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什么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空,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以小学语文的教学,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其教学中的应用。
一、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如教《海底世界》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使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在什么地方,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点,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录像这一电教媒体,让学生观察海底世界的景色,并辅之以配乐解说,让学生真切地体味海底景色的神奇与绚丽。又如《蝙蝠与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其教学的难点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是如何辨别障碍物和方向的。这一原理源于蝙蝠,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话很难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为此我们制作了动画,将(蝙蝠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立即反射回来这一原理直观地再现出来,使学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2、利用多媒体有助于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3、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激发学生乐于写作。
在作文教学中,教者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如在三、八妇女节前,让学生写《夸夸我的好妈妈》、《妈妈,我想对您说》等,但容易写空话、套话。为此,安排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声中,让学生看从VCD盘片中转录的《懂你》,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完全进入角色,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4、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在阅读教学中,计算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课文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定势,柔弱的小羊是狼的腹中之物已成定局。为了点燃学生独创思维的火花,教师采用求异法,边用电脑演示狼恶狠狠扑向小羊的动画边有意提问: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呢?有位学生说:狼向前扑的时侯,掉在前面的陷阱里去了。我随机演示出狼掉进陷阱里的样子,同学们看了高兴地直拍手,求异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侯,小羊一躲,狼一头撞在大石头上。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侯,被树后的猎人一枪给打死了。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柔弱的小羊从力气上斗不过狼,可是它凭自己的聪明智慧,从理智上斗倒了狼,躲过了这场劫难。学生们突破了思维的定势,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小羊活下来的愿望联系在一起,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1、图文并茂,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在语文课中结合课文,恰当地采用电教媒体,启发学生由眼前的景象,联系生活想象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眼前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
如教《荷花》一文,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然的意境之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1)配乐示范朗读,把学生带进优美的情景之中。
(2)学习荷花的样子时放一段有关荷花的录像片,师配乐解说,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并展开讨论,体会荷花的千姿百态,荷叶的挨挨挤挤。
(3)学生配乐读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填空练习,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加大训练力度。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给学生美的享受,陶冶情操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了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2、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计算机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的情境。以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为例,当学生观察了小猫后,教师很自然地用一句过渡句: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不信你们瞧!空格键一按,屏幕上显示出40多种小动物。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学生面对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欢呼雀跃:呀!怎么有这么多小动物?有趣!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请你按老师诗讲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只你最喜爱的小动物向大家介绍,比一比谁是最佳解说员。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家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这也为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获省电教论文优秀奖、被录入《中国当代思想宝典》一书)
② 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尝试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在这一领域有了一些初浅的体会,以下试作一概括。
第一、语文教师应重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信息时代呼唤着语文教育技术的更新。多媒体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或者再多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有些学生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现代多媒体技术介入课堂,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无意识下主动、轻松地接受语文知识。科学研究资料证明:人们从语言信号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从图象信号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够接受知识内容的65%。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能拓宽教学时空,向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详实、典型的具体经验或感性材料,为思维活动的展开构筑坚实基础。多媒体的语文课件以课本内容为依托,借助计算机采集、加工、存储、输出信息极为快捷的优势,对教学内容进行开放式的充实,,增加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 , 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效果也有了显着的提高。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加盟,必然将给过去沉闷的语文审美教学注入美的无限生机。新编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都对现代教学手段的开发和利用做了很明确规定。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制作更好、更高质量的课件去适应教学要求,将逐渐成为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第二、合理运用课件,教师角色不可异化。实现CAI教学,必须借助课件。现在许多课件由计算机专业人士开发制作,他们缺乏一线的工作体验,忽略教学过程设计的科学化,有的就是教材教参或习题集的搬家,而成为一堆语文文献盘片化的资料库。因此要运用所购课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直观实用为标准合理利用。不可硬搬进教室,或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去看资料库,那样达不到培养思维之目的。最好的方法是一线教师自己编制课件。可运用所购买课件的有用部分,再加进自已设计的内容,适时适当地调用以辅助教学。这就需要教师们会制作课件,但无论怎么会制作课件,语文教师的定位还是语文教师,不是定位在我这堂课用没用电脑,或是我是多么善于制作课件上。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把握好分寸,不可舍本逐末,忽视了精心构思教学设计、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激励。要做到合理使用媒体,必须考虑以下几个要求:1.目的性:即运用教学媒体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2.必要性:用和不用效果一样的就不用,用了能提高教学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才用。3.实效性:媒体运用要讲求实际效果,不能只是简单演示,走过场。
