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国培计划 202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报告
(第二组)
为推动我县“国培计划”(2021)项目,做好“送教下乡”语文学科的培训 ,由县教体局教师教育股,教师进修学校以及县三小培训专家团队,于10月22日深入白雀园一小、双轮等几所小学 ,进行了小学语文培训需求的调研 。
一、观课议课
调研组深入课堂, 我们分别听取了五位老师的语文课 。付娟老师讲授了四年级上册习作 《难忘的——》。付老师展现学生在校园难忘的活动场景 ,调动学生的记忆, 让学生倍感亲切 ,有素材可写 。但难点没有得到突破 ,学生有了素材,可下笔仍然有困难。
董宗胜老师与何梦真老师讲的都是三年级上册习作 《写日记 》。董老师和蔼可亲、 循循善诱 ,孩子们有条不紊 ,当堂完成习作任务 。董老师还有重点地进行点评 ,但在上课的形式以及多媒体的运用上,还有些欠缺 。
何梦真老师课堂上,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 ,利用绘本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重点不够突出, 课件稍多,显得喧宾夺主 。
裴新蕊与曹子玉两位老师都是才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 她们热爱学生 ,领着学生在玩儿中学,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很高。 但是教学目标明显拔高了要求 ,学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
二、教师座谈
光山县教师进修学校的邹鼎常科长 、熊春林老师强调了本次送教下乡主题的针对性 ,并了解到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培训团队的首席专家 ——县教研室副主任程泽银,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再次强调, 对于习作要把准目标 ,不能拔高要求 ,要淡化习作技巧, 语文老师要有策略意识 。
三、问题与诊断
(一).习作的目标不够准确
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 往往拔高了习作的要求 ,让学生的畏难情绪严重 ,尤其是对字数的硬性要求, 让学生很为难 。
(二).缺乏素材意识
作文没什么可写 。这个问题普遍困扰着学生, 而老师课堂上指导学生选材必须要有意义, 让相当一部分学生犯难。 却不知写作素材无处不在, 写作就是说自己的故事 、宣泄自己的情感 、表达自己的见闻 ,小学生作文不是没内容可写 ,而是不知道自己的困惑 、迷茫、秘密 、调皮、捣蛋 、恶作剧都可以成为作文。一直以来, 我们灌输给学生的作文形象是“非常故事” 、“非常意义 ”“非常中心 ”、非常人物、 非常情感 、非常思想 。《语文课本课程标准》说:“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 、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一个人一生有多少最深 、最受感动的事呢 ?何况是小学生?最深、最受感动之类的话语, 依然给老师和学生以不可抵挡的误导 。
要使学生懂得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 ”,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 ,愤怒也好 ,不满也好 ,羞涩也好, 疾呼也好 ,感谢也好 ,道歉也好, 后悔也好, 要给学生尽可能大的写什么的空间 。
(三).没有具体可行的习作指导方法
在几节作文课中 ,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 老师课上没有操作性强的指导方法 ,学生不会说,更无从下笔 。老师看着书上简明扼要的要求、提示, 感到无从下手 、无法操作 ,这也是老师感到难教的主要原因。 再加上其它客观的因素的影响 ,如学生生活的积累、感受积累不足 ,老师对写作的喜爱程度不一,以及课前没有足够的时间构思等等, 致使不少老师感到难上加难 。
(四).习作评讲欠缺
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来说, 得到老师的肯定很重要 。可是老师往往只盯着习作的要求来评讲。却忽略的文中很多有个性的闪光点, 以致于丢掉了孩子习作中很多的美好 ,让习作的评讲索然无味,黯然失色 。
四、改进建议
(一)准确定位习作目标
要想准确定位习作目标 ,必须要熟读课程标准 。3~4年级习作目标:1.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 ,愿意与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 ,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自己的见闻 、感受和想象 ,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 、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根据表达的需要 ,正确使用冒号 、引号等标点符号 。
三年级的孩子写作的重点从看图写话突然转换到只有一个题目, 加上几句简短的提示语的作文上来了 。这个学段的孩子 ,主要学会构段成篇 、学会使用几种常见的结构方法和写作顺序。 这个学段的孩子 ,写作内容比较简单 ,能叙述清楚一件事情就可以了 。这个学段的孩子, 由于词汇量有限 ,在写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词不达意 ,多写错别字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学习习作的初级阶段中都是常见的 ,所以老师准确定位目标尤为重要。
(二)语文老师要有素材意识
素材意识是语文老师的一种职业敏感 ,一种责任 ,这种职业敏感会使老师时刻想着为学生找米下锅—— 哪些东西能作为写作的素材。 而且是学生是喜欢的,容易写作的素材。 有了这个意识 ,就不会临时抱佛脚 。现在的语文课其实就是阅读课 ,作文被边缘化了 ,只变成了其中一道练习题 。一个有远见的老师 ,也绝不会只教课本上规定的那几篇作文。 只按课本上的作文课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它不不能让学生形成写作能力 ,只有老师眼中有素材 ,找准了训练点,才能更好地去指导学生习作。处处留心皆学问, 处处留心皆文章 。
(三)、习作教学要讲究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关心学生是否有应试的能力。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我们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果说教给学生知识是“授人以鱼”,那么教给学生方法就是“授人以渔”,只有有了“渔”,才能收获更多的“鱼”。
(四)、注重习作评讲
