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展示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展示

发布时间:2023-08-15 20:54:51

1. 如何打造小学语文有效课堂

导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从教师的素养上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着、感动着、快乐着、收获着;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形成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呢?下面为大家介绍。

如何打造小学语文有效课堂

一、深入钻研课本 把握教学重难点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过度重视游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未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研究,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针对这一教学问题,教学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

(一)备教材

进行仔细的备课是教师开展有效课堂的基础。教师在备课阶段,先通读课文,对文章中教难理解的句子作标记,再根据相关的教学资料,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读文中的中心思想。教师在备课阶段,应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备课。这一方式,不仅能够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还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对小学二年级《金色的草地》进行备课时,对较难的字、词、句作好标记,并将其具体的教学方式写入教案中。此外,蒲公英变化的相关语句标记出来。将文中重点含义的语句的解释标记在句子旁边,避免了漏讲的现象。

(二)备学生

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文化程度存在差异,教师在备课阶段,应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备课。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中的《白鹅》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备课阶段,对白鹅“左顾右盼”“一丝不苟”等形态标记出来,上课时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出描写白鹅的形态、动作的句子,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的兴趣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游戏的阶段,上课期间容易分散注意力,降低教学效率。对此,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置身于情境之中,达到增加学生求知欲望的目的。开展有效课堂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一)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此外,教师鼓励回答问题的学生,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优化课堂提问

由于语文课堂具有丰富性、生动性的特点,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基于课本进行适当提问,保证问题的价值性。此外,还应将提问的次数要适量,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同时,教师还应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情境,把握问题难易程度,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先通过创设游戏场景、对比观察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查阅资料、小组交流的模式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逻辑分析能力,还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三、巧用电教媒体, 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步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中。由于语文课本中的人物、事件等都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导致学生无法融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片、文字等为一体,通过情境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减少板书时间,让教师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增加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鸟的天堂》,很多学生无法根据“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想象出榕树之大、鸟数量之多,从而很难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针对这一教学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榕树以及群鸟飞翔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与喜爱。课堂结束前,向学生展示目前“鸟的天堂”中鸟的数量、种类大幅减少的画面,号召学生保护环境。

四、开展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合作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技能。但是很多教师并未认识到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在实际教学中,通常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这一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无法真正实现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开展合作教学:第一,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任务开展合作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达到加强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目的。第二,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协作。受到教育程度的影响,学生看待问题时,存在极大的片面性。因此,开展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五、结束语

现阶段,高效课堂逐渐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师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2.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应该如何打造

导语: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高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是只有更高,没有最高,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对立面;“高效”很难用一把标尺衡量。高效课堂是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高效”课堂是我们的教育理想。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正确的教学内容、有力的教学方法完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提高、母语情感的熏陶和语文人生的展开。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应该如何打造

一、教师要做到

1、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为提高教学效率作精心准备

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单就每节课在上课之前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学各个环节,教师、教材、媒介、学生有个精细的设计,包括在反思中遗留问题的讲解都应考虑在内。既对实现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落实有一个先期的预设保证。

2、教师必须要有很强的课堂驶驭能力

因为这是课堂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3、教师要会适当使用激励机制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工作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事实表明,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补差工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4、教师要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情景及微观世界的动画等,能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拓展了教学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和改善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学生要做到

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尝试探索、自学等是学生课堂高效率学习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学生大量的自主性学习面前,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就凸显出来。教师要对学生作以下要求,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2、课堂学习习惯

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要端座在凳子上,起立时要站直;听课时目视老师,重点内容课本上有的要勾画,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老师板书时要目视黑板;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书写时要认真,书写解答过程要规范,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要集中精力紧紧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用心学习。

3、课后巩固的习惯

巩固的主要任务是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使知识融汇贯通。同时还要通过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真正成为自己知识链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三、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是教师和学生合力的结果

1、要有正确的学习目标

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既要考虑班内差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中等生及优等生的提高。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两级分离。所以,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学习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日日清的拓展题中做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2、课堂环节要设计合理

就语文课来说,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两个导学、互动策略、展示方案”的模式。第一个导学,让学生自主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再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二导学,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

3、教学活动要灵活调控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们不是倍受关注的亮点,应该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要努力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

3.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 1: 生活展现 2: 实物演示 3: 图画再现 4: 音乐,声响渲染 5: 表演体会

