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课上什么样的朗读才是好的

语文课上什么样的朗读才是好的

发布时间:2023-08-06 03:57:52

小学语文朗读方法

语文朗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如何有效利用语文朗读教学提高语文朗读的能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小学语文朗读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朗读方法(一)

1.自由朗读——主动查阅,动笔反思

案例:《回声》《天上的街市》

思考:什么是自由朗读?真正的自由朗读,是断断续续的,是反反复复的,是写写画画的,是用心琢磨的,是既不影响别人读书,也不被别人所影响的,全身心投入的朗读。自由朗读之所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关键就在于他拥有思维的自由,是在自己的思维主导下的朗读,想自己所想,读自己所读,写自己所写。但实际上,小学生是不具备自由朗读能力的。我们经常发现,某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轻而易举地学会有感情的朗读好某个句子,读地活灵活现。然而你让他自由的朗读课文,他除了叽哩瓜啦地念上一遍,却不知道自由朗读该干些啥——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导。

怎样的自由朗读才是有效的?“自由朗读”不是放手让学生“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而是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地引导。

读书之前,字典放桌面。字典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只有这位老师站在学生的眼前,碰到问题的时候学生才会主动的查阅。字典既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又能引导学生形成扎实良好的学习习惯。

读书之时,必须执笔。不动笔墨不读书,笔是一位无声的朋友,只有手中握有笔的时候,他才可能记录自己的思维,留下自己的疑惑。

读书之后,要及时反思。课文读完之后,要想一想自己到底弄明白了哪些问题,又遇上了哪些新问题。这既是对刚才读书的总结,又是为下一步交流学习做准备。当然,这就要求老师在学生读完课文之后,要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深入的思考,不能学生一放下课本,就立马提问讨论交流。一个真正展开了自由朗读的学生,朗读结束之后,他会有许多的事情要做,有许多的问题要思考。一个掌握自由朗读权的学生,如果遇上读不明白的地方,他必须得停下来思考;如果遇上读不通顺的地方,他必须得反反复复地读上好几遍;如果遇上新的发现,如:精妙之笔或者疑惑之处,他必须得拿起笔来写写画画。这才是真正的自由朗读。

这里强调的是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尤其是高年级。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生动传神。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并为汇报交流打下好基础。

2.范读——提供模仿,激发欲望

案例:《回声》《天上的街市》

思考:范读的功能有二:一是让学生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的感觉,便于学生学习模仿;二是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范读读得好,学生会自然的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功夫会逐渐转化成学生的朗读能力。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现象就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在学生自己读后指名读,点了几个学生读都没有能读好,教师却总会再请,屡次受挫,学生越读越没趣。此时,如果及时进行范读,效果势必事半功倍。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亲身示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特别是低年级教师范读尤为重要。

范读既可以是教师范读,也可以是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进行范读。范读是高水平的朗读,必须真正起到示范的目的。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范读只是引路,在学生受到直观、形象的启示之后,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自己的理解去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指名朗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指名朗读是阅读课中最常见的。它的目的是了解个别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教师、其他学生指出和朗读者自查等途径予以纠正,共同提高,这是指名朗读的关键。所以,指名朗读时,要注意真正通过“指名”,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目的。

4.评读——且读且评,评导结合

案例:一位老师的教学小论文

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听老师这么一说,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学生读完后,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谁也想来展示一下?”……同时,我也经常参与到孩子的评读之中,“学生第一遍读的不好,就给予第二遍、第三遍的机会,直到读好为止。”一段时间下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评读效果明显。在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竞相表现自己的读,展示自己的读,帮助别人的读,常听到孩子说:老师,我觉得XX哪里读得很好;老师,我觉得XX读出了秋天的美;我觉得XX还读得不够高兴,应该是(该生读),同时再给那位同学一次机会;当听到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他们会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经常还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范读”,用掌声鼓励或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会勇敢地来挑战老师,“老师,我想和你挑战!”“老师,我想和你比一比!”

思考:所谓“评读”,就是边阅读边评议。这种方式能尊重学生的差异,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基本理念。学生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感悟,然后进行自评,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再他评表达出对他人的外部感受,达到读、鉴赏相结合,在保持个性的基础上获得趋于相同的审美情趣。

评读可以分自评和他评两类。自我评价是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但小学生自我评价难免会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要重视组织学生对其他学生的朗读情况展开互评,引导学生从互评中反思自己的朗读水平。

评读要与理解课文紧密结合。虽然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也注重了让学生评读,但大多仅停留在评价声音是否响亮,咬字是否清晰,音调是否有高有低、语速是否有快有慢、语气是否有轻有重等“浅表层面”上。评读必须常在评中领悟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真正使学生在评中提高。评读的目的是通过评价、指导,使朗读的学生读好。所以要给学生多次朗读的时间和机会,不能为了评而评。

5.角色表演读——体悟内心,增加体验

案例:《回声》

角色表演读就是先让学生读文本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演一演,让他们走进文本,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文本描述的情景展现出来,通过表情、动作肢体语言辅助表达情感,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教材里很多生动有趣、情节性强的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这种读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还可以为课堂增添一些情趣。但一定要注意情感悲伤、内容悲壮的故事情节不大合适表演,而欢快、愉悦的内容适合表演读。注意角色表演读的核心是通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加上动作、神态等来将文字读得有感情有味道。表演是途径,读好是目的。所以关注这个过程时,不能简单地看学生演的是否像,而更要关注学生是否将角色的话读好。

