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论语文教师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

论语文教师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

发布时间:2023-07-19 06:15:43

1. 如何有效的使用语文教科书

(这是许6569 小能熊365日写作计划的第22篇文章)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觉得我忽略语文课本多年。通过最近听课,再反观我自己的课堂,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怎样有效的使用课文:

一、在正确理解教科书的基础上,高效地利用教科书

语文课本是进行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资料,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料,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到教科书的重要作用。,正确理解课本内容,认真发掘其教育价值。

在备课时,我们必须深入教材,钻研教材,设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而不能仅仅靠一本教学参考书,在不深入理解文本,挖掘内容之时把教参中的内容写到教案中,上课时再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统一的标准上来,这样,也就谈不上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了,更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所以,我们稍显要把初中阶段8册教科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全面了解教材的结构、框架,然后把握每册书的侧重点,再了解每个单元的内容。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承担着不同的教学重点,了解了每个单元的重点,才能抓住教学的主要内容。其次,我们还要对每篇文章进行研读,在不依赖任何参考书的情况下静下心来自己阅读,去感受文章的思想内容、明确教学的要点;然后,参考相关的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最后,结合近10年河南省中考语文的命题导向合理安排内容和课时,有效的使用教科书。

二、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合理地使用教科书

1、根据语文教科书中选文多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每个学生由于兴趣、爱好、思想、情感、成长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对文章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根据教材的多义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注重培养他们自己独立阅读、思考并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2、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发挥教材在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训练阅读能力等方面的导向作用,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发展。由于学生的性格爱好不同,必要的引导不可少。某日听课的一个片段现记录如下(《故乡》):

……

师:鱼怎么会有脚呢?

生:有!

师:什么鱼?

生:娃娃鱼。

师:真是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你们看到过没有?

生:没有。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书上怎么说的?

生:说明闰土见多识广,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

“跳鱼有脚”是课本中的一个细枝末节,在教学中完全不必要拿出来讨论,可是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我们那个老师又不能置之不理。她引导的十分巧妙,既帮湖州学生解决了疑问。又有效地发挥了课本的作用。

3、尊重教科书,深入挖掘教科书。

语文课本上的选文具有明显的教育目的,我们备课的时候不能偏离教科书的本意。

4、对课本进行选择、加工、改造、运用,充分发挥其例证和凭借作用。

课文是很好的例子,通过一篇文章,实现举一反三、为我所用,跳出文本,能发挥出语文课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三、根据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仔细阅读现有的语文教材,会发现其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弹性,所以,我们在使用语文课本时应根据教学中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科书进行加工和重组,最大限度的发挥课本的作用。我在设计《变色龙》一课时按照广为流传的“四个学说”设计,李老师设计的教案按照中考对于小说类考题常考的考查内容设计。但都达到了我们预先设定的效果。

四、正确处理教科书与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防止脱离教科书任意拓展

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课本与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课外学习资源应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目标与课内学习资料应保持一致,在难易程度上应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适应,不能与教材内容并重甚至高于教材内容资料。所以,我们在设计“拓展延伸”环节和“课堂作业”时应慎重考虑。

