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老师如何培养学生思维

语文老师如何培养学生思维

发布时间:2023-07-01 10:23:04

㈠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晌消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在学习的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特优势,课堂无疑是培养学生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以下浅谈一些关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学习的兴趣
教师加强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课堂教学应该风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感、有笑声、有讨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控者,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力量的所在,体验到创造性思维学习的兴趣。从而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创设情景,启动思维
小学生好奇心强,在教学中教师设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激发尊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会想象丰富、思路开阔,才会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如:在教学《家》这课接近尾声时,我说:“这首诗写得多美啊!现在,让我们也试着做个小诗人,用‘什么是谁的家’的句式来作诗。”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夜空是星星的家,夜空也是月亮的家。”有的学生说:“宇宙是飞船的家,江南是荷花的家。”我不禁连连点头。也有学生说:“树林是小兔的家,树林也是小鹿的家。”还有学生说:“春天是小草的家,秋天是果子的家,冬天是冰雪的家。”多么富有诗意啊!这样,不仅巧妙地进行了语言训练,丰富了对诗歌的理解,更开启了诗性思维。
三、让学生播上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应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凭借教材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想象。如《锄禾》一文中有一副插图,画的是一个除草的农民,在烈日下擦着汗,抬头望着太阳。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设身处地想象这位农民当时又累又渴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这首古诗时,能够通过想象化难为易。教学“孤帆远景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时.可以先准确,生动地描叙情景,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犹如亲眼看见,李白送好友后呆立江边不肯离去,若有所失的神情。学生展开想象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了李白与友人的真挚情谊。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理解关键词句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可以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有些课文的关键句子在文中起哗谨羡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思考,从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发展思维。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学这一句时可通过比较,讨论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我是这样安排提出问题的:一、两个“幸福”的含义是一样的吗?二,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出问题后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后,汇报研究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点拨,师生共同总结出:两个“幸福”的含义是不同的,作者把幻想和乱拍现实作对比,说明小女孩尽管有着美妙幸福的幻想,但结局却是悲惨的。这就告诉我们,在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小女孩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要过上“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幸福生活,只有穷人团结起来,推翻吃人的社会制度。学生在比较过程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知道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趁着学生们感动得热泪盈眶之时继续拓展学生的思维,接着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我们长在红旗下,生在幸福中,该怎样做呢?这时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思考,会有不同的思维(可能会说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等)。感动之余,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这样启发学生深思,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究,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勤思、善思的学习习惯。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教学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将来发展创造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㈡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
语文教学是一门目的性和计划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初中语文教师一般根据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首先,教学目标是培养计划确定的依据。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般包括:学生改写、缩写的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能力,提取关键信息的思维能力。其次,语文教师要根据培养内容的不同,恰当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在讲授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时,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诗句中所描绘的场景,并将其呈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在训练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时,写作训练是最常见的练习方式,学生对一篇文章的完成不仅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是衡量学生整体语文水平的体现。最后,教师要不断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监控,不定期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督促学生积极反思自己的语文学习过程,及时总结得失,灵活调整自己的语文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
(二)创造环境,开发学生思维
1.课前导入,启发思维
课前导入和开门见山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授课方式,开门见山就是直接进入主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处于迷茫状态,而跟不上老师讲课的思路。所以课前导入是语文教学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导入环节就是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逐渐进入讲授主题,课前导入的目的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另一个是活跃学生大脑,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出的问题。课前导入一般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导入、故事导入、名人名言导入、相关视频导入的方式等。比如在讲授《苏州园林》的一课时。课前导入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苏州园林的照片,并配上相应的音乐,让学生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观看完之后可以要求学生谈一些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课前导入,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2.从文章着手训练学生思维
文章是初中语文学习的有效载体,为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思维能力,初中语文的教材内容包含各种题材的文章,一般来说主要是包括说明文和科学小品类的常识性文章和包含诗歌、散文的文艺性文章。不同的文章体裁需要学生及时转化学习的思维模式,比如文艺性文章属于含蓄性质多一点的,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将感情融入到文章中,使学生的思维随着作者感情的变化而变换,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
3.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观察能力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点。迁移能力不仅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多是指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的锻炼。比如学生在学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样充满情境的诗句时,就会在脑海中会浮现出相应的画面。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必须适应新课改的时代步伐,彻底更新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相互配合,循序渐进地开展思维培养的过程。

