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阅读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语文阅读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3-08-22 07:11:07

Ⅰ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定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定义

答案第一: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个性化阅读”

一、含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可是,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关系到新课改的阅读教学理念能否真正贯彻落实。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开放阅读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背景
传统理念下的阅读教学中,我也注重阅读训练,与学生一起理清思路、理清主要内容,体会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用词的精当,但由于我备课时,对自己设置的问题都准备了正确的答案,因此每每只要学生的回答与教案(包括教材、教参)里的答案相同时,我便要匆忙地把教案里的“答案”交给学生,取代了他们的鲜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一面嘱咐学生把答案记录一下,课后背记住。但结果呢,考试起来,学生就同一问题就是不理解,加上答案唯一,因而错误率便高。每每我便在课堂里大声质问:我在黑板上写过不下三次的答案,你们仍然记不住呀?可学生的两眼里是迷茫与委屈呀!因此我多次反思自己;作为学生,每个人的知识积累、认知水平、生活体验不同,怎能对文本的阅读得出同一种理解呢?在教学中,我是怎样对待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呢?用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理解,来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不就阻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了吗?所以在教学新课程时,我便决心更新教育观念,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容器,或教学预先设置一个个圈套(问题),让学生往里钻,而是要开放课堂空间,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在能力,让学生走进文本,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阅读文本,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发展独特的欣赏和评价能力;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http://www.0570school.com/teachers_view.asp?texttype=%BD%CC%D1%D0%C2%DB%CE%C4&id=87

答案第二: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
“对话性”阅读教学中的语文老师走下圣坛,由知识的传播者变成了平等的对话者。
一、对话意味着“人格上平等,心灵上自由”
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并对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这样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实际上,语文的阅读教学就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通过对话使读者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或让读者进行自我反思。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关系——“对话”关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应当是:
平等中的首席者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或是多渠道的对话是阅读活动的主体,但是,我们同时还应当看到:青少年学生的阅读毕竟不同于成年人的阅读;他们因为知识和经验的不足,正在学习阅读,需要教师的指导。因而,在阅读中教师就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的教师,“首席”的含义当如乐队中的“第一提琴手”,既是乐队里平等的成员,又担当着独特的作用,教师的提问和发言就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热心的介绍人
在对话中,教师就像是婚姻介绍人一样,其根本任务是将文本介绍给学生,将重点放在疏通学生与文章“对话”的渠道上,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章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情感。作为介绍人,应该留足时间与空间给“对话”的双方交流,不要过多地驻足其间聒噪。只有在对话过程中出现冷场、语塞、卡壳、分歧时,介绍人才可出面帮助排除,使对话能够流畅进行。
优秀的指路人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指路人,不做带路人。相对于教师,学生是稚嫩的“对话者”,学生不论是学习上还是做人等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和真诚的帮助。教师要鼓励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对话中来,表达出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阅读一篇篇的文章,就是进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险,绝佳风景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才能真切地体味到它的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零距离”对话。
二、对话意味着“沟通与合作,交往与互动”
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法则,教和学双方必然会走向积极的沟通与合作。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对话的精神才得以体现。有沟通与合作,必然会有互动与交往。互动与交往绝不只是教师和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的存在状态,而且是对话教学的基本形式。师生在交往与互动中实现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
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学生也要相信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发展会有帮助。只有敞开彼此的精神世界,在交往与互动中,才能有真正对话、交流和沟通。教师作为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与学生构成了互动对话。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互相谈话式的、开放心灵的双向交流关系,即“对话”关系。“对话”所追求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教师式的学生与学生式的教师。教师与学生这种对话是实践的需要,是师生和谐相处、相互促进的前提条件。为此,教师应成为:
忠实的倾听者。
倾听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基本技巧,也是在沟通中认识与了解学生的第一步,倾听学生等于尊重他、欣赏他,给他信心和勇气。作为教师需要全身心地去听学生说话,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虑、发现和创意等,从而及时地引导、鼓励,促进他们的发展。例如我在教《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时,引导学生分析蒋干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蒋干是个愚蠢而又自作聪明的人,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异议“蒋干能毛遂自荐,且不管他是否真正有才,应该说这种勇气是可嘉的”。我没有打断这个学生的“另一种声音”,而是静静地倾听他的观点,并组织学生一起讨论。通过倾听学生心灵的话语,让学生受到激励、召唤,从而生成新的认识,这是对话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点。
积极的参与者。
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只能重复教师的具有绝对权威性的内容。相反,教师是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在对话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同时,任何一方都应积极地时刻保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态度。由于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对文本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一段文字、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理解都不尽相同。因此,在阅读对话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互相促进。这样,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状态。教师参与对话,促进学生发展。
虚心的学习者。
弗里在《被压制的教育学》一书中写到,“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在教。”在“对话”中,教师有着“教学者”与“学习者”的双重身份。实际上,学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很多的。他们虽然幼稚,但有一颗不断探求的心;他们或许无知,但永不满足和充满好奇心;他们的思想和观念也许不够成熟,但却代表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教师要学习这些优点,完善自身的素质,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向学生学习,能够使你原本枯竭的“精神生命”重新焕发青春。从学生身上,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再一次发现自己,重塑自我。教与学达到统一,做到“教学相长”。

