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明确了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并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2.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作用
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等内容。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规定: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2、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3. 核心素养及语文学科素养四个维度简记
一、为什么提出核心素养
由社会发展的需要,促动教育的变化而决定。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时代,不同时代的“取胜”方式不同,对教育的需求不同,教育的目标也就有所不同。
第一个时代叫农业化时代:
这个时代以“力”取胜,所以就有“超生”、“抢工分”、“人多力量大”等社会现象。
相应地,这个时代的教育叫“双基教育”(目标是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人们只有掌握简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能适应社会的发展。90后,00后的“你们”就应该没有感受过,大多像我70后,甚至于更早的老师们就经历过。那个时代里,想读书是何等的渴求。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代的前期,“工业”落后,伞叫“洋伞”、碗叫“洋铁碗”、看似简单的火柴也就“洋柴”,就差人不叫“洋人”。
生活何等艰难、条件极其落后,特别边远地区文化程度很低。初中文凭走向工作岗位比比皆是!
第二个时代叫工业化时代:(差不多到2000年前后时期)
这个时代以“物”取胜,所以就产生“学以致用”的理念趋势,简简单单的掌握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重点是会用,用知识换取所需要的“物”。
相应地,这个时代的教育叫“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提别是中国的“五年一个大变样”(规范地说是“五年发展计划”)推动下,工业化教育即素质教育也在短短二十年间经历了“八次课程改革”。
第三个时代叫信息化时代(也就是现在)
这个时代以“智”取胜,也叫“智能化时代”,所以“智”、“智能”、“智慧”成为社会的主题。
相应地这个时代的教育叫“核心素养”(目标是“一个核心、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项内容”)。
所以,这个时代的教师就“难了”。你拥有多少智慧,你能成为“几流”的教师显得最最重要。
三流教师——教学生知识:灌输式!(学知识)
二流教师——教学生方法:引导式!(学方法)
一流教师——教学生智慧:共享式!(学用法)
这个时代的教师会被二十四小时不用休息的“智能人”取代。
我借此强调这三个教育时代,目的是想给在座的各位新同仁提醒性地思考几个目前教育中比较痛心的现状。
1.三个时代教育,依次对应着“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我们停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我们在排斥着什么,践行着什么?我们有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初衷,我们该接受什么?
2.信息化教育我们教给学生的智慧在哪里?我们充当着什么角色?我们能做到什么?我们做到了什么?
但是,也不要灰心,不要狭隘,要用心去理解教育的发展,做好良心教育、做好真教育。
这个时代这属于谁?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学习中不断重建自己、不断让自己重生!让自己拥有合理结构的本体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和人类基本知识。真正做一名能我站在现在教好适应为了发展的学生。这是一个大工程!!
二、核心素养研究的基本情况
1.国外以美国为例,2003年提出,参读《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2.我国(1)2014年提出“立德树人”号召;(2)2016年发布小学、高中的核心素养知识框架,由此掀起了有一次课改高潮,而且这是国际性的课程改革。其之贯彻实施将影响国际教育合轨的水平!!
我们语文工作室也有所研究,不出其他细化的差错的话我们申报的由教研室王灿辉主任主持的州级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深度教学实践策略》将于3月份有望立项。
三、核心素养知识框架
四、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
1.“语文建构”包括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培养;
2.“思维发展”包括语文的经验思维、语文的迁移思维和语文的反思思维的形成;
3.“审美培养”要渗透关系到学生个人生活的品质和对理想的境界追求;
4.“文化理解”包括本土文化的传承、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向生活文化的回归和对自然文化的关爱。
各位老师,认真思考思考这四个维度,这就是我们的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分钟与学生的交流根本出发点和所应达成的“教书”与“育人”的目标。
说起来惭愧,面对这四个维度,面对很多的教育“新名词”,我很惊慌,因为我还要十多年才能“平安退休”。
所以,学习成为我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我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不是榜样,但希望大家向我学习。
五、存在的问题
1.通病:
(1)为教书而教书,为教语文而教语文。
(2)学生听了很多、写了很多,就是没有自主的思考,很少读,很少说,除了死记只能死记。因为,他们或者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其他的。四十分钟充满了抢,抢学生读、抢学生说、抢学生思考,并取缔学生应有的活动。
(3)老师很忙,但很少忙于教学。所以,对于我们教学量大的语文科目更应该想法设法发挥集体智慧,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2.新教师优势背后不良现状
(1)本体性知识强但缺乏实践能力,缺少因地制宜的洞察能力。
(2)不愿意向他人学习、请教。(县教研室有专门的结对培养计划,请认真履行)
(3)不敢面对自己的不足。
六、一些做法建议(重点参考新教育的“十项行动”贯穿语文教学及活动)
4. 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核兄迅孝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原运用是基础,在语言运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
一直听说核心素养,到底何为核心素养?原来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对五千年的羡稿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的坚信,对汉字的热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等。文化自信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语言运用是语文学科的必备能力,运用是学习的最终目标,语言和思维是密切相关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就是思维能力点发展。(想到了《思维与语言》这本书)。语言运用的能力发展会带动其他三个核心素养的发展。
通过昌薯学习终于搞明白了核心素养。
5. 什么是语文的核心素养
【摘 要】对学校来说,核心素养不是一个“拿来就用”的概念,需要立足校情作出校本表达。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是一个宣示理念、达成共识、实践建构的过程。通过“适切性的解释”,将核心素养与校本理念对接;通过“认同性的达成”,为本校儿童发展素养“画像”;通过“整体性的设计”,对指向核心素养的实践范式做出整体建构。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主人素养;校本表达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2-0019-03
