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教好小学语文阅读
链接:
通过童话、寓言、儿歌等内容,力图从孩子发展领域所涉及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创造力、观察力、注意力等方面为孩子将来学好语文打基础。希望这份文件可以帮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㈡ 如何上好初中语文阅读课
1、要加强学生性化阅读,使每学生积累知识、发展能力,展开丰富情感活动,获得感受。教师液枣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提高学生宏猜感受能力。在阅读课堂上,从初读感知,引导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蔽埋型方式了解文章主要内容,锻炼和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能力环节,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方式来读课文,提倡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2、学生要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写作、表达方式阅读教学。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语言环意和作用。
3、学生要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学会感悟,引导学生实践、体验、经历、感受,在阅读过程中能力得锻炼和提高。
㈢ 学生,怎样上好语文课
1、学好语文重点之一:
字词、古诗词、古文等的记忆背诵或赏析。这类知识的学习重点在课堂上,课上要专心,课后多花点时间去记忆背诵、理解运用。
2、学好语文重点二:
阅读一定要强化,最好能够做到每天练习一篇阅读。另外可以学习一下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可以激活我们“脑、眼”潜能,培养和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归纳分析、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3、学好语文重点三:
提高写作能力。写作的基础是素材和思路,平时要多阅读多积累。高中学习是比较紧张的、时间也很有限,我前面提到的快速阅读在素材积累上就可以提现出很大作用。有了积累,可以多看看那些优秀作文,找找写作的思路,要多动笔写,学会借鉴、运用、融会贯通,这样写作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
㈣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上好一节语文课的方法如下:
1、吃透教材,课的准备。上课前,对于所导学的内容都要熟悉于胸,不打无准备之仗,反复诵读要学的知识或文章,仔细观摩,全面的、多方面了解,尽可能多的发现知识点。
2、考虑学生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以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对于所学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都是不同的。
3、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是教与学的互动。
5、查找相关资料。在做好以上的内容准备之后,我们便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了,作者的简介、课文的名家解读、相关的写作手法等。
㈤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就在小学教育体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我国语文教育历来重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在这四个方面上的实践也颇有成效。
小学读阅读是小学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指导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阅读指导课的研究。切实提高阅读指导课的质量。那么当前的小学阅读指导课的状况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极其搜集到的材料来谈一谈如何上好小学阅读指导课。
一、要发扬小学生在阅读中的发散思维。
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二是求异。二者缺一不可,思维就是不能起飞,求同,发现规律,认识事物共性,求异,发现提点,认识事物的个性,二者互相联系,互相转化,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创造。因此,在阅读求异,即发散思维。在校学生阅读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能从事物的几个方面,多个层次来看问题,可以顺向思维,也要学习逆向思维,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讨论能力,讨论特别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讨论过程是学生反馈信息、纠正错误,提高认识,也是接受教师指导,纠正错误,提高认识,形成规律的过程。通过讨论,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思维更加活跃,沿逆向或多项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例如,小学课本中又一篇《十里长街送总理》。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有很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自发来送总理这表达了他们对总理的无比热爱之情,这是正确的。但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这就需要同学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从中学生很快得找到了这段文字的几个描写送总理的人的重点动词:拄|、靠、挤、等词语,学生在读这段文字时一定要读的重一些,一定要突出这几个动词,一定要指导学生们读出人们迫切、凝重的心情,不辞辛劳的事实就如同一幅画娟一样展现在同学们面前,那么总理的形象就得更高大了,人们对总理的爱戴就得到了升华,这样,教师诱发学生以读代讲就事半功倍了,同学门就可以在读中寻找知识。但是过多地讲究发散性思维在小学阅读指导中有了一些牵合附会和舍本逐末的弊病,追其原因就是教师过多的重视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读。例如教师在教《小站》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大谈特谈学了这篇课文的体会,而没有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读中,这样的教学就偏离了教学的目的。
二、教师在指导校学生阅读时要讲究提问的技巧。