为什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特别提出创设教学情境呢?这得谈一谈我们现在这些6—12岁的孩子的阅读现状。
现在,电子产品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尤其快,我们的小学生除了网上电子游戏、动漫,还有许多类似于《老夫子》之类的图画书,他们一个人可以看很长时间,凝神专注,不需大人引导,却很容易达到上瘾程度,可是去读积极健康的文字书,却不容易读进去。这种情况,男孩居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也认识许多特别爱读书的孩子,女孩偏多,男孩也有。有个叫刘滢的小姑娘,才上一年级,便看上了大部头的没有拼音的文字书。中午,教室门还没开,她就背靠着墙,坐在走廊上看书,下课也看,别的孩子就在她的周围撒野似的疯着玩,她却如入无人之境,沉浸在文字描写的情境之中。一个叫刘嘉怡的小姑娘,虽说只有七岁,却像大孩子一样可以安神地读半天的文字书,格外享受似的。有一次,她对我说:“今天读张海迪的故事,我都流泪了,我的嘴都发抖了,真是太感人了。”我们不禁感叹,这些爱读书的孩子年龄不大,可已经享受到了与文字交流的快乐,享受文字描述给他们带来的丰富的联想、神奇的想象。他们那么有灵性,对身边的事物那么敏感,他们喜爱读大量的文字书,完成语文学习显得轻松愉快,出口成章,优雅知性,与那些读《老夫子》之类上瘾的孩子大不一样。
同样是爱看,如痴如醉,为什么读书带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呢?
韩国推广阅读的南美英博士举过一个例子,我觉得很有意思。“将军身中一箭,发出震天的叫声,好像大树轰然倒下。”这样一句话,在漫画书里只剩下了“咚”这样一个拟声词,而就在这文字和漫画之间,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看漫画,不喜欢读文字,因为读那些文字,他们想象不到那个画面,进入不了那个情境,更体会不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倾向,不会体验文字里的东西。如果这些孩子读文字时能够想象、体验,“将军身中一箭,发出震天的叫声,好像大树轰然倒下” ,那该是多么惊心动魄的一个场面啊!
久而久之,那些迷恋于电脑游戏、图画书之类的孩子,对形象、对场景、对情感的体验能力会越来越弱,以致于不喜欢读文字书,读不起劲儿来。即便是读,也是一种迸字似的读,看悲伤的场面不流泪,看幽默的细节不展颜……从来就享受不到文字阅读真正乐趣。
作为小学里的语文老师,面对6—12岁处于起步开始学习读书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在小学六年里,引导孩子们喜欢阅读文字,会阅读文字,从而享受到阅读文字那种宁静中边读边思的快乐呢?无疑,创设情境教学是我们的必经之路。为什么呢?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去创设情境教学是有科学道理的。
1、 因为咱们人的大脑特点。咱们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的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一般,咱们老师的分析、讲解,学生的写字、阅读、组词等书面的单项训练,以及机械的背诵,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情感的大脑左半球的活动。
如果我们想办法在课堂需要的地方创设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实物、图画、表演、语言描述等方法,来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者是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感受时,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开始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开始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这样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可以获得比一般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因为儿童认识世界的规律。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思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也就是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
卢梭也说过:“进入人类理性的所有一切东西,都是通过感觉实现的。”感觉
又是通过感官来获得的。儿童的感官,可塑性极大,在这个时期,我们根据文字,借助音乐、图画、表演等方法,来直观地作用于儿童的感官,引导学生或听,或看,或操作,儿童的视觉、听觉、运动觉就在这种不断的有指导的兴奋中日益敏锐、完善起来。他们的眼睛会特别亮,耳朵会特别灵,感官、感觉的训练,使儿童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这就拓展了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通道,并且成为他们思维、想象、创造的重要基础。相反,这个时期,如果我们不去着意训练,儿童的感觉就会变得迟钝,而感官的迟钝必然会成为儿童提高直觉、提高悟性的一大障碍。
这样的训练,仅靠音乐、美术、体育等术科的训练是不够的,我们小学语文也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在课堂中根据语言文字去创设情境教学,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获得从形象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课堂中去创设情境教学呢?我想主要是四处设置,七大方法。四处设置为:情境中导入、情境中体验、情境中提升、情境拓展,七大方法为:生活展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与声响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以及阅读体验情境。这些方法的运用,我们一般根据课文内容的所需,有选择地运用到四大设置之处。
一、情境中导入。
一般来说,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我们在学习新课之前,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课堂之中。归纳一下,也有几种做法。
1、出示实物,在观察中引发思考,使孩子们因探索而要学习。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14课《邮票齿孔的故事》。
我们可以同时展示两张不同的邮票,引导学生观察。“你们看了这两枚邮票有什么发现?”一枚边缘无齿孔,另一枚边缘有整齐的齿孔。这时能引发学生什么思考呢?“这两枚邮票为什么一枚有齿孔而一枚没有呢?”为了引发更深层的思考,我们可以继续展示:这是一大张边缘无齿孔的邮票,人们要用时得找来剪刀,用一枚便裁剪一枚,难免裁剪得不整齐。后来,一枚枚邮票的边缘多了一圈均匀的齿孔,用时,只需用手沿着齿孔轻轻一撕,就能整齐地撕下一枚一枚的邮票了。介绍到这,同学们是不是有问题想问呢?于是学生想知道:“邮票的齿孔是谁想出来的?他是怎样想到这个办法的呢?”行,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14课《邮票齿孔的故事》。学生便带着探索的欲望开始愉快而主动的自由朗读。
2、触及孩子的情绪领域,唤起孩子心灵的共鸣,使孩子因情感的驱动而要学习。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课《窃读记》。
