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学语文课堂怎么导入
导语:巧妙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方式,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如何利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利用最合适的课堂导入来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一、强调知识间联系,循序渐进
1.复习导入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每堂课开始时,我们可以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通过提问、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知新”。这样,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例如,在教学《梅花魂》时我是这样导入:“你们已经学过哪些赞美梅花的诗呢?你们知道的`梅花有着什么样的精神?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梅花的文章——《梅花魂》。”这样既复习了已学的知识,又紧密地联系了新授的内容,使知识系统化。这种方法更可广泛地用于第二课时的教学。
2.预习导入法
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在上新课时有针对性地提出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布置的任务要紧扣新课内容,还要简明扼要。
二、设问引入,启动认知
1.谈话导入法
由老师设置话题,通过谈话自然引入新课。以平等、易于接受的谈话方式与孩子们交流,有目的的引导,直接在新课与学生认知结构建立联系,可以引起孩子们的有意注意。谈话导入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轻松地接受新课,但是也要注意话题的选取,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否则还没上课就离题万里了。谈话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不然会影响课堂结构的层次,影响教学秩序和效果。
如教学《海上日出》,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日出吗?”学生可能会回答看过;接着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就很容易回答出刚升起的太阳的颜色、形状等;教师继续问:“你们在海上看日出吗?”大部分学生会说没有看过;于是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把话题转到“我们今天跟着巴金爷爷去海上看看日出好吗”,学生当然会欣然同意,那么一节快乐的语文课便开始了。
2.悬念导入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设疑,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不和谐状态,造成悬念,从而使他们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因此,我们如果能够根据所教内容灵活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思维就会被激活,学生会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学习课文前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如果把全世界各国的国土合起来,这样就变得更大了。而地球还有没有什么地方的面积比陆地面积更大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海底世界》。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海底到底有多大呢?海底里面的世界又怎样的呢?学了这篇课文,你们的疑问就会解开了。”以此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三、游戏导入,突出主体地位
游戏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游戏导入就是指通过引导学生做游戏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是课堂的最高境界。课前游戏,把学习和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以让孩子过把玩瘾,又可以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感悟。运用这种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促使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兴趣和语文知识自然而然地得到增长。
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我就采用了“猜猜他是谁”的游戏作为导入环节。画出小鸡,小鸭,小狗的脚印让学生猜这是谁的脚,学生听到做游戏,学习的兴趣就提高了,再加上是猜谜游戏,他们更是来了兴致,一双双小手举得老高要来抢答。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不仅形象地了解到各种小动物脚丫的形状,而且也对这篇文章产生了兴趣,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最大限度地以最饱满的精神进入到课堂学习中。
四、媒体导入,景真趣浓
过看图、看文、运用引言、生动且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教学手段,创造意境,可以激发学生感情,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例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教师可先朗诵:秋到葡萄沟,珠宝满沟流,亭亭座座珍珠塔,层层叠叠翡翠楼……尝一颗葡萄心甜透。这一生动形象的引言,把学生带到葡萄成熟时甜美的、丰收的景象之中,学生听了感到新鲜有趣,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感染,增强求知欲望。接着教师就板书课题,学生学起来也就情趣盎然了。
总之,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设计课堂导入时,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以先声夺人的效果,使整堂课的教学有个好的开头。
Ⅱ 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
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好头,便是一节成功课的良好开端。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就好比一台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一、课堂导入的含义
课堂导入是指在一堂课开始前,教师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的语言或者动作来作为开场白。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开场白充满吸引力,那么学生很容易进入到课堂的情景中来。要做好课堂的导入,那么教师一定要懂得抓住学生的心理,明白什么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所需要的。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后,应该尽量用一种热情的态度来讲解,像磁铁一样牢牢地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产生兴趣。
在导入的时候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一个是导入的内容不应太过陈旧,而是应该以最新的材料为主,并且内容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此外,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因此导入内容不应该太难或生涩。第二是在导入的时候要具备一定的方向性,不要盲目地导入,而应该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一步一步地从导入内容过渡到课文内容当中去。
二、课堂导入的策略
