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初中语文拿到一篇课文该如何讲

初中语文拿到一篇课文该如何讲

发布时间:2023-08-19 14:28:38

1. 中学语文课文导入该怎么说

精彩的导入语和讲授语 ——导入语1、标点的用法导入语 故事导入: 从前, 一个豪绅请了一个家庭教师, 教师知道豪绅很吝啬, 就对他说: “我没有什么特殊要求, 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豪绅很高兴, 让他立字据, 教师写道: “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萝卜万不可少不得工钱。”豪绅一看很高兴, 天天让老师吃萝卜青菜。老师生气了, 对豪绅说: “我不爱吃萝卜, 你为什么天天给我吃? 立的字据怎么反悔了呢? ”教师把字据拿来读给豪绅听, 听后, 豪绅目瞪口呆, 有苦难言。原来, 他的理解和教师不一样, 大家想一想, 教师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 无鱼, 肉也可; 无鸡, 鸭也可; 青菜萝卜万不可, 少不得工钱。学生们情趣高涨, 认识到了正确使用标点的重要意义, 本来是枯燥乏味的内容, 这时候也充满了乐趣。) 优点:以故事开头,能够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这个故事本身与标点的有重大关系,让同学们在思考的时候,又能明白标点的重要性,本来是枯燥乏味的内容, 这时候也充满了乐趣。2、《鸿门宴》一文的导语设计 在我国古代农民战争中有一位领袖人物, 他骁勇善战, 屡建奇功, 沉重打击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力拔山河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乃若何。’这首《垓下歌》既有他英勇气概的写照, 也有他英雄没落的哀鸣, 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那么, 他是怎样落入穷途末路的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鸿门宴》会告诉你其中的原因。 优点:这样的导入语学生听后会思考: 项羽这么勇猛, 怎么会兵败垓下, 在乌江自刎呢? 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 学生就会情不自禁的进入新课的学习。这就是引人入胜法, 即悬念式导入语, 就是利用学生渴望了解事情的真相、结局的心理, 诱导他们集中注意力, 积极思考,能够较快到达教学目的。——讲授语《再别康桥》(节选)中悄悄与轻轻师:现在我们可以思考第一和第七节的问题,既然如此深情,为何却要悄悄地走?为何又要轻轻地走?大家现在是怎样理解的呢?把这两节结合起来看,除了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之外,还有没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很明显,原来是“轻轻的”,后来变成什么了?生(齐):悄悄的师:有区别吗?“轻轻”和“悄悄”有什么区别?生:“悄悄”是一种主观感受.“轻轻”是一种客观行为。师:哦,一种是客观的,一种是主观的。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两者从程度上看,哪个重,哪个轻?生(齐):“悄悄”更轻。师:“悄悄”·更轻。好,除了这一个。还有不同。“我挥一挥衣袖”和“轻轻的招手”,从动作幅度来看,哪个更小?生(齐):挥一挥衣袖。师:“挥一挥衣袖”。(示范动作)再看还有不同。——原来是跟西天的云彩作别,后面是什么?——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就怪了,本来作者要离别的时候,看到过去的景色,又想起自己昔日的梦。还想到自己在康桥的生活,感情应该更加强烈才是啊,为什么越来越淡了呢?生:我认为正因为作者是喜爱康桥的,还认为康桥是美的,康桥的云彩也是美的,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不想破坏康桥的美,表现了他对康桥的眷念以及对康桥的喜爱。生:作者不带走一片云彩。我想如果他带走一片云彩.日后如果再看到这片云彩的话,心里会产生一种伤心的感觉。生:“不带走一片云彩”说明了他不想破坏康桥的这种和谐美。师:哦,好的,请坐。我想大家可能都有自己的判断吧。你们认为,刚才那几位同学的发言,哪~种说法相对合理一些,或者说比较符合作者的情感?生:我觉得第一位同学说的更合理。师:你为什么认为他说的对呢?生:因为他就是不想带走一片云彩,然后把康桥的美留给后人。师:哦,留给后人。可否从别的方面思考一下?刚才好像有同学说:徐志摩是在无奈之下,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这样的吗?大家还有什么想法?生:我觉得徐志摩是从无奈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他之所以爱康桥是因为他在康桥可以追求自由,实现他的理想。云彩只是一种象征,象征他的自由和理想。不带走一片云彩就是说云彩已经在他的心中。已经没有带走的必要了。师:好。说得非常好。 师:.云彩在他心中,自由在他心中,更主要的是什么在他心中?——康桥在他心中,不需要带走。通过刚才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更能理解徐志摩心中的这种深深的情感。生:我记得我去北京玩过一个星期,后来回来了,我真的感觉非常难受,晚上我差点哭了,我觉得这样能够表现我心中的那种依恋的感情。师:好。记得有位诗人说过,与其在悬崖伫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你是那种奔放型的。生:跟一个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不想让他看到我非常悲痛。我要快快乐乐地离别。跟他以后再相见。师:好的,在默默中告别。这位女同学,请你说说。生:我会选择在泪水中欢笑。师:在泪水中欢笑。生:因为我们是向往自己的梦想,我们日后的生活会过得越来越好,暂时的离别并不代表永远分离。只要心里有彼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师:好,请坐。有些古人是这样描写离别的。(展示PPT: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他们所表达的情感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点呢?生(齐):悲伤。师:很伤感。相比之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什么特点呢?它是轻轻的、悄悄的。从告别的对象来看.他跟什么告别?康桥。第一节说是跟云彩。这种告别的对象很特别。从离别的气氛来看,它轻轻的、悄悄的,不那么凝重,却显得清爽。从他所选择的这些景物来看,“金柳”没人写过,显得非常独特。而这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呢?不是感伤沉重,那是怎样的意境呢?非常轻快、清新、飘逸,而这也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特点。这首诗,我们赏析得差不多了。然而我觉得遗憾的是,这么一位优秀的诗人,在1931年11月份.在去北平的时候.中途飞机失事,坠于济南开山脚下,不幸遇难。他当时只有35岁,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中说的:“你记得也好,最好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徐志摩先生,他生命不长,但是我们今天和他诗歌的交汇、这展现的光亮,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我和同学们的这堂课,也是我人生中的闪光点,也必将永远留在我的生命当中.我的人生因此而闪亮. 优点: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一步步的引导他们,又注意与现实情感联系,注重了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老师的又能很好的将同学的见解与自己的结合,重视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导作用;并且老师的适当名言引用,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又能给同学们拓展,引起他们的兴趣。特别是教师最后的归纳语,层次清晰,角度多样,同时又巧妙地将做作者与他的生平结合在一起,进一步的升华了感情。 我在讲授语中遇到的问题: 1、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而且常常用词不准确。如我讲《伤仲永》仲永从天才变成庸才的原因的时候,在分析邑人时,直接将文章的邑人以钱乞之,就得出了邑人的追捧的结论,从思维的严密上讲,缺乏有利的事实依据。而且在分析仲永的原因是用的词语“可能”,这中用词模糊是不负责任的讲授也是错的。 2、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性。如我讲《伤仲永》见闻结合,先扬后抑等写作手法时,只是将问题一一的陈列出来,并考虑其中的逻辑,显得问题的提出很突兀。 3、归纳不够精炼精彩。我的归纳语只是将自己之前的内容总结归纳一下,并没有很好的融入同学们的观点,而且大多是就事论事,缺少一种情感延伸与启发。

