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做好语文的课堂导入
如何做好语文的课堂导入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它是一堂课效果好坏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一堂课中,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因此,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和方法,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开端。初中语文课的课堂导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问题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恰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在教《为你打开一扇门》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来导入:课文题目的“门”是指什么门呢?你们见过这样的“门”吗?怎么样才能这个“门”打开呢?这样就能引起学生去探讨课文的兴趣。
二、讲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皇帝的新装》可以让听过这故事的同学来讲一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音乐导入法
音乐导入法是指先让学生听音乐,再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我们所要学习的有关内容。如在上《水调歌头》时可以先放音乐版的给学生听,并要求学生学会唱,这样学生学会了唱歌,课文也就能够背出来了,也 加深了对这首词的理解。
四、直观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就可以直接拿着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对党的一片赤诚。《核舟记》一课,又同样可以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五、情感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心理学家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如:学习古诗歌的时候,我一般的做法是自己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或先放朗读录音给学生听,感染学生,然后转入正课。
六、实验导入法。
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斜塔上的实验》一课,根据课文内容,我事先准备了两个大小不一的球体。课上,我先叫一学生到讲台上做个实验,让学生把两个球举到同一高度,然后同时放开,并问学生发现了什么问题,这样课堂的气氛就活跃了起来。学生纷纷把自己的发现说了出来,我简单地归纳了一下,就此导入了课文。又如《松树金龟子》这一课,根据松树金龟子的发音的原理,我也采用实验导入,我让学生用手指在光滑的桌面来回摩擦,然后解释说这就是金龟子的叫声,这样就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实验导入新课不愧是一种“催化剂”。
七、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一种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的导入方法,如:《天上的街市》,教师可直接讲:今天,我们学习郭沫若先生写的诗--《天上的街市》,接着就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
八、多媒体导入法
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语文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如讲《三峡》一文,我们可以用投影仪放映《三峡》中壮丽的景色,放映三峡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三峡。又如在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时,我们均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把这三个地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就能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强化视觉,增强学习效果。以多媒体的课件来导入新课,确实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在语文教学中设计课堂导入,要做得好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我认为导入还必须要注意一定的艺术。
一、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一些课文,既可用“语感”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多媒体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二、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 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三,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总之,一名好的语文教师,选取导入方法时要实事求,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灵活的掌握,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一堂课的成功,必须注重导入新课的艺术。新课导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新课的导入,只有通过形式多样的导入方法,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② 初中语文课堂该如何导入新课教学啊
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导入新课
这种导入新课的方式是直接进入正题,讲明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点明重点和难点,提出相应的要求。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可以节省时间,突出重点。但是,整个导入新课的过程一般则显得生硬和不自然,课堂气氛相对平淡,缺乏和谐、融洽的感觉,不能较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中学阶段不宜过多利用。然而,在下列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内容较多,且相对比较简单,容易理解,可利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高年级采用,因为低年级学生的自控力、能力和基础都比较差,采用这种导入新课方式,收效不大。新教师采用,因为他们不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所以往往采用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的方式导入新课。所以我们特别推荐一下下面的趣味导入法。
二、思想政治课的趣味导入
1、用漫画导入。漫画的一个特点是谐趣性,也就是滑稽、幽默,或者叫讽刺。当今的中学生鲜有不喜欢漫画的,老师如果能给课堂带来这样的开头方式,就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了,无疑会大受学生欢迎。我备课就比较喜欢用漫画作导语,如在上到《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打出了一幅漫画:画上两个人在制作一张长条凳,两人面向相反的方向,一人拿着一只脚往凳子上安装,结果是一个装向上,一个装向下。大家看了都觉得很有意思,议论纷纷,有同学已经开始翻课文了,还有同学组织着语言,努力准确地表达自己在预习中了解到的观点。结果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完了这一课,大家终于明白了它要说明的道理:处理问题时要注意统一和对立的关系。幽默的漫画,使同学们在这节课中表现得非常活泼,兴趣盎然,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2、活动导入法
