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要突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具体的朗读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篇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少不了听说读写,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语法、拼音、重要的感读认知都在这一时期形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们通过朗读不仅可以理解课文的深意,而且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然而过去的语文教学对朗读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的朗读训练,许多学生也就没有学会正确的朗读 方法 ,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没有被充分地发挥出来,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自然很难被提高。小学语文老师应该积极开展新的教学活动,研究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找到提高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学生朗读的目的性不强。小学生年龄小,独立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都没有形成,学习知识主要靠老师的慢慢引导,朗读不是简单地读一遍文字,也需要老师的细心引导。在引导学生们朗读课文的时候,不能只要求朗读的速度和数量,教师要更加重视朗读的质量,不仅要教学生读书,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读一句、一段或一篇 文章 。有目标地朗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一篇课文。
2.朗读时间不够。一节课只有40分钟,这需要老师合理地分配时间。许多老师由于上课时间没有掌握好,基本的字词讲解、知识点的解说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留给朗读的时间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这就造成朗读时间不够,学生无法从朗读中得到锻炼,亦无法发挥课堂朗读教学的优势。
3.固定的课堂模式,朗读枯燥。传统的上课模式是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说,学生听。朗读教学也是如此,老师往往只把朗读作为整节课正式内容的过渡,领着学生朗读一句,翻译一句,老师和学生就像完成一项无关紧要的任务一样,机械地读完,枯燥无趣,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体验到朗读的乐趣,容易造成学生上课易疲乏,课堂教学效率低。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1.明确朗读目的。针对每篇课文的知识点,教师对文章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不同,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制定相应的明确具体的朗读目标,并要告诉学生一篇课文的朗读目的是什么,第一次朗读和第二次朗读的目的有什么不同,有方向有针对性地思考,全面理解一篇文章。2.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分配,增加朗读时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读得多了,对学生来说自然大有益处。老师在课堂上要合理安排时间,在朗读中学习字词,学习文章的整体思路,注重朗读的效果,提高朗读的教学效率。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朗读的主体,老师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安塞腰鼓》一课,老师可以在学生朗读时配上腰鼓的旋律,让学生随着音乐,感受到整篇文章的情感和美感。对于角色对话较多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从中体会到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主旨。结合学生的特点使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提高朗读技巧。初次朗读的时候,主要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对文章有初步认识,同时把握文章的思路。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简单的朗读任务,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一般一篇短文章需要读五六遍,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让学生自主朗读时,老师要给予适当指导,如果学生朗读出现错误,要及时纠正。朗读中可以让学生画出不懂的地方,最后汇总,共同解决相关的问题。再读过程中,学生要重点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文章各部分的作用和内在联系,逐步深入。初读文章之后,对于学生的疑问,老师不必将全部答案告知,应该引导学生在再读的时候,自己探索答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发挥 想象力 ,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朗读的效率。品读文章时要细读,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注重领悟文章蕴含的情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抒发情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单一的学生朗读不能充分地发挥课堂朗读的有效性,老师可以选择齐读的方式。齐读有利于老师发现整个班级的朗读字词或者语音问题,并集中纠正。同时解决了平时朗读能力低的同学的胆怯心理,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下积极朗读,这有助于树立学生朗读的信心,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提高朗读能力。
5.结合生活实际朗读。好文章都是出自于生活,有时学生在朗读课文后,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朗读文章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如此一来就不难理解文章了。比如《少年闰土》这一课,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故乡的小伙伴来学习课文,回忆与作者不同的童年 故事 ,相似的童年乐趣。总之,老师应该重视课堂朗读教学,不断创新朗读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发挥学生的个性自由,提高朗读水平和技巧,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王淑清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体局
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篇二:小学语文阅读朗读训练探讨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要突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具体的朗读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阅读训练过程中,通过朗读优秀诗文,加强语调、韵律、节奏等要素训练,把握阅读情感,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有促进作用。作为教师,一方面要突出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在朗读训练中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及感情,通过反复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本文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个方面入手,阐述朗读训练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通过朗读体会感情,准确把握朗读基调
要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章表达的情感,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唯有这样才能读出文章蕴含的丰富情感,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入手,以文章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准确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这对于理解文章的主题有着积极作用。例如在开展阅读训练《白杨》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训练,读出文章中人物对话的丰富情感,充分感悟人物内在的精神,促进学生对主题理解。在具体朗读训练时,教师不妨采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揣摩每段阅读内容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充分体会到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让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鲜活起来。
二、通过品味语言,渗透朗读技巧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品味文章语言,丰富学生情感,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品味语言,渗透朗读技巧,认真品析词句段,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抓实的环节。
(一)选择感情强烈的句段加强朗读训练。每篇文章中,都有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感情强烈的语句,引导学生认真反复朗读,这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有积极作用。比如:在阅读训练《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抓住文中“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等这些蕴育情感的语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深情厚谊,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本质。
(二)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阅读训练材料中,引导学生抓住深刻的句段,往往是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性的话语,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阅读中思考,讨论中领悟,促进学生深层次理解主题。
(三)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对于 记叙文 体, 说明文 体等,往往蕴含大量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对于这些精彩句段,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读出气势,读出内涵,也是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方法。选择好这些精彩的语段,对于强化学生的语感,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三、以听促读,充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朗读是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加强语言文字、句段训练的有效方法,同时以听促读,通过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是提高阅读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以听促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好示范朗读的内容,通过富有情感的示范朗读,让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包涵深情的朗读训练,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感。因此,通过示范朗读,体会这些优美句式,生动的片段,多样化的语言特点,是提升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比如:在朗读训练《草原》这篇课文时,此课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通过朗读将学生带进草原,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及对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
