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拓展性课程如何结合语文的课程

拓展性课程如何结合语文的课程

发布时间:2023-07-07 11:03:14

小学语文可以开展哪些拓展性课程

一、课程分段开展拓展性阅读

由于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拓展性阅读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时间来进行分类,课前的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让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得以被有效激发。比如课堂内容是关于小蝌蚪找妈妈的,就可以在上一堂课的结束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和妈妈日常相处的过程中,孩子对于妈妈的依恋。希望学生在下一堂课之前准备好一个跟找妈妈有关的小故事,并且参照课本进行预习阅读,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和家长沟通,让妈妈来给学生讲述课本的内容,帮助小学生预习和进行阅读理解。

课堂前的拓展阅读,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正式的课堂学习埋下有效的伏笔,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课堂中的拓展性阅读往往会面临到学生们的疑难问题,这个时候老师应当将小学生作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体,教师的身份转化为有效的引导者,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来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

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到社会生活中进行应用,汉语言文学的教育离不开对于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的有效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调动学生有效利用课内外的各种资源的积极性,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堂外的方方面面。

二、拓展阅读要遵循适度、适时的原则

拓展阅读和语文的课堂内教学是互相补充、互为相长的关系,但是不能互相替代。在进行课外阅读过程中,必须要本着适量和适度的原则进行拓展,有效的课外阅读应当与课堂内的教学内容有互相助长的作用。

教师应当在课内外的拓展过程中,不露痕迹的运用拓展教学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拓展应用的过程中,应该能够突破课本原有的局限性,尽可能在阅读能力的提升和学习能力的有效超越上进行不断的创新。

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课堂内外的绘本和阅读材料非常丰富,因此在对于课程资源的拓展和利用过程中,应当巧妙地利用拓展的资源来进行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教师应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更加形象生动的浩瀚文明,让祖国的灿烂文化,通过一次一次的交流与碰撞深深的印入到小学生的心中。

三、多种形式的课外延伸活动

新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指出,喜欢阅读和感受阅读的乐趣是人的基本素质,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要完成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和对阅读美感的体验仅仅依靠课堂内的有限阅读和课堂内容是不够的,而是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开放式的课外拓展阅读,以导读和开放自由度相结合的形式更好地开展语文教育。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读书汇报,介绍好书,交流心得,故事会,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等形式,不断的开发小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综合性兴趣,发展小学生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展开小组之间的阅读评比,让小学生自己来选择具体的阅读材料,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书籍范围,然后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之后进行讲故事比赛和心得交流,并且通过竞赛的形式来评出最佳阅读小组,给予适当的奖励。

在对于课外拓展阅读的进行过程中,应当注意阅读内容的层次性。由于小学生在智力发育水平、家庭状况、阅读基础等方面是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指导阅读过程中既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又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去学习,每个小学生阅读的侧重点和兴趣是不同的,教师应当关注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小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实际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对一些名言警句、好句佳句的教授和积累,应该提倡学生在进行阅读之后对阅读的情感进行总结,可以通过写日记、编童话故事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来进行课外拓展,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这种对于分层教育的活学活用是符合新教学大纲要求的。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当有效地结合分层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来进行教育行为,通过对于不同内容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进行对于个性化差异明显的学生课外区别辅导,同时要注重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作业布置。

⑵ 小学语文回顾拓展的教学方法

如何具体有效地实施“回顾?拓展”教学?通过策略学习启发我们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不同于基础训练的教学;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小学语文回顾拓展的 教学 方法 ,希望对你有帮助!

1小学语文回顾拓展的教学方法

一、有效回顾

方法一:前置——引领单元整组教学

例1: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

这个方法能引领整个单元课文的教学,比按序教学得到更加好的效果。开篇就让学生感悟思念家乡的诗句,感受千古游子对家乡亲人深深的思念和热爱。

给学生创设了浓浓的思乡氛围,让本组课文中显示出来的人文内涵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更主动体会文本的情感,继而啃透本组课文的文字,触摸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时高度聚焦写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等。学习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

即以训练学生的表情达意方法为目标,掌握交流平台中学生最终要达成的语文基本技能。

方法二:整合——发挥单元整体功能

例2: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

在单元整组具体的阅读教学、 日记 评析和习作教学中渗透人物描写方法,明确了“为什么教”后重点设计“教什么,怎么教”,经常温故知新,强化说明方法,在相同的时间里提高教学效率。

准确拿捏生活、方法、表达三者的关系,在具体鲜活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描写方法,是单元组的整体教学功能独放异彩,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方法三:回顾——展示运用活动成果

例3: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

在以往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接触了一定的爱国报国的名人轶事、诗文 名言 歌曲,了解了祖国引以为傲的河山和建设新成就,日积月累中的爱国名言在学生心中早有所“悟”,让他们把历史、社会、生活、人生同名言建立链接,实现知识的重组和消化的过程。

教完本组课文再回到交流平台上,让文本情感和表达方法都走一个来回,以文本内涵为方向,加强工具性的训练力度。如五上“回顾·拓展一”、六下的“回顾·拓展二”都是在综合实践后,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

方法四:重组——高效利用教材资源

例4: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四》中的 成语 故事 和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中的趣味语文

人教版实验教材以同一主题内容编排课文。“回顾·拓展”的内容安排也是如此。但是在个别单元,主题还不能明显的表现出来。另外,有些“回顾·拓展”的内容丰富,学生兴趣勃勃,交流学习一节课往往不够,而有些单元则时间有余。

这时便可抓住契机重新组合教材内容,就是打破单元教学顺序,把某个部分重新组合到另一个单元中去。也可利用课外的材料调整重组,尽量利用学生已经阅读过的 文章 或推荐经典作品。

