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中学语文怎么说题

中学语文怎么说题

发布时间:2023-08-22 09:52:12

❶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

导语: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

一、想象法

就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方法。在学习时,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按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学习《犟龟》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的盛况描述出来。”学生在描述前,又可分组讨论,相互交流,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能填补作品本身的空白,使教材潜在的内容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或主题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绕道法

就是针对教材内容提问时采取直题曲问的方式,让学生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作答。这种问在此而意在彼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如果所提问题太直太露,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会感到索然无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思维的“跳越”。如教学《一面》一文中写道:“哦,您,您好就是……”,分析这句话时可提问:“作者话没说完就停止了,是不是作者不敢肯定面前的这个人是谁?”学生答:“鲁迅当时处境危险,为了鲁迅的安全没有道破”,老师接着提出关键问:“文章这样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点和作者对鲁迅怎样的感情?”学生有了前面的启发,就会幡然醒悟:表现了作者机警的性格和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关心之情。这种通过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但利于激趣砺智、增加思维含量,有时甚至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三、逆问法

又称倒问法,即不从正面提问,而从相反的视角切入,故唱反调。以激活学生思维。如《三峡》一课末段写道:“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正面提问为:“末段引用了渔者歌词有何作用?”,而逆问则可设计为:“如果将该句删掉或不用歌词来表达,那么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这种问法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逆问如“平地起波澜”,所提问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往往能令学生深思,使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

四、故意出错法

教师在教授某一知识时,故意出错,然后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查出错处及错误的原因。这样,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思维活动,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有平中见奇之效。如学习刘禹锡的《秋词》时,根据历届学生存在的问题,我在黑板上写了第三句诗“晴空一鹤白云上”,细心的同学马上发现问题,指出“白”字应改为“排”字,在此基础上我顺势利导,解释“排”的意思并引导学生理解整句诗的含义。这样,往复几次,学生养成了根据字义句义来辨别字形的习惯,默写时减少了错别字的产生。

五、矛盾法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为解决“冲突”,就得开动脑筋,认真分析,进而分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的自主和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了。如《荔枝蜜》一文,开头说:“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后文又说:“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并在夜里也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老师问: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抓住了文章情感的突破口,会很自然地促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有效地激活思维。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授欲扬先抑这种写作手法及其作用,进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蜜蜂感情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矛盾法,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六、渐进法

对一些繁而难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循循善诱,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顺藤摸瓜,层层深入,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弄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如:要理解《范进中举》这篇课文的主题,可这样分层设问:(1)小说主人公是谁?(2)中举前,写了他什么事?中举后,他为什么喜极发疯了?这异常反应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范进的悲剧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吗?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设问,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容易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不失为“快乐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七、迁移法

学完课文内容,根据某一知识点进行适当地拓展,以达到巩固和运用知识的目的。迁移法是适应新的教学理念而产生的一种方法,是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的一种方法。如学了《竹林深处人家》这篇课文,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本文我们学习了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下面请大家运用这种方法来描写我们的家乡,好吗?”这样的提问具有新鲜感和挑战性,而且能把课堂引向广阔的生活,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在课文中产生的感悟、共鸣、联想倾诉出来,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同时这种提问能激发学生留心身边小事,养成勤于观察动手,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

八、表演法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语文教学中的表演法恰恰是这方面的体现。表演是指把课文内容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它形象直观,形式自由,实用性强,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方式。其目的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如教《强项令》时,我先让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接着全班学生齐读,然后问学生:这篇课文的大意大家都理解了吗?大家都说不成问题。接着我问:“大家能不能依据课文内容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我从举手的同学中选出五位,让他们到教室外商议做好准备,五分钟后让他们上台表演,他们表演的精彩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之后,我请其他学生就刚才的表演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们争相作答,各抒己见。我顺势续问:“董宣是一个怎样的人?湖阳公主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光武帝为何不但不治董宣的罪,反而重赏了他?”学生们回答非常踊跃,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这种方法很容易突破教学上的重点和难点,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有利于产生亲切的情感体验。需要提醒的是,表演时不能贪图热闹,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九、对比法