6.赛读——引起竞争,互相比读

师生之间比赛、生生之间比赛、小组之间选代表比赛等等,在一遍遍地比赛朗读,一次次地评价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让他们更好地走进文本,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驾驭文本,达到读好课文的目的。赛读后,要开展评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欠缺,不能不了了之,要真正通过比赛打到读好课文的目的。

7.选读——自由选择,主动阅读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意愿,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自然就乐意去学,主动去学。只有自己最感兴趣,才能读出感情,悟出感受。因此,朗读教学中也应适当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内容来朗读、学习。这样,既避免了教学中的模式化,又能让学生生自觉主动地加入到阅读活动中来。

小学语文朗读方法(二)

8.配乐读——走入意境,升华情感

案例:《会飞的蒲公英》《天上的街市》

思考:在朗读中伴以音乐,使学生沉浸于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将读书所感所悟在朗读中充分地表达出来。但需注意的是,首先,选取的乐曲要得体,与朗读内容所抒之情,所表达之意相吻合;其次,音乐的声音要调控合适,切不可喧宾夺主,只闻音乐响不闻读书声。

9.齐读——合理采用,发挥优势

案例:《会飞的蒲公英》

思考:很多教师对齐读存在着错误的理解,认为 “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因为齐读一读不出语速,二读不出语调,三读不出感情,四读不出个性。所以“课上齐读当休矣”。但齐读也有很多优势。齐读是提高效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对一些后进生而言,齐读的过程就是他们向先进生学习朗读方法与技巧的过程。

选准适合齐读的课文。一些课文情感炽热、气势磅礴、音响雄壮,只有气壮山河的齐读才能使作品的情感、气势和音响得到完美地再现。那些叙事性和说明性的作品以及抒发凄婉、伤感或轻松愉快的情感的作品都不大适合齐读。另外,有些课文虽然不适合全文齐读,但是部分段落非常适合齐读。

齐读的形式要丰富一点,除了全班齐读之外,可以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小组齐读;这样不仅让擅长朗读的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且让其余学生也能积极参与;也可以安排音色相近的学生齐读同一个角色。

10.连读——不要过细,但需评价

案例:《回声》《天上的街市》

思考:在阅读教学的初读阶段,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老师们最爱采用“开火车”的形式,一人一小节,这样可以更多的较全面地反映全班整体读书情况。连读注意的是:不要把课文分得过细,不参与连读的学生要认真倾听并给与评价。

11.诵读——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诵读也是朗读,不过它跟朗读相比,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读好多遍,即所谓“熟读成诵”。其次是要“精思”。 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也就是说,要迅速地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形象,想象出那个画面。三是更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诵读最适用于那些声情并茂的课文,如诗歌(尤其是古诗)、小说、写景或抒情的散文等。一般安排在教学结尾处。诵读有利于积累。

12.问读——一问一读,巧妙结合

问读就是学生已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在此,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而是把课文中能够回答问题的语句读出来。这样在一问一读中,让学生读懂内容,品味情感。

以上,是我们常采用的几种读的方式,具体应用时要视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如果阅读是一个集合,按“是否出声读”为标准,可划分为“默读”和“朗读” 两个子集。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所以,虽然今天我们讲的是关于朗读,但这里还是极有必要说一说默读等其他几种方式。

13.默读——不动笔墨不读书

案例:《会飞的蒲公英》《跨越百年的美丽》

思考:默读即无声阅读,是用大脑直接感受文字的意思,而无需将文字转化为声音,它是获取文字信息、局面知识的主要手段。由于默读不出声,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课程标准关于默读特别指出:低年级“学习默读”,中年级“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高年级“默读有一定,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所以教学中必须要关注默读的训练。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默读方法。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用“眼动”的方式进行默读,并纠正他们的错误,帮助学生正确掌握、运用默读。在学生刚开始学习默读时,应该指导学生由词到句,由句到行,由行到段地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其次,默读时要让学生边读边划,提笔在手,划段落、标重点、加批注,随读随画,做到眼看、手写、心想。稍加熟练时,可要求学生经常性地对阅读材料提出疑问,进行反思和批判。久之,学生便会养成正确的默读习惯,默读能力和阅读水平自可逐渐得到提高。

❷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中的朗读课

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
我们可以把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即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到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环节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初读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细读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1.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如《穆老师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这一节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2)穆老师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有何特点?(3)这一段怎么读才能读得好呢?(指导停顿和重音,并练习朗读.)这样指导,学生在理解句子内容和重点词语意思的过程中训练了朗读.
2.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
三、品读
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品读欣赏,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学生通过品读欣赏,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特色,“点滴积字”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
2.品读欣赏,与作者的心相契合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了角色,与作者的心相契合,深刻体会到了那男孩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崇高品质.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教学中切实指导学生读书、课堂上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是一条可取之路.让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切实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