对于不同的文本内容而言,导入的方法是不同的,对于不同的年级的学生而言,不同的导入方法所带来的效果也有差异,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应该固守一种导入方法,而应该不断开辟新的方法、新的方式。一般来说,语文课堂导入有以下几种方式:
1.播放音乐进行导入
音乐是世界共通的语言,它颇具美感,将情感以音符的方式来传播,它能够通过自己跳动的旋律来挑动学生的情感。教师在上课刚开始的时候播放一些音乐,通过音乐的感染力,制造一定的氛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更容易将学生带入到情境当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播放的音乐应该尽量和当天要讲解的文章中心思想保持一致,除此之外,歌曲也应尽量找较为正面积极的、健康向上的风格。
2.讲述故事进行导入
对于小学生而言,故事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引用故事导入是非常不错的一个方法。有些课文是专门讲解伟人的,那么教师在课前可以收集一些关于这个伟人的其他事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对于一些课文的作者,教师也可以收集他们的逸闻趣事在课上讲,一来学生对于这些故事是非常感兴趣的,二来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该主人公的认识和了解,拓宽自己的视野。
3.复习旧识进行导入
对于语文课堂而言,它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学会、学好的,知识的累积是非常重要的。在《新课标》中就讲到过要注意培养学生协调基础知识和创新之间关系的能力。因此,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着名思想家孔子就说过“温故而知新”,对于小学语文课堂复习以前的知识总能够发现一些新的知识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将以前课文里的知识点和现在课堂内容巧妙结合起来,通过复习以前学到的知识,学生不仅能够巩固自己的语文知识,同时也能够对本节课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4.设置问题进行导入
对于小学生来说,表现欲望是十分强烈的,他们渴望通过表现来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进行课堂导入。在课堂开始,给学生提一些问题,往往能够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为了有良好的表现他们会认真思考问题。当学生回答较好的时候,教师应该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们赞扬和肯定,对于回答不好或者不全面的同学,教师应该用鼓励的态度让他们努力健全答案,这对于他们日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是有帮助的,对于日后继续开展问题导入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给学生提问的.时候也有几点是需要把握好的,①设置问题的难度不应该太难,否则学生由于回答不了而降低积极性。②设置的问题应该带有趣味性,这能够极大地勾起学生的兴趣。③设置的问题应该尽量和课文相结合,这样更利于导入效果。
5.使用名言进行导入
名人名言往往都凝聚了名人们的思想精华,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过时,反而在时间的长河里愈发沉淀和夺目,它们对于学生而言是颇具指导意义的。在课堂刚刚开始的时候,恰当、合理地使用名人名言进行课堂导入,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当天所学文章里的奥妙所在,明白其所传递的真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储蓄一定的名人名言,不仅对他们以后的语文学习是比较有帮助的,而且句中的思想精华也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自己健全的精神世界,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远远不止文中所讲到的这几点。语文,对于人的一生而言都是非常有用的,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它帮助我们构建了丰满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点滴之美,它也传达着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启蒙人,身上肩负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了解学生们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千万不能够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不断总结和反思以往的教学成果,才能够真正达到高效课堂导入的目的。
Ⅲ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导入技巧
导语:导入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时间不多,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一个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钥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感猛烈叩击学生心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受到情感熏陶。
一、满含情感,深情导入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没有情感就等于没有明媚的春光。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怎样才能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动情而入境呢?饱含深情的描述是一种较好的导入方法。
如:上课时,我将周总理的名言“我要像春蚕一样,把每一口丝吐出来,献给人民。”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然后用低沉、缓慢的语调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为党为人民操劳一生,把自己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人民,他心中始终装着别人,惟独没有他自己,在他临逝世前,想到的还是别人,1976年1月7日深夜11时,弥留中的周总理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对守候在他身边的吴阶平大夫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总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静默了片刻后,老师继续说:“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时候,着名女作家柯岩写了《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板书课题)通过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逐步展现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亿万人民怀念周总理的无限深情。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用心体会诗人感情的抒发、巧妙的构思。”
二、精美诗文,美轮美奂
诗词名句是浓缩的语言精华,其内在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典雅的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
有位老师在讲《沁园春·长沙》时是这样导入的: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多么令人伤感的景象!而我们要学的毛主席的名篇《沁园春·长沙》,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生机盎然的秋天的图画,真是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板书《沁园春·长沙》)。
三、优美音乐,奠定基调
“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就会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文的学习氛围中,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
