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学语文提取信息方法有哪些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应该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加以培养的阅读技能之一。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提取信息 方法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小学语文关于提取信息方法
一、提取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讯息
语文教材 的选文往往都会有确定的主题,行文也基本围绕主题来进行。主题句是用以概括文学作品中心思想、内容核心、写作意图、思想感情等的 句子 。所以,引导学生找到文本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讯息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尤为重要。一年级课文简单易懂,但也往往隐含着道理,读懂文本可引导学生提取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信息。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 文章 最后“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这个信息揭示了文章主题:我们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
案例一:《小猴子下山》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小猴子下山最后有没有收获呀?文章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了?你读读课文,赶紧找一找。”
(生读课文,找句子。)
生:“‘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告诉我们小猴子下山的结果。”
师:“空着手就是说没有任何收获。是什么原因啊?”
生1:“因为小猴子看见这个喜欢就扔了前面的东西,一会儿喜欢这个,一会儿喜欢那个。”
生2:“小猴子三心二意,有了这个丢了那个。”
师:“是呀,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就是告诉我们做事三心二意,最后将一无所获。”
通过提取信息,并对“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去”进行简单理解,明白 “三心二意终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一年级课文浅显易懂,好多小 故事 中都有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句子。在阅读中提取这些信息,细细品味,帮助学生推进阅读的深度。
二、搜索文本显露的特定想法
文本显露的特定想法一般多出现在故事体课文中,是文中角色或作者内心活动的流露。引导学生搜索文本显露的特定想法,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了解文本想要表达的主旨与要义。
《一分钟》中的元元因为贪睡一分钟,迟到了二十分钟。课文第一自然段元元的内心想法“再睡一分钟吧,就睡一分钟,不会迟到的”是故事的起因,提取信息,揣摩他的心理,与后面“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形成对比,从而领悟一分一秒的重要。
深入了解元元内心特定的想法,学生在明白故事起因的前提下,推进了对文本主旨的进一步理解。
“显露的特定想法”这些信息能帮助孩子更深入地读懂课文,从一年级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关注这些信息,为以后深入读懂文本打下坚实基础。
三、找寻重要字词或句子的定义
文本中的重要字词或句子是文本的“文眼”,是指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因此文章中一般都会安排相应的句段对这些字词或句子做出说明或诠释。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带领学生找寻相关句段,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重要的字词或句子。
《树和喜鹊》是一篇童话,讲述一棵树和一只喜鹊孤单地生活着,后来有了许多树、许多鸟窝、许多喜鹊,它们就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孤单”这个词是本文的生词,也是课文的重要词语,只有理解 “孤单”的意思,体会了“孤单”的心情,才会感受到童话的寓意――有了朋友才会快乐。第一段连续的三个“只有”恰好能表达出“孤单”的意思和意境。
每一篇文章都会有重要字词或重点句子,这些是理解的难点,理解它们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要掌握它们的含义,可以告诉学生提取课文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子进行重点解析。
四、挖掘故事的重要讯息
一年级语文 教材的选文大多是叙事性较强的短小故事,对于这一类文本的理解需要培养学生从中提取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环境等)、人物以及情节(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关键讯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取这些讯息,抓住故事内核,进而理解整个故事。
案例二:《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片段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哪儿,知道吗?文章的第一段告诉我们有三个地名,能用横线划出来吗?”
(生读课文,划词语。)
生:“我找到了这三个地名:瑞金城、江西、沙洲坝。”
(师出示词卡让学生认读。)
师:“你能来给这三个词卡排排队吗?”
