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工作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工作

发布时间:2023-08-17 22:22:46

㈠ 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任选一篇,谈谈如何解读文本

一、一年级先认字再学拼音

过去的教学都是先从拼音学起,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这无形中给学生很大的压力。刚刚从幼儿园升到小学,还没有适应校园生活,就要面临如此巨大的难题,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而“统编版”教材反过来了,先从简单的认字开始学习,再学拼音,从简到难,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适应小学的生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小孩子还没有接触拼音时,都是在认字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也符合小孩子的习惯,所以在第一篇识字课文中,就是“天、地、人、你、我、他”,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等,这些都是孩子平常生活中都能接触或者看到的事物,很传统,也很有趣。这让孩子们快速识字,把汉字、汉语摆在了第一位,明白拼音只是辅助认字的工具。

二、强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学好中华传统文化,语文课程是我们重要的学习途径。所以语文不仅是我们平常交流的重要工具,还应学习古今文化从而提高个人素养。

我们发现“统编版”教材中海外文章的篇幅减少了,增加了一些有关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统编版”语文12册教材吸纳古诗约125篇,平均每年级20篇左右,中高年级还有少量的文言文。分量增加很多,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古诗词了,学生太小,无法理解古诗的意思以及当时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怀,所以在教学中无需过多的阐释,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的。读得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古诗词的音韵之美、汉语之美,这也算是有所感觉了。

文言文是我们古代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和知识上的精华。可这跟我们平时说话所表达的语言是截然不同的,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就很难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初读熟悉内容,再边读边利用注释理解大意,接着咬文嚼字解字词,最后悟真情。

三、 注重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高尔基曾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近,生活也对我越加光明和有意义。”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单单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课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主动去接触课本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如何让学生拿起书籍去探索无穷的奥秘呢?

“统编版”教材中,一年级每个单元后面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因一年级的学生太小,需要在家长的陪同下阅读,营造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主要的用意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二年级之后增加了“我爱阅读”这个板块,包含有小故事、有寓言故事、有伟人的故事等等,这些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更能很好地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好习惯,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现在班班有图书角,上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书籍,这些书籍正等着学生去探索、挖掘其中的奥秘呢,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 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对事物的表达

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准确、详细地表达某个事物却很难。“统编版”教材中,每隔一个单元就有“口语交际”,如“注意说话的语气”、“长大以后要做什么”、“图书借阅公约”等等,这些主题更加贴切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通过思考,让学生学会表达,能够流利、正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议。

我们要吃透教材,用好教材,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让学生学得更多,学得更好,兴趣更浓。我们还要从课内到课外,把所学的知识延伸到实践生活和学习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㈡ 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您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一、仔细琢磨语言特点。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如那些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所以,对语文教学来说,准确选择切入文本阅读的角度,是整体把握文本的关键。教师要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从教材中寻找出一个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通过选点突破,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

1、 解读关键字。

比如彭霞老师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就抓住了“送”这个关键的题眼,围绕“谁送谁?送到哪?为什么送?如何送?“来展开教学。还有,崔元老师的《春夜喜雨》也是抓住了“喜”这个字。。。

还有,《鱼游到了纸上》这课中我们也可以抓住“游”这个关键字。这样的关键字一般出现在题目中,也叫题眼。

2、 解读关键词

肖玲老师的《玩出了名堂》抓住“名堂”一词,通过探究“玩出了怎样的名堂?是怎样玩出这样的名堂的。”来组织教学,让教学条理清晰。又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就可以抓住 “了不起”这个词,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文章中 “父”的伟大,“子”的勇敢、无私。通过体会他们父子的“语言、动作以及遇事的做法”体会他们的“了不起”,父子的高大形象便在学生脑子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3 、解读关键句。

还有许多写人的文章,则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去体会人物特点以及人物品质。如《心中那盏灯》中有一段对父亲清晨起来为儿子打磨冰灯的细节描写,其中,对父亲的一组动作描写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还有《倔强的小红军》一文中,通过对小红军的外貌、语言、动作的品读,一个倔强、勇敢、坚强的小红军形象就立了起来。还有《 桥》这篇小小说中也是如此。抓住了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品读,就能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

4 、体悟文章的独特表达

一篇文章,我们除了要准确理解它的内容,还有领悟它的表达形式的美。不少文章都是孩子们学习写作的好素材。这些典型的范例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仔细模仿。如:

① 首尾呼应 《飞夺泸定桥》

② 总分语段 《庐山的云雾》

③ 过渡段 《赵州桥》

④ 优美语段


二、了解语言背景,多层次、多角度解读文本

文本解读必须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品。


三 、细读文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的文本细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文本细读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教师只有深入的解读文本,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教好学生阅读文本,才能游刃有余的捕捉、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及学生个性阅读中的智慧的火花。

首先,教师应从读者的角度去细读文章的作者这个人,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的目的,以及文本相关的文章。

其次,教师还应从教师的角度,读出编者的意图,教材的地位,教材的来龙去脉,读出教学策略,读出教学方法。

最后,教师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儿童的角度读出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也能够读出的东西,读出学生的学法,读出教师的细读与学生的细读的结合点。

2、学生的文本细读。

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文本细读,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我们说教师的文本细读要做到有深度、有广度、有角度,但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时则要做到适度!

①学生的文本细读需要深度,但绝对拒绝深沉、深邃。

②学生的文本细读需要适当的广度。

㈢ 如何解读小学语文文本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效的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与体悟。文本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唯一桥梁,真正做到正确解读、深入研读文本,是我们把握作者情感与理念的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究竟该从何着手,走近作者的文字,进而走进作者的内心呢?
一、仔细琢磨语言特点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树。语文老师必须时时想着自己在教语文,时时想着从文本中寻找有独特精妙的语言表达,引领学生反复揣摩,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就语文教学来说,选择与切入文本阅读的角度,是整体把握文本的关键所在。如果把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内容,一堂课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从文本的“可讲处”到“可衍生出”,大大小小提出很多问题,东碰一下,西摸一把,就会造成学生体验与理解的浮光掠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从教材中寻找出一个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之中。
(一)解读关键字。

比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我们可以抓住课题中的一个“游”字,引导孩子质疑:“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呀?”“鱼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呢?”学生带着疑问默读课文,找到两个关键的句子:“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他们还弄清了这两者的关系是先与后、因与果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换字的方法理解“鱼游到了心里”中的“游”字就是“印、刻、烙、留……”的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就是鱼的静态和鱼的动态已经深深地印在了青年的心里,就是“胸有成鱼”的境界。这个“游”字,赞颂的是青年从春到冬的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看鱼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刻画出青年看鱼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的形象。而“鱼游到了纸上”中的“游”就是“画”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画”而用“游”呢?一个“游”字,就令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金鱼万千的形态和生动的姿态;一个“游”字,金鱼和青年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了。难怪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执着追求和“推敲”的千古佳话。作为语文教师,在研究教材的时候既要做到“字斟句酌”,还要努力引导学生用字用词准确、简洁和生动。

(二)解读关键词。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就可以抓住 “了不起”这个词,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文章中 “父”的伟大,“子”的勇敢、无私。在教学老舍先生的《猫》一课时,古怪一词是含有贬义的,那么,在文本中老舍先生是用古怪表达他对猫的讨厌吗?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1-3自然段,发现课文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词句,可是也不难体会到作者对猫的情感倾向。比如,作者赞猫“有时候很乖”,夸猫捕鼠的时候“多么尽职”。并详细描摹猫动作的“温柔可亲”和叫声的“丰富多腔”。细读课文,聪明的学生发现作者其实十分喜欢猫,因为他把猫印在稿纸上的泥脚印比喻为漂亮的小梅花;还能从猫毫无意义的叫声中听出“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段”和“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作者经常都在关注猫,难道这不是因为喜欢它吗?

(三)解读关键句。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抓住文中一句往往被许多老师认为简单而忽视的“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去领悟文章所蕴含的“诚实”思想内容。又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鲁教版五上册《草船借箭》一文时,慧眼独具地开发出了诸葛亮的“三笑”,从而使学生从一个“笑”字就领悟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课文精髓。所以只有抓准了教材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整体把握教材;如果不能抓住突破口,就不可能分析好教材,更不能从“整体”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神”。而且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分析课文应咬准不放的关键词句的提炼,以及板书的设计等等,都是基于这个“神”的。

