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的思想性表现在哪里

语文的思想性表现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3-08 13:03:57

㈠ 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新课程教学不可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聂仲生
(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 421001)
【摘要】: 本文认为语文新课程教学,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不可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新课程教学第一任务应该是借助新课程平台,培养学生理解汉语、运用汉语能力,让学生会听会读、会说会写。优化这个过程,也可以达成人文熏陶的目的。
【关键词】: 新课程教学 语文 工具性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语文工具性的边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尽管有人不肯相信,也不愿看到。但只要深入一线,走进课堂,感受就会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一、语文工具性的边缘化
可以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理论层面:工具性被简化。
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在“培养目标”中指出:普通高中教育应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特别强调使学生: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发意识------
这些都是课程教学的人文性要求。也似乎涉及到了语文工具性教学要求,但语焉不详,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至于这些“内容”有哪些 ,随你去想。
2、《考试大纲》在划定考试范围时,对现代汉语词汇、语法、修辞和特殊的文言现象的考查含糊其辞,漏洞百出:语言基础知识时考时不考;考文言翻译,但又要求说不涉及词类活用、句式特点等名词;如此等等,说不清时就一语带过,所谓“侧重于运用”。
这两个富有指导性和权威性的文件,尽管都提到“基础教育”语言的基础性,但相对于思想性、人文性的“特别强调”来说,前者显然简于后者。尤其是考纲这根刚性棒子,对直接体现语文工具性的基础知识的教与学、考与评的指挥,更是简单得无以复加。一句话,类似的文件(如各省的种种补充说明)给人们的感觉是:语文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二)实践层面:工具性被虚化。
一线的教师都知道,教考分离在目下是不可想象的。从教师的角度看,怎么评就怎么教怎么考就怎么教是因时而动。其认知基础是教学评价。
⑴定性评价的影响。主要指下行性的课堂评价的作用。在老师们看来,怎么评就怎么教,理所当然,无可厚非。反之,实在不可思议。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评价,有这样一些成文不成文的规定:是否体现了人文教育的理念;是否有富有激情的多边活动;老师讲课的时间是否超过了15分钟;课堂容量大不大;有没有创新;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只好变着法儿追求感官上的活跃生动,绞尽脑汁的在浅层次上操演动作,搞些哗众取宠的表演化设计。一时人文时尚起,创新一大堆,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脚踏实地研究教材内容,研究课堂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语文课堂是比以前更热闹了,语文课也成了思想方法课、生活常识课、自然科学课,情趣审美课或者什么别的课。我们开始通过新课程平台,引导学生研究政治、历史,研究物理、生物,研究环保、人生,欣赏音乐、美术……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新课程的新教法”,“体现了新理念”。这样的课,听时感到新鲜,听后一想不对:字词句难点都没理解清楚,文本也没解读,内容匆匆带过,就跨过文本做许多引申和发挥,这样的超越文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如何生成的?怎么可能生成?老师们应该心知肚明,但风气如此,无可奈何,只得务虚!至于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达没达成,反正不是本堂课的评价点,放下也罢。
⑵定量评价的影响。指的是各级别的考试尤其是高考的影响。你讲是观念落后也罢,你讲是应试教育也好,不可否认的是,社会认准的硬道理是考上重本,老师认准的硬道理是考什么教什么。不是减轻学生负担吗?既然已经实施新高考的省市,基础知识分值很少,那有什么理由让学生陪自己做费力不讨好的事呢?又想,初中小学老师讲过了吧?再讲是不是重复教育?还有,不要以为学生不知道,当今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得很。总之,基础的知识不必、不应也不能讲。
于是,“知识和能力”这个工具性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被严重架空。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以生成人文精神的“过程和方法”,实际上是纸上写写罢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留下的只能是没有实效的热闹。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讨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生机盎然。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收获?热是热了,闹是闹了,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为什么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主要原因在于:语文课是语文工具的实践课,它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媒介为中心,学生只能通过语言文字才会理解、体悟、想象。所以不管采用何种方式何种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否则,一切人文性目标的达成都是天真的想象,甚至本节课老师讲了什么自己学了什么,学生也不甚了了。
(三)发展趋势:语文教学的边缘化
语文教学的边缘化,是相对于其他教学科目而言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语文老师成了弱势群体,好像有你不多,无你不少。仔细想来,不是语文老师不优秀,而是他所执教的语文,在一般人(包括学生)眼里看不上。为什么?原因可能很多。除了人们对语文学科本身特点不了解,除了大家不学语文也能听能说、学一点语文就可读、可写之外,我们语文界,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不是也要反思:
1、十多年的母语教学,你教给多少个汉字,帮助积累了几多词语;常见文体常识你说过没有?你告诉过汉语言规则吗?交代过古人说话写文章的习惯了吗?学生上了这么多的课,读了这么多的文章,为什么说起来罗嗦,听起来迷糊,读起来艰难,写起来干涩?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干了些什么?
2、语言的与时俱进是对的,但说有说法,步有步法,画有画法,言语也有言语法。这个本可以坚持的东西,我们还要从众多久?诸如“空穴来风”“美轮美奂”的左右耳光,还要打多久?哦,言语有法,但有多法,多法也就无法,语言可以无法无天,那还要语文干什么,还要语文老师干什么?
3、语文教学的结果评价的科学性体现在那里?人文性能够量化吗?如果不能,那超越文本的课堂教学的意义在哪里?如果在作文中考查,语言文字的运用和人文性承载的评判标准又是什么?为什么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阅卷老师手下,零分和满分共存?难道作文评价是如此的随意?学分的认定是否也如此?
这些问题,原本简单,硬是我们自己搬出了这么多的不确定。不确定的东西越多就越难把握,越难把握就越靠运气。“运气”说在师生中蔓延,“精神调节”说在学生中泛滥,其结果只能是语文教学无关轻重,即边缘化。长此以往,是语文学科的边缘化,是母语的退化。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华中理工大学曾对3511名新入学的各类学生进行语文水平测试,平均仅为63.9分,很多硕士、博士不及格。一份“学生自认为语言最大的毛病”的调查表明,中学生“词汇贫乏”占人数的64.7%,“条理性差”占21.6%,“语不达意”占9.8%。一份“学生即席讲话能力调查”则表明,学生在即席讲话中的通常毛病是“谴词不准确,语句不连贯,用语罗嗦”(转引自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这证明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还很不熟练。有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比比皆是”(转引自卢新宁《汉语,我为你鸣不平》)。一线教师常遇见这种情形:高中学生不会写请假条、申请书,就连信封的正确格式也知之甚少。再看各种媒体,连续几年的“语文十大差错”十分令人尴尬,“酷”“PK”“躲猫猫、楼脆脆、×跑跑”、“××,妈妈喊你回来吃饭”等儿童化语言得到热炒和仿拟进一步暴露了全社会语词的贫乏。这样比比皆是的“不尽如人意”,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可以想象的是,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是决不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的;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是绝不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的。 至于我们的博士把“华佗再见”翻译成“再见吧,华佗”给外国人,是不是让稍有文言和人文知识的中国人羞得面红耳赤并为母语担忧呢?
有人为此大声疾呼,也有人斥之杞人忧天。其实,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质,“三公”有定论,大纲有阐说,课程标准有概述,大家有共识。目下看来,最值得人们关注的是语文工具性的优化问题。
二、语文工具性的最优化
(一)优化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一种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内涵丰富,人们对其理解也有差异。我认为这里讲的人文性绝不是指脱离语言交际性的孤立存在,相反,它是渗透在语言文字中的深层次的内蕴。从这个意义上说纯粹工具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是不存在的。或者说,语文天生就有一种人文的因素。扎扎实实抓好语言交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熏陶的过程。
四大文明古国,历史文化流传至今并发扬广大的只有中国。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可以说,一个汉字一个词语一声叹息都会在我们眼前呈现出意味深长的图画。读到“读三苏,诵三曹,研三袁,探三玄,志求三乐;温四史,展四库,惜四孟,度四美,心羡四君”,我们在了解工整的对偶、流畅的排比、严谨的平仄、恰到好处的合称之时,哪个不会被生动的面容感动?哪个不会被浓郁的书香吸引?哪个不会产生怀古之情、奋发之意?
工具性可以“直通”人文性。要毫不羞涩地落实语文的工具性。
这样说,绝不是否认语文的人文因素,恰恰相反,这是在为建构更高更重更华丽的人文丰碑,铸造更深厚更扎实更硬朗的基座!

