生写完后,再进行观察比较,学生提出置疑: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写流言条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创设了问题情境,又使学生能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来学会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师要树立榜样 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他们的许多知识和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的从老师那里得到,老师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都直接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模范和榜样,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有高素质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拥有广泛的知识和信息理论,灵活处理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信任度。其次,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相公的资料,让学生从提出问题的兴趣做为切入点。再次,教师还要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对还是错,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点带面地引导学生,锻炼学生的思考提问的能力。 三、帮助学生树立提出问题的信心 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问题来 等等来帮助树立信心,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再次,要有师生互相尊重,和谐环境中,学生才能敢于发表意见。学生只有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才有可能将个性的主体力量充分释放。如果一个学生对某个教师有成见,出现这种师生关系障碍,这个学生就不可能学好这门功课。因此,只有师生平等、民主的环境,学生才能学好功课。 四、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学生间存在差异。儿童不是成人,无法要求他们如成人一样周全、缜密地去思考与表达见解。肯定了个性差异的存在,对待课堂中丰富多彩的答案,尤其不是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时,不要一味地否定、避开。 要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给予充分的肯定。另外,教师要变成小孩子 ,只有教师具有小孩子般的心灵,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才会耐心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才能从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中,捕捉和筛选亮点,从而引导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和能力。 五、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遇到难题就打退堂鼓,期待别人,要懂得深入思考的习惯。因为在语文教学中问题的形成是思考的结果,而没有相当的知识支撑,问题就缺乏深度,丧失价值和意义,所以只有正确地思考才能提出深刻的问题。 其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它要求我们转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同中求异,思维不局限于一种模式,一个方面,是多向的、变通的。在语文课中要常常用这样一些语言来开启学生发散思维的智慧大门。比如,除此之外你还有那些思考?还有什么新鲜独到的见解?有没有比书上更好的方法?等等,让学生从多角度地去思考,探索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再次,帮助学生树立批判意识,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语文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的本质不断变化,不断地推陈出新,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接受,如果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就会出现盲从,就会人云亦云。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把语文教科书信奉为权威而全盘接受,哪怕对不正确的问题,也不敢置疑,对于现状,我们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批判意识,做到有自己的思考,敢于否定前人的观点,挑战权威,不迷信与盲从,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 总之,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而能不能从问题贯穿教学却在教师,教师为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必须要创设充满活动的课堂氛围,最佳的教学情境,教师本身要树立模范榜样来带动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提问的信心,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及时地把握学生思维的脉络,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促进学生相互提问,通过学生的问题逐步引导他们完成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 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形成学生能力的最广阔的空间。综观国外教育,都十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的达成。而要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关键是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判断、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解决问题和探究活动的能力,使学生明白自己应有的姿态和生活学习方式。下面我就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及课外活动三个环节简单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不仅仅提供教材或资料让学生去理解、记忆,而且还应呈现一个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从多种形式、多种层面去求得答案。要使学生不仅“爱问”,而且“会问”,形成较强的质疑解疑能力。同时,教师不能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圈套”回答问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敢于针对课文内容、课外读物,针对社会生活,针对教师和同学的不同观点等提出质疑,敢于挑战教师,挑战权威。
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课堂教学中,我就曾有过这样一次实践性的教学。《死海不死》的第四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说明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作者从三个方面予以说明:1、用绝对数字说明死海海水的矿物质含量多。2、用相对比例数字说明海水说明海水含量与海水总量之比大。3、比较说明海水密度大于人体密度。从而说明人在死海海水里沉不下去的奇异现象。这其中包含了若干物理方面的知识,于是我把实验引入课堂,我没有从文章方面直接说明本段说明特点,而是与学生一起实验、直观感受。我拿一个烧杯,里面放上水,拿一个鸡蛋当作在水里游泳但不会游泳的人。鸡蛋放入水中,沉了下去。我问大家:“谁能想办法让鸡蛋浮上来呢?”一个学生兴冲冲地跑了上来,他向烧杯里放了一定数量的盐,鸡蛋浮了上来,我趁机对大家说:“这个同学运用他学的知识,解决了我的问题,你们还有什么 问题需要我们帮父解决的吗?”一个同学抢先问道:“老师,鸡蛋浮上来是不是一定数量的盐起了决定作用呢?”另一个同学也赶紧问:“怎样才能让鸡蛋再沉下去呢?”我没有回答,而是将问题交给了其他同学。一个同学自告奋勇地上前面来,又倒入一些水,鸡蛋又沉了下去。问题迎刃而解,我问学生:“如果换成铁球呢?”对这显而易见的推理,同学们都笑了。我请同学们总结,这个烧杯里水浮力的大小相对什么而言?一个学生说,是相对于那个鸡蛋人而言。同学们又笑了。我让同学们再次阅读第四段,请他们自己归纳作者在说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时是怎样说明的。很快,学生得出答案。