㈢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它能够反映客观规律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联系。作为智力核心成分的思维能力,它是认识的理性阶段,每个人认识世界的活动不只限于认识世界的现象,而且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青少年的思维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既要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又要着重培养、训练逻辑思维,思维能力是通过它本身的活动过程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思维能力。下面就语文课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下具体的方法。
一、训练语言,发展思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指导学生学语言。语言是思维的武器、理解的工具,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即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离不开语言,二者相互联系。我们不难发现,语言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每每与思维活动分不开。在认字、写字方面出错多的是观察力较差的学生,因为有较强的观察力就能看出字形、写法的细微差别;词不达意,语病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因为有了清楚的思想内容找不到恰当的词来表达,而是思想本身就不清楚或概念模糊造成的。因此加强语言训练,要让学生多读新闻、报刊。针对某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可分析的角度,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启迪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某中学的学生从四楼爬窗致残。我就引导学生针对这一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从现象得到教训和启示。分析这些问题时,学生往往投之高度的热情,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思维就像烧开的水一样被激活。这样以训练语言为手段,发展了学生思维,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设疑问难,启迪思维
1.利用设疑把握流向。学生的课堂思维比较活跃,其中也不排除散的特点,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点,适当设疑,把握思维流向,语文学习更应当经常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产生矛盾的情境中通过积极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阅读教学中的设疑便是思维锻炼的有效途径之一,一般采用问答的方式。在《斑羚飞渡》教学中,我利用三个提问导入新课,斑羚为什么要飞渡?斑羚到底怎样飞渡?从斑羚悲壮惨烈的飞渡中,人类领悟到了什么道理?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诱导学生的思维,并规定了思维的流向,使学生的思维很快地顺势进入对课文的认识、理解。
2.利用设疑吃透题眼。所谓题眼即文章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破重点。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在于教学是否突出了重点,那么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这是每个教师深思熟虑的问题,而设疑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个中心的。如《社戏》一文,为什么作者在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通过设疑,启发诱导思维,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是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从而使学生的智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3.培养质疑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单纯依赖应付提问,不能消极地接受问题情境,而是应当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习惯。习惯的培养,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时,也应借重行之有效的训练常规。比如:在阅读的六步自读法中设置发问一步,要求学生按照依次递进的三个问题,自问自答,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即:写了什么写得怎样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自问自答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三、组织讨论,激励思维
课堂讨论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动脑、动口,互相启发,引起共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集思广益,培养了能力,增加了智慧。
1.讨论难点,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点,如果采用讨论的方式,把难点交给学生分析,效果会更佳。《孔乙己》中的结尾就这么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有学生问:孔乙己的死,作者用了互相矛盾的词‘大约’和‘的确’,这是不是错误的呢?对此我先不作直接答复,而是让学生讨论,发表意见,同时提示学生联系上下文,然后统一意见。这样提高了认识,解除了难点。
2.讨论疑点,提高辨析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发现一些疑点,把这些疑点提出来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提出疑问,认为小说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不恰当。理由是爸爸的花儿与本文关系不大,课文主要是写爸爸。这时,我就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结果无疑是两种意见,但更多的学生认为,本文标题精巧,别有用意。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是实指爸爸的夹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这样既含蓄又形象,更能突出中心思想。无疑,对疑点的讨论,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解除了疑点,提高了辨析能力。
3.讨论议题、材料,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多角度、多侧面地开展。中学语文学习,根据语文课的特点,特别要注意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应用,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创造性思维。一个题目,一个材料,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同一个人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理解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经常让学生讨论议题、材料,不但可开拓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而且可以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如论牵牛花这个议题,学生认为只有一个角度可以理解因为不能自立,所以只好依据在他人身上。但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任何议题、材料都可以从多角度探索。其二角度:过程的依赖性使它总是按别人指导的方向前进。其三角度:无论多么艰难,只要有一点可能就不停地攀登。其四角度:善于借助外物,所以总比外物高出一截。其五角度:无论攀到什么高度,根还扎在泥土里,因此能开出美丽的花。这样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了。