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而设疑,其目的是找出他们的异同点,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如教完《春》和《济南的冬天》后可这样设疑:同样是写景散文,他们在景物描写上又什么区别?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到文章风格各具特色,描写手法也各有千秋,同时也为他们今后鉴赏其他作品和写作积累了方法与经验。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败。日本着名教育家斋藤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提问是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重要“激活”因素,它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我们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和理念,优化教学设计,不断完善课堂提问艺术,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缤彩分层,我们的教育教学才会有长足的发展。

此外,还有以下几种方法值得借鉴:

1. 逆问反激法

逆问反激法就是教师故意提出一个错误的甚至是反面的观点,引发学生质疑、思考,从而让学生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提问技巧。如在讲《祝福》中“柳妈”这一人物形象时,如果直接提问,学生往往会得出片面或浅显的结论,不能挖掘出人物的性格底蕴。教师可采用这样的问法:“柳妈经常嘲笑祥林嫂改嫁,鼓动祥林嫂用血汗钱捐了一条门槛,而且作者描写柳妈时,也表现了对她的厌恶。所以柳妈是和鲁四老爷一样的杀害祥林嫂的兇手。大家认为对吗?”这一提问出乎学生意外,但言之确凿,有理有据。学生要想反驳这一观点,必须仔细阅读文本,主动探究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和小说的主题。这样,自然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和,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的效果。

2. 曲问旁引法

教师不就某一知识点直接提问,而是变换角度,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这种提问法就是曲问旁引法。写文章讲究“文似看山不喜平”,提问同样如此。如果教师的提问太直白,太平淡,容易导致课堂气氛的呆板沉闷。曲问旁引法正是一种跌宕灵动的提问技巧,看似漫不经心,全无章法,实则目标明确,形散神聚。有时是“于不疑处设疑”,但“看似寻常最奇崛”;有时是“顾左右而言他”,但“言在此而意在彼”。运用曲问旁引法能有效地切入学生的兴趣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解决疑难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真知。如讲《记王忠肃公翱事》一课时,教师可这样提问:“王翱夫人爱女,经常迎接女儿回家,这两家住得近吗?”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了解“畿辅”的意义。教师接着问:“王翱有为女婿调职的能力吗?”引导学生了解“长”的意义和“铨”这一古代文化知识。这种提问方法从侧面诱导,生动风趣,比直接讲解“畿铺”“长铨”有效得多。

3. 逗引激趣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前,提出与所授知识密切相关,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另一问题,这种提问法就是逗引激趣法。教师如果善于激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传授知识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逗引激趣法运用的是欲擒故纵的策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角度切入,反复渲染,充分调动。在导入新课时很适合运用这种提问技巧。如讲《菱角的喜剧》时,可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见过五个角的菱角吗?”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阅读文本做好准备。

4. 同类联系法

同类联系法是指教师在提问时,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联系旧知识,通过整合归类获得新知的一种提问技巧。这一提问法也不从正面入手,而是通过罗列一系列问题去启发学生,引起学生的回忆和联想,使学生触类旁通。

如在讲《药》的主人公时,很多学生认为是夏瑜,因为他们觉得主人公应该是一个光辉高大的革命者形象,对于华老栓也是主人公很不理解。这时教师就可用同类联系法来引导,提出这样的问题:“《孔乙己》的主人公是谁?《祝福》《阿Q正传》的主人公又是谁?”教师再接着问:“这些作品的主人公有哪些特点?”学生经过综合分析后,可得出正确的结论:“都是精神麻木、愚昧落后的下层劳动人民。”教师因势利导,指出鲁迅以这些人为主人公,意在“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这样,通过同类联系法可以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5. 切换比较法

教师故意改变文本或问题内容,通过改变前后的效果对比,使学生自主地理解、认知,这种方法就是切换比较法。切换比较法能让学生开拓崭新的思考空间。如讲解《鸿门宴》时,教师可以通过人物的切换来分析人物形象,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问题:“项羽在宴会上先允许项伯舞剑,再原谅樊哙闯帐,接着又同意沛公如厕。如果换成刘邦,也会这样做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两人的性格特点,学生通过比较后应该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不会。因为项羽不善于用人,优柔寡断,沽名钓誉。而刘邦善于用人,机智多谋,能把握住机会。切换词语也有同样的效果,如把“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中的“常常”换为“从来”或“必然”,然后就此设疑让学生作出比较,很容易使学生体会到作者逻辑的缜密、语言的准确。