我想,在实践中,学生自已综合运用知识探究得出答案比老师包办代替要强得多。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现代教育的目的,把学生从堆山积岭的作业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是碰头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传统的作业内容基本是重复课堂上所学过的知识,学生只要启动记忆功能就能圆满地完成作业,不用怎么动脑筋,这样的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没有帮助的,作业要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设计训练,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产生“我能行”的愉快体验。要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发学生的潜能,要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综合,学会迁移,学会开拓,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之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请你讲述一个节选自《三国演义》的故事,要求说出故事所涉及的人名,并准确地简明地叙述有关情节,在叙述中至少运用一条成语或俗语、格言、名言警句。课后同学积极准备,有的找名着,有的请人讲述,有的上网查资料,还有的干脆去买《三国演义》的碟子观看,几天后,同学们交上了自己的作业,还有“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杨修,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顾全大局”的鲁肃……故事情节概括得准确、精炼,大多数同学的成语、俗语、名言等使用得很恰当。这种综合性的题需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搜集信息,然后再分析综合,在这种训练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地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再不能只围绕着若干知识点进行“少慢差费”式的教学,再也不能老师的讲解去代替学生自己的实践,我们要大胆地解放学生,鼓励他们自己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从而逐渐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语文水平普遍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阅读量不够,缺乏对现实生活必要的了解,学生的知识完全禁锢在薄薄的几本教材和教辅书上,生活经验完全局限在家庭和学校之间。《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这一时弊特别强调学生要达到一定的课外阅读量,强调了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并通过大量的接触这些材料进行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最终掌握,运用语言规律,形成良好的语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提高语文素养。
有一位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地创设了一个交际情景,他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先让每个学生留心观察秋天的一片树叶,再让学生们分别采回不同的树叶,这个老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手中的叶子,然后思考:在什么时间、地点,是什么原因令你感动地拣起这片树叶?再闻闻它,用心灵倾听其声音……最后,让每个人将自己的这片树叶用一段有文采的话介绍给大家!教师创设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我校曾有一个班级,因为整体语文水平较低,语文老师急得抓破头皮,在别人的建议下,他们班办起了一个“图书园地”,同学们纷纷带来各种名着、寓言、童话、名人故事等,他每周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读物自由地阅览,每周再抽出一至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谈谈阅读后的感悟,讲讲喜爱的故事,评评喜欢或讨厌的人物,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老师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语文水平整体上了一个台阶,说话语无伦次的同学语言表达有条理了,经常说病句的同学语句变得通顺了,说话不着边际的同学在表达时也能有一个中心了,在学校组织的各项语文活动中,同学们踊跃报名参加,甚至有同学在活动中开始崭露头角。同学们尝到了读书的甜头,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致越来越高了。
还有一个班级,班上开展了“每周一事”的活动,老师要求学生每周写一则新闻报道,内容可以是自己身边发生的,还可以从网络、电视或报刊上看到的,要求学生留心关注生活,用心讲述生活,真心感悟生活,在活动中同学们认真写好每则新闻,人人争当“优秀通讯员”,不知不觉中,这个班同学的语言功底越来越厚实了。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还可以采取其它形式,如语文能力竞赛、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例如出班级手抄报,这种实践活动能充分体现和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每期小报,同学们都会互相评比,取长补短,择优刊登,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全班同学一起学习和欣赏。这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实践能力,也增强了同学间互助友爱精神和班集体的凝聚力。
总之,语文教学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感,逐渐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 语文课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学,既要体现教师的激情与机智,更重要的是要把它看作是学生的心情、激情、机智与个性魅力展示的大舞台。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如果课堂上我们看不到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思维的火花,灵性的花朵,
张扬的个性,这样的课堂不能说是成功的。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因此,
今日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更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语言训练的实践活动。
要真正地废弃那
些无用的提问和讲解,将有限的时间放到给学生解疑和语言文字训练上,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质疑问难。我认为,
“质疑
问难”是解决学生被动学习的一种手段,而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意识”能力则是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具有创新意
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问题意识”
,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中有提问的意识,他们能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
以“问题”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让学生在课堂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师生合作筛选问
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在
1996
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到了教育的四大支柱,
即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怎样才算“学会学习”呢?要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要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与表达;
要有泛读和理解的技能;要有探索推理和解决疑难的能力;要有获取、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要有创新的意念;要有开展
研究的能力;要做到终生学习。上述“八要”
,核心是自主地创造性学习。