三、对话意味着“创造与生成”
阅读文本应是语文学习的前提所在,只有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教师才能把握教材,也才能引导、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尽情地诵读、玩味、揣摩,与课文直接“对话”。“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人、文“对话”中生成属于自己的思想。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在对话性阅读教学中,师生双方均是作为具有主体精神、创造能力的人而介入其中的。在对话、沟通、合作的氛围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还是知识的“发生器”,师生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和知识,使阅读教学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充满了创造色彩。在新课标下,教师应是:
合格的先行者
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读书前,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对文本的精神,学生可能产生的疑惑、异议,哪里需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哪里要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都要做到心里有底。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包括朗读课文),才能和学生交流,并引导学生学习。
良好的创意人
接受理论和解释学都告诉我们,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而且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便是此理。因此,教师不能囿于教参,应当多元解读、自主发现文本涵义的空间,不能再搞过去应试教育下的一元论。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有创意的阅读,善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前理解”去阅读,同时又借助于别人的“前理解”;努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文本的其他含义;对理解到的意义作出自己独到的价值判断而不仅仅停留于理解本身或人云亦云;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产生联想而生成新的意义和塑造新的形象。
例如对《项链》中玛蒂尔德形象的解读,有的同学说她爱幕虚荣,有的同学说她具有小资产阶级贪图享乐的思想,但有的同学认为她是值得赞扬的,因为她靠自己十年的辛苦劳动还清了债务,所以她还是很有美德的。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加深了对玛蒂尔德的了解,体验身为小人物的苦恼,了解人生的苦难与无奈,从而加深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优秀的质疑者
现代课程理念提倡的是“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只惟实”。因此,在探究教材中,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质问、敢于批判,多一点带有个性色彩的语言。为此,教师首先得有质疑的意识,质疑的精神,质疑的勇气。
在与文本、学生的对话中,在生生对话中,参与对话者会发现对方观点中的可疑之处,会产生批判性的意见,而批判性的信息正是对话交流得以深入发展的支撑力。在对话互动中,参与者大都能一边听同伴发言,一边反思自己的理解。质疑使对话深入,使对话的内涵丰富,多种观点的聚集与碰撞、消解与融合、深化与提升,扩展了认知领域。
《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相会一幕,最能体现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周朴园自私虚伪冷酷,是资本家的典型代表,是封建家长的化身,他对侍萍的爱是虚假的。但有的学生质疑:周朴园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复杂的情感世界。他当年对侍萍的爱是真的,现在对侍萍的不爱也是真的。这样,学生在质疑中提升了对人物形象的立体的认识,在交流碰撞中达到了彼此的理解,生成了新的意义。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互动的“对话教学”,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同时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需要不断地融合、激活,这样才能让“对话”真正变为“零距离”。而教师对自身的正确定位则能把 “对话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促进学生不断地发展。

www.jsxlve.com/djkt/uploadfiles/2005-12/2 ... 30K 2007-5-30

Ⅱ 怎样理解语文阅读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高考中,它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为历年语文高考的实践所证明。我觉得要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驱使 ;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Ⅲ 小学生语文批注式阅读是什么意思

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读书方法。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读书方法,隶属于语文教学领域。

(3)语文阅读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类型

1.基础性批注:即对于文章中基础性知识的圈点勾画,比如划出需要注意的注音、生字词;把握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语句以及读后的内容概括。

2.感受式批注:即记下读文章时的理解感受、困惑迷茫或者收集相关资料得来的收获。

3.点评式批注:即对文章内容或语言等各个角度写出自己或褒或贬的评价。

4.联想式批注:即写下由文章而联想到的文外知识。一首诗、一个人或者一件事。

5.方法式批注:这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批注方法,在对知识的规范性解答方面有很好的训练效果。