❷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详细整理

语文的阅读理解是很多初中生容易丢分的一部分,下面我为大家总结了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详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

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心中要有文体意识
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要找到 阅读理解 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直接提取从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

如果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的,就可以直接用原话作答,如果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原话作答的,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就是挖掘出文中隐含的信息和深层含义然后作答。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总结的初中 语文 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详细整理,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❸ 作为新老师,如何更好地讲解语文阅读题

1.自己先做一遍,接着比照答案,会发现自己也有思虑不周到的地方。如果自己感觉到难度了,那么学生也会觉得有点难。这就是从学生学的角度体察他们。比如我做去年宁波中考阅读题,卡尔维诺的童话《满足的人的衬衫》,就感觉到理解的困难。所以,讲解自然也从自己困惑处出发。当然,偶尔发现答案不好的,自己也会和师傅商量以后修改补充。
2.我会非常强调回到原文找答案,反对脱离文本空口答套路。让他们回到原文划出相关句子,或用原文回答,或自行概括。养成贴着文本阅读的习惯。因为我现在还在七年级,天天想着习惯问题。
3.结合参考答案,教一些必须的术语,这不是套路,而是中学语文学习涉及的手法。最近复习,现代文教过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的手法,诗歌阅读讲过意象,结合课内外诗词帮助理解。例如,上周期中复习,一首诗里面出现了子规,那么结合学生会背的“杨花落尽子规啼”和“潇潇暮雨子规啼”讲了子规意象,这是语文学习不可避免的专业性的东西。借用本校老师一句话,阅读是语文术语+生活常识。所谓生活常识,就是用普通的话理解文学性表达。比如东西吃下去很烫,老舍说,从喉咙下去,烫出了一条路来。那么这就是一个很优秀的表达,学生既要理解意思,也要了解好处。