(生上台来演示词卡的排序:江西――瑞金城――沙洲坝)
师:“你这样排的理由呢。”
生:“因为江西最大,是个省,瑞金城是城镇,沙洲坝是个村子最小。”
师:“对吗?一起来看看吧。”
(师出示江西的地图。)
找出地名后,再根据文本中的语句按一定顺序排一排这三个地点,让学生了解“江西、瑞金城、沙洲坝”的大概位置以及所属关系,促进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读一个故事首先要了解故事的人物、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在一年级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提取这些关键信息,为以后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小学语文关于提取信息方法
一、“标、增、注”课本信息
为了提高学生从课本中提取信息的有效性,应该指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标、增、注。标:用各种符号来表示各知识点所要掌握的程度。把重要的内容、比较重要的内容、特别重要的内容,关键性字、词,重要的段落,分别用各种符号标出。增:对于书上难以理解的地方予以极其简要的文字说明。如限制性内切酶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微生物中,教材上并无解释,学生可将其增补于相应处。注:对于教材个别地方必须“前挪”或“后错”才能说明问题的,可批注在旁以备忘,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这些方法一般用在随教师讲解的教学活动中。
二、获取课本的隐含信息
所谓隐含信息,即指课文中无文字说明,而在插图中隐含、不容易被学生发现的内容。例如:(1)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图表中,隐含着分裂间期经历的时间比分裂期长的信息;(2)光合作用过程图解,隐含着光合作用释放氧均来自反应物的水,葡萄糖中的6个碳均来自反应物的二氧化碳,暗反应的卡尔文循环将循环6圈;(3)豌豆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图谱中,隐含着纯合体的比例及新组合性状占个体总数的百分率的信息。这些隐含信息是学生理解问题、完成习题的障碍。所以,需教师正确并带有启发性的点拨,引导阅读,使隐含信息外显化,帮助学生悟出书本文字没有表达的信息。
三、综合课本信息
让学生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一类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整理,组织成体系。以染色体为例,教材上出现过多次,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1)染色体的形态、数目;(2)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与DNA的关系;(3)染色体的存在部位及存在状态;(4)染色体的复制(时期与方式);(5)染色体的传递规律;(6)染色体变易与单倍体、多倍体。像这样专题式的综合,目的在于使分散的信息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网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在高考中对试题所给出的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析辨课本中易混淆信息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对比的方法得到深化的,对比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多对容易混淆的信息进行对比,以利掌握和记忆。例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比较,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与发酵工程的比较等等。在布置给学生比较内容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采用适当的比较手段,如列表比较等。
五、“提纯”课本信息
如果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概括和“提纯”,就能增进对概念、定义的理解,便于记忆。“新陈代谢”一章有一段约200字的前言,叙述了什么是新陈代谢,由于这段叙述写得简练、抽象、概括,所以很不容易记住,但如果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学会对这段文字进行分析,提纯要点,归纳出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一个定义,两个作用,两种代谢,一个更新”,就比较容易理解并记住了,对高考试题中给出的复杂信息也就能很好地概括和运用了。
六、活用图表获取信息
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插图、图解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但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参照插图、图解,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通过对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增加记忆的深刻性。学生在考虑时遇到文字题,图马上呈现在脑子里,帮助回忆、表达,遇到填图题更容易填注。要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阅读课本,养成有图必用的习惯。
3小学语文关于提取信息方法
一、“就材论材”读取信息
例1、我国三峡工程建设涉及大量移民工作。1992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三峡工程议案,并对工程移民工作作出原则规定。此后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通过了一系列行政性法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了宣传 教育 和移民动迁,并先后查处了侵蚀移民资金案件100多起,从而保证了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此类题目的一个特点是:问题的答案比较直接地隐藏于题目所给的材料之中,故我们在答此类题目的过程中,只要全面阅读、分析材料,把材料中与设问有关的信息准确、全面地读取出来,然后进行适当的转换,使之与教材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相联系。
如例1,我们对材料进行全面阅读、认真分析,不难发现,材料包含有三层意思:一是全国人大通过议案,并对工程移民工作做出原则规定,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通过了一系列行政性法规;二是当地有关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组织了宣传教育和移民动迁;三是当地有关部门查处了侵蚀移民资金案件100多起。这三层意思与依法治国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是有关部门加强立法工作,制定完善法律法规,有法可依;二是有关部门依法办事,有法必依;三是有关部门严格执法,违法必究。把这三层意思转化成课本上的语言不难得出本题的答案。
