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教学如何教

语文教学如何教

发布时间:2022-01-21 17:00:31

① 语文教什么,语文怎么教

一、语文课教什么
语文课教什么?这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像一个人走路如果没有目的地,无论走多长时间走多远都是盲无目的、毫无效果的;就像一个人干一件事情不知道为什么干一样,无论怎样干都是白费力气的。不过,明白了语文课的性质和地位,在了解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教什么的问题就明白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总目标”中关于总目标的阐述是明了的: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笔者抽取以上内容的关键词,对总目标有以下不太准确的归类:1、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类。有学会汉语拼音、会用语文工具书、能说普通话、能正确流畅地书写汉字、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较强的阅读能力、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能力等。2、综合实践类能力。有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主动探究学习、实践中运用语文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3、素养和方法类。包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等。4、情感态度价值观类。包括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等。如果把以上内容再进一步浓缩的话,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学习及思维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把“学习及思维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归入到“思”里面去,那么,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能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是培养本学科解题能力的,它是以语文素养为立意的学科,它旨在培养学生为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它是以培养和提升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学科。如果我们的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不是以此为目的的教学,那我们的教学就可能有问题。据我的调查,我们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的讲读课还是这样的套路:浏览课文,在每一自然段前标出序号,和学生一起,一问一答地画出段落层次,总结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等。我不是说不能这样教,而是说这样设计的目的何在,为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而设计。同样的教学设计、一样的教学行为可能会因为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而使效果大相径庭。如果是以疏通文章大意、讲解文章内容、分析语言特点等为目的,这就严重偏离语文学科的总目标,这样的语文课就可能不是语文课了。还是这样讲,如果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和能力的,那就是一节语文课。
不管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还是九年级的语文课堂,语文的教学无非是“听、说、读、写”等形式进行的。让任何一位老师离开“听、说、读、写”去教语文课,想教的像语文课肯定是比较困难的。“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应该是没有多大异议的。我今天提出的语文课教什么也包括这四个方面,但是我要提出一个更为重要的内容——“思”,语文教学不能没有“思”,而且还应该以“思”为核心,围绕着“思”进行语文教学。这里的“思”内涵很丰富,可以理解为“思想”、“思维”、“思考”,也可以理解为“思绪”、“情思”等。“思”可以通向自我澄明和自由,可以通向公共知识与法度,“思”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得以实现。语文教学要用“思”去创造一个既丰富多彩又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的语文生活。语文教学因为“思”的存在而灵动,语文教学因为“思”的凸显而柳暗花明。“听、说、读、写、思”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我们的语文教学因以培养“听、说、读、写、思”五大能力而成为真正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教什么?“听、说、读、写、思”。这就是我对语文课的理解。语文课就是教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会思的能力。具体的听、说、读、写、思所承载的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相比,可以说它的重要性已经微乎其微了。就像小鸡已经学会觅食的本领,食物对它还是问题吗?小猫学会了钓鱼,鱼对于它来说还是问题吗?然而,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这样做的吗?你现在的课堂是为分析课文而分析课文,还是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而分析课文。你的“听、说、读、写、思”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还是在以记住你所教的知识内容为主呢?
基于以上理解,我认为,语文课教什么?基于能力和情感目标的教学设计——“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训练。语文课就是教学生如何听、如何说、如何读、如何写、如何思。
二、语文课怎么教
既然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那么,语文教学就是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及品质去教,围绕培养学习及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去教,围绕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去教。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是以“思”为核心,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能任意偏废。
(一)关于以“听”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关于“听”。“听”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项重要语文能力,“听”与“读”尤其在获取信息方面发挥着同样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明确了倾听训练的价值,教学活动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为师者必须让学生明确:具备一定的倾听能力,是广泛而准确地获得信息和掌握科学知识的需要;是积极从事交际活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在日常口语交际活动中,只有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才能在与他人交谈时作出积极准确的应对。
在语文教学中,“听”通常是指学生上课时注意听教师讲,是一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听”。但笔者认为“听”的教学不仅仅是这些。语文教学上的“听”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听”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听”的态度和习惯,三是培养学生“听”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听”的兴趣,要求语文教师上课要生动、有趣,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发挥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要广泛地听,不仅听老师的,也听同学的。听的形式可多种多样,例如回答问题、朗诵课文、开展辩论、讲故事等;听的手段有录音、影视、录像等。从而养成学生主动接受、敢于质疑的习惯。
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个性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加以引导。使学生学会在听的过程中,用点头、微笑、赞许、关注的眼神来注视对方;用表情及简短的语言来启发对方;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允许对方发表和保留不同的意见,不对别人进行讥笑或人身攻击。
第三,要培养学生掌握“听”的科学方法。要求学生集中精力,面对说话的人和所表述的话题,注重唤起相关的知识、资料、概念和想象,形成与有关这个话题相关的互动。围绕对方说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对所听到的词句及重点都要有心理反应和认知上的反馈;在“听”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快速地总结和评价,对所听到的内容,能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从而在心中牢记需要记忆的内容。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愿望的实现,都必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的。学生倾听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倾听习惯的教育养成也不例外,教师应注重学生倾听乐趣的培养,把学练倾听转化为学生的内心需要,这样,倾听训练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生学会倾听,使学生善于倾听乃至乐于倾听,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摒弃应试教育心理,不要因为大型考试很难进行“听”的测试而遗忘“听”的教学,树立全面发展的大语文教学观,要满怀信心、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倾听训练,不可产生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的想法。
(二)关于以“读”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还是比较中重视课文阅读的。设计朗读、精读、泛读、略读等教学环节,但很多老师进行这些环节时可能是随意的、目标是模糊的,可能仅仅是为完成读课文的内容而忽视“读”的能力的训练,或者是仅仅把“读”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或者是没有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以“读”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训练。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上的“读”,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精读、泛读、速读的能力训练上,而不是仅仅是读读课文,为讲解分析做铺垫。
朱熹在《读书三则》中说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见“读”是一种口、眼、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重要的钥匙。
语文教材上的选文大部分都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实用性等特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读”的趣味点,对范文的谋篇布局、风格特点、题旨意境等进行生动的分析和点拨,使学生想读、爱读,最终达到理解文章、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和能力的提高。
