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小学语文是一种什么和什么的基础工具

小学语文是一种什么和什么的基础工具

发布时间:2023-08-01 01:44:28

‘壹’ 怎样理解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怎么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它是决定语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我们只有认清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科学阐述,解决了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性质问题上存在的文与道、思想性与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之争。事实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要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必须弄清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二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叶老的“工具论”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认为语文是学习其他一切学科的工具,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只有学会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进行阅读与表达,这是其他学科学习所必备的条件。有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中起主要作用。尽管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对于成功地解答应用题都起作用,但阅读能力比计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也就是说,学生阅读能力强,他的数学成绩也会相对地好,由此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凡是以言语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学习成绩与语言学科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
那么,作为学习语言的语文课程,如何充分发挥其认知工具的作用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这种认知工具具有再认知的特点,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能力,才能再学习。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自学方法。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两者密不可分,又因为任何学习方法都是和思维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获取自学方法的过程。学生一旦获得了自学的方法,就能大大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2.语文课程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语文和数学都是属于工具性课程,那么,这两门课程在体现工具性的作用上有什么不同呢?数学是通过对数与形的计算来体现工具作用的;而语文是通过表情达意来体现工具作用的。语言作为载体,它所负载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情意的内涵,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不仅可以获得语言的知识,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思想认识,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样,学生通过习作表达,不仅可以提高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抒发,个性得到彰显,人格得到培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再认知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情达意上,体现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上。
二、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和再认知领域,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意义和价值;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却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内在意义和价值。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功能呢?
1.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让学生通过大量优秀作品的阅读,受到熏陶和感染
人类优秀的文化和文明精神,大都积淀在优秀作品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感悟,可以吸收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值得一提的是,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提升人文素养,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那种围绕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的做法,是难以奏效的。
2.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
首先,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把学生当做真正的“人”来看待,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教师要学会尊重和唤醒;学生是有个性有过失的,教师要学会保护和宽容。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体会到人文教育所独具的“感化”教育魅力。其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对文本、对生活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贵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特体验时,要唤醒学生的童心,鼓励学生讲真话,抒真情,显露思维的“原生态”。再次,在目标价值的导向上,要以塑造完善的人格为根本宗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价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
三、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广大语文教师和研究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总结出来的,这是语文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上的与日俱进。那么,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1、要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能只偏重某一方面
那种“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实现人文性目标,后强化工具性训练”的做法都是不妥当的。为什么说“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呢?从语言的性质来看,语言既有语言形式,又有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所负载的思想、情感、文化等内容是一个统一体,语言形式离开语言内容,将不复存在,语言内容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把语言形式的教学与语言内容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力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着力解决“为什么而学、将会怎样去学”的问题。这四个问题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必须具备的要素。如果只解决前两个问题,将会使语文学习活动迷失方向,并失去学习的原动力;如果只解决后两个问题,将会使语文学习活动失去逻辑前提。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将这四个问题有机地整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工具与精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层面的协调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
编入语文教材的文章,虽然涉及历史、地理、社会、自然等学科方面的语言内容,但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只有作为文章去学习,理解章句间的法则的时候,才算做语文教材。所应着眼的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这就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其他文科课程的教学着眼点主要是语言内容,而课文课程的教学的着眼点是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寓教于文。

