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快速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能力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
2、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动力,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3、加强课堂阅读指导。老师要着眼全局,筛选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难点教师要设置好坡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课堂上起指导和点拨作用。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明确目的,全身心地投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那么这种自己当家作 主的学习态度,才是获得语文能力的真正动力。、首先,要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生活中的花草树木,自然风光,人情冷暖,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等都应成为我们关注 的对象,只要带着对生活的浓浓的关爱,那么,你所阅读的一切书籍读物的内容就都会打上你对生活理解的烙印,语文知识就会在你的头脑中内化为自己的独特感 悟,你的理解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其次,要培养热爱读书的情趣读书,是增加语文底蕴,丰富头脑"内存"的重要途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有的同学看小说会废寝忘食,阅读有趣的书时兴趣盎然,都是因为"乐此",才"不疲".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 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对阅读而言,兴趣可以激励读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注意力最集 中,接受新知识最容易,记忆东西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培养阅读能力未必一定要从读名着开始,只要是内容健康的、积极的,富有知识性与启发性,那么 完全可以从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书籍入手,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 如何提高初中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情境的进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这方面,应该说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因为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珊隋境。能有效补充学生原有经验中的不足。例如教学契诃夫《变色龙》一文,如果学生对变色龙这种动物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色的特点认识不清,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奥楚蔑洛夫性格中的可怜与可悲.对人物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可笑的层面上。
一段关于自然界中变色龙的录像,可以迅速帮助学生进入为何称奥楚蔑洛夫为变色龙的情境。再如,在教学诗歌郑愁予的《雨说》的时候,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当时诗人写作此诗的历史背景?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雨的那份对当时孩子们的关爱÷这时可以为学生放几段春雨的片段,同时在放几段文革灾难不久后的关于孩子们的影片,这样有助于学生们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也有利于学生们体会诗中的那份关爱。这样的情境进入,形象、生动,富有知识性.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根据教学目标,强化课型创新
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一些不同课型:朗读课型、学法指导课型、文学欣赏课型、活动课型、积累课型、整体感悟课型、自主阅读课型、思维训练课型、探究课型、单元组合课型等等。当然.课型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类似于江河先生的《星星变奏曲》这种内容、形式都很精美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朗读课型、文学欣赏课型;面对梁启超先生论证严密的《敬业与乐业》这类文章,我们可以采用思维训练课型、探究课型,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小的辩论赛。
当然,教无定法,根据不同需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一种或几种课型.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如在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教师可以将课型设计为课本剧表演,让同学们自行组合,再进行表演。由于每个人的表演风格不同,使得每个组的表演都各具特色。通过这样的表演,可以让学生们加强对范进等人物当时的心理的把握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阅读教学更是艺术中的艺术。
模式是多种多样和灵活多变的,可因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及教学对象和条件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设计和选择,但不管何种模式,其宗旨是不变的,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让学生用心灵感悟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自我。
(三)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厚积才能薄发。叶圣陶先生也讲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率。做读书笔记有一点难度,我们要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进而学会做读书笔记。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章。
另外.教师应要求学生有朗读和背诵的好习惯,其基本要求是准确、流畅、有感情。这样坚持不懈的训练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好的语感既可以增强对文章情感和技巧的感悟,又可以促使将自我的书面语和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相比照,体会到自己的不足。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不仅可以锻炼出良好的记忆力,掌握丰富的知识,还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的文化内涵。
课外阅读是学生阅读积累的有效途径。教师为学生们推荐阅读的书籍时,不能只有《红楼梦》、《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抑或《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这一类的书籍.还应该为学生们尽可能多地推荐一些能反映现实社会、表现当今世界的新书。