通过组织学生自导自演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品,小短剧等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新颖活泼,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学,爱学。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一些小活动。在讲“消费者权益”时就可以编演小品,如小丽买鞋时遭到店主怀疑,无礼搜身、强买强卖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故事。
3、寓言故事导入法
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主观符合客观”这一节时就可以讲述“画家画牛”的典故,通过典故反映出的道理引出将学的内容。
4、模仿电视节目导入法
许多电视节目喜闻乐见,深受大家欢迎,用同学们熟悉的电视节目导课,能烘托学习气氛,对相对沉闷的政治课来说至关重要。能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迅速地引入教学中。学生兴趣马上被激发,为一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讲“依法纳税”时就可以采用“猜猜看”的活动环节──猜猜260公里的高速公路的造价是多少来导课。在学生报价后,在“高了”、“低了”的评价中,再加上最后一句“价值10亿4000万的杭金衢高速公路不能给你”就是“幸运52”节目的翻版。
③ 小学语文课前导入方法
导语:巧妙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方式,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如何利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利用最合适的课堂导入来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一、情感丰富的语言导入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就等于没有明媚的春光,或如荒漠戈壁一样,孤寂,没有生气。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
我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开场白是这样的:“花儿是美丽的。素雅淡洁的春兰,千姿百态的秋菊,国色天香的牡丹,热烈如火的山茶……曾经使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之倾倒。我们要学会用诗人的眼睛去欣赏花儿的美丽,陶冶自己美好的情操。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用科学家的眼睛去认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这篇课文将告诉我们,用科学家的眼睛去看美丽的花儿,将会发现一个多么丰富的世界,它也许比诗人所描绘的那个现象的世界更加使人流连忘返”。不难想象,学生听了这一生动的情感丰富的启发性语言后,就会急切地想知道:用科学家的眼睛去看美丽的花儿,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五彩缤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动地进入到较高的课堂学习境界。
二、悦耳动听的歌曲导入
列宁说:“教学是枯燥的,但也可以成为美妙动听的音乐。”而我们今天生活中有无数美妙动听的音乐,我们为何不顺手拈来呢?作为音乐的表现形式之一,歌曲更是学生的最爱。歌曲的旋律很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又很能活跃课堂气氛,预设情境。学生喜欢听歌,唱歌,尤其是流行的'、通俗的,如能将课堂优化和流行歌曲结合起来,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在教《长征》这首词时,就先播放革命歌曲《长征》,学生很快就能唱能背了,那么,在此基础上去欣赏这首词就会轻松些、愉快些。这种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导入,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
三、温故知新的复习导入
指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架设攀登新知识高峰的梯子,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的导入方式。例如《春》一课的导语:同学们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会了你们许多古诗,其中有不少是描绘春天的诗句,同学们来一个比赛,看谁能说出得最多――“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去领略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万象更新的春天吧!这个导语的设计,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宽旧知识,使学生联想到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因此,在具体导课时教师要善于联系和利用旧知识,把新旧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异同,以此作为导课的切入点,设计导语,引出新知识。
四、图片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教学挂图、自制图片或简笔画,借助投影或其他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围绕图片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的导入法。这样的导入方法一般适用于写景类的文章,因为优美的风景图片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更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如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因为很多同学都没去过草原,对那里的环境不是很了解,于是我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草原风光图,在课堂一开始就展示给学生看,然后问问他们通过观察发现草原有哪些特点?草原美不美?美在哪里?再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看看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认识草原的积极性,又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了参照物,加深了学生对草原的美好印象。
五、妙趣横生的演示法导入
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
六、导游解说法导入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草虫鱼,无所不及,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角度,身临其境,促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威尼斯的小艇》导入,先出示课件及威尼斯概括文字资料:威尼斯是世界着名的旅游胜地,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 ,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我以导游的身份简介了威尼斯概况。然后设置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飞机,穿越时空隧道,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看看威尼斯的小艇。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也正是如此,学生一但对某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它就会像磁石般吸引着学生去探索。如学习《长城》一文,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哪些名山大川?你们知道祖国江山如画,是多么的分外妖娆?那瑰丽秀美的颐和园,那景色别致的趵突泉……是多么令人神往。谁说说看,谁游过?象征中国的名胜古迹是什么?长城,它气魄雄伟壮观;长城,它象征着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今天,我们学习《长城》,请作者为向导,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长城的雄伟壮丽的景色!”