(二)优化内容
有一个时段,我们曾经过度强调过语文的工具性。教学时生怕漏掉一个“双基”点,结果,“少、慢、差、费”的情况出现了。正是因为它的存在,导致了现在的矫枉过正。
应该按照实用的原则,对落实语文工具性的教与学的内容进行优化。
1、 选择知识点。
学生通过自学(如查常用工具书)就可以获知的内容,要大胆舍弃;实用性不强的内容(如古诗文平仄)可一语带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常见易误实用难把握的直接影响阅读写作的知识,如词性、句子结构、分句关系、部分修辞格,又如常见的文章文学知识等。要根据学生实际,把握好一个度,不必过深过细。
2、 理清层次性。
即建立知识序列。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读写交际的需要,考虑与其他语种的交互关系,确立一个富有弹性的知识系统,尽量做到梯级提升、紧密衔接,同时充分发挥语文的“母性”作用。目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初三(九年级)与高一有知识断层,以致高中老师在教学文言文的特殊词法和句法时困难重重。二是语文与其他学科横向沟通不足,如七年级英语教学涉及众多语法,但相关内容六年级语文却没安排。这说明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序列还有必要进一步统筹。
新教材已经在“梳理与探究”中做此工作,期待有完美表现。
(三)优化方法
语文工具性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实践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语言习得”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掌握某种语言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习得,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另外一种是学得,指有意识地系统地研究并学习某种语言。克拉申理论中的习得,实际上就是要为学习者提供丰富而典范的语言环境,于无意之中得其意;学得,则是系统的听说读写训练,于有意中得其意。看来,语文工具性的最优化可以在多方面的实践中得到落实。
1、拓宽语言的积累范畴
(1)重视课内积累。新教材中选择了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学生除了继续掌握一些常用的字、词以外,对于一些精彩的课文或片段,要熟读成诵。另外要逐渐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使学生在充分感悟和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特别强调重视课外积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养成“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书”的习惯,并随时记下书中的好词、好句,养成随手查字词典的好习惯,为日常的语言交流、写作积累下好的语言素材。
除了阅读书面的材料,积累知识外,我们还可以从日常的言语交流中,广播、电视、广告、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语言信息,要让学生做个有心人,随时随地记下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材料。
2、训练扎实的语言能力
一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二是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方式很多。如师生对话、分组讨论、主题辩论、课前新闻时评、演讲、配乐朗诵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还可以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另外在学生学习文本时,也可以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学中,一篇文章往往会留下许多的空白和不确定的因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情节去填补和丰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再造想象和表达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新教材为学生的书面表达提供了范本,学生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借鉴范文的形式,运用自己积累的素材逐渐模仿形成自己的书面语言。读写结合是最好方式,通过它可把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沟通起来,把学习内容与生活感受融汇起来,把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统一起来。另外,办班刊,出版报手抄报,组建文学社,引导向报刊投稿也是有效的方式。
(四)优化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课程标准有一个评价建议。对评价目的、基准、主体、方式、功能、注意点等作了一般性概述。平时的课堂评价好处理,但学分认定,操作比较困难。尤其是当这种评价与高考相关联时,是否影响其公正性,有没有很强的公信力,目前难以回答。为了落实语文工具性,是否对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做进一步细化使之具有语文特点,值得探讨。
2、对教师的评价。要明确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特别是要减少教育行政部门对具体教学行为的干扰,做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工作。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一定要全面理解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关于工具性人文性的内涵,在强调语文人文性的时候,切不可忘记落实语文的工具性。