注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训练学生泛读能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课外阅读量。在泛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读书的速度,培养速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方法,就掌握了金钥匙。”因此,教会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终生受益的事情。有步骤的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理解、领悟、应用四个阶段。首先是读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理解,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能够快速地掌握书本内容的结构、思路、特点。其三是领悟,注重读后有所启发、有所领悟、有所感触、有所创新,能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其四是应用,将书本的知识和自己的体会运用在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提升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度,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关于以“说”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过程就是“说”。教学上的“说”,不仅仅是教师的“说“和学生的“说”,更不是教师授课,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语文教学上的“说”,应该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训练。因此,这种“说”的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一定的时间、任务、环境、标准来进行。
在课堂内进行“说”的训练。首先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说”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最根本途径。懂得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说”的重要性。课堂上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在课堂内进行叙述、说明等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复述课文、介绍自己、口头描述周围的人和事等;如果进行各种朗读和表演活动,可以结合课本中散文、诗歌、剧本、小说等不同语言特色,使课堂教学适当地小品化、朗诵化、故事化。对学生“说”的内容、胆量、声音、感觉、姿态等方面进行有系统地训练。此外,还可以在课堂外进行“说”的实践。如在班主任的支持和配合下,经常举行小型主题班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以“说”为主的活动,培养学生快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也可以在取得家长支持的前提下,适当布置“说”的家庭作业,促进学生说得清楚、准确而富有表现力。
(四)关于以“写”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写”可以理解为“写字”,也可以理解为“写作”。
首先说写字。电脑是现代文明的一大标志,但对汉字书法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认为有了电脑打字就无需写好字,这是十分错误的。首先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一部分,需要继承和发扬。其次,在社会中,在学校里,无论考试还是招生、招聘、就业等很多时候,电脑就无法代替手写,因此书写也是一个人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写一手好字可能会增强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但是,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社会,人们的书写能力严重下降,各阶段的写字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很不均衡,中小学生的写字水平也在不断下降。因此,当前语文教学应当加强写字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写字的重要性,不同年级应该根据不同的学段因材施教,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让每一位学生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陶冶学生追求美、热爱美的情操。当然,教师也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力求写规范的汉字,并持之以恒。
再说“写作”。如果说“写字”是追求外表美的话,那么“写作”就是追求心灵美。写作应该是一种心灵的倾诉,思想的外现。写作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正常生存能力,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反应出一个人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性思维活动,真正的写作应该是一种轻松而又愉快的学习或生活过程。但是,当前青少年的写作能力不容乐观。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进行写作训练。据我的调查,当前中小学生的写作问题还是比较大的,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越来越弱。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作文的内容越来越虚假,甚至胡编乱造,作文模式僵化,语言空话、套话连篇。相当一部分学生惧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编造作文,甚至抄袭作文。学生感受不到写作的快乐和幸福,语文教学的写作是为考试作准备,而不是为生活和工作做准备。因此,当前语文教学中“写”的教学问题是比较大的,因此,要大力改变当前的语文教学的“写”的现状,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学生喜欢写作,会创作。这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应该完成的任务。
我认为语文教学上的“写”,应该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及情绪的宣泄过程,应该是学生正常的常态的思维活动,也是学生思想和意识的外显过程,更是学生进行审美和创造美的一个美好过程。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写”往往只是一种学生被动的应试训练。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平时就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思考其中的情与理;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教学就不能是一个教师出一个作文题,学生写一篇文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种师生共同探讨人生、抒发理想、各言其志的的过程;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一个“初写者”,教师要当好师傅,要把基本的写作技法教给他,让他入门;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的训练;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就不能为讲课文而讲课文,而应该把“听与说”、“读与写”结合起来;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不要让我们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而应该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就应该和学生一起读大师的作品,聆听大家的教诲;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抒发自己的心灵感悟,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越来越热爱生活、懂得生活,拥抱生活,才能越来越睿智、聪慧、人文、快乐等等。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我想,我们的学生是会幸福地学习的。
(五)关于以“思”的能力为立意的语文教学
关于“思”,在语文教什么中,笔者已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思”为核心的“听、说、读、写、思”的教学。怎样体现“思”的核心呢?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之师,更是思想道德之师。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因有思想而有尊严的人,要培养有思想和有尊严的人。语文教师不是知识之师,而是思想之师、道德之师,甚至应该是学生的幸福导师,社会道德伦理的传承之师。
2、语文教师不仅是思想之师,还应该是思维之师。拉马丁说:“人凭借思考而能变成神。”歌德说:“所谓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经被人思考过千百次;但要想使它们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一定要经过我们自己再三思维,直至它们在我个人经验中生根为止。”因此,思维能力决定一个人以后的工作水平和发展高度。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思维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方法,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才能应付自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忽视思维的训练,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辐合思维、辩证思维等。当然,思维的训练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其他学科也要进行,但是,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有其独特性,它是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训练,而非其他。比如,与其说作文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如说是考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品质(对社会生活现象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创新能力)及能力。
3、语文教师不仅是经学之师,还应该是人文之师。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道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其文化品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人文之师的“传道”之路。《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针对三人的不同追求和目标,孔子并没有单纯地评判是非对错,而是通过点拨、开导、激发和认同的手段来指导学生修身立志。这不正是人性化教学和人文之师的典范吗?因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还有强烈的人道、人生、人性、人格意向。学习语言,不只是学习语言知识,砺练语言能力,更是情感教育、文化熏陶,从而丰富心灵,培养品德,完善人格结构,从真正意义上育人。所以成功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根植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造就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
4、语文的教与学的过程要有“思”贯穿其中。
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语言也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信息的载体。这种工具、外壳、载体,都是只有人类才拥有的符号。因此,思想和思维是语言的核心,如果离开了思想和思维,语言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文以载道”。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如果没有“思”在其中,语文教学也可能就是无效的教学。当然,我们的任何一节语文课(即使再差的课)也有“思”的存在,我现在说的是要把“思”放在非常重要和突出的位置,要心中有“思”——备课想到“思”,教课想到“思”,课后要反“思”,有意思地想到“思”,而不是随意地“思”,是要强化“思”,教中有“思”,学中有“思”,练中有“思”,让学生学会“思”、善“思”、能“思”。
笔者认为:语文课就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思”五大能力,紧扣兴趣、习惯、创新、人文八字要诀,遵循“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项要求,以提升人的能力和品质为主要目的。