四、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根据朗读训练素材,教师可以灵活采用角色扮演,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富有情趣化的表达形式,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学生对文章中的每个角色性格特点有清楚的了解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首先通过学生一一列举:皇帝、骗子、老大臣、年轻官员、小孩儿这些角色,朗读时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身份通过语言特点读出了,让其他同学从语气语调中充分感知人物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语言表达中蕴含的人物性格、文章的中心、作者意图等。在各种不同的朗读训练形式中,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方式,准确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这便是朗读训练达到的预期目标。总之,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阅读是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这一核心环节,这也是提高阅读训练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朗读训练过程中以声传情,把握基调,抓住重点语段和关键词,加强朗读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举措。
作者:刘训泊 单位:滨海县通榆镇中心小学
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篇三: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讨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和学习的关键方法,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教学有效性
虽然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从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可以看出,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语文教师必须详细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调整对策,实现有效教学。
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是在进行语言实践,无论文章的形式如何、内容如何,这些内容最终都会转换成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只有保证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在采用传统的语文朗读教学模式和理念,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朗读的热情和积极性,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率低下。小学课堂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朗读的数量,更要注重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质量,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从课堂阅读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一些语文教师认为课堂朗读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插入环节,没有认识到语文朗读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师会让学生齐声阅读文章,阅读结束后教师会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学生无法参与朗读教学,学生只能单一地记录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学生根本无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成效有很大影响。但是,从很多小学教师结构看,学校缺乏专业的语文教师,现有的语文教师大部分是由其他专业转向语文教学的,教师缺乏朗读教学实践 经验 。除此之外,学校很多语文教师的年龄偏大,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观念陈旧。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丰富朗读教学内容
要想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制订朗读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朗读学习的空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要在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但是,语文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朗读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体现出朗读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朗读的热情和积极性。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朗读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二)引导学生感知朗读内容
在学生朗读一篇文章时,只有多次阅读才能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才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学生的第一次阅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感知朗读内容。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发音必须准确无误,并能够理解文章中词语的含义,理清朗读文章的脉络。在开展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准备,反复阅读朗读文章。在学生开始朗读文章之前,语文教师需要结合朗读内容为学生设置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朗读文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必须合理控制文章朗读的次数,朗读的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对于比较简短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三遍,对于内容比较多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五遍。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弱,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语文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朗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语文课堂朗读的有效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文章中不理解的问题标记出来,先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都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谈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难点,解决问题。
(三)指导学生欣赏朗读文章
学生在第一次朗读文章时必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教师在学生第一次朗读结束后就为学生解答朗读中遇到的问题,那么学生的依赖性就会增强,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因此,在学生第一次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出提示,让学生再次朗读文章,并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反复朗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捋顺文章脉络,找出文章各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学生朗读学习中,语文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减少批评性的语言,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学评价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过程和学习结果展开合理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让教师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避免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调整对策,提高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效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朗读内容,这样才能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要在朗读教学中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既然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必须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多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不仅仅是依靠课内时间,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朗读,丰富知识储备。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为小学生推荐一些有意义的朗读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定期参加专业化培训,积累朗读教学经验,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并提高自身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小学课堂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是,很多语文教师认为课堂朗读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插入环节,没有认识到语文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体现出朗读教学的趣味性。在学生开始朗读文章之前,教师需要结合朗读内容为学生设置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朗读文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朗读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__敏 单位:庄浪县 教育 局
参考文献:
[1]孙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05:108-112.