❸ 朗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是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大部分测试者在此项失分相对较多,如果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相信会对大家有帮助并取得好的成绩!
一、用普通话语音朗读
朗读和说话不同,它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由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级成的较常用的字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语,就是指的这种误读。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 词中的语素 ),音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为了使这些读音规范,国家于50年代就组织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并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进行了审定。历经几十年,几易其稿。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上、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间、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最好是对照着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用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比较以后,如发现两者有不合之处,一律以《审音表》为准。这样就达到了读音规范的目的。
二、把握作品的基调
1、阅读理解就是首先要熟悉作品,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第一,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二,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这是深刻理解作品的关键。
第三,根据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熟悉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对于抒情性作品,应着重熟悉其抒情线索和感情格调。对于叙事作品,应着重熟悉作品的情节与人物性格。对于论述文,需要通过逐段分析理解,抓住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和论述方法,或者抓住文章的说明次序和说明方法。总之,只有掌握了不同作品的特点,熟悉了作品的具体内容,才能准确地把握不同的朗读方法。
2、设计方案就是在深刻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如何通过语音的具体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第一,要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以及不同听众对象等因素,来确定朗读的基调。
第二,对整个作品的朗读方案应有总体考虑。例如作品中写景的地方怎么读?作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怎么安排快慢、高低、重音和停顿等。
三、朗读的技巧
1、呼吸
学会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发出来的音坚实有力,音质优美,而且传送得较远。有的人在朗读时呼吸显得急促,甚至上气不接下气,这是因为他使用的是胸式呼吸,不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朗读需要有较充足的气流,一般采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法。它的特点是胸腔、腹腔都配合着呼吸进行收缩或扩张,尤其要注意横膈膜的运动。我们可以进行缓慢而均匀的呼吸训练,从中体会用腹肌控制呼吸的方法。
2、发音

发音的关键是嗓子的运用。朗读者的嗓音应该是柔和、动听和富于表现力的。为此,首先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嗓子,不要长期高声喊叫,也不要由于饮食高温或过于辛辣而刺激嗓子。其次要注意提高自己对嗓音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的松紧决定的,音量的大小则由发音时振动用力的大小来决定的,朗读时不要自始至终高声大叫。再者,还要注意调节共鸣,这是使音色柔和、响亮、动听的重要技巧。人们发声的时候,气流通过声门,振动声带发出音波,经过口腔或鼻腔的共鸣,形成不同的音色。改变口腔或鼻腔的条件,音色就会大不相同。例如舌位靠前,共鸣腔浅,可使声音清脆;舌位靠后,共鸣腔深,可使声音洪亮刚强。
3、吐字
吐字的技巧不仅关系到音节的清晰度,而且关系到声音的圆润、饱满。要吐字清楚,首先要熟练地掌握常用词语的标准音。朗读时,要熟悉每个音节声母、韵母、声调,按照它们的标准音来发音。其次,要力求克服发音含糊、吐词不清的毛病,一是在声母的成阻阶段比较马虎,不大注意发音器官的准确部位,二是在韵母阶段不大注意口形和舌位,三是发音吐字速度太快,没有足够的时值。朗读跟平时说话不同,要使每个音节都让听众或考官听清楚,发音就要有一定力度和时值,每个音素都要到位。平时多练习绕口令就是为了练好吐字的基本功。
4、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比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号的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心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②、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③、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5、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在朗读时要加以特别强调的字、词或短语。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它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②、强调重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是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含义。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含义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③、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地方。
6、语速
应试者在朗读时,适当掌握读者论坛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决定朗读的速度,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①、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的情境相适应,根据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②、根据体裁掌握语速。《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作品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所选的50篇作品,几乎都是记叙文。记叙文有记记事、记言。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7、语调
语调指句子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应试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高升调。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子里使用,或者是在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②、降抑调。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③、平直调。平直调一般多且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着的高低变化。
④、曲折调。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由高而低后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

