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看待真语文

如何看待真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14 22:43:21

⑴ 如何看待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具有三个特点:1、注重情感熏陶感染与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与文本心心相印的认同,是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知识的融合、情感的共鸣)。2、注重语文教育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3、把握汉语言文字特点,注重语感与整体把握能力培养(学习方法上,强调实践、感悟,吸取母语教育研究的新成果)。《语文教育蓝皮书:中国语文教育发展报告(2020)》。指出,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具有以下五大特点:一是坚持先进课程理念的指导。“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在顶层设计层面对语文学科的课程码野功能和课程性质进行了调整与更新。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细化改革,并在语文教育实践中逐步推进理念的落实。二是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孰轻孰重,长久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此次语文课程改革基本上解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端,“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事实上代表着两者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学习中有内在联系,不能相互否定或相互取代,坚持二者的统一,才能真正培育丛模悄良好的语文素养。三是坚持突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实践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以“语文知识”为中心的传统学科体系,容易陷入静态的知识传授和以获取知识为目标的机械训练,教师单向的知识讲解难以使学生成为教育主体。“核心素养”与“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从根本上引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建立语文学习的情境,通过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与综合素质,真正实现从“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转变。四是坚持语文教育素质化导向。在新时代背景下,语文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渗渣育作用得到重视。语文课程目标的根本指向,就是培养具有完善人格和健全思维的人,培养知识与品德全面发展的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两个修养,即人文审美修养与思想品德修养,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是坚持语文教育信息化导向。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使用,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对信息技术同语文教育结合的探索,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研究领域。