② 如何进行语文教学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习提供广阔的舞台。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李时珍》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文中第一、和末尾自然段中的‘着名’、‘药’、‘立志学医’‘一边行医、一边采药’‘编写本草纲目’这几个词就把李时珍的情况特点及优秀品质都介绍给我们听了,她不愧是我国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我为他深感骄傲。”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进一步升华认识。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水浒传》等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学习《春天》后,组织学生去郊外一走,寻找大自然的足迹,领略大自然的风采,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能力。

③ 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处理“教什么”和“怎么教”

语文教学经验浅谈

语文,顾名思义,即语言文字,是我们生存和成长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学生学好所有学科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产生重大影响。只有当学生能正确使用语言文字时,才能进一步将各学科知识浅化并融会贯通。因此,全体语文教师所肩负的就不再单单是传授语文知识那么简单了,更多的是为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请广大语文教师在认清重大使命的同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给孩子提供一个成材的广阔平台。在此,我结合自身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感受谈谈以下几点浅拙的看法。
一、弄清目标,全面清楚地贯彻目标。
目标,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缺乏目标的课堂,等于是浪费时间,浪费课堂时间,更是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俗话说:“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这说法我看来一点都不为过,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因此,每堂课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的40分钟才有具体的教学方向,而方向则是我们前行的重要指引。但光有方向还不行,必须弄清捷径。也就是说一堂课在制定出具体目标的基础上,仍需全面清楚地贯彻目标。在课前要充分考虑到目标的难易程度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知识结构现状,拟定出一套更好的可行的方案。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做到了向40分钟要质量,才不浪费我们的教学努力。有教师常说不管如何教学生也无法接受,但我们回头看看自己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选择和构思的教学方案,它们具体有多大的可行性,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
总之,面对一堂课,我们不能没有目标,也不能不完成目标。当问题出现时,多在自己身上找找所在。时刻提醒自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二、做好教学引导,丰富课堂内容。
新课程理念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那么,我们如何扮演好一位引导者的角色呢?这就成了每位教师都要,也是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真正找准自己的位置。一堂精彩的课,需要教师正确把握好其中的每一个细节,不断地让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游戏、故事、笑话、无限拓展知识面都是我们丰富课堂内容的重要手段,以此激起学生关注课堂内容的浓厚兴趣。让我们的教学目的在学生不经意间达成。但不管是何种手段,都需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因为我们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他们也有自己熟悉的环境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用途就在自己身边。
三、增强亲和力,消除学生的畏惧之心。
一位极具亲和力的教师,在提升学生成绩上往往会轻松许多,因为学生喜欢和这样的老师交往、交流,并特别关注这位老师的课堂,无形间便使得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得以聚集,思维变得自主、活跃。这也就要求我们和学生打成一片,放下老师的尊荣,与学生平等沟通,让学生自愿与你沟通,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之心,但在增强亲和力的同时,也需正确把握好度,也就是能松能紧,让学生愿意主动交流又会合理选择交流的方式方法,这无形中也给学生的交际、品德表现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四、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发散思维的培养。
学习正如修建,基础关系到高度。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字音、字形、字义是我们需要解决,也是必须解决的。我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一贯坚持多练、多巩固,使优生用熟,后进生会用的原则。我曾经激励学生去读背过《新华字典》,当然这种方法也有不可取的一面,但这对优生来说,最起码可以让他们在完成书本内容的前提下去拓展知识面,奠定更加扎实的学习基础。在注重积累的同时,我们还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死记硬背是提高成绩的好办法,但不是提升能力的好途径。只有当学生具有了极强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时候,我们的教学内容才能得以拓展延伸,学生才能适时利用所学以解决新的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如何更好地教育好学生,如何让我们的教学卓有成效,是我们必须关注、研讨的重大课题。今天,值此教学研讨之机,我就教学所得作了以上几点不成体系的总结,这并非传授,只是提出供大家探讨,以求全体教师共同提高,更是对我自身的剖析。总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教育教育水平一定能绽放光彩。

④ 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为什么如何教怎样学 如何能尽快的

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
现代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形态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讲读课文。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是阅读课文,严格意义上说是听教师分析讲读课文。然而,讲读课文效率不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指责,因此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讲读课文的有效性。其实发达国家母语课程并不采用“讲读课文”的方式,许多国家的母语课程是以学语言为主。比如美国和法国等国家母语课程的主体是英语课、法语课,主要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运用以及训练表达能力。当然,他们也开设阅读课、文学课,但是阅读课也不是讲课文,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据了解,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阅读课就是让学生到阅览室里读书。日本国语教材每学期只有3~4篇课文,国语课60%以上时间用于听说、写作和语言知识学习。观照发达国家的语文课程,我们发现“讲读课文”其实不是语文教育唯一的形态,更不是最佳形态。因此,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应该跳出讲读课文的思维定式,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探索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高投入、低产出”的被动局面。
语文课应该用课文学语文
现在,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给出的是“课文内容”,然而它们只是学习语文的例子。用这篇课文教学什么语文知识,学习哪些方法,训练何种语文技能,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自行选择并确定。这就给语文老师带来极大的困难,并且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选择的混乱。当下很多老师就是把课文内容误当成语文教学内容,因此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印象多是课文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痕迹。
其实,除了少量的古诗词等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目,语文课本中的绝大部分课文内容基本不属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指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
为什么课文内容不等于语文教学内容?因为课文内容是可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在课堂教学中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上,这样的语文往往就没有语文味。上《月光曲》就讨论月光曲是怎么谱成的;上《鸟的天堂》就讨论鸟的天堂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称之为“鸟的天堂”;上《蝙蝠和雷达》就讨论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蝙蝠探路的秘密、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等等。这就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思品课、科学课,这样的课怎么会有语文味呢?
造成“课文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混淆的原因,从语文课程内部分析,一是由于这门学科综合性特点所致。语文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因此,课文中所包含的思想道德等价值观教育内容也是语文教学内容,教师须处理好这两项任务的关系。二是语文教材没有明确给定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凭经验选择。这使得部分教师直接将课文内容当成教学内容。从课程外部分析,是因为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语文课程片面强调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放到了极不恰当的位置。其直接后果是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干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⑤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以及怎样教