(四)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文学作品中皆留有空白,可以允许读者发挥想象力来填充。可以这么说,读者有多少种不同的理解,文章就有多少个空白点。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给学生填补空白点的过程。课文中的空白点简单说就是学生对课文产生的疑问,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帮助学生填充这些空白点。为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景,来激发学生再创造的欲望,师生共同来填充这些空白点,从而让学生真正意义上获得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体验。笔者在教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读到课文中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这段文字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孔乙己的长衫为何不见了?很显然,课文没有直接交代这个问题,笔者的提问却令当时的课堂气氛变得相当活跃。学生都积极地思考,争相来填补老师提出的空白点。
(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教学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师生的有效互动。上新课之前.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利用这个时间,或个人学习或小组共同学习,疏通文字,整理生字词,玩玩文字游戏;学生可以针对文本,确立1~2项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质疑,学生还可预设1~2个题目,通过小组探讨或个人思考.看哪些题目有价值,写下答案或注明疑惑。课堂上.师生进行互动,共同确立目标,一起探讨有价值的问题。如果确实有难点,再由老师点拨。在这样的教学中,如果学生都能设题、解答了,那么本堂阅读教学的目标的达成自然变得轻而易举,重点、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3. 如何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
一、反复阅读选文
平时讲解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要预习、阅读课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要答阅读分析题,自然也不例外,读是基础。何况现在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注重思辨、启迪学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开拓学生视野,或寓理于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有的还代表着新的文化观念等,这些材料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浏览、细读、品读是必不可少的。
浏览,即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的内容和命题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
细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检测题细细阅读选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
品读,就是要求学生带着对材料的初步理解,首先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干,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选文,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二、抓住文体特征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三、准确把握材料
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吃力不讨好。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四、区别题型作答
读懂文章、明辨文体及基本概念,其目的还在于运用,在于答题。学会区分不同题型,巧妙处理也很重要。
1、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阅读分析题的内容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内容,有时对课内知识也多有勾连考查。因此对课内掌握的知识如能或排除或选择,就无形中降低了知识的选择难度。
2、延伸题。如根据有关内容默写名句等,对此要避难就易,写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否则容易吃力不讨好。
3、基本概念题。要做到抓住语段的主要内容来答题,不能捡芝麻,丢西瓜,更不能一页障目,不见森林。
4、综合分析题。对于这类题,则要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扣住命题内容解答,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答非所问。这类题往往是最能见学生语文能力高下的题,答题应努力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一般不超过30字;句子要通顺,语言表达没有漏洞,符合逻辑推理;要围绕文章内容,突出重点,不能信马由缰,胡乱扯谈。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不仅要求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多作知识迁移训练;还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同时掌握答题技巧、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资料: http://wshp.ntzx.cn/jxyj.htm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一提到如何提高阅读水平,人们自然想到的答案是:多读。这当然没错,熟能生巧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但,读也要讲求质量。盲目无绪地乱读未必就能提高阅读水平。不少学生感到委屈,自己读了不少文章,学了不少所谓技巧,可阅读水平老提不高。
另一方面,不少教师也对如何上好阅读课感到很茫然,不知道在阅读课上应当讲些什么。如果仅仅是把文章翻译过来,那就成了翻译课。如一味讲技巧,一则阅读本身并无太多技巧可循,二则易把学生引向投机取巧的歧途。
阅读到底该如何学习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我们的母语学习谈起。我们在小学就把常用的汉字基本学完了,可我们初、高中还得学习语文。那我们在中学语文课上学了什么呢?这个问题恐怕还一时不好回答。但至少敢肯定,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提高了。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母语水平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