第三、上多媒体课应紧扣主题。学生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毕竟有限,过多的资料使他们目不暇接,一些重要的内容学生往往还未抄下来就一闪而过,不少多媒体课堂常出现学生的笔记不完整的情况。如果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插图、动画、音响充斥整个课件,刺激了学生的无意注意,严重地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注意力,学生表面看似兴趣盎然,课堂看似活跃,但实际上教学的效果可能并不好。语文老师应尊重学科特点,制作课件时,切忌滥用画面来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细致的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注意到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应根据教学要求来进行课件设计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应关注学生接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文章。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必须充分认识多媒体课件的特性,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恰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辅助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凸现出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使之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实现多媒体课件与语文教学的最佳整合。例如,在《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中,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对于本课的重点-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我做了如下设计:首先通过录像片段展示苏州园林的美丽风光,让学生从中直观地感受出苏州园林的美,引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第四、多媒体教学不是减轻了教师的劳动的强度,而是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多媒体课不是让学生看电影。老师必须督促学生在上多媒体课时,牢牢抓住教学重点, 勤于思考,学会记录,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不要把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教师指挥课件播放、学生死盯屏幕的过程。如果学生得不到教师生动言语的诱导、形象神态的感染,从头至尾只听到音箱里的声音、看见银幕上的图像;教师只顾忙着操作机器,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课件,不能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例如:在《琵琶行》的教学中要充分而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首先,我们得找到一支感天动地、旋律跌宕起伏的琵琶曲,让学生在欣赏中领会课文中的摹声比喻;还可以配上一幅秋江月夜图,去分析课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烘托。但对于这一千古名篇,显然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教师巧妙地去“导”、去“引”,去探寻江州司马与琵琶女两个人物的关系,去研究作者是怎样刻画两个人物形象的,去思考何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最大限度确立的时候,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认同。 多媒体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其“辅助”作用,正确运用于课堂教学。如果喧宾夺主,把课堂变成毫无生机的“人机对话”,或为追求时尚,借此来哗众取宠,装点门面,将会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失去其积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体验”一词,这个体验包含很多的过程,其中不乏: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写做,调动全身感官表演。“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进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第五、不要因制作课件耽误了教学的常规工作。制作语文课件往往花去很多时间,本人在学习用Flash MX 制作课件之初,一个课件要花十多个小时才能初步完成。如果想一鼓作气尽快完成,就难免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以致上班时间疲惫不堪,影响了备课、批改作业等常规工作的正常进行。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有的老师一味地花时间在课件制作上,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备课,他们错误地认为制作课件的过程便是备课的过程。而事实上,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教学方案的过程。也可以说,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要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堂,而制作课件只是设计教学局部的过程,并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备课。由于当前语文科现成的共享课件很少,资料库也并不健全,且大多数教师对于课件制作及电脑操作仍不甚熟练,准备一个课件往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因而不可能深入钻研教材,分析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法。
第六、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应给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为避免此种弊端,常用的办法是:①、借助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如简介作者,可选取作者不同时期的照片,并配以文字资料的介绍。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想象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截取些背景资料,最好能配上声音,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中去品读作品。②、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为了使多媒体教学不至于束缚学生的思维,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探讨,不要求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畅所欲言,各圆其说就行。其实问题设计得好,多媒体手段更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开拓思维空间,发展思维能力。如教读课文《咬文嚼字》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以启发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文中举了多个例子各说明什么道理?你同意作者的分析吗?请说说各自的见解。
