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年级上册语文书内容
第一组
识字1
1 秋天的图画
2 黄山奇石
3 植物妈妈有办法
4 古诗两首
语文园地一
第二组
识字2
5 一株紫丁香
6 我选我
7 一分钟
8 难忘的一天
语文园地二
口语交际:我的想法
第三组
识字3
9 欢庆
10 北京
11 我们成功了
12 看雪
语文园地三
口语交际:我们去“旅游”
第四组
识字4
13 坐井观天
14 我要的是葫芦
15 小柳树和小枣树
16 风娃娃
17 酸的和甜的
语文园地四
第五组
识字5
18 称赞
19 蓝色的树叶
20 纸船和风筝
21 从现在开始
语文园地五
口语交际(合作)
第六组
22 窗前的气球
23 假如
24 日记两则
25 古诗两首
语文园地六
口语交际:我想这样做
第七组
识字7
26 “红领巾”真好
27 清澈的湖水
28 浅水洼里的小鱼
29 父亲和鸟
语文园地七
口语交际:保护有益的小动物
第八组
识字8
30 我是什么
31 回声
32 太空生活趣事多
33 活化石
34 农业的变化真大
语文园地八
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植物)
选读课文
1 四季的脚步
2 秋天 3 三只白鹤
4 小鸟和牵牛花
5 鸡妈妈的新房子
6 骆驼和羊
生字表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
‘贰’ 二年级上册语文书是什么样子
不同地区的语文书是不一样的,目前国内小学语文教材有:
一、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
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
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
‘叁’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有哪些
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秋天 *秋天到
火红的枫叶 (金波) 语文天地一
第二单元自立
*妈妈,不要送伞来 (邱易东) 小狮子
语文天地二
第三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一) 丁丁冬冬识字(一)1 丁丁冬冬学识字(一)2 丁丁冬冬学识字(一)3 丁丁冬冬学识字(一)4
第四单元祖国
* (程逸汝) *祖国在我心间 (李昆纯) 语文天地四
第五单元好奇 苹果落地 我的影子 语文天地五
第六单元诚实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赵华昌) 可爱的娃娃 语文天地六
第七单元画
* (金波) 王冕学画 语文天地七
第八单元书的世界 书的世界
第九单元合作 比本领
天鹅、大虾和梭鱼 (克雷洛夫)语文天地九
第十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二) 丁丁冬冬识字(二)1 丁丁冬冬识字(二)2 丁丁打针
丁丁冬冬识字(二)3 丁丁冬冬识字(二)4
第十一单元努力 上天的蚂蚁 第三个小板凳 语文天地十一
第十二单元考验 特殊的考试
小马过河 (彭文席) 语文天地十二
第十三单元风和水 *(叶圣陶) 我是什么 语文天地十三
第十四单元玩具和游戏 绒毛小熊 (任溶溶) 我们的玩具和游戏 语文天地十四
第十五单元岁月 *(李少白) 松鼠日记 语文天地十五 生字表
替换课文 我们知道 小鸭子回家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综合知识 带*的课文要求背诵
‘肆’ 二年级的语文上册全课程是什么
二年级上册语文总共24课,分别是:
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
第2课:我是什么。
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
第4课:曹冲称象。
第5课:玲玲的画。
第6课:一封信。
第7课:妈妈睡了。
第8课:古诗二首。
第9课:黄山奇石。
第10:课日月潭。
第11课:葡萄沟。
第12课:坐井观天。
第13课:寒号鸟。
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
第15课:大禹治水。
第16课:朱总的扁担。
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
第18课:古诗二首。
第19课:雾在哪里。
第20课:雪孩子。
第21课:狐假虎威。
第22课:狐狸分奶酪。
第23课:纸船和风筝。
第24课:风娃娃。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不用说,这就是着名的"金鸡叫天都"了。
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
‘伍’ 二年级的语文上册全课程是
二年级上册语文总共24课,分别是:
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
第2课:我是什么。
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
第4课:曹冲称象。
第5课:玲玲的画。
第6课:一封信。
第7课:妈妈睡了。
第8课:古诗二首。
第9课:黄山奇石。
第10:课日月潭。
第11课:葡萄沟。
第12课:坐井观天。
第13课:寒号鸟。
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
第15课:大禹治水。
第16课:朱总的扁担。
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
第18课:古诗二首。
第19课:雾在哪里。
第20课:雪孩子。
第21课:狐假虎威。
第22课:狐狸分奶酪。
第23课:纸船和风筝。
第24课:风娃娃。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不用说,这就是着名的"金鸡叫天都"了。
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
‘陆’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课是什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课是《小蝌蚪找妈妈》。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柒’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我是什么》
一、魔术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吗?老师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瞧!好玩吗?想学吗?谁是今天最出色的孩子,下课了老师一定教给他。
2.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一位小魔术师,它就藏在我们要学的课文里,(师指课题问:瞧!我是什么呢?),相信会读书的孩子一定能找到答案。
3.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144,开始读吧!(生自由读课文)
4.师:谁来说,是什么?(水)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其他吗?
