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进行语文内化重组

如何进行语文内化重组

发布时间:2023-07-22 06:08:35

‘壹’ 浅谈如何对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整合

当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新式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它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辟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本文针对网络语文教学实验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从教学环境、课件设计、情感教育、教师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设计了相关的实行方案。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整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原本聪灵的个性必被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语文《鲸》的教学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上网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对鲸的一些其它知识了解了很多。众多教育者提出: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学科运用价值。
1、聆听音乐,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地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为此,我们在上课前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绪,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发挥。
2、展示图片,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学投影片的视觉效果,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民主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
3、播放动画,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动画片是小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对动画片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学生更是一个比一个发言积极。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配备的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各抒己见,必将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教师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精心安排、设置情景、充分考虑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运用声像媒体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内容生动地、具体地、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这种教学将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向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例如苏教版的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石头书》这一课,“化石”、“煤炭”的形成,以及地壳的运动,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有趣、复杂的化石、煤炭形成过程、复杂的地壳运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就小学语文而言,由于其涉及的内容涵盖面广、包容量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思维上能够不固于原有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地灵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为了能够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录音播放。《月光曲》这课内容源自于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为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在上课前可以先借助录音机把钢琴曲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从中听出了什么?听后你有什么想法?你对这首钢琴曲的哪个地方感受最深?为什么?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还不甚了解,自己的头脑中没有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因而他们在回答时就不会受局限,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从而促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录像再现。如教《黄继光》一课的重点段落,学生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黄继光突然站起来?’”“怎样的情况下,‘黄继光又站起来了?’”此时,学生心理发展出现了愤悱,我播放录像《黄继光》中部队攻占597·9高地的部分场面。那机枪声、大炮声、手榴弹的爆炸声连成一片,学生仿佛置身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黄继光奋不顾身地靠近敌人的火力点,最后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等情景历历在目。在这一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排除了思维障碍,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这时,教师再让学生答题,他们一改过去照本宣科的现象,而是用自已的创造性语言回答得有声有色。
3、网络下载。《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什么是雷达,雷达的作用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小学生很难有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很难得到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打开计算机,进入相关的网站,找到这些内容下载下来,一看便明。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空间的整合,改变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必须把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利用网络环境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如在二年级下期语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时老师按常规教学,学生总是难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后来调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月食这一天文现象,学生通过看微缩的太阳系运动,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又如在《特殊的葬礼》教学中,设计者就提供了三个可发散延伸的空间,一是为什么这次葬礼是特殊的。通过链接相关网站,学生们了解了为什么总统要为这条瀑布举行葬礼。二是关于现在我们周围的环境,特别是水源的污染,能够引起学生对生态平衡的警醒与深思;三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为学生提供比较鉴别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文学评价能力,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1、实物演示。写入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中的许多物体,孩子们都没有亲眼见过。究竟这个物体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像书中所写的,孩子们一概不知,如琥珀。这很不利于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这个物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是能见到的,为此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几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琥珀,上课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分别演示给学生看。由于是实物,他们看的兴趣就会很浓,看的时候就会很认真很细心;他们就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许多自己认为还不明白的问题,然后通过询问查找讨论,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
2、摹拟试验。许多事情,如果不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其中道理永远都不会明白。例如《画杨桃》,同是一个杨桃,它能被画成不同的形状。其原因是每个学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杨桃的形状就不一样。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单凭讲学生是不会轻易理解的。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把一个杨桃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试着自己也去画一画,然后再变换位置看。这样一画一换,虽然学生仅仅是动动手动动腿,但他们在动的过程中已经是锻炼了自己的一种创新能力。
3、虚拟假设。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的主人公结局都是极具有悬念性的。如果能对这些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进行一番虚拟假设,势必会对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帮助。如《凡卡》《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他们后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我们可以把这些文章的图片通过剪辑整理合并在一个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把它后面的故事虚构成一段文字讲给同学们听。此举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我国政府认为:“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应特别重视的问题。”这一论断也证明了,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目标,是建立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与学的改革基础之上。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贰’ 如何进行语文学科的深度教学

小学语文怎么进行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为有效课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从理论上说,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1]它是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必然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在美好的语文世界里倘佯、想象、创造、发展,不断吸引学生投入深度学习,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磁力充足的强"磁场"。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发现了促进深度学习的几个有效策略:


多角度建设:让深度学习"磁场"更丰厚

语文教学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2]。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去建设文本教材,既要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也要融入学生的主观创造,促使学生变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文本"创造者"、"享受者"。