方法五:丰厚——引向更广阔的语文实践

例5: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五》

其实,每一个文本都是 其它 文本的模板,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重新解构与内化的过程,回顾拓展一样也可以解构和内化。另外,结合本单元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可以对整个回顾拓展增加一些内容,有机渗透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几种基本查字法的特点、主要内容的概括训练等。

语文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些内在因素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因此,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不能只着眼于一册教材、一篇课文。真正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学活动中提高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从宏观上把握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大语文”的教学。

二、巧妙拓展

说到巧妙拓展,我们需要认真的使用教材又能跳出课本,做好课堂训练还要注意课外拓展。

(1)课前拓展。自主预习课文是课前拓展的主要方法。预习课文不仅仅值要求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还要让学生对课文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另外课文的相关知识也得略知一二,包括相关资料的查找,相关体裁和作品的收集,在书本上留下有关的问题。

在学生学习课本是便能散发出已储备的能量,激发学习课文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尽可能对学生学习的范围拓宽。使学生原有 经验 与新知识之间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便尽快进入课文角色。

如在教课文《只拣 儿童 多处行》时,首先导出一首小诗后,再穿插对冰心老人的介绍,便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陌生感便消失殆尽。总言之,学生积极储备课文能量的过程就是走进语文世界的过程。

由此可见,课前拓展对上好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有备而来,有感而发,就会学的有劲、学的有效。

(2)课中拓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被课文的难点、疑点卡住时常发生,这时便应利用好拓展材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到《画风》这一课时提出:什么是风?风有什么特点?风能画出来吗?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因为在对原有课文理解研读的基础上,又展现了另一个信息,另一种认识,另一种思考,学生在这些拓展的材料解读时,就会自动地进行比较、整合,信息之间互相转化、相互弥补,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文本,也能锻炼学生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3)课后拓展。“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学到《有的人》时,推荐学生阅读有关于鲁迅的文章。

学到古诗中并涉及到荷花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使课堂阅读转向课外、课后阅读,并及时地进行交流,丰富学生的知识世界和情感。课文只是是个范例,一个学习规范语言的范例。

学生掌握语文首先要将这些 范文 很好的消化,但学好这些范文只是学好语文的开始。所以,教师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控教材并以此例子,学习语言规律外,还要注意对学会学习教材的方法并能进行恰当迁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也会提升。

这样,可以最大幅度地去拓宽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像涟漪一样不断扩大。是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结合,燃起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热情,并不断充实 语文学习 的范围。

2小学语文回顾拓展的教学方法

一、“回顾·拓展”教材的编排特点

“回顾?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其中有2个固定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但是六年级下册同上册相比,缺少了“展示台”栏目。

“交流平台”是对每一单元主题学习后的一个 总结 性的回顾,与导语呼应,为学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平台;

“日积月累”的内容较丰富,安排了 名人名言 或是经典诗词句又或是 对联 、 歇后语 等;

“展示台”是关于学生语文实践性活动的总结和展示;

“趣味语文”与“成语故事”则是对 传统 文化 的积淀性学习,可谓是传统文化的拓展与延伸,更是 语文知识 的细化。

““回顾?拓展”作为单元拓展性综合学习,从内容上来说体现了时代特点与现代意识,体现了语文学科特有的弹性与开放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回顾?拓展”各版块的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总结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 反思 的学习习惯。

2.读背出色古诗词,立志、惜时、勤学等方面的 名言警句 ,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与积淀。

3.让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得到知识、能力、方法等多方面的启迪和提高。

4.兼顾意义渗透和教学内容整合,让兴趣与方法有机融合,从积累走向运用。

三、教学的基本流程:

如何具体有效地实施“回顾?拓展”教学?通过策略学习启发我们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不同于基础训练的教学;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发现、合作积累、探究运用中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切实提高语文知识素养 。

“回顾?拓展”单元既是联结知识与方法的纽带,又是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桥梁。能力的形成必须在随后的教学中不断巩固,在语言运用中内化、增长。

“回顾·拓展”应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乐园,通过策略研读启发我们要从趣学、活学上下工夫。“回顾?拓展”教学应努力体现:有趣的设计是前提,丰富的积累是基础,有效的发现是提升,有机的运用是目标。更是需要我们正确的把握、合理的使用教材;注重文化熏陶,加强语言训练;注重积累和运用的嫁接。

3小学语文回顾拓展的教学方法

1、高要求预习,促进学生养成自学习惯。

关于这两部分内容的预习要求比较高,交流平台是列表格归纳整理学到的说明方法,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和课外书、习作中的例句。要求同学们在大一些的纸上绘制填写图表,补充说明方法。日积月累要求背诵,理解诗歌《四时之风》。

要求看似挺高,但是我们的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已经逐渐形成,对他们来说并不难,如果再向从前在课堂上领着一遍一遍地读背就没时间完成更高的训练了。所以要求高一点儿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关键。

检查预习发现大部分同学完成非常好,表格有4名同学没有单独画,只填写了书中表格。背诵有5名同学不熟练不过关,他们都利用课间及时弥补了漏洞。

2、“交流平台”真正的交流起来。

交流平台部分首先同学们各自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说明方法和找到的例句写到各自的板面上,然后全部围在教室四周板面前,自由交流的场就形成了,喜欢同一种说明方法的同学交流不同例句,不同的说明方法轮流展示,发现问题互相纠正,相互提问。

交流中发现几个问题:同学们仿写的例句有不准确的现象,有的同学区分不清举例子和作比较,引用说明与修辞里的引用混淆,打比方与比喻的关系不理解········这些真实暴露的问题为我提供了教的资源,以学定教就是这样实现的。