❹ 【浅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提问】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在语文课堂实施教学肢铅中,实施提问是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然而我们有些课堂中,语文的提问变成了简单的问题叠加,要么就变成了职业提问家架势,失去了提问的精彩光泽,没有任何美感可言。
一、设计问题要三思而行,讲究问题的信度和效度
提问能力是语文教师必备的重要素质,是语文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提问的质量如何是衡量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如何的重要指标。教海无涯,语文教师的提问能力是需要不断提高的,语文教师应该把学习提问作为自觉意识,贯穿自己终身的学习生活。
课堂提问的问域不能过宽,问题明确而没有歧义。尤其要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行精心设计,如抓住中心句、抓住变化处、抓住细节、抓住关键、抓住容易疏忽处、抓住“空白点”等: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特别要精心设计好每节课之初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质量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要“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我觉得开头提的几个问题很重要,如果开头的几个问题先把学生‘闷’住了,那么往往会造成整堂课的气氛沉闷”。
二、课堂提问要体现学生主体,研究学生的心理
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有研究学生答题心理,才有利于提高提问能力。要使课堂提问实现师生的有效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就须察言观色,因势利导,不断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答问心态应该了如指掌,如有位教师就形象地总结出了学生答问时的多种心态,很值得我们借鉴:含笑举手、眸眼炯炯者——“不成问题!”这是胸有成竹的表现;频频举手、目光祈求者——“快叫我答!”这是急不可耐的表现;笑得娴静、不求发言者——“这题早会!”这又属于隔岸观火的;佯装走神、智求召唤者——“犯纪律,看你叫不叫!”这些是以假乱真的表现;举手又止,三心二意者——“答?没把握!”这有点举棋不定;急问左右、迅速补漏者——“不行,还欠火候!”这属于临阵磨枪的表现;搔首翻眼、随便举手者——“最好别点我!”那就是仓促上阵;愁云满面、眼光飘忽者——“怎么答?从哪儿想?”这一定是一筹莫展的表现了。
语文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历蠢好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提问创造一个使学生学习探索,学习发现,学档吵习发展,学习成功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发现、学会发展、品尝到成功。因此,语文课堂提问一定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得如何,是衡量提问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三、提炼提问语言,力争问题本身的精美
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培养和提高提问语言。语文教师的提问语言必须规范纯正,因为语文教师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影响力,对学生的言行、习惯乃至思想感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的提问语言还要准确严谨,问题的表述绝不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失误或困惑,问题的措词是否恰当,表达是否准确,会影响提问的清晰性与连贯性,过多地改变提问中的措词有时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反而会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对此语文教师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语文教师的提问语言还要做到形象生动,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答问题,有时需要来点幽默、诙谐,这样容易把学生引入乐学的境界。语文教师的提问语言要抑扬顿挫,疏密相间,自然有序,让学生对提问感到乐趣。提问之后要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停顿会为学生留下积极思考的空间。停顿的时间因问题的难易度不同而应有所不同,如果问题较简单,停顿的时间就短;如果问题较难,停顿的时间就要稍长一些,语速也不能快,否则,学生会因你的快节奏提问而听不清题意。语文教师的提问语气要亲切自然,特别是对所谓差生,更须用鼓励的语气,在进行评价时注意用赞许或肯定的语气,如“不着急,再想想!”“暂时答不出,没关系,坐下来再想想。”
四、研究“问点”,牵一问而动全文、动全课
语文教学中的提问应该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语文教师的提问就应该充分体现其不竭的创造潜能。语文教师的提问应最能反映其教学机智,能反映其对教学的理解程度,能反映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艺术追求,能突出语文教学的创造性特质。创造的发生始于对问题的觉察和确定,随以心智活动的探索,提问方案的提出,而终至问题的解决与验证。创造性是潜藏于人脑中的金矿,人人都富有创造力。语文教师应是富于灵智的创造者,富有情感的艺术家,在语文教学中善于捕捉和利用信息反馈所提供的各种教学契机,独具慧眼,以新颖的角度创造性地进行提问,启发学生从事创造性思考。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显示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才能,发挥提问的艺术,随机应变,在极短时间内创造性地“激发”出多种方案,以美促进美,以智慧启迪智慧。在这种良性的反馈循环中,才能让学生欲罢不能,去积极地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使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展示自己创造潜能的最佳途径,让语文课堂精彩不断,亮点不断,熠熠生辉!

❺ 初中语文教师上课应如何提问

导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好的问题胜过十个随意的提问,如果想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课文的认识,同时提高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就必须妥善设计编排课堂提问,其基本原则包括:问题宜精不宜粗、宜深不宜浅、宜少不宜滥等。只有妥善地设置提问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索,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初中语文教师上课应如何提问

一、精心设计问题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怎么精心设计问题呢?除了学习他人的经验,掌握一些方式方法及规律外,最重要的是自己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多思考,这样才能设计处合理有序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我尝谓为教者只须多动脑筋,经常为当前之学生设想,必能自致善法,予学生以切实之助益。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原则。

1.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就能看准方向,教学任务也能基本落实。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

2.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将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例如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地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我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用“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改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在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教师就需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

4.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性

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得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应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

二、合理适时提问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我们要根据所教的内容,在需要设计问题的地方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问题要只有通过一定的思考才能得出答案。那么哪些地方可以设计问题呢?应该在所学的重难点那儿。叶圣陶说的“至关重要的若干点”,就是文中的关键处、疑难处、含蓄处、精妙处。尤其是精妙之处,是学生学习兴趣所在,要在精妙之处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佳境,体会兴味,爱上学习。还是以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为例,我就文章的第二节描写月色的句子设计了问题;还有在文章的最后一节,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设计了问题,抓住了关键处、含蓄处、精妙处,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特别是学习苏轼文章的兴趣。课后有几个学生还找来苏轼其他文章中写月色的句子去深入学习。由此可见在至关重要的地方设计问题的作用之大、之妙。

在课堂上,还要善于抓住时机,相机行事,从而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要教学的课堂内容上来。

