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教学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6-09 19:54:36

‘壹’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深植于每一名中国人的血液里,涵养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而在各种文学作品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更是比比皆是,有很多古典文章通篇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写照。在中国人民进入新世纪、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呢?

一、在发掘教材资源中渗透传统文化
能够入选到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把关、认真筛选的,每一篇选文都是经典中的经典,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信息与文化信息。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课本中的文本当作宝藏,要深入发掘、为我所用。特别是语文教材中的古文,更是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些宝贵的财富开发出来,变成闪耀着中华传统文化之光的明珠,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例如,荀子的名篇《劝学》既对学生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又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教师就可以先从大家耳熟能详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切入,在《劝学》中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由此句话化用,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熟悉的话语很容易会激起他们的兴趣,一旦学生进入了学习情境,就会发现这篇选文的优美,这篇文章的修辞方法运用的十分精妙,既有形象的描述,又有严谨的论述,既体现了思辨的力量,又富于动感,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了传统文学、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在联系历史背景中渗透传统文化
文史不分家,很多古典文学作品其实反应的就是那个时代的历史、那个时代的文化与风土人情。任何人都逃脱不了特定的历史时代的局限,文章的作者也不例外,其思想情感也必然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写照。从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入手,可以实现传统文化渗透这个目标,这就要先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个作品,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毫无斗志,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了,他对于国土的被侵犯无比悲痛,却又报国无门,只好诉诸于文学作品,通过对孙权、刘裕等英雄的追忆,表达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听到当时的官员想要北伐的时候,辛弃疾认为他们太过草率,又开始忧心忡忡。在作品中,辛弃疾的这些思想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到这些后,可以深入理解这篇词的本质。特别是最后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对词作者那种报国无门愤慨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在组织参与传统节日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是少数几个有着文化连续性的国家,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传统节日就是这种渊源流长的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其重要的承载形式。很多传统节日表达着远古的情思,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其根深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于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在节日中,营造浓浓的文化氛围,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形成爱国主义情操。例如,在端午节,可以结合当地的诸如“赛龙舟”等活动,组织“纪念屈原”的主题活动,通过组织学生朗诵屈原的《离骚》,让学生感受到屈原那强烈的爱国之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骚体”这种诗歌题材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怀。在清明节,可以组织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的活动,在活动中渗透烈士们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产生仰慕之情。还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与清明节有关的历史人物,告诉学生,清明节的由来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叫做介子推,他是春秋时代的名臣,为了纪念他才产生了这个节日。曹操为了让他治下的百姓的身体健康,推行过一个法令叫做《明罚令》,这个法令规定,清明节不能吃寒食。这样,巧妙地利用好这些节日,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体验到我国古代先贤的人文精神与思想。

向学生渗透、传播我国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吃透语文教材,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采取必要的策略,才能很好地履行这一职责,让中华传统文化之花在语文课堂开花结果

‘贰’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传统文化

如,
端午节到来之际,让学生搜集资料,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摘选屈原诗歌诵读,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奋发学习的精神;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学习先烈们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迎新春活动,学生自带笔墨纸张,为学校或班级、家庭写一副春联……这样可以把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思维自然地融入到传统节日之中,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叁’ 传统文化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