㈡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课程。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我认为实践性就是学生运用语言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一次又一次听说读写的过程就是用语言。,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听说读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行为。只要是有听说读写的地方,都可以看成是语文在实践中学习的课堂。语文教师就是教练,是教孩子运用语言文字读书、交流、写作的的训练,如果这样理解,我们是否就可以把语文课当成训练课,交给学生读语言、说语言、用语言的活动。所以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研究新课标的内容,正确理解新的课程理念,整体把握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语文课程目标,才能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目标。否则教师心中对新课标要求不明确,就不能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首先,每位语文教要准确把握语文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注意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其次,利用课程开发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1、教师在备课时要树立语文教学的大语文的观念,把自然、社会、生活带入课堂,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最终实践走向社会生活 。2、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深入生活,就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渠道。通过参观、考察、远足等课外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开拓学生视野。只有让学生在更多的生活中去学习语言,体验生活,创新思维能力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提高。 3、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第三,创设自主开放的语文教学,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激发并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学生做到自主学习——自主识字、自主写字、自主阅读、自主写作、自主积累、口语交际等、真正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落到实处。
正如《课标》“教学建议”部分所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可以这样说,加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尽力促使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感悟,自行探索,自求了解……这样,通过一项项内容的学习,学生所得到的不仅是一个个结论,而且通过自己能动地听说读写、思考、体验等实践活动,悟出了怎样去读,怎样去想,怎样去说,怎样去写,从而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表达方法等,真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语文学习的实践过程。
如在《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安排了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一、自主合作学习2—5段,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读课文,用“——”画出描写玻璃特点的语句,“~~~~~~~”画出新型玻璃作用的语句。想一想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确保学生进行自主性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有时间思考,等有了自己的答案后,带着个人的学习成果到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填写。让每个孩子在小组内有机会表达,有机会展示。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语文实践中有了学习成果,也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二、把自己当做玻璃向别人介绍,把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语言,用书中规范的语言来规范学生不规范的口头语言。学生相互评价也是口语交际的互动过程,进而在语言训练的实践中运用语言。三、读写结合,写一个自己发明的玻璃,在写作的实践中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四、课后作业。在生活中寻找说明书。是一个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把语文学习的成果运用于生活实践,从而沟通语文和生活的联系。真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语文学习的实践过程。
叶老(圣陶)曾说“练及实践”;另一方面是指“交际”,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由此看来,学生只有通过语文实践,反复实践,才能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逐步增强语文的能力。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使课堂内外相沟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教育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更证明了让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这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他们经历了语文学习的全过程——由“例子”到“习题”,由精读到博览,由吸收到倾吐,一句话,是由课内到课外,由学校到社会,将语文融入到了其他课程之中。学生只有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将学得的范文语言运用于日常的语文实践活动之中,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其语文实践能力,所以语文老师不要只教课文内容,而要教学习方法。

㈢ 语文的重要性在哪

重要性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感情,所包含的东西太丰富了。因为,一种文字的形成,和字里行间的含义,只有懂得那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才能理解。

有的时候,简单一句话,甚至一个词,一个字,里面都有千百种意思,如果不懂历史和文化,只能从表面的字去理解,自然就不会明白了。

中国人向来都比较含蓄,古人说国家大事也好,生活小事也好,甚至谈情说爱也好,都不会直白地说出来,一般都是通过一些婉转的话来表达,所以,中国的文字就表现得意义深刻。 只有学得好,才能用得好。

语文如果学不好,就会出现错别字,就会理解不了别人讲的意思,当你出来社会工作了以后,就会更大地体现出语文的重要性了。

虽然很多人不很重视语文的,但是语文的学习还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语文才能代编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语文的思想性表现在哪里扩展阅读: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语文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

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但现在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目前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语文》也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中国语文教科书一般讲授的是汉语文。

语文教学的目的有三个:

①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是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规律给语文学科的原则要求。典型化选材,时代使然,政治倾向使然。不如此,则无法落实教育的正规性、倾向性、先进性和高效率。

②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启迪发展智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并且哲学、逻辑学、美学、文化学也都承认:“词语”是人脑进行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

③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语文教育,从“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脑输入并固化“词语”,输入“捕获和创造词语的概念、程序和模式”,为启迪发展教育对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关键、最可能多的贡献。