2.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技巧

导语: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整个课堂的前奏,如同丰富晚宴的一道开胃菜,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一出戏的序幕。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而在语文这门人文性、趣味性较强的科目上,有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更是至关重要。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技巧

一、变“部分发展”为“全员参与”

以往的课堂往往为中等以上学生提供一个发挥的空间,而中等以下,尤其是后进生则较少照顾到。而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具体到语文课堂上,即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为此我采取以下措施:

1.兴趣第一,鼓励全员参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学习的秘诀就在于对学习的热爱。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最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积极性。

2.有效的评价机制,保证全员参与对抗员PK制——“只要胜过你的对手”

我把全班同学按照原有的成绩两人一组做为对抗员,让其互相竞争。只要赢过对手即是胜利者,可以获得奖励,比如少写作业、加分,等等。因为双方都是水平相差无几的,胜过对手是每个学生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保证了全员参与。PK的形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时间采取“五局三胜制”或“三局两胜制”或“一局定胜负”,PK的内容则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对于语文教学中比较琐碎的字词,这个方法最适合。并且,PK制既可以用在课前导入部分,也可以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在《鹤群翔空》这一课,课前PK了两局“字词”、“有关鹤的成语”,第三局则放在品读课文部分,让学生PK积累的语言。

对抗员PK制既面向全体,也承认个体差异。让两个水平差不多的同学PK,目标小、易达到,利用了初一学生好胜好动的心理,在竞争中,让双方共同进步。

二、变“知识学习”为“情感体验”

全面发展要求让孩子在成长中接受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教育。具体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觉得就是要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或者德育或者美育等方面的教育。每节课对孩子进行一点品德等方面的教育,时间长了,自然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杜甫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变“教法实施”为“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主动发展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与以往的解决如何“教”相比,我更注意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与以往的课堂相比,更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即教给学生怎样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我在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前,总是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批注法

让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喜欢的美词美句划出来,并在空白处注明理由。每个人喜欢的句子不同,划的句子就可以不同,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并且日积月累地提高了欣赏语一言的能力。这种方法适合一切阅读活动。比如说学生在读名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昆虫记》等的过程中,也让学生用此种方法。有一次,我把学生手中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收起来看,结果真是让我高兴。学生把书中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致的心理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不仅划出来,而且点评得非常有理有据。仔细的同学还不用同颜色的笔标划出不同的内容。

2.质疑法

读课文过程中,对于有疑问的地方也标划出来,画上问号。读完首先由小组合作解决这个疑难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由老师点拨。教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使学生受益终身。由点及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变“读写分离”为“读写结合”