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财富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
就在每事问。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善于发问,把创造力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头脑,把儿童从
迷信、成见、曲解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解放儿童的嘴,有问题鼓励他们问,要给以言论的
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拓展视野;解放獐墙报时间,以便他们有时间
思考人生。在五个“解放”中,问是特别重要的,没有问就没有创新。古人曾说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现代心理学家
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含
着创新的萌芽。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求异”的开端,也是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才能产生兴趣,
产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热切愿望。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
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


探索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操作策略和保障条件。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要尊重学生,新生学生的人格,新生学生的自尊心,新生学生的思维劳动。刚开始,由于孩子受到年龄和知识
的限制,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比较幼稚或错误的问题。作为教师,决不能轻易或粗暴地扼杀这娇嫩的幼苗。因为孩子们主动
探索、积极求学的可贵精神,正是教师们的期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一时解答不了,教师应该坦然接受、实事求是。这说明,学生的提问突
破了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局限,而培养学生向老师,向课本,向所有未知领域挑战的勇气和能力,也正是教学的重要
目标之一。

教师要以孩子的心理解学生的情感和想法。例如,学生受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开动脑筋,构设矛盾,提出了问题,
他们就希望能得到一个满意的解答。遇有这种情况,不管通过什么途径或办法,或是教师组织学生讲座解决,或是在学生不
能解决时由老师来解答,都要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尽可能得到满足。这样,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才能得以保持下去。

教师悦纳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地感受到一种信任。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欢迎学生随时提问。如果教师受到教学讲究
系统性、完整性等理论的影响,向学生提出: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不能打断老师。如果说有问题要问,应先记下来,等到
临下课,老师留出时间来,让大家提问的时间再问。结果往往是,当老师把课讲完,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时,或是提问的学生
特别少,或是根本就没有人提问。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不同的反应之间,会产生干扰造成抑制而导致遗忘。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要形成新的反应,这
种新反应对旧反应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
正是这种倒摄抑制的作用,
使用权得学生那些已经产生而未记忆怕问题,
经学
习新的内容之后,已经遗忘。因此,提倡学生在课堂提问,就应该没有时间的限制。这才是真正保护学生。


1
)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

发现,是教学的目的。小学生的发现不是寻求人类未知的事物,而是凭借教材,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
与学习的过程。在循着教学过程的进展中,逐步发现问题,发现知识,发现情感,发现方法,发现学习语文的读写规律。在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发现”机制,确切地说,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发现。
“引导”与“发现”的结合,从本质上正确
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
“师”与“生”的关系,
“讲”与“练”的关系。
A
起始阶段——教师示范“发现”
:培养学
生发现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应作好示范,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方
法可循。如《燕子》一课最后一节有一句话“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

提问时,教师可先把句子读一遍,接着说:
“细线一般用‘几根’

‘几条’
,这儿为什么写‘几痕’细线呢?‘痕’一般指痕
迹。
”这一提问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了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认真读句,咬文嚼字和类比等。学生通过听课,可从教
师的提问中逐渐明白发现问题的方法,产生自己提问的欲望与兴趣。

