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语文初中特殊句式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六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介宾短语)后置。
01
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 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A:“……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B: “......,......也。”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C:“......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D:“......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E:省略“者”、“也”的句子,有时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
如: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的。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则”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例如: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世说新语》)中的“非”解释为不是,做出否定的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中的“非”也是否定的判断词。
02
被动句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为”字句。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为……所……”“为所”句,
如“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就是说:高山峰峦被大雪洗的干干净净,像擦拭过一样。
如:“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为所吞”是指两只小虫被癞蛤蟆吞掉(《童趣》),其中主动者“癞蛤蟆”没有出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孟子二章》“百里溪举于市”说“百里溪从市场上被提拔起来,”属于被动意义,而“介”词于则介绍处所(名词)“又留蚊于素帐中”。其中的“于”表示被动的意思。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03
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语省略。
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 )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气 再( )而衰,三( )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3)宾语省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余闻( )而愈悲。这几句( )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
(4)省略介词“于”。
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尽( )水源。
口技人坐( )屏障中。
这几句( )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
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04
倒装句
(1)谓语提前句。
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 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例程,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
美矣哉,我少年中国。
甚矣哉,为欺也!
现代汉语也有这种谓语提前的句子,如,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2)宾语前置句。
宾语: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
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如,且焉置土石?
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如:城中皆不知觉。
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
如,
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定语后置句:
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
(4)状语后置句:
状语:状语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
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如果对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
如,屠惧,投之(以骨)。 … …用骨投之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尉首祭祀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把大事托付给臣
战(于长勺)。… …在长勺战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危难之间奉命。
B.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用固定句式的意思 比如奈....何 谢谢
初中常用文言固定句式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②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2、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①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3、是以(以是):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①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4、……孰与(若)……: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哪比得上”;这种情况,还可以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译为“与其……不如……”。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②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柳宗元《童区寄传》)译文:做两个人的童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人得童仆?5、……之谓也:表示总结性判断得固定结构。其中“之”时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作……”、“……称作……”。②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6、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一类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7、何……之有: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可译为“有什么……”。①“何陋之有”(《陋室铭》)译文:有什么简陋的呢?13、不亦……乎: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不是……吗”。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8226;学而》)译文:学习而又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14、得无……乎: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同义结构还有“得毋……乎”、“得非……乎”等。“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译文:观赏景物所产生的思想感情能够没有不同吗?采纳哦
C. 什么是特殊句式
所谓特殊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与平常的结构组成存在着区别和不同。
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前置或后置)
,即句子结构与我们现在的造句习惯不同.
他们的特点分别为:
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2,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3,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4,倒装句: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D. 语文中什么叫做“固定句式”,什么叫“判断句”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按分类表达语气可分为表陈述、疑问、反问、感叹。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E. 高中语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F. 语文单句是什么啊复句是什么顺便举个例子谢谢!
单句是指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有特定的语调,能独自表达一定的意思的语言单位。包括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类。
通俗讲,单句只有一条主干,没有分支,是最简单的句子。
例如:“我看书。”——这是主谓句。主语“我”,谓语“看书”。谓语部分还可分成述词“看”和宾语“书”。
再如:“看书。”——这是非主谓句。其中没有主谓关系,由一个动宾短语构成。
有的单句看起来很复杂,无非是多了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已,去掉这些成分,仍然只剩下一条主干。
例如:“今天一大早我就在教室认真看语文书。”其中:“今天一大早”表示时间,“就在教室”表示地点,“认真”表示状态,它们都是状语。“语文”限定书的性质,是定语。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
通俗讲,复句有两个或多个分支,这些分支叫“分句”,它们从不同的关系、角度,共同说明一件事情。
例如:“我一边看书,一边吃早点,一边还听着音乐。”——这是并列复句。
再如:“我看完书,出去吃早点,回到教室静心听听音乐。”——这是承接复句。
这里只能简单讲一讲它们的区别。无论单句还是复句,都有很多类型,需要从教材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