许多同学觉得写作文难,老师进行作文指导也往往先找范文,反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编者精选的,我从每一篇课文中找一个可以指导学生写作的切入点,促进读写结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欣赏体会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进行写作,把“读书”和“下笔”的距离大大地缩短,直接在课堂上把“读书”经过学生的品味、老师的点拨,变为“下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对百草园的描写,有声有色有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更是独具特色,是仿写的范本。提醒学生:用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用形容词、动词抓住事物特点;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并且给出一段范文:“不必说那一望无际的大海、万里无云的蓝天、连绵不断的青山,也不必说历史悠久的刘公岛、风光秀丽的环翠楼、高耸入云的幸福门,单是我家门前的小花园,就有无限风光。”学生的思维得到开阔,有写中国的整体到威海局部的,有写齐鲁大地的,也有写城里中学校园的。

在《最后一课》学会用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塑造人物,并且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猜猜他(她)是谁?要求:用两种以上所学描写方法,来写班上的一位同学,不许出现名字。第二天,让同学们猜。猜出来的,即为成功的作文。写自己熟悉的同学,学生都很有兴趣写。

在《土地的誓言》中学会抓住有地域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家乡。指导学生写威海的四季……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

五、变“讲读”为“导读”

在邹校长的带动下,我们初一级部把语文课堂由“讲读”变为“自读”和“导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听老师讲的终究是暂时的',只有学生自己体会领悟到的东西,才会印象深刻。

我做教学设计时,尽量把一篇课文的重点抓出来,用一个或少数几个问题涵盖整篇文章的重点,使学生可以在自学的同时,又能清晰地把握住文章的脉络。《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和《第一次真好》,由于这两篇文章都是散文,我就从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入手,只需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这两篇文章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事实证明,这一个问题完全可以由学生合作自主解决,而不需要老师再多讲什么。

六、变“以听为主”为“听说并重”

把课堂变为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尊重学生自己独到的见解,改变以往相当一部分学生“话未出声脸先红”的情况,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做出让学生充分体验、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设计。

我经常在课堂上穿插一个小小的辩论赛,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仿照“全国大专辩论赛”的模式,做了小小的改变。把班上同学分为两大组,做为正反两方。第一轮,先请正反两方陈述各自观点及论据,限时半分钟。第二轮,请双方辩手自由发言(将二辩三辩四辩扩展为全班同学)。第三轮,请正反两方选一个代表做总结性发言。每一轮,我都根据学生的表现,做出及时的评价及简短的点评。必要的时候,也会装做场外援助,对弱势方做出支援。比如说:“第一轮,正方胜,正方辩手的论据更充分,同学们的掌声更热烈!”平时不起眼的10分钟以内的小辩论,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见效最快。在第五单元《马》,我安排学生辩论:“我更欣赏天然野生的马,我更欣赏人工驯养的马”;《森林中的绅士》我安排的辩题是:“我们应该采用积极进取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采用懒散悠闲的生活方式”。在综合性学习中安排辩题:“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正方:伯乐更重要;反方:千里马更重要”。我给出了30分钟的时间,学生的辩论,就初一的孩子来说,就相当精彩了。

3. 语文说课稿初中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初中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1

说教材内容、目标及重难点: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小品文,它文质兼美,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情操的人生追求。本文语言精炼、句式骈散相间,修辞多样,仅用119个字就创造出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令人赞叹,耐人寻味。由此,确立了本课的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的语言;

2、品析重点语句;

3、采用多种方式的诵读,积累文言精品;

4、通过对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高尚情操形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读出文章韵味,体会文章审美情趣,理解托物言志写法。

难点:衬托手法的运用。

说教法与学法:

朗计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它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手法,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这篇古诗文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品析美点、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在朗读中,主要从把握基调、读出节奏、读出感受三个方面,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读中提高认识、增强体会。

在品析美点、合作探究中,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做到有思有讲、有讲有评、合作学习、交流心得。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中,吸引学生走进文本。

(二)、朗读指导,突出重点

1、师范读,也可听录音或配乐朗诵,激发学生兴趣。

2、指导朗读:

第一轮:初读,读准音,把握基调。

第二轮:再读,读出轻重快慢。

第三轮:用心读,读出感受。

通过这反复朗读,学生对文章内容已有大概的了解。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品析美点,合作探究

1、品析段落,积累词语。梳理重点词语,用白话文连贯翻译。

2、品析写法,突出重点。学生合作探究文章内容,总结出“莲——特点——品德——爱”的文章线索,师总结,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然后下定义说明。

3、突破难点——“正衬”、“反衬”

师设疑: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生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总结:

叹惋菊花是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是为了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本色十分难得。由此可看出,写菊和牡丹是为了衬莲,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4、课堂交流,生置疑,各抒已见。

5、拓展延伸,创造训练。

搜集写莲的古今诗词,帮助学生达到感受美,创造美的初始文学境界。

板书:

菊——隐士(正衬)

牡丹——富贵(反衬)

莲——君子

托物言志——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2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

本文编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桃花源记》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叙述了理想社会的模式,表达了一种憧憬。语言凝练又隽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年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篇课文还是比较浅显易懂,文意理解相对简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定位为“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3、品味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4、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优美语言。

2、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将朗读,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达到感知知识的目的。具体采用如下方法:

1、朗读法;2、想象法;3、自主和作探究法;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

四、说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与“乐”的分析,领会本文的主题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思维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程序:

(一)复习提问:

1、全班学生朗读课文2、指名学生口译课文

3、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二)导入新课: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景美人乐,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我们来欣赏课文,一起走入桃源胜境。

(三)分析课文

1、品味“美”和 “乐”

渔人进访的桃花源是一个美景如画,怡然自乐的“绝境”,其中的“景美”“人乐”,让我们做如下分析:

(1)景美:

①在课文中找出描绘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提示:外围的美……,源内的美……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中一二段

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番桃源美景。

④请欣赏桃源美景,课件演示

(2)人乐:

桃花源外的桃林,清新、美好,桃花源内的田园风光,恬静、迷人,那么桃花源内的人呢?学生讨论总结:乐

①从文中哪几句体现出来;

②分析“乐”的原因;

[讨论]:为什么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桃花源人乐呢?