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是这样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老师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他坚持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在教授李煜的《虞美人》时,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感受整首词的悲凉、愤慨、悔恨。从而更好的来理解这首“血泪之歌”。
四、情境故事,意趣横生
学生的情感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在导入新课时,可根据教材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以积累感情,从而形成动力,使上课效果大大提高。如上《愚公移山》这课时,我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同学们对李白这个人应该不陌生,他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号称‘诗仙'。可是这个人小时候读书却不认真,贪玩厌学,整天东游西逛。有一天,李白去到一条小河边,碰到了一位老妇人,老妇人拿着一根铁棒不停地在石头上磨。李白问老妇人为何要磨这根铁棒,老妇人说要把那根铁棒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老妇人的精神所动。回家从此勤学苦读,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诗人。”提问:从这个故事中同学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绝大部分同学能够回答:“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艰苦奋斗,持之以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同样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五、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学生越惊奇就越想知道,思维就会越积极。曾经有个盲人乞丐,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与他。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样的话……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六、演示实验,寓情于理
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我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准备好一朵喇叭花、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课上,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来变魔术。哗!语文教师变魔术,学生的心一下被“吊”起。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马上变蓝,又放进醋里,又变红。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对学习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好的导语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一粒沙里见世界”,虽然它是一个小小的开头,却融入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不断实践总结、不断学习积累,将来争取设计出更加精彩的导语,使之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地爱上语文、学好语文!
Ⅳ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分享
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好头,便是一节成功课的良好开端。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就好比一台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一、直奔主题导入法
直奔主题导入法,即一开始上课就板书课题导入课文。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又能使学生从始至终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使整堂课有条不紊地开展。如在执教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由于这是一篇主题鲜明、人物特点突出的课文,上课伊始,笔者就在黑板上写好课题告诉学生:“这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十二岁时立下的伟大志向。为什么一个几乎和我们同龄的孩子能够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短短几句话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和他们同龄时的少年周恩来有如此非凡抱负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抱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他们纷纷打开书,主动到书本中寻找答案。
二、故事引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笔者会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特点,用猜谜语或讲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执教北师版语文第九册《鸟儿的侦察报告》一文时,笔者是这样设计课堂导入的: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一只小鸟》的故事吗?有一只羽毛还未丰满的小鸟,每天和爸爸妈妈过着快乐的生活。它喜欢飞上枝头放声歌唱,吸引树下的孩子。可是没过多久,这只小鸟再也不能歌唱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学生猜测:“小鸟受伤了。”“这里的居住环境不适宜它。”笔者随即以故事结尾与一组图片揭示环境污染造成了小鸟悲惨的命运,同时与文本主题接轨,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情境导入法
一堂课中,好的导入既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又可以为所讲授的课文定下情感基调,渲染课堂气氛,学生的情感也会在导入过程中得到交流和升华。如执教人教版语文第八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上课伊始笔者就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现在都生活在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无虑之中,然而,你可曾知道在地球的另一端还发生着这样的一幕?”笔者随机出示由战争造成的惨状相关的图片资料,当学生对战争义愤填膺时,笔者接着说:“是战争,是万恶的战争,它使无数母亲失去了孩子,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亲。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感受、一起倾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此时,学生已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对理解课文的主旨有了一定的帮助。
四、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音乐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如在执教人教课标版语文第十一册《月光曲》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在贝多芬《月光曲》的'音乐旋律中走进课文。在优美的旋律中,那宁静的大海、皓洁的月光、轻纱似的微云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此时,笔者富有感情地讲述了贝多芬的事迹,让学生领悟贝多芬遇到知音时的激动和对盲姑娘兄妹俩的同情,以及对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愤恨。可见,借助音乐吸引学生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能够使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