B
引申阶段——学生主动“发现”



学生一旦领悟了“发现”的真谛,他们就会主动地求学。这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安
排能让学生“发现”的基础,使之产生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
“只有当学生发觉在对教材的理解上还有这样或那样
的衔接不上的地方时,他们的求知欲望才会产生和增长起来。
”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知与不知的焦点上加以点拨、创设情景,
这样才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质疑,从思维的角度来考虑,大体上可分为直觉型质疑、思辨型
质疑和探究型质疑三种。

直觉型质疑,
是一种初级的质疑,
它是感觉对象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直接构成矛盾联结时,学生不假思索发现并提
出的问题。例如,学生初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不会讲的词、不理解的句子等,马上就会提出来,以寻求问题的答案。这
种类型的质疑,多出现于学生质疑能力不强的时候或学习一篇课文的起始阶段。

思辨型质疑,
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质疑,
它是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形式,把感知的阅读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所发现并提出的

问题。这种类型的质疑多出现在学生精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边读边思,琢磨推敲,字斟句酌,就会产生疑窦,就会提出问
题。

探究型质疑,
是一种试图发现隐含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或隐蔽在事物背后有关知识的质疑。
这种类型的质疑多出现于学
生对课文内容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之后。当学生对某些事物有所认识,对某些知识有所理解,但又感到不足时,他们就会借助
于已经获得的对有关事物的认识和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去构设新的矛盾,
以求得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或探求尚未为他们所掌
握的知识。

作为教师,把质疑的种种思路教给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其方法如下:
A
查异

查异,就是检查,发现作品中不同寻
常、不合常规的内容和写法,并从这些情况出发,进而提出问题。
B
揭拗

所谓揭拗,就是揭示文章中的矛盾现象。矛盾即
相互排斥的对立的事物。如果认真、仔细地阅读文章,就会发现有些文章的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之间确实存在有
某些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矛盾现象。

C
对比对比,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思维过程。世界万物都有是对立统一的,有了比较才能鉴别,有了鉴别才能更好地
认识。

讨论,就是由教师按课文的重点、难点、特点、疑点设计讨论题或者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讨论
的形式灵活多样,可分组讨论,也可全班讨论。讨论的过程开放多元,提倡多向通话。鉴于课堂讨论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单
向信息传递的束缚,能够形成立体式全方位住处传递,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展智能、培养创造精神具有
显着的效益。

讨论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讨论中起到了很好的作有过程其实也是解疑的过程、释疑的过程。在运用讨论组织教学
时,教师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a
适时调节器控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捕捉信息,机敏地作出反应去相机诱导。
B
运用培
养的能力。
教师要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有计划地将基础知识
基本训练的具体要求,
渗透到讨论中去。
C
适时归纳的能力。
讨论之后的适时小结,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理清纷乱的头绪,有条理地梳理讨论内容,清晰地归结讨论成果,还可以修
正在讨论中出现的那些带普遍性的错误。

马克思说:
“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
”没有争议,就无法“别同异”

“分是非”

“治曲直”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
物新观点也在不断涌现,
孰是孰非、
孰优孰劣,
只有通过争论方能泾渭分明。
同理,
课堂争议的教学价值,
也是毋庸忽视的。
首先,课堂争议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其次,争议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第三,争议也
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求异创新。这是因为“争议”的基础理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争斗,它必然会引起学生的独立
思考,去探求不同见解的充分依据。没有求异创新的思考能力。便很难奏效。心理学指出:
“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
条件下,
对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的判断往往是不同,
因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