在校学生阅读指导中,在学生不能完全自学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有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指导主要又是靠提问来体现的。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可以解释为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通过同化、顺应达到认识与外界一致即平衡的过程。而要引起学生对外界的注意就要提问,所以说提问已经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学习阅读的手段了。
1、是让学生明白思考问题的策略。
在阅读课中教师要让学生不断的思考,反复的读。例如有些时候教师问的问题并不是很难。但学生依然答不上来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读得少,没有体会课文的真正含义。从而导致了教师不得不自问自答,唱独角戏的情况出现。其实,教师应该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讲究技巧指导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原因。一些专家发现了学生回答不出来问题的几种原因:(1)不知所问弄不清楚这个问题究竟问的是什么,这主要是学生对问题的问句缺乏分析理解能力,因而无从回答(2)知道问什么,但都不会组织答案,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答起。这主要是学生不能将问题的信息与答的信息联系起来。(3)心中明了,却回答不清,不能扣问而针对性的答,这主要是学生不了解各种问题回答时的基本叙述模式(4)而针对综合性问题。往往顾此失彼,或者不知从何入手,找不到突破口,这主要是学生对问题缺乏分解的技巧。针对这四个不同方面的问题,教师提问的同时就要教给学生关于各种问题的基本思考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时的思维策略。
具体方法有,教师可以自问自答一个问题,但在问题中插入讲解得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供学生模仿,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叶老先生说过:好的文章时读出来的,美文由需美读。我想,面对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经典范文,我们应该沉下心来组织学生原汁原味的读,认真反复的读。
2想方设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每个有经验的教师是会想方设法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能尽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对语言优美的作品,朗读其中一段,对故事强的作品,讲一些有趣的情节,如此常抓不懈定能激发学生约兴趣。
3根据程度不同分别指导。
我们要根据她们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别指导。比如指导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读课文,主要是提高她们对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在对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指导中,我侧重于开发他们的智力。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读物,在阅读中教给他们方法,提高了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
三、要注意应用最新的硬件设备来帮助学生阅读。
心理学上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小学阅读指导水平应该注重原有的阅读水平和能力。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使用教学课件有效的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在阅读中应用多媒体已成为小学阅读课文的新突破。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阅读中又很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阅读中,阅读教学工作主要是通过:语系、讲解、默读、朗读。等环节来俄完成。由于班集体授课、课时等影响校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速度是很慢的。而多媒体就存储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并可以随时让学生能听到标准化朗读示范。这样使学生接触大力朗的阅读材料。多媒体非常适合学生学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学习兴趣,成为他们学习的动机。这样校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得到迅速的提高。
我们要将小学阅读教育开展的更生动,更能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使的阅读教学更能促使学生增加对语言的学习兴趣。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发掘,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为语文阅读教学添砖加瓦吧!
㈥ 如何上好中年级语文第一课时
在语文教学中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都分成二到三课时,人们习惯地把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为第一课时.这一课时,往往要完成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顺序等任务.以往我们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填鸭式”的传授知识,弄得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感到乏味,传授的知识学生消化了多少老师也不得而知,有时,上课老师因为“细嚼慢咽”的教学而导致拖堂,进而影响学生休息,课后作业反馈的信息也是错误百出,让老师感到失望.长此以往,老师觉得很疲惫,而学生的大脑却仍停留在接受状态,不会思考,没有创新.仔细想想,我们中年级学生所处的状况:学习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拼音识字,谴词造句,读文感悟的能力;心理上,他们也希望具备独立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既然是一种品质,一种能力,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现状,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引起了我的思考:第一课时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但又无从学习,因为无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展示课,几乎没有人执教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在我们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的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二课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向我们传达的心声做准备,所以上好第一课时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忽视.