㈣ 中小学语文课本里为什么会存在大量思想性和文学性都很差的文章呢

思想性和文学性都很高的话,中小学生哪里看得懂。。。
就像我初二看的《红楼梦》,完全不知道重点在哪里,只看了情节。
但是大学之后通过电影和一些小说等文学作品,才让自己的三观和思想确立,这样再看书或者看电影才能体会到作者所想表达的意思。
中小学课本需要傻瓜式的文章,可能体现不了太多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但是文章存在肯定是有其合理性。中小学语文课本,最主要的目的是:熟悉中文汉字(4/5000个左右)、价值观不要歪了。这样就差不多了。
有些文章,看起来思想性和文学性都很差,其实对人的思想还是有影响的,这个细细想想就会懂的。我们国内需要和谐的环境,必然要有这类文字。

㈤ 语文“工具性”怎么体现

一、什么是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指的是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2.语文是学好其它所有学科的工具学科。
叶圣陶先生曾经就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①叶老的“工具论”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认为语文是学习其它一切学科的工具,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只有学会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进行的阅读与表达,这是其它学科学习所必备的条件。
二、在教学中怎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一)教学生掌握并使用语文这个工具本身
就像生活中我们要用一个工具去做什么事情时,首先要把这个工具本身研究透彻一样,在让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之前,我们也应该先好好学习它,达到掌握并使用语文的目的,这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何况语文不仅是一个工具学科,它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复杂完美的具有人文性,负载着人文价值的语言学科,仅从这一点出发也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它。
1.要使学生学会理解语言并用语言表达感情。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字、词、句等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入手,让学生在长期积累中慢慢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让他们从最初的只能听,到慢慢的学会读和说,再到最后的写,一步步地掌握语言,并能自如地用它来表达情感。
2.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用它来进行交际,过去我们对于语言的交际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不够,新课标“总目标”中则明确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学到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的能力。
3.学会积累语言。要想充分表达情感,并使自己的表达尽可能的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就需要大量的语言元素,这些元素的得来靠的就是语言积累。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任何人想一蹴而就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做到厚积薄发,这样在其它方面用到语文这个工具时,才能游刃有余,不会捉襟见肘。
(二)主动与其它学科联姻,为其它学科服务,让语文的工具性在其它学科中体现出来
这是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最有效的办法。因为任何人都有一定的功利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功利性表现在学习某一门功课后能不能增长知识,能不能提高成绩。如果学生好好学习了语文后,不仅能提高语文成绩,而且更能帮助下提高其它学科成绩,那他们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语文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让语文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外,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将语文与其它学科联系在一起,用语文知识来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这样,学生看到学语文是也是有直接效果的,那他也就会主动学习语文了。
语文对其它学科的帮助主要表现在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上面,甚至也表现在书写上面。比如在学数学时,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中起主要作用。尽管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对于成功地解答应用题都起作用,但阅读能力比计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也就是说,学生阅读能力强,他的数学成绩也会相对地好。学习其它功课时也是同样的,语文学好了,他在其它学科的审题、归纳概括、书面表达上会占优势。
我们在可以这样做:在训练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时,有意找点政治、历史、地理、甚至是物理、化学、生物课本里的常见字来练习;在训练阅读时,也有意找那些学科里的材料阅读,特别是在训练古诗文阅读时可以找些政治、历史题里需要理解的古诗文来训练;在训练写作时,有意找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和材料写作;以练习书写时,也可以让学生去写写其它学科的作业,包括理科上的字母和符号也可以练习。这样可以一举几得,不仅让学生看到了真实的语文素材,也能让语文的工具性在其它学科上体现出来,学生就会真正明白如果学不好语文,其它学科也会受到影响,这样一来,他们就会自觉地好好学习语文了。
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一定不要失去语文课的本质特征,不能将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思想品德课,历史课,音乐、美术、舞蹈课,而是要从语文的角度(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运用角度)去理解这些课堂内容,重在阅读理解和概括表达上就行了。
(三)在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语文是一门特殊的人文学科,它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负载着人文价值,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也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所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越来越体现出人文教育思想,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纯人文或重人文轻工具的语文教学势必会使语文走向虽浪漫温情却远离学生整个学业实际和人生发展实际的空中楼阁,使语文失去了它的实用交际功能,而成了发泄个人情感、自娱自乐的工具,这是得不偿失的。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就应该又回到以前的语文纯工具论的老观念里去,而是说要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人文性的教育可以使教学充满感性和愉悦的享受,使课堂轻松快乐不枯燥;语文工具性充满理性,它对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好其它学科、今后的工作和继续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的同时,要突出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既能培养人的性情,又能为他的一生事业服务。
具体做法是:针对不同特点的语文内容,可在人文性和工具性方面适当侧重,如教学充满人文色彩的散文时,就可以多侧重人文性,让学生体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亲情和友情;在教学理性较强的文章时,就可以侧重它的工具性,让学生明白做人与做文的道理和作文的方法技巧。但不管哪种内容都是可以找到将二者相结合的途径和契机的,不能偏颇一方,更不能废弃它的工具性功能。
总之,只要学生在品味语文的人文性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它的工具性,他们就会自觉地走进语文天地,下苦功学好语文,因为这对他们目前的考试和将来的人生都有好处啊!