二、多层次、多角度解读文本

(一)要了解语言背景

文本解读必须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品。如《落花生》一课引导学生感悟课文重点句“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时,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了解文本的时代背景,出现了看似热闹,实则无意义甚至误导学生的现象。生:老师,我觉得作者的想法太落后了。师:噢?你是个很有见地的孩子,能说说你的独特感悟吗?生:像苹果和石榴那样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人,我觉得他们既好看又实用,比“花生”那样的人更好!老师眼睛一亮,表扬说:“你的见解真独特。同学们,你们的看法呢?”生1:外表不好看,用人单位不欢迎,找工作困难。生2:像花生一样深深地埋在地下,没有表现的机会。生3:外表好看也是一种用处,起码让别人看了“赏心悦目”。师总结:“你们真了不起,一个个见解独特,值得肯定。”
作者许地山笔名“落花生”,刚好与文本题目一致,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这是作者以物自喻,彰显自己做人的态度。再联系那个时代水深火热的中国,有多少仁人志士和先生(落花生)一样,为大义、为祖国、为社会“藏而不露,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啊,哪怕这索取的仅仅是旁人因看见“体面”而产生的“爱慕之心”。如果教师对文本的作者、创作背景等都有全面的了解,就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质疑,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师:同学们,其实花生那样的人就是作者那样的人!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的人吧!(简介作者生平)师:(质疑)在作者的心里,和讲体面相比,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教书育人,是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是开展各项教育工作,是为发动更多的人参与救国……)师:是呀,和这一切相比,讲体面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们觉得和苹果、石榴、桃子相比,谁更可敬呢?相信此时没有学生再会为花生虽实用但不好看而遗憾,相反,会为落花生的藏而不露,只求奉献而自豪,为作者的不求索取,但求奉献而敬佩。
(二)解读文章题目。
文章的题目往往与文本的内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标题常常是已经告诉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看法及倾向性。抓住了文章的题目,从题目入手,可以通过题目大致推测一下文本的内容,这样就能较快地进入文本的内容解读,为深层次的解读奠定良好的基础。如鲁教版三下册第七单元,这组教材是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主题,仔细观察,发现《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这两篇课文的题目就揭示了人物精神。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只要我们注意了它,我们就或把握了文章所述之事或是抓住了文章行文线索、或是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是明确了文章的主要人物等等。这无疑对我们整体把握文章大有禆益。

(三)以孩子的角色体验文本

阅读文本,读者就会从中获得信息,接受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每一个人的知识、阅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所以每一个人与文本对话时都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小学生处于六到十二岁这一年龄段,他们与我们这些成人,无论是在知识结构,还是在生活阅历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距。而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如果一味地用成人的思维去体验文本,往往会把课文读得太深。

如《生命 生命》这一文本,如果用我们成人的思维去解读,除了能体会到作者分别从动物、植物、人类这三个不同的方面谈到了生命现象,从而分别从强烈的求生欲、顽强的生命力、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等角度强化了生命的价值这个主题,还能体会到这三个例子是有关系的,前两个关于飞蛾和香瓜子的例子说明了它们是不能主宰生命的,只有我们人类才能主宰生命。但是,如果让他们体会第二层就有点拔高了。因此,从孩子的思维角度考虑,我们应重点引领孩子体会第一层。同时,我们也只有用孩子的思维去体验文本,才能更切实地体会到,哪些会是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最容易出现的疑问。真正把握好这一点,我们才会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设计问题,所提的问题也才会更加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我们要达到对文本进行深入而独到的解读,必然要熟悉文本、直面文本、回归文本,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真正的心灵层面的沟通与交流,真正做到走进作者的心与灵魂,与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语文课堂充满自己的个性和色彩!

㈣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正确解读教材

一、正确解读教材的界定什么是解读?《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均没有收录这一条目。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该条称:“通过分析来理解。”实际上,对文本的阅读,都是一个分析理解的过程。那么文本又是什么?广义的文本,首先是指创作文本。教师作为文本的解读者,是指教师与作者的对话。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教师也是一位同学生一样的普通意义上的读者,由于阅读经验与文化的积累,又接受过专门的训练,因此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可以说是位熟练的读者。狭义的文本,指的是教学文本,教学所用的文本是一种特殊读物,是“基于一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的发展阶段,经过选择的、编排好的,适于教学的语文用书,是简化了的系统反映语文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所谓正确解读教材就是要理解语言文字,摸准情感基调,把握分寸尺度。实际上,对文本的阅读,都是一个分析、理解的过程,不同的读者对相同的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形成多元化的态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读者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读者各自的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的不同。因此语文教师如何正确解读教材,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㈤ 怎样进行文本解读——《小学语文教师》的群研讨