2、桃源人的淳朴、好客

[课件演示]:文中描写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用自己的话加以复述。

3、桃花源系作者虚构:[课件展示]

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世界。

②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这样的世界。

(四)巩固练习:

1、《桃花源记》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课件展示: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的地方。讨论、确定:课件打出答案。

2、对这种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后各抒已见,允许有不同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写作(任选一题)再造想象:

1、我来到桃花源 2、今日桃花源 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六)板书设计:桃花源记

桃花源内

景美:

进 桃花源外

人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出————————踪奇:

遂迷,未果

五、说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我是本着踏踏实实上课,力求使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既有知识上的收获,又有能力上的训练提高。在前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复习旧知识和理解主旨。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社会理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前我布置学生研读课文。我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巩固第一教时所学的文言注释,以口头提问的形式考查。力求达到温故而知新。

接着,在诵读中体味本文的田园风味。从景美、人乐、踪奇三方面来品位。因为体味是语言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然后,深入研讨课文,理解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一理想社会?这一环节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也训练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设置作业再造想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

反思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教师的评价要有意滞后,留给学生争论的空间,使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得以解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锤炼评价语言,使之更凝练、更优美、更机智、更丰富。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3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我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我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我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我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我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我学生,而是教我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我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我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我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我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我学生思维,培养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我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我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

(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我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我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我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我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另外,教会我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我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我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我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我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总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投影照片)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我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我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我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我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后的5-7分钟,是我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我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我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我学生齐读;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我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投影板书。)

10、我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五)迁移练习:

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

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我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这一步充分利用我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五、说板书:

我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引我学生,提高兴趣。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我学生写作。

附板书二:

地 势 高 低 起 伏

楼 宇 依 山 而 建

山 城

重 满 城 璀 璨 星 灯 辉 映

灿烂辉煌

庆 漫 天 星 汉 瑰丽 壮 观

夜 依 依 两 江 环 抱 道 道 彩 虹 飞 跨

立体图画

景 桥 灯 明 珠 串 串 车 河 宛 如 游 龙

江 城

万 家 灯 火 满 江 波 光

相 映 增 辉 流 光 溢 彩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厘米》,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一厘米》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比较与辨微中的第四篇课文。文章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

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第二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

(1)记重点字词,理解并掌握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掌握有关字词。

(2)复述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人物平凡中的伟大。

(2)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有责任感的人。

(3)学会体谅父母、热爱

父母、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

重点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难点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二、学情分析

①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

②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

③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三、说教法: 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来展开教学:

1、诵读法:文章不厌百回读,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是一些重点段落,语言典范精美,字里行间饱含着真情,我们应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2、点拨法:这篇课文我只在需要时稍加点拨,不做过多的分析,还课堂教学几分空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

3、情境设置法: 利用多媒体条件展示图片,创设温馨的教学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

四、说学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中。教师应适时点拨,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

4. 初中语文怎么讲课

语文一篇课文一般分1—3节课来完成。
课前让学生提前预习。比如熟读课文,认识生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等,让学生根据课后问题,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上课流程一般为:老师可进行相关的导入,自然地引导学生到所学的文章上来,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齐读或分段朗读(适当的形式)让学生读课文。然后按内容分段,归纳总结。接着带领学生一起来分析局部字词或语句的分析、欣赏作者的文笔等等。最后让学生再想想还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共同解答。上完课后,也可以进行一些延伸活动。
如果不是首次上这篇课文,上课前一般先进行复习导入。

5. 语文说课稿初中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初中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1

一、说教材

《望岳》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板块第一课。本诗是唐代着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学习本课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为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理解杜甫的胸襟和气魄,提升学生的人文认知。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感悟诗的意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的情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远大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难点:背诵诗,感悟诗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怀。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

在语文教学中我力求达到让语文回归到学科的本质属性中来,突出其工具性与人文性,让语文学科回归到一种真实和质朴的状态,不花哨,不走形式,不摆空架字。语文应该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是生动的,立体的。更是我们汉语言所特有的美及蕴含的丰富内涵。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思维过程的真实展现,一种从不会到会的的过程。从教者到学生一节课都不会是完美的展现,而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问题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更引起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继而寻求到一种较为合理的解决手段。我个人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本决定不了读者,那么教师也决定不了学生,而是学生决定教师。因此我渴望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讲解,引导,到放手,梯度式的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掌握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从歌曲《我爱你中国》的歌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产生一

种对于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怀着这样的心情走进课堂,为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二)复习:杜甫其人,创作背景。为深入体会内涵做铺垫。

(三)简要的教学过程:

讲读第一联,突出写作特点及蕴含感情。

师生合作研读第二联,体会用字的精妙及修辞方法.