本题参考答案:(1)依法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2)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3)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二、“问中求问”挖取信息
例2、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经过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为中国加入该组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这一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请回答: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题目的设问是“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所以,全面了解“这一过程”的有关信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必须对本题的设问作进一步的追问:这一过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一过程“是什么”?根据材料可知,是长达13年的谈判过程。这一过程“为什么”?材料有两层意思:一是为什么要谈判?为实现国家利益;二是为什么谈判会长达13年?为维护国家利益,不接受苛刻条件,坚持独立自主。这一过程“怎么样”?获得“双赢”结局。然后我们把挖掘到的这些信息与材料中对外政策有关的知识结合起来,不难得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如下表:
本题参考答案:(1)我国的对外政策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中国与美国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正是为了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2)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在中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长达13年的谈判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关系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3)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原则。中国与美国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上达成的是“双赢”的协议,因而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对外政策原则。
三、“以本为本”选取信息
例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 种植 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
此类题目的一个特点是材料蕴含的信息丰富,而设问的范围相对较小,在解答题目的时候容易受到材料中的无效信息的干扰。因此,信息的选取成了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材料中的信息哪些是有效的?哪些又是无效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在答题时回归到教材中去,以本为本来选取信息。
在例3中,要搞清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首先掌握教材中有关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具体知识: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 文化 生活的需要”;我国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要求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也就是说,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根据这些知识,我们不难选取其中的有效信息:“退耕还湖”――国家在统筹规划,进行政策调整;“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国家在实施宏观调控;“除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本题参考答案:(1)统筹规划,进行政策调整;(2)直接投资,实施经济调节;(3)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
4小学语文关于提取信息方法
一、通览全文,把握结构,明确思路
阅读文章,首先要做到通览全文,了解作者写的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按照一个什么样的结构来组织全篇,全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作者的情感走向是什么,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串联全篇的,了解这些内容是阅读文章的基础,也只有掌握了文章结构、情感基调、文章线索、作者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把握全文,这些是获取阅读信息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只有把握了全篇,才能更好地深入解读与赏析全文。
二、明确目标、找准范围
有了对文章结构、情感基调、行文线索、作者思路的全篇把握之后,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阅读与思考,感悟与赏析能力的训练。《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对于阅读信息的把握也应该是学生自我阅读感悟品味的结果,教者所要做的便是“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明确阅读任务,给出阅读的目标或者问题,同时指导学生,在通览全文的基础之上,围绕目标或问题去寻找相关的章节或段落,进行深入研读,做到有的放矢,切不可剑走偏锋,泛泛而读;应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思考、赏析,在读中思、思中悟,从而最终有所收获!读书如同披沙拣金,要用最短的时间搜寻获取最有价值的东西。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学会浏览,练就“一目十行”的本领,迅速捕捉阅读信息,一眼扫过去,就能立刻辨别出内容上重要的与不重要的,找出核心部分,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摘录、提炼、综合、归纳
1、摘录法
所谓摘录法,就是根据训练的重点,有目的地一边阅读一边把自己所需要的有关内容,分门别类地摘录在一起,进行归纳,以便理解课文,抓住中心。在具体的 文章阅读 中,则主要指抓住阅读文章的重点内容和含有有用信息的语句,将其摘录下来。教者在培养学生运用摘录法的时候,需要指导学生学会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进行摘录,避免面面俱到,泛泛而录,抓不住重点!