这是一篇非常平实的课文,没有跌宕的情景,没有华丽的描写,但平实中蕴含着渴望读书的切切真情,就像一位和善的人忆着童年向我们娓娓道来。如何引导孩子们走进《窃读记》呢?“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想给大家唱一首歌,这首歌大家可能听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放野鸭子合唱)老师唱着唱着,引发了学生的回忆,也纷纷跟着唱,逐渐有一种悠扬、怀念的感觉。“同学们,每当我听到这首《送别》,我就回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城南旧事》,里边有个小姑娘叫小英子,小学毕业典礼的时候,小英子和同学们就是唱着这首歌告别老师和小学生活的。《城南旧事》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作者就是我要给同学介绍的林海音。”出示林海音照片及简介:“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小学至大学在北京读书,后回台湾从事编辑、教师和写作工作,共出版《城南旧事》《冬青树》《林海音童话集》等86部作品。我们将在小学和初中读到她的散文《窃读记》《冬阳·童年·骆驼队》《爸爸的花儿落了》等。林海音之所以能成为这样着名的作家,离不开她小时候对读书的酷爱。这节课我们要走进林海音童年生活的回忆《窃读记》。”孩子们在悠扬、怀念的感觉之后,又产生了对作家林海音的敬佩,于是会萌生对林海音童年生活进一步了解的兴趣。于是,情感萌生动机,便愉快地跟着老师走进文字。
3、联系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使学生因贴近生活形成关注而要学。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6课《充气雨衣》。
出示图片,“同学们,下雨了,许多人穿雨衣出行,旅游,上班,上学,划船……我们班哪些同学下雨天也是穿雨衣出行?能说说穿雨衣的方便之处吗?”(可以遮住背上的书包不被雨水淋湿;轻便,比打雨伞方便,可以腾出手来干别的……)“有没有同学感觉到穿雨衣也有让人烦恼的地方呢?”(有不少同学说穿雨衣的时候,雨水会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被风一吹,冷极了。)“我们有什么办法来改进一下,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我们一起来学习16课《充气雨衣》。”
4、 描绘画面,呈现形象,产生美感,是孩子因爱美而要学。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课《槐乡的孩子》。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的家乡在哪儿吗?我的家乡在湖北省潜江市总口农
场。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那儿度过的。每到五月夏季来临的时候,路边、沟边的许多槐树便开花了,树上像铺了雪,成串的槐花散发出幽幽的淡香,深深地吸一口气,那清淡的香气使人心旷神怡。一场大雨下过,洁白的槐花瓣撒落一地,跟下过雪似的,小沟里也漂浮着一层夹杂着绿叶的白花,偶尔会有青蛙呱呱地叫着,顶着一头白花瓣从水波里钻出来,爬上岸去。小伙伴们也不闲着,年龄大的将镰刀捆扎在竹篙的顶端,把一串串槐花勾下来,这时,地上的槐花散落一片,槐花的清香也弥散开去。年龄小的也不闲着,他们翘着屁股忙着把地上的槐花捡进竹篮里。待竹篮满了,便提回家去让妈妈和上面粉,撒上盐和油,蒸着吃。这蒸槐花香而不腻,小伙伴们可喜欢吃了。听说有个地方比我的家乡槐树要多,人们称它槐乡,那里有令人稀罕的红槐花。那儿的槐花何时开?那儿的孩子也忙着采槐花吗?采回的槐花仅仅也是蒸着吃吗?我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请自由朗读第4课《槐乡的孩子》。”老师对童年生活回忆和描绘,让孩子们有一种美感和向往,因此急于拜读。
5、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孩子因好奇而学习。
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17课《小壁虎借尾巴》。
先板书“小壁虎” ,问:“同学们见过小壁虎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零星介绍之后,出示几幅小壁虎的图片,老师简单介绍:“壁虎,外貌像蜥蜴,对人完全无害,全世界有750种。他们头大个小,足趾大都伸展且有吸盘,喜欢夜里爬在墙上静候蚊蝇,尾巴有的尖长,有的短钝,有的是球形。”介绍到此,添加“借尾巴”,读课题,有什么疑问?(小壁虎不是有尾巴吗,为什么还要借尾巴呢?向谁借?)“我跟大家一样好奇,我们来读课文吧。”
二、情境中体验。
我们运用一些情境导入的办法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如果后面的教学过程单一刻板,孩子们会因失望而使已形成的动机弱化,以至消失。因此,我们将他们带入了课堂情境之后,接下来就得想办法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根据内容的需要,使我们创设的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情境,往课堂深处发展,有意识地把孩子们一步步地带入课文描写的相关情境,让孩子们有一种感觉,“我即在情境之中” ,使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孩子们面前,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场景让孩子们涉足其中,仿佛进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优化的情境将孩子们吸纳其中,产生热烈的情绪,更愉快轻松地去体验、感受和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情节发展的特点,我们一般可采取以下七个方法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
1、 生活展现情境。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
察的对象,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9课《日月潭》第四自然段。
“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这句话描写了日月潭下雨时候的朦胧美,而对于7—8岁的二年级同学来说,很难真切地感受到这种美,即便是有所感觉,也是一种非常笼统的感觉,至于“朦胧”“像童话中的仙境” ,他们不可能有真切的感受。正好上这一课的时候是春雨绵绵的三月,我们的学校在东湖边。一天早读课,细雨濛濛,我和副班主任带着我们班的同学来到东湖边的放鹰台上,指点着孩子们朝东方的湖面上看去。逐渐启发:
“想一想,下雨天与晴天看东胡景色有什么不一样?”
小孩们边看边说:“湖上笼罩了一层雾。”“远处的磨山被雾遮住了,只看得到山的影子。”
老师描述归纳:“因为有雾,我们看不清山上的朱碑亭,只看得到山的影子,这就叫‘朦胧’。”
进一步引导:“今天天公施了魔法,给东湖披了一层轻纱,晴天的一些景物都变了,它们都变成了什么呢?边看边想。”
学生七嘴八舌:“远处的湖堤变成了卧在湖里的龙。”“湖面上的小木船隐隐约约,像露出水面的鱼背。”“划动的皮划艇也像鱼,像一条条游动的大鱼。”“磨山就像一尊巨大的弥勒佛像,正欣赏着眼前的美景。”
“你们现在有什么感觉吗?”
“我感觉好美!”“我感觉好静!”“我感觉这就像仙境一般!”
老师再归纳提炼一下:“这仙境里卧着龙,游着鱼,弥勒佛开心地欣赏着,这真像童话中的仙境!”
就这样,同学们一步步地感受到了“朦胧” ,感受到了“童话中的仙境” 。回到课堂来读《日月潭》,“这段描写你想怎么读?”孩子们有了感觉,纷纷举手,一个一个读得有自己的味。“你为什么这样读呢?”“‘朦胧’是模糊看不清,得仔细看才行,所以要慢一点。我读的时候在想,日月潭下雨的时候有雾遮住,周围的景色会变成什么呢?变成了鱼?也有龙和佛吗?我特别想知道,所以我有点激动。”瞧,我们把孩子带到景色中去,引导他们去看去想,把生动的景象与抽象的词语相对应地联系起来,让孩子们通过对景象的感觉迁移到对文字的理解和情感上,他再读的就不是文字,而是文字后面的景和情,这该多好!
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课《爬山虎的脚》第四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读到这个自然段,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爬山虎的脚巴住墙的时候,为什么细丝要由直变弯呢?”我们成年人阅读能力强,联系生活实际和后一句“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可以明白,细丝由直变弯是为了更牢地巴住墙,然后将嫩茎往上拉一把。可是如何引导学生去弄懂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请学生走进生活,注意观察和思考:当你走在较滑的地方,你的脚趾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体验和思考,他们会弄明白:走在较滑的地方,我们的脚趾会本能地弯曲起来,想抓住地面,好稳固地往前走,不摔跤。爬山虎的脚巴住墙的时候,细丝为什么会变弯曲呢?由此及彼,孩子们就容易明白:爬山虎的脚巴住墙的时候,细丝变弯也是为了牢牢地巴住墙,好把嫩茎往上拉一把。于是学生就真切地感受到:“爬山虎真聪明。”“作者观察很有耐心,也很仔细。”
