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老师如何当好读书的种子

语文老师如何当好读书的种子

发布时间:2023-07-04 20:50:47

小学语文老师如何将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

小学语文老师如何将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我校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朗读背诵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
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中。如此引导,学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有陶冶了情操。
三、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即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㈡ 【每日阅读2】语文老师要做“读书种子”—温儒敏

    我在一篇文章《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中谈到“吕叔湘之问”。三十多年前吕叔湘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这种状况至今未有根本的改变,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未能抓住培养读书兴趣这个“牛鼻子”。语文课改来改去,还是未能改进读书少的病况,很多语文课仍然是老师讲得多,活动讨论多,作业操练多,唯独读书不多,孩子们读书的兴趣不多。语文教学要提升效果,必须回到语文的本质,就是“读书为要”。

    文章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认为有必要加大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的区分,最好采用的“1+X”的方法;扩大阅读量。提出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多种有用的读书方法;要提倡“海量阅读”,鼓励“连滚带爬”地读,以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

    还要容许学生读“闲书”,尊重他们的“语文生活”,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读书状况要纳入评价。但要真正实现“读书为要”,并不容易,因为还得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语文老师自己先要喜欢读书,把读书当作良性生活方式,成为“读书种子”。

    很多语文老师也读书,但读的主要是与职业需要相关的实用的书,属于“职业性阅读”。一年到头除了读几本备课用的书,其他很少读,顶多读一些畅销杂志,大部分时间都是网上的“碎片化阅读”。手机上的媒体有一种“魔力”,捆绑住很多老师,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腾出来的那点时间,也被流行阅读占据了。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不读书、少读书,“腹中”装的大都是所谓“戏说”“文化快餐”“二手货”“鸡汤”,或者塞满许多“爆料”“段子”“揭秘”之类,那个“气”怎么可能“华”,又怎么可能提高教学水平?

    我们不能指望所有老师都成为“气自华”的“读书种子”,但起码有相当部分的语文老师喜欢读书,并带动学生喜欢上读书,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有希望了。

    现在社会心态浮躁,拜金主义流行,大家都没完没了地忙,难于沉下心来读书做事。但教语文是要有心境的,语文课人文性很强,教师的学养以及人格素养就格外重要。讲学养,既是教书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精神成长的需要。因此,无论多么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哪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不要一窝蜂都在应对现实需求,评级呀、教学检查呀,还有没完没了的各种事情。当然这些都要应对,谁也不可能完全超越,但要保留一份清醒、一点距离,免得被动地全部卷进去。喜欢读书,有自己某一方面的专业爱好,能多少进入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有些发言权,这太重要了。在这种状态中,会有成就感,同时也让自己保持思想活力,还能帮助抵制职业性疲倦。

    我在《信息时代的读书生活》中提到,为何现在人们普遍比较焦虑?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比如解释为“文化冲突”“社会转型”“市场化”“两极分化”,等等。但还有某些更深层的引起焦虑的原因,那就是信息过量。

    如何解决信息过量可能造成焦虑这个问题?面对信息过量现象,要有自觉,让自己具备一点信息传媒素养,知道现代信息传播的规律。对信息时代带来的阅读方式的一些重大变化(比如传播渠道方式),既要接受它,又要“看穿”它,而不是被动面对,不是被裹挟。

    对于网络信息,自媒体包括微博、微信的传播特点,都要有一定了解;尽量选择相对良性的信息渠道,适当减少信息量;对铺天盖地的信息,自己要有一些过滤分析。要培养自己的“定力”,这里说的“定力”,包括应对和过滤复杂过量信息的能力,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态度,以不变应万变的眼光,还有平常心。具体来说,要少看微信多看书。

    在烦躁的“大气候”中,尽量让自己能心静,有一个好办法,就是用更多的时间沉下心来用传统的方式读书,重新捡起纸质的书来读。读书可以让你适当超越过量的浮躁的杂乱的信息环境,有定力,有眼光。