二、讲故事导入,引生入胜
小学生都爱听故事。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例如,《太阳》一课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寻自然奥秘的愿望。
三、设疑导入,制造悬念
教师在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 制造悬念,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 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运用悬念开篇, 可以激发学生好奇、探究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材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授《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 开篇设下这样的疑问:“课文为什么用狼牙山五壮士来命题呢? 这五位壮士都做了些什么? 结果又怎么样了呢?”提出这样的疑问, 学生就会很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自然就会
有学习这篇课文的欲望, 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思考,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展开回忆,引入课文
用学生熟知的事物引入课文,易于学生产生联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观潮》, 笔者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你们去过大海吗?请回忆一下,你们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学生踊跃回答)大海,浩瀚无际,蔚为壮观,令人心旷神怡。尤其是潮起潮落的景观更使人目不暇接, 后浪推前浪,一层迭一层。远看,像天鹅展翅飞奔而来;近看, 像万马咆哮奔腾,溅花飞沫。今天,我们学习《观潮》,看钱塘江大潮潮起潮落令人留恋的奇观。”
五、介绍作者及背景
必要的介绍作者及背景,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如学习《囚歌》一文,笔者先简单介绍了作者叶挺, 然后讲述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设计的导语如下: “1942 年正是白色恐怖猖狂的时刻。当时, 国x党反动派想用高官厚禄收买这位北伐名将, 而叶挺将军始终坚持一个革命志士的崇高气节, 决不向敌人低头……在监狱里, 他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就是这样的环境下, 叶挺将军奋笔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囚歌》。”
六、运用多媒体课件,情境导入
多媒体课件新颖,直观,富于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乐趣。如学习《桂林山水》时,教师先用课件打出桂林山水全景图。让学生整体感知桂林山水的样子,然后提问:“这幅图是什么地方?给你的感觉怎么样?”至此便引入课文。又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 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一些圆明园昔日建筑宏伟、奇珍异宝无数的图片,让学生一同来感受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的魅力, 再来学习这篇课文, 学生就会更加理解文章作者希望我们为民族振兴而立志学习的良苦用心。
七、联系生活式
语文这门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文章, 就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来理解课文,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文章中自己有感触的地方, 更容易形成情感共鸣, 加深感悟。
例如教授《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 就应联系实际来导入新课。生活中居民区、花园里就有很多的爬山虎, 课前可以提前布置他们仔细观察爬山虎, 学到此课时就可以这样设计开场白:“同学们,爬山虎我们都见过, 谁能说说你见到的爬山虎是什么样的? 它一般生活在什么地方, 它是怎么生长的?”通过这样的问题, 学生就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来介绍爬山虎, 这样的方式就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他们的感性认识相融合,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观察, 爬山虎就会活生生地浮现在学生的眼前, 学生自然就感兴趣, 学起来也会感觉很轻松。
结束语:
导入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小学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还有许多形式和方法, 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 灵活设计, 巧妙运用, 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导入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小学生犹如那含苞欲放的花朵, 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去抚育它, 让它们在和煦的春风中绽放。
④ 小学语文课堂怎样导入
导语:对于语文课堂而言,课堂导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生对于课文愿意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使用一些饱含启发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跟随教师的脚步,深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一 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开门见山导入法,就是直接介绍新课的作者或主要内容来导入新课。如在教学《李时珍》一课时,我先介绍课文的作者: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课文讲了几件事,究竟什么事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李时珍》,就知道了。这样引入新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这种导入方式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简洁明了,能使教学很快进入正题,但比较平淡,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 谈话导入,引起共鸣
谈话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沟通方式,谈话导入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轻松地接受新课。教师在谈话时要注意话题的选取,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和结合时事、相关背景,拉家例程地进行谈话。例如:教学《回乡偶书》一课时,可以谈话导入:我们班谁的小朋友爸爸去外地工作呢?爸爸想你们吗?爸爸经常打电话吗?趁机引入新课:爸爸离开家几天就开始想家了。那么一个人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久别的家乡,心中一定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兄键大《回乡偶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首诗。谈话导入自然、便捷,方法灵活多变,教师可根据讲课内容,结合当时的时事要闻或天气、地点、环境、气氛等因素,即兴发挥,临时组织导语,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 实物导入,形象直观
运用实物导入,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学习课文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便于理解。如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导言:同学们,见过紫丁香吗?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老师展示紫丁香树叶,让学生观察说出:紫丁香树叶对生,卵圆形,花小,白色、紫色,有浓香。教师:丁香花春季盛开,芳香四溢,是庭园中有名的花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株紫丁香》。本节课以实物导入,能吸引学生的视线,可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再如:教学《绿叶的梦》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采集一些课文里描述过的“椭圆形的”“针形的.”“蛋形的”等树叶,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去采集一些漂亮的叶子,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样子,真切体亮巧会课文中作者对绿叶的感情,从而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全被调动起来了,那节课非常成功。运用实物导入法,能让学生感觉很新奇,小学生一般好奇心强,所以实物的出现,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关注课堂学习。