“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希望自己能
够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青少年更是如此。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发挥评价的下面导向和
激励功能,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当一个人的才能为他人所承认时,无疑是一种强大有力的催化剂,带给他人
自尊和自信。对于学生提问的评价,教师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评价不同类别的学生,分层实施。让各部分学生都有向
上突破的更空间,
从想提问—能提问—善提问„„分层评价,
有利于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二是评价采取不同的
方式,百花齐放。最常见也最能产生即时积极效应的,恐怕是教师在课堂里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份成
功的自豪感和愉悦的情感。
当然,
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要逐渐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
教师还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评价、
生生互评和自我评价。因为小组、同伴的评价往往更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更利于超越认知水平的内容,
鼓励求异。在大部分学生掌握提问方法的范围内,以常规问题为参照;而超出学生年龄水平以外的问题,突破标准参照,允
许不完善,鼓励创新。教师与学生可以及时记录“创新问题”
,并定期将“问题”汇总于班中自创的《新十万个为什么》
,定
期展示,不断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我认为,在小学学习阶段,特别是语文学习,评价更应偏向“形成性”这一特点,
重视发挥导学导教功能,尤其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思维的启迪。课堂教学中确立怎样的“中心”往往是某一种教育思
想的反映,而“中心”的转移又意味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在备课时,教师虽然对课堂提问做了精心的准备,设计也考虑到了
方方面面。但是,教师设计的课堂讨论是从课本出发的,设计的语言文字训练也是从课本出发的,教学中很少顾及学生的需
要、
学生的疑难、
学生的兴趣。
特别是那些根据教师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式设计的问题不一定切中学生的所
“疑”

“惑”

“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中心”的观点反映了从“成才”教育到“成人”教育的理念转变。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力,则
真正做到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在新颖的师生关系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是站在同一方向的探索
者,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知识与认
识水平去苛求学生,相反,教师应揣摩学生的认知过程,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基础,体谅学生学习上的困难,让每一
个学生都处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之中。当然,在以“问题”统领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应该发挥组织者、激励者、指导
者的作用的。

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消除师生之间那隐约存在的距离感和戒备心。他们
在从事某项学习活动时,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受,才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师生间民主、自
由、平等,学生间团结、协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宽松自由的天地,成为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王国。

4.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慎派能力的培养策略。

1.激发兴趣,鼓励学生敢质疑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少年儿童好奇好问的特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建立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提问的要求,同时还应巧妙地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开好道,作好铺垫。

2.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会质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颂帆不仅教会知识,还要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方法,获得能力。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质疑。

2.1 激发预习,提出质疑: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前,要向学生提供预习要求,激发学生预习。学生通过多次地读看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有疑问的地方记写下来、勾划下来,以备跟其他同学探讨或在讲读中提出。这样便促使学生有目的的去进入讲读课,从而学会求知。

2.2 紧扣课题,自主质疑: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引导学生通过读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3 抓住重点,引发质疑: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或提示中心词句、段落等内容进行质疑,这些重点处对学生理解全文有极大的作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首先问学生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并想一想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学生通过读书找到“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我将这句话出示出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读后质疑。学生引发的思考有: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分别表现在哪里?都有哪些类型的兵马俑,他们分别有着怎样的个性?秦兵马俑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或成就等等,这样一来,我只是通过抓住中心句教学,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通过自读课文来释疑解难,对文本内容的领悟水到渠成,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4 斟酌矛盾,善于质疑:有些课文中内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却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正是作者匠心独具之所在。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看似矛盾处质疑,更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欲宽樱贺望。《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对表示矛盾的反义词,“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见到周总理灵车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灵车的决心。怎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让学生细读了这一段文字,并据此引导学生质疑:老奶奶为什么焦急而又耐心?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中各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通过讨论终于明白了作者遣词的精妙,感受到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爱戴之情。

2.5 注意留白,巧妙质疑:教师关注留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还可以增强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2.6 教后反思,点拨质疑:在一篇课文讲读结束后,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思,启发学生从课文的结构条理、内容的前后联系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写作技巧等方面再去质疑,以深化巩固所学内容。当然,这类质疑有相当难度,教学中不宜强求,教师可适当点拔,强化优生。

3. 持之以恒,培养学生释疑能力

质疑问难是手段,学会求知是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还要不失契机,培养学生释疑的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总之,教无定法?教亦多术。我们一定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把思考、质疑的权力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的空间,伺机诱导,授之以法,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从而更加主动热情地去学习,让“质疑之花”在学生心中绽放。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