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根本方法是“坚持每天做阅读理解”。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要学会把握关键词句。比如段落,掌握段意较为方便的办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说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或者文章的脉络主旨,有的文章标题就说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点明;有的则通过主要事件来表达,只要根据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确定……阅读理解答题里面也是有很多套路,也就是相对固定的回答方式,总之平时要多留意,梳理总结。
对于学生来讲,平时课业也较多,想要大量的课外阅读相对也是有难度的。所以对于课外阅读,建议学生学习掌握快速阅读的技能,提高一下自己的阅读效率和能力,比如我练习过的“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掌握到一两千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是非常容易的。除了快速阅读,软件中还有记忆力、注意力的一些练习。
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读,要多注意收集摘录,平时一有时间就可以拿来翻翻,久而久之这些故事或名言金句等就会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活跃在你的脑海和文章中。
‘贰’ 怎样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初中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有关提高初中语文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分享给你们!
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叁’ 初中如何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初中如何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怎样阅读,授之以阅读理解的技巧,让我们的学生有效地打好阅读基础,从而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效果。以下我为大家整理了初中提升语文阅读能力的做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提倡学生“静养式阅读”,使学生爱读书。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歌德如是说,在我看来,这句话同样适合于学生的阅读训练。
课外阅读以“静养式阅读”为主。
所谓“静养式阅读”,首先就是不以考试为唯一目的的阅读方式。他要求教师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就是说让阅读的过程变得快乐唯美,而去除阅读的功利色彩。一句话,要求学生静下心来,读点自己喜欢的书。
所以这样的阅读,其实就是修养阅读、素养阅读、人文阅读,以身心愉悦为起点,以审美情趣为重点,以修养提高为终点。
所以学生阅读的书籍可以林林总总,包罗万象;可以海阔天空,形式不拘;可以诗歌散文,亦可以是小说戏剧。凡是学生愿意读的,只要内容健康,只要是历史和现实中主流社会认可的文章,都可以广泛阅读。时间嘛,主要是利用每天闲暇的时间,周末,寒暑假更适宜。
当然为了循序渐进提高阅读能力,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后,教师应该适时适地跟进以下课内阅读方法:
第一,穷追猛打法。在语文教学中,当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根据实际学习情况,向学生推荐同类的或同作者的作品。顺着学生学习单元课文的兴趣,抓住学生求知的欲望乘胜追击,以期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更广泛持久的兴趣。比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后,我就推荐学生课余去阅读高尔基的《母亲》,以及朱自清的其他文章如《儿女》、《悼亡妇》、《荷塘月色》、《绿》等。
第二,创新课本法。学生一般讨厌死的课本,死的知识,而对丰富有趣的课堂却是始终意犹未尽。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开展一些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等,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而且能使他们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比如《石壕吏》中酷吏和老妇之间的对话,改编成文白两个版本的话剧后,让学生表演出来,学生对原文内容记忆更简单,课堂也更轻松,学生对古文阅读甚至都有了兴趣。
第三,适时赞美法。在课堂内外上,教师要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乐、读书美的氛围。
二、重视阅读指导,使学生会读书。
叶圣陶曾说,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对于语文阅读而言,也是如此。
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阅读中,兴趣只是根,要把阅读这棵树长成参天大树,还要有持续的养分,而这养分,就是系统科学的阅读方法及有意识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着名学者邓拓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初一年级到初二上学期,以摘抄词句,仿句练习、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为主等;我想到二年级下学期时,要以写读后感为主,作眉批为主。总之要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会用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读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不同体裁的文章要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读法。培根的《论读书》也有类似的.说法,都可以参照实施。
三、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1、讲。我让我们班学生坚持每日5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安排在早读或上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或说一段新闻,或讲一个故事,或明一个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这样既能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可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2、赛。我利用各种零星时间定期举办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展。①剪贴展览。学生在广泛阅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有保存价值的材料,可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本子,分类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以激发学生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②摘抄展览。可让学生摘抄平时在阅读时遇到的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定期在班上交流展评,从而鼓励学生多阅读。
‘肆’ 七年级语文阅读方法
从小学刚上到初中该如何转变阅读方法呢?如果你还在困惑中的话,不妨和我一起来了解下七年级语文阅读方法!