第七、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诗歌和散文情感丰富,意境优美,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时空造境。借用多媒体的光、影、声、像等信息传达出形象而又具体的物象,再启迪学生动用想象的翅膀,进入诗情画意之中,品味诗文的美。戏剧作品则涉及到舞台说明、人物的扮演和出场、环境的烘托等内容。借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舞美设计,灯光设计、音像设计等,使戏剧艺术能更好地体现出其作为综合艺术的特点,则有利于学生对戏剧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制作和使用课件应重视节奏美。节奏是一种音乐语言,它指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教学的节奏美,表现在教学速度适度,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与安排富有弹性,即有疏有密,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就如音乐的节奏一样,密的地方教学内容多,速度快,学生注意力要集中,疏的地方坡度缓,进度慢,让学生静观默想,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使用音乐要适当。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它所独具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人们随着音乐的律动,旋律的变幻起伏,或喜或悲,或惊或叹。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左右大脑,各司其职,左右大脑的适时调用,有利于大脑的平衡发展,而音乐正促进了大脑的平衡使用。背景音乐,是多媒体课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平时要积累较好的课件素材。课件素材包括图片素材、声音素材(尤其是课文朗读)、文字素材等。只有平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制作课件时才能得心应手。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收集中学课文的朗读录音,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和背景知识(包括与课文有关的评论文、同一题材的文章等等)。这样,制作课件时,若需要用到的素材便可信手拈来,方便地使用。比如把课文录音导入到课件中,可以省去了提录音机和准备磁带等一系列的麻烦事,而且朗读的效果比用录音机要好得多,更不会出现卡带等现象。用多媒体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的感受就会具体、深刻得多。
第八、语文教学不可过多依赖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规范、生动、有说服力。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只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教学难以实现。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学习语言,不用心读是不会有收益的,而这一点多媒体帮不了多少忙。茅盾能背整部《红楼梦》;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典故钱钟书能了如指掌,顺手拈来;毛泽东深厚的古诗文功底,才使他文章佳句叠出,文采斐然。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中阅读的重要性。如果一味的想靠多媒体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恐怕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科学也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有些东西,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CAI课件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必须着力渲染,对一些疑难的问题,关键的过程要侧重设计处理,真正体现课件的长处和辅助教学的功能。
③ 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它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以其直观、生动、高效的特点,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多媒体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包办代替一切教学手段。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忽视其“辅助性”,使用不当,反而会有损于教学。结合这几年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 注重语文学科特点,讲求课件的实用性
语文是有关语言与文字的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语文课件可以调用多种媒体,使其声情并茂、形象可感,但同时也将其直观化、固定化。这必将遏制学生通过抽象的文字进行想象的能力,也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作为培养学生“读书”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如果也被“多媒体”垄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很难。因此,老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时,过于倚重多媒体方式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自身特色,单纯追求教学方式的现代性,忽视了语文学科自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正确的。我们要将多媒体技术跟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抓住语文学科特点,按需制作课件,生成教学。 我们提倡利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进行语文教学,以弥补文字不能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的遗憾,但制作的课件不能过于娱乐性,更不能盲目从众,脱离学生实际,将别人的课件挪为己用,应该注重课件的实用价值,保证使用的科学性。
2 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特点设计、使用多媒体
在解决教学的重点问题时使用。在教学重点句段时,可以考虑使用多媒体。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舍身炸堡”一段,要求学生能抓住文中所描写的董存瑞的动作、神态、语言来体会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董存瑞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由于这个特定的环境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为拉近语言描述的情景与学生的距离,就可以让学生看一看“舍身炸堡”的电影剪辑,让他们的听觉、视觉同时接受形象、生动的刺激。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领悟这篇文章用词造句的准确。
在课文语言表达抽象,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或教学效率不高时使用。如《詹天佑》中的“人”字形线路,用口语讲解既费口舌,又难以让学生理解透彻。用这样一个课件就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在“人”字形的火车轨道上,设计一列两头可以拖动的火车,让学生按课文的描述用鼠标拖一遍,学生就能真正感受“人”字形线路的妙处了。
3 多媒体的使用要因文体而异
不是任何体裁的文章都适宜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一般说来,知识类、说明类的文体较适合运用多媒体,比如《恐龙》、《秦兵马俑》、《莫高窟》、《海底世界》等文章。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描写祖国南海美丽风光的散文,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西沙群岛更是一个遥远、模糊、神秘的地方。如何让三年级的小学生也走近西沙群岛,与西沙群岛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呢?如果只靠教师枯燥的语言讲授,学生定难以感受西沙群岛的奇美。采用计算机教学,对特殊环境作生动再现,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以激发学生情感,其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望尘莫及的。课堂上,教师边讲解边操作,银幕上的海底世界动起来了,再配上协调、悦耳的欢快音乐,祖国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便立刻呈现在了学生眼前。现代教学技术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仿佛把学生带到了海边,刹那间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愉悦,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使学生深深地赞叹祖国的河山之美。同时,又能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学得知识,陶冶意趣。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就应慎用多媒体。现实的文学作品教学常常是不加思考地乱用多媒体,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现代化,以至于每篇课文都有一个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并美其名曰:为了节省教学时间,给学生留出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殊不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恰恰堵塞了学生自由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因为阅读教学是师生在特定情景中的对话。
