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语文语法 介宾短语和介词短语有区别吗什么区别
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语法特点:①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②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
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
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
在语文中,特点:①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
②介宾短语在主谓中心语前做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③介宾短语有时也可做定语,后头必须带“的”。
在英语中也是可以作定语、状语、补语的。
介词短语也称作介宾短语,是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常见的一种短语。但是,古
汉语中的介词短语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短语有些不同之处。现简述如下,就教于方家。一、古汉语中的介词短语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短语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有些不同。
⑵ 语文 文言文 介宾短语后置句是什么意思举个例
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例如: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尉首 是介宾短语,在原文中分别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作补语。要理解成“以尉首祭”,译成现代汉语时,则要提到谓语之前作状语,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用军尉的人头来祭奠。”
⑶ 语文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分别用什么词来表示 ,介词可放在哪
先回答句子成分的问题
【主谓宾式句子】:予(主语)独爱(谓语)莲(宾语)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语:语言动作的发起人、谓语表示主语动作状态的词。宾语:主语动作的承受者。
【补语】:补充说明句子成分的句子成分。1、从位置上判定。补语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后。例:
①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②构怨<于诸侯> ③长于臣
2、从补语的构成方面来判定。补语常由介宾短语。
①以介宾短语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②以介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如: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
③以形容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如: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④以副词表示程度。如: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⑤以数量短语表动作行为所用的时间。例: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定语】:说明主语状态的句子成分。 作定语最常见的仍然是形容词,不过位置经常在中心语后面,这叫定语后置。其次,名词也可以作定语的。
(常后置)1.由“……之……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定语+者”。例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解析:句中,“石”是中心词,什么样的石头呢,“铿然有声”的石头。定语放在了中心词的后面,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注意调整语序。
2.由“……之……”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定语”。
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解析:“爪牙”和“筋骨”都是中心词,修饰语分别为“利”和“强”。这句话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对“黄泉”的解释,作为古今异义词,这里应该解释为地下的水,而“用”的解释也很特殊,这里用作介词,解释为“因为”。
3.由“……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定语+者”。
例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
解析:“少年”属于古今异义词,解释为“年轻人”。什么样的少年,后面紧跟了修饰语“好事”。
【状语】:描述主语动作状态的词句子成分作状语的一般也是动词,形容词,这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文言文中名词也经常怍状语,这属于名词的活用,叫名词作状语。综合起来看,动词、名词作状语的较为常见;其次是介词结构,但与现代汉语不同,介词结构作状语在文言文中绝大部分情况下是要后置的,这叫介词结构后置或者状语后置。
例:①叩石垦壤,箕备运于渤海之尾。“箕备”作动词“运”的状语,译为“用箕备”。(《愚公移山》)。
接下来说虚词。
【之】
代词 人称代词 代人:他(们) 吾从而师之
代人:我 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物:它(们) 拔敛撞而破之
代事:这件事 而死固付之度外
指示代词 近指:这(样、种、类) 士大夫之族
远指:那(么、样) 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也
助词 定语的标志:的 今者有小人之言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夫子之谓也
调节音节,舒缓语气:不译 怅恨久之
动词 往,至……去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而 】
连词 表并列:又,或不译 余因笑而不信也
表递进:并且,而且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表承接:就、才、然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表转折:但是、却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表假设: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着、地、来或不译 则又超急而跃
代词 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动词 如,好象 军惊而坏都舍
学习文言虚词注意以下几点: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特别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前一个“为”是介词,义为“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义为“作出”、“制定”。分清词意的虚实要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
2.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如,《师说》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一个“其”是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后一个“其”是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另一种情况是词虽不同,但却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如“乎”和“于”都可以有介词的用法。
3.联系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虚词古今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少数沿用下来;有的完全消失;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有时改用了别的词。
4.注意特殊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学习时要特别注意。⑴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⑵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⑶双音异义。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异。