七年级语文阅读方法一、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初中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课外阅读在七年级应该从广度上入手,在八年级从深度上强化,在九年级从精度上。如今是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课外读物很多,学生获取课外读物的途径也很多,例如网络,就是一个很好的进行课外阅读的平台。然而,里面的东西良莠不齐,因此,如何指导七年级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尤为重要。我认为课外读物的选择首先要思想健康、可读性强,能反映学生的生活和心理要求,符合学生的阅读口味;其次,阅读的范围要广,体裁、风格要多样。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向学生推荐一些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世界名着,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读物和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书籍。这样,学生的阅读内容丰富多彩:文学作品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科学知识丰富了学生的头脑,这些都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具体而言,向七年级的学生可推荐以童话、寓言、神话、故事为主的读物:如本学年,我向七年级的学生推荐了以下书目:《繁星·春水》、《伊索寓言》、《木偶奇遇记》、《安徒生童话选》、《西游记》、《福尔摩斯探案集》、《童年》、《鲁宾逊漂流记》、《昆虫记》、《老人与海》、《爱的教育》、《哈利波特》、《上下五千年》、《读者文摘》、《故事大王》、《男生贾里》、《女生贾梅》、《花季·雨季》、《唐诗三百首》。
七年级语文阅读方法二、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兴趣,一旦有了兴趣,课外阅读就不再是难事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应立足课内,从而带动课外。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为了激发七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从开学初就制订了计划:
1、图书分享。在开学第一课上,我就规定每位学生推荐两本好书捐献给图书角(图书角可以设在教室后的一角),让学生们共赏、交流。这样,既可以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也增进了同学们的感情。而且同学们课余时间还能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2、阅读汇报。每次语文课前拿出一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或者评价书中人物,还可以谈谈自己对这本书的认识等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也让他们增强了自信,而且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课外延伸。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我们可以利用课内阅读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教《荷叶·母亲》,可以先让学生看《繁星·春水》;教《绿色蝈蝈》,可以推荐《昆虫记》。这样既扩大了学生课外的知识面,反过来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4、开座谈会。向学生推荐一些文学作品:故事性强的作品,讲述一个有趣的情节;语言优美的作品,朗读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讲一些前所未闻的知识。
5、影视阅读。有的名着已拍成影视作品,如四大名着等,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精彩片段,并引导学生将之与原着相对照,比较异同,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评价鉴赏能力。
七年级语文阅读方法三、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七年级学生,从小学时就已经接触课外阅读,对此并不陌生,但是阅读方法却比较欠缺。因此,在七年级初始,讲课过程中,我就着重阅读方法的传授,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七年级课本每一单元提示里都有对阅读的要求,从朗读到默读再到品读,以及边默读边摘录,最后到速读,这都是很好的阅读方法,不仅对课内文章的阅读有帮助,对课外阅读亦是如此。当然,有的同学读书是囫囵吞枣式的,读完后也不知其味,这就是没有掌握阅读方法,所以,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很关键。对于课外文章,像《唐诗三百首》,我们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经典名着,我们可以采用默读加速读的方法,七年级主要是扩大知识面;对于美文优篇,我们可以采用品读的方法,细细地品味语词、情感……总之,阅读方法多种多样,不求一致,只要学生掌握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阅读也就水到渠成,益处多多。
七年级语文阅读方法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不能只是空谈,因此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有计划地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加以促进,让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1、作读书笔记。古人云“读书得间”,读书要有自己的心得见地,并且运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我从开学初就向学生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要求,随读随记。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每天将阅读过程中精彩的词句、优美的景物描写、精彩的片断、名言佳句以及对自己日后的学习有借鉴作用的内容记录在本子上。并且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3—5篇,让获得荣誉者介绍经验,与差生结对,共同提高。
2、举行读书报告会。学生阅读后,会有一种要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的欲望,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一定的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交流各自读书的体会。这样既消化了内容,又促进了思维,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通过交流获得别人的体会,得到启发,加深理解。
3、写读后感。读完一本书,总有自己的想法,我鼓励学生把这些想法及时地有意识地记下来,这就是读后感。这是批注摘抄的深入和细化,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每个月至少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所想所悟,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举两得。
七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初中课外阅读的起点,是初中课外阅读的基础, 一定要扎扎实实、认认真真,从一点一滴做起,这样才能为以后更深、更精的课外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外阅读才能持之以恒、大放光彩!
看了“七年级语文阅读方法”的人还看:
1. 初中语文阅读美文
2. 初中语文阅读学习方法
3. 初中语文扩展阅读的技巧
4. 初中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
‘伍’ 初中阅读短文的方法和技巧
一、做阅读理解的两个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
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2、概括某段大意---
(1)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3、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4、说说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题型----关键要答出“变”来,如:他从以前……变得……
5、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所记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赞扬,为什么赞扬;或反对,为什么反对。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6、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手。其主要方法有:
(1)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困难依然收养了自己已故邻居的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文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主的高尚品质。
(2)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文中找出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的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接头”就不拿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从文题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如《伟大的友谊》,文章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的革命友谊。
(4)、从中心句找中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说话要算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7、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望采纳,谢谢!