三、恰当处理学生的回答

恰当地处理学生的回答,也是体现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1.学生的回答,特别是正确的回答,甚至有创新的回答,是学生思维智慧的火花,老师正确而又恰当地处理,对学生,特别是不常回答问题的学生来说,那是莫大的鼓励,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工作生活,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一句恰如其分的评价,会激发思维,会激发自信;一次又一次的肯定和赞许,特别对那些不是太自信的学生,或对学习兴趣不大的学生,都有可能成为一次人生转折的拐点。

2.恰当地处理学生的回答,还要有耐心,对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要注意引导,要注意鼓励,要注意到问题要有启发性。没有启而不发的学生,只有缺乏启发性的提问,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相机改进提问,从而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

3.对于不同的意见的回答,要能恰当地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比如:《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是谁?是无名战士,还是卢进勇?我肯定其中的一个答案:无名战士。至于为什么,我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其中的内容,让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探究下去。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一定要进行明确的小结,因为全面正确的小结往往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新的启发。

四、拓展延伸课堂提问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获得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总之,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每个老师非常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课堂本是精彩的课堂,课堂提问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更不应该简单呆板、一成不变。它或者问而不答,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步步紧逼、层层追问,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或者于不经意处发出奇问,以激活学生思维;或者在无疑处质疑问难,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提问方式,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可强求一致,但老师要牢牢把握住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有效性。

❻ 初中语文上课如何提问

导语: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活动中,无论教法怎样选择和运用,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总是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恰到好处的提问,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上课如何提问

一、课堂提问的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提问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堂上,教师要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活跃气氛,然后教师就要去引导学生学习。有技巧的提问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语文教学大都是文字教学,可能对有些学生来说有些枯燥,思想上容易开小差,所以假如老师只是一味的讲课,而不去提问学生,那么学生根本就学不到知识,就算是学到了,也都是死知识,是老师强加于他们的,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去运用。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加上适当的提问,让学生自主的去思考,不仅能够活跃可能氛围,增加蔽盯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还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初中生的年龄还小,思维也不是很成熟,所以大脑中有待开发的地方还很多。如果在这个阶段,教师能够尽到自己的职责,认真教学,在课堂上有技巧的进行提问,必然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被动的去学习,变成自主的学习,并且爱学习。

二、结合文本,扩大问题设计的内涵,尤其注意“主问题”的设计

文本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心灵世界或隐或显的渗透,在形简义丰、体约文博的语言文字里,我们都可以捕捉到作者的影子。它是学生与作者、教师对话的媒介。王富仁教授:“尊重课文的创作主体是我们感受和理解课文的基本前提,也是正确发挥教师的教学主体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唯一途径。"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立足文本,因文解道。如介绍时代背景的方法。像鲁迅的《药》是一篇时代特征显着的小说,我们可以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一是在小说中划出能表明辛亥革命时期特征的句子。二是回忆《故乡》一文,说说辛亥革命结农村带来的变化?课文中”“掏出一包洋钱”,“眼前后一个大白圈”,“这大清天下是我们的”,“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村庄”等句子直接表明了辛亥革命的时代特征。

立足文本是基础,设计问题还要打破以往教学中“碎句问答”的桎梏,扩大问题的内涵,追求“妙在这一问”的境界。真实,“这一问”指的是牵一发而却全身的“主问题”,它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线,有以一抵十的艺术效果。

如教学《祝福》时,我向学生抛出两个“主问题”:(1)文中没有直接交代祥林嫂的死,《祝福》电影作了如此处理:寒风大雪交迫的夜晚,在祝福声中,祥林嫂又穷又冷又饿,死在鲁镇街上。你赞同吗?你认为祥林嫂是怎样死的?(2)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兇手?这些问题似桥梁,既能沟通学生与老师、文本三者间的对话,又能引导学生走进思苦的王国;有学生认为祥林嫂是自杀,想不开而死的;也有学生认为她是被人遗弃,心灵上受到创伤,活在世上犹如行尸走肉,受精神打击死的;也有学生认为祥林嫂觉得自己对不起毛毛,由于内疚的心情死去的……只要我们教师能吃透文本,像这样“四两拔千斤”的“主问题”还是能为我们所发现的。如《雷雨》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项链》小说结尾点明顶链是假的,从全文情节看,是否合理?余秋雨的《老屋窗口》从河英的一生看,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举纲张目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它的提出需要教师高瞻远瞩地吃透教材。