生1:是“水”,因为水能变成汽,升到空中就能变成云。
生2:水才能在变成雨、雹子、雪。
生3:水能淹没庄稼,灌溉田地。
师:原来小魔术师就是“水”啊!瞧!多可爱的小水珠呀!(板书:水),它还会变呢!你们愿意做小水珠吗?(愿意)那好,今天咱们都是可爱调皮的小水珠了。
二、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一段,看看我们能变什么呢?自己读一读这一段。(自由读)
2.师:变成什么了?谁来说?那,是怎么变的?
生:我们变成了“云”,太阳一晒,我就变成了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了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
3.师:谁还变成了“云”?(指名说)
4.师:我也喜欢变“云”(师读)
5.师:还有谁喜欢变“云”?(指名读)
6.师:现在我们都变成了“云”,我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来打扮自己?
生1:我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穿“白衣服”。
生2:我在下雨前和晚上时穿“黑衣服”。
生3:我穿上“红袍”,因为我是在出现朝霞和晚霞时,才穿上。
7.师:请大家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漂亮衣服吧!(出示课件)喜欢吗?
8.师:谁能读出这种喜欢呢?
9.指名读。(喜欢吗?一般:谁能读这种喜欢?好:看你穿上漂亮衣服得意的样子,谁来挑战他?瞧!你读得乐滋滋的样子一定很喜欢吧!)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我们可真能干,一会儿就变成了“云”,还能变什么?(指名读)
2.指名说。(雨、雹子、雪)
3.师:我们现在变成了“雨”,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
生: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
师:原来我们变成了“雨”是落下来的(板书:落)
4.师:我们变成了“雹子”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
生:我是变成小硬球打下来的。
师:那你是打下来的,你可真有力气,为什么会“打下来”?
生:因为小硬球非常重,所以打下来。
师:那你打下来一定很有劲,你觉得你应该这样读?
生:应该很有力,很重的读出来。
师:那你试一试?(生读)
师:还有谁变成了“雹子”打下来?(指生读)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边做动作边读)
师:瞧!大家多有劲,打在人们头上一定很疼。
5.师:能不能给它们调换一下位置呢?
生1:可以。
师:好的,保留你的意见。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我觉得不能,因为“雪”很轻,慢慢的,所以“飘”应该读:轻而慢;“雹子”是小硬球,很重,所以“打”应该读得重,很有力;“雨”比起来不轻不重,所以“落”。
师:是啊!我们为了能用词更形象更准确,所以用雨是落下来,雹子是打下来,雪是飘下来。
6.大家有信心读好这一段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也可以边读边做动作)指名读—评价---齐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我们多会变啊!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第三段,想想我们是怎样生活的?
2.师读第三段。
3.师:谁来说?(指名说)
生1:我看到自己在池子里安安静静的睡觉。
师:那你一定睡的很香吧!