中国的语文课当然教的是语言,而且是汉语语言,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具体教什么,怎么教的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最近在《南方周末》上连续出现了多篇关于此问题的文章,引起了一些争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也没有教过语文,但也一直对这个问题十分关注,想要说明一下自己的观点.什么是语文?语言具有工具性,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可以说整个人类社会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对语言的学习是基础的基础,是任何一个国家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但是语言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这里有必要对语言的概念进行一定的阐述:一般的语言学中,把我们通常使用的语言概念分为两部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符号系统,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而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言语又可以分为书面语和口语,其中书面语和口语又有巨大的区别,如果把写出来的叫书面语,说出来的叫口语,那么就会发现,没有什么书面语不可以说出来,也没有什么口语不能写出来.一般的说可以认为它们的区别就是:口语用于交际,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工具的特点,人们在使用口语时只考虑他的实用性;而书面语多用于思想的传播,他是人经过一定的思考结果,一般可以看作是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的反映.例如一个人同另一个人私下谈话,那么他使用的应该是口语,而一个人在一个比较正规的场合当着许多人讲话,那么一般就会用书面语.那么语文课究竟教什么呢?教语法、书面语还是口语?首先看口语,就是说话,这人人都会,不用老师教,但同样是说话,有的婉转动听,有的就惹人讨厌,可以说说话也是一门艺术.那么说话也应该学,但说话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学到的,例如我们身边有许多口语表达非常好的人物,你可以问问他们,口语是如何学好的,不会有人说是老师教的.再看书面语,人类所有的思想都是通过书面语而得以记录和流传的.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包括我们所说的听、说、读、写,听不用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读和写都是针对书面语而言的,小学生经常说不会写作文,不是说他们不会说话,而是指他们不会使用书面语.而说,就是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这一部分,其实也是培养学生的一种使用书面语说话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在现代社会里非常重要,也往往为人们所忽视,但这种说应该是一种书面语而不是口语.还有语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字、词汇、语法,这也是语文的基础,尤其是小学三年级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以识字为重点.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语文课中一直有相当部分的语法内容.好了,现在可以来看一看现在的语文课教了什么.从传统的语文课到现在的新课程基本上都讲的是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基本上小学三年级前重点是识字教学,以后重点是以书面语的阅读和写作为主,并适当学习语法和修辞,这都是合乎情理的.也没有太大的争议,实际上人们争议的根本是怎么教,尤其是在识字以后,如何使学生学好书面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颜福双在《语文就是语文——与余杰等商榷》一文中提到的三个观点,语文不是文学,语文不是人文,语文本来就是技术,可以代表一种观点,就是从技术的角度去学习语文,把语文学习由对书面语的学习变成对语言的学习.实际上这正是高等教育中汉语专业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的内容.而不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传统教学,在识字以后,虽然也教的是听、说、读、写,字、词、句、篇,但教的方法上有问题,就是用分析、分解的方式要学生理解书面语.拿出一篇文章,从字词句篇一点一点的分析从写作方法到思想内容,都要找出一定的逻辑来.几乎全中国的语文教师和全中国的语文考试都把精力用到了这上面来.其实分析这种方法是学习语言,包括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基本方法,而不是学习书面言语的方法.所以有一位北京的语文特级教师曾经说过,中国的语文教学,在学生识字以后即使不上了,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也不会降低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如何学习书面语,实际上国际教育界早就有了共识.方法很简单就是阅读.大量的阅读,形成一种阅读的习惯,是成为一个现代人的重要条件之一.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对语文教学阅读量的要求都很大,远远超过了中国.而中国的阅读教学,不仅在量上少得可怜,而且往往还是强调进行阅读的方法的学习和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语文考试中占有大量比重的阅读题,实际上也是分析题.阅读本质上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不可能通过分析来获得的.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量的基础之上.阅读教学最重要最困难的不是学习阅读的方法,而是提供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材料.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适合于学生阅读的优秀作品,不一定是名着,但一定要适合于学生的阅读.那么什么才适合阅读,当然是艺术性强思想性的作品,这不可能不带有人文色彩.因为人文的阅读是以后专业阅读的基础.人文精神是成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的基础.可以说学习书面语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文阅读的过程,这里每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人,都会列出一个影响自己思想历程的书目来.几乎可以肯定,这个书目中找不到一本书是由语文老师推荐的,是在语文课上要求阅读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够开出这样一个书单,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真正有了希望.当然这也许只是一个理想,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本身就是在一个没有阅读环境、缺少阅读材料的语文课堂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当中具有阅读习惯的人实在太少了,让他们开展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苛求,真正阅读教学的到来还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所以一个学生能够遇到严凌君这样的语文老师是幸福的.一个人受到的教育决定于他所遇到的老师,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于他的阅读.