三、富有启发性

引导式提问是最具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乎老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孔乙己》一课时的提问:“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一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可是,我们读《孔乙己》,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孔乙己》小说所写的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这样提问便形成使学生“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孜孜以岁并升求,加速思维。

四、注意调控,运用追问策略深化文本理解

新课标揭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说的形象些,教师是一个导演,一个主持人,必须要有较强的调控能力,要运用一份智慧去把握课堂,照顾全局。当学生思维的'大门已被打开,如果追问不讲求艺术,只信口而来就随口而至,往往会窒息课堂教学的气氛,显得毫无美感毫无激发力。在《将造酒》教学中,学生照老师要求找出几句含有“乐”,“愁”感情字眼的诗句后没有新的发现,教师继续发问"请同学们联系李白的狂妄性格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还有哪些诗句也能体现诗人的感情?学生的讨论发言仍走不出死胡同。显然,如此追问有些大而无当,没有给学生搭建合适的脚手架。

问题提出了,学生启而不发,或回答错误,怎么办?不妨让学生再熟悉内容,通过变换角度或降低难度来追加提问。《长亭送别》一文,一学生质疑:“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一句中,“节”为何意?另一学生脱口而出:节约的意思。我提示学生重新朗读全曲,再追问:这一曲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该怎样理解才与语境相吻合?学生明白了这一也是莺莺叮嘱张生路上自我保重。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马上更正是调节的意思。再者,教师也可以有意识筛选、主导学生的口答,从中捕捉学生回答的倾向,组织合理的新的问题。如学生评价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时,有一学生说:“祥林嫂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却难以满足,这又说明了什么?在谈论谁是祥林嫂的兇手时,有学生回答是黑暗的社会,也有学生回答是社会冷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老师可以评点后,再追问:小说中提及了哪些人?他们是怎样对祥林嫂的?从他们身上反映出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这些追加的问题都为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搭建了脚手架。

❼ 初中语文课堂如何提问

导语: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绝大多数中学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那么课堂上该如何提问呢?

初中语文课堂如何提问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提问

很多学生怕老师提问,不是因为学生不会回答,而是怕自己回答得不好引来老师的批评或者同学们的嘲笑。在笔者看来,学生怕提问是由教师的不正确对待引起的。实质上,教师的提问应该是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是表达自己观点的一个平台,是和大家探讨问题、分享成果的一种途径,是一个快乐的过程。而由于教师的不正确引导或者对于学生回答的不正确态度,导致学生怕提问,一旦教师说要提问,大家一个个都低下了头,生怕提问到自己,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对于课堂提问的恐惧心理,甚至是对于教师的厌恶以及对于科目的厌恶,更严重的还会引起学生的厌学、逃学行为等等,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能够认识到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到他们的一些心理阴影,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传递、讲解,还有就是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对于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比如对于提问,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对于回答不好的,教师也要看出其中的闪光点,给予一定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回答较好的,教师在表扬的同时也要让其认识到回答的不足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让学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培养他们健康的认知。同时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过于注重“优等生”或者“后进生”,而是应该有目的地将提问的范围扩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抓住要点

新课改要求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辅助者与引导者,同时要求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所以很多教师就会花很多时间来研究教学的过程,怎么实现课堂的丰富多彩,而忽略了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知识点的关键部分,即教学的要点。无论课程怎么改革,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即要做好课堂知识要点的讲解。这点在课堂提问中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提问不能漫无目的、随意而为,而是要抓住要点,各个击破,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实现提问的真正意义。

三、教师的提问要做到难易适中

教师设置的问题需在学生有疑问处。有疑问才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得到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创造一种“洞然若开”之境,不仅会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无疑而问、为问而问;二是大而无当、太广太深。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课堂成败的先决条件,课堂提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提问的内容要具体、准确,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切忌随心所问。如在教学《雪》这篇课文时,有的老师就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雪吗?雪是什么颜色的啊?下面的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见过,白颜色的。这样的提问似乎能够营造一种形式上的热闹的氛围,却很难想象它的价值所在。