删"繁"就"简",话题提炼突出"精"字。要想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进行个性化的感悟,教师需从课文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与学价值的"精华"),它可以是一个字词、一个句段、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等。教师可通过一个精当的、观点鲜明的话题,来切入文本建设。


由"薄"变"厚",资源整合突出"巧"字。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博览群书,开阔眼界,扩展视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要补充教材,拓展内容,重组资料,要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对教材、课堂、教师自身的不断超越。

由"静"变"动",实践方式突出"活"字。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内化文本内容,可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当小导游、演课本剧等,通过师生共同研读文本、挖掘语言实践点,让活动过程本身也成为一份丰厚的课程资源。这些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应用语言、内化语言,使学生真正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

‘叁’ 对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复习教学中几个关系的思考

一、营造课堂氛围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高中语文实施成功教法的集中体现。不同课堂氛围,有着不同韵味,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带来的是不同的课堂效果。如注入式的满堂灌,课堂节奏缓慢呆板、无起伏波澜,课堂气氛如死水一潭,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填鸭式的满堂灌,课堂节奏呈无规律地急促跳跃,教师情急,学生心慌慌。这样的课堂教学节奏与新课改的课堂节奏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注重运用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语言、师生平等互动等方法营造良好氛围,创设学生学习的良好情境。只有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师生关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在和谐愉悦课堂氛围实现高效率。二、创设教学情境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行为,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变传统的竞争和个人学习为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习者都受到课堂气氛和群体情绪的影响。因而,创造教学的最佳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情绪高涨,就容易产生教学共鸣。