2.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造性教学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教学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精神信郑,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最困难的任务。
一、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的教师。
进行创新教学,关键要有创新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榜样,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及创造精神,能为学生的创造行为提供示范,并渗透到一切教学活动中。心理学认为:只有教师本人是创新型的,他才发现、重视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涉及到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观等诸多方面。创新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爱,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是儿童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整合力量。过去,我们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人,而今我们更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人。爱的教育是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教师以自己生命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生命的激情,使儿童真切地感到生活的温暖和学习的价值。在爱的阳光下,消除一切烦恼、困惑、胆怯、浮躁,引发内心深处的天真无邪的本性,从而诱发创造的潜能。
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现在学校里的规矩很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如:发言必先举手,老师同意方能开口;发言必站立,老师不发话,学生不得坐下;不许在老师讲话时插话,否则视为不敬;坐则要昂首挺胸,双手放膝,两眼平视等等如此之多的规矩,思想上的条条框框必然束缚儿童的思维,窒息儿童的创新精神。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发言众口一辞,作文千篇一律,甚至编造假话,哄骗家长和老师,使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和担心。我们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放纵,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是探索、求异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不仅以次影响学生,还表现在对教学的艺术境界的永不懈怠的追求。
创新过程肯定会遇到挫折,遇到挑剔讽刺的打击,也会遇到来自内心的惰性、惯性、以及懦弱和动摇的阻挠,因此,教师还必须具有稳定性和创新人格。我国着名创造教育家段继扬对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后认为,各类创造人格的共同特征是: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思维灵活,反应敏捷,联想丰富,语言流畅;勤奋热情,专心致志;观察敏锐,思辩精密;勇于进取,渴求发现;坚定自信,执着追求;坚韧自制,不辞劳苦;独立性强,从众性少;献身事业,服务社会。
教师具有创新性人格,不仅是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可靠保证和有力支撑,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影响至深至远,甚至终身不可磨灭。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除了具有以上“共性”外,还应研究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尽快使自己成为创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师。
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娃娃做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语文上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因此,也特别需要创新型教师。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既然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沃土,那么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大的方面说,要更新观念,首先,正如修订后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滑者颂础。”创造嫌迅条件,一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二要在课堂教学中还学生一个民主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要花大力气研究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1、凭借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统一的东西使大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其实是牺牲了个性、牺牲了创造、牺牲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牺牲了学习语文兴趣,有百害而无一利。语文教学其实需要着力鼓励求异。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词句,概括课文的段意和中心,对问题的回答等等,都不必强求一致,而要鼓励多种答案并存,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我在执教《麦哨》一文时问学生:假如这么美的草地就在你们的面前,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在草地上打两个滚,有的学生说翻两个跟头,还有的学生说想躺在草地上美美地睡上一觉,多么天真、多么幼稚而又可爱的想法!比如,读了《圆明园的毁灭》引导学生讨论,圆明园要不要重修,为什么?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启蒙教育的课文,比如,《两个钱球同时着地》中体现的实践的观点;《条条道路通罗马》中体现了实事求是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有助于在发展语言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崔峦认为: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尤应如此。教学不应千篇一律,更不应模式化。因此,教师要根据级段的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如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学还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值得我们重视。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探究与发现,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对学生的独立见解应热情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坚持下去,学生定会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可启发学生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比如学了《桥》让学生说说,你们最想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学了《新型玻璃》让学生说说,你们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玻璃?读了《坐井观天》让学生现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怎么想,怎么做了?这样在仿写实践中展开现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现象力。
现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开展。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生活的一切方面,特别在发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更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要结合语言文字训练,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据小学生爱想象,尤爱幻想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小学生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觉创新的精神。儿童在课堂上充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专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这种感情化成为向往……转化成为创造。

3.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内容+好的呈现方式+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首先取决于老师对其所教授内容的选择和改造程度。 在备课和教学设计中,独立地处理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这是老师上好课的必要保证,也是对老师专业化能力的一项重要要求。我认为教师处理教材应注意以下几种主要方法和策略: 一、简化通俗—让学生易学。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 二、调整重组—贴近学生的生活。通常,教学内容离学生生活越近,其作用发挥越好,反之,教学内容距学生生活越远,越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乃至不易被学生感悟和理解。如我在汉语拼音的声母教学中,利用表音表形图,联系生活实际,编出23个声母的顺口溜,如帆板冲浪bbb;小猴推车ppp;时装模特ttt等等,学生学起来轻松,很快就把声母的音和形记住了。 三、设疑激趣—让学生探究体验。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教材呈现给学生都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变无疑处须教有疑,课堂以问题为中心。如我在教学《一去二三里》一课时,我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脑,动口的一定条件下,引导学生在教学挂图中发现烟村、亭台、桃花,了解二三里、四五家、六七座、八九十枝里的数字都是虚数,意思是说路途不远,人家不多,有几座亭台,有许多枝桃花。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主动获得的,这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四、化静为动—让学生乐学。怎样去活化教材呢?首先要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1、用对话呈现。2、画图片呈现。3做成课件呈现。其次要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 五、拓展延伸—让学生实践创新。如我在教学《狼和小羊》这课中,故事的结果怎样?让学生课后续写,发挥学生的拓展思维。 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处理,增强教材的情趣性、生活性、降低教学难度,让教材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的体现。