在20分钟的充分交流后同学们对说明方法了解得更深入了,清晰了,再一次整理预习时绘制的表格,纠正错误,补充出色例句,为写 说明文 习作奠定基础。虽然耗时较长,但学习过程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就足够肯定了。

3、“日积月累”创编的惊喜。

对于像日积月累这类内容的学习展示我们班同学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不需要我都说,今天展示过程依旧自然流程。而四个女生的集体仿写创编让大家眼前一亮,预习没有要求,纯粹是她们自主性行为,而且编写的内容非常好,不仅对四季自然的变化描写准确,还加入了人文特色,如秋天赏菊,冬日里过 春节 。

借着她们创编的热情我临时将默写的环节改为选一个季节创编四句话,还对押韵、韵脚的知识做了渗透。让原本普通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鲜活,同学们热情很高,虽然押韵不是很准确,但都体验了诗歌创作的快乐。

4小学语文回顾拓展的教学方法

一、尊重教材,活用教材教。

着名 教育 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回顾拓展”的日积月累的板块中,针对经典的名人名言,学生在学习积累之时,自己可以依照教材内容通过自己的 渠道 去进行搜集,增大积累的容量,丰富积累的内容。

同样,教师也可以相应地搜集,引领学生来积累学习。正如《语文课程标准》的教材选文建议中所说:“虽不是教材上的文章,只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只要体现时代发展的需要,只要符合语文质美的特点,都可以拿来作为教材。”在增加了日积月累的量,学习的质也是不能忽视的。

也就是说在理解的基础上,更要引导学生去进行实践性的运用。

因而,为了提升日积月累教学的量与质,我认为可以把日积月累的内容穿插于单元阅读教学中去。比如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回顾拓展”中的日积月累,内容都是关于读书的重要性、方法、意义的名人名言。

而这一单元就是以读书为主题教学的,四篇课文也是阐述读书的重要性、方法、意义的。针对这一共同性,在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 爱好 阅读的习惯,拥有终身阅读的思想意识。”

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相应地把日积月累中的五个名句分别运用到阅读教学的导入或是总结拓展环节中去,从而获得教学的相得益彰。阅读教学可以升华学生对日积月累内容的理解,而日积月累的内容又可以反过来拓展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二、尊重教材,开发教材。

《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上明确指出:“教材不是十全十美的圣经,教学不应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也就是告诉我们教师“用教材”不是死啃教材,不是唯教材至上,而应把教材看做一个可参照的蓝本,是在此基础上的开发与创新,而不是简单的执行与传递。

而“回顾拓展”的综合性学习,教师更应拥有这一教学理念,否则教学会流于形式。如小语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回顾拓展”教学的第三大板块:展示台。文本资源是一幅组图,画的是四个学生在一起讨论开展读书活动、一张阅读记录卡、班级的图书角。

在我观摩的一节公开课案例中,教师在处理这一板块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填写阅读记录卡,再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在几个学生上台读读自己的阅读记录卡的内容后,这一板块的教学就结束了。

针对教师这种处理教材的态度是很让人担忧的。首先,从编者安排文本这一幅组图的目的来看,就是让学生在这一单元以“读书”为主题的课文学习之后,在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的基础上的一个实践性的运用,从而达到对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和课外阅读习惯的目的。

其次,从文本的内容分析来看,这是一个有整体、有小组、有个人的三种开展读书活动的方式。教师仅限于其中个人读书方法的引导,是不够全面的,忽视了文本对学生开展多样性的读书活动的教育。因此,教师给予学生的多少,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开发的多少,所以,我们的教师必须科学地开发教材,实现对学生的科学引导。

三、尊重教材,拓展教材。

一节课只有40分钟,教师能给予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教师在这有限的40分钟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 学习方法 ,那给予学生的将是无限的。正如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课余时间里,会运用掌握的方法进行再学习,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

在“回顾拓展”的趣味语文和成语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点带面,落实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从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去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在拓展教材的基础上也实现了课堂的外延性。

总之,关于“回顾拓展”这一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我们的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去创新地使用教材,将“回顾拓展”的教学进行得扎扎实实,实现语文向生活实践运用的功能。

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多年实践,回眸对“回顾拓展”的教学,发现如下不足与困惑:

1、注重文化熏陶,语文训练不足。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文字和语言”离不开必要的训练。人教版的“回顾拓展”没有专题安排字词句短篇有序训练,提倡“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刻意追求”和“没有追求”应该是两回事。

编者意图想让教师成为教材的主人,借助已有的“回顾拓展”,能创造性使用教材,有机渗透必要的查字典训练、标点符号训练、主要意思概括训练等。事实上很少老师有这样的意识、精力和能力。

“句式训练”“分段”“概括主要内容”等训练点放在何处?何时进行?进行到什么程度?让一线老师都来思考编者该做的事情,往往比较被动。教学中发现学生“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句子 表达啰嗦”“句子转换较差”“查字典能力较差”等现象比较严重。

这和“回顾拓展”除了交流平台外没有明显的训练点,日积月累、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仍以感悟体验积累为主有关。

2、积累和运用缺乏嫁接桥梁。

吕叔湘、叶圣陶等教学专家认为,语言运用、语感形成大致要经历“接触、感受——理解、体验——熟记、背诵、积累——同经验多次迁移——逐渐积极内化——运用自如”几个阶段。如果仅仅做到“熟读成诵或死记硬背”,很多语言都会成为“消极语言”。

但是教材只编写了经典语言材料,并没有编写迁移运用的训练环节。而一线老师很多仅停留在“用教材、教教材”老路上,(这也是新课改最大的问题,老师跟不上理念和操作),不能“用教材教”,没有架起积累和运用的桥梁,让学生背下的语言有些成为“消极语言”,不能充分运用。

如果在教材中就呈现出“运用迁移”的训练环节,让一线老师直接操作,可能效果会好点。解读“回顾拓展”,想到一句歌词——“站在天平的两端”,一端站着文本情感,一端站着语文训练,思索平衡的支点该在哪儿?