推荐参考:
(一)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
通过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一是要求学生对有关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摸底,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现状,展望未来。这样的调查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裤辩尘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二是组织学生过各种传统节日。如春节时,要求学生了解“年”的来由及各地过年的不同风俗习惯,记录每户人家有特色的春联等;清明时,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端午时,组织学生包粽子;中秋节时,举办诗歌朗诵会,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重阳节时,去登高秋游等。三是定期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读书会、辩论会、诗会、参观走访、听国学讲座等。四是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文化之旅,游览名胜古迹,亲身感受与体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最后撰写考察报告。
(二)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
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学校的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学讲灶乎座,内容包括诗词曲赋鉴赏、儒家经典赏析,中国古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民风民俗研究等。同时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如书法、国画、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学常识等,将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培养结合起来,将人格培养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
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单的几个字不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还可以营造优美的意境。如国画,在寥寥几笔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们可以创造出悠远的意境。中国的语言文字也是如此,“小桥流水人家”由三个简单的名词组合成了江南的绝美景色:流水潺潺、青石板、白墙黑瓦、吴侬软语、莺飞燕舞。所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并让他们感悟其中的意境,是教师的职责。与学生交流是一种启发学生想象的好方法,能使他们融入意境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把传统文化融入生活中,如秋风起了,“无锡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星期五了,“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星期六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痛快时,“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忧愁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浪费时,劝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念物力维艰”;豪放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有了这些传统文化的积淀,还怕作文不出彩吗?
提升学生的人胡禅文素养并不是难事,教师要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学生就能纠正在阅读写作过程中背离传统文化的倾向,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肆’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那么,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充分利用古诗文教材,传承传统文化
教学中,我发现中学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经典型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非常明显。有传统美德、传统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爱国主义等。我们教师应该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高中课文中的很多文言文,就是些非常鲜活的例子,如教授《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引出孔子的“礼治”,就要对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畴和概念、术语,像“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等加以强化。在《劝学》和《师说》的教学中,抓住古人勤学、尊师的美德,结合目前的现状,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教授《陈情表》时,让学生趁机接受“孝”的教育。在教授《苏武传》时,利用朗读、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现实生活中,总会有荆棘和坎坷,不幸和苦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古文经典篇目,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把关注的意识投向人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屈原、陆游、杜甫,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进苏轼、李白,理解什么是豁达、豪放……特别是在必修三、必修五的诗歌教学中,对那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古诗文篇目,就倾心倾力,有意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震撼、感染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可以形成一种强大动力,最终积淀委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利用作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作文是写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作者情感大海中溅起的浪花。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抓到那使自己心灵震颤的瞬间,是否敢于倾吐令己难忘的人和事,从而让自我情感释放出穿透人心的力量。不仅能体现学生的文字功底,还能显示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等等。因此,在指导学生以作文、随笔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时,应创设文化与语文一化的歇息情境来渗透传统文化。例如:对课文中涉及到的,可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时,就要求学生写随笔,在学习《陈情表》后,从学生的随笔中就可看出由他们心中蹦出的对传统文化理解的火花。在作文训练中,如围绕儒家思想“仁”进行写作训练。首先,教师应讲明“仁”的内涵是自重,宽厚,谦和,诚恳,善良,俭朴,勤劳和关心他人等人生美德,既是“仁”的具体表现,也是走人的根本原则。让学生明白“仁”的内涵后写作,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对“仁”理解,同时也教会了怎样做人,也就是说继承了传统文化。
三、以传统节日委载体,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每一个节日是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他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每年的两个学期中,有许多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加之,我国近年又开始对一些传统节日进行了放假安排,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契机,利用清明节与端午节,引导学生去查询资料,找寻渊源,真正弄明白其文化内涵。通过实践,使学生明白了清明节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端午节不仅与几年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娱乐节”和“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举行赛龙舟,饮雄黄酒等。教师可趁此给学生布置以“节日有感”为题的作文。
四、加强经典名着的推介和引用,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着《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学生们怕是很少有时间或特意安排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但每天抽一点时间来读一读,对文化的熏陶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五、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不仅在课内,也在课外。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时语文教学开发利用的宝藏。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如非物质文化、民间故事、打油诗、山歌、风俗文化、历史古迹等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只要我们仔细收集,善于开发,就能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服务,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用民族的、现代的、世界的、人类的多元眼光去审视各种文化,以开阔的视野,在比较撞击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判断的习惯。委他们建构在民族文化精神和世界多元文化熏陶下的独立思想和人格”。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教师应扩大视野,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处处有文化的观念,培养学生留心生活、感受生活、反思生活,组织学生集体过节,参观文化古迹,收集民间文学,使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参与,敢于交流,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从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品味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能力和觉悟,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总之,悠久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孕育中华民族的琼浆玉液,也是塑造青少年心灵的阳光雨露。因此,语文教学所担负的弘扬传统文化这一历史使命任重道远,还需语文教师在实践中继续深入探究。