对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是从课程内容结构、课程目标到教育理念都与传统高中数学课程很大的不同,对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将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对教师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一线的老师是起作关键的作用。在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老师要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对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要有深刻的理解与领悟。在一年多的新教材的教学中,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施中困惑也随之产生。
一、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问题。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北师大版新教材存在着以下问题:
(1)知识的顺序编排不合理。近年来,中学数学教材作了一些删减,并调整了一些内容的顺序。例:未学解不等式,就学指数函式、对数函式,造成学函式的定义域、值域,集合的运算等等问题难以解决。
(2)知识的删减不科学。新教材大量增加了现代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新教材不同与旧教材,最突出的部分是增加了“研究性课题”的学习。但是也存在着一定漏洞的问题。如:立体几何常用几何体的性质删减后,学生对几何体的交线在底面的交点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这是老教材没有的事。
(3)与其它学科的协调没有做好。我国设定高中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为广大的高中学生提供进一步的数学基础,使之能适应现代化生活,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由于受西方数学等因素的影响,高中数学偏重于思维训练价值,而忽视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出现了与其他学科脱节,不协调等现象。例如:人教版高一下学期生物必修2中要用到概率计算问题,而数学却把概率放到了高二上学期必修3当中。高一第一学期物理要学力学,会用到三角函式向量等知识,但数学却把这部分内容放在必修4才学,造成学科之间知识脱节。
(4)教材内容与习题搭配有不合理之处。如人教版高一下学期生物必修2课本第28页的B组题,第49页的7题(个人所得税问题)等难度过大。
(5)函式应用问题设定过难。我认为高中数学内容不应该只强调知识、内容等更要注重方法和过程,这样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如高一上学期必修1课本第108页的例2,解答繁长,计算量大,达不到使学生对不同增长的函式模型的体验。
(6)很难做到使用现代资讯科技解决问题。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使用计算机作函式的图象。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计算器,函式应用的教学中学生不能体会算法的思想,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衔接存在脱节现象。初中所学知识是高中知识的基础,高中知识则是初中知识的扩充套件和延伸。如果初中知识和高中知识存在着知识的脱节的话,学习高中知识就会有一定的困难。根据一年多的新教材的教学,我发现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存在着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衔接存在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
(1)部分应用知识要求降低。如:乘法公式只有两个(即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没有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在多项式相乘方面仅指一次式相乘,会影响到今后二项式定理及其相关内容的教学;因式分解的要求降低。初中只要求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而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新课标不作要求,但高中要经常用到这两种方法;反证法:课标只要求通过例项,体会反证法的含义,要求不高;但在高中遇到“至多”“最多”“至少”“唯一”等字词的证明题,需要用反证法。例如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一章经常出现。
(2)知识衔接方面。例如: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无理方程、二元二次方程都已不作要求,会影响到今后学数列有关计算(往往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根式的运算明显淡化,如不加强根式运算,以后求圆锥曲线标准方程会受到影响。初中没有“轨迹”概念,高中讲解析几何时会讲到,学生对有关求轨迹问题很困惑,有无从下手之感;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在初中新课标不要求。在高中教直线与圆锥曲线综合应用时常常要用到,在涉及到函式图象交点问题也常用到,这无疑是一个障碍;平行线线段成比例定理初中没有,这样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空间的线面平行等问题受到影响;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初中没有。因此,高中学立体几何时会受影响。
(3)知识删减问题。在新课标中,圆的垂径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被删去了,在高中必修2的解析几何中常常会用到;相切在作图中的应用初中不作要求,在高中有相切问题;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3、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合作交流的学习主要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它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资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4、课时严重不足。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启动以后,教师普遍认为存在着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教材越编越厚,习题越配越难,尤其是B、C组练习题。内容越上越多,感到教学如同追赶……。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的现象,更谈不上留有巩固练习的时间。要用9周36课时(每周4课时)完成数学必修一个模组的教学任务,真是难上加难。每个学期要学完两大本书,相当于过去学习一年的内容。
以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1为例,初中的二次函式、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对数概念及其运算等内容已经压到高中,和传统的高中数学内容相比,高中数学必修1还增加了函式与方程、函式建模及其应用等内容,造成了速度快、学得浅、负担重、质量差的现象。如:“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规定2课时,“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规定1课时等等,如此编排引起了课时的严重不足,如果勉强按规定时间讲完,肯定不利于学生掌握,形成似懂非懂,“夹生饭”造成差生越来越多。
二、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成因
我校在实施高中数学过程中虽然老师进行了岗前培训,学校也反复的组织大家学习,老师们也意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和史命感。但课程改革推行到今天,遭遇到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也有着其必然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编排问题。由于大多数教材编委基本上是大学教授,他们长时间脱离了一线教学,在编排课本时忽略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以及对各科知识的交叉等方面了解不是很深,同时内容上大多注重大中城市学生的素质发展,没有考虑到边远山区孩子的实际受教育情况。综合以上几点原因,造成了高中新教材存在着部分瑕眦。
2、学生自身问题。首先大部分高一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不完善,对新知识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会使新知识难于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无法理解新知识的实质性含义,自然而然形成了知识认知结构不完善;其次学生的思维能力达不到教学内容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学生只重视机械模仿练习,不重视探索、概括、推理、质疑、反思和总结,表现在解决一些模型化、形式化的问题,如应用题、定理证明、代数推理等能力题型,就缺乏符号化、数学化的能力,找不到解题的目标和策略。
3、教师自身问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部分教师没有灵活的处理教材,又对教材理解不透,甚至出现了照本宣科的现象,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接受知识方面的困难。如面对初中知识“十字相乘法”讲解问题,很多老师采取回避的态度,实际上可以采用数字游戏教学方法。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分必修与选修两大类,必修有5个模组,这些内容是每一个高中生都要学习的,无论是毕业后进入社会还是进入大学深造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主要注重打好数学基础,掌握基本能力。但内容的抽象性、理论性强,在能力要求方面远高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水平,这些都对老师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出了前所末有的挑战,虽然笔者学浅,但在一年的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一点心得,给大家几点建议
1、依据课标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教具。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对高中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教材则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是依据课标而编写的。在教学中,应以课标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数学教材中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对教材中不符合课标要求的题目要大胆地删减;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量的补充;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要作适当的改编。此外,还应全面了解必修与选修内容的联络,要把握教材的“度”,不应采取一步到位法,如函式性质的教学,要多次接触,螺旋上升,实行分层教学。
2、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倾听学生的回答并适度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领会数学思想方法,构建知识,训练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同时,对于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听课理解、模仿记忆、练习作业等,仍然是当前高中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可以对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当改造,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探索规律。这样既解决了课时不足问题又解决了教材编排存在的漏洞问题。
3、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灵活运用资讯科技教学。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直观新颖,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作形象化处理,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尤为重要。如: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例题解不等式(ⅹ-1)(ⅹ-2)(ⅹ-3)>0用数学软体或图形计算机作出函式y=(ⅹ-1)(ⅹ-2)(ⅹ-3)的影象,并追踪影象上的点的座标,可以近似直观看出不等式的解集。如果没有采用这种解题方法,必须经过三步复杂的解题步骤才能完成,而且影象相当复杂。
“书越来越难教”,这是普遍基层老师的感慨。如何在新课标下运用新的理念,解决新课标下高中教学存在的问题,真正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还需我们不断努力地摸索出新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只有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把握住这次机会,和学生共同进步。