四 媒体导入,创设情境
多媒体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于一体,具有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时,这样导入课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多礼物,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吧。学生一边看录像,一边欣赏乐曲,兴致非常高。此时教师让学生谈谈感受,学生就能有感而发。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将学生带入情境当中,增强了主题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多媒体恰恰能为课羡竖堂导入创设恰当的情境,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进入课文的特定情境。
五 游戏导入,寓乐于学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所以适当的课前游戏环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游戏导入法,对低年级学生特别有效果,更能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可这样设计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生:好!师:用手巾蒙住两个同学的眼睛,分别让他们来“贴鼻子”。生: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嘴巴上,另一个则贴到了眉梢上。同学们笑得前俯后仰,课堂上乐成一团。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俩都贴错了?生:因为他们的眼睛被蒙住了,看不见。师:对!他俩的眼前是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当然贴错了。那么,蝙蝠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自由地飞行呢?飞机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安全地飞行呢?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课文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六 绘画导入,自然融洽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比较枯燥乏味,笔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运用绘画导入新课。上课时,笔者先让同学们画一幅埃及金字塔的画,一会儿同学们就把金字塔画好了,然后从他们的画中挑选一幅贴在黑板上作为板书课题。接着笔者说:“你们的金字塔画得都很好,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呢?现在还想知道有关埃及金字塔的什么问题呢?”这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提出问题,然后笔者说:“这些问题,有些是我们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有些同学们可以从科普读物中了解;还有些需要大家长大后探索和研究。接下来我们进入学习课文阶段,看看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中。
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新知识,所以好的课堂导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做一个智慧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⑤ 浅谈语文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得到了众多老师的重视,纷纷采用各种各样方法来导入课程,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浅谈语文课堂导入,一起来看看吧。
如今,新课程改革正不断深入,课堂上要求老师少讲、学生多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些观点的良苦用心,无非是呼唤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少讲,而其在课外下的功夫却不少,因为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都得精心筹划。其中第一个环节“课堂导入”是重中之重。如果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一个好的开头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既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略列举如下。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
开门见山是语文教学常见的一种导入方法。开课就介绍文章内容、结构、主题、写作特点或学习重点、难点,但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某一方面,就是这一方面也应该有所侧重,避免占用过多的时间或冲淡学习重点。如介绍《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时,可突出他小时因家境贫寒无钱买纸笔,母亲教他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经过刻苦磨练他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的事迹。
二、课文题目导入法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又有俗语说:“题好一半文。”这些话足以说明题目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了。我们的教材中有一部分文章题目新颖有趣。如果我们在新课教学时能抓住题目进行有效的导入,那将不但会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还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可以这样开讲: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六月指农历六月,也就是荔枝的成熟期在农历六月,荔枝是这篇课文的说明对象,丹是红色,也就是荔枝的颜色。标题是明代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虽只有七个字,却从三个方面概括了荔枝的生态特征:荔枝的产地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成熟期在农历六月(公历七月),成熟时的颜色为红色。学生了解题目之后,对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大有裨益。
三、讲故事导入法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拿来主义》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就想知道“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
四、学习兴趣导入法
教师要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探索的兴趣。如在设计《藤野先生》的导语时,开头可用这样一段话:“同学们,我们曾到过鲁迅的《故乡》,认识了闰土和杨二嫂;也看过《社戏》,领略了平桥村的淳朴民风;还到过鲁迅小时候玩耍和读书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今天,我们要去认识鲁迅的一位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这样的导语,内容承上启下,知识衔接自然,又吊起了学生求知欲望的胃口。
五、诗词导入
通过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学生熟知的诗词来导入,这样既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又初步感知了文本,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春”的古诗词,说出来后还得指名说的是春天的什么。学生一个个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草)……诗词的联想积累,唤起了学生们的情感。气氛正浓的时候,我因势利导:“春天是如此的绚丽多姿,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泼墨挥毫。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看在他的笔下,春风、春花、春雨、春草是怎样的呢?”