    我还特别用了一个词——“读书养性”。无论是网络阅读,还是纸质书的阅读,总之,都是要营造一个“自己的园地”,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养性,可以练脑,这不仅是能力,也是涵养,是素质,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阅读可以拓展视野,可以接触人类的智慧,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可以让人在精神气质上超越庸常的环境。

    “读书养性”和读书的实际目的不矛盾。读书为考试、为谋生谋职,都是必要的、合理的、实际的,但也要树立更高的“养性”的目标,让这个目标把考试、谋职等实际的目标带起来。

    “读书养性”其实是“大格局”,也可以从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的角度来看。人生观和世界观决定人对整个人生意义和世界价值的基本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真善美、生与死的本质、人与自然、人性与社会性、社会公平的准则、伦理道德的底线,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本源性的,有的还富于哲学含义,属于终极关怀。

    对这些本源性问题的探讨与摸索,也就导向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可能从根本上决定人一生的追求及其思想行为模式。这种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甚至比知识获取更加重要。而读书,特别是在浮躁的信息时代培养起良好的阅读品位和习惯,对于建构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建议不只是给学生的,同样也可以和老师们共勉。围绕如何读书,我在那篇文章中也提到一些建议,我想中小学老师也是可以参考的。首先就是要列读书的计划和书单。

    读书总不能抓到什么是什么。网上阅读一般容易无计划,跟潮流。如果要“充电”,就必须有一定的计划性,还要注重经典性,多选适合“悦读”又启迪心智的作品,而不能采取网上阅读的那种姿态,只跟随潮流或者完全由着性子来读。

    我建议每个老师都有一份自己的书单,设定在几年内应当读哪些书。要有计划,有整体考虑,让读书有些系统。书单要考虑时间的安排,有可行性,一般来说,可以包括三部分,这是可以套在一起又彼此交错的三个圆圈。最外围的那个“圈”,是通识的部分,这些书应当是最基本的,凡是上过大学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应当读过的。主要是中外文化经典,是最基本的书。阅读的目的,是接触中外文化经典,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这是一部分,最外围的一个大的阅读圈,量不一定很多,比如三四年能通读十来种中外经典,就很不错了。

    第二个“圈”,是与自己从事专业或者职业相关的部分。比如,学物理的,可以给自己安排读点化学、数学、生物以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书,还有就是与物理学有关的邻近学科领域方面的书,也可以读点类似科技史、科技哲学以及教育类等领域的书。学文科的,也要读点理科的书。语文老师读书的面应当比其他学科更宽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打基础,拓展专业视野,触类旁通,活跃思维。

    第三个“圈”,是核心部分。这一部分的书目主要围绕自己的专业,或者自己特别感兴趣,希望有所研究,有发言权的那些专业,应当有比较明确的指向。倒过来看,最核心的那个部分,是专业和职业需要,当然最好不完全就是现炒现卖的书,要有自己保持兴趣的课题或者领域。

    当然,这三部分书目之外,还可以有一些消遣的、娱乐的书,但不应当是主体,也不必计划太强,不用专门设定一个“圈”,随意读一点,调节一下就可以了。

    以上建议老师设定各自书单的三个圈,应当理解为就是三个部分,彼此可以交错进行。总之要有些系统,有些计划,促使自己在一定的时段内读完一些基本的书。书目不要设定太多太满,主要是基本的书、经典的书。现在社会比较浮躁,大学生除了考研究生,很难安心读书。大学四年,真正完整阅读的书可能很少,大都是为了考试潦潦草草应对式的阅读。那么现在当老师了,应当重新把大学期间应当读而没有好好读的那些基本的书重新读一遍。我看这比很多培训管用。

    鼓励和要求语文老师当“读书种子”,要有一些政策保障,要有具体可行的措施。我提几点建议。一是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的校长,必须重视这件事,要给学校、教研组和老师读书的空间。不要什么都管,不要太多干预,不要搞无休止的评比检查。可以规定给教师安排必要的读书时间,支持鼓励学校开展教师读书活动。