五、新旧知识衔接法
教学中的导入设计是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授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旧知自然地过渡到新知中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要学习的知识,使教授新课取得更好的效果。如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课文《出塞》,这首古诗是让学生认识旧时封建统治下残酷的兵役制度,体会人们水深火热的生活及作者渴望平息战事、思念家乡的感情。教学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明月千里寄相思。古代出门在外的游子常常借明月来抒发自己的满腔愁绪与浓浓的思乡之情,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学生回忆并背诵了《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笔者紧接着问:“那么,常年戍边的战士呢,他们是否想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出塞》。”这样的课堂导入,既交代了新课内容,又引起了学生对旧知的巩固,从而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了课堂教学之中。
六、图文导入法
图文导入法就是选用与文本相配套的图画,适时地配以文字解说,以一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导入新课。如笔者在人教版语文第八册课文《桂林山水》的导入时,借助多媒体出示图片并配以笔者的解说:“看,高耸入云的青山连绵不断,山下的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假如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有什么感触?”学生畅谈心中想法,笔者小结导入:“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青山绿水中,去欣赏桂林山水的美。”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Ⅳ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导语:对于语文课堂而言,课堂导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生对于课文愿意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使用一些饱含启发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跟随教师的脚步,深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一、介绍史实,了解背景
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很多精彩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介绍史实,既能让学生了解写作的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时,我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入手:
1935年5月底,红军北上抗日,来到大渡河边。先头部队已攻占了安顺场,并缴获了两条渡船,仅靠两条船,几万红军是渡不过河的。大渡河水流湍急,没法架桥,当时国x党反动派的军队围追堵截红军,扬言要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为了北上抗日,工农红军必须迅速渡过大渡河,粉碎敌人的前后夹击、四面合围的'阴谋。所以只有飞速夺下泸定桥,才能避免重大伤亡,继续北上抗日。
二、巧妙设悬,自然过渡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青少年。如果说教师能有效地利用这一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法运用到教学上,通过设置疑难,引起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导入新课。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化学生释疑而探索的心态。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丢弃一切私心杂念,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如我在教《金色的鱼钩》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这样一个普普通通鱼钩,它已经长满红锈,却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鱼钩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发生呢?”
三、创设情景,感染熏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时,注重以情感人,用情意盎然的导语导入新课,能感染学生,也会产生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利用引人入胜的幻灯、录音、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也可以通过讲故事、听音乐、背诵古诗、讲笑话等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景,渲染气氛,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想,产生共鸣,未入其文,先动其心,激励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情景。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抒情性文章的教学。
文学独白就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就是教师课前酝酿感情的一种难以自禁的倾泻,它让人深思,让人警醒,让人振奋,极富魅力的语言表达,很容易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四、开门见山,破题导入
这种方法就是在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三言两语直切正题。如:在教学《鲸》一课时,我采用了这种导入法:“鲸这种动物,同学们可能在电视或电影中亲眼目睹过。但它到底有多大,分为几类,吃什么食物,怎样睡觉,怎样生长呢?同学们学了《鲸》这篇课文后就会有所了解。下面我们默读这篇课文。”
五、直观演示法导入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源泉,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地找到了答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种导入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温故而新知导入
即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促进知识的延伸,顺势过渡。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一举多得,极有实用价值。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的导入也是如此。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虽是短短的几分钟,引人入胜的导语却如渔人手中的“网”,总系全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给学生以知识和美的享受。让我们从精彩的导入迈向成功课堂的殿堂。
Ⅵ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导入
