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理解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帖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清迟发展。
3、文化传承与理解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发展的共生体,中国古代经历了数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汉语无形之中经历了多民族的激变、融合,这些因素影响了汉语文化的传承积淀。如在苏武牧羊、昭君出塞稿数、岳飞抗金等史实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不已,很多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
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答敬李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关键的一项核心素养。
4、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的一种作品,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
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
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导向,为语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一个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我们就可以说此人具有很强的语文素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
如果一个人语言条理性强,语言深刻犀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具有条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语言混乱,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混乱,没有条理。语言是思维的表现,是思维的外在特征,它们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❷ 新课程 怎样进行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与测试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怎样才能顺利实现它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这一根本性目的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深入认识和把握它的主要功用。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主要具有诊断、导向、改进、启发和创造的功用。诊断功用就是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提示和分析,使学生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设法纠正和补救。导向功用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定向引导。改进、启发和创造功用主要是调节学生学习的节奏、状态和信念等。
2、不再将它作为筛选淘汰或评等定级的工具,而是作为改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3、立足于学生的差异,从观念上、情感上、行动上接纳智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并通过正确的评价方法来激励他们扬长避短。
4、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和修订《大纲》精神确定各学龄段的培养目标。学生只要达到基本标准就是合格。在此基础上,鼓励冒尖,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全面优化评价内容
在评价内容方面,以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重学科知识系统、轻语文综合能力,重智力素质、轻态度习惯。评价内容的片面性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使学生难以发挥自己的优势,难以形成自己的特长,严重影响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
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出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内容的优化思路是:对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具体范围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项目。这些内容,有的可以划归认知领域,有的则属于非认知领域、
1、认知领域的内容 认知领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测评,更要重视他们语文能力发展水平的测评。对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内容有:
(1)识字与写字方面。要评价学生掌握汉语拼音的能力,从形、音、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学生的识字能力。
(2)阅读方面。要评价学生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的能力;要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古诗的能力进行评价;要重视学生对常用语文知识的了解和把握;重视评价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写作方面。要重点评价语文表达水平,还要评价学生选择写作材料和修改作文能力。
(4)口语交际方面。要评价学生听与说的能力。
(5)综合性学习方面。要评价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各项能力的测评真正落实并富有实效,我们可以对上述各项内容进行分项测评。
这种测评的意义在于:能够对学生每个方面的发展情况作出准确评价,使学生发现和发挥其优势,树立信心、产生兴趣、强化动机,进而在优势项目的带动下实现优势迁移,促进其他项目的发展。
2、非认知领域的内容 非认知领域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习惯、兴趣等。这些因素,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动力性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作出了如下提示。
(1)识字与写字方面。要重视评价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和习惯;要关注学生对汉字审美价值的体会,重视书写的整洁、美观。
(2)阅读方面。要结合学生具体的阅读行为,评价他们阅读的态度和习惯等。
(3)作文方面。要评价学生写作的态度、兴趣、习惯和写作活动中与人了解、与人合作的情况。
(4)口语交际方面。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情意态度,评价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
(5)综合性学习方面。应着重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要落实非认知领域的上述评价内容,必须注意突出对学生主体精神和情感品质的评价,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
在评价操作过程中,可以单列态度与习惯、兴趣与特长、情感与意志等评价项目,也可以将这些内容融合进认知领域的评价内容进行一并评价。
❸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语文素养评价理念的转变是什么
语文是中专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工具性学科,是学好各类专业课和其他文化课的基础。为了转变传统中专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不良现状。
教师要运用新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观,及时转变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传统教学观念,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中锐意创新,教师要以学定教,从中专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需要出发实施具有中专教育特色的语文教学。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措施激发中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语文教学培养他们的自学、探究、创新能力,构建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主线、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效中专语文课堂。
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的教育改革,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者,作为一名新课改背景下的中专语文教师,必须在对新课改基本理念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运用全新的教学观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❹ 如何评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
一、学生的话:
1、本学期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虽然仍存在许多遗憾,但我相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我的努力之下,明年我会做得更好!
2、本人在校热爱祖国,困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我学习勤奋,积极向上,喜欢和同学讨论并解决问题,经常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 在家尊老爱幼,经常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是家长的好孩子,邻居的好榜样。
3、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 学习之余,走出校门,本人珍惜每次锻炼的机会,与不同的人相处,让自己近距离地接触社会,感受人生,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
4、能以校规班规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集体观念强,劳动积极肯干。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目的明确,刻苦认真,成绩稳定,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基础扎实,心理素质过硬,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5、天资聪颖,学习认真自觉,理宽雀解和自学能力强,善于质疑、析疑、解疑。积极探索,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敏捷,懂得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不断巩固已掌握的知识。三年以来学习成绩汪巧团优异,名列年段前茅。积极参加各种兴趣小组,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家长的话:
1、作为家长我很高兴看到孩子的进步,希望这个进步只是一个开始,在新学期能够继续延续,这样才能不负老师的期望。感谢老师的鼓励!