学习母语如此,学习英语也是如此。我们在掌握基本语言后,必须学会脱离语言本身,我们首先要理解文章整体而非个别词句。文章的体裁、内容可能千差万别,但文章是人写出来的,那就必定有一定逻辑。词句都不过是表象,而把握作者的意图才是解题之关键。四六级考试都在向能力测试转变,我们也必须摈弃单纯强调应试技巧的老路。要想快速扎实提高阅读能力,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养成二次阅读习惯,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很多书上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在平时练习中,学生做完阅读,唯一可做就是对答案,事实上,纠正答案后对文章的再次阅读往往至关重要。第一遍读文章时,我们应当模拟考试的紧张气氛,尽量高质快速。但,对完答案后,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再次阅读文章。第二次阅读文章我们的目的不在是获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图。我们必须带着思考再次阅读文章,问问自己以下问题:
如果自己写同样题目或题材的文章,会采取何种文章布局?如我们自己设想的布局与作者不同,那么具体不同之处在何处?这篇文章与以前读过的同体裁文章相比,有何特点?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训练不就成了精读课了吗?如果时间允许,二次阅读成了精读,又有何不可?讲求速度的范读是应试而用,要想真正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阅读水平,还非精读不可。文章的是永远读不完的,如果想着去读200篇各种模拟阅读题,倒不如踏踏实实读50篇历年真题。另外,地道的文章分析多了,对自己写文章布局谋篇也不无好处。
二.自己学写长句,克服长难句障碍
几乎每一篇阅读,总有一两句长难句。有许多同学这样分析那样分析,可就分析不出什么名堂。听力好的同学不一定发音好,可发音好的同学一定听力好。同样,能写出长难句的人当然不会怕什么长难句。
同学们应当做的是找一本好的语法书,认认真真学习句子结构那部分。英语的句子主干往往并不复杂,只是其粘着修饰成分过多。我们一开始应当学会如何写出简单的基本句型,然后再通过附加各种从句、插入语、非谓语形式,来逐步扩充句子结构。
分析长难句与扩充句子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必须一步步“砍”去插入语、各种从句、非谓语形式,来获得句子主干。所以只要“欲简之必先扩之”,我们与其寻求各种长难句分析法,不如先学会自己写长句。
三.文章归类阅读,考前复习有奇效
阅读文章成千上万,如何从有限中把握规律才是关键。阅读文章总是按照每套试题四篇文章分布,于是众多学子也就按部就班。可是如果我们把自己读过的所有文章按照主题分类,比如分为校园类、医学类、家庭类、环境类等等,到了考前,再按类别复习这些文章,我们不仅能系统掌握某一类别文章常用的词汇,也能把握该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出题规律。
最好的方法是,我们一开始就制定分类标准,每做完一篇文章就在其标题后或首句前注明文章的类别,这样到了考前,归纳起来就容易多了。
以上是就如何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些浅见陋识,权当诸君笑资谈助。惟信:考试多变化,惟能者胜出。
祝你成功!
希望帮到你 望采纳 谢谢 加油
4.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摘要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学实践中,需注意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方式多记、多读、多练、多积累。
关键词 训练语言 阅读理解 能力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中考语文卷中的一道必考题目,且所占分值比较高,它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所以,要提高中考语文成绩,就必须对学生加强阅读训练,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才能在中考中应答自如,立于不败之地。阅读是一个综合的内化过程,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行为习惯对阅读效果至关重要。该阅读是增长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着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曾提到语文学习的三点经验:阅读能力的培养靠“读”,文章靠“写”,还应“背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如何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阶段的语文还是以理解和积累为主,多看多读,看我国的文学名着特别是诗词和现代作家的作品
6. 浅析如何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详细�0�3
所以,要提高中考语文成绩,就必须对学生加强阅读训练,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才能在中考中应答自如,立于不败之地。阅读是一个综合的内化过程,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行为习惯对阅读效果至关重要。该如何调控学生的思维及行为,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使其掌握答题技巧呢? 一、分析考卷中阅读理解题的问题设置 只有理解了考卷中问题设置的方向,我们才能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才能在答题时做到有章可循,才能更好地探索答题技巧。因此,教师要充分地分析考卷中问题的设置,教授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一般来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的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教师应该根据这三个层次的不同要求,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使学生的阅读不再盲目。 二、学生阅读中要伴以问题思考 阅读考卷中的文章,不同与我们生活中的随性阅读。在考试中,阅读的目的是解答问题,这时的阅读不是单纯形式上的浏览,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展开思维,调动原有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最充分的感知、领悟和鉴赏,并借助联想、想象推测作者的创作意图,以便在读完后可以很好地回答考卷所设问题。所以,_在进行阅读前要先迅速地浏览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文章整体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字句。巧用信息整体把握,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如果是小说,则要把握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但是要切记,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的文章,这种方法更不可取。 三、教学中,教师要明确阅读考点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考点和方法。文章分为不同的体裁,有议论文、记叙文、散文、诗歌、小说等等。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要不同对待,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能辨认所考文章的体裁,确定后,根据该体裁文章所具备的特点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从而来解答考卷所设的问题。其次,要让学生学会捉住文章重点。