对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

新课改给每一个老师的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我对如何搞好初中数学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了探索。
1、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我们天天在上课,也经常去听其他老师上课,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两种不同的课堂教学场景:一是教师信心百倍,讲得生动精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老师与学生都处于和谐轻松的氛围之中;二则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死气沉沉,毫无反应。所以,上好一节课,需要教师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做引导。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过:“无论是对于科学工作者、技术人员,还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而数学知识是第二位的。”这种见解非常正确,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数学教育中培养各种人才所需的共性的东西,既不是数学知识,也不是解题能力,而是数学观念--“数学地”思考、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因为一个人今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哪怕他对现在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忘得一干二净,或者不再会解中学的数学习题,只要他形成了一定的数学观念,他就会在自己的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运用数学的思想和观点思考问题。数学观念就会永远支配着他的思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作为教师,不能只给学生讲解数学知识,而应该注重他们数学思想的形成。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观察数学图形,自觉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积极地学习文化知识,让学生“会学“”乐学”。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1)多媒体教学使教师在课堂上比较省力,它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2)多媒体教学使课堂容量进一步增加,使学生在同样的时间里学到了更多的知识。(3)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难点有所简化,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节省了教师反复讲解的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说,多媒体的运用在数学教学中功不可没。
3、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3.1关心学生
心理学表明:差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心理失蘅原因是多样的,对初中生来讲,主要是学生学习差,老师就不关心、疏远,长此以往,学习越来越差,所以关心差生是转化差生的前提,要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不仅要关心和爱护差生,而且要信任和尊重他们,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师生的感情交流。只有这样,差生才能全身心的去学习,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2成立课外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培养差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我并没有放松对优秀生的培养,我引导学生成立了一个由班级数学成绩较好的同学组成的数学课外兴趣小组,小组的活动在课堂内容掌握好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在小组内建立了激励和竞争机制,对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同学以及对差生的帮助方面作出成绩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把数学学习成绩进步较快的学生及时吸收成为课外小组成员,并大力的表扬,这样,使优秀生的学习成绩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做好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通过以上措施,使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加强,从而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4、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4.1培养学生的毅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克服的态度和毅力是不同的,实践证明,在初中约有1/5的学生随着知识拓宽和难度加深,而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教师除了对他们进行思想工作外,还应经常组织相关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树立信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表扬,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2培养学生严谨扎实的学风
在多年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有为数不少的学生由于粗心大意而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严要求每一个名学生,哪怕是一个错误的符号也不放过,对于经常出现粗心大意问题的学生,除了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外,还对他们给予具体的学习指导。
5、创新教学的运用
根据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育的要求,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应该以基础知识为本,以学生为主题,以发展创新能力为目标。因为初中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创新性教学过程也必须围绕一定知识结构和既定的教学材料来展开,因为创新并不是凭空臆造,而是基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的基础上的在创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摒弃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注重实效,不要追求形式,由传统的以教师以中心的课堂教育,转变为以一学生为主题的课堂教育方式,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和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创新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具有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利用数学思想进行创新思考的习惯。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设计者、促进者。新课程改革是逐步累积的,毕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每个教师拨开新课改这层神秘的迷雾,直接面对教育的真谛,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新课改下应怎样学习高中语文?

2月13日 19:23 多读一些文学作品,培养语感。
别着急,语文可能需要有个潜移默化、融会贯通的过程。我当年几乎是突然之间提高了语文成绩。

高中地理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待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解决了哪些问题,未解决哪些问题,有何遗憾、打算、设想等。以“问题”为主线,有矛盾、冲突甚至“悬念”,能引起读者兴趣和深入思考。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向和核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起着引领作用。它指引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语文教学必须先具备好的教学目标。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围绕“目标”安排教学。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块。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三大目标选择语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并进行内容重组,使三维目标互相促进,有机统一。

对高中生物必修三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生物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一)走近细胞一、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 、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细胞 病毒 分类:DNA病毒、RNA病毒遗传物质:或只是DNA,或只是RNA(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 2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二、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圈(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三者例项的判断,看以前练习)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师应怎样进行有效教学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这是来要论文的节奏啊。
政治教师的有效教学,要看教的主体,学的主体;
要看教的客体,学的客体;
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
要看什么时候教,什么时候学,什么地方教,什么地方学;
要看用什么教,用什么学;
要看怎样评估,评估什么;

