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王本华提出的语文教学四目标包括哪些
首先是强调核心素养的提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凝练出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语文核心素养,标志着语文学科开始在科学理性的关照下,更多走向人文品格的发展与提升。在这样的精神指导下,听说读写中最重要的阅读教学,在重视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需要特别关注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人文浸润,特别是在党和国家强调“立德树人”教育这个大背景下,阅读教学中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必须得到强化。
新建设的统编语文教材,九义阶段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组织单元、高中阶段以人文主题和语文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都是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成为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
其次是重视培养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如何达成?不是像通常那样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而是要围绕具体情境中遇到的问题来布置任务,也就是要让学生来做事儿。在做事儿过程中,学生要运用自己的智慧,阅读大量的资源,采用适当的方法,借助多样的方式,通过实践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自主地、自然地积累语言文字运用经验和阅读体验,建构相应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高中课程标准中18个学习任务群的提出,其基本思想也正在此。
再次,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复杂的语言文字材料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以往,阅读教学更多的是单篇阅读、单篇教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文本的解读,从思想内容、文章技巧到语言文字;今天,当我们有了任务群的概念,有了问题解决的意识,就会发现,学生的阅读情境、阅读资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阅读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呈现出更加新颖的样貌。如今,我们可能更多的是成组文章的阅读,是主题的阅读、专题的阅读、群文组合的阅读,等等。九义初中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高中教材单篇加多篇组合而成的单元教学设计,都凸显出这方面的特点。
面对这样的变化,许多教师和学生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其实,冷静思考,慢慢尝试,就会找到适切的方案。因为,这样的阅读,才更符合生活中的实际阅读状态,更接近真实的阅读生活。试想教师备课、干部写讲话稿、研究人员写论文、设计师制订设计方案等,是不是都要经由大量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提炼材料、结合实际进行思考等等这样的过程?语文阅读的教与学也要往这个方向去思考,也要围绕实际问题阅读教材给定、教师提供或自己寻找的相应材料,通过分析和使用材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当然,语文教学也不能完全排除单篇文章的阅读,经典文本的细读,因为这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这是审美鉴赏与文化积累的需要。
‘贰’ 《语文课程标准》有哪四条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叁’ 小学语文的四大版块是什么
听、说、读、写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四大基本功,
也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板块。
阅读教学是听、说的基础,通过阅读教学,可以达到学生的自我教育,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定要培养兴趣,享受阅读;
利用活动激发阅读欲望;师生共读,带领学生爱上阅读等
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谢谢!
‘肆’ 如何将新课标理念贯彻在语文教学中
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学习方式变革和创新教育四个最基本的理念,构成了课程改革的核心,成为各学科的所共享的教育理念.1、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为根本.教育的价值取向从“以社会为本”发展为“以人为本”是近年来全球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反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使中小学培养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三个发展”(即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就充分具体地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三个发展” 是在传统的“全体”和“全面”的基础上增加了“个性发展”的人文内涵,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2、能力本位:能力本位是相对于知识本位而言的.知识本位教育观倾向于知识与灌输;而能力本位理念则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倡导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是新课程的一个崭新理念.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表现为知识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表现为能力的培养又直接影响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与速度.但知识与能力并非同一个概念,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并异步,知识的接受与能力的发展也非一个层面,所产生的意义也不同(知识是即时的,能力是久远的;知识容易过时,能力则受用终身).所以我们既要突出能力本位,又不能削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根据新课程所提出的“双基”概念(现在的“双基”不单纯是知识和技能,它整合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许多新要素,是学生发展的基本素养)实施教学.3、学习方式变革: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多样化地、富有个性化的学生.变革学习方式包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爱学习为探究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三种途径.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不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中,就是将“学会认知”(其余为学会做事、学生共同生活,学会成为你自己)放在首位的.4、创新教育:就是指在教育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注重培育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实践、发现中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这是因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力匮乏的民族意味着缺乏最根本的竞争力;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它需要长期的教育与培养.长期以来,一提及创新,人们就以为是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或申请专利,这是一个误区.基础教育阶段是创新教育的最佳时期,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培养模式上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教育方法上全面推广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性环节、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强化民主性原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语文新课程改革决不是教科书的修修补补,而是从培养目标、课程功能、价值取向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教学实践证明,没有全新的教材就不会有全新的教法,而全新的教法又必须建立在全新的课程理念之上.语文新课程体现了以下四个基本理念:5、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包括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伍’ 教育的四个支柱分别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含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自然也是学习的世纪。那么,21世纪人应该学什么、怎样学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到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该报告认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Life—long study is the passport to the new millennium),而终身学习通过“四个学会”来实现,即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近几年来,上百个国家的教育发展都在借鉴这一现代教育思想。
⒈学会求知
学会求知就是学会学习,即掌握认识的工具,掌握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学会掌握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要热爱学习,勇于探索与实践,富有批判与创新精神。
譬如,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到北京光明小学听四年级的语文课,听的是《小麻雀》一课。课文大意是:一只小麻雀不小心掉到地上,一只狗冲过来要吃它。这时,一只老麻雀冲下来,发出凄厉的叫声,把狗吓住了。课文最后问:老麻雀的行动表现了什么精神?标准答案是:表现了伟大的母爱精神。
可是,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我不同意这个答案。课文没有证明老麻雀是母的,还可能是公的呢。”年轻的女老师欣喜地表扬了这个男生,说他的分析有独到之处。
可以说,这是现代教学,不拘泥于标准答案。在应试教育猖獗的地方,常常是一切服从标准答案,集体失语严重。由电脑软件制造标准答案更荒唐,答:“小白兔爱吃青菜和萝卜”是对的,若答:“小白兔爱吃萝卜和青菜”则不对。这不是在制造“机器人”或“克隆人”吗?