    二是提倡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制定各自的读书进修计划,包括适合自己的书单,尊重教师在读书方面的自主性,保证读书计划的可行性。

    三是更新教师培训的方式与内容,各种教师培训都重视激发读书兴趣和指导读书思考,要有措施鼓励和支持建立读研修小组,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四是高等师范教育要调整完善课程体制,在读书特别是读基本的书方面有切实的要求,从源头上改变语文老师不读书、少读书、缺少“文气”的苍白状况。

    语文教育界有太多的流派、太多的经验、太多的改革,老师们有些目迷五色,很累、很焦虑,现在需要安静一点,能静下心来读书。这比什么改革模式都更实际,也更重要。不要再坐而论道了,不要再争论不休了,希望大家能把一些好的想法转变为切实的措施,能改进一寸就是一寸,逐步让更多的语文老师成为“读书种子”,从根本上提升语文教学的水准,也许还能多少带动改变国民不读书、少读书的糟糕状况。

㈢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带动学生阅读我的职业成长经历

     

在窦桂梅这本《回到教育原点》着作中,被书中一句话所吸引: 读书,是每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所必需的生命方式。

是啊!阅读是教育底色,是知识根基,是教与学的根本。

任教语文四年,兼任班主任四年,有迷茫,有压抑,有疑惑。每天一睁眼就是旋转的陀螺!我知道,这种对教育的迷茫,对教学的无力感不是靠师傅手把手传授技能就能解决的,要想站稳讲台,必须学会自己独立成长起来,而成长的基石就是阅读。

我读的第一本书不是多么伟大的教育着作,而是闫学老师的 《给教师的阅读建议》。未走上讲台时,我单纯的以为当老师的只要专业知识过硬,文学素养深厚就可以了。其实不然…… “作为教师应该有的知识结构,不仅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开阔的人文视野”。

因此,自2015年10月1号开始,我自订的“每日20阅读”计划开始实施了。三年半的时间里,我不仅读中外教育着作,更读文学作品(经典和大众的都读,又跟着班里的孩子们开始读经典文学。)中间搀杂着哲学类以及沟通类书籍。

读书是一种“静趣”,是一种“心趣”。因此周一和周三的班级午读课,就成了我个人的“读书分享秀”。上半年,班里新转来一名女生,因性格原因和家庭因素,开学一个月有余,却怎么也无法适应住宿生活,一日,跟爸爸说:“你再让我住校,我就从楼下跳下去!”话出,吓坏了爸爸更吓坏了我,十几岁的孩子对待生命如此之轻,谁之过?真心痛!对待这样的孩子,如何教育?单纯的说教,单一的训斥,管用吗?刚好那几天我刚读完了余华的作品,一个想法跳出了脑海:为什么不把读到的故事和感受跟学生们一起分享呢?读书有时候更需要仪式感,于是有了如下课例:

孩子们,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故事是我这几天读的一本书,主人公叫徐福贵(边讲边板书,因书中人物较多,为了便于孩子们理解记忆,我列了人物思维导图)这个人是地主家的少爷,家里非常有钱,因为年轻不懂事,非常好赌,最后把家产全部输光,自己的爹也给气死了。渐渐的,徐福贵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振作起来,可是上天对他 真不公平啊,自己优秀的儿子友庆被医生抽光了血,死了。自己的女儿倒是健康,最终嫁人 。本以为可以享福了,谁知道女儿在生孩子时也死了,就这样,徐福贵带着刚出生的外孙和女婿生活在一起。可女婿为了多挣些钱,在建筑工地干活时被掉下的石板砸死了。孤苦无依的徐福贵带着外孙苦根生活,可那时候家里穷啊,没东西吃啊,有一天苦根生病,徐福贵就给他做了很多的豆子想给他添点营养,可没想到,苦根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一下子吃太多,最后撑死在家中了。徐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的死去,只剩下他一个孤零零的老头和一头同样年迈的老黄牛作伴(课堂里由最初的嬉笑,到叹气声再到议论声一片)孩子们,故事讲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高举小手:徐福贵太可怜了;活着太难了;故事太悲惨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太好了……