3、研讨荒芜 ,缺乏引导。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中观摩课评比课常见课型不少,唯独不曾见过“回顾拓展”课。不要说各种各样级别公开课,就是校本教研中也是空白。翻阅各种各样的教学杂志,此类文章也是凤毛麟角。

上网网络搜索一下,除了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教学设计”必须涉及各册的“回顾拓展”设计外,相关论文论着几乎为零。理论阐释的荒芜和实践研讨的缺失必然会让更多人摸着石头过河。问题是很多人不愿意过河中摸着石头,不愿意或没意识摸出点规律来,那么课堂中难免问题多多,尤其是农村学校。

4、教师不求甚解 ,认识错位。

“回顾拓展”中很多内容是传承出色传统民族文化。有些语文老师本身没有文化味,对有些经典名句、成语故事、经典诗词等尚且一知半解。这本正常,教师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文化。

但是如果没有精心备课,随意翻翻教参,不求甚解,那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体验感悟。老师不研究、传承出色传统文化,没有以一种热情感染学生,就很难激发学生内心“喜欢”的情感,把教材最大的亮点——文本情感没有运用充分。

其次,老师没有树立“回顾拓展”的“训练意识”,没有有机渗透“语文知识”,没有很强意识组织字词句段篇相关训练,没有架起表达、运用经典语句的桥梁,课堂上就读读 说说 ,抄抄背背,教学双方都比较随意。

5、学生“双基”弱化 ,“厚积不发” 。

“一切为了学生”,学生的语文素养到底怎样呢?成果是有的,学生语言积累比较丰富鲜活,假大空现象大大减少,创新能力较好。但同时也产生一些问题。如能说会道却缺少要点和逻辑,查字典能力较差,标点符号使用较差,个别出现逗号到底。

作文 时错别字很多,同音字写错率很高,个别同学句子表达不清。另外背诵了大量的经典名句,到复习时很多句子会遗忘,能活用的句子并不多,有些句子在多次提醒后方能不大流畅不大准确背出,能活用的,做到厚积薄发的不多。


⑶ 浅谈如何在语文阅读中进行拓展教学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展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展开的,其基本做法是结合文本适度地拓展相关内容,如主题相同的短文、片段,或链接与文本关系密切的课外知识,将文本置于更广阔、更开放的知识体系之中,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并通过这一开放的过程,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实践,以期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于是,无论是公开课还是示范课,也无论是研讨课还是竞赛课,授课教师都会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放入拓展内容,如果没有拓展教学,总感觉似乎缺少了点什么。拓展教学似乎成了阅读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拓展”往往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拓展一般是作为最后的一个教学环节,在课文即将结束时,出示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或开阔学生的视野。有些教师误以为只有进行了拓展才能够体现课程新理念。我觉得我们在追赶流行追赶时尚的同时,更有必要把热情沉淀为理性,静下心来对当前阅读课堂的拓展热作一番审视。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要重视拓展的实效性。
【误区】
鲁迅先生的《故乡》这篇文章,有位老师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我”和闰土虽然才相处了一个月,却情同手足、难舍难分。他们相约一定要再见面,可这一别就是30年,30年后的闰土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30年后的“我”回到故乡,终于和老朋友重逢了,那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读读这段文章。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师:他们此次见面的情景有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生:30年过去了,闰土40多岁了,变化一点是正常的,但是没有想到他变得那么老,那么穷,身体一定不太好。
生:闰土对“我”的态度变了。恭恭敬敬地喊“我”老爷。
生:以前他们在一起时有说不完的话,而现在却说不出话来。
师:是啊,这次见面的情景与“我”的想象相差太远了!读了这个片断,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闰土会变成这样?
生:闰土为什么这么恭敬地喊“我”老爷?
师:那是因为在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劳动人民生活是的不到保障的……
接下去教师又向学生解释了一大段关于当时社会的黑暗的内容及三十年前的少年闰土,使得学生们都似懂非懂地陷入了沉默当中。让我们仔细地审视这段关于闰土三十年后情况的拓展到底有没有必要呢?在这篇文章中,描写“我”三十年后再回故乡与闰土见面的那一段文字引进课堂,我们要挖掘和感悟的是闰土少年时代的可爱形象中,虽然人物命运的巨大反差,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问,但对三十年后闰土的命运与造成闰土悲惨命运的社会背景生硬地灌输给学生显然是没有必要的。这样的拓展有“画蛇添足”之嫌。
【理性思考】
语文教学是需要拓展的。怎样的拓展才真正具有有实效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思考拓展的角度,寻求得当的拓展方式。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那种形式上的拓展少一些.拓展运用得合理,运用得适时、适量,它对语文的教学,对孩子的学习是有特别大的作用的,也是教师创造性用教材的表现。
笔者思考从以下几种角度展开尝试:
1.运用补充式拓展材料,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背影》让我们感受到一位无私、伟大、让人震撼的父亲形象。补充:
父 亲
母亲整周都在外出差,由父亲照顾我。
其实我都已经高二了,老大一个人了,还照顾啥,我想。然而我是一个庸懒的人,平时在家从不干活,做起事来总是笨手笨脚的。父亲这段时间也为了一个会议忙得不得了。
一日极早放学,买饭尙不是时候,只好先回家,挨到吃饭时间,又懒得下楼,父亲也不曾到家,便call曰:“帮我买一盒饭。”不多时,饭已到,但父亲转身又出门,只留下一句“我那头还有事,你自己先吃吧”
……
早晨上学匆匆忙忙,吃过泡面将锅往水池一丢,便忙着上学。父亲一整天都没能回家,我亦终日“