㈥ 语文中的思想感情有哪些

我想你应该是小学生吧

思想和感情本来是两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思想一般指人对事物的看法、理解和认识,感情一般指人或动物对事物的喜怒哀乐爱恨情愁,这个你可以翻一下现代汉语词典查证一下(词典里面比我的肯定概括一些,也更抽象一些,不太好懂)。

至于思想感情,一般用来指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作者本人对世界、人生、社会……的理解、认识和看法,通常表现为喜怒哀乐、爱恨惧恶等情绪反应。

比如:《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见天上的明月,就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就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望庐山瀑布》中对庐山瀑布的描写,“日”、“紫烟”都是容易让人生出“喜悦”情绪的事物,通过对阳光照射下庐山瀑布的美丽景色传达出一种喜悦之情,通过“三千尺”、“落九天”这样的夸张,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表达对祖国山水的热爱。这种感情是作者本身至少是在此时具备的,因此通过写作的手法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㈦ 朱自清的语文教育观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欣赏文学能力”的教育目的论
他在《古文学的欣赏》一文中相当独特地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两项目的,非常值得我们注意:一是选读古书,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二是以欣赏作为情感的操练,设身处地地欣赏古文学,弄清古文学的立场或扬弃或清算,培养欣赏力和批判力。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并以此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水平,这种观念显然区别于语文教育就是讲授语文知识使学生语文成绩考试合格或者语文教育就是一种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学术研究的一般观念。朱自清这种对语文教育目的的崭新揭示让我们感觉到了他的一种具有特定意义对于前人的举步跨越。他还认为:中国人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这表明朱自清正是一位独尊本国固有文化的理论家。在他看来,本国固有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奔向未来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也是语文教育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目的。在这方面,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独特地理解为一种继承文化遗产宏扬民族精神的特殊行为,这显然体现了他个人的特色。
朱自清所主张的“了解本国固有文化”是指津津有味地接受古文学的篇章字句、语体、词汇、成语、风格和技巧,设身处地地接受古代作家的写作态度、喜怒哀乐爱恶欲。他认为语文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对古文学的了解来帮助青年人信古、学古。他说:“有些青年人以为古书古文学里的生活跟现代隔得太远,远得渺渺茫茫的,所以他们不能也不愿意接受这些……我想从头说起,尽管社会组织不一样、尽管意识形态不一样,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喜怒哀乐爱恶欲总还是喜怒哀乐爱恶欲,虽然对象不尽同,表现也不尽同”。朱自清的这种见解清晰地指明语文教育的使命即要求我们把青年对我国固有的文化精萃的疏远变为对它的亲近。朱自清以为无论古今人物、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可以跨越历史的长河彼此仍可相互伸展,以此达到青年读者与中国固有文化的思想精神的相互融合。朱自清着眼于古今情感上的联系来亲近、认识和了解中国固有文化,实际上是从方法途径方面强调了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怎样达到了解本国固有文化这一目的。
另一方面,朱自清又提出语文教育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接受文学,培养欣赏力,培养批判力。他说:“接受文学,我们有我们的立场。得弄清楚自己的立场,再弄清楚古文学的立场。所谓知己知彼,然后才能分别出那些是该扬弃的,那些是该保留的……自己有立场,却并不妨碍了解或认识古文学,因为一面可以设身处地地为古人着想,一面还是可以回到自己立场上批判的。……这‘设身处地’是欣赏的重要的关键,也就是所谓‘感情移入’。”这段话今天看来似乎相当普通,但其体会切身,因而其意义也就不同寻常。它指出了欣赏的首要问题是解决立场,并且作品的立场和读者阅读时自我的立场更不能混为一谈。这里清楚地说明以坚定的立场和批判力对待文学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能力的第一要义。这种说法反映出欣赏能力培植的关键又在于对作品的感情移入即设身处地地体味原来作家作品的喜怒哀乐。这样特殊的意义,理应真正深刻地通过语文教育的课堂介绍给自己的学生,让这些体现中国最主要的文化历史内涵的作品从培养学生的欣赏力批判力的角度出发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倘若真正着眼于发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那么朱自清的这些见解是颇为崭新的。
朱自清实际上以此肇开了语文教育之目的在于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之先声,并深刻认识到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与语文教育的紧密联系。从他的论述来看:语文教育必须以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为基础最终使学生达到能够欣赏文学的目的。概言之,“了解与欣赏”即构成了朱自清语文教育目的论的中心内容。朱自清本身就是一位精通中国固有文化的学者,因而极为尊崇以语文教育来传播中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同时朱自清又是一位注重写作艺术力量的文学家,因而他也要求语文教育承担培养学生欣赏文学分析文学的能力的任务。由此可见朱自清与众不同的理论特色。
二、“作文训练、技术训练”的教育内容论
朱自清把作文训练确定为语文教育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他说:“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他认为,学生通过写作能力的培养,会增长文学运用和认识社会人生的知识经验,因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可见写作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朱自清显然排斥长久以来以思想训导作为语文教育的主体内容,他高度肯定了写作能力培养的社会功能。他尖锐指出:“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这里朱自清集中地否定了一些教
育者对于思想训导的偏重,它攻击这种偏导而极力张扬包括词汇、字句、篇章、声调在内的技术训练。他欲匡正语文教育中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的作风的贫乏和单一,使语文教育的建设真正具有内在精神。在他看来:仅仅接受文化思想远远不能证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古书的能力、理解古书的语言形式、篇章结构、句式体裁的能力。因此朱自清进而提出“技术训练”。这两方面即构成了他的语文教育内容的框架:特别强调学生在接受写作能力培养的同时尤其迫切需要切实加强学生运用文字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这些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
(一)作文训练
朱自清认为学生作文的最大毛病是文脉不清层次不清思路不清,其次是乱用标点符号。朱自清是一位很有见解的语文教育理论家,他对学生的作文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当尖锐的意见:
“学生的写作往往抓不住题目,他们往往写下些不是支离便是宽泛的废话,在开篇时尤其如此。此外,层次的杂乱、意思的贯联,字句重复,也触皆然。……他们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很不在意……标点符号表明词句的性质,帮助达意的明确和表情的恰切,作用跟文字一样,决不是附加在文字上,可有可无的玩意儿……多半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作用轻视或认识不足,随处乱点。其实不充分利用,写作的效果便会因此减少。”
