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使高效课堂小学语文课有语文味教学随笔
浅谈如何体现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味”
内容摘要:关注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审视定位,从自身出发,关注本真的语文课堂。要使语文课堂具有浓厚的“语文味”。要使“以读为本”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语文课教学中要得以充分体现,要使学生有说出体会的欲望,有体会的语言可说,有胆量敢说。要关注文本细读、追求智慧课堂。关键词:以读为本、以人为本、“问题”意识、文本细读
简单的说“高效课堂”就是要让最短的时间的课堂实现最大的实效。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常量,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有一定的限量。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审视定位,从自身出发,关注本真的语文课堂。这就要教师“坚守语文的本真,追求智慧的课堂。” “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田。”简单的说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具有浓厚的“语文味”。要在课堂上不折不扣地体现 “读味”, “言味” “析味”的三“味”书屋。
(一)“读味”——坚守语文本真、感受书声琅琅。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 “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以读为本”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语文课教学中要得以充分体现,教师要给学生读的机会,把读的权利完全归还给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让孩子多种形式朗读:范读,表情朗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默读,诵读,男女对读。读的同时要加强指导,读的形式多了,读的层次也就有所不同,方法也就更加灵活了,学生的精力也就旺盛了,读书求知的兴趣就更高了,这对“积累语言”和“促进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我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就是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导入时,让学生先对“课题”质疑,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读书的欲望。首先我在课件上出示图片给了学生一个视觉和感觉上的刺激,让学生的学习欲望达到的最高点。指导朗读的时候,要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插图,边读边想,在头脑中想象当时围观人群的表情、技艺高超的画家、小女孩的问话一一在头脑中浮现出来,把文字和情境结合起来,学生读起来也入情入境,兴趣高涨。整节课,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真正做到“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以读为本”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窦桂梅执教《宋定伯卖鬼》第一课时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先是师读出译文的意思,同学们读出相应的文言文,接着读第二自然段,同桌之间互对,最后读第三自然段时,请一个同学读译文,其余孩子读文言文。就这样使学生一直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读书求知的兴趣。书要让学生自己先去认真读。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课后思考练习题的第一题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者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说明了读书必须要读,而且要认真读、反复读,读得滚瓜烂熟,这样不理解的内容、意思就会自然明白。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读书,会读书呢?我想应从以下三方面解决:
1、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使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就要让学生有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创设情境、巧设问题、图文结合、开展竞赛、多媒体的使用等。
小学生的自制力一般说来都较差,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适时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兴趣:一是当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理解有了大致的了解,没有什么新奇的时候,就可以适时追加一个加深理解的问题,这样孩子的兴趣就再一次被调动起来;二是如果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遇到困难了,教师就可以提出能使学生豁然开朗,有点拨作用的问题,减轻孩子阅读难度;三是当学生以上问题都解决了不愿思考问题时,教师就抛出可探讨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充分发挥小组的优势;只有这样不松懈,步步加深,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想阅读形成能力、提高效率,达到目的,好的阅读习惯对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好的阅读习惯如果养成,便会终生受用,是学生拥有的宝贵财富。在小学阶段,不仅要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和边读边想的习惯,还要让孩子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等等。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了,就能自己乐于去读书并大有所获。