⑷ 如何做好语文课堂拓展延伸

可以主张学生 不求甚解综观全文,教师必须在这 45 分钟内,好比进入宝山.因此: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必要时做好摘录、美读语言的能力少年高尔基有次读了文学作品.阅读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教师也要依具体情况而定?这正是我们有些同学读了不少.我们每个学期花那么多时间来学习课文、人云亦云等现象就会慢慢减少,引导学生看时文,我们不一定要使用快速阅读的方法,规范阅读行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只有背下来了才是自己拥有的东西,勤于美读.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哲理情思: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日积月累,材料的丰富,都是学生爱看的,人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逐步提高的,为提高学生兴趣,出口成章,替他们严格把关、《时文选粹》等:一是主张学生计时默读.1;还要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吾意所欲言,其效果远不如边读边记.2.久盛不衰的武侠小说,高考试题中的文字阅读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内容空洞、篇幅增长.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探求魔力.高效的阅读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并能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以往的作文中缺乏素材,清人唐彪说,还是思想让别人跑马,用活语文教材,无不随意所欲.我认为、课外引导拓展生活即语文.只要老师正确引导,但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诵课文呢,我们把写读书心得作为周记(每周至少一篇)纳入作业常规检查,但我们因为没有背,视野的开阔,而且理解能力,如泉之涌,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不做笔记,在阅读教学中,而这些大多是快餐文化甚至不少是垃圾文化,80后90后的青春文学是青年人特别是中学生钟爱之物,但作文时仍无从下笔的原因,可将阅读材料的难度提高,用科学的方法培养高效的阅读能力,教师可适当地指导学生写一些读书心得.3、大量阅读;二是提倡好读书.具体措施如下,茅盾同志能背《红楼梦》,想透过阳光对书面的照射来探求字里行间究竟有什么魔力.当然,对于阅读障碍比较大的作品,琅琅上口,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善于美读,内容非常有系统性,但要精心选择中学生处于身心发育阶段,语文即生活,名言警句,情绪激动.其次,既要热情地鼓励学生阅读积极性,悦耳动听,读得再多.因此、《智慧背囊》、笔下生花语文素养也是背出来的,像《读者》,其实、有益于学习的读物,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素材资料,对于像诗歌这样的精练型阅读材料.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我之文也,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再现语言的图画美,竟把书举起来张开一面,应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的,加大阅读量,品味语言的音乐美,这是循序渐进步入阅读教学自由王国的一条必由之路,我们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当十分重视,滔滔不竭、背诵美文的能力只满足于美读是远远不够的,还缺乏明辨是非.总之.李阳的疯狂英语是背出来的.当然、《正是高三时》.1、言情小说,即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成教师规定的内容,开始选择难度和篇幅都较适中的阅读材料,我们读诗.课外如能长期的进行读写结合练习.着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指出、课内培养能力 语文课堂是阅读教学的枢纽所在,是靠后天培养所得,我们还可抓住学生心理,去发现魔力,也就必须调动自己的想象.二是要调动想象.别林斯基说,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感化和熏陶,应要求学生对理解深刻的内容圈点、快速阅读的能力新课标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较高,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拓宽视野,不知是人之文.2,比不读还坏、哲理性强的书籍.要指导学生选择思想健康、背诵能力等也大大加强了,所以课外阅读必须强调读写结合,又要帮助学生净化阅读内容,只欣赏了一回.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课堂教学中,中外名着中不少作品对中学生的成长很有启示,能够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也理解得差不多了,我们应从高一就开始,感受出作者赋予深厚情思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出作者已绘制的令人神往的图画、方法技巧等无不应有尽有.古人作诗,因而我们要指导学生艺术性朗读.通过精心选择.作文时,一是要注入情感,应笔而生.一个人只读书,提倡快速阅读法,因为只有读好书才能足以怡情,足以长才,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情趣、抵制诱惑的能力,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 二,我们既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能力,大语文观念早已为人所熟知并深入人心,更要读写结合俗语说,要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相互促进,学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作为语文教师,学生早读时间必须用来背书.叶圣陶先生能背《古文观止》.其实新课标语文教材中精选了那么多精美的课文,或者不必咬文嚼字,随着训练的进行.时文贴近生活、格调向上的时文一,学生的阅读一定会成功提速,节奏鲜明,很多情况下,适当读一些内容健康:读得很美了,学生易感兴趣.如此这般的训练,我们规定,足以博采.文学作品的语言音调和谐,还定时在班上开展对某一作品的读书心得交流班会,对着阳光照着,提高阅读品味,赞叹了一回,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知识性强,相得益彰,对于课外阅读,再来咬文嚼字,融入自己的情感.阅读教学的责任不是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在课外阅读时,仍空手而归,不求甚解,不仅无害,阅读速度是关系学生阅读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缺乏观点,且同样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力求质的突破,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每天背诵材料不得少于300字,讲究诗中有画.人教版的《语文读本》与课本联系密切,要帮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系统性的目标来对待,思想价值观尚未成型

⑸ 语文拓展课程教学计划

时间过得飞快,我们将带着新的期许奔赴下一个挑战,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教学计划吧。为了让您不再有写不出教学计划的苦闷,以下是我整理的语文拓展课程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拓展课程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共95人,由于他们刚进入初中,还不太适应新课标教材,因此这学期的任务艰巨,希望通过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在期末考试中他们的语文水平有所提高。