㈣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由此看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是育人的重要内容。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呢?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
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的体现。正如名人所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导思的过程,若起伏跌宕,充满有张有弛的流动感,若清新别致,能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则必将营造出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那么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呢?
1、精心设计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例如:我在讲《口技》一课时,先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录音《洛桑学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努力听,三分钟后让他们口述从中听到什么、洛桑表演了哪些内容。紧接着启发学生:假如一个表演者,在舞台上两手空空,他却能演奏出优美的blues,模拟出“泰坦尼克号”的汽笛声,弹出凄婉的《二泉映月》,他依靠的是什么本领?这在曲艺中被称作什么?将学生不知不觉中带入了《口技》之中。
2、 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势利导激活思维,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思维能力的又一策略。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例如教学《狼》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是,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胆怯地站了起来,低下头,不敢说。我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很有价值,你能说出来供大家借鉴吗?”听到这话,这位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颤声道:“老师,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虽然失败了,但它们配合默契,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这位同学涨红了脸,两眼熠熠闪光。此后,他经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一问一答,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智慧之门。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感知——体验——理解——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能使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核心还是思维能力。如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呢?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探索:
第一,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快,对问题迅速作出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持久地加以训练。例如教《皇帝的新装》时,在初读课文后,可设计以下问题来整体感知课文,并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1、此文的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2、采用最简洁的话概述故事的内容。3、作品中最可笑的人是谁?最可恨的人物是谁?最可鄙的人物是谁?最可爱的人物是谁?为什么?4、勾勒出人物的特点(每个人物不得超过十个字)。通过抢答,评出优胜者。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全方位的整体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第二,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不迷信,分析判断有独到见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教师还要善于设计问题,所设计问题,既能给学生创造思索的空间,又能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范例,使学生明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思维发展的历程在教师这盏智慧之灯的指引下顺利航行。例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提出:“东京也无非这样”中的“也”是关联词语,可是前面又没有句子,与谁关联?文章的第一句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看似平淡的地方,老师却提出了如此深刻的问题,学生马上陷入了思索。顷刻,学生举手答到:“这句话有潜台词,前面省略了。”又一个同学答道:“大清帝国日暮图穷,腐败不堪,作者才东渡日本寻求真理,而到日本看到的是中国留学生依然浑浑噩噩、醉生梦死,令作者义愤填膺。”又一学生道:“‘也’字蕴涵着作者无限悲愤之情。”教师善于问,学生善于思,在问答中授之设疑之法,于平淡中见疑,于无疑处生疑,这样的思维成果才会有独创性。
三、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钻研和思考问题,对事物的认识不满足于表象,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其方法是:抓住矛盾加以展示。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引起思考,无论是文章的主旨,还是结构安排,或是细节描写,只要抓住课文的本身矛盾,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学习《孔乙己》时,教师提出:“孔乙己既穿长衫为何站者喝酒?既穷为何穿长衫?”这一问挑起了矛盾,学生思想产生了碰撞,陷入了积极思考。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这一笔实乃用心良苦,浓缩了孔乙己的整个精神世界和社会处境。通过探究学生不仅理解了作品的深意,也学会了一种质疑探究的方法——于矛盾之处生疑探疑,进而锻炼思维的深刻性。

㈤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

一、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根据问题提供的所有信息,从多个方面以分析探索的方式去思考,以求得大量新颖思维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一般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我在教学中利用这些特点,注重了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流畅是指在解决问题时,能从一个方向上流畅地产生了多种同类型方案。它以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记忆为基础。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少串新连旧的综合练习,以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得到培养。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在解决问题时,从不同方向上产生出不同类型的方案。它以灵活性作为基础。我在教学中采取用一题多解、一题多思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让学生在“多解”“多思”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解决问题的新颖、独特性。它以流畅性、变通性为基础。为此,我力争使教学富于探索性,精心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发扬教学民主,引导学生分析学习效果不好的原因及对策,帮助学生一同分析、探索学习中产生的困难或疑惑,鼓励发表与同学、老师不同的观点,鼓励质疑问难,尤其是对教材、教师的讲解有不同看法的。评价时,对学生思维结果中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合理成分或新颖的东西都要加以肯定,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然后全面的进行分析和讲解。
二、注重联想,想象力的培养
联想是根据事物间的各种关系,由此及彼,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能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内的联系,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想象是一种以创造图像为目的的心理过程,是智力活动最活跃的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离不开想象力的培养。联想和想象力有利于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方面,我着重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观察。
中学语文教材中,可用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精心引导,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观察训练。要求学生观察时做到认真细致、全面深刻、有序有向、有静有动,还要做到多看、多听、多想、多记,使自己的头脑尽量储存多种多样的表象,更于展开联想和想象。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大胆地提出疑问,对天真幼稚的问题也要耐心解释,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逐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为解决问题设疑、质疑。通过质疑问难,发展学生潜在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善于利用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应用原型启发去解决问题,是导致创造、发明的主要思维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原型启发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我采用了如下两点做法:
利用同类原型进行启发。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它为学生提供了训练语言的情境,是练能力养习惯的实例。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就必须抓住有关实例进行启发、引导、激发。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描写出了一个想象中的理想小屋,这是培养想象力的很好的课例。我们在教学时应有这方面意识,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进行想象创造的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想象的欲望,并逐步培养其能力。
利用逆向原型进行启发,如讲解《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不按先后顺序先讲马克思的贡献后讲作者和人民对他的态度,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能反映作者和人民对马克思感情态度的词语,学生回答“尊敬、爱戴和悼念”,那么就从逆向提出问题为什么马克思会得到作者和人民的“尊敬、爱戴和悼念”?学生就积极的在文中找答案了,引出马克思的贡献这部分内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质疑,培养兴趣,又能帮助学生跳出惯性思维的束缚,学会逆向思维,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新颖和创造性都是有益的。
创造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人的个性特征有关。人的聪明才智只有辅之以良好思维个性品质才能发挥它的效能。个性品质作为一种内在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创造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才能的发挥。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学生来说,他们每个人的未来是多元的,发展是多极的,我们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他们绑在同一马车上向同一方向前进,而应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㈥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放下“架子”,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以关切的眼神关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影响学生,以幽默的语言启迪学生。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激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亲切地交流,使学生感到自己被信任、被理解。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
2.创设和悦的情境氛围
语文学科本身充满着“情”味,这是它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显着特点。情感又是儿童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出一个充满智慧、蕴涵情趣的教学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二、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创新品质
1.培养思维的求异求优性
人的创新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许多科学技术的发明,正是摆脱习惯性思维束缚的结果。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如《司马光砸缸》一课:当孩子掉入水缸时,司马光当机立断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孩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司马光的办法外,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小孩?然后,让学生分析比较哪种办法好。以此教会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懂得“同”中求“异”,“异”中求“优”的思维方法。
2.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纵向探究,启发他们在学习中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如此,学生的思维才会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纵向发展。