自主学习第三联,多角度进行赏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问题的能力。深入探究第四联,体会其中的哲理,深入理解作者伟大的胸襟抱负,及伟大的人格。最后教师进行小结

五、总结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较为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继而提升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2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没有按照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使读者随着作者那赞赏和眷恋的笔触领略了人工营造的优美园林所体现的自然美和人工美。根据教材编辑意图,初中第四册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而作为本单元的重点课文的《苏州园林》,编者把它编排在单元之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为说明文这种体裁学生在初一时就已接触过。(如初中第二册第三单元)所以,对于本文的学习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又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它对本册的第二单元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因此,从教材的编排位置来看,它体现了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教学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作为初二的学生,已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与过渡,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正逐渐形成,说明文已学过一个单元,有了一定的.说明文语感,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等,但仍需继续加强巩固提高。

据此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C、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

D、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E、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2、能力目标:

A、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B、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赏析品味文章、段落、语句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引导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秀美园林、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B、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难点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它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所以,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据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由于本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着名作家、教育家,同时他是苏州人,对苏州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从他曾说过的“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两句中就可知晓,正因如此,他才写出《苏州园林》这样极富特征而又语言生动的文章。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老师,必须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朗读,所以应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在品味探究中,我准备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学习,懂得发现问题,然后采用“探究学习法”,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并稍加点拨在阅读和仿写中学会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从而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此外,苏州园林之美,闻名全国,誉满世界。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借助课件将一幅幅苏州园林的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直观感,便于理解课文。同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圈点评析,帮助学生找出中心句、说明方法等,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角度地训练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养成合作、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确定以下学法指导:A、预习课文的方法。B、朗读文章的方法。C、质疑的方法。D、赏析品味语言的方法。

对于本课的教学时数,拟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激趣导入:先让学生与我一齐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背完问:“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色吗?”明确:杭州西湖。然后再饱含激情地说以下的话:同学们,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囊括天下的美;如果可以在那个地方见到江南大才子文征明的工巧设计;如果这个地方可以融精致优雅、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于一体;如果可以在这里看到奇山异石、深壑邃洞、天然清秀、明净深幽——那么,这个地方会是哪里呢?(稍停顿时一下,让学生猜一猜。)对,一定是苏州园林。

确实,苏州园林之景,如诗如画,无不令人心向神往。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跟随叶圣陶先生去领略那苏州园林醉人的胜景吧!(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课件一)(这一导语的设计,以优美的语言描绘苏州园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向往之情,从而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走进文章的画面中。)

2、板书课题、作者,然后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因为初一时已接触过叶圣陶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那么让学生介绍作者,应不是难事,如忘记,可适当提醒。)

3、抽查学生掌握生字词情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有助于积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请学生说说学习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

(二)、自主学习,内容呈现,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以导游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比一比看谁复述得最好,不能复述的地方做上记号,别人复述时注意听。学生复述后,教师应点评,多鼓励,少批评。

3、朗读课文,注意语感、读书的节奏、感情的抒发。

(三)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的句子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2、请学生将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讨论研析,教师巡视给予点拨引导。

3、学生画出描写苏州园林美景的语句,共同欣赏。

(四)探究学习:思考题:

1、苏州园林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苏州园林有什么整体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苏州园林?

4、划出3—9自然段的中心句,想想与前文有何密切关联?

5、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请圈出本文有“图画”之意的词,然后再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归纳板书。1、2、3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很快就能找到所以,尽可能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4题前一问题容易解决,关键是后一问题,先选两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这一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从而掌握本文是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展开的,条理清晰。5题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讨论后再明确。)

(五)赏析品味语言:

1、完成练习二,让学生懂得写说明用词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2、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六)质疑:

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题就是要让学生各抒已见,独立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一句中的“蔓延着”与“蔷薇木香”搭配不当。

(七)小结:

1、让学生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收获。(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收获,那么他们也就懂得了学有所得的道理。)

2、教师小结见板书。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晰有序,实在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希望同学们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艺,力求学以致用。(板书的设计意在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再现总分的结构形式。)

(八)迁移训练: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出示课件四:

1、仿句训练:“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用一组排比句。

2、运用你所学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简单介绍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具,要求说出它的特点。

(九)作业: 课后查找有关中国园林的图片和资料或文章,共同交流欣赏。

附板书: 苏州园林

亭台轩榭的布局 (分) (总) (分) 角落的修饰

假山池沼的配合 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

花草树木的映衬 (主) (特点)(次) 色调的处理

近景远景的层次 顺序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3

一、作家作品简介

紧接着导语,老师说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孙犁。借着对孙犁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学流派 “荷花淀派”。

二、景物描写品读

紧接着作家作品的介绍完毕,老师又说,既然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如此美丽,那就让我们一度为快吧。

1.美句美读

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2.美句品评

学生就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老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手法的综合运用。

2.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独特的感受。

3.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深厚的热爱之情。

三、感知故事情节

如此美丽的白洋淀,是谁破坏了这种美呢?