如何应对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课时不足”问题

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适度增减,改造教材,提高教学效率

‘肆’ 如何才能把课内语文教育和社会语文教育结合起来

浅谈语文课堂内外教学的结合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必须将课堂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尤其是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习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到生活中去发现真、善、美,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阅读教学要合理安排在语文教学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内外、写作教学、阅读教学
创新在于突破传统。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束缚在学校、课本、教师这三者,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学校是学习的场所。而事实并非如此。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哪裤镇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这一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语文大师吕叔湘曾经说过,他的成功,得益于课内知识占30%,而课外知识占70%。①由此可见,语文学习要重视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增加学生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语文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要使素质教育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一定要注意课内外的结合,因为语文是人类的交流工具,是人类的文化成果,它不仅肩负着教学母语的责任,还肩负着秉承传播文化薪火的使命。在此就作文教学和语文阅读两方面谈谈课内外教学的结合。
一、作文教学
在我看来许多学生对于写作文都有一种恐惧心理,学生写作文不是全不费力、轻而易举,而是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学生怕作文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每当周末我布置写作,总能听到“哇”纯轿“哎呀!又写作文了。”即使有些学生不怕,但学生的作文也存在千人一面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为了突出思想性,写人——高、大、全;写事——意义重大李粗;写景——发出赞叹,内容写法惊人的相似。比如:我让学生写自己学雷锋做了哪些好事,大部分同学都写扶老奶奶过马路。情况很不容乐观。怎样消除心理呢?关键就是作文教学也要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课外经常练笔,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写下来,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写作能力历来都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教师感到作文教学难,学生感到写作文更难。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一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生学习的四个“学会”,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在这方面,作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作文教学应当是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摆脱作文教学的困境,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作文教学课堂内外的结合。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②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妙笔生花,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教学的“三味书屋”,扑向生活的“百草园”,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如何观察?要让学生首先明确观察目的、范围,便于让学生“集中注意,活用感官”(郭沫若语)。其次,观察时要按一定顺序,分类比较观察,调动多种感官,“多看、多听、多问、多记、多想”,这样,才能使文章写得形象,有声有色。我在教学中,带学生观察梅花。要求同学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从远到近,远看像什么?进看像什么?然后重点观察梅树的枝、干、叶、花,它们各有什么特征,最后观察花瓣的形状、颜色、香味,让学生一一表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有血有肉。正如鲁迅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③由此可见,教师要注意引导,慢慢培养起学生的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
(二)贴近学生生活命题
记得我校举行作文公开课活动时,执教者是教学经验丰富的陈晚林主任,他选取的作文题目是《我考了》。这节课效果相当好:有的孩子写自己考好了受到父母嘉奖时高兴的神情;有的孩子写自己考砸了害怕的心理和父母失望的眼神;还有的孩子写自己明明考得很好还故意骗家长,引来一阵训斥,并最终公布了真相……课后,我请教陈主任,他说:“这个作文题目贴近学生生活,考试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这当中有说不尽的酸、甜、苦、辣,关于这个话题我相信学生一定有话可写,而作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写真话、实话、心里话,吐露真情实感。”确实,从题目入手贴近学生生活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命题的方法。笔者认为可以命几个题目让学生选择;也可以半命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把题目补充完整,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拟题。学生生活的内容千差万别,每个人的感受也各不相同,作文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将习作内容与课外生活紧密联系,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三)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个作家没有生活体验,写不出好的作品;一个演员没有生活的体验,演不出好戏;一个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好的作文。曾经有人说过:“隐去了太阳的天空是灰的,失去了水分的植物是枯的,脱离了生活的作文是空的。” 作文的空间应该是开放的,要善于把握时机。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除了要在校内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外,尤其要重视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身去观察、感受、体验生活,让学生自由表达。到社会上搜集作文材料。写作应不受空间的限制,课堂内外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源泉。摆脱“重课内轻课外”的观念,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走进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作文素材。比如:春天,带领学生亲近自然,发现春的讯息;夏天,带领学生拥抱自然,感受夏天的丰富多彩;秋天,带领学生走进田野,分享丰收的喜悦;冬天,带领学生滑冰、玩雪,得到放松身心的愉悦。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今年春天我组织学生去公园春游。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春天的气息。后来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描述了初春的新绿:绿色悄悄地走进了我们这个世界,树绿了、花红了。第一个开花的总是迎春花,它总是那么热情地迎接春天,叶还没绿呢,它的花已经全盛开了。小草早早地从土里钻出来,好像很好奇似的,想看看这个新世界。湖边,柳树也抽出了小芽儿。那些不知名的小花也争奇斗艳,红的、紫的、乳白的、橙黄的……这让我想起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诗句。可不是吗?春天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呀……
这位学生眼里的春天是多么生机盎然啊!可见,我们要迈出课堂教学的圈子,将学生引向课外,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为写作提供素材。当然也不要错过父母的叮咛、上学路上的风景、科学实验,哪怕是一次谈心、一张照片,组织学生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开展扶老助残活动,参观书画展览、卖报纸,让学生做小记者,对有关人士进行采访,鼓励学生展示课余爱好,交流家务劳动的心得……只要学生留心生活,真实地去感受生活,写作就不是一件难事,就会成为忠实的记录者,成为最好的伙伴。总之,使学生感到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生活是多么美好,从而人人争做热爱生活、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的小主人。
