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么流利的读语文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教师让每个学生明确朗读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其中“正确”,即做到“六不”:不读错、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流利,即顺畅,对长句子要学会自然停顿;有感情,则是能表达作者的喜怒爱乐。其次,要保障读的时间,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全班每一个同学都读完再停下,不可匆忙示意学生停下,转入下一个程序。特别在初读阶段,可以请大家把难读的语段提出来,大家讨论练读,直到达标。
⑵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基本训练,是指导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课的朗读训练,朗读必须贯穿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也需要使他们对朗读产生兴趣,去主动学习,把朗读当成一件乐事。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朗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记忆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
注重朗读能吸引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涵的意味深长,与作者心灵相通,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意识、能力与品质的充分发展。教师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比较朗读、看图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想象朗读、表演朗读等。
二、教学中讲求朗读实效
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教材特点等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形式,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在初步理解内容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和调节功能。精心设计问题,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
要通过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默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慢读、快读等等,根据文本和课堂的需要,进行多样化、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反复朗读指导,更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有力措施。
三、在朗读后注重评价
朗读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教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及时反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阅读教学而言,经常地让学生朗读是对教学的反馈,及时地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也是训练读的过程,评价语不但是朗读水平的鉴定语,也是教学过渡语,还是朗读的指导语。由此看来,评价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朗读兴趣的过程,是学生找出自己与训练目标的差距信息的过程,更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过程。
朗读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对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方,师生都给予肯定,然后师生共同指出读得不对、不好的地方,说明原因给予示范。对读错的字音,读错的词和句子,加以纠正并多读几遍。如果是朗读比赛,则每次评出优胜者和进步者,给予表扬和鼓励,是集体的还可以评出等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推动了朗读教学的开展。
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进行积累大赛,读完一课后,让学生说说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句或片段,看谁积累得又多又好。
新课程改变了过去学生成绩单纯由教师评价的模式,改由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和同学等多方评价。用评价来激励学生,能使他们更喜爱朗诵,喜爱文学,对帮助教师进行诵读课及其他方面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还需注意,评价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朗读水平,要能使学生正视自己朗读中的优点和不足,要能激励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不断进步,评价过程中要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四、注意朗读技巧的训练
朗读能力的高低体现语文能力的高低,高质量的朗读,对于提高语文水平大有作用。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要求学生正确清楚地读、连贯流利地读、声情并茂地读、因文而异地读,注意训练学生的语气、停顿、重音、节奏等基本功,使学生受益终身。
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是朗读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朗诵者要把文章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朗读时抑扬顿挫地出声阅读,有助于更快理解文章,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有助于记忆。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总之,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口语,培养语感,熟悉语文规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文章精妙之处。朗读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其重要性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
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训练朗读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训练朗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几千年来,他们便是让学生认真朗读范文。在这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了审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事实证明,注重朗读教学,这个为古人沿用千载的传统教法,不仅不可摈弃,而且应该很好地继承发扬。
鲁迅先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在往外泼洗澡水时,连同坐在浴盆中的婴儿一齐倒掉,这种做法是最愚蠢的妇人也不取的。”当今的语文教改,对传统教法中有生命力的“婴儿”,非但不可横扫,而且应该倍加钟爱,并促使其成长。