考试时,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应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辨清该文章的中心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再次,教师应该交给学生一定的答题技巧。有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很深,但是在进行答题的时候却有点语无伦次,这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对学生加强答题技巧训练,使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做到思路清晰、笔法流畅、准确表达。 四、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中考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是对学生平常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想从根本上提高阅读能力,还是需要学生平时下足功夫。但是,有的学生平时懒得读文章,只在考试的时候突击,对阅读没有兴趣,这就使得在考试时慌乱不堪、无从下手。所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我雾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原始动力。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对阅读而言,兴趣可以激励读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识最容易,记忆东西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因此,学生可以从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书籍入手,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会慢慢得到提高。 五、平常加量阅读,拓宽视野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所以,在平常生活中要加大阅读量,阅读的多了,见识的多了,阅读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了。《中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中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因此,多读书,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来说至关重要。由于初中生图书拥有率低,而且课业负担仍然很重,所以学生的阅读量不大。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创造机会,争取时间,引领学生广泛涉猎,有目的、有计划地精选大量课外文章,从不同角度让学生了解知识、了解人生、了解社会,从最初的激趣,逐渐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学生大量阅读文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使他们积累写作素材,可谓是一箭多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在平常阅读中要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 在语文考试中,我们要利用最短的时间抓住阅读的主要论点。这就需要学生在考试中,对文章有重点的阅读,对一些无关紧要的段落可略读或者是速读。要想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点和次要点,就需要我们在平常阅读中要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 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观大略的方法是: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有关部分,到书店选书就是用这种办法;看内容提示,看书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就是用较快速度读一遍,了解大致的内容。在语文考试中,学生应该学会博览,也就说在做阅读理解时,对一些无关紧要的文字进行快速浏览阅读,以节省更多的时间来做其他题目。 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文章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进而很好地解答考卷问题。在考试中,学生要把握所考文章的重点,进而精读主要段落,在精读的过程中捉住文章的文眼以及主要的字词。 中考语文考卷中的阅读理解题所占的分值比较重,我们应该加大练习度。但是,我们应该记住,不应该为了考试而学习,阅读理解题只是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范例。因此,我们要从长远出发,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学生应该为自己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而读书,就像周总理所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总之,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作文能力。语文学习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阅读也应该伴随人的一生。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忽视了阅读教学,就会使学生的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中学生要珍惜这无忧无虑、精力充沛的宝贵时光,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多读点书。多继承点人类的宝贵知识财富,为一生的事业打下雄厚的基础。
7.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加上繁重的课业负担,学生的课外阅读俨然成了镜中花,水中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一般认为,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是: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于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经验,就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指导学生培养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激发兴趣是前提,养成习惯是最终目标。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中学生年龄增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了解社会,关心天下大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负担繁重,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境,调整生活节侓;他们还想自身修养,培养良好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是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能力和语文成绩。