⑥ 语文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

一、语文是什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是这样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就是说人类的交际中有许多种工具,但语文是最重要的。“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语文是把人类文化中的被认为适合青少年学习的精华呈现出来,以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承和青少年的成长。以此看来,语文教学就应该教会学生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应该传承人类文化促进青少年健康地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界争议比较多,笔者不争论,本文不谈它是不是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既然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对其定位,笔者按自己的理解进行阐释,本文谈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与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什么是“工具”?《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工具”有两种解释“(1)从事生产劳动所使用的器具。包括手工操作的锄、斧、刀、锤等,也包括机器上使用的车刀、钻头、砂轮等。(2)比喻借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事物或手段。”很显然,说“语文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其比喻义。作为工具性的特点,从生活的角度说,语文就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从传承和发展的角度说,语文就是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工具。作为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青少年掌握“语文”这个交际工具,学会用“语文”这个工具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作为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语文的工具性应该体现在具备基本的“语文”知识——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等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通过“语文”把人类文化的精华与精神传承过来和发展下去。
什么是“人文”?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人文”解释为“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笔者在一则材料中了解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我想简单地推论出一个结论:不管是文化现象还是精神支柱,说明“人文性”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属性,对人类特别重要,没有了人文性,人就可能不成为其人。因此,也就可以这样说,语文的“人文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承担着“把一个人称为‘人’的”重要作用,语文教育就是要把一个“自然的人”教化为“人文的人”的教育。从语文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看到这一点。因此,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具体体现也就是提高青少年的精神素养,也就是三维目标上所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以认识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教育、人格教育等内容的人文教育。
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它的关键所在是“统一”两个字。它们两者之间不是对立关系,是一个统一体。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为一张皮的表里,一枚硬币的两面,而不是两张皮或两枚硬币,非常好。也就是说,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中的两个方面不能割裂,不能厚此薄彼。工具性与人文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铺相成的。没了工具性,便没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一起呈现,有机结合。正如美学教育家朱光潜所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情感思想和语言本是平行一致的,并无先后内外的关系。”因此,我认为,所有的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只要具备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真正的语文课,偏离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航标,就可能不是语文课。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语文课程标准》里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重要性。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具有基础中的基础的地位;从一个人的发展历程上说,语文关涉到一个人怎么发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的问题,正如文学评论家所说“文学即人学”一样,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是‘人学’”,没有语文,人可能就不能称其为人。因此,你要问我语文是什么?我告诉你: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就是让人成为其人的一门学科。
二、语文课教什么
语文课教什么?这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像一个人走路如果没有目的地,无论走多长时间走多远都是盲无目的、毫无效果的;就像一个人干一件事情不知道为什么干一样,无论怎样干都是白费力气的。不过,明白了语文课的性质和地位,在了解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教什么的问题就明白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总目标”中关于总目标是分这样十条阐述的: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笔者抽取以上内容的关键词,对总目标有以下不太准确的归类:1、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类。有学会汉语拼音、会用语文工具书、能说普通话、能正确流畅地书写汉字、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较强的阅读能力、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能力等。2、综合实践类能力。有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主动探究学习、实践中运用语文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3、素养和方法类。包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等。4、情感态度价值观类。包括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等。如果把以上内容再进一步浓缩的话,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学习及思维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把“学习及思维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归入到“思”里面去,那么,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能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是培养本学科解题能力的,它是以语文素养为立意的学科,它旨在培养学生为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它是以培养和提升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学科。如果我们的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不是以此为目的的教学,那我们的教学就可能有问题。据我的调查,我们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的讲读课还是这样的套路:浏览课文,在每一自然段前标出序号,和学生一起,一问一答地画出段落层次,总结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等。我不是说不能这样教,而是说这样设计的目的何在,为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而设计。同样的教学设计、一样的教学行为可能会因为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而使效果大相径庭。如果是以疏通文章大意、讲解文章内容、分析语言特点等为目的,这就严重偏离语文学科的总目标,这样的语文课就可能不是语文课了。还是这样讲,如果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和能力的,那就是一节语文课。
不管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还是九年级的语文课堂,语文的教学无非是“听、说、读、写”等形式进行的。让任何一位老师离开“听、说、读、写”去教语文课,想教的像语文课肯定是比较困难的。“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应该是没有多大异议的。我今天提出的语文课教什么也包括这四个方面,但是我要提出一个更为重要的内容——“思”,语文教学不能没有“思”,而且还应该以“思”为核心,围绕着“思”进行语文教学。这里的“思”内涵很丰富,可以理解为“思想”、“思维”、“思考”,也可以理解为“思绪”、“情思”等。“思”可以通向自我澄明和自由,可以通向公共知识与法度,“思”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得以实现。语文教学要用“思”去创造一个既丰富多彩又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的语文生活。语文教学因为“思”的存在而灵动,语文教学因为“思”的凸显而柳暗花明。“听、说、读、写、思”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我们的语文教学因以培养“听、说、读、写、思”五大能力而成为真正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教什么?“听、说、读、写、思”。这就是我对语文课的理解。语文课就是教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会思的能力。具体的听、说、读、写、思所承载的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相比,可以说它的重要性已经微乎其微了。就像小鸡已经学会觅食的本领,食物对它还是问题吗?小猫学会了钓鱼,鱼对于它来说还是问题吗?然而,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这样做的吗?你现在的课堂是为分析课文而分析课文,还是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而分析课文。你的“听、说、读、写、思”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还是在以记住你所教的知识内容为主呢?
基于以上理解,我认为,语文课教什么?基于能力和情感目标的教学设计——“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训练。语文课就是教学生如何听、如何说、如何读、如何写、如何思。
三、语文课怎么教
既然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那么,语文教学就是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及品质去教,围绕培养学习及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去教,围绕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去教。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是以“思”为核心,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能任意偏废。