3、培养质疑释疑的能力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释疑,这样教师就可以清楚地知道重难点在哪里,学生有什么地方还不明白,教师就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来讲,能更好的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寻疑、质疑、解疑。让“寻疑、质疑、解疑,”成为激发学生阅读的动力。发动学生互相帮助解疑,着力提高学生解疑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让孩子运用多种形式朗读,丰富孩子的词汇量、积累语言,为习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言味”——审视教师定位、做好语言训练。
不管你是什么级别的厨师,还是家庭主妇做一盘好菜都不能缺少盐味。语文课堂也是这样,不能缺少言味。这就要我们关注文本的细读,激发说话的兴趣。
首先要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为课堂的中心。教师在整过活动中只起“导演”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分组朗读比赛,课本剧表演;学生是整过活动的“主角”,教师是整过活动的“配角”,活跃课堂气氛,扩大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切实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这样,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有了再创造的基础,使学生有说出体会的欲望,有体会的语言可说,有胆量敢说。这样的课堂还缺少言味吗?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孩子的评价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要有创造就要有提出问题的挑战。面对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比一个恰当的回答更有价值。在课堂上,作为教师应做到问题的精简,而不能太乏,应时刻鼓励学生多问,孩子在熟练读好书之后也的确能思考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注意用激励的方法,进行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评语要恰当而自然,尽可能地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我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时,有几个环节,我都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第一处,读了描写阮恒神态心里的句子后,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的回答很积极,“他虽然害怕但他真勇敢,他真厉害,”不必要考虑他们说了多少,至少他们有强烈的说的欲望,长此以往,他们也就有话可说了。第二处,听了阮恒的话,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学生的发言也非常踊跃,“你当时疼不疼”“你没有想过放弃吗?…. 第三处,我问“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阮恒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向阮恒学习什么?你自己怎么做?在我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要好好练习写字,有的小孩子要好好练习跑步,有的孩子说要好好练习舞蹈,……我听了之后觉得非常高兴,我觉得孩子的说话欲望被我调动起来了,我也有了成功的喜悦。审视教师定位、做好语言训练,除了以上所将还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课堂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为关键。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产生语言表达的自觉性,增强语言表达的自信心,要多鼓励,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训练,充分调动他们语言表达的积极性。让学生敢发言。不能严厉批语答错的同学,对回答不完全正确的学生及时引导,帮他们能够说对。 使孩子乐于发言。教师可以经常和学生一起聊天、共同参与活动,让孩子敢和老师说话,乐意和老师说话,以致想和老师说话。久而久之同学们就会自然、大方,有话可说了。
2.采取读,看,做,写等促说途径。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说话训练,大大地激发了孩子说话的兴趣,调动了孩子说话的积极性,促进了孩子语言的规范化,能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是学生语言表达的基础,读得数量多了,记忆的内容也就多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也就更规范,更具有色彩。
科学家有过这样的论证:人脑中所获得的信息70%-80%是眼睛的功劳,所以要训练学生多观察事物,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教给他们观察事物的方法,为说话训练创造必要的素材。在观察活动中,指导学生区分特征来观察,如观察景致,要让学生从它们的不同角度去观察,能够看清主要特点并能够说出来。在说的过程中要流露出喜爱和赞美的情感。这样看和说相互结合,不仅教会孩子观察事物的方法也增长了孩子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以看促说,看说结合,让孩子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但凡学生自己经历的或者亲手做的事,总能绘声绘色,感情真挚地说出来。由此可以想到如果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孩子的手、脑、口并用,边做边说。