❹ 语文教学中怎样运用朗读技巧

一、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叶圣陶曾指出:“教师的范读可以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
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教师的范读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拿调,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他们都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
例如,我在教《清平乐 村居》中,因为这是一首词,学生一时间无法把握朗诵时的感情,于是我利用一段恬静优美的古筝音乐创设情境,同时老师再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再慢慢地揣摩,化为己用。
再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觉得范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根据学情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只要发现有读得不够好的地方,马上停下来范读,再多加练习,和学生一起把这个难关闯过。此外,也并不是老师读的才称之为标准的范读,教师可以加大优生的合理资源利用,让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起模范作用,通过他们的范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二、入情入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真正有感情的朗读,绝不会是“喊”着读,一定是入情入境的“美读”,是为了品位文章意蕴的较轻声地读(尤其在集体朗读时)。
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让学生能充分地读,去感悟文本,去感受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
1、“戏剧化”的朗读
为了培养孩子更好地体会文章所描绘的人或动物某些动态的场景或非常动人、内容丰富的景色描写,启发学生进行“戏剧化”的朗读也是非常有效的。所谓“戏剧化”的朗读,即朗读声音的大小、语气语调、面部表情、甚至手、臂膀乃至身体的某些情不自禁的小动作,都可以随文章描写的变化,达到“忘我”的境界,这在小学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此时学生的心理、思维活动必定是极其丰富的。
例如,我在教学《田园诗情》(国标本第七册)时,我一边让学生读,一边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感知语言,激发想象,让学生进行“戏剧化”的朗读。如当学生读到“成群的骏马剽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时,我启发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骏马,驰骋在草原上,可以做出一些动作,来感悟作者对强壮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2、张开想象的翅膀
着名朗诵家瞿弦和同志说过:“每当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动的作品时,随着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实词的描绘,我常常在脑海中出现许多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仿佛看到静静的小河、热闹的结实、战斗的英雄、胆小的懦夫、”看来,认真地朗读文章,不仅能够有效进入作品意境,而已能提高想象、联想能力。
所以入情入境的朗读,还可以根据文章所描绘非常动人、内容丰富的景色描写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例如,我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课时,就是运用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加深学生的朗读体会。
师: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
生1: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
生2:园子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两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
……
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还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让学生融入进了诗人所描画的意境,这样一来学生在朗读诗句时,自然就可以读出感情,读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其实,这在真正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是会自然发生的。这样就实现了品读、美读;这样的读,就成了对课文思想情感内涵理解的手段,同时又是学生课文解读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天长日久的练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普通话水平、朗读逻辑重音的处理习惯成自然,断句和停顿成习惯,自然而然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就提高了。
三、多样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通常使用以下几种形式的朗读。
个别学生朗读。这可在分析课文前指定学生朗读,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分析的那段课文上来,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印象。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讲解。对学生的个别朗读,要求发音清楚、洪亮,态度大方。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对漏读、错读之处要记牢,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分组比赛朗读。这是一种集体朗读、集体朗读要求整齐,要求快慢适中,顾全大局。分组朗读因为要互相衔接,学生听时注意力就比较集中。分组朗读无形中是一种竞赛,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适用于课文的重点语段,在分析点拔之后来加深印象。
自由朗读。自由朗读时,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能正确该出人物语气,表达人物感情,要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出人物性格。这种读法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人物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分角色朗读比较感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负荆请罪》这一课时,因为这是一则历史小话剧的剧本,教学的重点又是通过对剧本台词的阅读品味,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是以分角色朗读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角色朗读中感悟人物性格,同时又促进了朗读。学生的朗读也非常积极,提高了课堂效率。
以思促读。学生在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这时就要首先一句一句地读,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再把几句话连起来综合理解,遇到不懂的及时问。这样边读、边思、边问,以读助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如教学《我代表我的祖国》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时,由于课文内容的时代与现在相距较远,学生根本不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历史背景,所以理解课文的内容很难。教师在学生默读前,可出一些思考题:如这段 共有几句话?每句话什么意思?徐悲鸿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就帮助学生读懂了课文,了解了我国着名画家徐悲鸿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精神。
四、教授技巧,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
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要从停顿、重音、快慢、升降四个方面来训练。
1、停顿:(1)标点的停顿:课文中每一个标点都对正确停顿作了很好的提示。一般而言,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而自然段这间的停顿最长。(2)词语的停顿: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春烟。(3)情感的停顿:如:“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两个“愿”后并没有停顿标点,但如果停顿长一点,就更能体现革命烈士甘愿为后代而牺牲自己的祟高精神。
2、重音:(1)词语: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也有重、轻音之分。如“哆嗦”,“哆”字重读,“嗦”字重读;而在“打哆嗦”中“打”重读,“哆嗦”轻读。词语一般是前一个字重读,如喜欢、慈祥、檐子等;如果词语的结构是偏正式,如红花、青草、蓝天、白云,一般后一个字重读。(2)句子:往往重音放在“怎么样”上。如:她的舞跳得真漂亮。(3)根据朗读内容确定能突出中心、表现主题的词语重读。如:“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孔子游春》)重读“更浓了”,景浓加上情浓,意更浓了。
3、快慢:朗读的速度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是很重要的。快慢适当才能表达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狼和小羊》一课中,狼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读这句话时,速度要稍快些,以表 现出狼挑衅的语气,以及它凶狠狡诈的本质。当读到狼大声嚷道:“这个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 ,反正都一样。”要读得更快些、更高些,以表现出狼的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的样子。相反,读到小羊的话时 ,速度就要放慢些,声音温和些,以表现小羊的温文有礼和天真无辜。这样才能突出各自的本性以及作者对狼 凶恶本质的憎恨和对小羊的同情。
4、升降 :语句里有了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抑扬顿挫搭配得当,听起来就更富有音乐美, 更能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语气。如《东郭先生和狼》中,狼说:“先生,求求你快一点儿!猎人一到,我就完了。”读这段话时,语气要下 降,表现出狼在求救时虚伪狡猾的面目。再如狼从口袋里出来后说:“先生既然救了我,就把好事做到底,让 我吃了你吧!”读这句话时,要注意读得前低后高语气稍上扬,这样才能充分表现出狼得救后露出的凶相。

❺ 小学语文朗读技巧

语文朗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如何有效利用语文朗读教学提高语文朗读的能力,朗读有哪些技巧呢?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小学语文朗读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朗读技巧一: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

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反复的训练,才能熟中生巧。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尽量多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强化读的环节,可以把学生带人到文本的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小学语文朗读技巧二:边朗读边想象、联想.