2、提炼法
提炼是指从阅读材料所蕴含的特点和意义中提炼出具有健康性、教育性、启迪性的思想内容和主题。在具体的训练指导中,教师可以先训练学生从概括语段内容入手,抓住文章写了什么;然后逐步训练学生去归纳段落大意、提炼文章观点。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教材文本进行相关提炼训练,让教材中的文本成为实践材料,让语文的课堂成为实践的阵地。
3、综合法
综合是指把所认知事物的各个部分或者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的过程。综合体现在文章阅读中,则是指把材料的各个部分的内容或者主题、情感等方面结合起来,它以分析为前提,要找出材料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把不同材料内容据其内在的相似点,按照一定目的迅速地整合到一起的能力。最后得出材料所显示的普遍的思想、主题或情感。
4、归纳法
归纳主要是指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归纳文章内容主要有段意连接法,关键词语连缀法、重点段落概括法和文章标题扩展法等。
段意连接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指阅读文章时弄清每个自然段写了些什么,然后要按文章叙述的顺序,把各段的段落大意加以整理后连接起来,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语连缀法是指有些文章中会有一些显示文章线索或主题的关键词语,归纳时只要抓住了这些关键词,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抓住了。
文章标题扩展法是指有些文章的题目本身便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对这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只要将题目加以扩充就行了。
重点段落概括法则是指抓住文章中能够显示文章重点或主题的段落,加以概括整理,其他段落只需做些简单交代。
Ⅱ 依托统编语文教材,培养“提取信息”能力
一、“提取信息”内容编排分析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是指学生从文本中获取有用信息并理解文本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能力整体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提取信息、简单推断、综合并解释篇章、评价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在阅读教学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最为首要的任务便是提取信息。
第一,提取信息。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找出课文中明显信息”的要求。例如,在《青蛙写诗》一文中,就要求学生能说出青蛙写诗时,是谁在对它进行帮忙:《乌鸦喝水》一文中,要求学生说出乌鸦是采用什么方法才喝到水的:《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要求学生说出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都在雪地上画了什么画儿?这些要求都浅显易懂,通过阅读文本,学生就能直观地找到问题的答案。第二,简单推断。在小学一年级下册,对于提取信息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那就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并根据提取的信息进行直接推断。例如,在学习《树和喜鹊》一文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树和喜鹊后来很快乐的原因进行思考。这就需要学生对“树”和“喜鹊”前后生活环境发生改变的信息进行提取,简单推断出快乐的原因。而在《动物王国开大会》的课后练习中,则安排了一则校园通知,这也是对学生的信息提取和简单推断能力进行培养。《一分钟》的课后思考题中,前后句子的逻辑关系非常强,且前一个分句是后一个分句的条件,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依据前后句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整合课文中的有效信息。
第三,综合并解释篇章。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和下册教材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要求学生能综合课文的信息,简单地将自己对篇章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第四,评价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在前述能力得到培养的基础上,最后就需要学生能对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评价,使提取信息要素得到切实的落地。例如,《曹冲称象》一文中,有两种称象的方法,为什么说曹冲的方法要更好?好在什么地方?这就需要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信息提取、简单推断和综合表述,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评价,阐明自己的观点。此类的练习,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分析到综合、评价,步步深入、有机穿插的,可以促进“提取信息”这一语文要素得到顺利落实。
二、统编教材中“提取信息”语文要素的实施策略
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提取信息”这一语文要素的教学,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就是如何实施。小学语文教师要立足整个学段的高度,对教材编者的意图进行深人的、充分的把握,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断提高。
(一)厘清整体与局部,抓住重点与关键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与文本来说,凡是对阅读和学习有用的信息,基本都是在字里行间分散存在的,如分散在文本中、渗透在字里行间,需要学生从整体对文本主题进行把握,注意局部的段落、句子或字词的关联,再联系上下文从中进行信息提取,这样才能使提取的信息更加全面和正确。否则,如果只关注文本局部或只言片语,就会出现断章取义,提取的信息不全,甚至出现错误等。例如,一年级上册《项链》的课后练习提问大海的项链是什么?如果学生不从整体进行把握,就会误认为海螺和贝壳是大海的项链,但实际上,“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脚印才是大海的项链。可见,只有进行完整阅读,把握重点和关键,才能提取有用信息。在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引导学生厘清整体与局部,抓住重点与关键,教师可巧妙设置“陷阱”,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自主发现问题与错误,进而真正提取有用信息,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打造灵动课堂。