2、这学期课外书读的还是比较多的,这在阅读方面进步大。学习上也能自觉点了。知道自己每天该做什么,较以前比之,也有进步。希望下学期,新的学年有一个新的开始。严格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表。特别是语文会有错别字方面,能够有个长足的进步。
3、学习成绩总是不能进步,不能够增加自信心。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在家长的指引下,增强自信心,学习进步。
4、对待学习上总是较为随意、粗心,自觉性不够。集体意识较强,爱好广泛,爱帮助人,帮忙做的家务可以做的很好。新的学期里,我们将结合学校的学习计划,对你严格要求,改正缺点,把学习搞好。
❺ 小学语文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什么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进入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相对而言,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征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实行课程改革以来,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所谓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提及,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有的老师在教《西湖的绿》时,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而是让学生讨论西湖有哪些美景;接着交流西湖在哪里,你们去过没有,游玩后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画西湖的画,唱关于西湖的歌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为着边际。这在大型的公开课上更为突出,如一节课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要有合作性的学习;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阅读,也要有批判性、创造性的阅读;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等。上述内容的学习,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是可以适当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课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视了语文本体教学任务的落实,影响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通过和发展。
我以为,语文素养与文学鉴赏相比,语文素养是主要的。语文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标难以实现,人文性对工具性又有导引作用,如果说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么,人文性就是锦上添花了.就培养读写听说能力来说,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学得口头语言的机会很多,因此,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应当着重帮助他们学习书面语言、文学语言,增强语感,再学一点古代汉语。在一定的人文氛围中,发挥语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长处,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会自然而然地提升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如在学习《长城》时,学到那一句“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老师感慨地说:“多么感人的情景,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令人佩服的古代劳动人们啊!”于是,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声音中充满了骄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边看着劳动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泪修筑长城。孩子们又一次朗读,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作者那颗对古代劳动人民无比敬佩的心。这一环节的教学我们可以说老师是在教朗读,也可以说是在培养孩子们的一种人文精神。因为在反复的朗读中,一方面,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在逐渐提高—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中渗透了浓烈的情感:孩子们从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体会到对他们的敬佩,进而体会到为自己中国的劳动人民而感到骄傲、自豪----毫无疑问,这又是人文主义的熏陶。两者是如此和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润物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再拿小狮子爱尔莎为例,它不仅语言文字优美,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小狮子的顽皮、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精心呵护与深深的喜爱.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划出描写小狮子的句子,圈出描写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再指名范读,读出你对它的喜爱,谈谈你读时的感受,最后再出示一个填空“这真是一只( )的小狮子”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真是一只可爱的小狮子”,“这真是一只淘气的小狮子”……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都通过自己的语言朗读和感悟表达出来.就让学生从听说读写中领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而语文又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应该是千万不能忘记的。抛开传统、食洋不化、生吞活剥人文精神不对,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强调探究性、个性化学习也不对。总之,任凭怎样放言高远,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国情、不能脱离学科、不能脱离文本而天马行空。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讲究实效。
运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要求准确、熟练,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形成语文能力又是个慢功,需要反复实践,一点一点积累,养成习惯。孩子刚会说话,学会说妈妈,后来会说爸爸、爷爷、奶奶等,随着语言积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都是对别人的称呼。如果掌握了3500个常用字,扩大词语积累,就可整合成无比丰富的语言材料。再经过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很可以派上用场。其实,就高一个层次而言,积累篇章结构、写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来的。至于人文素养的提高,也要经历一个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没有终极的关怀。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给学生的范文应该是一些平民生活的优秀作品,要让学生回归到平民立场上去。不要总让那些写英雄人物、写历史大开合的作品唱主角,这种范文常常会给学生一种错觉:只有英雄才值得我们去抒写,作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们要把关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写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写一些真诚的善良的东西,要把对和平的追求,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进去,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是知识,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自我的能力,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好效果,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老师如何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释义: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小学时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综合评价。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❻ 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对于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我们教师们都能认识到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都想把它做好,却都感到棘手,总不能恰如其分,得心应手。平时我在工作中也告诉自己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可事实上却总感到语言贫乏,力不从心,结果总不尽如人意。