导语:语文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一、导游解说导入,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鸟虫鱼,无所不及,包罗万象。如果我们能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身份,让其身临其境,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兴趣,激发思维火花。
例如,我在教学教授《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出示有关威尼斯美丽图片的课件并伴着优美、轻柔的音乐介绍:“威尼斯是世界着名旅游胜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小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飞机穿越时空隧道,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体验威尼斯的小艇。”老师、学生的身份发生转变,学生们就会兴趣盎然地随着导游去仔细地游览。
二、疑问导入,创设求知的良好情境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这种方法一般是从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乐趣。
例如,在教学《蛇与庄稼》一课,老师在板书课题后提出了一个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你们怕蛇吗?”大多数学生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后,老师把话题一转,又提出新的问题:“课文里写有个地方没有蛇,农民特意到外地买蛇养,这是为什么呢?”以此来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学生会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这种导入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创设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
三、人物再现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物再现导入,是指通过对课本中出现的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家、政治家、军事家等人物进行故事再现,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趣事等,进而联系到即将开始学习的新课中涉及的主人公。因为现在的学生对久远的历史人物没有多大兴趣去了解和学习,要想把学生拉入课文学习中,就需要采用人物再现导入的方法进行。
例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通过让学生了解到伯牙和钟子期弹奏曲子的故事,导入到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从而使课堂教学受到良好的效果。
四、联系旧知,强化学生知识印象
在语文学习中,知识的关联性是十分强的,在知识的相互重叠、相互启发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强化知识印象,拓展学习视野。“温故而知新”便于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让旧知启发新知,让新知巩固旧知,从而更能让学生熟悉、靠近新内容,循序而学、有备而学。因而,让旧知成为课堂导入的元素之一,对学生来说既有着意想不到的新鲜角度,又有着丰富回味的发散深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挑选和新知联系性强,有对比、比较价值的教学材料,让学生感受到新旧知识的自然连接和明确点题。例如,在学习长春版小学语文第六册《送春》时,教师用前一课的.内容进行了旧知引导:“同学们,提起春天,想起的都是生机盎然的早春,就像我们才品味过的《咏柳》一样,那份诗人对春的喜爱、惬意令人印象深刻,但有来就有归,暮春时节又有怎样的情怀呢?下面这首《送春》会带给大家。”教师让学生对比二诗中的不同景物及情感抒发,在旧识的穿针引线下,学生丰富解读了新知,加深了知识印象。
五、挖掘趣味,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学习中必须有趣味的牵引,才能真正投入关注,建立兴趣。语文学科本就博大精深,文化底蕴深厚,其中的趣味元素可谓多不胜数,教师在课堂导入中也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挖掘趣味元素,让学生耳目一新,对新知充满探究欲望。语言、文字的趣味性值得挖掘的方向很多,一个耐人寻味的谜语、一首脍炙人口的儿歌等都是学生喜爱的、贴近他们认知心理的趣味焦点。教师可以将这些多彩的生活化元素融合于课堂导入中,让课堂顿显童趣十足,活泼热烈。例如,在学习长春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火车的故事》教学中,教师别出心裁地用谜语作为新课导引:“不上天,不下海,两根轨道脚下踩,钻山洞,过桥梁,轰隆轰隆跑得快。”学生的情绪马上兴奋调动起来,并很快猜出谜底:火车,教师趁热打铁,和学生一起分析谜语中对火车的特点描述,让学生在脑海中刻画出生动的火车形象,继而进入正式的课文学习。课堂导入中的趣味元素就是学生学习热情的燃点,适时点燃,便能够广泛带动。
六、渲染情境,增强学生感官体验
情境教学是新时期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下常用的教学手法,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课堂魅力,丰富学生的认知世界,让学生从单纯地“听教”中跨越到眼、耳、思等多方位的全面感官学习中,从而更具自主认识深度,更能激发个性感受。
将情境渲染法应用于语文课堂导入环节,可谓更有效用,导入环节不仅是对知识的引入、开场,更是对整堂课的概括、开启,就像打开珍宝盒盖的一刹那,打开动作的快慢、打开的手法,都和学生们所见到“珍宝”的内心感受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以最适当的情境展开方式拉开课堂的帷幕。例如,在教学长春版小学语文第七册《长城》时,教师不仅用着名歌曲《长城谣》作为音乐背景,还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了不同角度、场景的长城形象:有人民币里的长城、从月球上拍摄的长城、夕阳下的长城、白雪覆盖的长城等。在情境渲染下,长城的雄奇形态和伟大意义都如随着画面展开扑面而来,学生的心灵明显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带着深刻的感知体验投入新的学习。
七、线索设疑,引导学生思维方向
语文课堂学习中,思维线索是贯穿始终的重要学习基础,没有思维的清晰引导,学生就有可能领悟错学习方向,得不到正确的精神收获。为此,思维是课堂导入中不能忽略的重点,有的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样凸显课堂导入的多样性、独特性,却放松了思维的导向,从而令学生本末倒置,抓不住重点。思维常常和问题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通过恰当设疑来为学生制造思维线索,让学生循着疑问深入课文学习,既明确了课堂主题,又拓展了思维方向,问题悬念不但开门见山,简洁明了,还让学生爆发出思维意识。例
如,在长春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有的人――几年鲁迅有感》的教学中,教师以这样一组问题作为课堂导入:课文中讲了两种人的分别什么品质?课文中应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诗中的“活”和“死”的不同含义和所代表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层层深入的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思路指明了方向,问题线索让学生的思绪避免了混乱、松散,确定了思维深度,让学生有目的、有层次、有空间地投入课堂学习。
课堂导入的方法并不是固定的,只要是能够吸引学生关注、适合打开学生心扉、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元素,都可以被应用于课堂导入中,强化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站在教师的角度,则要掌握学生心理需求、大胆融合创新思路、深度发掘语文学科特点,因地制宜,适时而动,切实高效,走好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Ⅶ 小学语文课前导入技巧
导语:一堂课的好坏,导入是关键。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巧妙的导入,会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应,能够扣住学生的心弦。为此,锤炼导课艺术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更是打造精彩课堂的突破口。