很多人奉多读多写为法宝 ,却不知唤醒与激励学生主动修改的价值有多大 。主动修改是一种写作品质, 一种精神意识, 一种自我超越 。文章不厌百回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作文要多改 、反复改, 道理简单明了。 《语文课程标准》说的也很清楚 :“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要让学生在修改中学会修改 ,在学会修改的同时, 提高作文的斟酌 、锤炼、精打细磨的功夫。 作文教学的第一关键是唤醒学生的我要写 ,第二关键恐怕是要唤醒学生的我要改。修改符号, 修改方法的教与授,不难 。难的是学生主动投入的自主修改 。语文老师大都都有这样的体会 ,让学生自改作文, 学生往往不肯用心改 ,作文本发下去收起来一看,少有改出水平的。学生没有改的主动性 、积极性, 没有一种追求完美的写作品质 ,没有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写作向往, 没有一种要将作文打磨成自己的精品的意识 。所以在作文的评改上 ,教师需要多发一些功夫。
本次调研活动的开展 ,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乡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习作教学现状以及教师的培训需求 ,为后一阶段培训的针对性 、实效性奠定了基础 。这对我们是一次机会 ,更是一次挑战。 我相信在后一阶段的培训中 ,我们共同将共同进步, 相遇美好 !
B. 小学语文评课记录表怎么填写(两篇)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表
范文篇一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评:复习导入时,通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边读边找)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评:教者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评: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2)齐读。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2)(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评:重视词语的积累,能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二、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2)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 ——(指课题)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1、提供课前收集的描写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岁 华 齐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6、生描红,师巡视。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表
范文篇二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写的是什么吗?)齐读课题:荷花。
2.语言渲染: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描写赞美荷花的诗文数不胜数,我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苏轼等都曾吟咏过荷花。人们称荷花为“花之君子”。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着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文章的题目就叫“荷花”。
3.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I(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在学习课文前,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伴着美妙的音乐,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荷花的美丽风姿。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播放背景音乐)
二、初读课文,熏陶情感:
1.引起阅读兴趣:老师发现,同学们刚才在听、在看的时候都快入迷了。从你们的表情中老师看提出来,大家都被美妙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你们是这样看荷花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看看叶爷爷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美好的享受?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l)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还要看清字形。(2)把句子读通顺。(3)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挨挨挤挤 莲蓬 花骨朵 饱胀 翩翩起舞 舞蹈 蜻蜓 昨夜 好梦 破裂 一幅 衣裳
(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充分朗读,激活语感:
(1)解决了这些读书时的“拦路虎”,我们就可以美美地读一读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啦。有谁愿意大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呢?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对于举手的同学,对他们的自信或勇敢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说说叶爷爷是怎样看荷花的?(迫不及待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3)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看荷花时,老师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再组织学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韵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