(二)集中突破,进行分散圈找与整合提取
第一,突破认知,找到关联。统编教材每个单元的主题都是不同的,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提取信息的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升认知水平,掌握文本阅读的技巧,找到所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培养和提升其认知能力。例如,在学习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建立小蝌蚪与妈妈之间的关联,也就是找到小蝌蚪与妈妈之间的相似之处。这样,学生就能一边阅读一边提取信息小蝌蚪妈妈的信息,最终成功找到自己的妈妈。
第二,突破段落,实现信息组合。随着年级的升高,特别是在进入小学高年级后,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教材中文本的复杂度和难度也在不断增加,有些信息并没有直接呈现,这导致学生对部分难度较大的文本存在理解困难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打破段落固定的联系,将重点和关键的信息圈点出来,再进行信息组合,这样,学生就能简单、快捷、轻松地提取信息。例如,《乌鸦喝水》的内容相对比较散乱,这会影响学生提取信息的效率,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通过找一找、圈一圈,找出“乌鸦看到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和“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里,瓶子…乌鸦就喝着水了”这两句,对其进行组合就可以准确提取信息。《动物王国开大会》一文中,狗熊四次通知的内容都是不同的,但一次比一次信息完整。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四次通知的内容圈出来,进行集中比较,就可以完整提取动物王国开大会的时间、地点和参会人员等,培养学生建立信息完整性的意识,使学生明白通知必须要将时间、地点、人物说清楚,才能保证会议准时召开,参会人员准时参加。为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取信息,对于信息比较分散的文本,教师应以生为本建构一定的教学情境与平台,教会学生应用圈画、比较和分析等方法,从信息整合中获得所需信息。
第三,突破形式,促进新知识建构。提取信息的形式应是各种各样的,在统编小学教材阅读教学中,为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勇于打破常规思维,突破常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顺利建构心得知识。例如,阅读《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教师就可应用多媒体,以视频形式将课文插图中植物传播种子的过程进行播放,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明白植物是如何传播种子的,以及这样传播种子有什么意义等,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
(三)多措并举,灵活应用多种提取方法
第一,填补留白,简单推断。推断能力也是语文要素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信息推断能力的培养。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本都出于表达所需,经常存在不少留白之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留白设计问题与悬念,引领学生结合上下文,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例如,《动物王国开大会》一文中,教师就可让学生根据前三次通知,分别推断这三次通知导致的故事结果。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还能有效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从而演绎出课堂的精彩。
第二,提问引领,正确判断。学贵有疑,小疑有小得,大疑有大得,提取信息语文要素的实施,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和驱动力。教师设计有效的问题,从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提取信息,这样可以直击主旨,使学生进行正确的判断,过程简单,效果理想。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教师要提出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边学习边进行思考。如:葫芦出了什么问题?蚜虫对于葫芦有危害吗?蚜虫需要治吗?如何才能帮助葫芦真顺利得到葫芦?通过问题驱动,学生就能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正确判断和解决,提高阅读能力。
第三,梳理表格,理清脉络。表格是一种教学的有效工具,其脉络清晰、层次清楚,对于提取信息语文要素实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将文本中的信息圈点出来,再应用表格进行信息梳理,这样就能一目了然地分析原因,得到问题的答案。第四,主题阅读,版块结合。教师可打乱单元编排顺序,将同一主题的文本集中起来,让学生进行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其头脑中储存的关联信息就会逐渐增多,筛选、甄别、分析能力也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当其遇到同类主题文本时,就会主动寻找文中的相关依据,联系已有图式,更好地提取信息,顺利理解文本,从而将新知识融入自身的知识结构中。阅读与表达、习作等都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可将不同的版块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第五,巩固练习,举一反三。在提取信息语文要素实施中,还要针对实施的具体情况进行强化练习,并做出及时的反馈评价,以达到巩固所学、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在《火烧云》一文中,作者运用了ABB型和比喻类型两种类型的词语,对火烧云的颜色进行描述,如红彤彤、金灿灿等。教师就可设计课后练习,让学生提取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总结相应的规律,并用相同的格式描写一种特定的事物,不断提升和巩固学生的词语应用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应用统编语文教材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以生为本,采取有效策略强化提取信息语文要素实施,有层次、有梯度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推断和提取信息,理解文本,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要素,促进其未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