【作者简介】冯毅,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南京,210024)副校长,高级教师。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中国教育正式步入“素养时代”。笔者认为,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是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关键环节。学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思考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有3个问题需要学校来回答:第一,“核心素养”如何与学校的理念相契合?第二,“核心素养”怎样让学校里的人——学生、教师、家长所认同?第三,如何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可供办学的观念、实践框架和创意做法?
一、适切性的解释:核心素养与校本理念的对接
自20世纪80年代始,南京市琅琊路小学(以下简称“琅小”)原创性地提出“三个小主人”的培养目标——集体的、学习的和生活的小主人,开展一体化课程与教学
6. 语文核心素养的含义
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1.核心素养的内涵
要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首先就要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内涵及其实质。“核心素养”是一个舶来品,国外最早提出“核心素养”概念的,是国际经合组织(OECD)启动的DeSeCo研究项目,该项目认为,核心素养是使学生在未来能够拥有成功快乐的生活,进而促使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素养。随后,欧盟、美、英、法、德、澳等国相继加入到有关核心素养的建设与研究中来。欧盟认为核心素养是使个体终身发展的基础素养;英国认为核心素养是个体为适应将来生活所应具备的关键技能;法国认为核心素养是构建终身学习的基础;德国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在不同场合和情境下做出准确判断和科学选择的能力;澳大利亚的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为有效参与未来社会不断发展中的工作形态与工作组织所必须具备的能力[2]。
受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启示,我国学者结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等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教育领域中的核心素养也作了相应的研究。如钟启泉认为核心素养指的是跟个体未来职业上的实力和成功的人生密切相关的,覆盖了知识、能力、动机和人格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崔允�t认为,核心素养是根据社会发展方向和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来决定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任务的一个类概念;张华认为核心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3]。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不难发现,国内外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大都限定在学校教育和入职培训之前,而且都强调其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据此,我们可以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做这样的概括: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为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需要的、解决复杂问题和不可预测情境的最关键和最具生长性的素养。
2.语文核心素养
长期以来,教育界和社会各界人士对语文素养及其构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学者指出,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语文素养[4];有学者认为,语文素养指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等,将优秀的语言成果加以内化,从而使自己达到的修养[5];还有一些学者根据课标中的相关阐述,对“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巢宗祺认为,语文素养由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语感、思维品质、识字写字能力、�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以及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思想观念等构成[6];王荣生认为,语文素养由四个层次构成:显性言语行为、指挥言语行为的“智能因素”、参与指挥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言语行为的主体背景和外部环境[7];韩雪屏认为,语文素养由基础层面(包括言语主体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语言积累、知识视野、智力发展、个性人格等等)、动力层面(包括语文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行为意志等要素)、实施层面(包括语文感悟、语文思维、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等要素)和言语操作层面(是显露于外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组成[8]。
综合上述学者对语文素养及其构成要素的分析,我们认为,语文素养就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而获得的知识、能力、思维方法和人文素养等,它由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情趣、文化传承、品德修养等构成。那么,语文核心素养就指的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解决实际问题和特殊情境所需要的最有用的语文思维品质。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素养中最本质和最重要的东西,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且最能体现语文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
7. 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文素养是指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纳带指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综合评价。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高中语文培训资料语文素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说它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句式、语法、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一般都能接受,要说它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特别是“思想观念”,可能有人觉得不好理解。语文的作用: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画面,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它的内容无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文学对人性的塑行陆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相比的。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洞配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