长久以来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作文训练大多有忽略文脉和标点的倾向,朱自清这些言论可谓切中时弊。人们注重的是文章写作的思想和意义,而不是它的文脉条理、标点符号。朱先生这番话自然是一种倡导,即为纠正语文教育的作文训练中散漫无纪的忽视文脉和标点的毛病而建立起一种新观念:学生作文必须以文章条理清晰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为最首要的条件。
朱自清尤其强调当时语文教育中所存在的几种奇特现象:一是学生错误地不自觉地把作文当作了说话的记录,使语脉蒙蔽了学生自己,因此造成层次技术拙劣。二是教师在授译讲书过程中多说不相干的闲话,也给学生作文思路带来坏影响。三是学生阅读太少或不仔细,并且过分依赖说话。朱自清在这里尖锐地批评了教师讲课闲话过多影响学生作文文脉和学生阅读太少导致作文过分依赖说话的不良倾向。他还以一种犀利的目光发现学生写作中所隐藏的通病:即学生把作文与说话等同。在朱自清看来:(1)作文不是说话,必须剔除一些无用的废话。(2)作文是用文字记录下来,并不同于说话,它必须让人读了觉得文字的好处。
朱自清提出的作文训练显然注重这两大主要内容:一是解决学生作文的文脉条理,二是帮助学生弄清作文不同于说话。朱自清实质上是以文章写作的结构形式(即所谓文脉条理)对作文训练提出了极高要求,这是一个相当明晰和重要的见解。
如何进行作文训练?朱自清的主张独具一格:(1)通过朗读、诵读的帮助提高写作。他提出:“该让他们多多用心诵读各家各派的文字,获得那统一的文字或语脉(文脉)。……因为朗诵对于说话和作文也有帮助。” 朱自清希望学生通过朗诵的训练获得清晰的文脉。他设想:“要训练文脉,得用宣读文件的声调……若从小学时代起就训练这种正确的朗读,语脉混入文脉的情形将可减少,学生作文也将容易进步。”对于作文,朱自清出人意料地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却是“读”(朗读诵读)。他认为,“读”是帮助学生作文的良好形式,依靠着读的因素、功能可以使学生至少在语脉、文脉方面得以明晰,亦就让学生最终区别了作文和说话。其次是朗读诵读的作用还在于学生通过“读”的长期积累帮助他们在作文方面突然闪光的自觉的艺术创造。(2)从报章文体开始学习,从小的范围着手,最好从写新闻短论开始。他主张:“必须从报章文体学习……从小的范围着手,拣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问题练习写,象关于学校中的伙食问题,你要抓住要点,清清楚楚的写出来。”(3)多练习说明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朱自清认为:“实际生活中说明文和议论文比叙述文和抒情文用得多……而且一面也可以训练他们的思想。因此应该多练习这两种文字。”这种练习的方法是:“给学生一些熟悉的小题目……或者给一些时事题目,让他们拟演说辞或壁报文字,假想的读者是一般民众……这才可以引他们入胜。”
朱自清在强调朗读诵读对作文训练具有重要作用的同时,提出了两个关于题材和文体写作实践的观点。一个是,他认为学生应当从写作新闻短论开始,选择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小范围的题材内容来作文。这种做法的意义是:让学生作文切用、感到亲切、并且有效。另一个是,他主张应让学生多加强议论文说明文的练习。他的结论是:这两种文体不仅实用,而且它可使学生通过这些文体的实践深入到现实内容,加大学生认识社会人生的广度。这些论点足可证明作为作家的朱自清往往以语文教育如同创作自持,以作家注重题材和文体的见解来谈论作文训练,恰恰显示了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的特色。
作文训练要实现自身的目标,在朱自清看来,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决不可忽视。第一,重视学生在完成作文时讲究清晰的文脉条理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第二,特别要认同朗读诵读与学生作文的不同寻常的密切联系。第三,从新闻短论入手,激发学生从小处着笔,切近生活和自我。第四,注重练习说明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让学生在这种体验中获取更加深刻的现实内容和思想认识。
(二)技术训练
朱自清认为,技术训练是语文教育核心内容之一。与此有关的是他在《了解与欣赏》一文中有一段别开生面的见解:
“了解与欣赏为中学国文课程中重要的训练过程。儿童从小就能对于语言渐渐的了解,不过对于文学的了解必须加以强制学习的训练。……了解是分析原文的意义并加以批判……而欣赏就在正确的透彻的了解之中。欣赏并不是给课文加上‘好、美、雅、神妙……’一类抽象的多义的评语……得从词汇和比喻的选择、章句和全篇的组织以及作者着意和用力的地方,找出那些创新的或变古的独特的东西。”
这里所谓的“了解与欣赏”即“技术训练”的涵义,也就是注重让学生弄清文章的修辞语汇、组织结构和作者旨意。朱自清在语文教育里倡导技术训练,表现出他坚定独立的教育观念。事实上,忽略语文自身的内涵而倾斜于思想意识的训导的观念显然需要纠正过来,语文教育对结构、字义、词汇、段落、句式等文章技术方面的漠视确实让朱自清有些不满了。他提出了“技术训练”的主要内容,它包括:(1)注重字义。(2)了解与分析文章的句式尤其是特殊句式其实表现特殊的心理状态。(3)讲清段落。“要能显示原文的组织和发展的次序”。(4)讲清主旨。“提醒学生注重重要词句和指导学生研究全文主旨如何发展。”(5)弄清组织结构。“说明这种文章组织的变化,是了解与欣赏范围内极重要的事。”(6)讲解词语。(7)讲清比喻典故例证。
一方面是了解字义、词语、句式、典故等,另一方面是欣赏主旨、段落和结构。实际上这“了解与欣赏”即技术训练是语文教育极为重要的核心内容。语文教育应当以此作为基础和背景把培养学生了解与欣赏能力置于一种相当突出的位置。朱自清在这方面崭新的观点是:弄清文章的组织结构是培养学生了解与欣赏能力的最重要的部分,由此把握文章的句式、主旨、段落、典故等。
朱自清还归结了怎样进行“技术训练”的几种方法:(1)教师讲解。要求教师“分析课文详尽……给中学生以充分的练习。练习的每一步必须有许多细目,要求练习切实的有恒的施行……练习的主旨无非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困难寻求解决。”(2)学生加强熟读,还可常常举行默写和背诵。(3)问题研究。“最好教师只居于被动地位,用暗示方法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朱自清公开标榜“学生加强熟读背诵和老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技术训练的重要方法。并特别强调老师的讲解在技术训练中学生应当占据主导地位。在这里朱自清又一次突出倡导“读”(熟读背诵)在语文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三、“精读略读讲读诵读”的关于“读”的教育方法论
朱自清关于“读”的教育方法理论在历来重于“讲”的语文教育界看来似乎是一奇谈。但我以为:第一,“读”这一奇特观念恰恰是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中最为独特的部分。他事实上把“读”看作是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从“读”的观念来理解语文教育解决具体问题,这当然是独特的崭新的。第二,朱自清所谓的“读”观念包括了他的精读、略读、讲读、诵读(朗读、吟诵、默读)等方面的内容,他最为强烈地感受到“读”在语文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他说:“读的用处最大,语文教学上应该特别注重它。”第三,结合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老师重于讲解,学生忽略“读”的事实存在由来已久。朱自清最主要的是
力图摆脱那种老师的讲解占统治地位的课堂气氛,致力于以老师指导精读略读学生抓紧讲读诵读的新观念的建立。第四,他多么希望通过学生的精读略读讲读诵读的慷慨之情得以传播中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并且坚信“读”在语文教育中具有不世之功。他实质上以此批评了长久以来语文教育忽视“读”的内容训练,他特别要求语文教育在具有了一种教化作用的基础上通过“读”的帮助增添一种感染力。他具体的主张如下。
(一)精读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
它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令学生预习。即诵读全文、分析标点、理解全文和弄清生字生词意义以及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二是课堂讨论。“在讨论中有错误要加以订正,有疏漏要给予补充,有疑难要加以阐明,有些非讲不可的东西讲过以后要给学生一个简明的提纲便于复习。”就是说,朱自清把精读的观念具体理解为在预习和讨论中以学生为主体解答问题阐明疑难,并且尤其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精读的真正含义则在于发掘问题解决问题,这是颇有见地的。
(二)略读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朱自清认为:略读指导是指在版本、序目、参考书籍、阅读方法、问题五个方面给予学生以精心引导和说明。朱自清的略读观念显然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抓住主要纲目内容去阅读并更快地获取知识。这种观念立即让人们觉悟到略读的意义则在于让学生把握良好的工具古籍和阅读方法以此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的。