⑵ 如何对待语文 作文 500字以上

如何对待语文 ( 1 ) 十多年来,每一次闻到油墨的芳香,每一次感受“语文”的温馨,我的心都会感到愉悦,思想都会得到升华,语文一直滋养着我的血脉和骨肉,滋养着我的灵魂和精神,也滋养着我的气质和品格。 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从造出汉字的仓颉,到一字千斤的米芾;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李白,到“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面对他们我永远是大海边上捡拾贝壳的一孩童,我永远是荒原里寻找瑰宝的一牧人。我情愿每天和太阳一同走向山野,饮朝露、浴轻风、浣溪流、听鸟鸣、俯山川、望月明,让心灵融入自然,让思绪平静祥和。用真诚、用情意、用良知去感悟生命的勃发向上,感悟生活的绚烂多姿,感悟人性的纯朴美好!我也情愿每天和语文一同走过讲坛,时而潇洒、时而浪漫、时而豪放、时而婉约、时而理智、时而抒怀。讲汉字的横平竖直,讲成语里的故事,讲想象夸张,讲阅读写作…… 面对浩瀚、广袤,面对博大、精深,面对通脱、顿悟,我时而有感于天空的美丽湛蓝,时而游弋于岁月的苍桑巨变,时谈运春而漫步在山野小径,时而徜徉在河边草滩。我想,只要我们善于用心去触摸自然、触摸生命、触摸生活,无论远山、绝崖、绿野、落木、秋波、小溪、银燕、素蕊,还是少侠仗剑、倩女娇羞、酒客狂饮、文人放歌、孤旅漂泊、合家欢愉、秋夜听雨、春日赏花,还是特洛亚战争、红军万里长征、世界和平的步伐、月亮上的足迹——语文都真诚地记录着人类脚印,悉心关照着宇宙变迁的神韵,永远承载着历史悲壮的歌喉。语文之妙,长歌短咏,气象万千,美不胜收。“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此情此景,我仿佛能听到语文铿锵的声浪,仿佛能看到语文英迈的浩气,仿佛能感到语文厚重的底蕴…… “师者也,有父之亲,有群之尊。”我常常仿佛以一个长者的身份向学生演绎着关于语文的事情,我深深懂得,语文,不只是认几个字,识几个词,说几句话,看几页书,写几篇文章。语文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情感、一种意志、一种态度;一种思想、一种方法、一种认识;一种精神、一种品德、一种修养;一种观念、一种感悟、一种智慧;一种过程、一种能力、一种品位。我以为,语文最关键的一个字是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能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大千风物,读历史沧桑,读日月匆匆,读生命无限,读人生苦短,读生活俚俗。好文章是从至纯至善含耐的心田流淌出的一股清泉,是从圣洁美丽的草原奔跑来的一只羔羊,是在现实与历史的旷野咏叹着的一个行者。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读有字书,却要识无字理。看来,我们读书的目的,也就是语文的目的,在于更多地提高人类的素养和生命的品位。我们要关爱人性的尊严,我们要关爱自然的本色,我们要关爱生活的情趣…… 语文,已融入我的血液,进入我的灵魂,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就悄塌是一个故事,一段箴言,一副良药……我将用一生去细细体味、慢慢感悟。 ( 2 ) “语文”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为:语言和文字。也就是说,语文,语文就是既要语言,又要文字,二者缺一不可。 先说说语言,我与语言的缘分还真不浅,从四年级开始,我便担任过学校晚会的主持人和各种活动主持人,演讲比赛也参加过不少。也就是从“呀呀学语”起,我便注定与语言结下不解之缘,小时候我认识卡片,便认了许多字,对我可有帮助了,我试着说卡片上的文字,我就是在一张张卡片的熏陶下,学会了讲话,上一、二年级时,刚好又碰上一个好老师,普通话特棒!所以我与语言之间则有了深厚的感情。 文字,不仅是会写,还要知道运用它来写出好文章。有一个成语叫做“出口成章”,可我刚接触文字时,并没有这么厉害,而只是毛皮而已,一年级写作文,要求水平不高,只要连贯即可,而我在爸爸的指导下,每次总能用上那一两个成语,因此,我的作文总是大拇指。这样我在文字的起步上很成功。可要做到“出口成章”还是不行的。在课外,我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和许多名着,积累了许许多多优美的词句,因此,我的作文有时也会让老师当范文在全班朗读,所以,文字与我之间便也有了深厚的感情。 我现在的语文水平还不高,但我与语文之间有着不可磨灭的感情。生活中处处需要语文,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语文更显重要,社会无处不充满着语文的气息。我与语文,语文与我,我们之间的关系非同小可,我立志做一位文学家,和语文之间的关系更长久一些。我喜爱语文,我一定要努力在语文上打好基础,学好语文,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⑶ 谈谈你对语文学习的看法和理解300字

《谈谈你对语文学习的看法》

语文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门学科,我也对语文有自己的看法。

韩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语文就是一门学习运用汉语的基础课程,它帮助我们理解汉语语言运用的规律,从而利用文字解决疑惑,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我们都得益于语文的学习,它培养我们的感性,增强我们对于情感的体验,可以说是一门不可或缺的人生的基础课。

我们每天都要用到语文,向别人介绍一样东西一件事情的时候就需要用语文来描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文。

语文是有趣的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经常看课外书从书中能学到语文写作方面的技巧与方法,让自己的作文能写的生动有趣或者感人.我感谢语文知识帮了我不少的忙,我学会许多成语也知道许多的语法知识,当自己写了一篇满意的作文时我就会很快乐,当我看别人写的很有趣的文章时,我也会跟着开心笑起来,语文用它独有的魅力在我们的生活无所不在。

语文又像我们的朋友,它能帮助我们很多事.当我们不开心时,我们可以通过语文宣泄我们的情感,当我们开心时,我也可以用语文把它记录下来.当有事想告诉远方的朋友时,我们可以通过语文写信写函表达我们意愿,当我们想了解以前的历史,可以通过古人留下的文字资料,来直接查阅来了解历史.语文真是我们好朋友。

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即使商场影院旅馆等到处都是用文字标记的标题和名字,让人更容易了解交流省去许多麻烦.语文是我们离不开的朋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方便。

⑷ 语文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或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是语言文字。

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而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

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4)如何看待真语文扩展阅读:

陈金海释“语文”:

《中国文学史》现当代各版本教材,都少不了“话本”这个词。“以中文系出身为主的语文老师们大概都知道“话本”是“旧时说书的人说唱时用的底稿”。老中国话本曾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明清两朝作兴的是“八股文”。

不知何时起,“话本”上的语言被叫作“白话”,“话本”上的文章和跟“话本”语言风格相同的文章有了“语体文”的名号,跟“文言文”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了。当代中国人都写“语体文”,不再之乎者也破承起束了。

我查过文言文家族的衰败史,其统治地位被语体文夺去,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是连续倒霉背运上百年的结果。

带头造反的康有为、梁启超,搞了次“新文体运动”,随后是一批无产者搞“‘五四’文化运动”,再后来,文言文的宝座在三十年代中后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大众化问题大讨论”中摇摇欲坠。

最后在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艺整风运动”中轰然倒塌。新中国之前,“语文”是“古今中国书面语言作品”——“语体文”和“文言文”——的“联合式简称”,是名词术语,是可以抽出“文章”之象的一个普遍概念。(引用自《陈金海:释“语文”》)

⑸ 真正的大语文是什么

大语文的真正精髓在哪里?什么是大语文学习的关键?知能教育首先提出的大语文学习格局,对大语文学习进行了概念突破和瓶颈突出。知能大语文格局,有,六个方面的细节要求。

一,语文是活的,有上下游环节的,就像水一样,只有既有上游有下游,这样才能够流动起来,才不是一潭死水,才有活力。语文不能仅仅围绕着课本,不能本本主义,应该把语文学大学强,比如说有的老师要懂歌剧,舞剧,戏剧,话剧,京剧,不代表这些老师是剧迷,而是要能够触类旁通,这样能够把语文讲得真正活起来,讲得生动起来,让孩子们产生兴趣。

二,语文是真的,大语文不是口号,不是宣传语,而是注重跟真实的社会、实际生活现实密切结合,很多的同学现在是没有社会的真实的生活,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把生活当中的情景融入到和孩子们的互动当中去,让孩子们能够带着思考。

三,语文是强的,所谓的强就是语文跟很多别的学科相比,它具有超强的一面,具有吸纳效应和辐射功能。知能教育老师们提出,大语文的格局,其实要能够跨学科的,能够融汇旁通,把别的学科当中的知识跟语文有机的融合,产生互通的效应,你比如说历史和地理,语文真的学的好的同学,一般历史和地理也都能够学得比较好。反之,历史地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又能够把这些相应的知识反哺给语文,这样能够把语文真正的学的强,既有时间感,又有空间感,从而增强语文学习的厚度、深度、理解度。

四,语文是一体化的。知能教育的老师们还提出,语文的学习不能仅仅把它分割成阅读理解或者作文,或者前面的基础知识,要能够互相之间统一起来,既有分工又有统一,能把一个字联想到一个典故,联系到一个历史,另外阅读上也要强调有深度阅读,精准理解,而不是停留在一个表面的认知,作文上,不是单纯的来写记叙文,议论文或者说明文,而是记叙当中要有议论,议论当中要有说明,能够把这些方面有机的组合起来,并且加上自己的观点,形成一个拳头组合的学习。

第五,语文是美的。语文的学习一定不能学成八股文。只有把语文的美感给挖掘出来,才能带动学生们的持久的兴趣,也只有把语文真正学成美好的感觉,这个孩子的语文的学习能力才是真正的强。大语文不是机械运动,不是喊几句口号,不是搞个文案搞个发布会找几个专家来站台给自己背书,而是充分发现语文的美,踏实钻研语文的美,用心做语文,一批有语文涵养的人专心做语文。