综上所述,我们感到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中,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角度地训练,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上写作之路,为进入作文之门奠定基础。
(三)“析味”——关注文本细读、追求智慧课堂。
要关注文本细读、追求智慧课堂。就要先备好课、上好课,而文本细读就是它们的基础。坚守语文的本真,也就是不要离开文本,要以本为本,关注文本的解读,文本的细读。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所谓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师解读文本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教师自己有所感悟,学生才能有所感悟;只有教师自己有所体验,学生才能有所体验;只有教师自己受到感动,学生才能受到感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文本细读,学会品词析句,要想使学生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教师必须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为此教师就要采用多种方式、多角度地进行文本细读。
课文中的语言很丰富、精湛,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让学生得到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呢?一个字“析” 教师真正地析出味来,学生才能品出味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枫桥夜泊”时紧紧抓住了“愁眠”这一核心诗眼,由此从 “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从所见、所闻、所感,几个方面分类品读诗歌内涵,解读诗歌意境,引领着学生也包括在场的老师们走进了那个孤寂清冷的夜晚,走进了诗人张继的内心,走进了《枫桥夜泊》。随着品析词句的层层深入,王崧舟老师依次完成了完整一首诗的板书。当解读“霜满天”时,王老师用李白的诗句“疑是地上霜”进行比较品析。一下子让孩子感受到诗人在茫茫夜空中感受那弥漫满天的霜花。正如王崧舟谈“文本细读”时说到什么是文本细读?他引用了朱光潜在《美学》里的话说就是:慢慢走,欣赏啊。把这个“走”换成“读”:慢慢读,欣赏啊。
“关注文本细读”是个新的理念,细读的前提是多读。教材必须反复读,只读一遍两遍是不会有什么感觉的。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这是读书人的切身体会。不仅要熟读还要学会思考。《管子�6�1内业》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助之;非鬼神之力也,精诚之极也。”教材要细读,只要细读到一定程度,终会有结果的。
于老师说:“文本细读也要学会与别人交流。与别人交流是借“智慧”,会非常便捷地走入文本。”我觉得对于文本细读不能一个人闭门,而要经常和同办公室的老师交流,同学科的教师交流,这样才能有所促进,掌握才能更好。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参与教研活动,多去听别人的课,从中发行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也可以发现别人们发现的东西,是自己能够更准确地解读文本,这也是文本细读不可缺少的因素。文本细读虽然只是一门技术,但是,它最终关乎的却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士的职业素养,“打铁还得自身硬。”要想当个好老师,就要是自己的文化积淀深厚了,是自己的生活丰富了。更要从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的角度出发进行“文本细读”,使“文本细读”的效果发挥的更好,“文本细读”之路也才能越走越顺畅,越走越远。
演绎高效,追求实效,我心中的伊甸园,也许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或许我始终不能到达理想的境界,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但我会引领着一群孩子,慢慢地向你靠近!我一定永远怀着追寻理想的冲动,且行且思,且行且品。让语文课堂这“一亩三分地”,不折不扣地体现 “读味”, “言味” “析味”,使课堂落到实效,争取高效!
zz转载
Ⅱ 《智慧课堂》六年级下册13课多音字,近、反义词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租茄文第13课《一夜的工作》
【近义词】
审阅──审批 陈设──摆设 咨询──弊猛察征询
简知宴单──简朴 思索──思考 劳苦──劳累
【反义词】
简单──复杂 浏览──精读 简朴──豪华
普通──特殊
Ⅲ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
一、“潜心读文本”――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前提。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
(一)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二)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三)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超越性地解读文本。着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