生2:我看到我在小溪里散步。
师:那你是怎样在小溪里散步的?
生2:我在小溪里慢慢走,因为小溪里的水流的很慢。
师:我也看到你正悠闲自得的样子了。还有吗?
生3:我看到我在江河里和其他的水在比赛跑步呢!
师:那你一定是个跑步能手,你怎么会在江河里奔跑呢?
生3:因为江河里的水流的非常的急,非常的快。
师:谁在海洋里,你在干什么的呢?
生4: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呢!因为海洋里的水翻起的浪花,就好象我们在跳舞一样,拍打起的浪花发出的声音就好象我们在唱歌,还打在礁石上也发出了碰撞的声音。开大会是我们水都流到了大海里,水都聚集在一起,非常的热闹。
师:我们的生活真丰富啊!(板书:丰富)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试一试。
4.指名读---评价---小组比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我们有着
‘捌’ 二年级上册的语文书内容是什么
语文(二年级)上册图书目录:
一、第一单元
1、秋天的图画
2、黄山奇石
3、植物妈妈有办法
4、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山行、语文园地一
二、第二单元
5、一株紫丁香
6、我选我
7、一分钟
8、难忘的一天
语文园地二
三、第三单元
9、欢庆
10、北京
11、我们成功了
12、看雪
语文园地三
四、第四单元
13、坐井观天
14、我要的是葫芦
15、小柳树和小枣树
16、风娃娃
17、酸的和甜的
语文园地四
五、第五单元
18、称赞
19、蓝色的树叶
20、纸船和风筝
21、从现在开始
语文园地五
六、第六单元
22、窗前的气球
23、假如
24、日记两则
25、古诗两首
回乡偶书、赠汪伦、语文园地六
七、第七单元
26、“红领巾”真好
27、清澈的湖水
28、浅水洼里的小鱼
29、父亲和鸟
语文园地七
八、第八单元
30、我是什么
31、回声
32、太空生活趣事多
33、活化石
34、农业的变化真大
语文园地八
1、四季的脚步
2、秋天
3、三只白鹤
4、小鸟和牵牛花
5、鸡妈妈的新房子
6、骆驼和羊
生字表(一)、生字表(二)
相关内容: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白话译文: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语文二年级上册
‘玖’ 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本第四页是什么内容
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画上有金黄的梨和红红的苹果,有稻海翻起的波浪和高粱举起的火把。它是人们用汗水绘出的山水画,它是山野对人们辛勤劳动的报答。
《秋天的图画》是人教2001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描述了秋天的景象。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画上有金黄的梨和红红的苹果,有稻海翻起的波浪和高粱举起的火把。它是人们用汗水绘出的山水画,它是山野对人们辛勤劳动的报答。
教材简说
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画上有金黄的梨和红红的苹果,有稻海翻起的波浪和高粱举起的火把。它是人们用汗水绘出的山水画,它是山野对人们辛勤劳动的报答。
“秋天来啦,秋天来啦,”这不正是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呼朋引伴地来欣赏秋天的图画吗?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来描写,在色彩的搭配上以金黄、火红为主色调,简单几笔,便把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喜悦的心情描绘出来了。
“谁使秋天这样美丽?”这一设问,把我们的思路从山野引向人们,从丰收的景象引向丰收的原因,对勤劳的人们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拾’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是什么答案是什么
答案是:水。
原文:
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人们叫我“云”。
我在空中越升越高,体温越来越低,变成了无数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人们管我叫“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冰雹”。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
创作背景:
《我是什么》出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由晓澄朗读。本文是一篇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水,是人们生活中天天离不开的东西。云、雨、雪等是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我们很少把水和它们联系起来,琢磨其中的变化规律和科学道理。
本课生字大都是结构和部件比较复杂的字,建议教学时先指导学生读通、读熟课文,然后从课文中抽出词语反复读,再把生字提出来单独认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