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家好!我是一个少数民族的男孩儿.汉语水平很一般的.请问怎么学习才能提高汉语水平快速
多发这样的提问,多问问各方面的问题。
‘贰’ 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文阅读能力
(一)改变观念,调动积极性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致不是很高,成绩也不很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一是少数民族学生大多生活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感受不到外面大世界、大时代气息;二是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民族之间的差异,诸如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自我意识和共同心理状态,存在着一种潜在的排他性;三是民族母语习惯对他们学习汉语文的干扰造成的困难,也打击了他们学习汉语文的积极性。要调动他们学习汉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要帮助他们改变观念,培养大世界、大时代、大融合的意识,让他们明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民族要自求发展,走向现代化,就必须投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去参与竞争。而民族之间的横向联系必须以一种互相能接受和理解的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我们只有学好汉语文,才能适应即将来到的民族大融合时代。二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这要抓三方面:①课堂教学激趣。首先要教得“新颖别致”,教师要发挥所长,利用中学生好奇、好胜、好新鲜等心理特点去设计教法;其次要因文因人而教,不同的课文,各有特点,应有不同的教法,学生才有新鲜感;教学对象不同,他人的教法(即使是名家)也只能借鉴参考,不能生搬硬套。②考试激趣。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不能简单地打一个不及格了事,而要从试卷中摸清学生的知识缺陷,有针对性地补课,直至学生弄懂再补考。学生学习跟得上就有信心、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发挥出来了。③“降格”激趣。这里的“降格”,是指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的特点,适当降低标准,把最基础的东西教给他们,使学生“易”中得信心。
(二)抓住语言教学这个重点和难点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显然有三大特点:一是母语干扰大;二是语感差;三是语汇少。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语文教学,要从三方面下功夫:①在比较中教授汉语文。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母语言环境中成长,表达和思维都是以民族母语为载体,如果我们指导学生在学好本民族语文的同时,通过比较本民族语文与汉语文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异同来学习汉语文,就容易得多。②关键是培养语感。要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感教学,指导少数民族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语言材料,“从完整的成品中反复体味文章思路的流转和作者细微的情感”,从反复的吟诵中体会词语含义、语法规则以及文情、文序、文境、文势、文术等等。除了课文,广泛的课外阅读也是语感实践的广阔天地。少数民族学生平时课内阅读少,课外阅读更是“三月不知肉味”,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课外阅读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语感实践的机会和天职称论文http://www.51lunwen.com/magazlinelib.html地。同时,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自己去运用汉语言,训练他们驾驭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写整篇的文字,写所闻所感,写的同时,还要加强改的训练。指导少数民族学生自改和互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比如,瑶族学生的作文,常常出现瑶语与汉语夹杂、汉字音译瑶话等不符合汉语言语法规范的现象。我们汉语教师改这样的作文,往往一筹莫展。但是,如果教给了瑶族学生一些修改文章的方法,指导他们自改和互改,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且,指导少数民族学生自改和互改,也是少数民族学生摆脱本民族语言习惯干扰、自我提高汉语言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比如,一篇作文完成后,学生回过头来自读一遍,常常可以发现自己用语上的不规范,自改过来,就有了深刻的印象。缘于本民族语言习惯,自己发现不了,给同学一读,作文中常见的语序不当、民族语言夹杂等不符合汉语言规范的现象慢慢就会销声匿迹。③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积累丰富的汉语言语汇。语汇的贫乏,直接造成听说读写的障碍。要想有效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必须组织引导他们努力丰富自己的语言宝库,在头脑中尽可能地扩大语汇信息的储存,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积累语汇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课文上那些精美的文字,固然要鼓励学生熟读成诵;课外,老师还可以配合教材,制定适应少数民族学生年龄特点、文化程度以及思想性、艺术性强的古今名着佳篇书目,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也可以组织学生选读报刊时文,评点品味,比较揣摩。无论来自课内还是课外的精美文字,都鼓励学生去理解记忆,化为己有。那些暂时不甚理解、一知半解的文段,只要是精美的语言,也不妨“死”记“硬”背。
(三)抓好师资培训和环境营造
