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生活化是指什么

语文生活化是指什么

发布时间:2023-08-04 08:45:25

A. 如何构建生活化的小学语文课堂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这一教改的途径。下面我就从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建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走出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误区等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实践和思考。一、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一方面包括物质环境,主要指教室,也就是“学生的家”。另一方面包括心理环境,主要指师生关系。 1、语文教学生活化物质环境的构建主要是指各种布置要洋溢着知识的气息和浓浓的童趣。比如说,随着季节的变化,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手把教室分别布置成“春色明媚”、“星光灿烂 ”、“金秋丰收”、“冬日浪漫”等等不同的风格,可以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很多乐趣。此外,教室里还可以根据本地的特产和本班学生的兴趣、特长开辟养植角、探索角、科技角、图书角、知心信箱等等,这些都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帮助……一个课堂就是一所浓缩的学校,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在这个课堂里,开展的不仅仅是语文学习,学到的也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还有探索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滋养。学生也不仅仅是以“学生”的身份出现,他同时还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是充满个性和灵气的鲜活的生命。这样,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才会有强有力的生命支柱和不竭的生命活力。 2、生活化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要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构建一种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前提。一是教师要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一个具有良好外在形象的人,不管在什么地方,总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别人总喜欢接近他,愿意同他交往。教师做的是育人的工作,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在学生面前,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语言上,做到谈吐文雅,幽默风趣,感情真挚,条理性强;行为上,要举止端庄,表情丰富,富有感染力。在装扮上,要大方得体,恰如其分。有良好外在形象的教师容易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身边。二是要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要蹲下来看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尊重他们的兴趣习惯,并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要多与学生交流,融入到他们的世界中,缩短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公正公平,尤其要善待后进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能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课堂才会成为师生共同生活的家园,共同成长的乐园。二、建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来自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做到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与升华。 1、抓住“联系点”。抓住课文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设置情景,使学生、生活与文本零距离地对话,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自觉地在生活中理解文本,并超越文本,用文本表现生活。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剪枝的学问》时,正是隆冬时节,树木都要剪枝。教师可结合校园里花木果树的修剪来学习课文,从中学到剪枝的学问,获取种植的技能。再根据自己的实践写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 2、找准“冲突点”。抓住文中人物思想发生碰撞点,设置争议,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道理。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围绕“放”与“不放”,师生分别扮演父子俩,结合日常生活,展开心灵对话。通过几番辩论,“儿子”明白了遵守规定讲诚信的重要性,心悦诚服又满含遗憾地放掉了那条大大的鲈鱼。 3、诠释“困惑点”。对学生感到困惑、模糊不清之处着重讨论。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写到“……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晚上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有学生提出:天游峰九百多级台阶,像一根银丝一样悬在空中,游客是望而却步、半途而废,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每天爬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能不累吗?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爬楼梯、爬山的体会来讨论这个问题。学生们有的说,每天爬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肯定很累,但老人因为热爱这份工作,所以再累再苦也觉得快乐;有的说因为他每天打扫,他已经锻炼出来了,习惯这样工作了;还有的说,他早已把自己当作了大山的一分子,能够与大山生活在一起,再累的工作在他眼中也就不累了……学生走进了文本,把老人的工作、生活与思想融为一体,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深处。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中,老人那种乐观、豁达、顽强的精神深深刻在学生的心中,而且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4、补充“空白点”。对那些义在言外的想象空间加以扩充。如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小露珠就要走了,假如你是向日葵、白杨树或者喇叭花,你想对小露珠说些什么呢?”有的说:“多么可爱的小露珠呀,你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我怎么愿意让你离开呢!”;有的说:“小露珠呀,小露珠,你用自己的身体滋润花草树木,让万物显得更加生机勃勃,我多么希望你一直陪伴着我们”;有的说:“小露珠呀,你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都很喜欢你。明天你可一定要再来呀!”……这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出的创造火花,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活力。三、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要尽可能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贴近生活,并能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在充满童趣与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点: 1、观察生活,学习课文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增进感悟。例如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一文,同学们都见过夕阳,但真正去观察它、领略它、感受它的却不多。这一课安排在该册的最后一课,学习这课时,已是隆冬时节。教师可根据“前移后续”的原则,在深秋最美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观察夕阳,了解夕阳下落的过程和云彩的色彩变化。到学习这课的时候,结合生活中的观察体验来学习,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得心应手了。学习课文以后,再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隆冬时节的夕阳,并与深秋时候的夕阳作比较,让学生在观察中扩大视野,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像《苹果里的五角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课文都可以采取这种“观察——学习”的方式来学习。 2、再现生活,学习课文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但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直观地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也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课文内容,从而再现生活,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像(五下)《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科普类课文和《秦兵马俑》等介绍名胜古迹的课文比较适用于多媒体教学;像《狐假虎威》等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等可以采取课本剧的方式来学习。采用“再现——学习”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要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不能以媒体和表演来取代语文学习。 3、体验生活,学习课文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着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感悟和体验。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五下),我们可以带学生到野外去寻找春天,感受春天;教学《快乐的节日》(二下),可以与学生一起以某个节日为主题,设计、开展庆祝活动,体会节日的快乐;教学《大自然的文字》(六上)可以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大自然的文字……这样的学习,学生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所领悟到的也不仅仅是课文内容,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4、想象生活,学习课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例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六下)一文介绍了海洋丰富的物产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学生大都对它没有过多的认识。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与文本进行有机的融合,描绘自己心目中未来海洋的样子,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综上所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语文课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5、在生活中学习语文除了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是引导学生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例如,班干部竞选,可以组织同学搞策划,让同学写自荐书或上台演讲;班级联欢会,可以征集最佳主持人台词,竞选主持人等等,以此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二是引导学生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如一年级小朋友学习拼音,可以请学生回家教爸爸妈妈学习拼音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充分利用家长的职业等资源组织学生设计广告,介绍物产等等,都是学习语文和锻炼语文能力的机会。三是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作介绍;针对社会上一些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文明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不规范用字的现象;针对当地的特产种植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用心来感受社会百态,写出自己的感悟,用行动来展示自己对社会的关心。总之,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丝丝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障。只有让生活的灵魂进入学校,深入课堂,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活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B. 语文生活是什么意思