孩子们,这是我这几天一直在看的余华的《活着》,我们现在的生活多美好,可有的同学却不时的把 “死 ”挂在嘴边上,你们想一想,我现在过的真的比徐福贵还艰难吗?死是痛快了,可父母怎么办?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情了。孩子们,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看这本书,书里讲的比我精彩哩!

一本书,一堂课,别样的知识。就这样在学生心里打下了烙印!趁热打铁,周五午读课,我又分享了余华的另一本书《许三观卖血记》,让学生们再一次感受生命的美好,再一次感受生活的美好。

周六,我接到了班里很多家长的电话,纷纷咨询如下:  徐老师,孩子一回到家就兴高采烈的跟我讲故事,还说要看这本书;徐老师,你这种教他们看书的方法真管用啊;徐老师,听孩子讲故事,我都想看这本书了,能否借给我看看?……

听后,我是真高兴。高兴于我的工作如此神圣;高兴于我自己不再感到教育的无力和困顿;高兴于我的读书分享能带给学生“想读”下去的动力。正如闫学老师在《给教师的阅读建议》中说过: 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教师必须先读起来。 我真庆幸,我读过的书,我讲过的故事,对我的学生有如此深的影响。我更没想到学生能带动家长一起读书。 

受到家长们的鼓励后,我就用这种“以讲代入,后读补入”的方式和孩子们共读了周国平的《妞妞》感受到不轻言的父爱;共读了东野奎吾的一系列书籍,感受人性的或纯真或险恶;共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感受近现代的悲惨,学生们对团圆媳妇感受颇深;与班里住宿生分享了《人类简史》虽然难读难理解,但孩子只要对其中的一些章节感兴趣(如关于木乃伊,关于金字塔,这些章节孩子们很感兴趣)就有读下去的动力!


闫学老师的这本书,对我帮助最大的是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读书?怎样做读书笔记? “凡是遇到值得精读的好书,首先做好大量的读书摘记,然后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思考化为一篇篇或长或短的读书随笔。” 因为平时不仅担任班主任工作更任教语文教学,忙碌了一天,静下心来阅读半个小时,着实很难静下心动笔墨写读书随笔,因此这两年读书生涯我专心做好一件事—— 那就是将读书摘记落实好,然后在摘记后用红笔简单写下自己的反思与想法,失误或改进的方法,不足与需要补过的地方。一本书读完后,我就在朋友圈里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书评),字数不限,没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也算是读的身心愉悦了。

从加入教师队伍到目前,已四年有余。从最初的读闫学的书,陆陆续续的读了教育着作《美丽的教育》《零距离师生关系》《夏山学校毕业生》《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正面管教》《教师怎样与家长有效沟通》(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与家长的关系)《回到教育原点》《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放下孩子》等等近55本;读了情绪管理类书籍《别让坏脾气毁了你》《你变了,世界就变了》《不完美,才美》上下册》《那些伤,为什么我还放不下》等15本书;又读了沟通说话类《说话的魅力》《北大口才课》《沟通入门,说话入理》等15本书。先后又读了小说类,散文类,哲学类等等(记不清多少本,这类书读后会当成故事讲给学生们听,然后他们很有兴趣去自己读。)又为学生们在午读课上共享历史类《镇墓兽》(整整读了2个月的午读课,一节课30分钟)。从最初只能静心读20分钟,到现在能一坐一读就是一天,要问我坚持的动力是什么?我没有多大雄心壮志,对曾经的读书没有什么想法。仅仅是因为我的师傅说我“要提高自己的修养”;仅仅是因为家长反映“你说话太直太难听”;仅仅是因为孩子们私底下说我“像颗炸弹,一点就着”。这个时候,我才觉得,改变现状,才能改变自己。

“改变”没那么难!要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也没那么难!