需要正视的是,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正视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练习,让学生在读中“感知、领悟、体验、提高”。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长时间的摸索,以及多方面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把朗读训练分为“默读、阅读、朗读、诵读”四个阶段,然后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并用一个“情”字把这四者联接起来。
默读、感知,阅读、领悟,朗读、体验,诵读、提高,由浅入深、由点及面,体会作者感情,引起心中共鸣,做到“文未出口先有情”,以达到提高朗读水平、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作文能力的目的。
一、默读中品味
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理解词语是理解全文的基础。指导学生在默读这个阶段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朗读能力培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课堂上我经常指导学生在默读的时候,用“换词”的方法品味词语。把句子中需要推敲的词语,让学生换一个词试试,两相比较让学生品味出哪个词语好,并说出理由,如《开国大典》一课,“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我让学生思考“投向” 可不可以换一个词,为什么?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丰富感情色彩的感知。
二、在阅读中领悟
句子是构成篇的直接单位,往往能表达相对独立、具体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句子的赏析,指导学生去领悟作者的独特情感。
在这个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弄清句子中有深刻含义。例如在讲授课外阅读《夏夜荷花》一文:“荷花从不孤傲,要开就满池满塘。”要让学生理解“孤傲”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不孤傲又是什么意思,这个词通常是形容什么的,整句话哪点说明荷花不孤傲,领悟到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形容荷花的品格,是一种强烈的对荷花的赞美之情。学生体会了这种感情,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这来。
三、朗读中体验
品词、析句是对语言的局部把握。要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在这一阶段,要利用不同的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如:范读、领读、趣读、分角色读等。
范读可以是教师读也可以是学生读。范读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模仿,而是听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在一开始,我利用配乐范读的方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读出来,学生在自己读的时候,就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情”与“文”结合。
需要正视的是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让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领读,就是让全班学生听出“正确、流利”的标准是什么,并以此来自觉要求自己。
趣读的练习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做填空练习 “( )的说 ……”学生会填“(兴高采烈)地说……” “(垂头丧气)地说……” “(热情)地说……” “(冷淡)地说……”等等。然后让一个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让其余同学评判,这样就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分角色朗读对于对话较多课文是必不可少的朗读手段,如《草船借箭》一文,情节生动,对话丰富,是非常有利于分角色读的。可以几个同学为一组,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演出课本剧,对于学生来说既是练习又是提高。
四、诵读中提高
古人曾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如何才能使学生达到“乐之”的境界,不仅是朗读教学,对于其它学科来说也是一种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在课堂中我经常启发学生:“你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文中所写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你亲身所见,内心所感。你要通过诵读把内心的感受传染给别人,这样你的文章才有价值。”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当学生读到“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学生把自己当作主人公,自然而然流露出心中的渴望:“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通过这样的诵读,学生朗读水平必然会显着提高。再加上教师、同学及时肯定,学生必然会把朗读当作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不仅是课文,久而久之,在读自己的作文时,也会流露出真情实感。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的。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让学生在“感知、领悟、体验”感情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接受优秀作品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同时对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也有帮助。
⑷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一、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往往要读几十年书,而阅读的第一步,便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这个第一步的怎么迈法,对学生今后几十年的读书,将会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为此,必须十分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其中朗读习惯包括:1、正确的坐姿:头正、肩平、身直、足平,两手将书拿起,呈45度角。正确的朗读姿势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骨骼的发育,也可以使学生朗读过程的发声吐气准确、畅达。2、读书时,要三到:眼到看清楚字,口到声音响亮地读,心到边读边记忆文中的美词佳句,想象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教学应严格要求:读前让学生摆好姿势;读时,教师加以督促;读后,及时评价,持之以恒,良好的朗读习惯才能形成。
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也需要使他们对朗读产生兴趣,去主动学习,把朗读当成一件乐事。做为教师就应该尽职尽责,要在知识和学习间架起兴趣的桥梁。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也是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为语文学习打好基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年级的教材,课文以诗歌、韵文、童话故事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情趣很浓,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加强朗读指导