(初读时的充分诵读,就是为了使学生读透课文,为感悟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的多了,学生理解的也就多了,老师需要讲解的也就少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便是这个道理。现今,我们也常说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但仅仅靠讲读课文时的那点“读”是远远不够的。一节课,老师要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又要让学生读中感悟,时间根本是不允许的,结果仍然是老师“包办代替”——老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因此,在初读时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读透课文,过了这一关,到精读课文、品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4)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段中不理解的词义,如:
①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②挨挨挤挤: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
③清香:清淡的香味。
④饱胀:饱满得发胀。
⑤破裂:出现裂缝。
⑥姿势:身体呈现的样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出示问题,指导再读: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的时候一般是有比较充分严密的思考和准备的,文章中是有思路即内在脉络可寻的。我们阅读欣赏文章的时候,如果能够遵循作者的思路,就有可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立意和作者的寄托。
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一).小学语文评课记录及建议及优缺点(两篇) (二).小学语文评课记录内容及过程范文 (三).参加市初中语文观摩研讨活动的评课发言 (四).参加市“初中语文观摩研讨活动”的评课发言 (五).语文组听评课会发言稿 (六).语文评课发言稿2篇 (七).小学二年级语文评课发言稿
2.小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按照观赏荷花的顺序主要写了“看荷花”和“想荷花”两大部分或者说“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
(在新的教学思想下,我们不提倡以往的给课文划分段落。其实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需要一个死的划分,就如这篇文章,可以分为“看荷花”和“想荷花”两部分或者“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甚至还会有其他的划分方法。但把握思路、理清脉络也是需要的,只是在方法上、思想上灵活一些,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不必再追求一个死板的、固定的答案。)
4.小结:文章叙述、描写、抒情,脉络清晰,层层深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荷花之美,把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这篇文章。
5.配乐齐读全文。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查阅《古诗通》、询问家长、上网查询”等方法搜集古代咏荷的名诗名句。 ;
C. 语文听课记录分析意见怎么写
X老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有了很大进步,知识点讲解清晰,所选练习讲解较精当,教学中各环节能有效衍接,课堂容量较足。但根据初一学生状况,课堂教学中学生口语练习还可增加,
教师能让学生在理解中背诵,逐步掌握本文的重点难点,但气氛少活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固定用法,能一定程度上自译成文。做到讲练结合,联系疏通新旧知识,分析精当。
授课老师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安排合理效果良好。给我的感受是备课充分讲解精辟重点突出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处理好智能培养与情感教育的关系,着眼于全面素质的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出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在于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学生在课堂上除了接受知识,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了课堂,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在课堂上,他们除了与教师交往以外,还有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因此,学生课堂学习远不只是学习知识,还有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审美情操培养个性等。课堂活动开展的很有实际性,并且活动很有效果很成功,该老师先是让学生闭上眼然后老师来描述,然后学生再通过回忆老师说的话来话两条直线,这样的教学很有创意,学生的思维会很广,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学的快乐同时也学到了知识。要是授课老师的表情更丰富一点就更完美了。
D.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
《氓》
(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
教学过程:
1、标注字音、词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问: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学生问“氓之蚩蚩”中“之”的何义?取消独立性。)
3、“载笑载言”——“载欣载奔”
4、再读——学生读得太快。
5、解释:蚩蚩、贸丝、愆期、汤汤、不爽
6、概括故事情节:男子出轨,被压迫等。
7、问:概括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体现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学生黑板上展示)
期待——幸福——抱怨——悲伤——妥协
8、词语分析:载笑载言
9、问:女子为何变心?学生答:吃不饱,穿不暖;光让干活;抱怨“二三其德”,日子好了,却有二心,无奈心酸。(为何不追根求源?贰行。下课铃响了,主题还没有挖掘呢。)
过程思索:
1、声音高,而感情不浓;
2、教态呆板,课堂语气太直,有些凶,语气不婉转;
3、学生理解全文了吗?就分析情感变化。
4、学生不理解,就进行空洞分析,可乎?