‘伍’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文字讲解:中国文字很多事象形文字、形声字,通过文字的结构就可以讲出历史或文化发展;
2、词语讲解:很多词语是有历史出处的,在讲解词语的过程中,同时掌握背后的历史也可以传承中国文化;
3、诗词讲解:可以结合英语、同类语言诗词讲解。同样的语境或者感情,在英语中只有一种表达方式,但是在中文中,五言、七言的诗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4、文章讲解:文章是集合了所有文化元素的综合体,从写作背景到教育背景,再到语言运用都可以讲出中国文化。

‘陆’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民族的经典文化,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勤劳、智慧,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祖先给我们留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论语》、《孟子》唐诗宋词等一大批民族经典内容以及永不枯竭的新鲜活力影响着一代代华夏子孙;它们的滋润和照耀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日渐强大。 《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我校地处县城郊区,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农村小学。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贯致力于思想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经常性开展古诗文朗诵比赛、手抄报展览、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在新课改中,学校把综合性活动展示作为校本教活动的主旨,大力推进课改进程。有感于语文教师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历史责任,我在实际教学中作了如下探讨: 一、用教师的热情感染学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只有用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做基奠,才有可能完成传承文化的使命。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不仅要悉心学

习古典文化,更应该是传统文化的倡导者。 教师是文化传承的纽带, 我们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文化的传承。教师如果只空洞地灌输道理或者就文章谈感受,引起的共鸣并不多,其实只 有教师把这些与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相结合时, 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有教师真正投入,才能起到“不令而从”的自觉效果。我们回首学生时代自己的老师,当一张张面孔都已经渐去渐远的时候,那个在讲《背影》时不禁泪流满面的老师,那个在读《石壕吏》时不禁拍案而起的老师„„他们所留给我们的印象一定是历久弥新的。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 教育像钱梦龙先生说:“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最有代表性的学科,是母语教学,它是源、是根、是魂、是传统文化的魂。” 1、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语文教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微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道德文化这面鲜艳旗帜,激励着中华民族进取、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群体意识,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这方面的因素,因为优秀人物的高尚品格,总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孔子、屈原、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谭嗣同、等无数人身上,闪耀着的淡化个人、强化群体的人文精神,经邦济世的人生追求,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意识识等等,是强大的精神磁力,厌恶官场黑暗,李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孔子认识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终生忧劳不悔;“忧道不忧贫”,屈原忧国不复兴,君不明察,忧“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杜甫也始终忧劳不辍,写出了惊警后世的“三吏三别”,目的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面临“贼氛方炽”的混乱社会,痛感“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向前的动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筑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2、在古诗文教学中切实抓好传统文化的教学 古诗作为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其不单是诗人的才华展示,借物抒怀,其中也包含了诗人的伟大抱负与志向。陆游是南宋伟大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他的多首诗歌被选入教材,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两首诗均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诗中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通过对古诗意思的教学,我们可事先让学生查阅有关于陆游的得一些资料,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当然,在没讲古诗之前,学生对它的认识可能仅是手中的资料文字,并不能从内心深处体味,但当我们教学完古诗,再次回头来重读关于陆游的资料时,学生便由了更深的体悟。此时,我们不妨再向学生介绍一些风格类似的其它诗歌供学生选择阅读。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除了它读起来朗朗上口之外,便也会在对内容和诗人情感的体会上下些功夫。 3、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在讲授《将相和》时,因为课文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的事情,可以向学生描述当时社会的文化的一些人物情况:春秋时期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一页。当时出现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伟大的文学大家。其中孔子可能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位,他给后人称之为“圣人”。他手执着“仁政”的大旗,挺身而出,奔走与各个诸侯国,呼唤着他的神圣的理想,呼唤着正义和他所崇尚的道德。这个知识渊博而又勇敢的老人;这个真诚而又执着的“圣人”,一生都为实现他的理想而奔走呐喊,一生都在维持着正义和良知。他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三、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时间,阅读经典。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现代语文教学承担 的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课堂上来完成。因此,必须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活