4.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有效使用教科书

语文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育行为实施中最常规最主要的媒介和载体。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正确地使用语文教材。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是否正确把握和驾驭语文教材的教学,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成败。怎样才能正确使用语文教材,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读、背、写、说,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要灵活使用。二、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的整体性,在教学目标中特别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要处理好整体感知与局部切入的关系,要做到整合教材,重点讲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该通读教材,弄清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抓住关键句段或关键词语作为切入口,来带动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对文本的结构、作者的情感、表达所用的语言及修辞的研究,甚至段落的切分、标点的运用,一个字、一个词的推敲,常常会对深入理解整体意义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文学作品的“教学建议”也提出“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这是基于阅读鉴赏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特点而提出的基本原则,是符合阅读鉴赏基本规律的总体要求。四、仔细分析教材。 把同类的文章放在一起作为一个专题研究,我们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专题来教学:现代诗专题,古代历史传记散文专题,写人记事散文专题,新闻专题。五、阅读教学的实施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视野、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 阅读是对话,对话存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同时受着读者和文本的双重制约,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文本的确定性是对话的前提之一。因此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敢于引导,善于引导。首先,要创设自然生成问题的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其次,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要及时作出判断,想一想它有没有价值,跟文本有没有关系,与教学目标有没有联系,值不值得讨论探究,然后作出调整。要重视理解性阅读,因为,我们初中学生还没有成长为一个“理想的”读者、“有能力的”读者,因此,选择展开对话的适当层面。六、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观点正确与感情真实健康的关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感情真实健康是第一位的。我们应重视课标规定的目标中“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等要求,为此,强调学生要“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感而发”“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这样,自然就把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成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写作心态和良好的写作状态,在写作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七、在语言表达上,处理好基本功与有创意地表达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有个性地表达,鼓励有创意地表达,这与重视语言表达基本功并不矛盾。表达与交流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实际的表达交流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课标“教学建议”中所说的:“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写作教学要重视表达实践,把力气花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实际能力上,善于观察生活、体验情感、搜集素材。 八、 处理好课堂内外结合与课外延伸学习的关系; 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每个单元,都安排专题研究,每个星期,我们都可以安排时间进行课外延伸。可以安排在星期天,也可以安排在早晚读,这样就不占用教学课时了;最后,每个学生把自己的课外收获与同学交流。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正确运用教材,正确的进行教学。

5. 如何专业的使用语文教科书

一、对教材进行有效的重组

有效的重组教材,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地把教材中或教材之外的有一定联系的文本组织起来有效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开展比较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合作性学习等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有利于促使学生加强记忆和深入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为教师教学的有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学生的发展实际,突破现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局限,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以求得更好的教学实效。(1)以主旨相似作为重组依据。从思想文化内涵上的交叉点和联系点出发,在语文教材中为课文文本找出其他的类似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按主题整合,并进行有价值的分类。这样的整合使原本散乱的单篇教学呈现出了新的格局,在一个较小的平台上解决了语文教学零敲碎打的弊病,为初中语文学习呈现的崭新格局。(2)以题材相似作为重组依据。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整合同册书“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王维的《渭城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别诗。(3)以体裁相似作为重组依据。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已经将《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和《满井游记》编为第六单元,还可与《桃花源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核舟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等文章进行比较,进一步了解“记”是古代一种常见文体,可写景可记事,还可说明和议论。(4)以作者作为重组依据。一个作家的风格自有其稳定的一面,但作家在成长及作品产生过程中都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打上时代的烙印。因而对同一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会使学生领悟到知人论世的重要性,以培养其正确的思维方式。

二、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

整合教材是指在有效的使用语文教材的实践活动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依据,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建立有机的联系,使语文课程更加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增强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增强课程资源整合的能力。首先,要关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若能因势利导,那么语文课堂将会充满活力和魅力。正如陈钟梁先生所说:“语文教学需要‘杂交’,教学也是一种生态,远亲繁殖有利于培育良种。”只要教师用心而且有一定能力,学科间的沟通融合就会变成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其次,语文学科要与生活相联系。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沟通课堂内外,联系教材与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才能激活学生记忆仓库中的素材,才能增强学生生活体验对语文学习的推动作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与校园生活联系;而《背影》《我与地坛》等就可与家庭生活对接;而《唐睢不辱使命》等则可以与社会生活呼应。在进行教材与生活联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突破狭义课程教学的局限性。

三、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

(一)利用背景资料丰富教材资源

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是创造,不能局限于教材提供的那些信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或让学生去查找、搜集相关材料的机会。利用背景资料可以激发学习情绪,渲染课堂情绪,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克隆”,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克隆”的资料。在课上让学生展示相关资料,加深对克隆知识的了解。使学生对当代最新科技成果——克隆有所了解。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无形中还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根据教学目标挖掘教材资源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拓展延伸教材必须立足于教材本身的开放性,以教学目标为重要保证,一切围绕目标教学。以教材为活动框架,搭建学生合作探究的平台。例如:八年级下册课文《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都借助“美味”传递出了丰厚的饮食文化,而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到民间采风去”。因此,可以通过这些教材带领学生去探究本民族、本地区的精神内涵,搞一次《舌尖上的重庆》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的语文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乐于参加,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思,挖掘潜能,培养综合能力,对学生的影响极大。

阅读全文

与论语文教师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6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6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19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0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9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4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4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