在新课导语设计上,还有巧用背景导入、点面结合导入、提示问题导入、提炼观点导入、针对语病导入等。总之,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在课前偶然听到的一句话,或者上一节课的一个亮点,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但是无论如何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导入都应该切合学生实际,包括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从而提高授课效果。
一、导入的含义
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简单来说,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二、导入的目的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进行教育的有利因素。也许有的课文本身比较枯燥,但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进行导入,就会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期待,对学习更有兴趣。
2. 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关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注意力是心灵唯一的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上课铃响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很少已经做好了上下一节课的准备。他们有的也许刚刚气喘吁吁地跑回教室,有的也许还沉浸在课间游戏的兴奋中,有的也许刚刚把一片饼干塞到嘴里……所以,在上课开始,我们就要给学生较强的、较新颖的刺激,帮助学生收敛课前活动的各种思想,在大脑皮层和有关神经中枢,形成对本课新内容的“兴奋中心”,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在特定的教学任务之中,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作好心理准备,这样一堂课才能收到较好的预定效果。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导入要采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或设计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自觉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4. 明确学习目的
教师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教材的重点问题,用简练的语言来揭示教材的中心内容,能起到聚精荟萃、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一开始就能明确学习任务,了解他们要学习什么,应达到何种程度。
总之,运用正确的方法导入新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和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学习欲望,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导入的类型
在本文中,笔者给大家讲导入的类型,就以《孔乙己》这一经典篇目为例。
1. 提问式导入
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导入方法就是提问。提问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应该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出发点,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
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要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
笔者总结了三种提问方式:
(1)严肃深刻地问
如于漪老师讲《孔乙己》时先讲了这么一段话:“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于漪老师这样两问,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2)突如其来地问
还有位教师,先板书课题“孔乙己”,然后突然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教师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老师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学生面对这个异军突起的问题,沉思起来,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和课堂教学中的沉闷气氛被打破了,掀起了他们思维活动的波澜,调动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此时开讲正文,正值妙时。
(3)一石激起千层浪地问
有位教师执教《孔乙己》这样开讲:“大家知道,偷就是窃,窃就是偷。同学们说对不对?(生:对)但有人说:窃不能算偷,(生:议论纷纷,有人说这个人没有读过书)不,他读过十几年书;你们的衣服大概三五天就要换洗吧,但有的人一件衣服似乎穿了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生:又议论纷纷。这不可能,穿在身上不舒服)但鲁迅笔下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孔乙己。”如此开讲,注重抓住人物典型语言和外貌,从反面去造成一种吸引力,促使教育对象去探究教材中的人物。这对于学生了解孔乙己及他生活的环境,认识封建社会给主人公造成的悲剧有极大的帮助,能收“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
2. 情境式导入
所谓情境式,即创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听音乐、看影像,师生讲故事、背诵古诗等,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学的情境。
(1)多媒体创设情境
我们可以在导入新课时播放音乐作品,来渲染气氛,突出文章的主旋律。教《孔乙己》,未开讲首先播放乐曲《二泉映月》,凄婉的乐曲使同学们的神情立即严肃了起来,渐入课文的情景,仿佛置身于那个冷酷、麻木的世界。此时开讲,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即兴创设情境
有位教师在教授这课时,时值深秋,天气有点冷,他走上讲台发现下面不太安静,于是说:“同学们,遇冷,人们常用添加衣服、烤火、喝热汤或饮酒等方式来暖身子。近百年前,也是这样的秋后,有一残疾人来酒店喝酒。他是为了御寒吗?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他以前是什么样子?他以后又会怎样?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这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学生们纷纷打开课本,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3. 温故知新式导入