(四)引导学生学会倾吐
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应该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是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人为地限制学生作文的表达方式,过高地要求学生写高、大、全的作文,笔者认为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孩子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理话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不要去限制学生表达的内容。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所以教师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比如:运动会上,教师让孩子们为一场正在进行的比赛当解说员。比赛的孩子奋力拼搏,解说的孩子妙语连珠。事后,我们可让亲历赛场的孩子写比赛,让“解说员”写解说词,让没有机会参与的孩子写评论,各取所需。孩子都喜欢玩具,我们可结合这一生活实际,让孩子们将自己的玩具当作失物,为其写一则寻物启事,这不就是一种很好的状物作文训练吗?我想,每个孩子都会为了找回自己的所爱而搜肠刮肚地倾力描绘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
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读应该为主线。一些老教师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背景资料,讲文章结构,讲句子特点,讲人物性格……“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可谓“讲风兴盛”,而学生却“读风不起”。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我国传统教学的宝贵经验。④新课标也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阅读就应该确立“读为主线”的基本理念。读为主线,就是要给学生足够的读的时间。在课堂中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不能走过场;要变换形式,把学生的齐读、自由读、选择读、合作读、教师的范读有机结合起来。可见读的重要,但怎样读呢?实践证明:结合课内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既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既丰富了学生的读写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此提出我的几点想法:
(一)将课外阅读安排于课堂教学之前。
为了便于阅读教学,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课外搜集关于课文时代背景的课外阅读材料,使之便于阅读教学,从而使阅读课的课前预习与课外阅读挂起钩来。例如,我在教《江村小景》一课时,我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当时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研究,也可以上网或去图书馆,让他们先对课本有一定的了解;教《行路难》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白当时的写作背景,所以,我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先了解李白的生平,对李白的一生坎坷潦倒的仕途生活形成一幅画卷,那么,到时候再告诉学生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写作这首诗的,他们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在教学《虎门销烟》时我先让学生搜集有关鸦片的资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及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在学生的头脑中确立一个观点,鸦片必须要销毁,刻不容缓,从而在理解课文销毁鸦片的意义时就不需烦琐的讲解。所以在教学中如能做到将课外阅读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所得的知识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更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有目的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与所学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阅读教学中的难点。疏通学生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即把阅读教学中的课中教学指导与课外阅读指导结合起来。让语文课堂教学在阅读中得到升华,让阅读教学在课堂中发挥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培养。比如:我在教《枣核》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友人那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心灵体验,在讲课之前,我先从文章中找出几处细节描写进行重复有感情的阅读,并配合多媒体教学,加上感情低沉的音乐,这样更能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这时,学生对友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被他背井离乡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表决要向友人学习,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做一个永远热爱自己祖国的人。在讲《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时,要让学生能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等等,如果只通过平铺直叙的讲解,那么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此时,我们如何引导学生以达到教学目的呢?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鲁迅在其一生有许多名师为什么只写藤野先生?“一向以犀利、冷峻文笔着称的鲁迅先生”在回忆他的老师藤野先生时为什么笔笔深情?这样,先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去感觉,然后再挑选几段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的描写进行有感情的范读,再放映二十世纪初中国遭受到强侵略的背景资料的幻灯片,让学生体会这段异域他乡深厚的感情,进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课外阅读资料的及时呈现,使学生的情感像一座火山一样迸发,犹如狂风卷起的海面,情感连绵起伏,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同时学生也会在不自觉中喜爱课外阅读。
(三)有目的地延伸于阅读教学之外。
通过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方法,哪怕最细微的如:不动笔墨不读书,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好阅读笔记,写好阅读后记等,再给学生推荐一些拓展性的阅读书籍,以及中国古代四大名着等等,这样就能做到两者有机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校的特色建设“以读促写”古诗文诵读活动,就是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沉古奥今,并采取诗文朗诵竞赛、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享受读书的收获的喜悦,激发学生课外读书的欲望,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多年以来,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切实有效的,在全市组织的课外阅读竞赛中,我校学生总是榜上有名。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教育的首要任务。当前语文教材越变越新,非常具有时代感,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文教学的课内外结合正是着力体现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文教学的课内与课外是相互促进的,课内促进课外,课外知识促进思想理解。课外与课内相互统一,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将课堂内外的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社会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就能进一步搞好素质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①《吕叔湘文集》第123页, 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年11月
②转引自王金慧《语文,真的那么简单吗?》,《江苏教育》2003年第四期
③转引自陈慧《小课堂 大社会》,《江苏教育》 2006年第五期
④陈晚林《从课堂研究上反思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研究》 2002年第三期