要培养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文素质,教师本身的素质至关重要。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语文教师,仅仅具有较高的汉语文素质还很不够,还要具有较高的少数民族语文水平。目前,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普遍存在师资数量缺质量低的状况。少数民族教师本民族语文素质较好,但汉语文素质不理想;而汉族教师往往民族语文水平低。因此,必须抓好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使他们的汉语文和民族语文都达到较好水平,以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有了高素质的老师,就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提供了一个方面的保证。除此之外,在学校教学实践中,要努力为少数民族学生营造良好的汉语文实践环境。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做法:①创设汉语言情景,开展情景教学。比如把汉语言规定为校园语言,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校内一律用汉语交流;组织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作自我介绍,用汉语讲故事,用汉语进行演讲比赛、论辩比赛等生动活泼的汉语说话实践活动。②编写“常用汉语句式”手册。精选常用的典型的汉语言句式,编印成册,发给少数民族学生人手一册,要求熟读成诵。③民族杂居地区,可以组织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听说结对”,来纠正少数民族学生平时说汉语时语音不准、语序不当、民族母语夹杂等口语错误。
‘叁’ 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汉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英盛观察】由于地域等客观条件的差异,城乡教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距。特别是地处边穷地区的中小学受到传统语文教学的观念影响较深,一时无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从根本上扭转语文教学的被动局面。因此,教师除了认真、负责的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更应该结合实际,探索边疆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自学语文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研究科学的、适用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来提高当地的语文教学质量,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
一、当地师生情况分析
教师学历普遍偏低,现时“应试教育”长期对老师的压力,有关教育职能部门、学校都把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的高低与老师的工资待遇和晋级挂钩,驱使了教师功得观念的强化,为高分而教。故导致教师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加班加点(同末补课)、正所谓是时间加汗水等办法来训练学生的应试本领,甚至使用猜题的手段来选择教学内容。这样,不但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也制约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发挥。长此以往,教师们就只能是照本宣科了。
边疆地区的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八九岁未受幼儿教育就直接进入小学一年级读书。他们有的入学从未接触过汉语,也就是说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这使他们学习起来非常困难。部分教师不得不使用“双语教学”,尽管如此,成绩还是不理想,少数几个学生进入中学后仍然不会写作文,根本无法用汉语表达清楚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情况要学好语文谈何容易?
其次,大部分学生进入中学时,学习积极性较高,越到高年级,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性就大幅度下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原有的汉语基础较差,对于理解、掌握高年级的语文知识、技能越来越困难。另外,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家庭困难、未来去向等各方面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的厌学的情绪。虽然政府、学校都给了他们大力的支持(想方法开展各种帮扶活动,甚至向他们承诺将来找工作的问题对少数民族有特别照顾)但是,近年来国家扩大招生,上大学不再那么难,找工作却越来越难,面对这样的结局,很多家长和学生都难以看到学习语文的意义。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态度在很大程度的影响了语文教学。
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策略
面对当地教学的种种困难,我们如何才能跟上形式,把教学质量搞上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教师是孩子的领路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记得曾经有人把教师比作老驾驶员,把学生比作实习驾驶员,师傅要带好徒弟,当然要有过硬的技术和本领。目前贫困山区最需要的就是具有真本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可根据目前的了解,语文教师学历普遍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在紧缺语文教师的情况下,中专毕业就被分配到各所农村中学任教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了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教育改革的急迫性。但是这些教师是利用假期十多天的时间去被动的接受继续教育和学历提高教育,主动提高教学能力,认真研讨教育教学理论的干劲仍然不足。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主动接受继续教育和学历提高培训,同时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陈旧的教育模式,勇于创新。我们要做到任何改进教学的尝试都是一种创新,大胆的去尝试,让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一)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配合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不能全靠父母,也不能光靠学校教师,家长不能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意识淡薄,认为小学毕业会写名字就可以,所以不支持子女上学,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很严重,就是把子女送到学校也很少过问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个别家长连孩子的中文名叫什么,在几年级几班就读都弄不清楚。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家长、学校、班主任和任科教师之间的互相沟通,互相配合,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来改变本地经济落后的面貌,从而推动当地教育的发展。
