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写好语文考试中的作文
第一:扣题要“准”。
考场作文的命题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材料作文,二是命题作文。其中材料作文又有根据材料拟题和话题作文两种(也有话题作文不给材料的)。命题作文也分为两种,直接命题和半命题。当然这后一种学生就容易把握些。考试时,考生应当认真看材料,仔细读要求。看是属于哪一种情况。话题作文搞得不好也是容易离题的,为了话题作文不跑题,拟题是要考生应当扣住话题的关键词语,比如以“理解”为话题,就可以写《我终于理解了他》,或者写《理解万岁》等;如果以“换位”为话题,就可以写《我和爸爸换位》,或者《由换位想到的》等。这样做,对那些容易跑题的考生来说无疑是有好处的,当然,对那些作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而言,在拟题上就没有这些要求,可以更自由一些了,因为他们能在文中较好的把握命题要求。
第二:立意要“好”。
什么是立意?顾名思义: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立意怎样才算好呢?用四个字可以概括:新颖、深刻。我在这里插一个典故,说的是有一次宋徽宗为了选拔优秀的画家,就以一句诗“万绿丛中一点红”作为画题,让应试者作画。交画时,有的画绿草地上开一朵红花;有的画绿树丛中露一段红墙,还有的画一片松林,树顶上立着一只丹顶鹤……这些画虽然都符合题目要求,但宋徽宗不满意。他选中的是另外两幅:一幅是翠楼上立着一位少女,倚栏沉思,她那鲜红的唇脂与大片绿树交相辉映,画面生气蓬勃,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另一幅是万顷碧波中涌出一轮红日,气势磅礴,境界开阔,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这两幅画立意新颖,不落俗套,真正画出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意。绘画和作文是相通的,如果写出来的东西让人看了不满意,甚至无动于衷,那就成了败笔。
第三:选材要“新”。
一篇好作文,一定有好的材料。好的材料有怎样的标准?那就是“新”,因为材料出新,才能看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洞察力。时代在不断地发展,社会在不断地进步,我们所经历的生活也就在不断出现新内容。如果我们在选材上老是写别人写过的,文章就是老生常谈,就不会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比如写“乐于助人”时,你还是写汽车上让座、回家时给老人引路、星期天为五保户挑水;写“我的父母”时,还是雨天为自己送衣、留好的给自己吃、生病还在劳动。那就味同嚼蜡了。选材新,是要求作者写别人没写过的,写自己有独到见解的,这样才能有人看,别人也才能爱看。还是以上面的话题“换位”为例,如果许多同学都是写的与父母换位,写自己做了一回父母,体验了作父母的艰辛,可是,你就会发现有许多雷同之作。可是有的同学却写了《脚和手换位》、《脸和屁股换位》时,我的眼睛就立马瞪大了,精神便为之一振。为什么,因为选材很新,让许多人没有想到啊!
第四:语言要“美”。
有些同学对语言美容易产生误解,以为把语言写美就是要用华丽的辞藻。其实不然,语言华丽固然是一种美,但是,朴实无华的语言也是一种美。所以,一篇文章,语言是否美,要看作者运用的是否准确、形象、生动。如果做到了这六个字,华丽的语言也好,朴实的语言也好,都是符合美的要求的。比如,鲁迅作品《故乡》,把杨二嫂称“伊”,在当时是得体的,如果有同学现在还用“伊”代替“她”,那就不好了。如果让古人开口说:“拜拜”“帅呆了”不好,现在的青少年说“哇塞”“酷毙了”“美眉”就可以理解。还有如我们学过的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用诗化的语言来描写人物的心情,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绝凄绝。”我想,这华美的语言,凄暗的心情一下子就会把读者的心给攫走。
第五:结构要“巧”。
文章的结构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内部结构是指开头、过渡和结尾的写法。如果注意了这三方面的恰当安排,比如首尾照应,过渡自然,结尾照应又余音绕梁,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近几年,由于话题作文在文体上给学生不设置障碍以后,各种创新文体不断涌现,使文章的外部结构五彩斑斓,夺人眼球。除常见的书信体、日记体、标题式外,我们还不难看到有实验报告式、处方式、剧本式、论辩式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新形式,如果能选择恰当,确实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当然,任何事情都会有利有弊,如果为了形式而形式,只顾追求形式,就会适得其反。因为形式毕竟是为内容服务的。
第六:文面要“靓”。
最后说一点,关于文面。也就是卷面,这主要是看学生的书写格式了。试想,一份试卷如果字迹潦草,到处涂改。这让阅卷教师怎么看呢?你要表达的意思他不能清楚,看你的卷子是种痛苦,那怎能不影响分数?如果你的字迹工整,卷面整洁,老师看得赏心悦目,对你的成绩是否好的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因此,在考试时,虽然有时间限制,怕做不起,但是,只要合理地安排时间。比如,120分钟,用近一半的时间考虑作文,是不是就要从容一些?