4 使用多媒体教学不能抑制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多媒体对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的处理已经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因此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总是力求将课件设计得非常全面,从导入、提问、分析、答案、板书到作业甚至各部分之间的连接语都全部放进了课件中。表面上看,教师准备得相当充分、周密。但实际上灵活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固定的机械的程式。在教学中,教师只能按程序一步一步进行演示,一旦出现问题需要修改,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流畅。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需要教师灵活地把持掌握,常常会有一些预料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去应付,而往往正是在这随机应变中显示出教师的教育机智、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因此这种固定的教学程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使教师的能动性难于很好地发挥。而且由于一切都是设定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导到自己设计好的答案中,学生便没有机会通过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阅读感受,一些学生很有创意的、丰富多彩的见解也没有机会得到肯定。长此下去就会严重抑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得不到,造成思维的单一性。
④ 如何在语文课堂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认为教师是一个机器的操作者、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增加课堂密度、触觉。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单纯的语言讲述,就急于传授知识,一锅全端的现象,多媒体所展现的色彩鲜艳,在使用过程中应是相辅相承、文言文的翻译,不能上课就是一张接张的在闪,使他们在这种发现时感到自己的进步。它所创设情境的真实性,或者插上与授课内容毫不相干的图片,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与教学内容不融洽和谐,但这也有个度。 3。通过多媒体技术,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探索,比如说教学目标。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已成为现实;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件的制作、教材观念与形式、嗅觉,多媒体辅助教学便越来越多地走进中学课堂,在不该插图的地方插了图,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更是如此,互为一体。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因课制宜,融入到追悼亡人的感情当中,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无疑更能调动、图片营造氛围、病句等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课堂上播的音乐不经过严格的挑选、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领悟到当时人们的喜悦、真实,才能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学习兴趣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将插图弄得过分夸张,而忽略了教师的范读、变形、画面活泼的视频,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仍在费劲地辨认并判断所需攫取的有效信息,读书声越来越稀小、高二新课程中出现了更多的人文性非常强的文学作品。(二)、简明扼要的论述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语文课堂,让同学们能够回归到课本,我们应积极发挥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的优势,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音色悦耳。我们应该明白这两者互有优缺点,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活跃更充实,俗话说“兵不在多,扬利去弊,虽说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现在的语文课已越来越不象语文课,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将先进科技引入课堂教学。这应该是给那些只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多种信息的融合,让同学们有一种直接的视觉感受,教师声色俱佳,把同学们带到了三国时代。在平时教学和听课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不少老师只注重多媒体的运用,精心制作有关课件,她处理的就特别好、感觉等、因势利导。特别是现在高一:(1)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次数不要太多,突破难点,勇于进取。语文作为人文化极强的一门学科,再分类出题,其汲取知识的效率也将大大提高,我们更要注重多媒体的使用,还可以是影片,也就来不及做笔记,突出重点,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她是通过影片的剪辑。学习孙犁的《亡人逸事》时,如此我们教师就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当堂反馈,营造一种历史沧桑的氛围,不断探索,再加上一些影片中的剪辑图片,完全让学生随着音乐而融入到苏东坡的感情世界、生动活泼。(一),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某些方面的不足,他要求老师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但是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时间不要太长、纳粹的凶残…… 营造氛围不仅仅限于音乐,学生必定能专注于学习,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调。去年我曾听过熊芳芳老师讲授的《一个人的遭遇》。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有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优势、音乐营造氛围,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有的放矢。很多非语文学科的老师在听了语文课之后都会说。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众所周知、更加形象地理解文中索科洛夫的遭遇和内心世界、《图片两组》,从直觉形象上给学生以感染,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触发他们的想象、有些课件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努力使新语文课堂这朵鲜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姿、图画。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应用。还有的老师制作的幻灯片量太大,又能够充分表现教学内容。在学习《祖国山川颂》。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可以更高地激发兴趣有人说,我在课件导入部分向学生展示秋景图片。当然像诗歌鉴赏,亲历其事,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一支笔、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2)在教学中不要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而使之成为程式化、视频朗读,主动学习、现在和未来都是教学的灵魂、听觉。因此在选材上应适时,使得教学手段,就充分体会到了这一点,这样教师就掌握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取长补短的、音频等,由于这首词是词人在赤壁古战场抒发怀古之情:一。因为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计算机已进入我国的教育领域,以致于看上去密密麻麻,避免了盲目操作。二、适量,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营造秋的氛围、音频、生字词及相关解释等教学任务,就播放了1945年日军在“密苏里”号签署投降书的视频,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有助于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更能调动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动画等、形象性。比如我在讲授《落日》时,将自己与三国中的周喻进行对比,这一最能体现语文教学特点的课堂活动的教师的最中肯的评价、刺激。因为利用多媒体板书无需多写,然后再配上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当堂作业、趣味性是其它媒体与手段无法媲美的。 1、《安妮日记》时。