苏教版语文课本较以往的教材,注意了学生比较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可以运用温故知新的方法,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讲《孔乙己》一文,可让学生回忆一下七年级时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年级时学过的《故乡》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道:“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又是一篇巧用对比手法的佳作。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文中怎样作对比,并思考: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还可由《范进中举》导入,因为两篇课文在同一单元,二者又有相似性: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很世态炎凉。笔者是这样导入的:“我们学过了《范进中举》,吴敬梓以传神的笔调,刻画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下丑陋的读书人形象。今天,让我们走到另一位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的身边。透过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范进”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
4. 直接导入
直接告诉学生学习内容。教师通过简捷、明快的讲述,告知学生本节课要学什么,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当然这种方式可能效果一般。
讲《孔乙己》第二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孔乙己一生悲惨的遭遇。今天,让我们来深入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并去探究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说完,可以将这两个目标写到黑板右侧。这样,学生很快明确了任务,学习目的明确。
5. 先声夺人、一锤定音式导入
仍以《孔乙己》为例。新课伊始,可在黑板上写两个填空题:其不 , 其不。让学生填空,写出成语。学生一个个搜索枯肠,寻求答案。正在他们苦思冥想,思想高度集中之际,点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答案,然后就势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孔乙己》。课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社会制度及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阅读时大家用心体会鲁迅先生笔下、心底的这种(手指词语)感情。”这样开讲,不仅语言凝炼精致。占时短,切入教学内容快,而且有利于学生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四、几个注意事项
1. 导入时间不宜过长
导语的设计要短小精练,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形式不要太复杂,一般三四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会喧宾夺主,而且课堂导入应该注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宗旨。
2. 导入方式的选择要合理
导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不是让教师去展示自己。在进行导入教学时,教师要考虑所教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手段灵活的方式来导入,不可只顾自己抒情陶醉,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感受。
3. 恰当利用教师的肢体语言
教师的肢体语言能在课堂导入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但不能运用过多,切不可矫揉造作,会影响课堂教学。
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包容的。总之,我们设计新课导入这一环节时应注意到―――因文(教材、教学内容)而异,因人(学生与教师本人)而别,循情(学情及教学时机、气氛)而变,循需(教学目的)而发。真正做到“新”、“活”而且“实”。
⑥ 语文教学导入如何新颖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好的语文课,好的导入十分重要。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把学生调整到最佳状态。并有效构建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为一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何导入新课呢?下面浅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新课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教师依据小学生心理特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教与学相统一。不要离题万里,只图表面热闹。
2、简要性原则
教师要利用极短的时间,巧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要喧宾夺主、罗里罗嗦,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
3、趣味性原则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只有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才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现实性原则
要尽量贴近孩子的生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联系已有的经验与教师产生共鸣。
5、思考性原则
导语不仅要生动有趣,还要具有思考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新知。
6、时代性原则
时代在发展进步,孩子们的视野了日渐开阔,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只有高瞻远瞩,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
二、常见的导入方法
1、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趣事的心理特点,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开头,使学生思路开阔,兴趣浓厚。例如在教学《赠汪伦》时可以这样开头:《赠汪伦》这首诗的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唐代诗人李白。汪伦是有名的歌手,隐居在桃花潭畔,他对李白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便亲自酿酒,邀请李白前来做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给李白他修书一封,上写:“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来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李白方知上当,却哈哈大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二人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定下了这首诗。
2、感情渲染导入法
教师就课文中的人、事、物、景等,用深情的语言进行描述,迅速给学生一个较深刻的印象,打动学生的心,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导入新课《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可以这样开头:“在1976年1月的一天,北京上空乌云密布,天气又阴又冷,长安街两侧,挤满了男女老少……望着望着”教师怀着悲伤的感情,以缓慢的语速读,使学生沉浸在人们的悲痛中,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
3、直观导入法