要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会读,只有读了他们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每上一篇课文时,都要给学生范读两遍,让学生模仿,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在模仿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在模仿中掌握朗读方法,以提高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在朗读中,我还实施了评选小老师的活动,确定了做小老师的条件:(1)朗读的声音要洪亮;(2)要正确、流利地读课文;(3)读出自己的感情来。学生们听说要选小老师,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个个把小手高高举起,跃跃欲试,嘴里激动地说:老师,我先来。于是,小老师们热闹的气氛中一个一个产生了,每个小老师在范读完课文后,同学们都会争先恐后地指出小老师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促使小老师们纠正自己的错误之处,同时,我也对同学的朗读结果加以肯定和表扬,这样一来,学生在热闹、欢快的氛围中朗读,既有老师的指点,又有同学的帮助,他们的朗读能力得以慢慢提高。
(二)用宽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作为老师应该明白,我们面对的不是专家、学者,而是涉世不深,学识很浅的小学生,常常出现令人不满意的情况是必然的。如果课前不预习课文,教师范读时不认真听,一读书就多字、少字、错读字等,凡此种种,作为教师不应该责备学生,挖苦学生,而应用一颗平常宽容的心去帮助学生,找出原因,端正学生的心态,用鼓励的语言、表情、眼神和亲热的动作使他们从失败中坚强起来,树立起我要读好书的决心和信心。
三、朗读的目的要明确
老师在每篇课文的学习中除了加强指导,还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只有在反复地读中,学生才能掌握生字的读音,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哨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这样,只有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我们才能看到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五、朗读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合作读,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是一两个人或几个人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全班同学之间的合作。通过这样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明白:小鸭和小鹰都是既有礼貌又勇敢的好孩子。它们的妈妈并不是不爱它们的孩子,不关心它们的孩子,而是了解到周围的环境不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危险,于是鼓励自己的孩子不要依赖父母,要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总之,朗读是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只要学生能坚持不懈地练下去,读下去,我们老师能不厌其烦地教下去,指导下去,学生的朗读能力肯定会得到很大提高的。
⑸ 如何增强语文阅读能力
如何增强语文阅读能力
因材施教,是每个老师需要反复进行的教学思考。对于底子差、能力低、习惯坏的学生,就要具体问题特别对待了。以下我为大家整理了增强语文阅读能力做法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用笨办法端正学习态度
基础差的学生怎么进行语文学习呢?除了日常的基础知识点练习和巩固,最需要的就是端正学习态度。只有学习态度正确,才能有效的纠正学习问题。对于基础差、家长也不太配合的,只能老师用“笨办法”来抓。而这些“笨办法”其实在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被印证了,虽然从兴趣培养上不科学,但这对基础差的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是非常有效的`。
笨办法包括了烂笔头和死脑筋,烂笔头就是抄写,抄写生字词、义、短句,从抄写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记忆,达到一种条件反射,就是看到这个词,就会联想到一两句优秀的造句。看到短句,就能拓展到段落中。学会使用形容词表达和修辞手法的理解。死脑筋,就是背诵。别人背诵重点段落,我让基础差的学生,整篇课文都要背诵。背诵课文,熟悉课本,才能在考试中,不丢掉与课文相关的基础分。
2、有能力的学生阅读,基础差的读和约
小学语文的学习,特别重视的是阅读。培养阅读习惯,给学生传授阅读方法,是教育作文课堂的难度排在第二的语文课堂。有些新老师会在阅读课上带领大家一起读课文,讲阅读,但是这样效率很低。最重要的还是要教给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基础好的同学,讲一遍,阅读方法就掌握了。基础差的,你就是带着他阅读,他都不能理解,那该怎么学语文呢?总不能老师就把天资不好的学生放弃了吧?
基础差的学生做日常的阅读训练,就要分读和约。读很好理解,大声朗读,直到有感情地流利地独处整篇文章或复述出整个故事。那什么是约呢?这个约和阅有什么区别呢?阅,是阅览看。约就是约束,没错,由老师来约束阅读。也就是给基础差的同学提供阅读规范,用条条框框把他们的不良阅读习惯和行为给约束起来。比如,看书时间必须超过20分钟;每周阅读几篇文章;在什么时间完成阅读。
⑹ 怎样才能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怎样才能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语文的阅读能力是一个孩子必须有的能力,作为家长,我们该这样去辅导孩子。接下来我整理了怎样才能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相关内容,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一、带着问题阅读
漫无目的的阅读,是一种懒惰的阅读方式。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第一步,就是培养他有目的的`阅读习惯,孩子一目十行,对什么都一翻而过,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在阅读之前,家长可给孩子布置12道具体、简单的问题,告诉孩子阅读的目的就是解决这12个问题。读完文章之后,可以让孩子回答之前提出的12个问题,孩子带着问题阅读,对他以后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大有好处的。
二、做标记和做笔记
做标记可以使用颜色标记,也可以使用特殊符号标志,如画波浪线等,做笔记的方式主要有:评价式笔记、疑问式笔记、总结式笔记、抄录式笔记、感想式笔记,要求孩子按照上述5种笔记方式做笔记,然后根据各种笔记的质量,对孩子的成果做评价,可促使孩子提高笔记的质量。做标记和做笔记的意义,不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这种好习惯会终身受益。
三、训练概括能力
阅读一篇好文章,不能对它做归纳和浓缩,说明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文章,对文章的概括一般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结果如何”只要把这些关键的词语串联起来,就可以基本上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孩子每读完一篇文章之后,可让他用自己的话简单讲一下原文内容,或者让孩子口头描述一件事情,可以是电影、电视的情节,记忆中的人,事物,家庭、学校,孩子喜欢的歌曲等,这不仅能积极调动大脑思考,还能完善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有时候孩子的情况可能与文章有些出入,但家长也不能过于苛责孩子,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多点鼓励与赞扬,才能提高孩子阅读的积极性。
四、发散阅读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一篇文章的信息量毕竟有限,家长可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经验,与孩子一起进行思维发散,这种发散阅读,可以是词汇的发散,也可以是相关知识的发散。比如,可根据文章设计下面的问题,与孩子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