学生齐声回答,是侵略战争,是日本鬼子。

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对故事情节的感知。在这片芦花荡中,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听故事:听课文录音朗读,整体感受故事。

2.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2.说故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3.怎样说故事:(自主、合作、探究)

1.要注意情节的铺垫和环境的烘托;

2.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有矛盾冲突和高潮的出现;

4.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四、拓展延伸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提醒学生,学习本文景物烘托的方法,并遵照以上四点讲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3名学生讲完以后,老师总结发言:同学们讲的故事都很精彩,一个个抗日故事听得人热血沸腾,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60年前纷飞的战火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美丽的白洋淀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举起了和平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到此结束,最后让学生明确了下一课时的任务,即进行人物分析。我对《芦花荡》一文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批评指正。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4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且又妙趣横生。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 能力目标:

a、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二、说教法

1、 尊重学生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合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说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电教的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作者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2)精读关键段落(3-5段)

老师可适时发问: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的语句,体会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解题思路:让学生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妙处。

(3)使用探究法,老师展示四幅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评价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哪些地方与课文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

设题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老师把学生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4)以写促情

要求: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一写我们孝感的冬天。

设题目的: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交流,老师予以鼓励,达到本课高潮。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

4、反馈练习

让学生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目的:让学生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六、说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

山: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小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景中有情 热爱、赞美

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水:温暖、清亮、透明

6. 该怎么说课呢初中语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
早上/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 》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及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 》是苏教版语文课本 年级 册第 单元第 课。…… 因此,我定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理清文章思路。
b、 体会本课的写作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c、揣摩富有魅力的语言。
(2)、 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b、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c、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d、培养学生学用语言,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3)、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 的思想感情。
b、感受作品的理趣与情趣。
3、教学的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感受……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二、 教学方法
1、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 采用电教平台、录音机等多媒体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电教平台、录音机等多媒体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 引入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同时这是教学重点之一,而且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所以我在课文的讲析中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朗读训练的形式多样化。
三、 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之情。第二课时通过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品析语言并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的比较,理解散文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a、领会作者……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c、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d、培养学生 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诵读法 。
教仪: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拓展延伸”进行教学的。
(一)、引入新课:我先对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进行介绍。(板书题目与作者)。
(二)、讲授新课:
1、让学生听朗读带,然后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1)、…… 。(2)、…… 。
2、朗读课文后,围绕以上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我把问题与课文结构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先阅读 —— 节,并讨论解答以下问题:(1)、…… 。(2)、…… 。(明确:…… )。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读 —— 节,并作重点分析:(1)、…… 。(2)、…… 。在分析中除了使学生领会作者 …… ,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也提及作者所用的比喻、拟人手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学生讨论后明确:…… )。
(三)、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语解答课后练习题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四)、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作者写 …… 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并与学生一起朗读,对课文进行最后的巩固。
(五)、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我设计了以下题目。
1、文中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好在哪儿? (设计意图:通过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培养学生文字运用的能力。)
2、假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几个精彩的片断? (设题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并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3、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设题意图: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目的是将阅读之所得转化为写作之所能,是阅读的迁移与深化。)
以上,是我对《 》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的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7. 初中文言文自读课文怎么教

1. 初中文言文怎样教

一、“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 ,对于下一步的“译”有很大帮助。

二、“点”:教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熟读之后,由教师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愚公移山》中的“虽有之死,有子存焉”,“虽”古义为“即使”表示假设关系,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无(WÚ)”,“没有”的意思;《晏子故事二篇》中“自取其病”的“病”,课文中的意思是“侮辱、没趣”;《闲情记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古义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在文言文中,一个词有多种用法。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这些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分析,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三“译”:就是翻译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再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份,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列举的“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 此外,但还应注意,把译句放到文原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那样,即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议”:即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议一议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又会问:“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只要结合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了:“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象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作者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讲到这里,对于本文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稍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了。

2. 今天,初中文言文该怎样教

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佶屈聱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但文言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中考时不仅要考课内文言,还要考课外文言,学生不能掌握好课内知识,从而举一反三去读懂课外文言是不行的。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约占四分之一,课程标准虽然对文言文的要求较低,只要求学生读懂,但对初中生,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何况考试还要加深。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找“捷径”,使其能顺利过文言文这一关。我觉得以下几点做法值得借鉴: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童趣》的“项为之强”一句中的“强”不读“qiáng”也不读“qiǎng”,而应读“jiāng”。再如《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教者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采用“满堂灌”,是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对号入座,学生则一字不漏的记下,使得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规范语言。但在翻译前,一定要求学生先看懂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则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调序;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三、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岳阳楼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或”字,即“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这两个“或”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有时”的意思,后者是“或许”的意思。再联系《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中的“或”与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有的人”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我也把这些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

四、强化练习,巩固成果

文言文很多知识需要积累,说白了就是要记。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积累,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把有关的字词归类,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认识理性化,

在此基础上,设计适当的阅读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加以巩固,适当进行课外文言的阅读,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就能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此种方法较之“满堂灌法”确有明显的好处。因为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锤炼学生口才。以上介绍的这些方法,好似文言文教学大海沙滩上的贝壳,难免有它的不足之处,“路漫漫其修远兮”,愿与诸位同仁继续“上下求索”。