一、运用故事法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故事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所谓的故事导入法,指的也就是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讲课之前先讲一个故事,以吸引学生或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听故事中产生愉悦的心理情绪,让学生在欢快中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的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有效的导入新课,那么故事导入法就是必不可少的导入手段。在我国悠久的语言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些优美的故事,如夜空里亮晶晶的星星一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应积极的结合教学内容去搜集故事,适当地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甚至是自己根据教材编制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情节,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上课前,我把课文内容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描述出来:“那是一个又黑又冷的大年夜, 一个赤脚的小女孩走在街上卖火柴……可怜的小女孩最后冻死在墙角里。”悲惨感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接着教师便问:“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吗?”,学生们都齐声回答:“没有!”这时教师又接着问:“这个故事其实也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同学们愿意和我一起去详细的学习了解吗?”,这时学生就来兴趣了,都迫切的想要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这么可怜。通过这样的导入,有效的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运用游戏导入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爱玩、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学生们热爱故事,同时学生们也对游戏爱不释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够顺应学生天性,在教学的导入环节适当引入游戏,则可创造出富有趣味、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游戏中、竞赛中快乐学习,学会创造。游戏导入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这一焦点上,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如在教学《月亮和云彩》这课时,笔者先让学生猜谜语“有时挂在树梢,有时挂在山腰,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一朵棉花糖,想吃够不到,为啥够不到?因它在天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又如,教学《太阳》这课时,上课开始,老师出谜语让学生猜:一位老公公,面孔红彤彤,每天早早起,按时来上工。在学生揭开谜底的同时写出课题。这样,通过猜谜语游戏,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而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三、创设疑问情境导入,引导学生思考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疑”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机诱导学生去解决悬念,以求教与学达到最佳的结合点。在小学语文导入环节的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教学巧设悬念,创设疑问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如教学《鲸》时,一上课,教师就向学生提出问题: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海洋中最大的动物又是什么?它是鱼类吗?由于学生急于了解答案,所以这种方法可以牵动学生,使学生围绕问题去听课。又如,教学《船长》时,我便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导入情境:“‘诺曼底’号是一只怎样的船?为什么会发生海难?海难发生时船上状况如何?船长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这场海难的结局如何?”学生读完这篇文章对内容有所感知,便直接进入对船长的赏析、品味阶段。值得教师注意的是,通过有效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虽然效果明显,但要注意所设的疑问要和课文内容有内在的联系,不要过于简单或严重偏难。
四、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恰当的导入技巧
每一种导入技巧都是有差异的,适应的内容也就不尽相同,巧妙地导入,就要实现课程内容与导入方式的最佳结合,相得益彰,这样的导入才能衔接自然,顺利过渡。老师要在全面把握新课程内容,在心里形成一个大致完整的框架,针对内容特点,选择相匹配的导入技巧。
五、导入要简明得当,不可过于繁琐
导入知识一个开头,课堂的重点还应该放在课程内容的讲解和传授方面,导入占的比例太大就会占用课堂时间,造成本末倒置的错误。再加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还没有完全角成,对于过于繁琐的导入不能完全理解,所以,小学语文课堂导入就要简明得当,切实起到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作用。
六、导入要尽可能的联系生活
把课堂导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运用学生日常所见、所感的内容引出新课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能收到较好的导入效果。贴近生活的内容,也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的深度思考,帮助学生挖掘课程更深层次的内容,获得更多的体验。
七、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有效的教学,是要遵循一定的方式和原则的。在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虽然导入的方式多样,但我们必须考虑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积极的突出以下几个原则:
①针对性原则:教学目标即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导入也必须针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来设计。
②概括性原则:导入要精心设计,短小精悍,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其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③科学性原则:教学必须具有科学性。导入的设计也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做到思想观点正确,论证合乎逻辑,举例可靠确切,方法严格规范,符号客观实际。
④创新性原则:教师针对每篇课文都要精心准备,巧妙设计导入语及导入方式,使学生每课都有“新感觉”。教学中,只有教师有效的把握好以上几点课堂导入的原则,并如实的运用好导入策略,教学效率就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总结:课堂导入教学,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课堂导入方法还有很多,教学中,只要我们做老师的认真总结分析,不断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并且灵活运用,任何的导入技法都可以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Ⅷ 浅谈语文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得到了众多老师的重视,纷纷采用各种各样方法来导入课程,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浅谈语文课堂导入,一起来看看吧。