二、“精心巧设计”――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关键。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而是要改变那种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实现了教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三、“灵活用方法”――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保障。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二)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创设浓厚思考的氛围,让学生一直处在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中,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加以适时点拨,无疑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大有好处。(三)课堂练习巩固拓展。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
总之,只有构建起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Ⅳ 2021全国“智慧课堂”典型创新案例
1. 技术辅助让实验课堂更高效 许婕
2. 多媒体交互增强生物课吸引力 冯赫宇
3. 乡村学校“音乐+X”跨学科教学研究 何玲娜
4. 全程师生互动的智慧化学课堂 陈韡婷
5. 抽象与具象交互促地理课堂更生动 刘聪露
6. 智能技术下的诗歌教学更精彩 汪海芳
7. 在智慧教学中展现红色之美 褚凤凤
8. 巧用实时评价引导学生构建 历史 知识体系 杨东
9. AI智能评价助书法教学精准高效 丁洁 伍欢
10. 智能系统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冯照华
11. 数据支持下的多元化课堂教学 魏丽星
12. 巧用信息技术攻破英语教学难题 赵莉
13. 智能技术让数学课变身“活动课” 汪海舟 高巍 王奕伟
14. 新技术为学生数学思维深化赋能 李红梅
15.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物理课堂呈现“三性” 吕文君
16. 现代 科技 融入小学音乐欣赏课 李灿
17. 多种软件交互使用开拓生动课堂空间 温才玲
18. 妙用设备小功能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能 邢亚萍
19. 数字教材丰富课堂探究式学习形式 黄诗慧
20. 线上线下有机融合 助力锋前研读《红楼梦》 舒玲玲
21. 智慧课堂开辟识字写字教学“新路径” 史高进
22. 以信息技术展示学生科学思维与认知过程 刘康洁
23. 观练玩动银搏清闭环 体育 智慧课堂 刘俊
24. 高效、智能、多元的初中数学课 周天娇 于会丽
25. 大数据赋能精银滑准教学 刘凯
26. 问题导向下的高中生物在线教学 梁鸿杰
27. 借助技术打造沉浸式多校互动活动实践课 钱珍
28. 智能技术助推语文教学空间拓展 鲁益平
29. 巧用交互设备感知人文情怀 王颖
30. 数字资源优化小学习作课教学支架 雷琛
31. 平板教学实现趣味高效识字教学 贝伟
32. 借助技术构建问题探究型物理课堂 徐永存
33. 智慧课堂推进数学“五联动教学” 乐哲君
34. 小学智慧课堂点亮语文“四季之美” 韩洁
35. 智能技术支持下的闭环教学模式 高献 王东菊 丁梦瑶 刘妍
36. VR技术打造视听触综合感官科学课 张涛
37. 神奇美术课激发学生 探索 兴趣 郭春晓
38. 巧用信息技术支撑地理课堂互动教学 潘萌
39. 大数据驱动学生“慧”阅读 蔡振婕
40. 三种方式让数学教学更“智慧” 刘海燕
41. 电子白板美术教学释放儿童天性 邓雪艳
42. 智能环境下“235”导学一体语文教学实践 朱启萍
43. 数字教材常态运用下的地理课堂变革 郁金霞
44. 大数据评价促初中文言文教学更灵动 夏婉琦
45. 平板进课堂,语文教学大变样 朱岳婷
46. “电子书包”促学生自主学习案例 庄高兴
47. 游戏 化教学中 探索 鞋之奥秘 傅小芯
48. “小互动”中愉悦学习“大语文” 梅梅
49. 混合式项目学习促科创思维培养 黄丽珍
50. 智慧教学提升文学 情感 理解有效性 周李密
《中国教育报》2022年01月05日第9版
Ⅳ 通过智慧课堂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助于什么
通过智慧课堂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助芦谨于端正学习态度。
通过智慧课堂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让学生有更多空间发展,同时也让教师有了更多教学的空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改革越来越深入地进行,智慧课堂技术成为当下教育发展趋势,对于蠢扰学生们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学习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了。当前,智慧课堂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学科教学当中了,为教师们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全面的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智慧课堂学习平台、班级交流平台等功能了解到学生实际情况与自身教学情况存在哪些差距。可以对不同学生进行分类指导。还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电子白板课件等。
智慧课堂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智慧课堂手段,通过三条途径,不断地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平板电脑和云陪档基平台,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语文课堂自主探索知识、自主提升能力、自主完善素质的自主学习过程,从而使学习更加高效。
Ⅵ 畅言智慧课堂语文教学怎么用