㈧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文,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人类文化素质的载体,无一不体现了它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们毕竟生活在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21世纪,“数理化”思想的禁锢,使人们越发不重视语文了。甚至有中学生狂言:“数学、物理和化学是固体;音乐、美术和体育是液体;而语文是气体。”由此一语,就可以推想语文受重视的情况可见一斑。

语文,难道真的是整天的题海战术,一个学期捏着鼻子写几篇作文?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们应该到生活中寻找。当你听到一首动人心魄的歌时,沉浸于歌词所描绘的幽然意境,流连忘返,这就是语文;当你看到一幅雄浑俊雅的书画后,立即被其所吸引,于是你搜肠刮肚,想尽华美饲藻来赞美它,这就是语文;当你发表演讲、主持会议,甚至一个饱含深意的眼神,别忘了,这也是语文。既然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那么它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

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诚然,事物的接受从理解开始,汲取知识也离不开语文。如解数学题时,审题分析需要语文,证明诠释需要语文,答题归纳也需要语文。纵使你对生活充满了问号,对知识有着不尽的求知欲,但是如不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你也只能望着沉甸甸的书,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语文是衡量人才知识与素质的标准之一。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处处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你不必再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也不必再抱怨英雄日暮,而是在于你是否能毛遂自荐,孔雀开屏般自我展现一番。诚然,三寸不烂之舌再加上一副铁齿铜牙一定会招来别人的明眸睐眼,相信任何人都乐意在大庭广众之下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口吐连珠妙语。而广疏学浅的你,只能在灰暗角落垂头丧气,抱怨自己肚子里的墨水太少。

语文是知识传承的桥梁。相信你一定读过都德的《最后一课》吧,小说以沉重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那是一个被侵略的小村庄,正在上学的孩子们被告知将来不能再上语文课了,还被禁止使用自己的语言。然而他们的老师,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失落又不失骄傲地告诉他们:“我们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它永远不会中断,犹如不落的太阳!”而在今天,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手捧着墨香的语文书,还有什么理由不学好它呢?我们的先人前辈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的瑰宝,如琅琅上口的唐诗,竟境深远的宋词,拨人心弦的元曲和包罗万象的小说,对于我们来讲,不正是一次次文化的洗礼吗?