[2]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3]王明霞.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06:53-55.
[4]孟广珍.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北极光,2015,09:90.
[5]曾得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朗读教学[J].科普童话,2015,46:49.
看过" 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的还看了:
1.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2.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计划
3. 朗读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4. 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研究论文
5.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⑵ 《怎样指导学生提高朗读能力》论文
内容摘要:语文就是语言的文化,其核心就是语感,良好语感的形成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方式。本文试图从教师要有扎实的朗读基本功,掌握朗读技巧;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选好朗读材料,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朗读训练;重视朗读后的评议,提高朗读水平四个方面阐述怎样指导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关键词:指导 提高 朗读能力
语文就是语言的文化,其核心就是语感,良好语感的形成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方式,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朗读如此重要,但我们的朗读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那么,在语文课的具体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呢?
一、教师要有扎实的朗读基本功,掌握朗读技巧
(一)课前教师要熟读课文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要想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朗读基本功,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课前教师应该熟练掌握课文内容,预先了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容易读破句的地方,明白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意境,领悟文章的主旨和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解决重音、停顿的问题,如何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及朗读的速度和节奏的问题,怎样通过朗读准确表
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问题。只有教师在课前预先了解把握了这些问题,在自己事先朗读中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文本做到了心中有数,胸有成“读”,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更好、更美。一篇文章,教师课前至少应读上两三遍,才可能达到心中有数,胸有成“读”,才可能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更好。
(二)读文前先要做好正音工作,指导学生做到正确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朗读好课文首先要做到正确。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前必须要做好正音工作,将容易发生错误的字词预先提出,提示难点,事先正音。对容易读破句的地方,先帮助学生把握意图,理解清楚长句子,讲清如何断句等,并指导学生读准确,防止学生在朗读中出现错误。在朗读时要强调心、口、眼一致,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无心,只有这样循序渐进,坚持去做,才能逐步使学生做到正确朗读。
(三)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做到流利朗读
学生能正确朗读了,这才是朗读教学的起步阶段。教师应趁热打铁,及时指导学生进行流利地朗读。在朗读时要求不断读,不读破句,要连贯地读,不能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而要在读这个词的时候就看到下一个词,迅速地把几个词联系起来,按意群停顿,从而在朗读实践中加大视觉的广度,逐步做到流利地朗读。这一点的落实上,教师领读是很有必要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一年级初始阶段,每一首儿歌、每一篇短文,教师都应进行领读,让学生反复训练、模仿、揣摩,从而做到流利朗读。
(四)踩实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石,指导学生实现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的较高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我们教师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重音、停顿,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控制好速度和节奏,做到感情自然流露,不矫揉造作。如三年级下册第19课《七颗钻石》第一自然段,为了让学生体会当时水是多么重要,就必须通过对关键词的重音朗读才能表现出来。如“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
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通过对“大”、连续几个“都”以及“所有、干涸、...