“文本解读一个基点——基于文体特征;三个台阶:得意——写的是什么;得言——怎么写的;得趣——写得怎么样。三个关注:关注编者目所编的意图;关注教师所得的高度和精度;关注学生能得之路径和难度”这是江苏南通的范崚瑱老师在今天刚刚结束的《小学语文教师》群研讨中的发言。 为什么要进行文本解读?怎样进行文本解读?总结如下: ——文本解读是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前提。正确的、深刻的文本解读是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的基础。缺少了有深度、有厚度的文本解读,教学必将流于泛泛,课堂必然低效。 我听过一节《知了学飞》,在那堂课上,知了成了十足的反面教材。 后来,跟一个老师备《知了学飞》,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我们从文本的每一个部分,抓住对知了的描写,揣摩知了的心理,这样定位:学飞前的知了是有目标的,好学的;学飞时的知了是不耐烦的、怕艰苦、不虚心的;学飞后的知了是懊悔的。这样的知了的形象是立体的,在对寓意的理解上,学生也就能够很自然地想到只有目标,缺少扎实的努力,收获的也必将不够圆满这样的寓意了。 听《知了学飞》,备《知了学飞》,给我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深度的文本解读,真的是前提和基础。抓的关键在哪里?两点,一是知了的心路历程,一是关键词句。文本解读的抓手—— 一是全篇;二是细节。全篇是通篇的通览性的,是从整体上把握。细节是词句段的细细品咂,是品词析句似的。 如何进行文本解读? 很多课堂看到的就是教师一个人的主角式表演。必须要看从一个文本,老师扎扎实实带给了孩子们什么。 文本的语言有三个层次:一是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式语言,学生能听懂,也能自由运用表达;二是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式语言,学生经过学习、模仿就能学会的语言;三是适合文学作品的精粹语言,这样的语言典范、优美、蕴涵丰富的思想和语言的表达艺术,具有言语智慧,但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才能逐渐体悟到。对于适合学生学习的目标语言,教师应该设计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运用,将课文语言逐渐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我们常常惊叹于名师精彩纷呈的课堂,孰不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教学中的精彩往往来源于课外的功夫:来源于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来源于教师独到的教材解读,来源于教师精心的教学预设……我们追求精彩的生成,但不可忽视精心的预设,必须在备课上花功夫,尤其是要在解读教材上下力气。 薛发根老师说:“我以为教材(文本)必须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 我觉得文本指向就该兼顾全面——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全方位的,虽然我们不能凭借一篇课文完成所有的训练目标。你的教学指向内容,那你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作者的写作背景、编者的单元主题;你的教学指向表达,那你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能够更多关注的是作者 文本解读,个人观点,要循着作者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来解读。 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得到了什么——结合课标的要求,在“语文素养”的范畴内,扎实地给了孩子怎样的训练。具体来说就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当然,有侧重,有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也倡导“一课一得”。 所以,老师通过阅读要尽可能早一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达成一致,这样益于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 有些时候,既要“作者不必有,读者不必没有”,有时候有忌主观臆测。关键是“真实、朴实”地进行教学,学生“扎实”地学有所得。 文本解读要遵照文体的特点。小学主要的文体也就几种吧?——记叙文侧重写人的,如《渡河少年》;侧重写事的,如《向狼借路》;侧重写活动的,如《赛龙舟》;侧重写景的,如《黄山奇石》《香山的红叶》《船过三峡》。还有就是说明文,如《长城》。再就是古诗文、神话故事类、寓言类了。 其实很多文章原本是作者自然的情感流露,不是非要告诉别人什么道理。教材解读时不和思想品德教育挂钩,也是在还原本文的真实性,引导学生更多地感受文章真实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懂得习作的特点就是要真实,说真话抒真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文本要传递的或读着体悟到的所谓的“道理”,原本就是因为个人的关注点的不同,会有所不同,这才是科学的,才是符合人的个体特点的。但是因为我们的考试的指挥棒的制约,像中考、高考都规定了所谓的“标准答案”,才使得我们的老师比较多地硬性地求一致,给学生所谓的“思想教育”“道理”等等。这个很无奈的。咱们教学也无奈地要两条腿对待——一条看考试要求,一条看学生自主发展。但课堂上要是不关注这个问题,我觉得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训练来说,难免有缺憾。先解读文体特点。在文体特点基础上再定位某篇文本的解读要点。 《植物妈妈有办法》的解读——写什么?科学知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为什么写?用诗的语言,激发孩子们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可能不全面) 《春》的课文解读------ 内容:描绘了盎然的春景,表达了轻快的愉悦。形式:活泼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遣词造句……)核心价值:散文的情感美与形式美如何和谐统一?( 敬请指正) 每一种文体,像儿童诗、散文等,只是一个大体的分类,在儿童诗中,有更细的分类,比如抒情儿童诗、科普儿童诗、童话儿童诗、寓言儿童诗、故事儿童诗……这些都有儿童诗的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像《植物妈妈有办法》这首小诗,浅显易懂,趣味、生动,根本不需要深解,只是要把握住诗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如何让学生学会观察,对大自然的奇妙产生兴趣,对诗的语言、表达方式有所了解并尝试写一两句,我觉得就可以了。