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努力激起学生对于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从学生脑海中映过。这样,学生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加深入,对于 文章 语言表达形式的领会就会更加深刻,就会从中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尤其是朗读诗歌和一些优美隽永的 散文 ,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笼统的描述具体化,把省略的情节明朗化。如教学《春雨沙沙》一课时,教师可利用投影,让学生想着去感受柳枝的轻柔、桃花的娇媚、田野的碧绿、小朋友的可爱、春雨的润物细无声„„学生们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读时就特别人情人境,从读书声中找到了春天的影子、春雨的力量,进而培养了丰富的 想象力 。

小学语文朗读技巧三:适当的朗读技巧指导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也就是对语音、语速、语调、停顿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有所侧重。”要想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类型的不同,根据每个课时教学任务的不同,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更不容忽视。如果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到中高年级达到感情朗读的要求是不成问题的。

在朗读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把音读准,然后做到“六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有的 句子 很长,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如《兰兰过桥》一文中有个长句子:“兰兰惊奇地站在 潜水 桥上,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船只从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如果让学生在一些词的后面做上停顿记号,学生就会读得很好。如:“兰兰惊奇地站在潜水桥上,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船只/从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把作者的感情融化在自己的感情中。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如在《嘀哩嘀哩》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然后让学生用符号形象地标出朗读的技巧。“|表示停顿较长,“l”表示_般的停顿,“.”表示读重音,“一”表示速度加快,“„„”表示速度稍慢,“/”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曲调。

小学语文朗读的基本表达手段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1.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3.强调停顿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例如:

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遵义会议”之后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为了突出“遵义会议”的地位,强调“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就应有一个停顿,而且比下面的 其它 强调停顿时间要长一些。“纠正了”、“团结了”、“使得”、“转到了”、“执行了”这些词语后面也没有标点,但为清楚显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应用停顿,句中划“║”和“│”的都表示强调停顿。

如果不仔细揣度作品而任意作强调停顿,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确性。

(二)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和长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臵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

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

①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强调重音的音量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

②从出现的位臵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有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臵上,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

③从确定重音的难易上看。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话的范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却与朗诵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

(三)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以(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而不应一律以一种速度读下来。如: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四)句调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猜你喜欢:

1. 关于小学生朗读的技巧

2. 小学语文朗读技巧方法

3. 小学语文朗读技巧

4. 小学生朗诵技巧学习

5. 关于朗诵的实用技巧

6. 小学语文朗读方法

❻ 我要朗读课文的技巧 如何朗读好课文啊我马上要!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新大纲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 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何读好一篇课文呢?这里我以《水乡歌》一课为例,浅谈朗读三步曲. (1)初读,正确地读.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从小处做起,字字清晰,发挥文中的拼音的作用,可结合生字词的正音进行. 学生可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字音;接着读通长句子;然后分段读;最后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读.读前可以听老师范读或听录音.还可以几个同学组成朗读小组,请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带动薄弱的学生或大家比赛读,仔细听,看谁读得正确,待会儿大家再来评一评.这样使初读的目标切切实实落在“正确地读”上. (2)熟读,流利地读.熟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琅琅上口,不读破词句.这是朗读课文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也可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进行.如《水乡歌》一课重点介绍水乡的三多,在学生初读课文理出课文描写了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再抽出这三个自然段重点练习朗读 .一可以对课文更熟悉;二也能在读中感悟.朗读中,几个比较难读的句子抽出来训练,读流利了再回到课文中去读,一段一段地读流利,全 篇课文就能够读流利了. (3)细读,读出一定的感情.词句的理解可在朗读中进行.实际上“理解词句”和“有感情地朗读”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正确地理 解词句就能正确地读出情感,而在读出句子的感情的同时又加深了对词句的理如读第一自然段时可想一想这段话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 (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清波.) 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读一读(读音稍延长,读出水乡的水多).看标点符号读,如“水乡 什么多?水多.”(疑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得活跃一些;陈述句要读得肯定.) 另外,在指朗读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加强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如:在初读课文时,要借助拼音给自己正音;在练读阶段要注意不用手指读,换行读时不要转动头,养成专心读书的习惯,在熟读了课文读得流利时,注意不拖腔带调,同时读书的声音要洪亮.

❼ 小学语文朗读有什么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要提高朗读技巧,老师要善于指导。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语文朗读技巧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朗读技巧【1】

一、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

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反复的训练,才能熟中生巧。

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尽量多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强化读的环节,可以把学生带人到文本的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二.边朗读边想象、联想.