我们把孩子带入生活,生活中的万事万物能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无穷的信息和灵性,所以,我们从一年级的语文学习开始,就应该引导我们六岁的孩子学会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
再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30课《棉花姑娘》,课后作业有一题填空题:碧绿碧绿的( ),雪白雪白的( )。刚开始,大多数同学走不出课文或者走出课文只到室外,他们填的是:碧绿碧绿的(树叶),碧绿碧绿的(草地),雪白雪白的(墙壁),雪白雪白的(棉花),思路打不开。如果我们引导孩子走进超市、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许许多多的景和物引入眼帘,他们的眼界打开了,他们便能惊喜而又轻松地写出许多新颖的词语搭配来呈送给老师,雪白雪白的(大米),雪白雪白的(婚纱),雪白雪白的(汤圆),雪白雪白的(椰子肉),雪白雪白的(莎摩耶),碧绿碧绿的(油麦菜),碧绿碧绿的(花瓶),碧绿碧绿的(长裙),碧绿碧绿的(小飞虫),碧绿碧绿的(翡翠手镯)……
可见,社会、生活、大自然是多么丰富充盈的大课堂,把我们的孩子带到这个大课堂去,它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才思泉涌的灵感,让他们的语言充满生命的气息。所以,创设情境教学首先应青睐于我们身边的生活世界。
2、 实物演示情境。
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相应的背景。通过背景,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课《鲸》第六自然段:“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它们通常会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
老师画出几头鲸,画一张大海为背景,别忘了画点岩石之类,鲸是怎样睡觉的呢?让学生根据课文里的描写来动手摆一摆。几个学生边摆边思考讨论:“头朝里,尾巴向外,遇到危险便于疏散。”“应靠近岩石一点,这避风浪。”“你觉得这避风浪,渔船也会在这儿避风浪,可能并不安全,离岩石远一点是不是安全些。”给了大海中的一处岩石,丰富点背景,的确便于学生把眼界打开一些,针对“它们通常会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这句话展开观察和思考。运用这些物体,给学生创设一点情境,引导学生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对这段文字的描写,学生轻松理解鲸睡觉的特点,感受鲸的智慧,印象深刻。
再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课《灰雀》1—2地然段: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
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一张白纸,衬出雪天,三只灰雀停在公园里那棵高大的白桦树上,给白皑皑
的雪天带来了生机。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这时,列宁是怎样的心情?我们会有怎样的感觉?小男孩当时看见列宁在周围的树林里找遍了,猜测那鸟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我们这么一显示,读者就很容易感受到,小男孩那种愧疚,以至于后来把鸟放回来。学生看到这种情境,就很容易产生与小男孩内疚、列宁对鸟的喜爱、鸟不见了的焦急与担心一种共鸣,情境就暗示给了孩子们很多内涵。孩子们带着这些共鸣走进文字的描写,这些汉字在孩子眼里就被赋予了情和景,赋予了画面,朗读和领悟便变得轻松和愉快。
所以,有一个叫A·比耐的实验证明,在儿童身上天然存在着接受暗示的能力,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出示这些事物,鸟的一走一来,实物给孩子们带的感觉,就暗示给孩子们许多的东西,以至于后面小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列宁自言自语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小男孩由逮鸟到不好意思、愧疚、自觉放鸟的内心活动,学生便轻松理解和领悟。
有时候,用实物创设情境,给人一种真切地体验,从而能产生与课文中人物一致的内心共鸣,心在其中,读文便有了许多真情实感。
3、 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
形象化。除了课文插图、挂图,我觉得剪贴画、简笔画也是最形象、方便的再现课文情境的方法。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课《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样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这段文字我们如果用简笔画来画一画,看谁画得与课文里写的一样。首先选笔的颜色,再一句一句地边读边思考着画。画好了,展示一下,评一评,看谁画得与课文里写的一样?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孩子们很准确地认识了爬山虎的脚,同时深刻地感受到:读书得一句一句仔细读,最好能在脑海里形成画面,感受到作者的观察仔细,描写准确。
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课《爬山虎的脚》第四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为了让学生更明白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我们抓住“一脚一脚”这个词语来感受。提出一个问题:“‘一脚一脚’在这儿能换成‘一步一步’吗?”有的学生经过思考交流,可以明白不能换词的原因,可也有同学模糊不清,那么这个时候,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边画边描述:“‘一步一步’始终是两只脚一前一后交替着向前移动,而爬山虎往上爬时,是先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往上爬,就必须再长出一只新的脚来,再巴住墙。爬山虎要不断地往上爬,就得不断地长出新的脚来巴住墙。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所以,在这儿,‘一脚一脚’不能换成‘一步一步’。 ”这么一画,很直观地让学生感悟到:爬山虎真神奇,作者用词也很准确,作者的观察尤其耐心仔细。
再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31课《回声》,什么是回声?第6自然段青蛙妈妈说得很清楚了。
青蛙妈妈说:“孩子,你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你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这样,你就听到自己的声音啦。”
可是,对于二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说,可以读正确,读流利,不见得读明白,以至于能形象地在脑海中呈现出画面,那么老师边扮演青蛙妈妈,边描绘回声形成的情形,便可直观形象地将什么是回声演示给孩子们。这时,孩子们也会像小青蛙一样,高兴起来:“老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呀!”
用简笔画再现文字描写的情形,简单随意,也能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用起来很方便。
4、 音乐、声响渲染情境。
音乐、声响是一种微妙的语言。它们用丰富的美感、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
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9课《两只鸟蛋》 :
9、两只鸟蛋
我从树杈上取下两只鸟蛋,
小小的鸟蛋凉凉的,
拿在手上真好玩。