‘贰’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对确定学科性质有什么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是统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要使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语言作为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意义。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地是思维的工具。人们掌握语言就是为了相互之间交流思想感情。尤其是文学作品,其表情达意的功能更强。“境界说”的权威王国维认为文学作品达到高境界的媒体就是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有“景语”和“情语”,而“情语”是主要的。小学语文教材虽然不全是文学作品,但大部分属于文学作品或具有文学因素。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都蕴涵着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小学语文学科具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语文学科除发挥语言功能。传递知识外,同时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范文,具体地或概括地叙述典型事件,生动地描写景物,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清晰地说明道理,以表达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可以提高思想品德和陶冶情操,使儿童越学越聪明才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再认知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清达意上,体现在发展学生的情思及人格培养上。所以语文应称为表情达意的学科;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学科;语文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学科。具体理解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一要突出语文教学以人为本,二要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化性。
如何体现阅读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明确提出,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语文教学中学法的有机体现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在以往的课堂教学里,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以儿童发展为中心,促进其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1.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师生关系平等是前提条件。只有师生关系平等,学生才可能有“自我”,才能有机会学习和研究。其次,民主是催化剂,在民主的讨论氛围中,学生才会没有心理负担,做到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最后,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哲学中,“和谐”是指一个系统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利学生自主学习。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山中避雨》一课时,我设计如下导读提纲:(1)读课文生字词,了解新词新意;(2)读全文,知道各段段意;(3)读课后的“思考、练习”三道题目,按自己的理解笔答出来;(4)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这样让学生超前自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在当前中学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所谓合作学习,即将班内学生按成绩、兴趣、能力、性别和性格等诸方面的差异编成异质小组,系统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合作性来促进学习,以群体发展为评价,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协作,利用学习资料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将个体间的差异发作一种教学资源,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特别在当今社会,由于个人能力的限制,很多工作需要有团队协作方能完成。因此,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认真开展合作学习,例如,教学《西门豹》一课,在读课文时,教师抓住课后习题“西门豹用巧妙的办法惩治巫婆和官绅”时的“巧妙”,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西门豹的办法“巧”在哪里,“妙”在何处,课文又是怎样写出这种“巧妙”的。
(三)探究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这次课改的重要理论支柱。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与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建构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相对应,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让学生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凡卡》一课结尾的教学是这样的:学生对于凡卡的爷爷能否收到信产生了争议。很多学生认为凡卡的爷爷是收不到信的,因为凡卡在信封上没有写上爷爷的姓名与地址。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能收到信。前种意见是“定论”,后种意见显然比前种意见更有争鸣价值。教师第一次引导研读,问:“你认为凡卡爷爷能收到信的依据是什么?”读后有的学生认为是邮差经常跑乡下,认识“爷爷”(书中并没有指出邮差不认识“爷爷”,属合理推测的争鸣)。也有的学生认为这位邮差知道了凡卡的遭遇,非常同情他,就帮助了他(这不是没有可能,属善心发现的争鸣)。教师第二次引导研读,问:“假如凡卡的爷爷收到了信,他能接凡卡回乡下吗?”学生读后,认为“爷爷”因贫困潦倒,才送凡卡去城里当学徒,若接回乡下,他们都无以为生。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两种意见,殊途同归,都进一步说明了凡卡命运的悲惨。这样争鸣式的探究既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经验,又鼓励学生独创性学习,打破思维定势框架,从新的角度对事物重新审视和观察,想别人之未想,思别人之未思,提别人未提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我还让学生组织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再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又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当小记者,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练习当小记者,对别的同学进行采访。在小组模拟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总结:怎样采访才能获得成功,及当记者应当注意些什么。并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实践,让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本村的主产业“蛏苗”的养殖户们,让他们去了解蛏苗的养殖过程、了解劳动者的艰辛、了解水污染对水生物的影响等问题。学生在当小记者的过程中,充分的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在这次小记者采访中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
四、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你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的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领会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我觉得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语文阅读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的一些粗浅的再认识。总的来说,我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叁’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大纲规定:小学语文是义务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语文这门学科首先是一门工具,是我们思维、学习、交流、生存发展的工具,小学语文工具性这一性质更为明显。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说:"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这字是语言的书面表现形式,也是进行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文字是工具,那么,教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工具课,其次,小学语文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语言的基础工具性还表现在人们凭借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说话作文。语文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语文学科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并在理解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思维,陶情冶性。离开交际功能,抽去情和意,语文便成了空壳,语文的工具性也就显现不出来了。因此,语文是与思维为核心的表情达意的工具。再次,小学语文是有很强思想性的基础工具。语文的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形式共生共存、相辅相成,决定了语文课程文道统一的特点。语文课程使学生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小之以理,能够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深刻久远的影响,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有很强的思想性。