㈥ 如何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一、博学,丰富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而创新则源自于执教者深厚的语文素养。教师要真正深刻地解读文本,没有自身深厚的人文素养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要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语文老师读书要广博,不仅仅限制与教学业务类的书,经史子集,天文地理,要旁观涉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有了知识功底,成为一个博学鸿儒,丰富了自身的人文素养,解读文本自然游刃有余。虽说解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但是阅读积淀远比教学技巧更重要。学养深厚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既到位,又不乏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能给学生高屋建瓴的引导、启迪和提升,新课程背景下,“好课”将越来越属于学养深厚的人。
二、解读文本,需要会运用多重身份
要想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就必须先有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即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我认为,文本解读需经历这样的多重身份,即三个身份:
1、普通读者身份
我们知道作家创作的作品在没有选入教材之前,它本身就承载着作家对生活的认识、思考、情感、态度等。我们需要与作者相识、相知。作为读者,要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必须以普通读者的身份,沉浸到文本中,细细读,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细细品味。真正做到不仅了解文本在讲什么,是怎么一步一步讲清楚的,它的思路、文脉是怎样的,语言的魅力、风格、表现力在哪里,还知道文本为什
么要写,作家想表达的主旨是什么。读懂文本的意思;读懂作者的意
思;读懂这篇文章在现代社会、对自己的存在意义。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创生出多元的解读,只要能从文本中找到合理的依据即可。
2、教师身份
作为教师来读,就是把文本当作教材来读。把文本当作教材来读,
是要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目标来思考的。因此,语文教师的阅读仅仅
满足于普通读者的读懂内容,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来读教材,
主要是从教材中确定出教学凭借——要引导学生对哪些典型的语言
现象去感知、研讨,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目标。阅读中,我们必须聚焦
作品语言,在阅读中关注文本内容和语言表达之间的组合意义,理解
文本内容、作者的观点是运用怎样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为什么作
者要用“这种语言形式”来表现的道理,从“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
中挖掘出值得学习借鉴的价值意义。
3、学生身份
课堂的教学价值应体现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上。语文教师应站
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思考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实际
上需要教什么”“最好用什么去教”这两个问题。教师还要从帮助学
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如果遇到问题和困难,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应该教给学生哪些阅读方法去解决阅读中出现的这些困难?作为教
师,应怎样对学生的读书过程给予必要的、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文本解读“三重身份”强调教师从普通阅读、职业阅读到换位阅

读的转化,旨在准确定位文本价值,以科学明确的教学内容来提高课堂效益。
三、解读文本,必须运用多种艺术思维方式
文本的解读,不应只有一种方式。不同的解读方式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在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很多种解读文本的方式来解读文本。如:文体论方式、社会学方式、文化学方式、唯物辩证法分析方式等等,这些方式都是我们解读文本的有力武器。
美国语文教师在解读《灰姑娘》上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她从文本中竟然可以解读出许多让人意想不到但又特别温馨合理的生活感悟。例如“有亲生母亲和亲兄弟姐妹真是一种幸福”,例如“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例如“平时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会吓着朋友”。特别是美国老师谈到后妈时的一段话,更是让人为之动容,她说:“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他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他们不是坏人,只是他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他们还没有这样的能力,因此,我们要谅解他们”。
这个事例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解读文本,需要教师有广泛的知识面,还要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解读、分析,这样才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总之,对文本的解读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我们应当与文本进行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流。
四、教学相长,积极反思
课堂教学这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群体一同解读文本的过程。课堂中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而且由于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储备,他们对于教材的解读往往会出乎教师意料之外。而这个过程也为教师了解学生认知特点,提供了绝好的机会。能力的提高从来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的总结,从而获取经验。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经验+反思=成长,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从而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有效的发挥反思的作用,使教师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

阅读全文

与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工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5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