如今,新课程改革正不断深入,课堂上要求老师少讲、学生多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些观点的良苦用心,无非是呼唤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少讲,而其在课外下的功夫却不少,因为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都得精心筹划。其中第一个环节“课堂导入”是重中之重。如果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一个好的开头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既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略列举如下。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
开门见山是语文教学常见的一种导入方法。开课就介绍文章内容、结构、主题、写作特点或学习重点、难点,但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某一方面,就是这一方面也应该有所侧重,避免占用过多的时间或冲淡学习重点。如介绍《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时,可突出他小时因家境贫寒无钱买纸笔,母亲教他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经过刻苦磨练他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的事迹。
二、课文题目导入法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又有俗语说:“题好一半文。”这些话足以说明题目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了。我们的教材中有一部分文章题目新颖有趣。如果我们在新课教学时能抓住题目进行有效的导入,那将不但会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还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可以这样开讲: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六月指农历六月,也就是荔枝的成熟期在农历六月,荔枝是这篇课文的说明对象,丹是红色,也就是荔枝的颜色。标题是明代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虽只有七个字,却从三个方面概括了荔枝的生态特征:荔枝的产地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成熟期在农历六月(公历七月),成熟时的颜色为红色。学生了解题目之后,对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大有裨益。
三、讲故事导入法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拿来主义》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就想知道“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
四、学习兴趣导入法
教师要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探索的兴趣。如在设计《藤野先生》的导语时,开头可用这样一段话:“同学们,我们曾到过鲁迅的《故乡》,认识了闰土和杨二嫂;也看过《社戏》,领略了平桥村的淳朴民风;还到过鲁迅小时候玩耍和读书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今天,我们要去认识鲁迅的一位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这样的导语,内容承上启下,知识衔接自然,又吊起了学生求知欲望的胃口。
五、诗词导入
通过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学生熟知的诗词来导入,这样既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又初步感知了文本,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春”的古诗词,说出来后还得指名说的是春天的什么。学生一个个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草)……诗词的联想积累,唤起了学生们的情感。气氛正浓的时候,我因势利导:“春天是如此的绚丽多姿,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泼墨挥毫。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看在他的笔下,春风、春花、春雨、春草是怎样的呢?”
在新课导语设计上,还有巧用背景导入、点面结合导入、提示问题导入、提炼观点导入、针对语病导入等。总之,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在课前偶然听到的一句话,或者上一节课的一个亮点,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但是无论如何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导入都应该切合学生实际,包括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从而提高授课效果。
一、导入的含义
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简单来说,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二、导入的目的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进行教育的有利因素。也许有的课文本身比较枯燥,但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进行导入,就会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期待,对学习更有兴趣。
2. 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关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注意力是心灵唯一的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上课铃响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很少已经做好了上下一节课的准备。他们有的也许刚刚气喘吁吁地跑回教室,有的也许还沉浸在课间游戏的兴奋中,有的也许刚刚把一片饼干塞到嘴里……所以,在上课开始,我们就要给学生较强的、较新颖的刺激,帮助学生收敛课前活动的各种思想,在大脑皮层和有关神经中枢,形成对本课新内容的“兴奋中心”,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在特定的教学任务之中,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作好心理准备,这样一堂课才能收到较好的预定效果。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导入要采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或设计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自觉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4. 明确学习目的
教师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教材的重点问题,用简练的语言来揭示教材的中心内容,能起到聚精荟萃、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一开始就能明确学习任务,了解他们要学习什么,应达到何种程度。
总之,运用正确的方法导入新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和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学习欲望,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导入的类型
在本文中,笔者给大家讲导入的类型,就以《孔乙己》这一经典篇目为例。