Ⅲ 高中语文如何快速提取文本信息
高中语文如何快速提取文本信息
关键词本是网络中经常提及的词语,指的是人们输入搜索框中的文字。关键词的内容大多为网站名、网页名、新闻事件、人名、术语、软件名等。 什么是“关键词”?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对此是这样解释的“(1)指能体现一篇文章或一部着作的中心概念的词语。(2)指检索资料时所查内容中必须有的词语。”依照这里的解释不难理解,提取关键词,说到底就是要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是一种压缩信息类的题型,考查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解题方法】做这类题目,首先要分清语段的类型,看是记叙性语段,还是议论性语段,还是说明性语段。
如果是记叙性语段,首先要找出叙述的对象是什么,文段围绕这个对象说了什么事,最后的结果如何或者影响如何,然后在这基础上再提取关键词;如果是议论性语段,首先要找出语段的观点是什么,围绕此观点分别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提取关键词;如果是说明性语段,就要首先找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文章对此说明对象说明的特征是什么,然后在这基础上再提取关键词。
提取完成后要检验,方法是把提取到的关键词连结成句,如果能够体现短文的主要内容,就可以认定是符合要求。
Ⅳ 语文提取信息的方法有哪些
一、“标、增、注”课本信息为了提高学生从课本中提取信息的有效性,应该指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标、增、注。标:用各种符号来表示各知识点所要掌握的程度。把重要的内容、比较重要的内容、特别重要的内容,关键性字、词,重要的段落,分别用各种符号标出。增:对于书上难以理解的地方予以极其简要的文字说明。如限制性内切酶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微生物中,教材上并无解释,学生可将其增补于相应处。注:对于教材个别地方必须“前挪”或“后错”才能说明问题的,可批注在旁以备忘,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这些方法一般用在随教师讲解的教学活动中。二、获取课本的隐含信息所谓隐含信息,即指课文中无文字说明,而在插图中隐含、不容易被学生发现的内容。例如:(1)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图表中,隐含着分裂间期经历的时间比分裂期长的信息;(2)光合作用过程图解,隐含着光合作用释放氧均来自反应物的水,葡萄糖中的6个碳均来自反应物的二氧化碳,暗反应的卡尔文循环将循环6圈;(3)豌豆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图谱中,隐含着纯合体的比例及新组合性状占个体总数的百分率的信息。这些隐含信息是学生理解问题、完成习题的障碍。所以,需教师正确并带有启发性的点拨,引导阅读,使隐含信息外显化,帮助学生悟出书本文字没有表达的信息。三、综合课本信息让学生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一类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整理,组织成体系。以染色体为例,教材上出现过多次,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1)染色体的形态、数目;(2)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与DNA的关系;(3)染色体的存在部位及存在状态;(4)染色体的复制(时期与方式);(5)染色体的传递规律;(6)染色体变易与单倍体、多倍体。像这样专题式的综合,目的在于使分散的信息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网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在高考中对试题所给出的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四、析辨课本中易混淆信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对比的方法得到深化的,对比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多对容易混淆的信息进行对比,以利掌握和记忆。例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比较,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与发酵工程的比较等等。在布置给学生比较内容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采用适当的比较手段,如列表比较等。五、“提纯”课本信息如果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概括和“提纯”,就能增进对概念、定义的理解,便于记忆。“新陈代谢”一章有一段约200字的前言,叙述了什么是新陈代谢,由于这段叙述写得简练、抽象、概括,所以很不容易记住,但如果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学会对这段文字进行分析,提纯要点,归纳出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一个定义,两个作用,两种代谢,一个更新”,就比较容易理解并记住了,对高考试题中给出的复杂信息也就能很好地概括和运用了。六、活用图表获取信息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插图、图解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但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参照插图、图解,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通过对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增加记忆的深刻性。学生在考虑时遇到文字题,图马上呈现在脑子里,帮助回忆、表达,遇到填图题更容易填注。要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阅读课本,养成有图必用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