《给教师的阅读建议》中说 : “只有借助阅读,教师才能真正站稳讲台”。 阅读改变教育,更改变了我,它让我的心变的柔软可亲。在往后余生的教育教学生涯中,阅读在,梦就在,我的教育理想就在。

㈣ 当好语文老师的建议

要当好语文老师,厚积薄发必不可少。如何在词汇量少的低年级孩子的课堂上读出“文”“质”之美,上出语文课的“韵”来,应是语文老师始终关注的问题。

因此,尽量从细节入手,尽量让语文课更“美”一些。

第一、读得彻底。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这节课老师用了近十分钟进行阅读。读得分量足,形式多,层次明显。我留意观察,其中有示范读,自由体验读,配乐读,尝试读、齐读、评读、表演读,拍手齐读等等总共有九次之多。读得由浅入深,由听读欣赏,到自由研读,由模仿读到自由发挥读,由个别体验到合作读书。真正体现了新课标反复强调的“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我们看到:孩子们读得摇头晃脑,手舞足蹈,一个个小脸通红,小眼放光。

第二、教得巧妙。

我们常常评价一堂课会这样说:老师教得真好!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得好不如教得妙。教是为了不教。如何达到不教而教,无为而无不为?我觉得这节课有两个精彩展现:注重角色体验,课文中所描写树与小鸟的友谊,引起学生的共鸣,那么任何转化成自己的体验呢?蒋老师让学生扮演树和小鸟,使学生转化了角色,说自己想说的话。教学的空间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在自由的讨论中,产生了碰撞,升华了情感。学生自我的课程资源得到了较大的释放。

许多课上得很完美,就像一个闪闪发光的宝石,但距离实际课堂却遥远而不可企及。可是,蒋老师的这堂课却显得质朴而清新,像海边漫步时无意捡到的'小贝壳,可爱而让人惊喜。

第三、品得真心

例如蒋老师全面关注学生,在培养学生的习惯方面很细心,耐心。如:别人读生字的时候要认真听;同学读错了不能笑话;提示学生说话要完整;对同学的朗读在评价时都是从正面表扬为主。

第四、演得投入

课堂设计了的“假如我是爷爷,你是小树,你想对我说点什么?”“炎热的夏天到了,我们为你们撑开绿色的小伞,你想说点什么?”并为学生更好的感受课文传递的信息,蒋老师还设计了课件:冬天呼呼的北风;夏天吱吱的蝉叫。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课堂设计符合儿童特征。但这是一年级的课文,老师对课文的理解过细,目标定位高,学生接受较困难。

总之,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和较高的自身素质值得我好好学习。

㈤ 语文老师要做“读书种子”——读《温儒敏谈读书》有感

        读完《温儒敏谈读书》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触就是教语文难,做语文老师不易。让学生普遍爱上语文,爱上阅读更难。

      目前现状:一是社会环境,当今是一个功利社会的时代,人人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真正能潜心去读书的人不占多数。校园里学生疲于搞题海战术,面对升学压力,课余时间能用来读书的的时间少之又少,师生处于焦虑状态,学校日常管理繁杂事务,师生疲于应付,能静下心读一本完整的书,难。

        二是网络环境的干扰,现在碎片化阅读占据着人们整个的生活空间。网上刷短视频,刷新闻资讯,刷淘宝,刷作业,刷抖音,玩游戏……繁杂的信息干扰,频繁的刷屏,占据了宝贵的读书时间。而且对经典类的书籍年代久远易产生隔膜。加上语文老师读书少,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使学生仅仅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和语文老师的推荐,囫囵吞枣地阅读,有相当一部分是半途而废,读经典读不下去。家长也是急功近利,重理轻文。认为语文学习能下大功夫,效果不明显,多读书和少读书,学生之间差距不大,不太重视学生的阅读,还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数理化等科目上,那样提分快。因此学生在紧张忙碌的学习之余,真正能静下心,全凭自觉去读完一部名着——难。