‘伍’ 如何使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无论是在积极的导入还是在创设教学氛围、激情朗读的环节,它都可以发挥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其次,它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又具备突破教学难点的优势:化困难为简易,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突破时空限制;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还可以帮助语文教学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既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以将此为实现大语文的途径,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信息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提高,二十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再限于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等视频资料。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国家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以此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进行语文课改的必然趋势。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有其特有的学科特点,“语文课不仅以读懂内容为目标,而应以同化语言为目标。”同化过程也就是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内化就是指学习、理解、积累课文内容,外化是指运用、语言实践。学习语文就是要帮助学生从学习、理解、积累课文内容到语言实践、运用的一个过程。
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文教学,促进改革进程,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必然促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其次,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认识活动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学生不但可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通过上网浏览丰富的网络知识,帮助落实“大语文”的教学观。再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现视听结合,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增加学生的活动机会,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提高。
所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多种局限。这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体的引入,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着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一)积极导入、激发求知的催化剂
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设计,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在这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导入新课时,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是语文老师喜欢的一种方式。以本人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为例。在新课伊始,先用动画的形式展现话题:动画中,几条鱼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游着游着,竟游上一张白纸。这时,画面打出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屏幕上,生动的画面再配以有趣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这时,再引导学生进入所学习的新课文,同学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读题后,我问学生:“你想从文章中知道什么?”这时学生活跃起来,纷纷提出问题:“鱼真的游到了纸上吗?”“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多媒体设置疑问、创设悬念的效果真明显,它将不可能的事情生动地展现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个个急于想从课中探个究竟,在这样强烈的学习欲望驱使下,他们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创设氛围、渲染情感的添加剂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种让我们教师十分尴尬的场面: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师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学生大多十分冷漠,无动于衷,对情感的体验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而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往往会产生“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由于受到年龄特征的影响,2003年那场让我们刻骨铭心的“非典”灾难,学生却是知之甚少。不认识到当时事态的严重,就不可能体味到人物的高尚风格。那么,如何才能让他们增强对“非典”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叶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强烈震憾呢?经过反复钻研教材,我决定从叶欣的追悼会入手,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为此,我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精心制作了相关的教学课件。课堂上,在令人悲痛欲绝的哀乐声中,当叶欣追悼会上花圈如海、泪飞如雨的情景出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大家震惊了:一个普通的护士长,她的去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前来送行?人们为什么称她为“永远的白衣战士”呢?望着孩子们惊异的目光,我为他们介绍了“非典”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危害,并让他们浏览了叶欣的生平简介。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有声有色,激情朗读的强化剂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课文无声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发朗读愿望。像《五彩池》这样充满色彩美的课文,在文字的显示条件下,课文美感的展现绝对受到大量约束。但是,多媒体的介入,使教学效果得到显着改善: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画面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回到课文中,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怀着对五彩池的赞美之情进入朗读课文的教学环节。由于学生已经成功进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激情随之而生。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一堂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识过于抽象,或是知识过于复杂,或是知识过于陌生。要解决这一难点,由教师单枪匹马、一味讲解,往往适得其反,这时,教师可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准确地展示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
(一)化困难为简易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或突破、解决教学难点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结果是学生的感触仍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有厌烦情绪。而电教媒体能活化课文内容情景,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一部分,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刻板的文字说明中很难理解和接受课文知识。我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运用了电教媒体,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动画教学环节:一列两个车头的火车向北前进,前面的车头拉,后面的车头推,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轻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动画使学生观看到了火车爬上直坡的全过程,并且特别注意到了用红色醒目地闪现出来的“人”字爬坡轨迹。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内容自由发表意见,说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直山坡的,以达到加深对课文体会的教学目的。由于前面巧妙地借用了电教媒体,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人”字形线路的含义,更加具体地体会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精神。