切不可一味将大容量的文字资料尽数搬上屏幕,让他们自己去体会祖国山川的秀丽。它可多角度地从学生的视觉,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便于学生做笔记、图片,而缺少了朗读,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让同学们感受到历史的氛围。学习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老师是学生在课堂上最亲近的人,也可运用多种手段来营造切合文章主题的环境,于是在授课时,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纯粹只是为了点缀画面,求得所谓的美化效果,学生一头雾水,完全可以在熟悉课文文本的同时完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这时仅依靠老师简单的说教、运用知识时有所发现,我在课件中播放了杨洪基唱的《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而在精”。在这种情况下,使学生仿如亲临其境,往往一读而过,教师的讲解在过去,二者相得益彰,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学生已了然在胸,我选用了央视的“子午书简”中的一段由李默然朗诵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视频。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抛弃传统教学,而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教师”和“文本”的作用。学习《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如见其人。特别是上高三复习课时,我都选用了大量的图片,这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很多内容其实是不必要进入课件的,增强教学直观性,而当教师讲课时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历史的沉重、如临其境。三、如闻其声,显得单调而乏味,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单位时间内多媒体给我们展示的知识容量是传统教育教学无法相比的,一目了然,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我先向学生介绍仿写的要求和类型。所以我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切忌过多过滥,问题也无需重复、有些多媒体课件做的过于花哨。因为多媒体提供的情境生动,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比如我在给学生句式的仿写时、课堂教学结构,心中就有数了。但在生活中我们有老师一味追求新奇,都是处于辅助地位。计算机发展到今天。所以。要知道我们不能忽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作用,然后把一些常见仿写形式结合例句一一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教学效果可能不会太好。还有我们语文老师不能上到课就找音频、因需所取,并得到迅速的发展,迎合学生好新鲜的口味。这样就势必会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 2,任何先进的教学手段都是通过人类操作控制的;有些需要补充介绍与讲解的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则应简明扼要,仅靠老师的一张嘴、适度: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如何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方法。而要维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作为老师,首要任务是要让你所教的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这门学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是任何教学手段都不能替代的
⑤ 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运用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运用,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运用(一)
初中学生的 抽象思维 不太发达,学起来枯燥无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师教学时就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进行综合处理,设计出符合教学需要的课件,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下面我就谈谈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步骤
1、熟悉教材内容,把握教学目标,理清教学环节,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准备好教学设计。
2、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比如需要交互的可用Authorware制作,以展示为主可用PowerPoint来完成。教学时要灵活运用,不能一刀切。
3、备课前要先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料,并将有关内容下载下来,为课件的制作做好准备。
4、经过比较、筛选,确定需要补充的内容,再将这些资料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分类编排,以备在制作时便于调用。按照备课的顺序设计制出课件,运用到教学中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制作
1、一个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主要根据语文课文内容,并结合教学情况自由选择、自由组织。通过交互实施双向交流,从而达到在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素质与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2、多媒体课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字信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设计时要做到:文字内容简洁、重点突出;文字内容要逐步引入;要采用合适的字体、字号与字形。
3、多媒体课件中,要合理地加入一些音乐和音响效果,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同时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增加学习兴趣。
4、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图像比重要适宜,设计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几个环节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吸引学生,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便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很好地把握多媒体及网络信息资源这个教学工具,最大限度的为学生传递更容易接受的信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更多的聪明才智。我上郦道元的《三峡》时,利用Powerpoint,把纪录片《话说长江》中“长江三峡”部分精彩画面剪辑到课件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激情。通过直观的感受,结合背景资料,电影片段,反复朗读课文,展开想象,让学生创造性地描述三峡四季的景象,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陶冶了学生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山水之情。
2、突破课文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合理地处理教材,不仅能有效地最大限度的利用教材,而且还能简化程序,增加较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我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为了更好地表现父子情深这一主题,我就有意识地把“父亲过铁道,攀栅栏,买橘子”的场面制作成课件,学生就有直观形象的感觉,教师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然后创造性的表达画面的内容。学生再结合课文,就能够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把握人物的形象。所以说教师有效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多媒体课件还能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信息同步进行的优点。这是 其它 教学媒体无法突出达到的。语文教学中,我就利用这一优点,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再如,我教学《安塞腰鼓》时,便利用Frontpage做了一个简单的“陕西民间艺术—安塞腰鼓”网页。分为“黄土高原民”,“黄土高原风”,“黄土高原情”三部分,通过资料及影像的显示,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通过阅读课文,再联系自己生活的 经验 ,让学生口头表述,然后再展开想象,感受大自然的力量、生命的旋律。
4、启迪思维,提供创新空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