1、无线投影:无线投影是指不使用Miracst或AirPlay等第三方屏幕投影设备,无需任何携凯设置和切换,对手持资源制作终端的屏幕进行跨平台无线投影。
2、畅言智慧课堂的教师和学生连接到同一首漏个网络。教师点击常艳桌面上的“启动同屏”,实现与大屏幕的连接。
3、在电脑上配合畅辩芹唤言智慧课堂软件,可以实现同屏功能,与学生课堂互动。
Ⅶ 通过智慧课堂环境,可以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数据,对吗
对的。
结合智慧课室能增强学生的体验,能记录学习过程以及实时分析学习数据等功能,有助于语文摆脱繁琐的知识分析和低层次的累积学习,在优化教学内容呈现的同时,促大世码进学生返掘与知识环境的良好互动。
智慧教室一个明显的技术优势是能即时呈现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方便教师了解真实学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调查中发现,教师使用智慧教室的滚哪频率处于中等水平,很多功能尚未开发,教学的层次推进和学生思维的提升等方面的设计不多。
Ⅷ 活力促提升 智慧生万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春色满园关不住的三月,蒌蒿满地芦芽短的四月,晴日暖风生麦气的五月,匆匆打马而过。在时间这场有去无回的旅行中,我校的“活力智慧课堂”教学改革之旅也已顺利进入第三阶段――研讨活动展示期。现将我们语文组的学习成长与大家做以交流,以期我们前行的脚步更坚实,更有力。
一、聚焦课堂,听评互通,扎实推进。
语文人牢记学校“培养健康活泼,积极乐观、思维灵动的阳光少年”的活力育人目标,聚焦“三段”“三精”智慧课堂主阵地,坚持开展每周周四第一节的教研组听评课活动。授课教师能够精确设定目标、精讲重点难点、精准分层推进,抓住导学质疑阶段、小组互动阶段、质量达标提升阶段,有序推进课堂“浅入深出”。听课教师也在听评课中觅得教学契机,唤醒教学灵感,达成教学共识。尤其是近一个月来的专题复习课,更是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核昌作用,帮助教师寻得使用统编教材的“解码钥匙”,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和“考点知识”智慧对接,活学活游氏或用。在全县第一次模拟考试中,我们的语文取得了全县第三的好成绩。
二、课题引领,深度融合,有效提升。
在雷校长和马书记的支持领导下,我们语文组申报的两个省级课题均已获准立项。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很欣慰地看到了年轻的语文教师在“活力智慧课堂”上有思路,有方法,敢创新。课题组借力工作室的平台,先后听了雷银肖老师、秦改贤老师、王晓洁老师、雷敏老师、刘晓红老师以及坊镇中学的郭晓芬老师和杨维老师的示范课。一次次的观课、议课,激发着大家的教改热情,我们在争议和思辨中让教学理念渐趋清晰化、科学化。在刚刚结束的合阳县“语文主题学习”竞赛活动中,王晓洁老师喜获二等奖。这,不只是一次普普通通的获奖,而是我校“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人集体的智慧结晶。是荣誉,更是一种鞭策,督促我们语文人勇敢地突破教学瓶颈,力做“阅读的种子”,为学生开一剂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成长良方。
三、经典浸润,活力教育,久久为功。
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写下了振聋发聩的《少年中国说》,激励我中国少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时,我们一起重温经典,汲取力量。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大美四中,与国同梦!“实施活力教育,激扬生命潜能”的办学理念着眼未来,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诚如着名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所言:“教育,决不仅仅是某一种技术,而应当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大智慧,一种与我们的生命质量息息相关的精神价值。”
往者不可谏,来神伍者犹可追。激情五月的歌声还萦绕在耳畔,火热六月的鼓声已隆隆作响,容不得犹豫,容不得懈怠。老师们,同学们,有一种精神叫“执着”,有一种行动叫“坚持”。让我们“勤”字当头,“学”字导航,用行动实现理想,用思想塑造未来,努力探索“活力智慧课堂”教改新路径,为四中的建设注入不竭动力。六月,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我们为自己代言!
Ⅸ 余映潮文言文
一 《语文名师经典课堂》 主编 刘远
《语文名师经典课堂》收录了众多语文名师的教学案例,各具特色的教学实录在这里熠熠闪光,显示着我国中语界大师、名师的教学风采。
这套书凝聚着从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老一代语文名师到黄厚江、李镇西、程翔、程少堂、李卫东、蔡明、王君、郑桂华等再到更为年轻一代的优秀语文教师们的心血与智慧,表现着我国好几代语文名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方面前仆后继、辛勤耕耘的奋斗历程。
《语文名师经典课堂》用大量珍贵的、优秀的案例覆盖了语文教学界对中学语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文言文诗文作品和作文指导的教学思考、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为语文教师、特别是为年轻语文教师提供了极好的示例与研究的范本。
此套书共有五册,分别为七年级上、下,八年级上、下及九年级全一册。
二 《初中语文智慧课堂》 主编 余映潮 张水鱼
《初中语文智慧课堂》丛书是一套立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立体呈现教学智慧的精品图书,共五册。本套丛书名师荟萃,流派纷呈,课例丰富,体例新颖,勾连课堂整个阵地,实践成果与理论解说相映生辉,堪称经典,是行业内难得一见的课堂教学必备书。它适用于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教科室研究人员,各师范院校课程与教学法研究专业的师生们阅读品鉴。