1. 提问式导入
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导入方法就是提问。提问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应该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出发点,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
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要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
笔者总结了三种提问方式:
(1)严肃深刻地问
如于漪老师讲《孔乙己》时先讲了这么一段话:“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于漪老师这样两问,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2)突如其来地问
还有位教师,先板书课题“孔乙己”,然后突然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教师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老师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学生面对这个异军突起的问题,沉思起来,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和课堂教学中的沉闷气氛被打破了,掀起了他们思维活动的波澜,调动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此时开讲正文,正值妙时。
(3)一石激起千层浪地问
有位教师执教《孔乙己》这样开讲:“大家知道,偷就是窃,窃就是偷。同学们说对不对?(生:对)但有人说:窃不能算偷,(生:议论纷纷,有人说这个人没有读过书)不,他读过十几年书;你们的衣服大概三五天就要换洗吧,但有的人一件衣服似乎穿了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生:又议论纷纷。这不可能,穿在身上不舒服)但鲁迅笔下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孔乙己。”如此开讲,注重抓住人物典型语言和外貌,从反面去造成一种吸引力,促使教育对象去探究教材中的人物。这对于学生了解孔乙己及他生活的环境,认识封建社会给主人公造成的悲剧有极大的帮助,能收“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
2. 情境式导入
所谓情境式,即创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听音乐、看影像,师生讲故事、背诵古诗等,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学的情境。
(1)多媒体创设情境
我们可以在导入新课时播放音乐作品,来渲染气氛,突出文章的主旋律。教《孔乙己》,未开讲首先播放乐曲《二泉映月》,凄婉的乐曲使同学们的神情立即严肃了起来,渐入课文的情景,仿佛置身于那个冷酷、麻木的世界。此时开讲,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即兴创设情境
有位教师在教授这课时,时值深秋,天气有点冷,他走上讲台发现下面不太安静,于是说:“同学们,遇冷,人们常用添加衣服、烤火、喝热汤或饮酒等方式来暖身子。近百年前,也是这样的秋后,有一残疾人来酒店喝酒。他是为了御寒吗?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他以前是什么样子?他以后又会怎样?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这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学生们纷纷打开课本,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3. 温故知新式导入
苏教版语文课本较以往的教材,注意了学生比较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可以运用温故知新的方法,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讲《孔乙己》一文,可让学生回忆一下七年级时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年级时学过的《故乡》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道:“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又是一篇巧用对比手法的佳作。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文中怎样作对比,并思考: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还可由《范进中举》导入,因为两篇课文在同一单元,二者又有相似性: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很世态炎凉。笔者是这样导入的:“我们学过了《范进中举》,吴敬梓以传神的笔调,刻画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下丑陋的读书人形象。今天,让我们走到另一位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的身边。透过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范进”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
4. 直接导入
直接告诉学生学习内容。教师通过简捷、明快的讲述,告知学生本节课要学什么,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当然这种方式可能效果一般。
讲《孔乙己》第二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孔乙己一生悲惨的遭遇。今天,让我们来深入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并去探究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说完,可以将这两个目标写到黑板右侧。这样,学生很快明确了任务,学习目的明确。
5. 先声夺人、一锤定音式导入
仍以《孔乙己》为例。新课伊始,可在黑板上写两个填空题:其不 , 其不。让学生填空,写出成语。学生一个个搜索枯肠,寻求答案。正在他们苦思冥想,思想高度集中之际,点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答案,然后就势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孔乙己》。课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社会制度及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阅读时大家用心体会鲁迅先生笔下、心底的这种(手指词语)感情。”这样开讲,不仅语言凝炼精致。占时短,切入教学内容快,而且有利于学生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四、几个注意事项
1. 导入时间不宜过长
导语的设计要短小精练,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形式不要太复杂,一般三四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会喧宾夺主,而且课堂导入应该注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宗旨。
2. 导入方式的选择要合理
导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不是让教师去展示自己。在进行导入教学时,教师要考虑所教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手段灵活的方式来导入,不可只顾自己抒情陶醉,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感受。
3. 恰当利用教师的肢体语言
教师的肢体语言能在课堂导入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但不能运用过多,切不可矫揉造作,会影响课堂教学。
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包容的。总之,我们设计新课导入这一环节时应注意到―――因文(教材、教学内容)而异,因人(学生与教师本人)而别,循情(学情及教学时机、气氛)而变,循需(教学目的)而发。真正做到“新”、“活”而且“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