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努力激起学生对于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从学生脑海中映过。

这样,学生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加深入,对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领会就会更加深刻,就会从中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

尤其是朗读诗歌和一些优美隽永的散文,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笼统的描述具体化,把省略的情节明朗化。

如教学《春雨沙沙》一课时,教师可利用投影,让学生想着去感受柳枝的轻柔、桃花的娇媚、田野的碧绿、小朋友的可爱、春雨的润物细无声……学生们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读时就特别人情人境,从读书声中找到了春天的影子、春雨的力量,进而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

三.适当的朗读技巧指导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也就是对语音、语速、语调、停

顿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有所侧重。”要想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类型的不同,根据每个课时教学任务的不同,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更不容忽视。

如果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到中高年级达到感情朗读的要求是不成问题的。

在朗读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把音读准,然后做到“六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

有的句子很长,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如《兰兰过桥》一文中有个长句子:“兰兰惊奇地站在潜水桥上,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船只从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如果让学生在一些词的后面做上停顿记号,学生就会读得很好。

如:“兰兰惊奇地站在潜水桥上,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船只/从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把作者的感情融化在自己的感情中。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

如在《嘀哩嘀哩》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然后让学生用符号形象地标出朗读的技巧。

“|表示停顿较长,“l”表示_般的停顿,“.”表示读重音,“一”表示速度加快,“……”表示速度稍慢,“/”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曲调。

教学中通过投影片,直接用符号在文中表示,使朗读训练具有了目标性、可感性。

这样,学生在朗读时便有所凭借,他们就能绘声绘色地读出春天的美丽。

在以后的文本朗读中,学生会有意无意地运用这些技巧,从而大大地提高朗读水平。

小学语文朗读技巧【2】

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地位不容忽视,师生首先要把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技巧不应处于被动消极适应的地位,技巧应该理直气壮地站出来,为感情的抒发鸣锣开道”【2】。

朗读技巧是指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时,为了表达思想内容、目的情感而运用的方法,主要表现在停连、重音、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3】

我们需要认真地沿着为朗读界、播音界等所接受的方式,按照“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路径进行训练。【4】

一 恰当停连

停连是生理上换气的需要,更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和听众感受情绪的需要,停连包括停顿和连接。

恰当停连可以把语言的层次表达清楚,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引起听众对语言内在含义的思考。

停连不恰当会造成语义分歧、语流不畅。

停连有语法停连和强调停连之分。

语法停连,是由语言的结构形式决定的语流声音的中断和延续。

停顿时间是:句号(包括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

从结构上,是段落>层次>句子。

学生朗读时,教师应给予适当提示。

强调停连,是句中特殊的间歇和连接,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情感,或为了加强语气而作的停连。

示例: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现在,这海∧就完全属于我们的了!”

示例: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光潋滟的∧西湖,却从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只有船桨激起∧一道道水纹,扩散出∧一圈圈涟漪的时候,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除了标点显示的停顿外,以上标示了强调停顿的地方。

二突出重音

重音是指在朗读时应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和情感表达突出重点的词语。

朗读时突出重音一般技巧:一是重音重读;二是重音轻读;三是重音慢读,拖长音节;四是利用前后停顿。

【5】重音有语法重音、逻辑重音之分。

语法重音是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特点,为突出句子成分自然读出的重音。

强调重音是为了突出语意重点或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特意读出的重音。

示例如下: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主语)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谓语)

她的名字叫翁香玉。

(宾语)

以上三句是语法重音,加点词必须重读。

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

(并列性重音)

骆驼很高,羊很矮。

(对比性重音)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排比性重音)

以上三句是逻辑重音,加点词语必须重读。

三变换语气

语气表达作品的感情色彩与分量,语气的声音形式就是语调,通常有四种:平直调、高升调、降抑调、曲折调。

示例:

⒈狗跑在我的前边。

(平直调)

⒉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高升调)

⒊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

(降抑调)

⒋许是累了?还是发现了新大陆?(曲折调)

要把一篇作品读得有声有色,必须理解作品内容和作品表达的感情色彩,根据具体语句变换语气语调。

因此,在指导朗读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品味作品。

例句一客观地陈述在打猎归来的路上,狗与作者行进的先后顺序,不带任何褒贬色彩,因此语气语调平直,没有显着的高低升降变化。

例句二是一位送孩子去医院停车时被人警告车位是用来停放紧急车辆时生气的父亲的话。

一向不爱表达的父亲在孩子出事时非常着急,当别人不让他停车时他发出了愤怒的反驳,语气急促高昂,句尾音强而且向上扬起。

例句三中作者对森林的作用与功劳是了如指掌的,因此以肯定的语气告诉读者,采用降抑调,语流状态由高向低,句尾音强而短促。

例句四作者对小鸟的落下表示猜测,因此语流状态是起伏曲折,采用曲折调。

四把握节奏

节奏是指“由一定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在有声语言的表达上所显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回环往复的声音形式”。

【6】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需要出发,读出其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使全篇富于节奏美。

【7】文章节奏类型有:紧张型、低沉型、高亢型、舒缓型、轻快型、凝重型。

紧张型:声音多扬少抑,多重少轻,语速快,气较促。

示例:

排炮过后,敌人竟使用了燃烧弹,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

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的响。

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

(《我的战友邱少云》)

在训练此段文字时,学生语速较慢,语调轻柔,情绪舒缓。

读完后,笔者如此评价:“感觉这火不是烧的战友!是燃烧的篝火吧?”。

学生立即领悟,换了一种急促的语气,读出了紧张与焦急,甚至读出了心痛。

低沉型:语势沉缓,多抑少扬,多重少轻,音强而有力,情感压抑。

示例: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

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卖火柴的小女孩》)

高亢型:语速较快,语势多扬少抑,声音强劲有力,情怀激越。

示例: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海燕》)