⑦ 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李先权初中语文老师时常感叹:“我们该教的都教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够给力的了,可学生的语文成绩老是提不高,甚至越考越差。现在不知道怎么教语文了。”作为一名教师能够思考教学中的问题,本身是件好事,说明从一味践行教学开始转为反思自己的课堂,有反思就有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可能,但是,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很多老师却把一切原因归咎于学生,说现在的学生基础如何如何差,或者学生如何如何不好教,讲的都是客观原因,很少有老师从主观上找原因,从自身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查找症结,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每次下乡,我听了不少的语文课,总的感觉,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表面化、浅层化、或者是从已知到已知的教学,学生没有多大收获,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还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没有什么提高,基本上是走过场,无实效可言,试想,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是浅显的低层次的知识内容和低要求的能力训练,学生又怎么能应对要求越来越高的考试呢?明年的中考,语文加20分,满分是140分,阅读题目的难度有可能还要加大,那么我们平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不及时调整,其差距会越来越大,面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们语文老师不仅愧对学校,更愧对学生家长。总而言之,当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一是缺乏课堂教学可持续的有效性;二是缺乏课堂教学恰当的高度,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一、备课平面化备课是教师课前应有的准备,充分与否,科学与否,决定课堂教学的好坏,有好的备课必然有好的课堂教学,那么有怎样的备课就必然有怎样的课堂教学面貌。目前,教师备课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由于语文老师对一个单元的话题关注不够,对文本钻研不深,对学情考虑不周,致使确定教学目标时,一是找不到课堂教学科学合理的逻辑起点,教学目标设立过低,这就决定了当堂的教学是在很浅的层面上徘徊,学生显然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二是几个教学目标点之间没有梯度,都是在一个平面上,或一个层面上设立,导致课堂教学是平面化的教学,没有层次感,比如:一堂课教了字音后教字形,教了字形以后又教词语,虽然课堂教学设计的是字音、字形、词语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但都是停留在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教学层面上,即字词的教学;再如,有的语文教师站位稍微高一点,第一个目标设为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内容,第二个目标设为理清全文线索,这两个目标既没有梯度,又没有深度,课堂教学只是在理解的层面上稍微展开了一下,没有上升到精读课文,领会思想内涵,进而品读课文,品味语言的精妙,因而鉴赏课文,欣赏写作的高妙。其次,围绕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时也是单一化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点到为止的教学,没有广度,更没有深度;没有重点、难点,更没有核心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致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即使是在一个平面上反复进行,也往往是支离破碎的教学。因此,备课的平面化,必然会导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表面化、浅层化、碎片化,这是导致初中学生语文成绩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活动形式化新课改推行以后的一段时间,大量的学生学习活动充斥着课堂,开始觉得很新鲜,因为沉闷已久的课堂早已失去了生命力和吸引力,一旦我们听到满堂的掌声、喝彩声、笑声、讨论声,或看到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教学局面时,顿觉这样的语文课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充满生气的好课,赞不绝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实践的一次次检验,或者经过一次次考试的直接检验,我们发现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语文成绩没有多大改观,我们开始反思,渐渐明白这是作秀的课堂,表面的热闹掩盖了课堂教学的本真,大量的学生学习活动附在课堂教学的表面,实质上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活动无序。凡课堂上开展比较大型的学生学习活动如戏剧表演、辩论赛、采访等都需要老师精心组织,做到活动严谨慎有序,不要求有好高的水准,但需要严格的组织纪律,活动的散乱只能带来教学活动的低效或无效,除了活跃班上的气氛外,对本堂课的教学没有多大的辅助作用,是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好的教学活动是有助于学生熟悉文本、理解文本、探讨文本、研究文本,开展有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有一个完整、深刻的体验过程。 2.活动过多、过繁。好的课堂教学不以教学活动的多寡而论,要看实际需要。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有些活动是多余的,有些活动是重复的,活动不精简,占用了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冲断了教与学的链条,掩盖了真实的教学过程,有时偏离了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在课堂教学的落实上大打折扣。 3.