妈妈看见了,说:
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
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

我小心地捧着鸟蛋,
连忙走到树边,
轻轻地把鸟蛋送还。

我仿佛听见鸟儿的欢唱,
抬起头来,
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

4.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技巧

导语:新课程提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技巧

1.精心备课,让课堂更精彩

精心备课(包括编写导学案),能使我们收获课堂的精彩。作为教师,需要而且一定要做到精心准备好每节课, 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像情景的创设、寻找新知识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切入点、如何设计学生课堂展示环节、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等都需要教师课前精心策划。

2.学生预习,增强课堂实效性

预习,历来是巩固、提高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步骤;预习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知识,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说,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要运用自己的心力,去尝试了解新的学习对象。每上一节新课之前,我会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学习要求进行预习,并让学生尝试着利用预习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两个简单的问题。当然解决的过程也许不会那么顺畅,而这正好让教师课前了解到学生学习新知的瓶颈究竟在哪里,从而真正使教师的"讲"成为学生的所需。这样的"讲"当然也就会更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要灵活教学方法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3.1 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2 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每个小组可以讨论不同的问题,然后大家评价;也可以先同桌之间讨论各自提出的问题,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扩大到四人小组或全班,师生共同参与,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为高效课堂提供有效的手段,以便印象更为深刻。

3.3 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所以,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设问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

3.4 课堂练习巩固拓展。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4.鼓励教育为本,体验成功之喜悦

我曾在一本教学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评价,应该是一束赏识学生的灵光,充满关爱和呵护,真诚地赏识每位学生的点滴进步,真诚地呵护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育界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育评价更要以人为本。如,对待优生的评价是"你平时的朗读挺好的,今天可能是准备不充分,以后要多努力。"对待差生的评价是"你的进步真大,声音比以前更响亮,希望你继续努力,以后会读得更好。"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看看哪个学生发言最踊跃,哪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最有水平,为发言的同学鼓掌、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评价学生。这种激励性的评价,既舒展了学生的心灵,又培养了合作竞争的意识。

总而言之,充满人情味的课堂将会给我们语文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只要我们不断地创新,高效课堂一定能够达到。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项快乐的活动,这样的语文课堂将永远充满活力。

5. 如何打造出小学语文的有效课堂

导语:新课程实行以来,教学课堂的目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这就更加强烈地要求教师要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过于看重知识技巧的掌握,使得学生根本找不到学习语文的魅力,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逐渐打造愉快有效的语文课堂。

如何打造出小学语文的有效课堂

一、插上想象的翅膀,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知识经验缺乏,思想比较单一,再加上他们身处农村,见到的新鲜事物较少,基本上都是依靠电视来了解外边的世界,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创设有趣的情境,诱发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通常都是由教师主宰,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是被动的学习,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思维的空间里自由地想象。