第六,语文不是慢功夫而是真功夫。有很多辅导的机构的老师们都在说,语文是慢功夫,要慢慢积累。语文当然是依靠积累,但是积累,不是单纯的积累一些知识点,而是积累持续的能力。这种积累不是背诵,更不是记忆,也不是一点点语文的内容堆积起来。知能教育的老师们对此深入分析说,大语文的学习在方法上要有深入的突破,有纵横联合,不能变成乌龟跑步,乌龟跑的再快,也是乌龟的速度。在方法上要真正的突破,其核心除了努力,还有能力。这需要老师对学生们的语文学习现状进行深入的剖析,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提升规划,而不能一味的慢慢来,时间越长越容易丧失学习的信心。只有相对比较快的让孩子们在语文学习当中找到成就感,找到自信,他能够把语文的学习变成他自己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才是看到了问题之所在,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之源头,是大语文的学习的必然要求,也是大语文老师的根本的担当。

知能教育的老师们特别强调大语文的学习,学好了之后对考试当然是一个利好,但是大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不仅仅是为了成绩,也跟成长密切挂钩的,一个人掌握了真正的大语文,也就具备了强大的人文素养和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他能够把大语文的学习能力,变成自己人生做大做强的一个促进,从而更好的成就自己的人生。

⑹ 如何理解语文的重要性

学习语文有什么好处
用户头如果你学习了语文,你就会发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心境,你就会明白语文给你带来的好处。
它会让你成为一个有内涵的人,会让你的眼界放的更远,会让你的眼里闪烁着知识的光芒。
这就是语文,可以给你带来愉悦,也可以通过小说文章给你带去精神的盛宴。
学习语文是很重要的,先不说我们是中国人,如果连自己国家的语文都学习不好,如何去强大国家。
并且,学习语文也可以丰富我们自己的经历,丰富我们自己的阅历。学会语文,别人所不知道的,你可以用语文的角度去为他解惑。
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希望我们都能学好语文,毕竟,语文是我们国家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去理解生活的沟通方式,是我们去描绘一个事物所必须用到的途径。
所以学习任何知识之前都必须先学语文,没有语文就没有通往其他知识领域的敲门砖,没有语文就没有其他任何书籍着作的产生。故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多大,不言而喻,不学好语文,在知识的海洋里则寸步难行。
10
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蛋白质a— 磷酸酶抑制剂 增加蛋白稳定性
适用于从生物体液或细胞培养液中快速、简便和特异地纯化单抗或多抗免疫球蛋白

wz-space.com广告
相关问题
学习语文对以后有什么作用?
语文不仅仅代表一门学科,而是个很广泛的说法,通过中文(字和言)表达的一切都能称为语文,生活在中国,离不开使用中文进行的听说读写,这就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最根本目的,即交...

2021-08-17

语文有什么作用
语文的作用有三个: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是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规律给语文学科的原则要求。典型化选材,时代使然...

2020-12-05

蛋白质粉的功效与作用
语文第一二三人称作用
面部线雕有啥副作用
维生素e的作用及功能
葡萄糖的作用
语文标题的作用
语文人称代词的作用
语文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为什么要学语文和数学有什么作用
学习语文的作用: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

2021-03-07

一年级下册语文阳光有什么作用?
其中二十二亿分之一的能量辐射到地球,成为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太阳每时每刻都在向地球传送着光和热,有了太阳光,地球迅老上的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叶子大多数...

2021-08-13

语文中代词有什么作用
代词:起代简族替、指示作用的词。有人称代词:我、我们,你、你们,您,他、他们。可以分为以下三小类:1、代替人或物名称的词叫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单数用“我”,复数用“我们...

2021-03-10

蛋白质粉的功效与作用
面部线雕有啥副作用
陈皮有啥作亩咐升用
语文第一二三人称作用
语文标题的作用
葡萄糖的作用
语文阅读标题都有什么作用?
归纳文章主旨(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3、文章的线索4、概括文章内容5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补充:示例:联系全文看,本文标题“一个美丽的错误”有什么作用?答案:使文...

2021-08-06

语文中宾语有什么作用?
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表示动作的对象或受体的词语就是宾语,如:我抽烟。烟是抽的对象,也就是这句话的宾语。我抽嘴巴。嘴巴就是宾语。宾语 往往表...