课堂是一个宝地,它既是一块可以种植的肥沃田野,也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矿山;它既可以种植,也可以开采。观察课堂,阅读课堂,阐释课堂,调整课堂,创造课堂,充实自己的教研生活,丰富自己的教育人生。
“语言学用课”应当怎么教?—— —以《散步》的教学设计为例■ 程韶荣阅读课怎么教,我们常常大而化之地采取文学赏析课的一种模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结果是语文课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让学生味同嚼蜡,所得甚微。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淡化对课型的认识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关于阅读课的课型,似乎没有定论,各家说法不一 余映潮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将阅读课分为四组:第一组,教读课,自读课;第二组,朗读课,说读课;第三组,语言学用课,文学欣赏课;第四组,学法指导课,探究性学习课 ①其中第三组最值得关注 语文课究竟是文学课还是语言课,还是二者交融的课,还是其他什么课,历来争论不休 但较多的声音和实际教学更倾向于文学课,因而往往忽略、轻视、疏远了语言课,很少见到“语言学用”的课型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新的“课程标准”是十分强调语言学用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由此看来,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是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但重文学欣赏而轻语言学用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鉴于此,我们邀请江苏省东台扒正市唐洋镇中学王秀娟老师专门设计了一节《散步》的语言学用课,以进行这方面的专门探索 《散步》在苏教版教材中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型是自读课文 作为散文的自读课如何进行语言学用的训练呢? 王秀娟老师最初的春吵悔教学目标是明确的,但由于是第一次尝试,不知语言学用的课究竟该如何上,所以大思路 大框架还是跳不出文学欣赏课的模式 初稿由三个板块构成:一是点评人物,触摸亲情 重在讨论慈祥的母亲,贤惠的妻子,孝顺的“我”,活泼可爱的儿子这一家人,最后归结到浓浓的亲情 二是探究分歧,感受责任 主要围绕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然后转到中年人的责任上,再联系现实进行讨论 三是欣赏美景,感悟生命 教者抓住开头碰族对初春美景的描写,品味用得精妙的词语,品味“景语”中的“情语”,从而感悟生命的生生不息 教者对语言的学用问题是想落实的,除了第三板块对词语的欣赏品味之外,第一板块在点评人物时正好涉及几个对称句,就此讲析其特点,并让学生寻找类似的句子 语言学用与内容赏析出现“油水分离”的现象,至于训练也仅仅到朗读的层面为止 这一处教学环节的安排,显然有一种硬贴上去的感觉,是为“学用”而“学用”,与前后教学环节不协调,不自然 我们建议她大胆重新设计,一定要强化 凸显“语言学用”的特点,淡化对文本内容的分析 第二稿在保持原来三个板块的基础上作了以下调整:第一板块突出了“整体匀称的句式”,其中对句式进行了新的分类—— —景物描写句 人物描写句 记叙性的句子 议论性的句子等,归纳对称句在描写 叙述 议论 抒情方面的不同作理念·观点说文论语 /[email protected] t 17 2011. 8 用,让学生当堂摘录到积累卡中(卡的内容包括好词、佳句和美段的摘录和赏析);第二板块仍然为内容分析;第三板块改为美点寻踪,就开头写景部分品味,让学生抓住一些词语慢慢发现其中的妙处,如有点有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等。 这次调整在语言学用上是进了一大步,板书也赫然出现“饱含深情的词语、整体匀称的句式、诗情画意的段落”, 但内容的理解用时过少,而且常常被人为割断;有时是“ *** 裸地”孤立地进行语言的品味, 未能与赏析内容自然交融。
这是在调整中矫枉过正的正常反应,需要再次进行“冷处理”,使语言学用课既凸显语言因素又不“戕害”文意的理解和把握。怎样使两者之间变“油水”关系为“水乳”关系,这是面临的又一新的挑战。
第三稿整体教学框架依然未变,但在教学方式的处理上有了蜕变。第一板块在研讨文意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关注一系列词语,如“摸摸”“信服”“委屈”“蹲”“熬”“太迟了、太迟了”“总算”“慢慢地,稳稳地”等等,再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类似的例子,加深了印象,当堂积累到卡上去。
其次是关于对称句的训练。 第二板块是问题探究。
第三板块学生美点寻踪,把发现的写作技法写在积累卡上。我们来看第一板块中的一个片段: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句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呀?生:对称的。师:这样的句子文章中还有吗? 找到了就画上波浪线。
整齐匀称的句式是本文语言的一个特色。 (板书:整齐匀称的句式)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这样的句式有什么特点?生:朗朗上口 很和谐 富有音韵美。
师:对称句可以用来进行描写 可以用来叙述事情 可以用来发表观点 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 回忆一下自己积累过这样的句子吗?师:我们要留心生活 学会积累 老师来说几个。①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 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 山朗润起来了 水涨起来了。
”这是景物描写的对称句。②黄宏说: 眼睛是黑的 心是红的。
1、重视识记,忽视理解。