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挂图、模型、课件、录音等直观的东西,把枯燥的说教变得生动,不但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教学《月光曲》时可以这样开头:播放《月光曲》,学生自由听后谈感受。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叫《用光曲》,是首钢琴曲,是由德国着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这首月光曲在创作之前有段动人的故事,那它是怎么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月光曲》。
4、设置悬念导入法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导语中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求解愿望,启动思维,积极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可以这样导入课文:同学们,我们知道鱼生活在水里,有时会跳出水面,你们听说过鱼游到了纸上吗?鱼是怎样游到纸上的呢?这里有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学习新课《鱼游到了纸上》。
5、复习导入法
旧知是新知的发展和深入,从复习旧知识手,并结合课文内容引入新课,使新旧知识自然连接,循序渐进,温故知新。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可以设计以下导语:在本单元的第一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我们学习了用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把所写的一个人的几件事前后联系起来,使文章线索脉络清晰,浑然一体,刻画了一个形象完整的人物形象,今天,我们继续使用前后照应的方法,阅读一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6、直接导入法
教师讲新课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引领学生思维走向。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一望无际的海洋,有连绵起伏的高山,桂林以山清水秀赢得“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现在我们一同领略桂林的风光。
7、解题导入法
从解题入手,导入新课,既可帮助学生理解课题与内容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又可引发情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授《将相和》时可以这样导入课文:今天我们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大家看课题中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又是什么意思?(和好)。《将相和》这篇课文以“和”字为线索,讲述了将相由和到不和,后又和的动人故事。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新课。
8、介绍导入法
介绍新课的作者、写作过程或背景资料,然后引入新课学习,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课文。例如在导入新课《挑山工》时可以用以下导语:今天我们学习《挑山工》这篇课文,这一课的作者是画家冯骥才。有一次,他和几个画家到泰山写生,他被挑山工那坚韧不舍,一直向前的质朴奋斗精神深深感动,于是画了一张挑山工的画,并写下这篇课文。
9、探究导入法
指出一些现象或引出一个情境,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和归纳,从而掌握知识,发现规律。例如在教学《五彩池》时可以这样导入:大家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可是在四川的藏龙山上,那满山遍野的水池,在阳光的闪烁着各种颜色。不同的水池颜色也不同,同一个水池里上层下层颜色不同,左边右边颜色不同,舀起来看什么颜色都没有,真是怪事。今天,我们学习新课《五彩池》。
10、提问导入法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过程往往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用提问的方法导入新课,容易唤起学生的自学思维,便于注意力集中,目标明确。一旦所提问题解决了,新授内容的理解也就完成了。例如在教学《太阳》时可以这样开头:太阳天天从东方升起,有了太阳,我们就有了光明;有了太阳,我们就有了温暖。可是,你们知道太阳到底有多大,温度有多高吗?如果没有太阳,地球和人类将会怎样呢?今天要学习的《太阳》一文,将会告诉我们一切。
12、联系生活导入法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草》时可以这样开头:教师先板书课题,大家认识这个字吗?读一读。那么草摸起来有什么感觉,闻起来有什么气味?学生自由谈。小草和你们一样可爱,难怪大诗人白居易也为小草写了一首诗,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有时可以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用。在教学时,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文体类型、作品内容及特定的环境而灵活运用。
⑦ 初中语文导入方法
导入语,又叫导语、开讲语,俗称开场白。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初中语文导入方法以供大家学习。
初中语文导入方法:图片导入法
人教版语文课本前都有几页插图,这些插图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活用这些素材可一举多得。通过各种渠道还可以查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入新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先展示图片资料,学生们边欣赏天上变化多端的云,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形象直观。在此基础上,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接下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音乐和云彩变化的图片,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介绍各种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受到同学们的瞩目,颇有新鲜感、成就感,既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又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初中语文导入方法:渲染导入法
这是一种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进而吸引学生的导入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抒情性文章的教学。如学习《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抒情的课文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带给了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可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初中语文导入方法:实物演示导入法