2021-08-16

语文倒装语序有什么作用?
为了强调、突出等词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

⑺ 黄厚江:什么是真语文

为什么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黄厚江

1978年,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中国大地掀起,这场大讨论带来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也带来了思想大解放的宝贵经验:用讨论的办法推进解放思想,人们畅所欲言,探讨问题,弄清是非,实现思想的解放。受此启发,本报于去年底今年初进行的真语文大讨论是为了在全国教育界、尤其是语文教育界探讨“什么是真语文”“语文课该怎么上”“语文课堂的主体是谁”等问题,试图通过对当下语文教学种种乱象排沙简金,以推进我国语文教育在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之下的健康发展。

“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词语反复,实则不然;因为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有些语文课上的并非是语文的内容,所以我们才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在《为什么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中认为,语文课不能充斥声色电光、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万象,这样的语文课不是语文课。要让语文课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让语文课回归语言的本质。由此,我们认为: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是真语文的核心。

本文是继2013年2月27日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真语文拒绝豪华包装》一文后的又一深入推进,是真语文大讨论的阶段性成果。希望全国语文教育同人进一步参与讨论,共同努力,廓清相关语文教育理念,找回语文课堂本真,探索语文教学真谛。

钱理群先生说:“改变语文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所谓改变教学方式就是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我不知道先生的言论是否和我多年的说法有关,但针对语文教学严重的异化现象,我们始终旗帜鲜明地倡导和实践本色语文教学。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形成了系统的语文教学主张和有效的实践操作机制。“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一直是本色语文最最核心的主张。《语言文字报》发起的“真语文”大讨论,是一场拨乱反正、探求语文教学本真规律的学术活动。在我们看来,“真语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那么,什么是“语文课”呢?或者说什么是“真语文”呢?我认为,它的基本要求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

以语言为核心

语文学科有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价值和个性特征。叶圣陶先生明确论述:“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语言运用本领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学习语言运用,母语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学习母语运用的能力,这应该没有争议。

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在一些语文课上,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语文;在很多语文课上,什么也没有,只有授课老师所看见的那个“语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由于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广泛性,很多人对语文课程的核心元素的认识是有偏差的;由于“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有人以为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由于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有人认为语文就是人文,人文就是语文;由于语文是“文化的一部分”,有人以为语文就是文化,文化就是语文;由于语文必须关注人的成长,有人以为语文就是教育,教育就是语文;由于语文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语言和思维总是紧密关联,有人以为语文就是思维,思维就是语文;由于语文对人的感情有着很大的影响,有人以为语文就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就是语文;由于文学是语文很重要的内容,有人以为语文就是文学,文学就是语文……

如果我们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语文课其实就是一对矛盾,即言和意的关系。读和听,是由言得意;写和说,是以言表意。当然,言和意之间也是一组共生关系,所以本色语文的教学机智主要就是共生教学法。若从课程的立场角度看,言应该是更为核心的因素。

什么是以语言为核心呢?即一切教学活动要充分体现语言元素,要紧紧围绕语言展开。具体表现为语言解读、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共生。即使有其他的教学安排,也必须是为这些语言活动服务的。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这里的“语言”或许应该是“言语”,或者是其他一个不同的表达。我们这里只是采用了大家比较习惯的表达,而没有对这个概念进行深入推敲。

以语文活动为主体

课堂教学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它是由一个个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组成的。事实上,现在很多的语文课堂不是由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组成的,而是内容的堆积、问答的罗列、形式的呈现、概念的演绎和结论的传递,甚至就是一个个题目和一个个答案组成的一堂课。从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由语文活动组成。

什么是语文活动呢?首先应该是语文的活动,而不是其他的活动。语文的活动,就应该是以语言为核心的活动,听说读写应该是基本形式,但很多语文课却把大量时间花在其他活动上。比如教学《晋祠》就通过视频参观晋祠这处名胜,教学《木兰诗》就欣赏美国电影《花木兰》,教学《北京胡同》就成了北京风情展,就成了北京胡同、上海弄堂、苏州小巷的大荟萃,教学《五人墓碑记》,还要让学生表演毛一鹭抓人的现场情景……对上述现象,批评者不少,这里不再多说。很显然,这些做法都不是语文的活动,或者主要不是语文的活动。