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积极有利的因素,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以自己的读书经历现身说法,用涌动的真情感染学生。其次是再现伟人及文化名人的读书风采,形象地阐释读书与成才的关系,鼓励学生读书立志。第三是沟通课内外的联系,引导学生延伸阅读。比如上《智取生辰纲》,我就给他们介绍《水浒》中的英雄好汉;上《范进中举》,我就给他们介绍《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片断;上《傅雷家书》(节选),我则对古今中外家书中的珍品,如数家珍,让学生产生先睹为快的冲动。第四是搭建作家展示的平台,七年级至今,每周我都会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隆重推出一位作家,除介绍他的生平事迹,还要重点介绍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让学生带着仰慕之情去拜读其大作。 二、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 学生课外阅读是随意的、自由的,但决不是放羊式的阅读,教师要做到正确的把握方向。一般来讲,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分为自主型阅读和指导型阅读,自主型阅读是完全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进行的,指导型阅读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通常情况下,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阅读的目的、任务,提出要求,推荐一些书目,学生则根据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还要对价值的材料及时笔记,及时获取有用的文字信息,然后把摘录的笔记进行整理,去粗取精,保留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我的一贯做法是:1、强调阅读的视野开阔。不要完全凭个人的喜好,尽量做到博览,但其中又可突出文学类作品多读,粗劣文字的图书莫念。2、强调阅读的层次选择。不同的学习阶段,应选择不同形式、不同深度的书目,而适度的拔高阅读则因人而异,无需勉强。3、强调阅读的长短搭配。一般来讲,篇幅较长的作品宜在假期内阅读,而正常上课期间,应多食些篇幅短小的文化快餐,其中文学类的报纸、杂志可视为首选。4、强调阅读的成果、时效。阅读首先要有紧迫感,学生挤点时间读书不容易,有压力才会有效率。其次是阅读不能总是漫无目的,要有功利思想,这就像做生意,要算帐,不能亏本,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做读书笔记。当然如何去做,教师要指导,让学生思路要清,挖掘要深,感悟要真。5、强调阅读的精略得当。 三、拓宽学生阅读渠道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我常以此为目的,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活动。 1、每周摘抄一篇自己喜欢的作品,给予点评,并阐述喜欢的理由,每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最终将活页稿纸装订成册。 2、每人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文学类报纸或杂志,阅读后要做读书笔记。 3、开设优秀作品赏析课,每周一节,作品由教师提供,也可由学生推荐,赏析则在师生互动中完成,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假期应视为阅读的黄金时间,可组织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作品,并要求写出上千字的读书笔记。 四、对学生展示阅读成果 1、几年来的苦心经营,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的兴趣高涨,阅读蔚然成风,这是金秋的十月,是收获的季节,辛勤的汗水终于化为苦尽甘来的香醇。最新调查显示,现在己有80%以上的学生基本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在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地 方,课外书报随处可见。 2、一个人学语言,第一是靠积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悄然间,学生已阶段性地完成了语言的资本积累,不仅开阔了视野,也增强了语感能力。正如王力先生所言,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要习得以‘人治’为主要特征的汉语文能力,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语感是一条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3、与大师对话,如入芝兰之室,久而弥香,长期的人文精神的感化和熏陶,重塑了学生性格,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提升了他们人生境界,让读书充分发挥了它的育人功能。 4、人们习惯地认为,多做练习是考场取胜的法宝,事实证明,此法并不适合所有学科,语文学科就是另类。 ①调查中发现,凡是有课外阅读习惯的同学,他们的语文成绩都是很优秀的。 ②课外阅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这对语文的读写都是大有裨益的。 ③事实胜于雄辩,我所任教的班级在不片面追求练习量的前提下,成绩却一直令人刮目相看。 五、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训练相结合 正在使用的新教材采用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双线结构,但以读促写,以写助读的思维很明晰;在阅读的过程中安排片断作文,在写作指导的同时又顾及课文。编者意图是很明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促进读促写。写对读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模仿性的写还是创造性的写,它的前提都是认真审读原文、段,弄清原文的所用的表现形式与主旨意图,之后才能加以仿写。例如,在学习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之后,就写《老师的说和做》、《爸爸的说和做》等,学了朱自清的《春》,就写《复》、《秋》、《冬》等,这样的仿写,能有助于把握总-分-总的行文结构。与此同时,仿写还能引发学生对作者写作心态和运思的揣摩,促进对课文和写作两方面的感悟。以续写为例,学了《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就续写《于勒叔叔回来啦》等,续文做到自然而巧妙,则是源于对原文主题、情节、语言风格等的悉心揣摩和定位,在续写的过程中这种认识往往会在得以继续发展。因此,续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原文的阅读理解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因此写的进一步提高,自然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而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而然有力地促进了写的能力的进一步加强。
8. 怎样提高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阅读理解》是2012年nengmenggu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洁。本书根据新课标对八年级英语阅读理解的要求,详细讲解英语阅读理解中常见的题型特点和解题技巧。
9.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