干枯、焦渴”等重点词语的重音处理,使学生在朗读中深刻地体会到当时旱灾有多严重,水对于人们是多么重要,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到文中的小姑娘在得到一罐水时,在自己急需要水时,却无私地把水一次次让给别人。从中深切感受小姑娘那无私广博的爱。一篇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刻并受到了感染,通过朗读,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
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正确处理重音、停顿,
教师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控制好速度和节奏,在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如五年级下册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第三自然段结尾部分:“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段话含义深刻,点明了文章中心。为了让学生感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尤其是最后两句。刚开始学生读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
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学生对“颇耐人寻味的”读得较快,我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一种境界你们这么快就寻味完了吗?再来!”我引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学生接:“颇耐人寻味的。”这一次有一部分学生读出了“耐人寻味”的味道,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体会到。我没有急着进行下一环节,而是继续引导。经过我的反复引读和学生的反复诵读,学生终于能通过朗读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如第二自然段中:“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在学生理解了“莞尔一笑”是指微笑,“正是这样”是指女房东养花正是给别人看的,而这是很平常的事,大家都这样做。我问学生:“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学生说应读出平淡的语气。学生读到:“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我感觉学生没有把女房东说话时的微笑以及平淡的语气表现出来。于是我微笑着引读:“她莞尔一笑,说——”学生接:“正是这样!”学生读不到位,我并不着急,而是反复引导,直到学生能准确读出女房东说话时的微笑以及平淡的语气来。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不仅在读文中获得感受,语感也逐步得到了培养,语文素养会不断提高。
二、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一)注重教师、学生、媒体示范作用,逐步培养朗读能力。
朗读训练初始阶段最常用的手段应是教师的范读。教师的范读犹如铺路的石子,织网的梭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教师的范读,无疑是一种最直接的引导。哪个字要读得轻,哪个字要读得重,哪儿要读得快,哪儿
要读得慢,一经范读,就能渗进学生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在教学中,对于语言优美、节奏感强、有感染力的文章一般都要进行范读,并要求学生反复模仿诵读。正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如六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少年》,这是一首赞美和歌颂祖国的诗,在感情节奏上,全诗句式匀整,节奏鲜明,句末押韵,朗读时能感受到很强的节奏韵律。学习这首诗,重在朗读。教师如果有朗读方面的特长,就应该用铿锵、悠远、充满激情的语调范读,如结尾一小节是全诗的总结,一定要读出气势,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例如:
“听,芦笙和唢呐一齐吹响, ...
看,乳燕和雏鹰比翼联翩。 .....
五十六朵鲜花竞相开放, ....
装点祖国万里大花园。 .....
让先辈的英灵︱自豪地惊叹: .....
啊!这就是我的中华! ...
这就是中华的少年↗! ......
如果教师自身朗读的水平有限,也可以发挥多媒体的示范作用,如采用播放录音的方法,组织学生反复地听,并练习轻声朗读。组织学生听规范的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可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模仿,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除了教师的范读、听录音外,优秀学生的范读也是很好的榜样。当有部分学生朗读技巧较纯熟时,教师可以让他们承担“小老师”的角色,帮助和带动其他学生练习朗读并逐步掌握朗读技巧。
⑶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论文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朗读训练是否有效,是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目前,朗读教学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多数学生能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但能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的学生却是极少数。那么,如何强化朗读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很必要。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实践证明: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二、充分保证课堂上读书的时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无不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以课文为依托。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然而,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变成了一问一答的问答课。有的语文课上,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听录音,一会儿又让学生看影视,一会儿让学生去表演,学生朗读的时间少得可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文章讲不透,不厌其烦地讲解,把学生朗读的时间变成了教师的演讲。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晓其义也。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可读性强,人文性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不同?。说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适用于介绍性的语气读,不宜进行朗读训练。而叙事写人的作品,言辞优美,故事情节曲折,感情变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语言华丽,感情色彩浓厚;古诗文和现代诗歌节奏感强,含义深远。这些题材的文章都适合进行朗读训练。一般说来,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语句,最能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师把这些内容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每段内容进行朗读训练的目标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月光曲》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是为了启发想象,体会意境;指导朗读《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时,是为了领会写作技巧及表达方法。
四、 积极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要使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教师就必须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语等。我在引导学生读《荷花》一课第四自然段时,我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学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后,我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配乐表情朗读课文,学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中。引导学生读《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我采用煽情的“挑拨”提示语:“一儿不服曰”、“一儿扯着嗓门曰”、“一儿脚跺地曰”,让两组小儿的辩斗愈读愈激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学生也是在反复地读,但读的效果与我们平时机械的读截然不同。
五、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齐读、领读、轮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一般说来,低年级常运用轻声读、齐读,分角色读,以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年级宜采用个别读,默读,有利于静思默想,潜心思考。一节课中,教师可采用几种朗读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种方式为主。如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适合个人朗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或片段,则适合分角色朗读,如《陶罐和铁罐》;节奏感强,感情饱满的课文,尤其是诗歌,则可进行集体朗读;而词句艰深,含义深刻的课文,则需要教师适时范读或创设情境导读,如朱自清的《匆匆》。
六、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时引导学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设计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对于描写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