其次,语文的活动一定要“动”。有些课,看起来都是围绕语言展开的,但却是静止的,是僵死不“动”的。既没有教的动,也没有学的动。可以说,告诉式、问答式、陈列式、概念式、练习式和结论式仍然是语文课堂比较普遍的现象。

所谓动,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即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运用要有具体明确的要求。我们常常看到有些课堂上,教师的确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概括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可是怎么说怎么概括,全不清楚。结果学生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爱怎么概括就怎么概括。这有什么教学价值呢?这就不算是语文的活动。

所谓动,还要体现学习的过程,尤其要体现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体验、自己思考、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完善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有些课堂一问就答,一答就对,一呼百应,这就是没有过程。过程要有层次性和阶段性,过程要经历曲折和失败,过程要体现学生思考。在和老师们谈什么是学生主体时,我们说学生主体很简单,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教学,就是学生的事让学生自己做,就是让学生做该做的事,让学生做能做的事,包括做失败的事,这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活动。我们看到有些老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找答案。找到答案,万事大吉。不注重过程,不需要过程,更不关注过程,这就不是学习活动。

所谓动,还指教师的动。尽管我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经历,但并不否定教师的主体作用。所以,对于教学主体问题,我们一直主张语文教学(甚至包括所有学科)是双主体。我们经常说,教师上课,不是领导布置工作任务,而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周密的考虑,而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能够发挥教师的角色作用。所以,从教师的角度看,学习活动就是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发挥自己的作用。除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提出具体合理的要求,还要对学习过程做出及时中肯的评价和具体有效的指导,提供及时的帮助,带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所以,语文学习活动既不是给学生一个知识的结论,也绝不是搞一个看起来轰轰烈烈的学习形式,而是学生和教师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都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行为和教学行为。

最后,语文的学习活动一定要活。所谓活,首先是活动形式有一定的原创性。这里的原创,就是强调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组织活动,而不是机械的公式化的程式化流程,更不是照搬别人的活动。我们有些老师喜欢照搬所谓名师的做法,喜欢模仿公开课、获奖课的做法,结果常常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有些老师总希望语文教学能有一个或者几个模式。这是对语文教学的特点缺少认识。任何教学活动只有针对特定的教学情境才会呈现出它的效果。生硬模仿、生搬硬套、死套模式都不是真正的学习活动。

所谓活,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活动欲望。这就要求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展示语文学科的特点和魅力,还要求语文学习活动具有必需的活动空间。比如,问题探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但有些只是简单的“有没有”或者“是不是”,就使问题失去了活力,甚至有些问题的提问就暗示了答案,更失去了讨论的价值。钱梦龙先生多年之前批评过的“白求恩同志是哪个国家的人?不远多少里来到中国?他来中国为了干什么?”之类的问题,还是常常看到。有些分组讨论的探究问题,只要看看课文,答案就显而易见而且没有多元解读的可能,甚至就是到课文里找几个句子。那样的分组讨论,只能是装模作样。近年来,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活动受到了大家的重视。但很多语言活动,只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转述或叙述,缺少活动空间,更没有语言活动的张力。狭小的思维空间,僵化呆板的活动形式,并不能真正给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带来活力。

理想的语文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应该具有共生性,即具有现场的再生性,学习资源和活动形式都在活动中不断丰富。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生。理想的学习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激活的过程,在互相激活中使学习不断深入。更为普遍的应该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激活。完成学习活动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互相激发兴趣、互相激活思想、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学习的内容也因此而丰富,学习的过程也因此而丰厚。二是言与意的共生。无论是读还是写,成功的学习活动,可以通过语言的活动而丰富深化对意的理解,通过对意的理解而加深对语言的品味,丰富对语言的感受,丰厚对语言的积累。

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

我们倡导的本色语文,主张“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但绝不是狭隘的语文观,并不是简单地立足语文教语文,而是以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素养提高为根本追求。

