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结合课程标准谈一谈如何正确使用小学语文教材
一、注重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驾驭教材
《课程标准》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新课程改革的大门。深入地研读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驾驭教材,发挥教材的优势,领悟编者的意图。《新课程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面向未来,培养适应未来竞争的人才。所以,我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上都应当改变。由原来的教教材到现在的用教材教;由原来的教师是中心到现在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由原来的单一知识灌输型教学到现在的“三维目标”的统一。所有的变化都使我们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更好地扎扎实实地使用教材。
二、利用教材文本,提供学生感悟、体验的空间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材是教学的一种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语文教育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应利用教材,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感悟、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熏染学生的情感。
三、注重教材整合,深化情感目标
人教版教材按主题单元安排教学内容,这种理念突破了传统方式对语文教学的束缚,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集中性、拓展性、综合性的语文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和保持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⑵ 浅谈如何使用好语文教材
语文目标确定以后,教材就是实现目标的载体之一,并且是极为重要的载体。作为语文教师来讲,只有认清教材的基本功能,才能用好教材,才能达到使用教材所应达到的高度。 首先,使用教材,必须认清教材的思想政治功能,注重通过教材的使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良好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态等等,这些同样也是语文人文功能的具体化,也是语文教材育人的语文教材素质观的具体体现。 其次,要重视语文教材的学科功能:叶圣陶先生认为,最要紧的是教者学者都要认清楚:教科书不过是个纲领,是宾,真实的事物才是教学的材料,是主。教明白了教科书,清楚了教科书,算不得数。必须学者真个懂得了真实的事物,方才是教者教到了家,学者学到了家。(叶圣陶:《读教科书不是最后目的》;《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二卷,)在这段话中叶圣陶先生明明白白的论述了教科书不是学科的全部,相反教科书在学科中只是处于“宾”的地位,因此叶圣陶提出了“教材是例子”的着名论断,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课本只能当工具看,当手段看。 通过这些工具和手段,使包含在里头的种种东西在学生的思想、意识、行动、工作方面起积极的作用,这才是目的,教师要尽责任,就得努力达到这个目的。”《课程标准》同样指出,“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因此,在语文学科中,语文教材的功能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语文素养,具有语文能力的一个教学载体,学习教材不是目的,而应该凭借语文教材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第三、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相结合。叶圣陶说:“语文课本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工具,同时有一项特殊的使命: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良好习惯。(在这里,我不大愿意说‘知识’)这两者不能偏废,而且应当联系在一起……” ,毫无疑问,任何文选都是有思想性的,但作为语文教学能讲,还必须通过文选这一载体,来“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良好习惯” ,所谓文道结合的原则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教材是例子。比较各个学科,语文课不同于其他的课:数学、物理、化学等课本,材料是一定的,各科的“教学大纲”都规定好了,语文课本的材料是课文,课文实际上是举例的性质,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举一反三,绝对不能就教材讲教材,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举一反三,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形成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要。”讲的道理是一样的。
⑶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有效使用教科书
语文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育行为实施中最常规最主要的媒介和载体。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正确地使用语文教材。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是否正确把握和驾驭语文教材的教学,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成败。怎样才能正确使用语文教材,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读、背、写、说,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要灵活使用。二、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的整体性,在教学目标中特别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要处理好整体感知与局部切入的关系,要做到整合教材,重点讲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该通读教材,弄清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抓住关键句段或关键词语作为切入口,来带动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对文本的结构、作者的情感、表达所用的语言及修辞的研究,甚至段落的切分、标点的运用,一个字、一个词的推敲,常常会对深入理解整体意义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文学作品的“教学建议”也提出“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这是基于阅读鉴赏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特点而提出的基本原则,是符合阅读鉴赏基本规律的总体要求。四、仔细分析教材。 把同类的文章放在一起作为一个专题研究,我们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专题来教学:现代诗专题,古代历史传记散文专题,写人记事散文专题,新闻专题。五、阅读教学的实施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视野、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 阅读是对话,对话存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同时受着读者和文本的双重制约,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文本的确定性是对话的前提之一。因此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敢于引导,善于引导。首先,要创设自然生成问题的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其次,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要及时作出判断,想一想它有没有价值,跟文本有没有关系,与教学目标有没有联系,值不值得讨论探究,然后作出调整。要重视理解性阅读,因为,我们初中学生还没有成长为一个“理想的”读者、“有能力的”读者,因此,选择展开对话的适当层面。六、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观点正确与感情真实健康的关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感情真实健康是第一位的。我们应重视课标规定的目标中“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等要求,为此,强调学生要“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感而发”“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这样,自然就把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成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写作心态和良好的写作状态,在写作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七、在语言表达上,处理好基本功与有创意地表达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有个性地表达,鼓励有创意地表达,这与重视语言表达基本功并不矛盾。