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这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也就是说生活是学好语文的主要途径,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离不开生活。而现实并非如此,且语文教育现状令人惨不忍睹。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早已偏离了完整的人的教育的基点。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耗时多、效率低,使语文教学积重难返。教材的编写和时代并不贴近,课程内容单一,教材知识陈旧,没能切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没能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而各有特色的主动和谐发展。
每每新书到手,学生首先翻看的就是语文书,可往往和他们口味的很少,这怎么让他们产生兴趣?文章本来是一个有机整体,却被教师弄的支离破碎、了无生气。学生情感的熏陶从何而谈?仿佛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是应试,语文与数学等没有区别,多作习题就能学好。直接导致我们生机勃勃的语文一片死气沉沉,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下语文素养不能得以提高,钱理群先生不无担忧的指出“别的东西耽误了可以弥补,但人耽误了却无法弥补。”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语文脱离生活是其重要的一方面。因此我们呼唤语文与生活彼此相容。

语文生活化包括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二者是语文教改的两只翅膀,两翼齐全才能自由飞翔。

首先语文教学生活化,这是对我们教师提出的要求。施教者不是照本宣科的教授课本知识,而是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如何联系生活、培养能力、展现个性、提高人文素养。课堂连着社会。从课本走出去,把死书教活,语文课堂就会绽放一朵朵生动妩媚的生命之花。那么如何把教学生活化呢?

一要加强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必须学会积累知识、积累生活。为此我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札记,同时多观察社会、生活,关注焦点,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日记的形式表现出来。日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方式,日记训练不仅仅通过日积月累的练笔增强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养成喜欢思考的好习惯。在日记中学生往往写自己想写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样从而达到爱写、想写境地。通过日记的长期训练,学生的作文不仅仅语言流畅真挚,而且文字间充满思考与个性。日记训练是很多教师都曾经尝试过的一种锻炼形式,但往往不到两个月就会中途夭折,不了了之。很多教师都归咎于学生缺乏毅力,事实上问题不在学生身上,学生日记能否持之以恒取决于教师对日记批复。教师在学生日记之后有质量的跟帖是学生坚持日记的强大动力。语文教师在和学生日记沟通过程中,还可以施加一些针对性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而真正达到“教书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更容易让学生敞开心扉喜欢你、接纳你。那么用日记将作文进行到底吧。