活动失去依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无论课堂上的哪一种学习活动都要有与之相依存的支撑点,否则,再好的活动只是游离课堂教学内容之外的形式。教师设计或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时,首先应有明确的目的,其次要有与之相对应的学习任务,第三要有学习活动的组织要求,第四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要有积极性、灵活性、自律性。不然,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的操作中就会失控或者落空。因此,选择、组织活动的合理性应依据相应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进行到什么阶段,上什么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活动不是随随便便的。比如讨论活动,不是遇到问题就讨论,而是遇到有探究价值的一般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时,才宜于开展。再比如交流活动,其前提一定是学生独立思考之后才进行,其对应的问题大多数是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产生较为充分的个性认识,再在交流中发生思想碰撞,才有效果,才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和更全面的认识,更多的是在同学的思想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有更新的发现,有更独到的体会,从而组织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有意义,才有作用,才真正体现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的实际效果。三、教学边缘化如果把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比作一座富丽堂皇的殿堂,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只是带领我们的学生在殿堂的围墙外辛辛苦苦地跑了一圈又一圈,没有找到殿堂的大门,没有真正踏上殿堂的台阶,享受步入殿堂的轻松、愉快,观光无限的美丽。所以我常说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围式的教学,或者是边缘化的教学,没有触及课堂教学的核心部位,问题的症结有四: 1.挖掘不够。现在,语文课堂教学比较糟糕的是很多语文老师不分文体、不分单元、不分题材教现代文,偏离文本的教学价值太远,一般教得比较浅近,大多数老师花大量时间“磨”字词,美其名曰“夯实基础”,剩余一点时间再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显得仓促无力,根本谈不上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鉴赏课文。语文教师手头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想到的是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其次是结合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应该分几课时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任务。那么教学前第一道工序是看单元提示和课后的练习题,把握单元话题和搞清编者的意图;第二道工序是深钻教材,吃透文本,理清课文几个相关联的教学核心点;第三道工序是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文本要求,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第四道工序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第五道工序确定教法和学法,课前准备才算基本完成。不然,教师无法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命脉。 2.着力点不够。即使我们的老师明确了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又比较盲目,一种情况是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大讲特讲,教学用力没有花在关键处;另一种情况是不知道怎样抓住教学的薄弱点和空白点趁热打铁,不知道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层层追问,穷追不舍,不知道发现学生的疑点和受阻点及时拓展,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很多语文教师一贯的做法是平均使力,课堂教学的节奏感不强,详略不当。 3.针对性不强。教师不是以想方设法解决学生的问题为教学落点,而是一心一意把预设的教学内容讲完,因而课堂上不充分暴露学生的学习问题,而是严格依照教学步骤展开教学,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述,最终的结果是内容教完了,而学生在课堂上遗留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长此以往,问题越积越多,学生一个个先后掉队,后进生面越来越大,教学越教越差,教师越教越累。 4.落实不够。课堂教学的落实除了清晰地完整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训练外,还要留有10-15分钟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精心设计与当堂教学内容相对应的练习题,做到教什么练什么,教练统一,同时设计练习要讲究梯度、量度、强度、效度,让学生对当堂所学的内容真正落实过关。这个教学环节,多年来恰恰被我们语文老师所忽略,即使有,也显得比较随意,往往就汤下面,套用书本上或基训上的题,没有精心设计,一是时间不够;二是量度、强度、梯度不够;三是教练不统一,因此,课堂教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其实,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我只不过择其我们完全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解决的几个问题,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并加以改变,摆脱眼下的教学困境,不然,摆在我们学生面前的依然是“一条弯弯的河”,不知道怎样渡过,教师茫然,学生痛然。如果考试题已经做过,那肯定是一件大好事,当然,需要你“更上一层楼”;