第一课时的重要性引起了我的重视,我专心地投入到“中年级语文第一课时应该如何上好”的探索与实践中,通过实践我有以下感悟: 一、教师与学生一起摸索预习方法,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做好课前准备,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预习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步骤,它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学习新的知识.它可以为我们上课扫清障碍;也可以在初读感知的情况下使学生发现问题,找到要学的知识点,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知识,又可以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更可贵的是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它体现了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长此以往,使学生初步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同时也让学生在预习中时时产生一种成就感,使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通过我与学生的多次实践,确定了预习三步法.这个方法既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又要让他们知道怎么学,最后还要让学生检测出自己学会了什么.具体方法如下:(一)让学生在初读课文中扫清障碍,把课文读准、读通、读顺.1、在预习中,我提倡学生出声朗读,读准字音.出声朗读,我要求学生放开声音,读得字正腔圆.动用自己的眼、耳、鼻等多种感官相互协作,相互监督.当读到不认识的字时,学生一定要停下来,不能蒙混过关.如果这个字在生字表中存在,让学生们对照拼音认读即可.如果不存在,一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确定正确读音,标在课文里.(这些字往往包括多音字或同一个字,但口语和书面语读音不同的字等)然后反反复复地读带有生字的句子,使读准字音落在实处.例如,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中有一句话:“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血”字,到底读什么音呢?通过看生字表和查字典我们知道鲜血中的“血”字是“血液”的意思,应读成“xuè”,凝固的血中“血”应读成“xiě”,如果我们不仔细琢磨,不看生字表,可能会草草过关.这样学习是不实在的.2、教师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忆字形.中年级学生识字量较大,要想把大量的生字写正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机械地记忆恐怕会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应该科学地记忆生字.首先我们要重视、利用生字表,在生字表中分析字形,做好学习标记,比如:“凯”字,部首是“几”,除去部首有“6画”.这些都要标在生字表中,然后还要找出它的形近字,看谁找得多,这样可以通过对比记忆加深印象,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归类记忆,结合字义记忆,或编成顺口溜记忆.3、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所以学生在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的基础上,也不能忽视字义的理解.我一直坚持一个原则:理解字义一定要与文本紧密结合,因此在学习生字时,我总会让学生在预习中把生字所带的词画在课文中,然后结合课文理解生字新词.这样一些名词、动词等容易理解的词就不必查字典浪费时间了.例如:在《小珊迪》一课中,“珊迪”这两个字组在一起就是个名字,我们理解到这点就可以了.《爷爷的芦笛》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这句话中的“裹”字,如果脱离语言环境,它是“包,缠”的意思,而结合语言环境就不难理解到它是“卷在里头”的意思.这样学习既降低了难度,节省了时间,又给学生理解文字找到了依据.当然,那些难以理解的字也要让学生查字典,准确理解它们的意思.字义理解了,我们一定要让学生趁热打铁,进行组词练习,以达到会用的效果. 我觉得这种学习方法,恰恰符合汉字本身音形义统一的规律.使学生知道学习一个汉字不仅要认识它,会写它,还要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做到会用它.为了配合学生的预习,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我为学生准备了预习本.本子上设计了这样几项练习:1、抄写生字 2、抄写新词及四字词语 3、形近字组词 4、多音字组词 5、查字典,理解字义(每课最多5个)6、课后习题(包括造句、填上合适词语等)答题练习口头做即可.通过笔头作业使学生的预习落到了实处,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汇报了预习的结果.但是这个作业本教师上课前一定要及时批改,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了如指掌,以备上课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学习.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重点,浪费时间.上课及时订正还避免了学生的错误概念在头脑中形成定势.生字词的学习,为朗读课文扫清了障碍,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最终达到把课文“读准、读通、读顺”的目的.(二)让学生在默读课文中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每篇课文都有作者的写作目的,但是如果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无法理解他的写作意图,所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在小学阶段,我们一般学习的都是记叙文,写人记事的居多,也有一部分写景状物的文章.写人记事文章的主要内容大致是“谁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写景状物的文章则是“文章描写了那种景物,这种景物怎么样.”按照老师的提示,学生在预习中粗略地感知概括就可以了.例如:《山沟的孩子》这课,学生只要知道“课文主要讲了山沟的孩子起早贪黑去上学的事”就可以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学生能概括出“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也说明他感悟到位了.