应试教育必定让学生厌学。我们做当代中国中小学生状况调查时发现,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因为喜欢读书而上学的中小学生不超过10%。
孩子唱起了厌学歌曲:“书包最重的人是我 / 作业最多的人是我 / 每天起得最早的 / 睡得最晚的 / 是我是我还是我。”
另一首厌学歌曲更厉害:“太阳当空照 / 骷髅对我笑 / 小鸟说早早早/ 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 / 我去炸学校 / 老师不知道 / 一拉弦 / 赶快跑 / 轰隆一声 / 学校炸没了!”
想把学校炸掉的学生,怎么能不厌学呢?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断呼吁,全世界都要同学业失败现象做斗争。
其实,小学阶段最重要的莫过于四个字,即兴趣与习惯。没有浓厚的兴趣难以终身学习,也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兴趣难以持久,更难以成就大业。
人生来就是一个学习者,从小就有学习需要。但是,进入学校及工作岗位之后,学习需要分化为四种不同的需要,即认知需要、发展需要、报答需要、竞争需要。最好的是认知需要,即学习就是为求知,就是为了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这是一个人最重要最稳定的内在学习动力。另三种需要都有消极性,尤其以竞争需要最糟糕,因为以竞争需要为主的学习者,容易患“成就焦虑”,总怕超不过别人,总怕被别人赶上自己,势必在战战兢兢之中采取最保守也最艰苦的学习方法,发展不会有后劲儿。许多校园悲剧原因皆出于此。杭州天长小学特级教师周武,发现了奇特的“第10名现象”,即学习成绩在10名左右的学生成才率高于尖子生,也从另一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
⒉学会做事
学会做事与学会求知不可分割,是“知”与“行”的关系。它有一个重要概念是:21世纪的人才,由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由技能到能力。资格即职务、职称、工龄、年龄等等,能力则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合作精神、创新精神、风险精神、交流能力等等。从技能到能力,指的是从狭窄的劳动技能到个人综素质的发展,也叫做第二智慧,即创造力(第一智慧指对知识的掌握)。
如:我们公认比尔·盖茨为知识英雄、世界首富,他却靠的并非仅仅是知识,也并非单纯的电脑技术,而是一个杰出现代人的综合素质。
即使古人的成功也离不开学会做事。如诸葛亮为何能大败曹操呢?主要原因在于联吴抗曹。当时,蜀国势单力薄,于是,诸葛亮来到吴国寻求合作。吴国文武群臣讥笑他打不过曹操,让吴国帮忙等等。诸葛亮镇定自若,讲明分则败、合则胜的双赢策略,终于让孙权动了心。吴蜀联手赤壁之战,让曹操几十万兵马溃不成军。这才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这是交流能力与合作能力的成功范例。
现实生活中,由于许多父母与教师忽视孩子子做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走进校园或走向社会大吃苦头。北京一高三女生胸有成竹考中央美院,却因公共汽车坏在路上,她一直等到考试开始还在车上。此时,满街都是出租车,她兜里有100多元钱也想不起打车,因为她是好孩子,从未打过出租车。这一误考至少要等一年。有好几位女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入学后连连被骗被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