        作为语文老师,面对当前的学生现状,又怎能让学生爱上阅读,喜欢上阅读呢?首先语文老师要做一粒读书的种子,少看手机多读书。挤出大部分时间先浸润自己。在纷扰的工作中静下心研读经典,先丰盈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读书生活,博览群书,才能由量变产生质的飞跃。  想要给学生一碗水,就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其次,  师生可共读一本书。每学期给自己和学生共同制制定读书计划,每天读几页,几天读完,共写读书心得,分享读书心得,与学生共成长。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宗旨。当然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在繁杂的教学事务中坚守阅读这块阵地,多读书,勤练笔,读好书,潜下心去,专心阅读,在自由的思想王国里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博”“雅”气质。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语文老师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逐步培养成读书的习惯。

        努力改变目前的教育现状,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语文教师要做一粒读书的种子,自己要努力成长,也要在学生的心田中埋下读书的种子。宁静致远,做一个幸福的语文老师,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㈥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最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里,我们教师总是用尽心思地讲解,也要求学生认真地听讲,可每一次语文测试后,都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所以一张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目的简单与否,决定了测试结果质量的好坏。望着试卷上的红叉叉,无不令我们语文老师头疼,心急;无不使我们的学生烦恼,恐惧,从而造成了“阅读难,难阅读”的局面。 阅读理解能力是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摆脱“阅读难,难阅读”的困扰呢?通过近段时间的理论知识学习,受到了一些启示,并总结如下: 一. 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1.课前预习课文,初知文章大意。做好课前预习是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上课前,语文教师可适当地布置预习提示,让学生通过认真预习,知道课文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能画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对于不理解的,一定要求利用语文工具书来解决,或者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与同桌或小组讨论。还要求学生能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多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2.启发学生读中感悟,关注学生的读书感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语文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一篇文章多读,读熟,我们也就理解,明白了它的内容。阅读教学时,学生读书的方式有多种,但我们要多训练学生“眼到心到”的默读,因为默读只能用眼睛看,并要求做到边读边思考,而且还要有比较快的速度。所以学生读文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把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读通,读懂。读完课文后,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大意。在教学时应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读后感悟,不同的看法,大胆地说出来。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积累,情感体验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作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悟,多说,多交流自己的个人感悟。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通过读说练来与语文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也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3.课后分小组辅导,巩固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单靠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利用课后时间,布置一些同步阅读习题,把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分为一小组,让他们一起阅读短文,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说出自己的看法。要求每一位学生读完一篇短文后都说说读懂了什么,然后再由优秀的学生来总结内容,因为学生的语言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更易于被学生听懂。这样,优秀的学生的解题,分析能力由此提高,其他学生的思维也由此被熏陶,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解答题。 二.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学生的阅读量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可现实上,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读书是枯燥无味的,对读书提不起什么兴趣。所以我们语文老师除了平时有意识地纠正这些错误的思想外,还可尝试以下的方法:第一,同步推荐书籍。在语文教学时,当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同类的或同作者的作品。例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时,结合课文中的“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一句话和课后的资料袋,推荐学生读《城南旧事》。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读《城南旧事》的一小片段,让学生感受小英子和她的好朋友妞儿的不同的童年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利用《回顾﹒拓展》中的“课外书屋”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成本的书,在读书中积累语言,在读书中体会情感。第二,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小学生是很喜欢参加各种活动的,因此,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使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例如:开展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猜谜语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读的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如在教学《晏子使楚》,可布置学生自己找伙伴,自导自演课本剧,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还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2.注重阅读的读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读,还要引导学生怎样读。语文课程标准说过: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如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没有“思”的参与,那么学生读到的只会是单纯的无意义的“字”,只有边读边思考

阅读全文

与语文老师如何当好读书的种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