(二)变抽象为具体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词句包含的意义是非常抽象的,这些内容仅仅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使学生理解,如果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阅读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了。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海防前哨”、“祖国的南大门”等词语的含义很不理解,于是我先用媒体出示了中国地图,让学生看着地图,告诉学生西沙群岛在祖国的最南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像我们家里的大门一样,所以称“南大门”,学生自然地接受了这个新的词意。
(三)变静态为动态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往往会渗透着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如《看月食》一文向学生介绍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学生对天文方面的知识积累极少,而月食这一天文奇观也并非随时能见到。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及月食发生的整个过程,在教学《看月食》一课时,我利用课件,通过动画展示三种天体,以太阳为中心,地球绕太阳公转,并自身自转,月球绕地球旋转,三球同时运动,当月球绕地球运动到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阴影区,月球逐渐由部分变暗到全部变暗,此时月偏食、月全食便发生了。在屏幕上,月食的整个过程生动地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把本来用许多语言也很难说清的月食的原因及过程,用几秒钟的动画演示,变得形象易懂。
再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云的种类有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等,这些概念也非常抽象,区分起来很困难。我们就可以把各种云的画面用多媒体展现在同学面前,再结合生活中谚语和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解决难点,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展现落实学生亲身体验“看云识天气”的趣味。
(四)突破时空限制
电教媒体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改变微观、宏观的约束,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教学中一些无法让学生实际接触的事物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显示出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获取学习所需的材料,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我适时播放了一些描绘海滩和海岛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录像片,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学生一会儿观赏海滩和海岛的美景,使他们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海滩上到处是形态各异的贝壳,还有庞大有趣的海龟;海岛上绿树成林;一会儿仿佛又潜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处,无数的鱼儿游来游去,穿梭不停,美丽的珊瑚千姿百态,好像还听到了海底的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整个观看过程中,学生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思想高度集中,情绪十分高涨。
由此可见,电教媒体把远的拉近了,把虚的变实了,把难的变易了,把复杂艰巨的认识活动变得简易且轻松愉快,从而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商学习两种模式,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所以,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且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了教学,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上网搜索查寻有关秦兵马俑的相关资料;②运用所查寻的资料,自学《秦兵马俑》一文;③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从网络上所了解到的秦兵马俑。
这一教学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任务,不仅感受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而且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地听讲、机械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从而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学习方式。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我们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尽快转变自身的教师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不再以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我通过分析,先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学习到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查找大量资料,把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播音员的朗读录音、生字的音形义、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杨梅树和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杨梅的产地及生长情况、杨梅的营养价值、杨梅的食用和药用方法、当地围绕杨梅而形成的产业情况、果农收获杨梅时的欢快情景、杨梅产业为当地人创造的价值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要真正融入人机交互的环节,必然就进入了主动的学习状态。而此时,教师的角色也较好地完成了从“前台”到“后台”的活动空间转变,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最好环境。
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语文知识信息量
朱作仁教授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概括为两句话:大量读写,读写结合。那么,如何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吸收量,在于如何使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阅读总量剧增,背诵课文增多,阅读速度加快,最终提高阅读效率,提高人文素养。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为以上几个方面的落实提供了条件。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着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以此证明人必须调动多种感官才能达到较好信息摄取。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做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一句话,也只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才能较好地保持记忆效果。由此可见,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语文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因此,我每周至少抽出一节语文课带领学生到微机室进行网上阅读,学生也是兴趣盎然。我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文件夹中建立了“词语宝库”“精彩摘录”等文件,养成了“不动键盘不读书”的习惯。通过长期的网上阅读,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增加了。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积累,又弥补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
总之,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造教学的愉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开拓学生思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
着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翻转过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是这个“支点”。它威力无穷,充满生机;它给了语文教学以新的“奶酪”,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

阅读全文

与如何进行语文内化重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6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6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19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0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9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4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4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