❷ 语文考试作文怎么写
(1)审题要仔细。由于时间较紧张,有些同学往往萆草地一看题目就自以为是,匆匆动笔。这是考场作文的大忌。老师要告诉学生,毕业考试作文的命题都是由命题者反复推敲、字斟句酌才拟定的,每个字都有它的作用,切不可粗枝大叶,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惨局。如十二册第五单元检测卷上的作文题:《我学会了关心》,重点应抓住怎样“学会了”来写,结果我班就有几个学生写自己怎样被人关心的、自己是怎样关心别人的,就是忽略了“学会了”这个词,造成了审题发生偏差。
(2)开头要夺目。常言道:“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考试作文的开头十分重要,它要求语句要优美亮丽、引人入胜,要达到古人所说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不敢弃去”的效果。开头一段一定要细心经营,锤炼词句,获取阅卷老师的好感。
(3)行文要扣题。所谓扣题,就是紧紧地围绕题目来做文章。除了内容要紧扣题目外,在行文中必须做到:开头要破题,中间要顺题,结尾要点题。也就是说,开头要结合题目导人,中间要顺应题目展开,结尾要呼应开头点题。由于时间关系,阅卷老师对文章不能作细细揣摩,反复推敲。学生把自己要表达的主旨,锤炼成简明的精彩句子,放在文章的显要处,以便阅卷老师迅速了解你的文思,避免造成评分的误差。
(4)模仿范文和使用“多用文”。作文要得高分,除了掌握以上的作文形式技巧外,更要调动平时对生活自我体验的积累,唤醒记忆,学会快速构思,把自己平时熟悉的作文从内容上进行包装。考场上尽可能使用“多用文”和摹仿作文。多用文就是一个基本作文,可以适合多个作文题目。
综上所述,作文复习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作文教学没有捷径可走,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没有什么巧妙的小路可走,那完全是一种日积月累的东西,作文教学必须实实在在,老老实实。作文教学必须遵循三个规律:一是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二是遵循作文本身的规律,三是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也就是作文教学必须全面贯彻作文教学的规律:读写结合、先说后写、激发兴趣、多读多写、从内容入手、发展思维等等。
❸ 如何写好考场作文
【如何写好考场作文】
作文是语文试卷中的半壁江山,100分的试卷占40分,120分的试卷占50分,150分的试卷占到60分宏念并,他占了试卷分值的40%。因此作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语文考试的成败。如何让考生在考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历来是人们关心的问题。结合我近20年教学经验,本文尝试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此作一些初步探讨,希望对考生能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平时多观察和体验生活
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看、用心体会,养成时时留心、时刻注意的习惯。第一、观察是写作素材的源泉。只有观察体会,你才会有思辨、睿智的大脑,才可能有“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体验;第二、只有观察才能明察秋毫,才会发现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记得小学时学过的一篇文章——《画鸡蛋》达·芬奇不正是从对一只只普通鸡蛋的观察入手、练习,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画家吗?第三、只有学会观察、体验生活,你才能发现生活的美,才能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美。这不正是要求学生有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的前提吗?试问一个无法从生活、平凡的小事中发现美的人,有怎么能有真正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呢?