6.赏析式批注:选取自己喜欢的文段、句子或词语写出赏析类文字。主要用于批注文学作品。

7.疑问式批注:即写下自己在阅读时的疑问。

8.补充式批注:对于文章中有遗漏的地方进行补充。

9.仿写式批注:在一些好句旁边仿写一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Ⅳ 语文阅读与数学阅读有什么区别哪种更难为什么

语言学家将语言分为自然语言和逻辑语言,后者又叫形式语言或理论语言。逻辑语言依赖自然语言但又不同于自然语言,对逻辑语言的理解必须以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为基础。语文阅读主要指自然语言的阅读,而数学阅读则主要是逻辑语言的阅读,逻辑语言是比自然语言更加高级的语言。现就数学阅读和语文阅读的区别进行探讨。
一、数学语言和自然语言的区别
1、自然语言具有多样性,而数学语言只有一种。
由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目前世界上的语言多达2500—3000种,其中仅美州语言就有1000多种,非州语言也有近千种。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口占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20%,其次是英语,约占6%,再次是俄语、西班牙语和印地语,使用以上五种语言的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40%。但数学语言却没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全世界的数学语言只有一种。
2、自然语言主要由文字构成,符号和图表仅偶尔用到,而数学语言除文字外,还有大量的符号和图表。即便是文字语言,在数学中也往往具有更加确定的所指,而不能一概用自然语言中的意思去理解。如我们在体育比赛中常常用到“0比0”这句话,而这在数学语言里就是个错误说法,因为比的后项不能为“0”,就象除数不能为“0”一样。
3、数学语言中往往用一个符号、一个图表、一个公式来表示,虽看似简单,却隐含了大量信息,需认真分析、字斟句酌才能正确理解其本意,而自然语言却力求明了,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人往往很容易弄懂其含义。
4、数学语言具有精确性和无歧意性,任何一个用词、符号、图表都有明确的特点和意义,一般不出现非常、极度、大约、也许等模糊字眼,而自然语言相对来说不具备数学语言所要求的精确性和无歧意性,有时还会故意说得含糊其辞,以达到说话人自身目的。如过去的算卦先生经常用“父在母先死”之类的话来骗人,即是利用了自然语言的模糊性特性。
5、数学语言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不仅其各个词汇之间有紧密的、特定的联系,而且其用语也十分严密,改动其中任何一句话或颠倒其中任何一个用词都可能造成整体意思的改变,而自然语言相对随意,同一个意思往往可用多种语句来表达。
6、数学语言都平铺直叙,几乎用不到表示情感的形容词、副词、语气助词等,而自然语言中则往往需借助“浩浩荡荡、开开心心、干干净净、忽然、猛然、难道、果然、阿、啊、啦”诸如此类的词语来表达说话人的个人情感。
二、数学阅读和语文阅读的区别
1、数学阅读过程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思维灵活。数学教科书中的语言可以说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数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言语转化”,即把阅读交流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因此,数学阅读常要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用抽象表述方式阐述的问题转化成用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表达方式表述的问题,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把用符号形式或图表表示的关系转化为言语的形式以及把言语形式表述的关系转化成符号或图表形式;把一些用言语形式表述的概念转化成用直观的图形表述形式;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表述正规定义或定理等。总之,数学阅读常要求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而这也正是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的最主要的方面。而自然语言的阅读则较为简单明了,主要的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把它与新的印象联系起来,从而掌握阅读的对象,较少运用逻辑推理思维。
2、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性和逻辑性。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而自然语言的阅读则视阅读内容的重要性可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对一般的文学作品可采取精读的方法,也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阅或浏览式阅读,即便是精读,一般也不会象数学阅读一样字斟句酌。
3、数学阅读过程往往是读、写、算结合过程。
一方面,数学阅读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书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常通过书写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另一方面,教材编写为了简约,数学推理的理由常省略,运算证明过程也常简略,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还有,数学阅读时常要求从课文中概括归纳出一些东西,如解题格式、知识结构框图,或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这些往往要求读者以注脚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而自然语言的阅读则相对简单,最多对自已感兴趣的词句进行标注,或对某些章节写些自已的感想。
总之,数学语言是一种较自然语言更为高级的语言,无论其抽象性、概括性、精确性还是其严密的逻辑性,都要求在数学阅读时要比语文阅读更加聚精会神,更加认真仔细,更加字斟句酌,只有在脑神经兴奋状态下,通过手脑并用的方法才能得到对数学阅读内容的内化、理解、推理和反省,最终达到数学阅读的目的。

阅读全文

与语文阅读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5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