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语文句子成分的划分怎么化
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几、许多;表序数:第一、老三;数词的语法特点: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量词的语法特点: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代词的语法特点: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表示语气:可、倒;表示否定:不、没;表示时间:刚、恰好;表示程度:很、极;表示情势: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 而且、虽然 但是。
语法特点: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的、得;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嗯等。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2)、词类的辨别:
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2、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特点:①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名词和代词除外)②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③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④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
(2)、偏正短语:定义参见课本。基本结构:①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名、数量+名、名+名、代+名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动、副+动、数量+动、副+形。
(3)、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基本结构:动+名、动+代。特点:①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直接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②动宾短语中受动词支配的名词、代词,是宾语。③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④使用动词短语时,要注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配合,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
(4)、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语法特点:①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②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的关系。③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④有的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得”。
(5)、主谓短语:定义详见课本。基本结构:名(代)+动、名(代)+形、名(代)+疑问代词、特殊的有: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数量,如纸三张。特点:①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么”或“是什么”。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②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
(6)、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语法特点:①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②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③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语,后头必须带“的”。
(7)、“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特点:①“的”字短语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②“的”字短语一般常做主语、宾语。
Ⅱ 语文中什么叫分句 分句的定义
1、在语文中复句里划分出来的句子叫做分句,相当于单句。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上相对独立的单句形式构成的句子就是复句,复句中相对独立的单句形式被称为分句。复句的直接成分是分句组或分句。
2、语文是语言和文学、文化的简称,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此解释概念较狭窄,因为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通俗地说,语言就是说话艺术。
Ⅲ 小学一年级语文怎样断句
断句段伏在文言学习中十分重要,它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断句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 文章 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那么小学 一年级语文 怎样断句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一年级语文怎样断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小学一年级语文怎样断句
方法 一: 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例如,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为 其 后 可 复 者 也 则 事 寡 败 矣。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 句子 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本句中的“鼻”和“目”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据此就可断出4处,剩下的也就容易了: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方法二: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1.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2.句末语气词:“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3.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尘轿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方法三:找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例如,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 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方法四:依修辞,定句读。
顶真、排比、对偶、反复等,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也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方法五: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老 而 无 妻 曰 鳏 /老 而 无 夫 曰 寡 /老 而 无 子 曰 独 /幼 而 无 父 曰 孤/ 此 四 者 /天 下 之 穷 而 无握兄携 告 者 也。
方法六:借助句式特点及固定结构,定句读。
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无乃……乎”,“得无……乎”,等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文言问断句的方法
把握内容,先易后难
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我们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力求通过诵读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而不要急于答题。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 故事 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看准虚词,确定首尾
文言文中,虚词有多方面的作用,其中有许多虚词能为断句提供方便。因此,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例如以下几种情况:
①经常出现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惟、盖、凡、且、且夫、唯、盍、若夫”等词,可在其前面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经常出现在句首的谦敬词、人称或指示代词有“窃、请、敬、吾、余、予、尔、汝(女)、彼、此”等,在其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纵使、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若、至若、继而、然则、虽、虽然、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故、是故”等,在其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是时、昔者、乃今、有顷”等,可以在其前面断句;
⑤常在句首的复音虚词有“然则(然)、是以、得无、大抵、何其”等,可以在其前面断句:
⑥常在句首的疑问词有“何、谁、孰、安、胡、焉、奚”等,可以在其前面断句;
⑦经常出现在句末的虚词有“者、也、矣、耶(邪)、哉、乎、焉、欤、兮、耳、而已”等,可以在其后面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固定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一个。
当然,我们在以虚词为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平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平”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弄清句式,找准标志
文言文中有许多较为固定的句式,了解这些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也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如……何”;“唯……是……”:“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等。
另外,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已而、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可以帮我们断句。
又如: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句子中的“已而”就不能拆散。
注意修辞,熟悉文法
文言文是非常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顶真。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例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这几句以对称的形式出现,如果掌握这一特点,断句就变得很容易。另外,排比和对偶也是对称形式的,在此不另举例。