摘自/news/64119

并未涉及版权 请采纳谢谢

3. 初中文言文如何才能教好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采用的一般教学程序是:1.课前三分钟听说训练。

2.复习上节课的内容。3.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4.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预习本的内容包括:生字、拼音、释义、文章中心内容、文言文的翻译,课后练习题等。5.教师简介作品作者,文章的写作背景.6.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后,请几位学生朗读,纠音,指导朗读方法,然后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课文(至少两遍)。

7.教师出示小黑板,让几位学生完成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子的翻译。8.教师请学生逐句逐段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9.教师出几道思考讨论题让学生当堂完成。10.在师生明确思考讨论题的基础上,教师对课文内容和主题进行分析。

11.让学生质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12.师生共同完成课后练习题。

13.把本课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谈谈自己的感受。(或当堂写片断作文)14.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5.布置作业。福建省东山县石斋中学董朝晖。

4. 初三文言文如何教

◎马坤景(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实验中学,河北 安新 071600)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194-01 摘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读、想、讲;要指导学生诵读,使之读准读畅;要指导学生熟读并达到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口译、笔译,读写结合。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读写结合;指导 新课程标准所编订的新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十分明显的改进,就是课文中的古诗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这实质上也是对语言的工具性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文言诗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的的高度重视的结果,并且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很多学生认为当今社会是科技发达的社会,文化领域、科技领域大多使用的是白话文,对文言文学习无须努力去死记硬背。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其实古代文化中有许多作品是值得我们去深刻研究、领会的。

有的文言文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之道,有的文章告诉我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方法或见解,有的文章可以让我们认识政治上的利与弊等等。所以,学习文言文既可以了解中国悠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也可以把历史当成今天或者是明天我们的人生道路的照明灯。

如何搞好初中文言文教学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如下方法:一、指导学生自己读、想、讲 教学文言文,应和现代语体文一样,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讲解,以使他们真正理解,并激起阅读的兴趣。现在有的教师逐字逐句地串讲,一字不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彻底,实际上由于是灌注式的教学,可可说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反而是不彻底的。

在教师指导下自读自思自讲,虽可能有误读和曲解的地方,但一经教师指出,既可得到纠正。再者,也是更为重要的,只有指导学生自读、自思,他们才能以自己之力,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以至进入文言所反映的历史生活中去。

为此,就有必要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回答讨论。这对文言文的学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思考讨论题可以兼及内容和语言两方面。一般的应侧重在内容的一面,可就人物、事件、情景、气氛、环境、背景和作者等各个方面,提出思考课题,让学生思索,发表看法。

文言文学习中,可能争论的问题比学习现代文多,而且有极不相同的看法。教师要各抒己见,让学生不受拘束的发表见解。

这里,教师不要固执先入为主的某些传统看法,而要留意当代语言学和文艺理论的新学说,随时吸收科学的新成果,以做出更科学的解说。二、指导学生诵读,读准读畅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这句话强调了读的重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文言文教学诵读就更为重要。

要通过诵读促进学生读准、读畅,进而增强语感、理解内容、提升品位。对读的要求可由低到高。

如开始要求读准,文言文中生僻子较多,古今不同音的字也较多,还有些文言句子不顺口,很容易断错句。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对学生进行读的指导。

以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注意节奏、重音,在发展到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具有古人的味道。这样以读感染,激发兴趣。

读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如:范读、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有条件的可配乐朗读,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当然诵读要根据课文长短、难易程度及学生的读的情况而掌握好读的时间、遍数,以保证课堂的高效。三、指导学生熟读和背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和背诵是文言文教学中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现在的大部分学生朗读能力差,口头表达能力差,这不能不说是与教师忽视朗读训练有关。

本人在教一些名篇的时候,都要求熟读和背诵课文,因为熟读和背诵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课文中的文言文大都是一些浅易的文章,一些较困难的词句文中的注解都有,而另一些稍难的词句,学生可在多读中理解掌握。

熟读和背诵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常常体现在段落及句式上,通过多读可以加深理解。

在读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能够和作者产生共鸣,能真切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另外,熟读和背诵可以使学生领会写作上的特点及语言特点。

只要能反复多读,学生就能更好的掌握语言的妙处,这是教师满堂讲授所不能代替的。四、指导学生口译和笔译 在既有课文注释,又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口译和笔译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

口译必不可少,笔译则看课文的长短和时间的多少或译或不译,或全译或译一部分。口译尤其是笔译中的错误或不完全的地方是自然的,不能期望完善的语译。

重要的是,只有学生自己译,他们才能深切地体验到文言文的特点和妙处,才更有利于真正掌握阅读它的能力。五、读写结合 文言文课文中,包含了许多生动的人物事件材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许多写作的材料,并将这些分类整理,保存在记忆库中。

综合必修课文中的文言文来看,在学完《。

5. 谈谈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自读课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语文自读课的教学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与讲读课相辅相成,构成语文单元教学整体。