二要开展名着教学。汉代史学家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名家辈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宝藏,形象的再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种状况,描写了不同阶段、不同阶层人们的精神特征、内心世界和现实关系。譬如《红楼梦》,指导学生阅读并给予评价,联系现实发表见解。投精思巧问之石,激智慧思辨之浪。常常有意外的精彩。比如在谈及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林黛玉在今天的社会中将是怎样的命运?学生非常感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开展研讨和辩论。这样将名着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累了知识,还思考了生活。我不追求课堂表面的轰轰烈烈,而侧重培养学生学习做人、学习体验社会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调动他们主动投入的积极性。

三要创新,教育的创新包括授课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两个方面。我在注重课堂知识点筛选的同时,一直在探求课堂形式的创新。新颖的课堂形式势必能激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从而更牢靠地掌握授课的知识点。比如在讲戏剧时,尽量让学生排成小品,大胆地采用央视“梦想剧场”的节目形式授课,深受学生的欢迎,在讲小说时,可采用民间艺人说书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思考。在老师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日渐活跃,积极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学生生活语文化也很重要。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天都在上演着激动人心的故事。他们充满着朝气,对生活十分敏感。且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我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学生谈得最多的莫过于学习了,长久的积习造成许多学生厌学,沉重的课业负担是学生疲惫不堪。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呢?我鼓励他们思考分析,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学生看得很广,很深。且痛心疾首。他们认识到了目前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也认清了自己要走的路,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如何去应对目前的教育体制。认清了学习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心态逐渐平和。认清了这一点之后,帮助学生寻找发现生活的亮点,并及时的通过演讲,倾诉等形式表达出来,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内心世界。这样,不仅厌学情绪消失了,学习也变得轻松快了。另外多搞一些语文活动课,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生活、参与实践、参与竞争、参与创造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增强个人的兴趣,坚定个人的信心,发挥个人的潜能,创造个人的世界。魏书生认为:“优秀的教师能改变学生的性格,气质乃至欲望。”我希望我的学生做纯粹的读书人,愉悦的读书人,愉悦的创造。

语文学习是一种享受,就像我们享受多姿多彩的生活一样。愿语文这只可爱的小鸟,展开有力的双翼,在素质教育的天空勇敢的飞翔。

C. 浅谈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方式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要培养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为此,笔者对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无穷兴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创设这些鲜活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例如:在教室布置时将课桌椅摆成几个大方块,学生围坐在一起,犹如家里,大家积极思考,尽情交流,主动合作,学生怎会不思潮涌动,在这样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里学习,大家心情舒畅,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必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学生家在桂林,走出家门即可观察山山水水,领略家乡的美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境界不言而喻;还有《火烧云》一文,完全可指导学生去观察晚霞的变化,了解火烧云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

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的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后,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学到的“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明白”的方法,让他们做“推销员”,将自己家乡最出色的水果介绍给“客户”,看谁说得好。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草莓、夏橙、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绘得可爱极了!这科技能训练的“生活化”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

四、指导学生观察语文中的“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五、指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实现生活化的语文教学

语文的学习绝不仅仅局限在语文基础知识的范围内,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一些非智力能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感受力等,而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则是现实这一效果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进而扩大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课文《请你来看大海》时,可能很多同学并没有亲眼看到过大海,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介绍大海的资料和书籍,或者是请观赏过大海的.同学做一下小导游,系统地向全班介绍一下自己眼中的大海,自己欣赏完之后的感受,相信同学们一定听的兴趣盎然,进而怀着期待的心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六、让学生融入自然,放飞学生心灵

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学生内在之创造力。”薄薄的一本语文书,容量有限,受长期的“书本论”的影响,现在还有教师主宰整个课堂的现象,把文章解剖得支离破碎,使学生的学习无乐趣可言,成为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展现学生自我?我在教学实践中,针对课文的特点,如有些感性知识通过“口”是无法表达清楚,像《春》、《课间十分钟》《荷花》等课文,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破除“教室为中心”的传统积弊,变狭隘的封闭式传统语文教学为开放式新型大语文教学。

七、家庭是小学语文生活化的重要场所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它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这就是“语文教学生活化”。

阅读全文

与语文生活化是指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6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6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1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0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9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4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4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