反复。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看准人物,理清对话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此类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同时对话中常用的部分谦敬词如“下官、臣、窃、寡人、妾、愚、君、公、卿、夫子”等也常常出现在句首,也为断句提供了方便。如: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日:“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是提高文言断句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有意识地培养断句能力。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小学语文断句的策略
1.借助虚词断句法。
古人遣词 造句 习惯于用虚词表示停顿或语气,有些虚词实际上起到了某种标点的作用。留心这些虚词的位置和用法,也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参考。例如常见的句首虚词有:夫、盖、其、唯、盍、凡、窃、敬、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有: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常见的句末语助词有:者、也、矣、乎、哉、焉、耶、耳(尔)、欤(与)、兮、而已等,后面可断句;另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 “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以、于、为、则、而”等虚词,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
我们还可凭借虚词的作用,来判断句子的标点。如“乎”“ 欤”一般表示感叹,兼有叹号的作用;“……者……也”句,“者”表停顿,用逗号;“也”表判断语气,用句号。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2.借助对话、引文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曰”“云”“言”等,是表示人物的对话和引文的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全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分别是谁,明辨句读。例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3.参考句式断句法。
熟练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如判断句式(“……者……也”)、被动句式(“见”“……见……于”“为……所”)、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介词结构后置句(如“急于星火”)等等,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另外,对“有所”“无所” “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注意不要把它们拆散,也可减少断句的失误。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固定格式: “不亦……乎”)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动句)③“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倒装句)
4.借助修辞技巧断句法。
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数行文整齐(四六句多),音律和谐,对仗、对偶(称)、排比、顶真、重叠、反复等修辞格比比皆是。注意到这些修辞技巧,会给我们的断句带来诸多便利。例如: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注意其中“顶真”的修辞手法。)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注意其中“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③“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排比;“内”“外”是对照,这些都是断句的主要依据。)
5.依据文体特点断句法。
文言文的骈体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断句时,在韵脚处断开,然后依对仗、字数等特点逐句断开;韵文有严格的字数、句数、用韵、平仄、对仗等格律要求,可按其格律断开。叙事性文章可先将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先整体断开,然后再依据其意把握特点,斟酌断句。 议论文 应找到论点、论据,先划分开,再按其语言句式加以揣摩断句。
6.巧用句子成分关系断句法。
在文言文中,动宾结构、介词结构、兼语结构、定语、状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能用标点断开。连动式谓语之间如果没有“而”字连接,中间一般应加逗号,如果有“而”字连接,中间就不能用逗号隔开。总之,文言文句子各种成分之间关系较密切,一般不宜断开,只有在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中间才用逗号。
文言文怎样断句
一、特殊的文言词语
1、利用虚词,帮助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文章停顿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乎、哉、也、矣、欤、焉、耳、邪”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
此外,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等,大致用在一句话的开头。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久之等表示时间的词,常用在句首。
例1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例1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可置于句首的虚词有“夫”,可置于分句句首的虚词有“以、则、而、故”。据此,考生可以断句如下: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代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了独立的句子。考生可以据此明确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例2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例2中有“亡”“入”“吊”三个动词,据此可以将其断成两个句子: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二、特殊的文言句式
文言文有四种特殊句式,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特点,也可以帮助断句。如判断句的常见标志为“……者……也”,考生应该在“者”后断句。
此外,考生还应该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3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是非常明显的标志,考生据此可以断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固定词组及引文标志
1、注意固定词组
文言文中有许多固定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考生断句时,不要把它们拆散,这样可以减少失误。
2、注意对话引文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省略主语。在断句题中遇到对话或引文的情况,考生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在相应的 提示语 后断句。
例4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本例抓住“曰”便可很方便地断句: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四、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人写文章时常常运用一些修辞技巧来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对偶、排比、互文、顶真、层递、反复等常见手法,并以此作为断句的依据。
例5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
例5中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考生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手法来考虑断句: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
总的来说,考生在解答文言文断句题时,应该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即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地方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力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完句后,考生应该再通读一遍,看是否通顺、合理。
Ⅳ 语文句型是根据句子的什么分析出来的句子的类型
一、句子可以从哪些角度分类?
句子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教材主语从表达、结构、特征三个角度进行了分类.这样分类的好处是,可以认识不同句子的表达作用和句子结构的特点,有助于正确使用句子.
1.从表达角度看,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呼应句五类,这五类句子反映了句子的几种最基本的用途.这个角度划分的句子通常叫做句类.例如:
什么人他都特别熟悉.(陈述句,叙述事实)
严禁吸烟!(祈使句,发出命令或请求)
他都认识什么样的人呢?(疑问句,提出问题)
万里长城多么雄伟壮丽啊!(感叹句,抒发情感)
(你马上去.)好!(呼应句,表示呼唤或应答)
2.从结构角度看,句子首先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单句是由一个结构成分简单或复杂的词组构成的,复句是由两个以上的单句作为分句,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的.句型就是句子的结构类别,单句和复句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下位句型,我们在后面单独介绍.
3.从结构特征角度观察,也就是根据句子谓语中的某些特殊成分观察,可以给句子分析出不同的特征类别,这样的句子类别通常叫做句式.句式主要有是字句、有字句、递系句、双宾句、把字句、被字句、比字句、是…的句.其中,递系句、双宾句、把字句、被字句要求作为学习的重点,要注意弄清楚其结构特点、涉及到范围、层次分析要求等内容.
分析是句子部分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除了句子的表达类别分析、句型分析、特征类别外,还有句子的单句的下位句型分析、语义分析、层次分析、变换分析等等,这些分析都是学习句子需要掌握的内容,平时学习要注意弄清楚句子不同角度的分析类别,注意不要把不同角度的分析混为一谈,这些分析,其结构是有交叉的.比如表达类别属于同一类型的句子,结构类别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反之亦然,结构类别相同的句子,表达类别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因为观察角度不同,其划分出来的类别之间没有对应关系.