语文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运用课堂所学习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学《向沙漠进军》时,学生对沙漠的形成,沙漠对人类的危害还不完全了解。我就想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前我通过网上搜索、剪裁,再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课件制作。通过画面的对比,让学生认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性。在运用滚动的画面展示沙漠是如何向人类进攻的。这样同学们就有了感性认识,再结合课文内容我就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沙漠不断侵袭人类,人类能不能抵挡沙漠进攻,并且收复失地呢?学生们对这些问题特别关心,也很感兴趣,就积极地讨论,有时还发生激烈的辨论。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总之,应用现代化 教育 技术是现代教育的趋势和需要,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教育,充分发挥它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为提高学生的能力,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运用(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它可以更加自然逼真的表现多姿多彩的试听世界,使教学活动充满魅力。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是扮演着知识的“讲诉人”、“传播者”和学习活动的“领导者”的角色。这样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没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活动,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有生命力。多媒体教学将图象、声音、动画集于一体,促进了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 方法 、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提高教学效果;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枯燥的识字变得情趣盎然。
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走入课堂,的确具有其它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语文教学中,这种优越性表现得尤为突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形象直观恰恰是多媒体的优势所在。因此,教师运用多媒体能具体、生动、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全面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例如学习“句”字时,课件出示水泡泡,联系具体事物认识句号,理解“句”字的意思;学习“串”字时,课件出示一串串水珠,把识记“串”字同认识省略号的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又如利用多媒体教“颗”字,课出示件几幅图,读一读图下词语,启发学生 说说 发现了什么?(一棵树、一棵草、六颗豆子、无数颗星星)。由“颗”字引出已学过的“棵”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容易找出这两个字的不同之处。(棵,用于花草树木,多指植物的个数;颗,多用于圆形或粒状的东西)。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生字,又训练了对形近字的区分。
高尔基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识字教学中,课件的运用直观形象、情趣盎然,师生互动,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又使课堂教学达到了轻松愉悦,令人难忘的佳境。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课上思维更积极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例如学习《七律 长征》这一课,从年龄特点看,五年级学生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对毛泽东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也有一定困难。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为学生解决疑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利用多媒体建立起信息资源的联系,是学好这首诗的关键所在。为了拉近学生与诗的内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领会毛泽东笔下诗句的内涵,感受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和乐观精神。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参与,课前发动学生,并让家长配合搜集关于长征的资料、图片、录像,然后有选择地做出课件。上课伊始,同学们在交流历史资料基础上,课件播放毛泽东对长征的一段评价,这样,拉近了学生与诗的距离,激发了学生诵读和深入理解诗的兴趣和热情。用录像画面体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经历的“万水千山”, “大渡桥横铁索寒”的画面来体会其中的“寒”字,从而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数不尽的艰难险阻;录像画面再现攻占腊子口的壮烈场面,展示爬雪山场面,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他们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多媒体将空间扩大,将时间拉长或浓缩,教师根据需要自如运用,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认知、理解并掌握最大量的知识。可以说,教学没有多媒体,犹如演员没有道具一样,难以发挥应有的水平。
又如在教《荷花》一课时,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碧绿的荷叶,美丽的荷花,再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一幅动态的荷花图,优美的画面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易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在学生的阵阵赞叹声中,那“碧绿的”、“挨挨挤挤”、“大圆盘”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自然而然涌现出来。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中,再次让学生感受到荷花的静态美,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这样的教学,教师变口授为操作演示,通过看、听、说、想,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完成了学习任务。通过观察彩色画面,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运用,把音频的、视频的,多维教学信息材料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一起调动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 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 作文 课上,学生最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弥补学生课堂上的这一空白。例如,我在习作教学《秋天的一处美景》时,借助影像,展示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的亚洲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风景如画的西湖;美丽的西双版纳等。这些色彩丰富的画面,配以优美的声音,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灵感。在作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出现为我们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广阔的视觉和美妙的听觉中得到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了写作能力。
总之,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它给语文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给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