5、课文没讲完啊。
整体点评:
1、本课失误有三: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其一也;一个问题:感情变化找其词,简单而浪费时间太多,其二也;框架结构没有,不清不楚,其三也。
2、教师表情淡漠;
3、学生理解不到位,就讲不好。
《念奴娇赤壁怀古》
(九个小组平面式朗读,可乎?不可也)
教学过 程 :
1、导入:面对苦难,屈原选择了------陶渊明选择了-------
2、梳理积累:字词。
3、问:写了什么?学生答: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
4、问: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诵读?(上课已经35分钟了)
5、让学生分列到黑板前诵读?(一个一个展示,共八个组全部到台上诵读)
6、二个小组打擂:一个组读二句,另一个组再读二句
过程思索:
1、学生梳理字词时间长否?
2、课堂语言较好。
3、诵读方式太宽泛。
4、让每个小组早排练好了吧?(一个小组还有单读、分读、合读)
5、光去读,太平面化了,没有递进层面的东西。
6、光去读,不鉴赏了?
整体点评:
这是一节离奇的'课。我命名为表演式朗诵。本课两个环节,一是自我梳理字词、语句;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诵读,之后分小组表演式诵读。一组两组也罢了,你竟想不到,竟然九个小组都到前台展示。试问:平面式的毫无递进的诵读能代替分析、鉴赏吗?这位教师素质十分优秀,就是想出奇,就是想创新,恰恰是作茧自缚了。所以我要奉劝教师:课堂教学一定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千万不要一味求新求异,把传统的根本的教学思想给弄丢了。
《氓》
(本诗的艺术特点缺失)
教学过程:
1、诵读文本,概括故事
2、疏通文意4分钟
3、小组交流2分钟
4、一学生问:“淇水汤汤”前后有何关系?
“淇水有岸”何义?“送子过淇”——“子”何意?是男子吗?
(点评:这一环节很好,你给学生一个发现的空间,学生就给你一个灿烂的蓝天。)
5、一学生问:“至于暴矣”,“暴”何意?打。
6、概括故事情节。
7、品读文本。问:你在什么地方读出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的词语和感情?
学生答:容颜像叶子一样衰老了;送子涉淇,很细心;载笑载言,很幸福很甜蜜。
问:你读出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
(随堂点评:分析得很好!)
8、问:本单元是观照女性命运,你回顾全诗,从这位女主人公的婚姻经历,得到了什么?有何感悟?
几个学生答:“女也不爽”,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女子不能承担家务活;
不能光勤俭持家,要提升自己魅力,多读书,提高修养,来吸引男性;
离婚也是好事,过程总是痛苦的,要旷达。
打败婚姻的是现实,女子的容颜总是要凋零的。
(点评:在这里,有两个学生回答不当,是生之过?是师之过?总之,是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本诗的含义之缘故也)
9、最后让学生选择一节,背诵。
过程思索:
① 沉着,不着急,主问题很好,清晰大气,关注学生思考。
② 有些议论学生脱离了文本,谁之过?
③ 为何本诗的艺术方面没有涉及?鉴赏不足。
整体点评:
结构好,但没读,没讲艺术性。
本诗的艺术性何其高也,而仅仅局限在性格的分析,又是女性本身的分析,何其偏颇也?叶子如何变化?淇,如何变化?为何不讲讲其艺术?这首诗千古流传,原因何在?婚姻破裂原因何在?为何不讲?
E. 语文听课记录评语及建议怎么写
语文听课记录评语及建议有两点,具体如下。
1.教师能让学生在理解中背诵,逐步掌握本文的重点难点,但气氛少活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固定用法,能一定程度上自译成文。做到讲练结合,联系疏通新旧知识,分析精当。建议教师要对学生的分析提炼总结问题的能力加强培养,提高要求。
2.本节课学习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结合息息相关的课题,教师授课中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学生面临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教学中能密切结合校园内及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件开展教学,深入浅出,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开展讨论。教师语言表述清晰精要幽默。
讲课注意事项:
教师教态自然,语调亲切,并不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推进了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能按常规教学思路落实好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资料。
使学生直观感受学习内容;能利用网络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分享成果,获得成功喜悦的情感、态度,并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建议在现代化教学中,还应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肢体动作等情感艺术,加强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