我觉得语文课的评价要从评价的目的出发,要从语文课的特点去着手。
评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乐学、善学、会学。语文课的特点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进行情感熏陶,在高年级段,应该把教会学生阅读和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基于此,在语文课中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成果去进行评价。
首先说说学习态度。上课时我们可以抓住学生思考、发言的机会,对他们进行评价,甚至是夸张的评价都可以,比如你真勇敢\你就是我们班的榜样/不错/OK/你真行/你真棒/你是最棒的/你真聪明/你真会动脑筋\说得真好,太好了,了不起\老师佩服你,为你感骄傲\哇!你们真是好样的,对学习真是耐心,也很有毅力。这样让学生觉得自己被肯定,被赏识,被尊重,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达到乐学的目的。
其次说说学习方法。教学评价是多元的,不但老师要评价学生,而且也要让学生参与对学生评价,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去评价,从哪些方面去评价。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评价应该从阅读的方法上去评价,比如看他们对课文的内容概括的全面、简洁,看他们是否抓住了重点的词语去体会,看他们是否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去思考,看他们是否从反复的读,细致地读中去感悟,看他们是否读的准确,是否把握住了语句的情感。这样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同时教会了学生如何去阅读,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达到了让学生善学、会学的目的。
最后说说学习成果。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学生经过劳动取得的,更应该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成果,看到学生思维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与评价,否则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成果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我们也可以用这样一些一些语言去激励他们:你瞧,你比以前进步多了,望继续努力,争取进步\你真行,对刚才的问题,不满足于找到结果,而是观察思考,知道的东西还不少呢\说得好,难能可贵的是,使得大家学习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不简单\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你的观点(方案,方法,点子)太富有想象力,太具有创造性了
\你的思想很成熟,比老师想得还深刻。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可以从老师鼓励的话语中找到自尊和自信,获得前进的动力和勇气。“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许多的好学生都是教师评价的结果。愿我们今后能够做得更好。
❼ 语文核心素养评价
什么叫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对《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作为最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学习的兴趣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功,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促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携袭的目标,以行动求得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如果学生能意识到语文学习的迫切性、必要性,对语文学习就会越感兴趣,就会越积极地投入学习。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主要依靠老师去培养。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基础。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树立多学意识
从学生接触语文学科开始,语文教师就有义务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任务。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有许多有趣的事物,把语文学好,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自身修养,因此我们都应该用心学语文,力争多学。
2.激发多读意趣
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阅读是一种技能,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过程。而词汇是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单位,在语言学习中有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词汇,就不能传达任何东西。当然在阅读过程中,词汇对获取语言信息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但可以通过阅读有趣的外文小说或感兴趣的专题轻松地扩大词汇量,还可以通过大量阅读锻炼从不同的角度思维的能力。大量的阅读还可以丰富我们的大脑,增长知识与见识,提高自身修养。由此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在小学阶段就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趣。
高尔基说:“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这一点也体现在教育中。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阅读教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课内阅读,一是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指在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在提高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学期,我们借助省“四项配套工程”的春风,安排学生走进学校图书室借阅当下最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图书。能阅读到新配的图书,他们欣喜若狂。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家的经验,从写作中,我们显示自己的经键誉验,吐露自己的感情。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象。只有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得实,学生说话、写话才会感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不怵不惧,没有心理障碍、乐学、自觉自愿地学,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重要部辩亮兄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在提高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给学生合理的指导,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外阅读资源,才能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服务。
3.提高多写兴味
多写并不是写的作文篇幅长,而是注重用笔写下日常语文学习中的一字一句。从学生开始识字写词开始,就要求他们有意注意一些好词好句好段,主动摘抄并背诵积累。
除了积累别人的以外,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写语文”的习惯。我在教一年级的学生时,鼓励他们用对比和联系的学习方法识记生字。在一年级的下学期,借着识字教学,我开始着力培养学生整理形近字和同音字的能力,要求他们在课外预习时整理出来并组词写在每一课的生字表旁边,每次上课我安排三五分钟反馈他们整理的情况,给予整理较好较多的同学鼓励,久而久之,他们开始喜欢这样的语文活动,并逐渐养成了习惯。到了二年级,他们学会了查字典,我又鼓励学生在预习时给“生字开花”(扩词),也整理在生字表的旁边。每次的第一课时教学生字时,我把它当作游戏安排在生字教学后,语文课增加这一环节,学生们非常喜欢,积极性特别高,每次的汇报他们都是争先恐后,惟恐自己不能把自己课前查字典而获知的新词第一时间公布出来。养成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两年的时间,现在随便翻开任何一个孩子的语文课本,你都会看到每一课生字表旁边都有他们用心整理的形近字、组词,也有给每一个生字扩的三到五个词。升入三年级后,我在他们的预习任务中又加了一项:尝试在预习完字词之后,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寻找最耐人寻味和最优美的句子,画下来并在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受,哪怕只有一个“好! ”字也行。
三年来,看着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日益浓厚,听着他们动情的朗诵,关注他们学习语文能力的成长,我不禁觉得,平时的多写,不但积累了他们的词汇,增加了词汇量,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语感。坚持多写在他们的语文学习中留下了痕迹,也为他们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以致用,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学习好坏的最好见证。源于网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