一、语文教学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文章外在形式如语言文字、写作方法,既为通常听说的"文"与文章的思想内容,即为通常所说的"道",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思想内容就不会形成文字,产生作品;同样,只要作品一出现,必然包含着一定的思想内容;也不可能没有思想内容而说出一个意思或写成一篇文章。可见,"文道统一"是客观存在的。"文"与"道"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无论是叙事、写人、状物、写景的,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内容。教师在教会学生读文章和写文章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既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也有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的教育,还有热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物、艰苦朴素、诚实、勇敢、关心集体、团结友爱、爱美情趣等等的品德教育。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以学习语文为基础的,是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的。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一特点,脱离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空一些道理,就会使语文课变成政治课。如果离开思想教育内容,孤立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就会使语文课变成说文体字课或单项的语言训练课。小学语文教材选编过程中十分注重思想内容与言语形式的统一。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读,明白更多的道理。

其次,许多的课文可以进一步发掘内容的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格教育。例如:《詹天佑》、《爱迪生》、《青松》、《我的战友邱少云》等这样的文章,文章中的主人公或文中塑造的形象都是广大师生学习的榜样,如《青松》的坚强、高洁;"詹天佑"的克服种种困难,为国争光的精神;爱迪生的探索创造精神,邱少云的英勇无畏的精神都激励着学生永远奋发向上,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再比如《诚实的孩子》、《骄傲的孔雀》、《三人行》等,使学生明白诚实是一种美德,同学之间应互相帮助,也使学生明白,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骄傲是不可以的,应予以批评。小学教材中有大量类似的文章,无不教育学生要谦虚向上、生活朴素、团结友爱。这样的课文实际上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的依托。

再者,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学生熟练的掌握课文内容之后,要能使我们的学生对一些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使他们形成一个初步的爱憎善恶、美丑是非观念。比如说蝴蝶与蜜蜂到底是认最美丽?为什么呢?为何要我们学习小蜜蜂?具体有些什么能让我们学习呢?《幸福是什么》一文中,到底什么是幸福?我们自己是否身在福中不知福呢?应如何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一幅壮锦》课文中的三个儿子中,谁值得我们肯定,为什么?《刘胡兰》、《方志敏》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敌兵的形象的对比中,我们应该爱谁?憎谁?又是为什么呢?像这们的文章本身都是一个个鲜明的例子。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比较或者联系生活实际,那么,它便可以使我们的学生从中悟出不少做人的道理,从而纠正自己一些不良的看法、做法。

二、语文学习重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做到打好知识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能力是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智力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通常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考等方式表现出来。知识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它是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但是,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却往往提倡"苦学","死学"到"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注重最终的结果、只要考试时写上既定的答案,就算万事大吉,这实际上就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求相差甚远,我们广大教师应着眼于诱导引导、疏导、指导,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并且养成良好的思考总是的习惯,把重点放在解决总是的过程中,不要一味把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积极形式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一位老师在讲授《司马光》一文时,让学生假设是自己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学生立刻想到了:"我大人","拉上来"等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把他们所想到的方法一一进行比较,各种方法的利弊,最后选择最好的方法。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实际上也是他们对生活中所遇到的事作出的思考,并解决问题。教学课文《小猴子下山》时,有的学生赞扬小猴子,不断追求更好的,则有的学生批评愚公:太愚,各有其理,我们都应予肯定。甚至有的学生把自己放入课文之中,假想自己就是课文中的主人公,这时,他的思考就更加广泛、更加深刻了。我们学习语文,最终就是要培养我们学生步入社会;怎样待人处事的思考能力。而决不仅仅是课文中的一些词句。这就是说,语文教育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语文课是我们进行美育的重要阵地

儿童的审美眼光是非常敏锐的,但是,大部分是从艺术形象中感知的,我们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之中的形象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创造美的重要国地,从而培养他们对各种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辨别美丑的`能力。发展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塑造他们优美的心灵,培养他们对各种美的问题、追求的品德和习惯,为社会主义两大文明建设服务。