樟树市蛟湖初中陈丽敏 阅读是读者的实践活动,不经阅读实践,既不会长精神,也不会增智慧。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必然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的参谋,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经验,。 提问对话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教师的提问在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发学生的认知,激起学生的兴趣,给学生的思考提供帮助,将学生个人的思考或集体的讨论引向深入。 一般说来,教师提出来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记忆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记忆性问题只要求学生回忆、再现具体的事实或信息。只回答“谁”、“是什么”、“对”、“不对”、比如:鲁讯先生的原名是什么?他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哪里人?段落有哪几种类型?等等。发展性问题往往需要经由理解、比较、联想、想象等心智活动,对事实作出推理、判断和评价,或者把已有知识运用于新的情境。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叙述人“我”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学生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小说的情节和结构作出综合的思考和判断。教师善于提问,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所提问题应当具有适当的难度, (二)、所提问题应当有具体的针对性, (三)、所提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四)、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及时的反馈, (五)、不要使学生处于连续的被追问状态。 二、整体感悟法 整体感悟法的基础理论有三点:首先,文本是言语和意义的统一整体。作者的言语形成过程就是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表露过程;文本的言和意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学生初读课文不可能只阅读语言,而不接触内容。其次,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母语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有着天然的联系,因而,学生有能力直接把握和理解文本的言语形式和内蕴,尽管这种把握和理解可能是初步的、表层的。再次,汉语的特点具备了使读者进行整体认读和理解的优势。因为汉语具有浓郁的人文性,所以,语文阅读强调人的领悟、体味。“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综合—分析—综合’的思路,从整体出发再到整体终结。” 为了指导学生及早地形式自觉的整体感悟的能力和习惯,提高整体感悟水平,教师应保障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时间,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整体感悟的方法。主要方法如下:1、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全局,2、促成原初感悟,3、形成阅读期待4、从初感发展到评说。 三、理清思路法 思路就是反映文章中作者的思维条理,是存在于作者头脑内部的思考路线,是结构赖以形成的思维依据。与思路关系比较密切的概念有“构思”和“结构”。在阅读过程中,思路是读者理解文章的枢纽,是指导学生读解和记忆的一个着力点。 思路的类型有形象性思路、抽象性思路和临界性思路。形象性思路主要存在于叙描类文章中,抽象性思路的基础细胞是概念和判断,推理构成了抽象性思路的延续和变化,临界性思路主要存在于说明类文章的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的文章或作品中,它往往兼有形象性思路和抽象性思路的特点。 叶圣陶指出阅读要自觉地注意作者思路的开展。如何理清思路呢?阅读的时候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下一句跟上一句怎么连上的,后一段跟前一段怎么连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关系,某几段从前面哪一段分派出来的,诸如此类,全都辨一辨,想一想。例如,在论说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运下一模式指导学生自行理清作者的思路: 找观点—初读课文,试找观点 提纲目—标段序,理段意,并段群,明观点 探思路,—探路基(写作意图) 找路线(联系衔接) 寻路径(曲折变化) 释逻辑—辨明逻辑关系,判断逻辑地位 述思路—口头报告,编制提纲,绘制图示 四、言语分析法 言语分析法是建立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修辞、逻辑、必理、语境、语体等相关知识和方法,对文本的词语、句子、句群、段落和篇章等言语单位进行运用分析,旨在说明写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言语形式去表达这些内容。 言语分析法注重言语表达的形式技法和成功经验,因而区别于教条的、千篇一律的写作特点分析。言语分析法着眼于作者运用语言过程中的动态思考和表达经验,因而区别单纯的、静态的语言分析。例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言语分析法不仅应当说明这个字在描绘时令、状态上的功能,而且还应该追索诗人当年执笔时,为什么先作“又到”,又作“又过”、“又入”、“又满”,但都认为不好。十许字,最后才换定了“又绿”。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绿”字更能唤起读者的视觉形象,在读者眼前出现一片江南春草的景色。这样我们就深入到诗人的执笔行文时的动态思考过程,更能理解诗人斟字酌句的匠心。 言语分析的具体方法有哪些呢?首先,圈点评注法是一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圈点勾画出自己阅读时感觉到的美词、佳句、重点段落、要点、疑难等等。圈点评注法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有利于捕捉阅读初感,也有助于敏锐地发现问题。其次是语感笔记法,在大量感知言语材料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对这些言语材料的理解和体验,这就是语感笔记。这种笔记写多了,自然有助于学生养成敏锐的语感。再次,佳句模仿法是在分析和集录佳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模写,把他人的言语经验转换为自己的言语体验。例如,我在教《改造我们的学习》时,针对“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这句话,要求学生运用这句话所说明的“既要发扬民族传统,又要吸收外国的好东西“这个观点,模仿这句话用借喻的手法,自己去写句子。于是学生写出了以下一系列句子:“我们既要吃烤鸭喝龙井,也要尝牛排饮咖啡。”“我们既要穿旗袍、中山装,也要穿西服、牛仔裤。”“我们既要热爱关汉卿和曹雪芹,也欣赏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 总之,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还要通过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师生互动,在轻松、愉快、和谐、迁移默化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握住新课标的要求,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