表达与交流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实际的表达交流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课标“教学建议”中所说的:“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写作教学要重视表达实践,把力气花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实际能力上,善于观察生活、体验情感、搜集素材。 八、 处理好课堂内外结合与课外延伸学习的关系; 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每个单元,都安排专题研究,每个星期,我们都可以安排时间进行课外延伸。可以安排在星期天,也可以安排在早晚读,这样就不占用教学课时了;最后,每个学生把自己的课外收获与同学交流。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正确运用教材,正确的进行教学。
⑷ 如何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佣教材教”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的和学乒实际,将教材作为“典型例子”,充分高效地开发扣利用其资源,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至少要做到两点:首先,具有“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强化通过教材这一“例子”。教会学生学习的意识。其次,敏锐灵活机智地发掘利用教材“训练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现代教育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是教教材,学生是学教材,考试是考教材,教学内容固定不变,教学模式千篇一律。结果,学生对这一篇篇课文倒是“熟能生巧”,即所谓“学会”,但面对新文本却又是满目陌生,一片茫然。即不“会学”。究其原因,恐怕主要在于师生只会“教(学)教材”而不会“用教材”。因此,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必须学会“用教材”,才能真正教学生“会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将教材作为“典型例子”,充分高效地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实现教学目标。作为语文学科,教材本身只是“范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于通过这“范例”,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至少要做到两点:
具有“用教材”教学的理念,强化通过教材这一例子”,教(学)会学习的意识,只有这种“理念意识”的导引,我们的教学才能成为自觉的活动。
灵活机智地发掘利用教材“训练场”,教给学生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例如:吴祖湘的《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涉及“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回答,“中止”能否换成“终止”、“停止”之类。为什么?以培养学生“同义(同音)词的辨析和选用”能力。张志公的《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涉及“这可并不是说对于什么样的人说话可以大模大样,对于什么样的人说话要低三下四”的语句,应该让学生解释加点“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因为句中加点成语是活用。不能解释为一般常用义,而要析解为特殊的“活用义”,进而让学生掌握解词用语的基本方法——依据具体语镜,以训练他们“用词”的能力。邓小平的《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涉及“如果中国把四化建设能否实现放在香港能否繁荣上,那么这个决策本身就是不正确的”,还可以让学生思考能不能把后一个“能否”去掉,为什么?以训练他们“语病辩析和改正”的能力。鲁迅的《祝福》中有一个刻画临死前的祥林嫂肖像的句子:“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可以让学生思考:“空的”本应在中心词“破碗”之前,句中为何置后?而后让学生懂得,这是“定语后置”,意在强调突出“空的”——祥林嫂已被剥夺得一无所有,从物质到精神,从而掌握“句式变换和选用”的基本原则方法:例程句,单句重点在于“主语部分”,复句重点在于“后一分句”;变式句,不论单句还是复句,重点都在于“移位”部分,以训练他们“用句”的能力。学习《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文,可以让学生根据相关内容,给“语言”下定义,进而和学生一同分析总结“定义”的基本原则和形式,以训练他们“综合”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李乐薇散文《我的空中楼阁》,用语极为精美,其中“我外出,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之类语句,就值得给学生另选题材“仿写”练习,让他们掌握“仿写”的要领:内容符合要求,句式一致,手法(主要是修辞)相同,以训练他们的“修辞”能力。鉴赏柳永名词《雨霖铃》时,就可以让学生分别以“愁苦”和“喜悦”为重心,扩展“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凤残月”的名句,进而与学生共同分析总结“语句扩展”的规律方法,以训练他们的“联想想象”能力。教学张志公《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涉及修辞的基本标准“得体”时,就可以进行有关“语言得体”的设场训练,以提高学生说话能力,进而可以让学生以“生活中的语言修辞”为话题作文,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教学吕叔湘《语言的演变》,涉及“庄子里说:‘哭泣无涕,中心无戚’。可是到汉朝已经指鼻涕了,王褒《僮约》里说:‘目泪下,鼻涕长一尺’。”之类时,就可以提醒学生:其中标点用法有无错误?若有错误,请改正。(因为其中两处引用语后的句号均应放在后引号内)进而让学生掌握引号的用法,以培养他们“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可见,诸如此类的语文训练场比比皆是,随处可设,就看我们是否有心“会用”。
因此,“学会用教材”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时代社会的迫切要求,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⑸ 如何有效的利用初中语文课本资源
1、突破课堂四十分钟的局限,利用初中语文课外学习资源
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在教学中可以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可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可以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这样的语文教学就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而是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月球上的足迹》一课,课前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月亮和月球的一些资料,查找、积累描写月亮的古诗词,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月球的情况,吟诵月亮的诗句,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展示,有的写了有关月球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四十分钟来衡量的。
衡量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课堂的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40分钟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以“快”向课堂要效益,融快速听、说、读、写、思于一体,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我们相信,当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之后,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一定会有长足的提高,从而达到学习主体对学习载体的有效控制。
2、走向校外更广阔的天地和建立课外阅读的学习的阵地