为了做好这一步,我首先引领学生认识自然段的重要性,因为段是组成篇的“分子”,如果把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弄明白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为了把我们初读时理解的每段意思记录下来,我教给学生随手“批注”的方法,培养他们“不动笔头不读书”的好习惯.批注方法有如下几点:1、首先我让学生把一段话的意思用几个字概括下来写在这段话的旁边,这就是简单的批注,它不仅使我们一目了然地了解这段话的主要意思,还为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提供依据.2、在阅读中,我们还可以把不理解的语句用线画下来,然后在旁边提出问题,为上课质疑做准备.3、我告诉学生可以把读书过程中的理解和感受随时用简单的词句注在旁边,为上课发言作准备.(三)让学生在熟读课文中理清文章思路.在小学阶段,我们接触的一般都是记叙文,它们布局谋篇的顺序或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或是按照不同方面,或是按照时间、地点的变化等等.每篇课文学生读完后,我都要求他们研究它的写作顺序,找到依据后,再给课文分成几部分,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有效上好第一课时. 苏教版的主编 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八字方针,即: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朱作仁教授提出课堂教学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这一观点给了我很大启迪. 那么,如何让第一课时上得扎实有效呢?总结如下:(一)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课时刚刚接触新的课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到课堂上来.我采用了多种导入法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或图片展示,或故事导入,或激情述说,让学生在音乐、画面、故事中走进文本.形式多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让他们激动、震撼.从而主动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我在讲《五彩池》这一课时,一开课,我首先放了一组五彩池的图片,那美丽壮观的景象一下子把学生迷住了,同时我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听着动听的音乐,看着生动的画面,早已是陶醉其中,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二)让学生有声朗读,学习生字新词.学习生字新词是第一课时的重要任务,我要求学生必须学扎实,那么教师上课就要抓细抓实,由于生字教学常常面面俱到,所以显得罗嗦、重复、枯燥无味.为了不机械、呆板地进行教学,我主要采取生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把预习的结果做简单的汇报,重点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供全体学生进行分析交流,把自己理解记忆的方法讲给大家听,然后老师适时点拨,这样就显得重点突出,通过学生的学与教,使学生在学习生字中感兴趣,有成就感.中年级在理解词语方面是重点,我在上课时结合文本引领学生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例如:拆词法、换词法,字字串,或是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等,总之让学生有法可依.长此以往,学生已经总结出多种解词方法.还有,中年级学生已经进入了写钢笔字的阶段,我在上课时总要抽出几分钟时间指导学生书写,使学生提高书写水平.(三)检查朗读,重点指导,让学生“读”的脚步要走稳,以往教学,我们常常发现一篇课文讲完了,学生还读得结结巴巴,一点感情也没有.课堂上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许多学生找不到答案,明显显示出对课文内容很生疏.这都是没把学生的读落在实处造成的.这样的语文教学是失败的.其实,在第一课时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去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明我们在读书中就能感悟到课文的主要内容,可见读书的重要.于永正老师说:“书不读熟不开讲”,说的就是语文课一定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畅后才能讲课.我一直坚持这一原则,把读好课文放在第一位.为了达到目的,我有时让学生一段一段地读,有时让他们把长句断开读,有时我领读、范读,总之,读好文章要由易到难,由短到长,突破难点.绝不能急于求成,但最终都要把课文“读准、读通、读顺.”(四)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顺序.在预习中,我已让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因为每个学生对文章的感知不同,理解的程度不同,所以常常会出现很多种答案.我充分为学生创造平等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放开手脚自由发言,阐明理由,使学生的想法形成碰撞.老师适时点拨,水到渠成地找到正确答案.(五)抓住重点,留下悬念.“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给人以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让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思考,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如:我在讲《五彩池》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初读课文知道五彩池各池的水各不相同,同一色的水从这个池流到那个池颜色就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学到这里时,我对大家说:“我们暂且抛下这个话题,下节课再讨论.”以此引起学生读书的欲望,为第二课时打下基础,从而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效果.三、有效上好第一课时,使整个教学过程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我尝到了甜头.原来,我总是非常投入地手把手地去教,可学生常常出现倦怠疲劳的反应,发言不踊跃,说话不痛快,课上时间显得非常紧张.现在由于学生在课前积极地预习,动脑思维,所以课上情绪高涨.一节课活跃而有趣,内容丰富而充实,气氛轻松而愉快.学生上完课后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使课堂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看到这种现象,我反思自己过去和现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我感到今天的收获,其实就是摆正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教师让他们积极地“动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