三、鼓励质疑问难,激活创新思维
1.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存在差异,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深浅不一。作为教师,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深是浅,都应给予表扬鼓励,这也是训练学生勤思、敢问、善问的关键。如教学《秋天的果园》一课时,有学生说:“我读懂了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紫紫的葡萄都是在秋天成熟的。”另一位学生大胆反驳:“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新鲜水果,不一定秋天才成熟。”教师满意地点头。然后,顺势给学生讲解科学种植的原理和方法,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刚才提问的学生更是喜形于色。
2.多向质疑,激活学生发散思维
所谓“多向”是指从各个方面进行发散性思考,可以由里向外作“辐射”质疑,也可由外向里作“聚点”质疑。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有这样一句话:“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句子进行质疑:从字面上来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语气来看,说这句话时,鲁迅先生的心情是怎样的?从上下文来看,这句话揭露了什么?从表达手法来看,“四周围黑洞洞”指的是什么?谁会“碰壁”?从说话的对象来看,面对一个孩子纯真的发问,鲁迅先生能将反动派的迫害清清楚楚地告诉她吗?从时代背景来看,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通过多向质疑,学生可以多侧面、多方位、多层次地来理解这句话,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随机质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只要有创新,就会出现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不应形成固定的模式。有的质疑可以安排在课始,有的可以放在课末,有的则宜安排在课文研读之中。

四、发挥丰富想象,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也有人说: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一切创新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使他们的智力活动突破个人的认识局限,使知识和能力连接起来。当然,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一要合情合理,二要有根有据,三要力求丰富。小学语文教材本身也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契机,充分发掘学生奇思妙想的潜能。

五、强调主动尝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培养那些只能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儿童的思维尚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促进思维、激发灵感。正因如此,在语文课上,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选择、主动判断。如教学《黄山奇石》的三块石头时,笔者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哪块石头就先学哪块,喜欢哪句话就针对这句话理解……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在讨论和背诵中,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巩固。可见,在充分地选择和表达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㈦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一、比较异同训练
比较就是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是找同找之异,异中之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 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有助于提高思维的变通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辨能力,也有助于提高综合能力,这种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得相当普遍,频率也高,它不仅适用于理解性的问题,也适用于学习基础知识
二、逆向思维训练
苹果落在牛顿头上,牛顿由此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因为他运用了逆向思维:为什么苹果往下掉而不往上掉。实践证明,对某些问题利用正向思维不易找到正确的答案,一旦运用逆向思维常常会取到意想不到的功效,这说明逆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阅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逆向性阅读分析。如指导学生阅读《愚公移山》时,引导学生思考: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走太行、王屋二山,他为什么不搬家呢?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教师逆向而指导学生思考,容易触发学生的阅读求知欲和探索欲,制造一种矛盾,学生能够在思考后,产生一种质疑的品质。逆向阅读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
三、发散思维训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对同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就有不同的看法,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意义。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提出多种解答思路,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进行发散性思考和理解,以另辟蹊径,求取新解。如,学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之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课文,并强调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作多向思考。
四、想象思维训练
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绘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思维可以通过情节续写、内容扩写进行训练。
五、系统化训练
语文知识面广、量大, 怎样有效地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来面对当前多角度、结构化和大覆盖的考试试卷呢?这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
系统化是把各种有关材料归入某种一定的顺序,纳入某种一定的体系。语文基础知识运用系统化思维复习,就是在扎实理解和熟悉掌握具体知识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把所学知识加以全面、系统地梳理,从而把握其知识结构,把以前学到的知识变为能按规律运用的活知识。

阅读全文

与语文老师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1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6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7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6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9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4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