从古诗文阅读教学课堂来看,记忆在古诗文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有语:语文学习有三难: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占古诗文篇目大头的文言文何以让学生如此畏惧,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年代久远,部分文言晦涩难懂,加上老师的教学方法失当,片面强调记忆,忽视了对文章内容、主旨、背景的理解。重视识记本无可厚非,但是用僵硬的方法对待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罪莫大焉。
2、重视应试,漠视涵养。在实践操作中,很多老师把更多的精力交给了中考必考篇目,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必考篇目的字词句的解释翻译上,对于古诗文的内容的理解,相关篇目的联类相比研究不多。
在学生的阅读视野里,古诗文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而不是血脉相连纹理相同的共同体。教师往往通过研究中考试题的命制特点而不是根据篇目的特色决定自己的教学重点。
3、重视串讲,误解诵读。在中学古诗文课堂,串讲式大行其道。
虽然串讲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是篇篇文章都串讲不但显示了教师教学能力的缺乏,还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听课效率。让学生形成了思维的定势:认为古诗文学习就该这么学,古诗文学习就是僵死呆板的。
开明点的老师推崇唱读,认为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把头拗过去的动作非常传神,堪称诵读的标志性动作。其实唱读拖腔拉调,摇头晃脑,念读呆板平直,生硬冷漠,这些实在不能发展学生读的能力。
通过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在古诗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而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其谬更大。
在我国古诗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面对一篇篇包含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诸要素的文章时,在确定究竟应该教什么方面往往显得颇为茫然。要么什么都教,面面俱到,要么四下放手,盲目随意。
其实,语文学科是知识性学科,更是实践性学科。语文学习以发展智慧技能为旨要(古诗文教学尤其如此),教师教学的关键是交给学生分析、理解和鉴赏诗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智慧技能。
要达成这些技能,教师就必须把美读方法和实践当作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授学生以阅读古诗文之渔。 从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课堂需要从陈述性知识的灌输转变到程序性知识的理解把握上来。
指导学生学法本来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于字词句的翻译和理解之上,不能把自己的关注的重点放在文章内容、含义、背景的解析上,而应该把自己的教学内容确定在如何指导学生美美的学、美美的阅读古诗文上。
指导美读,是教师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更应该成为教师古诗文教学的首要教学内容。 美读有助于形成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里强调,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多种阅读方法当然包括古诗文的阅读方法。
但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仅仅定位于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其实,借助工具书阅读只能扫除阅读障碍,实在无法达成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知识与技能之外的目标。
因此,教师必须在指导学生古诗文阅读方法上面寻找突破。学生热爱的祖国语文,既包括祖国的现当代语文,也应当包括古代语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文。
养成古诗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当然也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但是,一般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仍然沿袭这最简陋最初级的方法,即让学生通过工具书的帮助,明晓古诗文的大意。
至于文章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往往有老师亲自操刀包办。这样方法的割裂使古诗文阅读课堂低效化,学生因为无法掌握美读的方法而举一反三,更不能以己出发,体味文本的情、趣、理。
美读能够促使学生听韵知意。 我们知道,古诗文除了因为年代久远的原因令学生难以理解的负面因素之外,还有凝练畅达、音韵和谐、意味深长等鲜明特点。
让学生美读,不但可以再现汉语言在音韵上的节奏之美,更可以通过意会感受到文字字音背后所传递的意象之美、情境之美。比如,有的老师教《记承天寺夜游》,把一篇叙事描写的文章改编成一组组短句,变形组合而成为一首叙事诗。
学生通过读短句中的关键词句,不但能够理解作者赏月寻友的急促以及月色澄白如练的画面,其中的闲散洒脱也在美读鉴赏之中得以领会。相比那些贴标签而得到的所谓闲人的三种四种解读而言,这种感受不但真实而且令人印象深刻。
美读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美读的过程,是读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读者与文本发生精神的遭遇,用自己的生命律动去探究文本的美点。古诗文具有独特的文气和情气,美读意味着读者披文入情,由悦耳悦目到悦心悦意之境,又由悦心悦意到悦志悦神之境。
比如余映潮老师教学《三峡》一文时候,他并不像有的老师那样贪图表面的热闹,而是表现出相当的沉稳和细致,把美读作为学生走进文本的重要内容来落实。他不但让学生注音朗读,还让学生诵读译文。
他指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