例如:在学习《女娲补天》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大意,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在授课的时候,我给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首先,我带领学生熟悉文章,之后,引导其发挥想象,对故事进行扩写,让学生想象一下女娲补天之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境。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在这个扩写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为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逐步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我们要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逐步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例如:在学习《七颗钻石》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爱心”的神奇力量,学会关爱他人,成为能献出爱心的人。在授课的时候,我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姑娘很渴。②是什么使水罐里跳出了钻石?③小姑娘的水罐在哪几种情况下展示了它的神奇?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解答上述问题时,学生就能真正懂得本节课的中心思想,进而在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过程中,学生的素质也会得到提高。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使抽象知识形象化

多媒体教育技术飞速发展,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中,我们不能让多媒体技术占领学生的主体位置,我们不能将以往的“满堂灌”转变成“满堂翻”,这样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就会失去意义。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效,使学生在形象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相关内容,进而为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打下基础。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借助了多媒体的形象化功能,使学生在一些美丽的图片中感受小兴安岭的风光美。师:同学们,有人去过小兴安岭吗?学生摇摇头(由于学生都是农村的,大部分学生没有去旅游过)师:那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兴安岭的相关知识好吗?接着,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小兴安岭的'图片,其中有葱葱茏茏的树木,有白雪皑皑的冬天景象,还有果实累累的秋天景色……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感受小兴安岭的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领略大自然的风光美,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正确的评价中找回自我,并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进而使学生以良好的学习心态进入语文学习课堂之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充分考虑农村学生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轻松地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逐步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

6.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导语:语文教学要注重的因素很多,只有精心呵护株株幼苗,使他们长成参天大树,支撑起祖国蔚蓝的天空。树立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质量观,新的评价观,就能把语文教学改革,推向深入并获得成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当前,一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平时课前准备不足。他们的课前准备简单,只限于读读参考,写写教案。写教案多数也是为了应付检查。开学初,买来各类精选教案,不假思索,全盘抄袭。有的甚至连原本中因疏漏造成的个别失误也照抄不误。不仅全然脱离了自己的教学实际,而且丢开了新课程标准、教材、单元等必不可少的深钻细究、课前反思,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徒劳无功,没有实效。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

教师课前要做好五大准备:

一、学生课前预习的准备。

二、教学理念的准备。

三、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的准备。

四、教学设计的准备。

五、教学和学具的准备。这五种准备中,其它四种准备是教学设计准备的基础。教学设计是课前准备的关键。

进行教学设计要达到以下要求:

1、有明确的价值追求,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要以”三维目标“为中心设计。

3、要重视双基,重视能够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4、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只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上五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就有了保障。

二、 联系实际,巧用教法。

虽然新课程改革在我市已推行了四年,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在不断的改变着,但有一部分教师的转变力度不大。课堂依然存在着以“教师主宰课堂“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分析讲解为主要形式,采取灌输式,课程改革流于形式。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发挥,只是被动的听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一部分学生还有厌学的心理。课堂教学效率可想而知。面对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农村教师要彻底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眼花缭乱的教法改革成果中,有选择地引进和吸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多数较为朴实。他们非常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他们了解、熟悉教材、学生。在选择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从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一切从实际,从学的本质,从学的精神上出发,把着眼点放在教法的实效性和学法的指导上来。朴实的农村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 朴实的方法结出扎实的硕果。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语文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在学生的心中比较抽象模糊,难以理解和运用。在我们农村小学的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完成所有课文的教学。这样单一的教学手段,如果每节课在再面对同样的教学程序,同样的学习方法,那就会更觉得单调,甚至会觉得枯燥。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课堂效率难以提高。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现代教育技术。用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充分展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兴趣,获得对语文知识的整体感知,培养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一、教师自身要提高基本素质,更新教学观念与角色转变相结合。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显而易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那么要想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做保证,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条件是教师的高素质。

课程改革主要是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有了好的教材以后,就要精心地钻研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通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建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得我们的教育质量尽可能地提高。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独奏者转向伴奏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策略也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而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应具备以下方面的基本素质。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现今,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程改革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教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应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第一,要求教师要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资源,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教师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如,进行课文《四个太阳》教学时,光用你的三寸不烂之舌向学生讲述四种季节的太阳给大地带来的好处,是远远不够的,何不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在自己的感知世界里去感受作者的心愿和四季美丽的景色呢?广阔的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第二,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语文教学模式。教师绝对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这样,你才有资格做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指导时,教材作为阅读的范例,你是逐篇教会学生读,还是教给学生读的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读:朗朗地读、默读、品读、美读、诵读呢?笔者认为 :前者走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死胡同,滋长了学生学习的惰性,泯灭了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后者则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今天,已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时代了,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的理论修养,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要有与时俱进、创一流业绩的不懈追求,永操教育者的青春。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广泛涉猎以求“博”,学习业务以求“专”,加强教研以求“精”,科研开路以求“新”。还要向我们的教育对象学习,以求师生共进,教学相长。

二、 课堂教学中摒弃繁琐分析、串讲串问的旧模式,实现学习与创新相结合。

繁琐分析把生动感人、充满情趣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情感、情趣和魅力,这样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也违背了儿童学习的规律。在阅读一篇语言文字材料时,老师提出“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了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翻阅工具书,查阅有关资料,认真地阅读思考,梳理好自己读懂的内容;再提出“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仔细的阅读思考勾画和记录疑难问题,做好和同学交流的准备。不是有人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当一个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如果能够听到一个个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以后对阅读材料的不同理解和感受,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吗?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掌握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司马光砸缸》一课时,引导学生探究当孩子掉进水缸爬不出来,情势十分危急时,司马光除了用砸缸的办法救伙伴以外,还可以有哪些办法使孩子获救?于是乎,学生想出众多的办法与司马光的办法相比较、选择。经过讨论探究,学生就会自然明白,在当时的特定形势下,只有司马光的办法才是最佳的。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将众多的.假设集中而求出解决问题现实方案的能力。