三、学期目标

1、思想目标:

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能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减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并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其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使之具有较健康的发展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2、知识目标:

懂得记叙文的基本知识,能运用基本知识来阅读,分析简短的`记叙文。加强朗读背诵的能力,增强语感,积累语言。

3、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习惯积累一定的词汇,能把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表达。

四、保障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8、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9、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10、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11、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2、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3、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语文拓展课程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选修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为学业水平测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外国小说欣赏》穿插讲评精选训练的中国小说。

文言文阅读在于强化字词句和文言知识点的积累,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小说阅读教学主要把握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重点字词句含义的分析及小说结尾作用的分析。

三、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既有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也有选修教材的迁移、扩展与探究;写作上则要求学生努力写出有思想、有内容、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写作按任务驱动作文要求,既解决“写什么”,又指导“怎么写”,提高利于学生写作能力。

2、学生分析:

学生在现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太牢,课外迁移不够深,进入高二下学期,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还有待加强。虽说经过一个半学年的学习,但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比较被动,语文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整体阅读能力还可以,但学习习惯还不是很主动,个别同学上进心不太强,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

四、具体措施

1、提高备课质量,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落实新教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落实《阳光早读》和《文学与人生》的圈画阅读,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3、充分利用好教学时间:利用好早读课的语文朗读,提出朗读要求;课前开设三分钟名句默写或课下重点实词听写等活动。

4、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为下阶段准高三预复习打下坚实基础。印发好文章,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有益内容,坚持写周记随笔,坚持美文鉴赏,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视野。

除此还包括:初、高中课文背诵篇目识记,课外诗词名句的积累;文学常识、文化、文史常识的积累;语音、成语的积累与运用。班级、小组经常进行古诗文背默、精美文章、练字书法比赛。

五、写作教学:

作文训练以小作文和大作文两种形式为主,写作内容以新材料任务驱动类作文为主主要训练议论文,训练学生审题、立意、拟题、拟分论点和精选素材有力论证的写作能力。大作文一月两次统一命题,统一批改。

以学生的写作实践为主,适当加以必要的写作指导,其中多以审题立意、构思为主。

结合高考实际,顺应写作变化,适当借鉴和吸收新的技巧和做法,让学生尽情写作,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⑹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在这种大的教改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拓展是一种必然的教学行为。但有许多教师对拓展教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和异化的情况,误以为只有进行了拓展才能够体现课程新理念。于是乎,打着“拓展”的旗号,以文本的某一内容为由头,将语文课“切换”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时事分析课、影视音乐欣赏课等。所以,有必要对什么是拓展教学做一个概念的界定。时下从网络找到这种定义:“阅读课堂中对文本的拓展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课文为中心点,进行作家、题材、文体、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多层面和多维度的拓展,以突破时空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和思维的层次的教学方式。

⑺ 如何扩展和延伸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有效拓展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语文教学与研究] 高祥虎 约2825 字 摘要: 本文就如何有效地拓展小学生的语文阅读,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教师要转变观念,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拓展阅读兴趣;教师要做好学生课外拓展阅读的向导。 关键词: 语文课外拓展阅读 转变观念 激发 向导 当今语文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导向——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1]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指出:“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2]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积极作用,那么,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生的语文课外拓展阅读 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真心开展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 在当前社会现实环境下,教学质量仍是教师的“生命线”,是社会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标准,于是,很多的教师便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继续死抠课本。但是,课外阅读难道就一定是分数的累赘吗?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难道不能双赢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精辟地指出:“如果学生什么书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3]因此,要真正开展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首先要求教师能真正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放开手脚让学生投身到课外阅读的海洋中。 二、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课外拓展阅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孔子的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因此,要取得好的课外拓展阅读效果,教师就要善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教师在课外拓展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方面要尽可能地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不仅可采用指名读、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阅读形式,还可采用游戏、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阅读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难有阅读的质的飞跃,因此古人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精辟论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 万字。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庞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本身独特的视听效果,形象、丰富的信息承载,这样的阅读量以及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这个目标就不难实现。 三、教师要做好学生课外拓展阅读的向导 1.推荐好的课外拓展阅读书籍。 当小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有好书可读。要考虑推荐的课外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读物的语言水平要略高于学生。 2.结合语文课本开展拓展阅读,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讲述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往往有着复杂的背景。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资料,要理解课文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拓展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做读书笔记等。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不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课外拓展阅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课外拓展阅读程度、层次。 目前,小学生语文课外拓展阅读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无序、无层次现象,为改变拓展阅读的无序、无层次现象,教师应该加强计划性,可以在每学期初制订课外拓展阅读的计划,而后根据具体的操作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2.要注意课外拓展阅读的类型、迁移性。 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相应的拓展阅读的类型和形式。小学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表达形式的学习模仿,并通过阅读学会阅读,因此更应重视迁移性和比较性的拓展。教师有必要推荐那些和课文形式相类似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如,学了儿歌《四季》,补充分别写春夏秋冬景致的小诗;学了《桂林山水》,可对比阅读常识教材中《桂林山水》一课,把教材中的课文前后串联起来,重新进行阅读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拓展阅读,可以促进知识的类化,提高思维的概括水平。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5]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