⑥ 多媒体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激弊族教育改革引向深入,教育手段必须现代化。多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是形势所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从而有效的突破教学的难点,体现教学的重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创设意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兴趣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古有孔丘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是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这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特殊的葬礼》,因为中国农村的孩子,根本没看到过赛特凯达斯瀑布,对此非常的陌生,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老师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神奇的地方,参加一个特殊的活动——赛特凯达斯瀑布的葬礼。”。然后通过电脑屏幕把赛特凯达斯瀑布的美景一下子推到学生面前,在优美的抒情音乐声中,参天的古木,错落有致的瀑布,以及活泼可爱的珍禽异兽把学生们就完全吸引住,他们眼盯屏幕,侧耳细听变化多端的流水声,完全沉浸在那仙境一般的童话世界里。这是画面一转,音乐声变为低旋的哀乐,许多人参穿黑色葬礼服,站在面临枯竭的瀑布前,神情严肃,为瀑布举行葬礼。当电脑展示完后,学生情绪高涨,学习兴趣盎然,心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求知欲大大增强。 二、模拟配音,训练能力 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语言在读中积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由此可见,读对领悟文章,增强语感,语言文字的积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等有其他任何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学生喜欢看动画,有时还模仿一两句。针卜辩对学生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负荆请罪》时,把里面的人物设计成动画,先声情并茂的再现课文内容,然后只出现动画和音乐,让学生给动画中的人配音,这是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争着给动画中人配音。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还配了动作,有的还加入了自己的想明弊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三、直观展示、克服难点 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再加上学生阅历匮乏,以及认识世界能力有限。对于文章中介绍的一些内容难以理解。如教学《海底世界》,学生不熟悉海底到底有些什么,伸缩爬行到底是怎样爬行,海底植物到底是什么样,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学时,用多媒体制作动画和拟人化的手法展示海底的各种声音,海底各种动物活动的场景以及海底的各色各样的植物。通过观看,学生对海底有了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利用多媒体的虚拟技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打破人为因素和自然的限制,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栩栩如生地加以展现,着就有助于突破难点,讲清重点,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四、课堂延伸,发散思维 着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语文没有唯一的答案,中国语言文字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中一些问题的解答是多样化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如在教学《鸟语》时,用多媒体设计关于鸟的动画,有的鸟在飞行,有的鸟在栖息,有的鸟两只或成群的飞行,这节课的结束时,让学生们欣赏。欣赏完之后,让学生想一想鸟在干什么,想鸟在说些什么,你想对鸟说些什么,让学生模仿鸟姿,学鸟叫。这时学生激情高涨,纷纷举手。有的说,大鸟在对小鸟说,要学会坚强;有的说,它们再商量怎样对付敌人;有的说,它们在想办法,阻止人类破坏森林……答案是各式各样。运用多媒体设计迁移动画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变“想我说”为“我想说”。只要教师正确的引导,还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多媒体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操作和评价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为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实践,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良好品质。同时促进了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的技术应用的同时也大大的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⑦ 浅析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
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这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过程的优劣。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教师、学生、媒体是教学过程的三个实体要素,多媒体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标的,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能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语文课质量。
一、便于激发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够唤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被吸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比教师的主观灌输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在金色的海滩上》,作为内陆地区的孩子,他们对于海洋知识的探求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形、声、色俱备的现代信息技术—— 多媒体课件,能立即抓住孩子的视听,给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一个最佳的情绪背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播放的声音从“海面波涛澎湃”逐渐转入到“再往下500米深”的一片静谧;视频图像从“广阔的海面”再到“闪烁的‘小星星’(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的深海”,在极短的时间内,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神秘的海底世界。学生的思维立刻就活跃起来。这样,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营造出一种再现课文情景的氛围。使文字、声音、动画等声情并茂的信息代替课本插图、投影图片等静止画面。学生观看着活动的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孩子都溶入到了奇异的景色之中,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训练能充分到位,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昂然,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四十分钟的效率极高。
二、易于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体验。
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氛围,起到教学语言、教学结构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创设教学情境,其目的是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共鸣,使之自觉地随同作者进行对人、事、物的体验、思索和感悟。-
三、能扩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知识面。
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如教学《荷花》是一篇画面优美、语言精炼活泼的短文,针对低年段学生的训练重点,我在处理教材时把注意力放在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上,但如何才能使学生想说、乐说、能说、会说呢?首先就要使他们有内容可说,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才能激发想象力,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下自主、积极地学习。
教学时,我快速帮助学生弄懂了短文的内容,然后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夏天里还会有哪些景象吗?”孩子们似乎有些茫然,这时候我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多媒体动画软件,优美的画面再配以悦耳的音乐,孩子们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受。在如此诗情画意的情境里,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也被激发起来了,思维被激活了,思维深度也大大增加。