动时间来读经典。 课外阅读中,学生常常接触到不少成语,通过“摘抄”的形式进行积累,比如每人准备一本“成语摘抄本”,一遇到成语就记录下来,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这些成语的大概含义,并在学习中尝试运用这些成语。此外,在课外活动中,为了配合学生摘录、积累成语,开展一些诸如“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收集热情。除了课本、课外阅读中有成语外,广播、电影、电视、日常用语中的成语也数不胜数。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注意留心,日积月累,那么他们成语仓库里的成语就越来越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就得到了稳步提高。 唯有阅读本民族的经典,我们才有可能记住自己的血脉,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经典是我们灵魂的依托。 四、善于抓住契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1、关注日常生活,探寻文化精髓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教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情华。这些代代相传的文化资产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的盛会。 如今,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很多学生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节日却表现得很漠然。到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开设了“屈原专题讲座”,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教学,通过读屈原的作品,讲屈原的人生,评屈原的精神让学生领悟屈原的伟大人格,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中秋佳节,可事先让学生搜集一些望月怀人的古诗上语文课的时候交流。 2、开展寻访家乡历史名人和遗迹活动,继承和弘扬乡土传统文化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初步了解家乡婚嫁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鼓励搜集相关资料: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搜集家乡相关资料:“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历史人物事迹”、“传统节日传说故事”。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或网页张挂在学校“艺术长廊中”或校园网上,宣传自己的家乡。 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为大力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我组织了一次“传统节日知多少”知识竞赛活动。在竞赛内容中,主要针对常见的传统节日,有的以故事形式出现,有的以诗歌出现,有的以辨析题出现,形式多样,这不仅让学生对节日的时间有了清楚地了解,更进一步对节日的来历有了更明确的认知。在辨析题中,主要让学生针对当前社会上一部分青年人忽视传统节日而重视过洋节谈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但最终达成共识——传统节日一刻都不能忘,她是我们民族的思想精华。 举办各类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讲座、古典诗词朗诵会,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如默写古诗文等,观看表现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的影视作品并开展讨论,组织学生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或者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等等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增长了文化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个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理应是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开拓。在语文教学中逐渐渗透传统文化教学体现了汉语文教育的科学规律,有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中,只要我们客观地审视,辩证地反思,发展地对待,它定会在饱经岁月洗礼中光彩依然,历久而弥坚!目前,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还做的不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方法和 途径也需进一步探讨, 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 有义务竭尽全力去帮助学生找寻文化 之根。我相
信,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之下,传统文化教育就可以而且也应该深入的开展起来, 并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益。
希望读你有帮组,望采纳

‘柒’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1、扎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着作。

创设浓厚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学校部分宣传栏、班级“文化展板”专栏,专门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意义、方法等。

总之,我们应该把小学语文中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做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成是知识体系,更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昙花一现。

‘捌’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有独特的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最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根深蒂固。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呢?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肩负的重任,更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加强课内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明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教师应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进行探究式阅读,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和快乐,在这一文中就涉及了民族、节日、风俗等许多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教师查找、搜集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再如:《天马》一文,天马又称“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一件艺术珍品,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冶铸技术的结晶,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杰作。作为中华旅游的图形标志,它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代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走向世界。在学习本课时,教师不仅要了解青铜奔马的历史背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象征意义,还要学习浓郁的中国特色文化和文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虽然在新课程标准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要拓展、启迪、陶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从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
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文章内涵。

阅读全文

与语文教学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