【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五)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
① 府吏见丁宁(我)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③ 望见恕(我)
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
① 举贤以自佐③ 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一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二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 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 “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
⑷ 语文介宾短语
一般来说,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基本相同,但是也有许多不同。就像介宾短语一样,古汉语规定:介宾短语处于动词、形容词谓语后基本上大都作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候,就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规矩放到谓语前面作状语。也有一些极个别的例子如“于是”,有时候也直接在谓语前面作状语,如“财用于是乎出”。
⑸ 语文介宾短语举例10条
介宾短语由介词加上后面的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组成。用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通常做状语。现代汉语大多放在谓语中心词前面,文言文后置。
下面以现代汉语和文言文对照举例,(方括号里就是介宾短语):
1、(今)【对母亲】说。(古)白【于母】。
2、(今)【在野外】捡到的。(古)拾之【于野】。
3、(今)【用手掌】盖着。(古)覆之【以掌】。
4、(今)【在长勺这个地方】作战。(古)战【于长勺】。
5、(今)【向我】学习。(古)学【于余】。
6、(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徘徊。(古)徘徊【于斗牛之间】。
7、(今)【将事情的详细经过】报告。(古)具告【以事】。
8、(今)【比蓝色】青。(古)青【于蓝】。
9、(今)【用道理】说服他。(古)晓之【以理】。
10、(今)这幅画【在北京】买的。(古)此画购之【于京】。
⑹ 高考语文有介宾短语放在主语前面这个语法,但是为何 (对于)这个介词则可以放在主语后
”对于“表示动作活动的对象,它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放在主语前后都可以。”我对于饺子很喜欢“,这是正常语序;可以变成”对于饺子,我很喜欢“,这是状语前置句。但是”对于饺子“无论在前在后,都是在修饰”喜欢“,作了“喜欢”的状语。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中极为常见,如:在教室里,大家在听课;通过努力学习,小明提高最成绩。
⑺ 语文语法 介宾短语与状语怎么区分
介宾短语:由介词加上后面的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组成。
介加名、介加代、介加名词短语
如:为人民(服务)、对群众(说)、从现在(起)、关于课堂纪律问题、当黎明到来的时候、按规定(办理)、把大门(推开)。
介宾短语可作的句子成分
①介宾短语作主语
②介宾短语作谓语
③介宾短语作宾语
④介宾短语作补语
⑤介宾短语作定语
⑥介宾短语作状语
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作谓语)
我们站在山岗上(补语)
走在希望的田野上。(补语)
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大地仍然还在梦乡中(定语、谓语)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职责。(主语)
毛主席对群众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状语)
从现在起,你就自由了。(状语)
我们讨论关于课堂纪律问题(定语)
这件事发生在冬天(补语)
也就是说,介宾短语本身就可以做状语,但状语未必都是介宾短语。状语大多在谓语之前,但是表示时间、地点等的状语也有时会前置到句首。
⑻ 语文中的动宾短语介宾短语
介宾短语可作主语、表语、状语。动宾短语作谓语和宾语。如:西邻太平洋,南面和美国接壤英文翻译: To the west lies the Pacific Ocean. 西临太平洋。(介宾短语作主语。)
⑼ 什么叫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 等什么叫介词 (语文文言文)
第八节 特殊的语序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的顺序,“定语”则用在名词之前。
例如:
《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上面这段短文,如果翻译成现代汉语,除了“赵氏求救于齐”一句中的补语“于齐”要译成状语放在“求”字之前外(“赵国向齐国请求救援”),其他各句几乎都可以按原来的语序翻译。
但是,古汉语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语序,现介绍如下:
一、谓语前置
所谓“谓语前置”,就是指为了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现代汉语中也有这种用法,如“光荣啊,人民的军队!”“多美啊,祖国的山河!”但古汉语中谓语前置的现象更为常见。
古汉语中的谓语前置句,主要用于感叹句和疑问句,通常在谓语后面缀以语气词。
1 谓语前置的感叹句
例如: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战国策•赵策》:“辛垣衍怏然不悦,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吕氏春秋•去秋》:“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孟子•梁惠王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 谓语前置的疑问句
例如:
《论语•颜渊》:“何哉,尔所谓达者?”
《孟子•梁惠王上》:“何哉,君所谓逾者?”
司马迁《报任安书》:“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安在”即“在安 ”,意为“在哪里”) 等等。
二、宾语前置
宾语通常是用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到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宾语无条件前置的情况较少。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有四种,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1) 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的基本情况
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何”、“胡”、“奚”、“曷”、“安”、“焉”、“恶”、“孰”等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必须前置,要求很严,很少例外。例如:
《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欺”是动词,“谁”作宾语时前置,名词“天”作宾语时不前置)
《孟子•告子上》:“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敬”是动词,宾语“谁”前置,“兄”不前置)
范仲淹《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
《论语•子路》:“既富矣,又何加焉?”
贾谊《论积贮疏》:“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胡”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
《庄子•逍遥游》:“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晏子春秋•晏子使楚》:“缚者曷为者也?”
《韩非子•难一》:“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
《孟子•离娄上》:“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荀子•劝学》:“学恶乎始?恶乎终?”(“乎”是介词,作用同“于”)
《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与”是介词)
如果动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即助动词),那么疑问代词宾语要放到能愿动词前面。例如:
《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三眼两语说不完,看资料吧,链接106楼
⑽ 介宾短语应放在状语和谓语动词的哪里
应该是 让消费者放心地在网上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