⑻ 如何让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拓展延伸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拓展是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展开的。“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文章主旨,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努力追寻着。
关键词:课堂教学 把握时机 行之有效 类型丰富 方式多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大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能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在教学中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进行解读。
什么是“课堂教学拓展”? 一位教育专家是这样说的:“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个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建构。”
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发挥叶老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必须将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增加拓展阅读兴趣并学会拓展阅读,再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
一、拓展延伸——把握时机
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为此,教师可从课前拓展性阅读、课中拓展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三个角度来谈谈其具体操作。
1.课前拓展性阅读。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礼》一课,上课伊始,老师可请学生谈谈课前通过查资料(包括上网)所了解的瀑布形态,如何形成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
2.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
苏教版三年级教材中的《菩萨兵》一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藏族同胞听说又有部队开进自己居住区,便躲进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这里老师可简介军队是如何对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请学生们谈谈自己在电视上、电影中所看到的相关内容。学生对第四自然段中翻译说的“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就容易理解了。
3.课后拓展性阅读。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什么是教学拓展?教学拓展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恰倒好处的拓展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
苏教版新教材课后思考练习中多了一些 “搜集资料”的要求。如四年级教材《人类的“老师”》一文,课后要求“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课后要求“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又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的课后要求“中药是我国宝贵的遗产。你知道哪些中药?说说这些中药的药效。”这些都表明,实行课程改革,要不断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加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一篇课文教好后,学生应当感到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由于我们缺乏对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经验,因此在教学中不免出现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说是无效的拓展。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时候,一位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引入科学常识,说明壁虎的特点,观察壁虎的捕食录像,了解壁虎的生活习性;一位教师上《荷花》一课,讲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大”一句时,说这个画家就是大自然,然后开始拓展问“大自然还画了哪些美丽的图画”;一个教师上《水上飞机》一课,只花近20分钟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并总结出水上飞机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后就补充了网上搜集来的大量的有关水上飞机的图片、种类及用途介绍等等。对于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如何以童话的形式、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介绍出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的,不再研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几乎完全被忽略,这显然是有悖于语文课的初衷……
语文课堂教学就如一道道菜肴,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就如烧菜用的盐,没了少了,这道菜则给人感觉淡而无味,多了乱了同样让人无法入口。因此,适量、适度的进行拓展才是真正的有效拓展。
1.自然拓展
有效的拓展应该是跟文本之间有一种“互文性”的关系。拓展的内容和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也应该有一种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拓展时,也应该是自然的、不露痕迹的。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导入时,教师不露痕迹的运用拓展教学往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个课堂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可爱的小蜜蜂》教学中,一位教师这样引出问题:
(1)出示蜜蜂采蜜画面。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描写小蜜蜂的课文——可爱的小蜜蜂(齐读)
(3)课题直接告诉我们什么?
(4)这篇课文是我国着名的散文家杨朔写的,它的原文叫《荔枝蜜》,其中原文的开头是这样的。(课件:出示原文的开头,让学生自由读)
(5)同学们看了这段话,你认为作者对蜜蜂是怀着怎样的感情?(不喜欢)
(6)是呀,为什么从开头的不喜欢到这里的觉得可爱呢?接下去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从上述案例中看出,教者引用了作者原文开头的一段话,让学生从这段话中了解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是不甚喜欢的,甚至是带有害怕情绪的。那么为什么作者能从“害怕”到课文中的觉得“可爱”呢?一次简单的不露痕迹的拓展,让学生很快产生疑惑,同时也让学生产生学文的欲望。
2.适度拓展
拓展延伸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为了拓展,将课上到野外去,新是新了,却没了原则和规矩;为了创新,囫囵吞枣学习课内知识,忙于拓展中的“表演”和“作秀”,新是新了,却多了几分浮艳。因此,只有文字才是教学之本,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拓展延伸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让内容为拓展延伸服务。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
同时,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地区差别和特征等。做到切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很亲切,都有话可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拓展延伸时教师应注意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立足课堂实际,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比作一只“绣花枕头”恐怕并不为过。
特级教师秦咏中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情感的渐渐推进,一点一点地把刘备和诸葛亮的生平资料引入进来,把与文本相关联的资料渗透到学习过程中。此时的拓展在教师一张一弛的把握中,仿佛落花般悄无声息地飘落,使得原本在学生心目中陌生而遥远的三顾茅庐的故事,一步步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领悟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内涵。
再如一位老师在解读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没有单纯地在“绿”字上做文章,而是设计了想象说话环节:“ 又 江南岸”,让学生仿照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学生对春天太熟悉了,一至六年级也积累了大量的描写春天的词句,于是他们很快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的记忆,用鲜活的语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他们心中江南岸的春天美景:“桃花又红江南岸”“蝴蝶又舞江南岸”“小鸟又唱江南岸”……
就这样,教师没有多余的讲解,更没有采用花俏的课件,而是采用一次简单的说话训练环节,让学生在适度的拓展中明白:在春风的吹拂下,江南又显现出一片绿色的、充满生机的景象。
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心理,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乘势引入相关资料,能保证学生面对重点难点疑惑点时,有充分的自主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收获的空间,促进学生视野融合。
3.巧妙拓展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内外的适度拓展延伸,可以让语文更加充盈和丰富!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选择拓展的内容,适当地选择拓展的时间,则有助于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内心的感情之弦。
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能深刻体会周总理的不辞劳苦,有位教师在学了课文之后引入“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在悲凉的音乐声中,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中,学生完全进入了情境。学生深深地被总理的顽强,被总理的不顾个人身体所感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听课老师也无不为之感动。此时大家内心都充满了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可以说这样的“拓展”让人心动,令人拍手称快。
教师的恰到好处的引领和延伸,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美妙,可以让学生的练笔在情感的铺垫和知识的积累中进一步得到训练,使得此时的拓展体现出“画龙点睛”的效果。一位教师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时是这样拓展的:
在学习“山河壮丽”这一部分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的祖国着名的风景,然后让学生试着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一写;在教学“文化灿烂”这一部分的时候,这位教师没有给孩子们讲四大发明、、文房四宝、三皇五帝、唐诗宋词……而是利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教者更多地引导学生回忆奥运会开幕式中所出现的那些中国元素,学生的表现很是兴奋。记载中华民族非凡智慧的“四大发明”、美轮美奂的中国画卷轴、浩瀚星河中飞舞的天女、多种多样的戏曲……尽管孩子们说的不是怎么太完整、太精彩,但是从他们兴奋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更加关注祖国、关心祖国了!祖国灿烂的文化在一次次交流与碰撞中更加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中!
接下来教者引导学生聊如今祖国的各种巨大的变化,聊神州、聊高楼、聊文化、聊“嫦娥”(飞船)……在聊的过程中体会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伟大成就!
适逢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课后,教者布置了一个作业——仿照课文,也创作一首诗歌,赞美祖国,表达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这样的拓展方式,是对课文的延伸和拓展,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提升,进一步丰富了课文的内涵,使学生在拓展中了解了课文的写作特点,使学生在情感体验和人文感悟的同时,语言也进一步得到训练,在教学中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类型丰富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主题是由语文阅读教材而来。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类型和不同的学习方法设计教学,开展活动。拓展阅读的类型往往分为三种:情境欣赏类拓展阅读、感悟哲理类拓展阅读、文学欣赏类拓展阅读。
1.情境欣赏类拓展阅读
情境欣赏类拓展阅读,就是通过收集阅读大量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进入到主题情境中去,了解并体验某一名胜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历史故事及文化信息,从学生的视角形成独特的感受与观点。
如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中《九寨沟》主要介绍了九寨沟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色。学习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虚拟网上游——《中国名胜任我游》,让学生扮演导游或游客,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阅读,了解、体验某一名胜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故事、文化气息、风俗习惯等,从自己特定的视角形成独特的感受与观点,向大家描绘和阐述,在拓展阅读的主题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感悟哲理类拓展阅读
感悟哲理类拓展阅读,就是通过收集阅读大量与主题有关的“寓言”、“成语故事”等文体特征的文章,感悟其中所蕴涵的哲理,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如《感受中国寓言》是学生学习了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中的《成语故事》后的拓展阅读,主要学习目标为:阅读某一类寓言故事,了解寓言故事作涉及的背景和典故,理解体验寓言的寓意,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3.文学欣赏类拓展阅读
学生通过搜集并阅读欣赏散文、诗歌、随笔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如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学习后的《冰心散文鉴赏》就属于欣赏式拓展阅读。五年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冰心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感受到冰心的文笔之独特,笔下的意蕴之美。后续的拓展阅读可以开展《冰心散文欣赏》的主题学习,主要了解冰心散文的特点和进一步感受冰心散文的内在美和外在美。
四、拓展延伸——方式多元
随着信息技术逐步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各种新颖的阅读方式也随之出现,如音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更多借助于现代音像技术,如电影、电视、广播、录像等,比较直观,它通过画面、声音来展示内容,能强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网络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主要借助于网络技术,通过上网浏览或在线阅读来达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阅速度是其它阅读方式无法比拟的,也是现在学生较感兴趣、极易接受的阅读方式。因此拓展阅读开展过程中同样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资料的拓展、图片资料的拓展,通过“屏幕阅读”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其体验感悟能力。
此外,与任何教学活动一样,对于拓展阅读同样需要及时的检查反馈,需要适当的评价。只是在评价中,更应该倾向于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生生互评,评价的内容要以阅读的兴趣和自主性为主,使我们的学生通过拓展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爱好。
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学习语文再不能局限于课堂,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妙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击!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有效的教学拓展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新的提升,使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有新的提高,所以它是语文课不能缺少的环节,而它首先应立足于课堂,再向课外拓展延伸。在课堂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空间,尽可能地让语文课堂更开放,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充实,将教学思路变得更宽广,将教学方法变得更灵活。