二、确定单句句型要注意哪些问题?
句型是句子的结构类型,因此,分析一个单句的结构特点,确定单句句型主要考虑其句法结构方面的因素,与句法结构无关的因素不影响句型的划分.
第一,修饰语的增减不影响句型的划分,一个句子,如果前面增加了句首修饰语,句中增加了独立语,谓语前面增加了状语,都不影响句型,或者说仍然是同一句型.例如:
腐败分子被抓起来了(动词谓语句,动词性述补谓语句)
昨天,腐败分子被抓起来了(句首修饰语不影响句型)
据报道,腐败分子被抓起来了(独立语不影响句型)
腐败分子上个星期被抓起来了(谓语增加状语不影响句型)
以上四个句子都是动词谓语句.
第二,句子的语气、口气变化不影响句型,只要句法结构没有改变,句型相同.例如:
你去图书馆.(陈述句,动词谓语句)
你去图书馆吗?(疑问句,动词谓语句)
你必须马上去图书馆!(祈使句,动词谓语句)
第三,句子的语用或修辞方面的变化不影响句型.句子成分的组合具有线性特点,顺序是比较固定的,例如主谓一定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述宾就一定是述语在前宾语在后,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处于语用和修辞表达的需要,句子的语序进行了调整,语序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仍然属于同一句型,而不是不同句型.例如: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动词谓语句)
站起来了,中国人民!(动词谓语句)
这部电影太精彩了.(形容词谓语句)
太精彩了,这部电影!(形容词谓语句)
第四,语音因素的变化不影响句型,例如句子成分之间的停顿、不同句子的重音差别等不影响句型.例如:
他这个人确实是有不少坏习惯.(动词谓语句)
他这个人,确实是有不少坏习惯.(动词谓语句)
他说李老师明天来辅导.(动词谓语句)
他说,李老师明天来辅导.(动词谓语句).
我昨天看的是话剧.(“昨天”重读,动词谓语句)
我昨天看的是话剧.(“话剧”重读,动词谓语句)
第五,语义变化不影响句型.同一个句子中名词的语义有不同理解,不影响句型.例如:
鸡吃完了.(“鸡”是受事,动词谓语句)
鸡吃完了.(“鸡”是施事,动词谓语句)
第五,注意联合词组和主谓词组充当谓语的句型划分.联合词组充当谓语,由联合的成分性质决定句型,联合的是名词性成分,归入名词谓语句,是动词就归入动词谓语句.主谓词组充当谓语,属于主谓句的下位句型,与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并列,不再根据谓语的性质分类,与一般主谓句的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的分类依据不同,这里是按照结构而不是按照性质分类.
三、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步骤确认句型?
句型的确认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句型,因此句型的确认必须按照层次关系层层确定,从上位到下位,确定了上位句型,再分别确定下位句型,下位句型根据需要再进一步划分更下一层次的句型.现代汉语句型确认有四个方面的层次:
第一层次:划分为单句和复句.
第二层次:单句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大类,复句可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
第三层次,对第二层次的四个类别再分别确定下位句型,单句主谓句的下位句型由谓语的性质确定,例如主谓句可以根据谓语的性质分为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等等.我们本科教材单句句型基本上在确认在这一层次上.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也可以进一步分类.
第四层次:对第三层次的句型进行再分类,一般在这一层次主要是对动词谓语句进行分类,因为动词谓语句是最复杂、类型最多的,形容词谓语句和名词谓语句一般不再分类.动词谓语句的下位句型,主要根据谓语的结构类型确认,有这样一些:
我们认真学习.(动词谓语,状语不影响句型)
Ⅳ 语文中的分句是什么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上相对独立的单句形式构成的句子就是复句,复句中相对独立的单句形式被称为分句。复句的直接成分戚颂纯是分句组或分句高咐。
重岩叠樱清嶂,隐天蔽日是一句完整的句子,而不是分句
Ⅵ 语文中分号的用法
分号的用法
(一)多重复句:分号用以分隔多重复句第一层次的分句,无论该层次若干分句的逻辑关系是什么。首先要考察并列关系的情况。
例:不要幻想成功之神会被你微不足道的努力所感动,主动跑过来和你拥抱亲吻;也不要幻想胜利之果会装在盘子里,端到你的餐桌前尽你开怀享用。
(二)并列分句:大句中被冒号、破折号、括号、引号分隔出来的并列分句有相对的独立性,中间可根据需要使用分号。
例: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认真的做值日:有的正在扫地;有的正在擦桌子;有的正在拖地。
(三)列举分项:分项列举各项如果是分句,自然可以用分号。在单句中冒号引出的并列短语用于分项列举,为了使分项的性质显得突出,也可以用分号分隔。
例: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
分号的作用
(1)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分句可以属于单重复句。
(2)分号用在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分句,或者是大句中的并列部分。
(3)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