四、 以趣为径,开发一些生动、活泼且开放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合作精神相结合。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而装点花瓶。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面对《海底世界》这一课的插图向老师提出疑问:“章鱼不是10条腿吗?怎么书上只画了6条?”还有的学生说:“书上说章鱼是软件动物,可是高级贝类科学界对此还有分歧呢。”这些难道不令人吃惊吗?我们都吃过章鱼,但从来没注意到它有几只触手,更不注重科学界对章鱼的分类还有分歧 。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中国的语文教学这些年来,遭到非议不少,尤其形式主义现象严重,读书不给时,训练不落实,目标不现实,基础不扎实。因此,造成教学走入误区,陷入低谷。而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注入学习情感,利用学习意志,这将是我们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只是教师的“讲坛”,学生习惯了做忠实的听众。在听讲和繁琐的一问一答中,学生慢慢地丢失了说的欲望、学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形成了“死读书、读死书”,“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可悲局面。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几乎为零。而当今这个“适者生存”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光有理论知识是寸步难行的,我们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所以,我们应从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那就从母语课堂教学中开始吧!“抱着的孩子长不大!”我们要真正解放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语文教学与网络时代相结合。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为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显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即黑板和粉笔)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笔者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多媒体为孩子播放了后羿射日的有趣传说。动画片的形式锁住了孩子的视线,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一、在新课标引导下转变旧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观念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方式体现的。要把先进的教学观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首先必须加强新课标理论学习。

过去“以老师为中心,教育为核心”的教与学的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自主。过去不论是对课文的理解、阅读、提问、作文,都是课前老师预先设计好的,基本上是封闭的,小学教师实际上成了幼儿园的阿姨―――牵着学生向前走,显然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不论是新老教师,都认为旧的教学模式容易操作,好把握。客观上,对新的教育观念不自觉地产生了抵触情绪,对新课标的推进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形势又不容许你抱着旧观念不放。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弄懂读懂它。

国外有位专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用它来注释新教育观念有入木三分之妙。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地方。新课标把教师定位于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参与者,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和力,没有畏惧和压抑。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体现出来了。当然,老师在课前就如何上好一堂课进行精心设计,利用一堂课去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二、优化教学过程,是语文新教学的关键

教学过程,主要还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如何体现新的教育观念,是不是旧的教学模式就真的一无是处,相信很多老师都感到困惑。我认为,只要是真正体现学生去研讨,去发现,并且有所得,就是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念。

其实,任何时候,课堂上都离不开教师讲、学生听,关键是你怎样讲、学生怎样听、讲的质量如何、听的效果又如何。现在流行一种问答式教学模式,一节课涉及多个问题,教师问,学生答,“答完”了下课铃也快响了。这样做就真的那样成功吗?我认为未必。课文的篇章文体不同,采用的教学方式也不同。当讲解的要讲解,当提问的要提问。例如对古典文学,你设计的问题再好,学生的回答也很是答非所问。还有一种“分组讨论”形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几个人展开讨论,课堂十分热烈,其实学生是否真正讨论,试问教师一个人能把每个组都监控得到么?恐怕多数流于形式,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在的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未必都适用,而旧的一些教学方法也未必都不可取。

三、运用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在教的过程中,注意发掘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再加上教师的情感参与和调节,利用各种手段形成师生情感共鸣或学生与教材的情感交流,对学生学好语文调动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促进作用。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掘课文内在的语言美、情感美,小学生对语言的体会往往只停留在意义上,很少去体会其内在的更深层次的意思,教师要在这方面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去发现、去体会,这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作文能力都有帮助。例如在《穷人》一课中,有一句话是:“吃的只有鱼。”结合这句话,我把“吃的只有鱼”和“吃的有鱼”,同时板书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仔细体会一下这两句话的含义有何不同。同学们在阅读思考后,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两句话含义的区别,从而深刻体会到了桑娜一家生活的困境。就一个简单的“只”字,深刻反映了作者表达的内涵,同学们对作者使用语言的能力有了深刻的了解,提高了同学们的习作能力。

其次,要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努力感受和把握文章作者的感情基调,努力发现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感情轨迹运行,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置身于课文中,又能超然于课文之外,有语文教学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可见,面对新世纪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要赢得挑战,抓住机遇,就必须进行思想观念的更新,要用正确、先进的教学观取代片面、保守的教学观,用的创造观点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

课改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看到一些地方、一些学生的“课改”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只注重表面而忽视内核、只讲究热闹而忽视效益的时候,我们有些怀念被一些人大加指责的传统教育,怀念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学。当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手段风起云涌的时候,我们应该积极呼应,积极投入,但对那些沿袭多年的“旧”,我们不能简单地一否了之,而应冷静反思,精选慎取,那些历史的积淀其实有些是永葆活力、永具魅力,我们不能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否定旧的教学方法。


7. 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在语文教学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对语文教学做更深层的探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方法以供大家学习。