‘陆’ 如何学好初中阅读理解语文
从小就养成阅读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多阅读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要注重平时知识积累,同时也要多做练习,在不断的练习当中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事半功倍。下面一起来看一下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学习方法。
【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1、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 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体裁。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阅读原文时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一种是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② 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 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要找到阅读理解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直接提取从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如果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的,就可以直接用原话作答,如果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原话作答的,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就是挖掘出文中隐含的信息和深层含义然后作答。
【二、审真审题,定向扫描】
阅读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语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目,把握题目要求,即是把握题目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
‘柒’ 初中语文课如何进行深度学习
促进语文课堂的深度学习,要基于语文学科特点,在教师深度教学的基础上,运用深度学习理论和策略,创造一系列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方式。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浅层学习变为深度学习,使语文教学有更大收获呢?
一、转变教师角色,体现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是谁在读书?是我们的学生;是谁在学习?也是我们的学生。这是人人清楚、个个明白的道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的老师往往忽视了这一基本的问题,故而导致了在具体的教学中包办代替、越俎代庖的现象。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组织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学习,而不在于“教书”,更不是突出“讲课”。有的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很少给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时间,有的虽然也安排了学生读书,但只是让学生草草读一遍课文后,就开始分析重、难点了。在学生尚未熟悉课文内容的情况下,老师就开始分析、讲解课文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大多数学生就会感到十分困难,长此以往便感觉到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时间一长,学生也就越来越怕读书,越来越怕学语文,甚至到了高中,学生仍不能像模像样、独立、顺畅地阅读分析理解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过分突出“讲授”所带来的恶果。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转变教师角色,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重引导,重教法研究,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读书。教师应由以往的“主讲”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参与者。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从原来的“霸主”、“权威”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变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学。这是促进深度学习的前提条件,只有转变教师角色,才有可能开展深度学习。
二、改进教学方式,助推语文深度学习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影响着其将来的发展方式,学生的发展方式又转过来影响着其今后的生存方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势必影响学生知识的生成与发展。因此,转变教学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也是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要淡化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项或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鼓励、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项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有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语文学习才能有实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才能变为现实。
(一)开展自主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多年来,受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影响,我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查阅工具书及资料、提前预习课文、经典诗文的朗读与背诵等,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摄取知识,掌握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语文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地开展合作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完成同一任务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合作学习是集个人智慧为集体成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也可以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体现创造性、开放性的学习及知识的生成性和发展性,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阅读教学中的小组探究学习应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探究前的自主学习,那小组探究学习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主阅读是小组探究阅读的基础,小组探究阅读是自主阅读的升华。小组探究学习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教给学生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比如课文《背影》的探究教学,通过学生认真阅读《背影》这篇文章后进行自主探究,首先要探究的问题是“本文主要写什么?”其次再探究“怎样写?”然后再看“从哪些方面写?”“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逐步掌握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和步骤,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学习的意义在于为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发挥其个人的聪明才智,探究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专长或独特见解,最终达成共识。小组探究阅读之前要设计好具体的问题和明确阅读任务,阅读中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去分析、理解、感悟课文,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解决阅读教学中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3.注重探究中的交流与分享。如进行《爱莲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广泛进行交流与分享。通过小组内个体及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分享,发表对文章的不同理解和感悟,达到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整体提高的目的。
三、重视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要达到“三维目标”,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及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是深度学习的根本所在。
从目前教学实际看,不少教师只是把语文课当作工具课,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以至于把活的语文教材讲“死”,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种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心智和人格健全起来。
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其次教师要深入课文,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融入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才能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自己的理解去激活学生的经验,从而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正如美国的麦·莱德尔所说:“他应该通过我的眼睛对我的情绪施加影响,在他没有使我看到能触动我心弦的东西之前,他不可能对我的情绪施加影响。”如果只是让学生呆板机械地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地接受吸纳,是很少有效果的。文本的丰富性决定了我们解读的种种可能性。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这是他的权利,也是他的自由。他完全可以给出自己的理解,体现其个性。同样是《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这个人物,有的同学认为于勒身世沉浮,之前努力赚钱,想偿还哥哥,说明他有良知,与菲力普夫妇的自私冷酷形成对比。落魄后不愿回家,说明他有骨气。有的认为于勒是个很可怜的人,但是他很善良,是有良知的人。当然还有很多同学的看法和文中菲利普夫妇的观点是一致的。这些观点和看法都是应该鼓励的,肯定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很重要,它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老师可指导学生用心去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作者在文章中所渗透的情感因素,以便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这样就会实现学生、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总之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使课堂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场所,把学生的主动、积极学习放在第一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在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下,学生始终处在思考、分析、探讨、表达的状态,思维活跃,认识深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创新意识明显增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深度真实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感悟语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实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