二、平时养成动笔、习作、修改的习惯
不少学生对平时的写作练习不屑一顾,总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想法。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人没有经过反复练习就取得成功的。白居易的诗歌可谓妇孺皆知,通俗易懂、流传千古,这些好诗也是在反复修改出来的。据说白居易有个习惯,诗写好后总要拿出来读给老头、老太太听,直到他们能懂才保留下来。可见,即使你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如果不在反复练习、修改中把它再现出来,那也只是你的体会,不可能让别人感受到,而你写作的目的,就是要把这种感受、体验传播出来,去感染、激励更多的人。
三、养成整理素材的习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是无东西可写,写不出好文章来。那“有米”就一定能做出好饭吗?我想那还得需“巧妇”才行。要成为“巧妇”,善于观察、反复练习、实践固然重要,还要养成整理归类的习惯。我们平时收集到的素材无外乎有几类:一是来自亲身观察、实践的发现、体验;而是平时阅读、积累的人物、故事、名言、经典语段;三是来自媒体,包括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别人讲述等。我们要想很好的使用这些材料,就得学会把他们进行合理整理和归类,加深理解和认识。如环境、低碳环保;励志成长;亲情、友情、恩情;爱、关爱、友爱;铭记历史,珍惜美好生活。我们如果能把这些材料分门别类整理,即便考场上时间紧迫,也能从容面对,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来。
四、学会逆向思维,发人所未发、想人所未想
构思新颖、独到往往会在众多试卷中一枝独秀。常规思维往往能创作出不错的文章来,但往往亦会人云亦云,会让人心生厌倦,而一枝独秀的文章往往能令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震,要做到这点,并不只是简单的标新立异,而是在常规思维上反向思考,找出别人未曾发现、未曾在意的东西。如“增加热情,减少冷漠。”“增加宽容,减少抱怨”“增加责任,减少叹息“(2014年深圳中考满分作文:《快乐加减法》)这三个分论点的提出就立意独到,有揭示生活规律。再如“春雨,你第一次踏上了四季的舞台;白雪,你最后一次回望了沉睡的大地;春雨,你羞涩的睁开了惺忪的睡眼;白雪,你最后一次拥抱了含苞的枝条;春雨,你打开了闺阁中缠绵的情愫;白雪,你最后一次诉说了积压的温柔。”(2014中考满分作文范文:《雪和蔽迹雨的告白》)就是对雨和雪情谊的新颖而独到的阐释,让人从另一视角认识雨和雪。要做到这样需要有一颗明辨是非的心,有一个平时喜欢思索、探究的习惯,有一种总体观念。逆向是在整体观中的发现与探索,而非全盘否定,即我们常说的“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就是要对那些平时未必引起人们重视的东西挖掘出来,又必须是言之有理、言之成理让别人认同。
五、熟练的写作技巧
做好以上几方面,仅是能写出好的文章的必须的前提条件,如何把这些东西再现出来去激励人、感染人同样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考生熟悉各种写作技巧。
首先高誉,熟练掌握各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说明,还要能清楚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中的叙述的不同;议论文与记叙文中的议论的区别,再结合所写文章实际,切实选用合理的叙述、议论、抒情等;另外,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等手法的熟练掌握,也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熟练掌握各种表现手法,才能给文章增色,让文章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其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初中学生学习过诸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等,我们不光要知道这些修辞手法,会分析它们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能在写作中合理运用,让它们来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特别是比喻、拟人、排比、引用,文中如能恰如其分的运用,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就运用了大量比喻,不仅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还使文章语言生动,表现力极强,仿佛我们正置身于春天之中。再如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不光运用大量的比喻说理,还运用大量排比手法,增强文章气势,说服力,给人无可辩驳的气势。再如现代着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中,作者运用了大量引用,一方面无形地增大了文章的容量,往事的厚重,同时也让人感知作者渊博的学识,学贯中西的学者风范。又如“就在这个夏天,奶奶重新笑着在家里忙碌的时候,我好像又生出了一只眼睛,看到了那么多平时我看不见的事情,我的心中充满了一阵一阵的感动,感动于空气中有炊烟的味道;感动于我能每天看到太阳升起和落下;感动于春天斑驳而泥泞的道路和北归鸟儿风尘仆仆的叫声;感动于翻书的声音和我的汗水;感动于一个陌生而的年轻母亲胸前的奶渍以及幼儿园里那些喧闹、稚气的小孩子的声音……”(2014年河南中考满分作文:《你是我的太阳》)就是运用排比手法写出奶奶康复后我内心的感动。可见,在文中能运用合适的修辞手法,一方面能增加文章的容量的同时,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六、美观大方的的书写也是作文成功的重要载体
任何美好的东西,只有让人看清、读懂,其价值才会得到体现,很多考生往往因为时间紧,而忽略了书写,字迹潦草、混乱、模糊,这是考卷特别是作文最忌讳的问题。阅卷者每天面对上千份试卷,如果你的书写潦草,卷面混乱,面对你那模糊不清、还得靠猜测或推敲才能认出的字,往往心生烦躁,再好的内容恐怕也会被忽略,要想获得高分,恐怕只能是难上加难了。纵观历来,考场优秀作文,高分作文,几乎是不可能的。
总之,考生要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内完成一份语文试卷不容易,特别是要在一个小时左右时间内完成一篇佳作更是不易,不过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积累、热爱生活、勤加练习,熟悉各种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在考场上创作出优秀的文章,使我们的文章利于不败之地,还是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