舒缓型:语速较慢,语势平稳,声音轻柔而不着力。

示例: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春》)

轻快型:语速较快,多轻少重,多扬少抑,声轻不着力,欢快、诙谐。

示例:

我家有个小弟弟,/聪明又淘气,/每天爬高又爬低,/满头满脸都是泥。

/妈妈叫他来洗脸,/装没听见他就跑;/爸爸拿镜子把他照,/他闭上眼睛格格地笑。

(《小弟和小猫》)

凝重型:多抑少扬,多重少轻,音强而着力,语势平稳,语速偏慢。

示例: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

❽ 如何朗读好短文:短文朗诵的技巧

常用的朗诵基本技巧有:停连、语速、节奏、重音、句调(语调)。

第一节停连

停连,指的是朗读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
停连是口头语言的重要因素,没有停连的口头语言是不存在的。语言中的停连不单是人们生理上换气的需要,也是显示文章语意、表达感情的需要。
停连的作用:
1、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
2、句子结构上的需要;
3、可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4、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古时候有个由于停连造成的一个笑话:
一位吝啬的富人准备请一位私塾先生教其子女读书。当问及伙食标准时,私塾先生写下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富人将其理解为“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便请了这位先生。但教书第一天,当私塾先生看到席上只有一碟蔬菜时便勃然大怒,拿着条子说,明明说好的“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你怎么不守诺言呢?!
通过这个笑话可以看出,停连的不同完全可以造成意思的改变,所以在朗读时不是随意就可以停连的。
用于表示停连的符号:
∧ 停顿号。不论有无标点符号均可用。若用于有标点处,表示停顿的时间再长些。
∣(▲)挫号。表示把词或短语分开,停顿时间很短,不换气,通常用在句子中没有标点的地方。
︽间歇号,表示较长时间停顿,可换气。一般用于层次、段落之间。
⌒ 连接号。只用于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表示缩短停顿时间,连起来读。
﹏延长号。可用于任何词、词组、句、段落之后,表示声音的延长。
一、停顿
一般来说,停顿可以分为很多种,这里介绍常用的五种:区分性停顿、呼应性停顿、并列性停顿、强调性停顿、心理性停顿。
1.区分性停顿
朗诵是为了听,停顿恰当,才能让人听懂。如果停连安排不当,听者也许会理解成别的意思。因此就有一个对要读的文句中的汉字进行组合、贯穿的技巧。这对于感情色彩的突出也有明显的作用。
区分性停顿有两种较常见的情况:一种是区分语法关系的;另一种是突出强调感情色彩的。
(1)区分语法关系.
在某家卫视中文台中曾听到过这样的断句:“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由于停顿位置不当,读成了“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意思变得让人莫名其妙。其实正确的位置应该是“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
最贵的一张值八百元。
最贵的一张∧值八百元。
最贵的∧一张值八百元。

[练习]思考一下,下面的句子应该在哪里停顿?
A.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答案:
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B.我们三个人一组。
答案:
我们∧三个人一组。
我们三个人∧一组。

C.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答案: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2)突出感情色彩.
我们完全可以在听得懂的情况下,运用区分性停顿,使思想更明晰,感情色彩更丰富。
例如:剧烈的疼痛使得巴尼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但他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事是保持清醒。 ——《难以想象的抉择》
我们可以通过强调巴尼所遭受的巨大痛苦,来突出他的抉择的确使令人难以想象的。可以让人产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心情状态。因此,此句可以读成:
剧烈的疼痛∧使得巴尼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

2.呼应性停顿
呼应性停顿是在有呼有应的句子中体现呼应关系的停顿。对这种停顿的句子在朗读前一定要弄清句子之间的呼应关系,比如谁是“呼”,谁是“应”;一个句子里有几个“呼”,几个“应”;是先“呼”后“应”,还是先“应”后“呼”等等。例如:
现在播放∧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在这里“播放”是“呼”,“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应”。
呼应性停顿,有逐层呼应,即大呼应套小呼应;也有一呼几应、几呼一应的情况。再如:
A.现在,我向大家介绍∧唐代大诗人杜甫∧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诗篇。
这是个典型的逐层呼应结构其中,“介绍……诗篇”是大呼应,“揭露……横征暴敛”是小呼应。
B.他∧当过演员,在大学里教过书,还干了几天电工。
这是个一呼几应的句子,“他”是一呼,后三个短语都是应。
C.他很有才华,演员、教师、电工∧都干得不错。
这一句是几呼一应。

[练习]根据呼应性原则,下面的句子应该在哪里停顿?
A.现在播送∧中央气象台∧今天早晨发布的∧10月中旬的天气预报。
答案:“播送”是呼,“天气预报”是应。
B.他∧当过演员,在大学里教过书,还干过几年木工。
答案:“他”是呼,后面几个短语是应。

3、并列性停顿
并列性停顿,是指作品里属于同等位置、同等关系、同等样式的词语之间的停顿。例如: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这里“母亲” 、“儿子”是并列关系,“要走什么样的路” 、“为什么”也成并列关系。这样处理,有利于形成并列的感觉,使语义明确。同时也有利于形成节奏感。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里的“山” 、“水” 、“太阳的脸”是并列关系,“山怎么样” 、“水怎么样” 、“太阳的脸怎么样” 、也成并列关系。