四、运用技巧提问

语文本就是发散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教好语文确实有难度,但是只要知道了学生的在意点、疑惑点和兴趣点就会很轻松。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教师满堂提问,学生要么不想答要么无话可答,甚至不予理睬、顾自遐想,教师只能自问自答。因此,为了解决这种困境就要看教师能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点子上。那么怎么才能是问题提问的有吸睛点呢?这就要求有技巧:

1、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是最能引人入胜的,最容易勾起学生好奇心和探索心的,所以老师们要设置悬念。设置悬念时教师要事先熟悉教材,深入钻研,抓住突破口,有目的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悬念,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渴望,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悬念,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

2、比较性提问

语文是最不缺问体和文章的一门学科,它的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文与文之间也是存在极大的差别和各自特色的,所以在这样的初中语文课堂教授中就要注意比较的方法来加强学习。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索,通过分析、比较、归类,寻同求异,培养学生寻求事物规律性的习惯,同时提高辨证思维的能力。这样的比较设题,其实也是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一次归纳、整合,逐渐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这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必要的手段。

3、合作讨论分析

当代的社会是和谐的社会,是需要通力合作的社会,人多力量大。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文段的理解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较大的分歧,各人有各人的见解,针对这种发散性强、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合作讨论分析,在争辩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根据四个原则进行提问

1、根据实际提问

学生是教授过程中的主体,所以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综合分析,理顺本节知识点与其它知识点的联系,紧扣教学目标和具体教材内容,切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知识水平,让设计的问题变直为曲,引人人胜。若课堂提问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会感到嚼之无味、思之无趣。课堂提问若能做到曲问、巧问,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促进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有效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培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2、启发式提问,慢慢引导

教师在设计问题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将设问的过程当作启发学生思路的过程,通过问题的循循善诱、旁敲侧击。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思维梗阻时,教师要巧言启发,帮助学生站在新的角度,理顺思路,通过对立或矛盾的启发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不断在新的层面上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3、分层理解和提问

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初中语文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语文课,需要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想深一点,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科学地将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将难问题分解成几个易问题。做到分层设计、依序渐进、步步诱导,让问题设计得更科学,让学生解决问题更快乐,-使学生回答问题时既可望又可及,又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

4、适时提问,恰到好处

提问的时间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过早发问,学生的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容易造成气氛紧张,让学生内心恐慌,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已一目了然,无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这时的问题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毫无所值。语文教师设问的目的在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力,从而解决具体问题,并不是要将学生问倒、问蔫,更不是当作一种形式或花絮来点缀课堂。提问要恰时切入,适时而问,否则会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和具体提同的内容,教师从而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和教学难点。

六、通过基本方式来提问

1、抓住关键词语

课堂提高要抓住关键词,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到问题的焦点,有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言语作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有时抓住一关键词,就等于是抓住了文章的文眼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2、抓住关键角度

这种做法就是要求教师通过一个侧面迂回引导,要抓住关键角度迂回设问,不直接从正面设问,鼓励学生在更高层面、更深角度、更宽的视角上去想问题、求解答。这样就让学生更加关注课文的情节,引起兴趣,通过对作品的表象本质的分析.最终解决核心问题。

3、抓住关键因素

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就是互相之间的比较,这在各篇文章中都是有的,两个体裁一样的文章更是多见。这时教师就要抓住关键因素,强化比较,这样就可以有效建立起信息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还应注意,提问要符合大纲要求,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提问,而不能将问题答案归结到与教学目的相反的方向,特别是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最好不要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以免自己也无法解答,引起学生对教师能力的质疑。同时,课堂的提问要有目的地进行,不能四面撒网,让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真正意图。比如《谈骨气》一文,教师应该将问题的关键放在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理解上,比如,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论证是什么?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相似的论据?如果让你写一篇《论骨气》,你会怎么写?以此将课文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让学生既掌握了文章要点,又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空间。

阅读全文

与中学语文怎么说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9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6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3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66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6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1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0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9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2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47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