⑧ 怎样教语文

1. 要扎实得去教语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根据《新课程标准》,我们语文课应该注重时效,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在其他班级听课的时候,我发现一些老师让学生感悟,交流,但是教师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运用,结果,一节课结束了,学生只顾感悟和交流,也没有悟出什么东西,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没有提高。我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训练和感悟相结合,训练中有感悟,感悟之时有训练。我们语文老师 应该具有哲学的思想,辩证的眼光,而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真正地让语文课堂实实在在起来。
2.要认真的教语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人美每一个教师的语文课堂首先是一个求真的课堂,容不得一点弄虚作假,真正的语文自主教学不是放任自流的“自己学习,自由学习,自愿学习。”而是学生自主的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主体性如何发挥,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要把学生引导在课文的重难点处,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兼顾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实际上。
三.简单的去教语文
我说的简单的去教语文,不是简单无物,不是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把教学内容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简化教学过程。这个任务就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开阔的视野来保障,所以简单的去教语文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去“教”。
语文教学的本身就是生活的“重新放映”我们应该让语文还原本色,与时俱进

⑨ 小学语文怎么教主要教些什么

小学语文是个基础。我觉得在教学中分阶段: 第一阶段:一二年级,主要是识字教学 第二阶段,三四年级主要是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写作文的方法。比如教学叙事课文,教给它们什么是六要素;教学游记,教给他们写游记的顺序;教学写人的课文,教给他们怎么样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表现人物的内心,品格等。。。。。。 第三阶段: 到了五六年级,就是一些综合性教学,主要是培养一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了。 我曾经听过语文的阅读教学课,觉得不实用,花架子多,一节课下了,不知道学生都学了写什么?所以还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叫给他们点有用的东西好。 教学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也许我的想法,不符合一节好课的要求,更不适合你的风格,但是,也非常希望能帮上你。 祝你工作顺利!

⑩ 初中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

初中的语文主要是开始讲一些文言文,还有一些比较有名的教学文章了。你按照教学大纲讲就行了呗。

阅读全文

与语文教学如何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5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2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5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4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79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0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1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69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38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5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3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58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3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0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