实物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新课之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利于理解。如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展示了核舟的投影片,然后向学生介绍核舟的实际大小,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再请学生试着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大家叠出来之后发现只有半个粉笔那么长,高度还赶不上粉笔的直径。接着我又让他们在纸船上画五个人,八扇窗,学生们都反映很难做到,我就此顺势引导古代的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而且人物刻得栩栩如生,这样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课堂导入虽然不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但却是讲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之一。正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以上几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同时,可以适当运用电教手段,如录音、幻灯、音乐等,这对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初中语文导入方法:激情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情感。教师一上模族课就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很快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和氛围中去。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因此,讲述时教师的情绪要尽快“到位”。语句要说得有感染力。如《长江三峡》一课,可以这样导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这是大诗人李白赞颂长江雄伟气势的诗句,我们当代的作曲家谱写的《长江之歌》更从惊涛澎湃的巨浪中看到了我们民族开拓奋进的精神力量。这首歌深情地唱道:“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那么在刘白羽的笔下,长江中景色最为瑰丽奇特的一段——长江三峡,展现出的是怎样的风貌神采呢?让我们来学习《长江三峡》这篇课文吧。”这样就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趣键慧味盎然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初中语文导入方法:谜语、歇后语导入法
谜语导入法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谜语,让学生来竞猜,从而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如《回声》一文,可以稿码答这样设谜语:“住在深山坳,谁也捉不到,你喊他也喊,你叫他也叫。近听听不见,远听有分晓。”学生马上猜出是回声。猜谜符合孩子们的心理,能轻松自如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上来。同样根据课文内容可以自制一些歇后语。让学生产生一些新鲜感,会迫不及待的进入角色,阅读原文,如《项链》中,可设这样的歇后语:路瓦载夫人借项链——穷出风头,路瓦载夫人丢项链——乐极生悲,路瓦开载夫人赔项链——自讨苦吃。
初中语文导入方法:设置疑问导入法
教师一上课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会很快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教师可提前找个景泰蓝花瓶,装在纸盒里。一上讲台便对学生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件十分名贵的手工艺品。同学们想不想一睹为快?”然后亮出花瓶发问:“这个貌似普通,个头不大的花瓶至少值几百元!因为它出身于‘景泰蓝’这一名门贵族!”景泰蓝是什么?何以如何昂贵呢?同学们要想弄清这些问题,就请阅读课文吧!”
初中语文导入方法:歌曲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讲《背影》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有这样几句歌词:‘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教《愚公移山》时,我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让学生产生一种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放录音----成方圆唱的歌曲《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还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放学,等待回家的童年。”用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了一片清纯而幻美的世界。
初中语文导入方法:故事导入法
这种方式就是以讲故事开头,来吸引学生,因为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如我在讲授《陌上桑》时,是这样导入的;我先讲一则幽默故事,听完后大家说它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继而开始讲故事:一位农夫的女儿长得奇丑,父亲让她去地里看玉米,老鼠见了她,吓得不仅不敢偷吃她家的玉米,还把几天前偷走的玉米送了回来。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有的同学说这是夸张。我继续引导:“夸张是从修辞角度说的,如果从描写方法这个角度说呢?”学生立即领悟说:“是侧面描写。”“对,侧面描写是一种值得学习和掌握的方法,它往往比正面描写的效果好得多。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我国古代侧面描写的典范作品——《陌上桑》。
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嘲笑着说:‘嗬,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子吗?’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反唇相讥:‘嗬,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这个人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睿智!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对,是安徒生!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么睿智的安徒生是不可能沉默的,他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犀利的笔锋,对皇帝极尽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不惜笔墨地鞭挞了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初中语文导入方法:引趣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习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一上课就用教材内容相关的趣味性讲述,学生就会愉快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如《赠汪伦》可运用如下导语:“话说李白当年辞官离开长安后,于持御赐金牌漫游全国各地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当时安徽泾县有个叫汪伦的农民,想请李白到家中作客,又怕请不来,就写了封信给他,在信中说他们的那个穷山村有“十里桃花”、“万里酒店”。其实那里只有一个方圆十里的桃花潭,酒家只有一家,老板姓万。后来李白真的来了,当知道汪伦同他开了玩笑后,是否生气呢?那就请读一读《赠汪伦》吧!这么一说,学生听后出现洗耳恭听的态势,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轻松的基础。
初中语文导入方法:想象导入法
运用发挥想象的方法来导入课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天上的街市》可以这样导入:“在夏天的夜晚,我们常见天上有一条银河,大家知道,那是由无数颗星星组成的,假如这些星星都是盏盏电灯,那么银河就恰似一条繁华的街道了。现在同学们开始想象,假如你走在这条街上,你将会看到什么?你能看到牛郎织女吗?你能看到高楼大厦吗?学生的思路很快就打开了,他们会以兴趣的心情来阅读课文,很快学生对课文就能背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