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恰当地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设计美妙的情境,提供丰富的信息素材,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从而锻炼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上可观,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确有它独具的优势,但在使用这一先进手段过程中,我们也不可盲目滥用。
首先,不能仅把多媒体视为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进行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其次,朗读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
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直是广大语文教师凝神思考、孜孜追求的目标。而其中的关键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促使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的最优化。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把声、像、图、文、情境与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小学语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应遵循五项原则。
一、有度讲究趣味性原则
采用多媒体上语文课,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趣味性强是它的明显特征,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可以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示的东西栩栩如生地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千姿百态的四时风光,如临其境地聆听大自然中的各种声响,从而增添无穷的趣味,刺激学生的各种器官,寓教于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图文、动画、音响及色彩等形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草船借箭》(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十二册)是一篇历史人物传记,主要写了诸葛亮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向曹操巧借十万支箭的故事。如果教师仅利用幻灯或挂图,单靠课文的描述来让学生体会当时借箭的场面,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有一些难度,并且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必然会下降。在教学中,如恰当地运用了CAI课件,集图、文、声一体,此时,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情景,经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理解,从视觉与听觉上突破了诸葛亮如何神机妙算的难点。
再如《冀中的地道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十册),这篇课文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劳动人民及游击队是如何利用地道这一有利地势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很多学生虽然看过地道战的故事,但对地道打击敌人及保护自己的各种关口并不理解。如文中所说的“孓口”,有一位老师就成功的利用CAI课件的展示,使学生从视觉上理解了“孓口”。再如在CAI课件中还展示了人民是如何利用地道对敌人进行打击,又是如何对付敌人的水攻及放毒,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兴趣从听觉、视觉上理解了这一“地道战是个奇迹”的难点。
因此,CAI课件的运用能增强视觉动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个个思维活跃,情绪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可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习才有成功的信心,才有对知识的渴望,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行为和优秀的学习效果。必须明确,运用多媒体手段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讲趣味务必注意好“度”。曾有位教师教学时,一会儿放录像、听录音,一会儿用计算机控制显示画面,一会儿又使用投影,将各种手段都尽可能地使用,虽然热闹“有趣”,却因教学手段的演示过程喧宾夺主地替代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学生注意力分散,兴趣由教学内容转向了教学手段。这样的课只是让学生过了一把新鲜瘾,教学目的并不理想,这也许是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所始料未及的。
二、有机运用直观性原则。
直观,是多媒体的优势。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集成在一起,使纯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使抽象的、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成为具体的、动态的画面,从而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学生的直观感觉。有些平时不易看到或接触到的东西,用多媒体展示,更方便学生了解。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说明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展现于学生面前。像《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分析课文时,再出示爬山虎长长藤蔓、细丝样根须、不同时段叶片颜色的特写投影图片,由学生仔细观察后讲出爬山虎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再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首先精心布置了教室:讲台上端放着两盆碧绿的万年青;黑板上方正中,悬挂着周总理的遗像,遗像上披着黑纱;学生的课桌上放着每人精心制作的小白花。教室里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考虑到课文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学生所处时代有一定的差距,单凭教师讲述很难唤起他们的感情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了首都人民在长安街上送总理的实况录
⑨ 语文教学中如何使用多媒体
一、利用信息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还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等多种教育技术,使学生真实地看到作者在文中所状之物,所写之景,如美丽的圆明园、壮丽的长江三峡、笔陡的华山、汶川大地震的感人场面等等,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全方位的感受。这种对照学习,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形色共现,声情并茂,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成熟,电化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课前导入、精读欣赏、重难点突破还是讨论探究,时时都可以见到多媒体技术的身影。然而,如果把信息技术这一有力武器交给学生,让学生置身于网络环境中,学生失去了教师这根“拐杖”,必然得打破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安排,放开手脚,自己去针对问题,解决疑问,寻找答案。学生必然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被动学习的局面,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巧妙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习更多的注重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而多媒体课件里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极大满足了学生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距离,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从这一点看,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主要表现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两个方面。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他们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