现行教材编排大量自读课文,旨在引导学生能学以致用,即把讲读课文中学到知识,在自读课文中加以应用,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对此我想就怎样上好自读课谈几点浅略的看法。一、要明确自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明白自读课文在课本结构体系中的价值自读课文就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让学生以自读课文为学习材料,充分发挥自我的主体意识,把教读课所得的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和扩展到自读课上,使学生在自我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2.认识自读课文和讲读课文的不同分工自读课与教读课各有各的功能,它们只能相辅相成却不能相互取代。有人把它们比作数学课中的习题与例题,虽不十分确切,但能说明两者相互依赖的关系。

如果说教读课是重在认识,是吸收,那么自读课则重在巩固,是运用;教读课是引路、示范,自读课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我阅读实践的阵地。 二、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激发学生自我阅读的兴趣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想说、敢说是实施讨论语文的前提,只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融洽和谐的答语文氛围,学生才有想说、敢说的心理取向,学生想说,还要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和胆量,作为教师应热爱和关注每个学生,要用爱学生的真挚感情去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第二,培养学生互动的意识讨论的核心在于互相想说,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不仅能体现思维活动,展示个性,而且有利于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达到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三、教给学生自读课文的方法1.整体感知课文即抓住课文的整体框架,去枝取干,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让学生从中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一般采用列提纲,列图表等方式。

2.重点难点突破每一篇自读课文,它都有着课文要点和自读要求,但我们应着重解决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即抓住重点,进而突破全篇。也只有抓住重点,才能抓住要害,把握全篇。

这是学生自渎课学习的关键。3.追加练习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根本途径,因此,教师要根据自读课文要求,精心设计一套较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或测试题,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做题目,把理解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自读任务。

然后通过教师出示参考答案等方法来检测练习结果,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4.培养学后总结的习惯我们说学习一篇课文,不仅是解决这篇课文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能从这篇课文中学到方法,举一反三,从而能自学相同类型的文章。

“方法是学习的钥匙”,这就需要学生能从课文中总结学习方法,用于以后的自学。所以在学习一些不同类型的文章时,我要求学生去自行总结在这篇文章中学到的方法,并归纳出来。

通过长期练习,学生由刚开始只能总结一两点表面内容,发展到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学习方法,且能从多方面进行总结。而当遇到类似的文章时,学生也能自觉的去运用已学的方法去尝试自学。

四、留给学生充分时间自读课文,教师适时适当点拨自读课文并非是老师完全不管,而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我认为先要给学生做相应的提示,之后再给学生充足时间,让他们认真读课文,领会其间的大概意思,并有所感悟。

在了解课文大意后,再让学生做课文复述,同时让其他学生做纠正、补充。接下来就要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同时让他们写读书笔记。

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不能一言不发,这时,教师就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点拨、辅导。同时要和学生进行大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而让学生完全理解课文。

当然,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并不能去充当答案的灌输者,教师只能是充当一个倾听者、聚焦者和 *** 者,在此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个方法的指引者,即黑暗中的“灯塔”。五、达标检测补缺补漏虽说自读课,但我们也要进行相应的达标检测,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真正懂得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的步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第一,根据课文重难点,合理制出一份检测试卷,其中要包含基础知识部分,但题目不宜过多。

第二,进行检测。第三,阅卷。

此步骤可以与同学互动,并不一定完全由教师完成。第四,评卷。

达标检测可以及时准确地检查教学效果,主要是当堂检测。由于当堂检测是在课堂中完成,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及时检查,由于有老师在场监督学生单独完成,检测具有真实性,能准确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便于进行查漏补缺。

当堂检测起温故知新的作用。由于当堂检测是对刚刚学习知识立即训练,学生在心里上易于接受,还能及时回顾所学知识,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且易于批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减轻老师的负担。

教会学生自学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吕叔湘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中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自读课的根本目标是要教会学生自学方法。自读课文的教学探索任重道远,但作为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认为这样的摸索乐趣无穷。

6. 如何指导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怎么才能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呢?这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般采用的是老师先串讲,疏通文意,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总结艺术手法.其实,学生如果在讲解前没有熟读课文,即使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分析得深刻透切,学生也留不下多少深刻印象,效果不佳.如果让学生事先对课文进行熟读,甚至达到成诵的程度,他们自会从诵读中感知和领悟课文内容.俗话说的好,“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话很有道理,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了解和领悟的过程.所以说,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必须加强诵读教学,并把其作为重中之重,要从以老师讲解为主转变为学生练习诵读为主,把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学生诵读上来。

7. 初中语文阅读怎么教

做作业阅读题的时候,要有三个步骤。第一读全文,第二看全部的题目,第三再看一次全文。考试时,因为时间紧,把“第一”去掉,读一遍题目,一边文章就行了。

记叙文,主要就是考理解和解释。就从文中找,和“置身于景”,把自己换成主人公去理解。

议论文,只要考的是论点,论据和理解。论点,论据从文章中找,理解主要的办法是综合文中与题目中要求理解的句子有关的词句去理解。

说明文,最常考到的就是问你说明方法和为什么用这个。熟背九大说明方法就行了。理解主要的办法是综合文中与题目中要求理解的句子有关的词句去理解。

其实三种都差不多,只是看文章的情景而已。

希望我的意见可以帮到你。

阅读全文

与初中语文拿到一篇课文该如何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5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