(二)更好地了解学生
由于我们处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济都较城区相对落后。又因少数民族学生跟汉族学生学习的起点不一样,教师就更应该对教学对象作进一步了解,做到知己知彼,才更有利益开展教学。因为汉族学生是从母语(汉语)到语文,而少数民族学生则母语(瑶语、状语、苗语、傣语、彝语等)到汉语又到语文。其中很多学生对汉语的掌握程度不一,有的甚至用汉语沟通都有一定困难。所以,少数民族学生要越过汉语学习并非易事。例如:曾经有个学生对我说:“他打我的‘堂兄’”,我听后问了半天才弄明白他是说“他打我的胸膛”。
总之,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要比汉族学生多,他们中汉语水平相对较好的,学习语文就更容易。因此,要加强汉语知识的学习,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理解能力。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而不愿“开口”,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创设语言环境,如:游戏、讲笑话、讲故事、开晚会等,培养学生勤开口的习惯,做到有话肯说。那么,大声模仿,大声朗读、大声回答问题、大声练习口语就不是问题了。再培养学生勤读、勤动手、勤思考的学习习惯。学生只要给说会做就自然产生了兴趣。
(三)教师要全面地关心学生的学习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最大的障碍就是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带来的“转译”问题,即把听到的普通话在大脑中“转换”成母语,并经过“过滤”“选择”才能完全理解,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思维。他们的思维需要“转弯”多,费时也相对较多。少数民族学生用母语思维,在造句作文中常出现语序颠倒现象。如壮、汉语“直”译时,汉语的“我妈把新书包放在桌子上。”壮语为“妈我放书包新在上桌”等等。所以,他们在学习汉语时有一个语序由逆到顺的调整过程,且单词还得“对译”。因此,帮助少数民族小学生改变用母语思维的习惯是民族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
怎样培养少数民族小学生养成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呢?
对刚入学的民族小学生,还得用方言辅助授课,但随着时日的增多,师生都要增加使用普通话的频率、难度。汉语拼音是学习汉语的拐棍,要让他们掌握好,但也不宜做过高的要求。在现实中,许多教师常因学生接受汉语不快而把教学时间不断拉长的现象在民族教学中较普遍。对此现象我们不妨引进“快节奏求高效率”这个概念。
“快节奏求高效率”在民族教育中应按正常教学节奏或稍快些的节奏教授语文课,在完成教材教学的同时,适当加进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简单的壮、汉对译练习(或其他民族语言与汉语对译)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加认识的词语应是课文虽暂时还没出现,但是学生却容易认识,且对下一步的学习有用的词语,让他们对这些词有初步的认识,且能对译。如在上第四册《骄傲的孔雀》时,第一课时是解题,接着让学生根据拼音朗读课文。读完课文后让大家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骄傲、炫耀、拖、散步、礼貌、一模一样、五彩洒金、迈步、挣扎、丑等,这些词语要让学生分别用壮、汉语说出它们的意思,若学生说不出来,教师要帮助他们认识理解。当学生基本理解后,再提出以下词语(课文中没有)自豪、自卑、夸耀、大话、吹牛皮、拽、漫步、闲逛、礼节、怪模怪样、五彩缤纷、起步、挣开、丑八怪等等,这些词语一般只以小黑板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认识,并与前面要求掌握的词语稍作对比,如骄傲——自豪,夸耀——炫耀等。通过加强词汇量的积累,为学生用普通话思维打下基础。
总之,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他们对汉文认识的视野,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这是提高他们汉语言实践能力,尽快走上用普通话思维的有效方法。
身处边疆贫困地区的教师除了要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保证他们能留在学校,并平、健康、快乐地往返校园,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让他们认清当前的形势和学习的重要性,诱导、激励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动机,只有让学生主动去学才是最好的办法,在学习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支持、理解和鼓励。
另外,对优、中等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分别他们不同难度的目标,以便于他们能获得成功感,肯定学生的点滴进少,让学生知道自己能行。要以满腔热情去关爱所有的学习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要尊重他们的民族情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提高边穷地区的语文教学质量是个漫长的过程。首先得把学生留住,让学生能够安心读书,其次才是设法用各种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方法方式来教学。在这样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我们不求最好(不能跟发达地区相比较),但求更好,在努力抓尖子生,培养国家栋梁的同时,更要特别注意培养中等生和后进生,升学无望不等于一生无望,他们才是改变地区贫穷、落后面貌的主人。
总而言之,在边疆少数民族多的地区,语文教育需要教师更进一步的努力,需要老师们的齐心协力,争取让语文教育取得进一步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陈红寿《中国民族教育论丛(五)》[M].成教科技出版社,1992
2、江平,朱松年《小学语文教学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1
3、谢启晃,孙若穷《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战略抉择》[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
4、包南麟《小学语文教师》[M].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