语文,如此丰富多彩的答案,如此重要的生活宝藏,正在以一个巨人的形象从狼籍着败叶的林薮中屹立起来。让我们衷心祝福语文之路越走越好。

㈨ 开放性语文课程思想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以“开放性、多元化”作为一个切入点,试图运用后现代教育学、后现代课程论理论的一些观点对新世纪语文课程的有关问题展开探讨,认为:对语文教育的功能和性质认识要有整体综合、历史发展的观念和允许差异的态度,是一种现代阐释学意义的理解;课程内容要超越教材的限定,贴近社会生活和体现时代变化,勇于对教学“文本”做出创新性的解读;课程实施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定格于一两种“模式”,需要灵活变通,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活动,知识获得是反思、转化的,由课堂上师生互动建构的,师生之间是一种“交互主体关系”;课程评价应该是项目多元、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还特别提出了“建立教师自己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议。

㈩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对确定学科性质有什么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是统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要使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语言作为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意义。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地是思维的工具。人们掌握语言就是为了相互之间交流思想感情。尤其是文学作品,其表情达意的功能更强。“境界说”的权威王国维认为文学作品达到高境界的媒体就是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有“景语”和“情语”,而“情语”是主要的。小学语文教材虽然不全是文学作品,但大部分属于文学作品或具有文学因素。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都蕴涵着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小学语文学科具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语文学科除发挥语言功能。传递知识外,同时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范文,具体地或概括地叙述典型事件,生动地描写景物,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清晰地说明道理,以表达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可以提高思想品德和陶冶情操,使儿童越学越聪明才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再认知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清达意上,体现在发展学生的情思及人格培养上。所以语文应称为表情达意的学科;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学科;语文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学科。具体理解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一要突出语文教学以人为本,二要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化性。
如何体现阅读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明确提出,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语文教学中学法的有机体现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在以往的课堂教学里,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以儿童发展为中心,促进其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1.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师生关系平等是前提条件。只有师生关系平等,学生才可能有“自我”,才能有机会学习和研究。其次,民主是催化剂,在民主的讨论氛围中,学生才会没有心理负担,做到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最后,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哲学中,“和谐”是指一个系统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利学生自主学习。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山中避雨》一课时,我设计如下导读提纲:(1)读课文生字词,了解新词新意;(2)读全文,知道各段段意;(3)读课后的“思考、练习”三道题目,按自己的理解笔答出来;(4)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这样让学生超前自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在当前中学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所谓合作学习,即将班内学生按成绩、兴趣、能力、性别和性格等诸方面的差异编成异质小组,系统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合作性来促进学习,以群体发展为评价,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协作,利用学习资料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将个体间的差异发作一种教学资源,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特别在当今社会,由于个人能力的限制,很多工作需要有团队协作方能完成。因此,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认真开展合作学习,例如,教学《西门豹》一课,在读课文时,教师抓住课后习题“西门豹用巧妙的办法惩治巫婆和官绅”时的“巧妙”,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西门豹的办法“巧”在哪里,“妙”在何处,课文又是怎样写出这种“巧妙”的。
(三)探究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这次课改的重要理论支柱。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与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建构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相对应,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让学生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凡卡》一课结尾的教学是这样的:学生对于凡卡的爷爷能否收到信产生了争议。很多学生认为凡卡的爷爷是收不到信的,因为凡卡在信封上没有写上爷爷的姓名与地址。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能收到信。前种意见是“定论”,后种意见显然比前种意见更有争鸣价值。教师第一次引导研读,问:“你认为凡卡爷爷能收到信的依据是什么?”读后有的学生认为是邮差经常跑乡下,认识“爷爷”(书中并没有指出邮差不认识“爷爷”,属合理推测的争鸣)。也有的学生认为这位邮差知道了凡卡的遭遇,非常同情他,就帮助了他(这不是没有可能,属善心发现的争鸣)。教师第二次引导研读,问:“假如凡卡的爷爷收到了信,他能接凡卡回乡下吗?”学生读后,认为“爷爷”因贫困潦倒,才送凡卡去城里当学徒,若接回乡下,他们都无以为生。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两种意见,殊途同归,都进一步说明了凡卡命运的悲惨。这样争鸣式的探究既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经验,又鼓励学生独创性学习,打破思维定势框架,从新的角度对事物重新审视和观察,想别人之未想,思别人之未思,提别人未提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我还让学生组织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再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又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当小记者,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练习当小记者,对别的同学进行采访。在小组模拟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总结:怎样采访才能获得成功,及当记者应当注意些什么。并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实践,让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本村的主产业“蛏苗”的养殖户们,让他们去了解蛏苗的养殖过程、了解劳动者的艰辛、了解水污染对水生物的影响等问题。学生在当小记者的过程中,充分的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在这次小记者采访中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
四、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你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的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领会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我觉得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语文阅读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的一些粗浅的再认识。总的来说,我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阅读全文

与语文的思想性表现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5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2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4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0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1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9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4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76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39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0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4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6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4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0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