小学语文课以浅显优美的语言,多视角、全方位、多层次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祖国南北、高山、草原、江河流水,秀丽的景色无不绕人以美的享受,会人心醉,会人神往,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异彩纷呈、炫丽多彩的世界。比如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句,十四个字,却写也了四种颜色:黄、绿、青、白,但却一点也为杂乱,十分自然和谐把明媚的春光和祥和的景致如淡彩画般呈现在我们眼前。此外,自然界中形态各异的万物,也能带给人美的享受,桂林的形态万千的山,燕子剪刀似的尾巴,甚至不同的树叶形态,都是极富蕴味的,还有声音,借助于听觉也可以给人以轻松娱乐的享受。儿童唱歌、小溪弹琴、雨打芭蕉、风过竹林、瀑布哗哗、黄河的涛声啦等,各种的声响在作家的笔下都是伟大的乐章,往往令人情不自禁地沉浸于其中。

大自然是很美的,然而,生活中的美呢?在哪?一位诗人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美的内容很多很多,什么人物美、劳动;科学的追求,奋斗都是美,并且联系生活,使人们的学生明白人之美有外貌美和心灵美之分。有时,外貌美与心灵美统一和谐,有时华丽的外貌下却隐藏着丑陋的灵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人们的学生明白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正如柏拉图所说的"应该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加珍贵",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识真假、辨美丑,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培养出心灵、人格美的代新人,造就一种和谐的美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坚持正义努力奋斗,用自己的努力去开创更好更美的未来。同时,也可借助于教材,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从课文中感受艺术之美,培养他们初步的审美观点,自觉抵制低级庸俗的腐蚀和影响。

总之,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还要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我们教师,教语文,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应当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把语文学科作为学生进行品德、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园地,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优秀品德,健全的人格,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的新世纪中新一代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来》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一至第十二册》

《中国教育报》<br /

‘肆’ 小学语文学科专业基础知识

学科知识水平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我给你分享小学语文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一、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1).语文课程性质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是语文教育观的核心,主导着语文教育的实践,影响着语文教育理念的建设,对语文教育至关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语文是人类社会生活中言语、思想、情感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

(2)语文是思维和想象的工具。

(3)语文是从事学习的基础工具。

2.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语文课程是文化课程

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在交际过程中无不承载着和反映着民族的事、理、情、志,表现着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审美情趣等,承载着丰富的灿烂的民族文化。此外,以语言形式和语言形式承载的内容构成的语文课程本身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已形成自身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系统,并成为人类文化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是人化课程

语文与人的成长发展密切相关。学语文,其实质就是学文化,以文教化。中国语文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中华民族的情感、精神、道德、审美观;世界文化汇聚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宝藏。

语文课程的人文特征为其本身所固有。对语文课程这一性质的确认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据此获得,育人方式也由此决定。

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

(1)语文作为文化的特殊性:本身既是文化,又是文化载体;

(2)语文作为工具的特殊性:是负载着人文性的工具;

(3)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对立统一,正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统一。

(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派郑绝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尘姿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小学语文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小学语文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三、小学语文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丛洞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1.第一学段(1~2年级)

(1)识字与写字

①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②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③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④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⑤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⑥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2)阅读

①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②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⑤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⑥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⑦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⑧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⑨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⑩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3)写话

①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②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③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4)口语交际

①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②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③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④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⑤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⑥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5)综合性学习

①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②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③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2.第二学段(3~4年级)

(1)识字与写字

①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②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③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④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2)阅读

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④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⑤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⑥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⑦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⑨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⑩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3)习作

①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②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③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④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⑤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⑦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⑧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4)口语交际

①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②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③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④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5)综合性学习

①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②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③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④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3.第三学段(5~6年级)

(1)识字与写字

①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②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③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2)阅读

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③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④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⑤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⑥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⑦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⑧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⑨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⑩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⑪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习作

①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②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③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④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⑤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4)口语实际

①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②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③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④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⑤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⑥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5)综合性学习

①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②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③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是一种什么和什么的基础工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6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6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19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0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9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4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4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