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观察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了解风土人情等,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与生活的外延。校外远足,郊外野炊、工厂参观,市场调查、上街宣传……这样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就会潜滋暗长。我校开展的“五体验,五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机会。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要给足读书的时间,要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要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书月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活动”;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课外阅读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我们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我们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3、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创设高效课堂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实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目标,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还在语文学科中渗透了信息文化的培养,实现了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当我们侃侃而谈践行有效教学,创设高效课堂时,不由得问自己:我离有效教学有多远呢?我们的语文同行又有多少在追求有效教师的境界呢?也许有效教学更需要我们具备一种不断反思、不断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践行有效教学,创设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还需要语文老师们不断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⑹ 谈语文教师如何使用好教材
及教材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上饶市二中 毛凤美 【摘 要】教材在语文教学当中的地位是特殊的,如何使好教材对于每位语文教师都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做到如下几点:教师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课本,老师作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学生的阅读量,对学生进行一定量的阅读训练;语文教师应科学规划教材内容;语文教师应加强作文的科学训练。 【关键词】语文教材 教学规划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规定:“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要体现教学目的,适合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使用好这些已经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教材呢? 一,教师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课本,老师作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乃为善教也”(见《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721页)。我们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会学习,对文章不理解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当学生在自学中可以理解文章内容、艺术技巧时,教师的教就是没必要的。 二,加强学生的阅读量,对学生进行一定量的阅读训练。 让学生在有一定压力和目标的情况下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手段。那么语文教师就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选择一些好的语文课文放手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 三,语文教师应科学规划教材内容。 对学习的程序安排有个科学规划,才会取得良好效果。如果规划不当,教学的最后效果是要大打折扣,我们老师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同样的一堂课,同一本教案,如果你的授课顺序不一样的话,最后的情形会很不一样。如在鲁迅的《药》中,可以先把康大叔的有些动作描写的语言先去掉,然后叫学生填写,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就会感受到鲁迅语言的精彩了,可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对教材进行适当的科学的规划,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教学内容,那么语文教师的教学也会有很大的改善。 四、语文教师应加强作文的科学训练。 如果作文能走科学化的道路,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有了可能。近年来,很多优秀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学有序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描写技能训练中的描写训练,我们可以在教学当中给学生一个主题或事物,然后让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描写训练,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我们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这方面训练,做到有序可循,从而提高训练的效率,加快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最后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教师少评、学生多议 语文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人文性特征最突出,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看成是有着丰富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获取科学知识,语文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标准答案的获取,怕学生得不到高分所以就拼命的灌输基础知识,使学生对语文失去本应该有的兴趣,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 语文课时有限、而语文学习任务很重,只有改变教学理念,谋求新的思路,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内容具体化,不能漫无边际,空洞乏味 我们在前面的分析当中提到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做到少评,学生多议。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的地位降低,我们只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老师起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指导作用。那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尤其要注意自己的思路一定要清晰,立场要鲜明,主题要明确,否则知识过于繁杂,学生觉得不知所以然,老师教得不知所以然,切忌漫无边际,又大又空。 三、教材与教辅读本相结合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主要利用的资源肯定是手中的教材,但这远远不能满足语文学习需要,所以语文教师在自己的业务能力结构当中,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注意搜索与教材内容相似或相近的文章和资料,这样在讲课的时候课堂与课外有机结合,使得自己的实际教学尽可能翔实,学生尽可能完善地掌握课本所要传的思想内容。如曹禺的《雷雨》读本中节选了全文的另外几个部分,如果布置学生预先将课内外各部分放在一起完整地阅读一遍,则对课内节选部分的学习一定有帮助; 四、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语文教与传统语文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已经来临,各种新事物、新技术层出不穷,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内容,我们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及网络资源,搜索相关主题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进行现代化手段教学,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难教的问题直观化。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大量时间阅读,科学规划教学内容,科学进行写作训练,利用多媒体进行对教材的补充和完善,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叶圣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