从不同角度,可以将语文课分出不同的境界。我们认为,从语文教学内容的角度,可以把语文课分成三个境界:一是语文课上只有语文,紧盯着语文教语文,看看是语文,想想还是语文,除了语文就是语文,几乎是非语文勿视,非语文勿听。这是语文课的一般境界。语文课上什么都有,声色电光、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万象,要什么有什么,就是找不到语文的活动。这是语文课的最差境界。我们心目中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看看什么都有,想想都是语文,应有尽有,一切又都为了语文,一切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毫无疑问,抱着狭隘的语文观是教不好语文的,也是学不好语文的。但这看似相似的最差境界和最高境界是很容易混淆的。就像文言文教学,有人把读参考书的译文混同于功力深厚的串讲一样。都是“看山是山”,一是未悟,一是参透。

所谓的“看看什么都有,想想都是语文”,从相对宏观的角度看,就是处理好语文和非语文的关系,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试和素养的关系,人文与工具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读书和做人的关系,核心内容和拓展延伸的关系等等。从课堂教学内在因素的角度看,则主要是言和意的关系,读与写的关系,听与说的关系,听说和读写的关系,听说读写和思的关系,听说读写思和语言的关系,以及教与学的关系等等。能和谐地、恰到好处地处理这些关系,语文课就是高境界,必然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如果刻意夸大其中一点,就会使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种畸形的、异化的、甚至是非真实的状态。

如果我们套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认识这个问题,所谓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或者所谓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语文课中得到学科化的体现。有知识学习,有知识积累,能给学生该学的语文知识,能给学生有用的语文知识,能够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为语文素养的培养服务,能够用正确的知识观进行语文知识教学;有明确具体的语文能力训练,有语文能力训练的合适形式和适当方式;更主要的是,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学生自己的阅读、有自己的写作、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积累了语文学习的经验,悟出了语文学习的特点,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而且在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丰富了情感世界,提高了思想认识能力,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确立了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我想,这也就是提高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以上是我们对本色语文,也是我们认为真语文“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这一基本主张的阐述。当然,还有许多内涵,因为在其他文章中多有涉及,这里就不再重复。

⑻ 真语文观是谁提出的

真语文观是叶圣陶提出的。
叶圣陶先生之语文观
语文被确定为中学教学的课程,历时百年。如今,新课程改革已进入沉思和反思、提高的阶段。回顾那些走过来的路程,对照教育教学的经典思想,我们还有多少思考和行动是真正在践行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味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我们是否该深思很多的问题,是否该改进我们很多的思想和行为呢?
叶圣陶之语文观
1.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全国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从西方引进,只有语文一科,教授内容仍是文言文,称为“国文”。五四运动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冲击,小学将国文改称为国语,侧重学习白话文,中学仍称国文,以学习文言文为重点。
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丐尊二人提出“语文”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中止。
1949年6月,当时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着手研究通用教材,叶圣陶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为中小学母语课程通用名称。
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中小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起草工作,并编撰《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后改称《教学大纲》)。《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始用“语文”一名。叶圣陶曾解释说:“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仁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1919年,叶圣陶即提出“教材工具说”:“我常想我们做教师的,从良心的觉悟,也想叫学生做个正正当当的人。然而叫学生认识人生真价的工具——教科用物的制造,都是凭几位编辑先生高兴或不高兴的时候随意杂凑的。这究竟是实用的工具吗?”1940年之后,叶圣陶在多种场合,阐述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教本不是教学终点的观点,他认为:“文字的课本之外还有非文字的课本,非文字的课本罗列在我们周围,随时可以取来利用,利用得适当,比较利用文字的课本更为有效。”
叶圣陶的“教材例子说”强调,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而不是教材。教材只是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与写作习惯的一个例子,一个工具,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应该教材为客,学生为主。
叶圣陶这一观点表现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和对语文学习规律的充分尊重。

阅读全文

与如何看待真语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9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6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3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66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6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1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0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9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2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47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