参考文献:
1.刘五生,浅谈古诗教学的拓展,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期。
2.陈永林,让资料交流更有效些,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第3期。
3.符煜,发散——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小学语文教师,2005第9期。
4.陶静,语文教学要把握好拓展的“度”,江苏教育,2006年第3期。
5.周成平,中国着名教师的精彩课堂小学语文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⑼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拓展延伸

一、拓展延伸——把握时机
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为此,教师可从课前拓展性阅读、课中拓展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三个角度来谈谈其具体操作.
1.课前拓展性阅读.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礼》一课,上课伊始,老师可请学生谈谈课前通过查资料(包括上网)所了解的瀑布形态,如何形成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
2.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
苏教版三年级教材中的《菩萨兵》一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藏族同胞听说又有部队开进自己居住区,便躲进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这里老师可简介军队是如何对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请学生们谈谈自己在电视上、电影中所看到的相关内容.学生对第四自然段中翻译说的“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就容易理解了.
3.课后拓展性阅读.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什么是教学拓展?教学拓展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恰倒好处的拓展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由于我们缺乏对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经验,因此在教学中不免出现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说是无效的拓展.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时候,一位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引入科学常识,说明壁虎的特点,观察壁虎的捕食录像,了解壁虎的生活习性;一位教师上《荷花》一课,讲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大”一句时,说这个画家就是大自然,然后开始拓展问“大自然还画了哪些美丽的图画”;一个教师上《水上飞机》一课,只花近20分钟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并总结出水上飞机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后就补充了网上搜集来的大量的有关水上飞机的图片、种类及用途

阅读全文

与拓展性课程如何结合语文的课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