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一)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真正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是探究的课堂。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且全面协调的发展。具体地讲,从教师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教学;从学生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学生获得显着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是指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发展;从投入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学投入少但教学产出高的教学。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该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创情设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究其奥秘,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着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让学生通过画面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触及重点,短小精悍

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3)、创设气氛,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2、 激情授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课过程当中,让教师的情感与授课内容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充分利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配合授课内容,并且要把学生的情绪也引入教师的激情当中。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播放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带表情和动作朗读,让学生想象自己来到海底,看到了什么样的珊瑚?什么样的海参?怎样的大龙虾?并把他们的动作表演朗读出来,这样让学生和老师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从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放置于这样的情境之中,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激情,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相应的学习活动之中,这就要求创设的情境要着力体现出真实性、问题性、挑战性、开放性、浸润性。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节课中,老师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个情境,其中有碧叶相连的画面,有轻松愉悦的音乐,有充满童真的语言,有栩栩如生的表演,让童真童趣在课堂上荡漾。如第四节:描写了夏天迷人的夜晚、眨眼的星星和弯弯的新月,出现在静谧的夜空,多美的意境。教师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展示夏夜星空图,在孩子们一声声惊叹中深深感受到夏夜的魅力。再如,学习“穿梭”一词,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相对较难理解的。教师组织学生表演,两名学生扮演可爱的蝴蝶,其他学生扮演美丽的花朵。老师娓娓道来:“孩子们,你们看,可爱的小蝴蝶在花朵丛中快乐地飞来飞去,从这朵花前穿过,又从那朵花后绕过,多快乐啊!这样就是穿梭。”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生活场景中领悟了词意。

二、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当然有效的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同时这里的“参与度”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是学生参与的广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

三、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的一个引导过程。

1、审题激质疑:关键字句是题目的“窗户”,透过“窗户”才能领略内涵,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围绕题目提出问题,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题目的脉络和内容。比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可这样设问:“岛”是什么意思?“群岛”又是什么意思? “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富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分析探究抓住了本文的中心线索或内容。

2、身边小事启质疑:除了课堂教学训练学生质疑能力之外,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身边日常事务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

四、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创设高效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优化运用电教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动,他们乐于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喜悦中探索,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极其重要的。

例如: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又如《五彩池》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它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五彩池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2、运用电教媒体,要坚持启发诱导,淡化教学重、难点。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的教学要能温故知新,巧妙地启发诱导,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淡化教学重、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3、运用电教媒体,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声音清晰的感知材料,产生愉悦的视听效应,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刺激,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例如,如如教学《瀑布》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相,屏幕上那瀑布的声响气热和壮观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首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二)

首先,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信学生的展示愿望,相信学生的自律意识,相信学生的智慧潜能。我想利用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组建学习小组,教师只用简单做一诸如关系到纪律、学习效率方面的人员调整。每个小组起个名字,提出口号,同时在教室墙壁张贴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流程等的指导意见,并对各组的表现进行打分量化,以“红花”或者“红旗”等标志来显示各组学习效率。不要小看这些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这非常有效地,且意义深远,这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其次,加强展示。展示环节是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它是和以往以“讲”为主课堂的最大区别。展示要兼顾全体学生,了解学情确定重点展示内容,教师应要求科代表收齐学生完成的导学案进行第一次批阅,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只要学生能完成的、做到的、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教师只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指导和督促,让全体学生都参与交流、展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感受学习的快乐。再者,也可给学生讲讲展示的好处,如1、 对胆量是一种锻炼。2、可以迅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可以训练思维能力。4、适应大学多样生活的基础5、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6、锻炼、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平台。使学生有展示的欲望。

第三,引入竞争机制。人的攀比心理是天生的,竞争机制有利于学习。竞争的课堂是活跃的,竞争的课堂是立体的,竞争的课堂是高效。只要在课堂上让组内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才能激放出五彩的火花,如何竞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都参与了”;发不发言无所谓,重要的是“都思考了”。

第四,加强精讲点拨。精讲点拨就是指在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进程加快,语言表达流畅。所谓“精讲”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精讲点拨很重要,教师必须针对课堂中所出现的一些情况予以评价、精讲点拨或调控。比如: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学生仍然迷茫困惑时,老师的精确的讲解和点拨就会使学生感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印象也格外深刻;又比如:有些知识与方法,学生难以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上去认识和体会的,教师要予以精讲点拨、补充。教师的点拨要适时到位,语言要简洁精炼、形象生动,给学生留有消化的空间,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迂回一下,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逐步达成目标。教师要把握好点拨的时机、点拨的方法、点拨的力度与点拨的标准。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适时引导学生突破学生自学不会、探究不出的疑难问题。同时要注意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如发挥板书等在教学中的应有作用。

第五,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共享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不再是格式化程序的场所,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每一名教师都应该真心地走进学生,真情地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平等而理解地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高效教育。

总之,教师要善于从孩子实际需要考虑,放开手脚,把课堂还给孩子,使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一线——课堂,是教师成长的沃土,做为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上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很多的教法,关键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认真研究,认真总结,积极探索,要因材施教,因班因学生而异,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小学语文课堂一定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自主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突出小学生的特点,既要激发起学生对语文课的浓厚兴趣,又要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要注意寓教于乐,真正把小学语文教好,真正发挥好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作用。最后,我想用一句话和大家共勉,高效之路路漫漫,吾等需不遗余力奋之!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展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5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