[练习]思考一下:下面的句子应该在哪里停顿?
此时,草地上一片欢声笑语。有的嬉闹,有的捉鱼,有的玩水,还有的在采摘草地上的不知名的小黄花。
答案:此时,草地上一片欢声笑语。有的∧嬉闹,有的∧捉鱼,有的∧玩水,还有的∧在采摘草地上的不知名的小黄花。
4、强调性停顿
为了强调某个句子、词组、或词,就在前边或后边、以至前后同时进行停顿,使所强调的词句突现出来。例如:
自古称作天堑的长江,被我们∧征服了。
为了强调“征服”在其前停顿一下。

没有一片绿叶,没有一缕炊烟,没有一粒泥土,没有一丝花香,只有∧水的世界,云的海洋。
为了强调“只有”,所以在只有的后面停顿一下。
[练习]思考一下:下面的句子应该在哪里停顿?
1.森林爷爷一点儿也不着慌。
答案:森林爷爷∧一点儿也不着慌。(突出了森林爷爷的镇定。)

2.自古被称作天险的长江,被我们征服了。
答案:自古被称作天险的长江,被我们∧征服了。(突出“征服”长江的英雄气概。)
5、心理性停顿
心理停顿需要对作品的理解、整体的把握才能做到。心理停顿是由心理情绪决定的,它考验的是朗诵者的整体素养。例如:
A.她吓昏了,转身向着他说:“我……我……我丢了∧佛来思节夫人的∧项链了。
表现因心情极度紧张而造成生理上血流、呼吸的滞碍和语言上双唇、舌头不灵。

B.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最后一课》
“放学了”后有较长停顿,表现先生沉痛的思绪和回味:“祖国沦陷了,最后的一课结束了!什么时候能再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上课呢?”感慨无限。然后又回到了现实中,说出“你们走吧”。“走吧”之前稍稍顿一下,能够表现此时的悲伤与依依不舍之情。
[练习]思考一下:下面的句子应该在哪里停顿?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答案: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朗读这一句时,在“春天的脚步”后面停顿一下,可以表现出人们对春天即将到来的欣喜、兴奋之情。

二、连接
连接是指不中断、不休止的地方。只用于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表示缩短停顿时间,连起来读。连接分为直连和曲连两种。
1.直连(有标点但内容连接紧密,不用换气,顿号最典型)。例如:
A.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B.你的为人不如他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万分之一!
“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万分之一“这三个排比之间就应该连起来读,中间不要间断。
2、曲连。曲连的感觉是似停非停、达到声断意连,环环紧扣的感觉。(短句间的逗号,前一个词语的尾音与后一个词语的开头有间隙,但不换气):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练习]找准连接,标上符号并试着读出来。
1.“……人群里,年长的是大娘,大爷,同年的是大哥,大嫂,兄弟,姐妹,都是亲人。又仿佛队伍同时是群众,群众又同时是队伍,根本分不清……”
——(《歌声》)

答案:“……人群里,年长的是大娘,⌒大爷,同年的是大哥,⌒大嫂,兄弟,⌒姐妹,都是亲人。又仿佛队伍同时是群众,⌒群众又同时是队伍,根本分不清……”
这一段文字的字里行间,闪现着作者和乡亲们兴奋、激动之情,洋溢着亲切、感人的场面。朗读时,语速较快,衔接较紧,须做些连接处理。
2.《祝福》中的一段:
阿呀,我的太太!您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我们山里人,小户人 家,这算得什么?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哪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山里去。
答案:阿呀⌒,我的太太!您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哪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山里去。

综合练习(文中所标符号仅供参考)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棕色的眼睛之中,
我有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的眼睛,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在无数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皮肤之中,
我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黄土高原▲是我的胸脯,
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血液,
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
泰山▲是我站立的脚跟。

我是∧中国人﹏
我的祖先∧最早走出森林,
我的祖先∧最早开始耕耘,
我是指南针、印刷术的后裔,
我是圆周率、地动仪的子孙。
在我的民族中
不光有史册上▲万古不朽的∧
孔夫子、⌒司马迁、⌒李自成、⌒孙中山,
还有那文学史上▲万古不朽的∧
花木兰、⌒林黛玉、⌒孙悟空、⌒鲁智深。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在我的国土上▲不光有▲
雷电轰不倒的∧长白雪山、⌒黄山劲松,
还有那风雨不灭的∧井冈传统、⌒延安精神!

我是∧中国人﹏
我那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
不光响彻在∧联合国的大厦里,
大声发表着∧中国的议论,
也响彻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
大声高喊着∧“中国得分”。
当掌声把五星红旗托上蓝天,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我那长城一样巨大的手臂,
不光把采油钻杆▲钻进外国人
预言∧打不出石油的地心;
也把通信卫星▲送上祖先们∧
梦里也没有到过的白云;
当五大洲▲倾听∧东方声音的时候,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我是莫高窟壁画的传人,
让那翩翩欲飞的壁画与我们同往。
我就是∧飞天,
飞天∧是我们。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阅读全文

与语文课上什么样的朗读才是好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