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设计模板
语文作为学科中的三大主科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优秀的语文教学教案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下面姿宴盯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教案设计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绍这幅画作的时候并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度作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所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汴梁都城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这样的写作构思,可以帮助非美术专业的一般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及画作的深层意义。
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从而引出本迹和文要说明的对象。第二段介绍了画作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这幅画作所要表现的是“梦回繁华”的主题,从而确定了本文介绍画作内容的重点:“繁华”。第三到五段,是对《清明上河图》的具体介绍。第三段介绍画作材质、着色和尺幅,并概括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第四段分三层介绍了画作的主体内容,三层均扣住“繁华”来介绍,语言典雅,富有文气;第五段总结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全文使用了逻辑顺序,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来展开,着重体现了画作的主题“梦回繁华”。
学情分析:
通过第五单元前面两篇教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这些学习重点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自读课文《蝉》属于文艺笔调的说明文,又使学生对说明文的多样性有了一些了解,同时学习该类自读课文课时已经指导了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的助读系统,运用快速阅读法的自读策略。不同的是,本课没有设置旁批,学生正好根据老师提出的任务,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看法写成旁批,养成随手写批注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习惯。
2.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3.通过学习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指导学生采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2.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恰当使用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准确,以及说明方法对于语言特色的影响。
教学创意:
1.学生自己讨论学习目标和方法,确定学习方案。
2.反复使用浏览加细读的方法,随时进行勾画批注。
3.通过说明方法的学习来体会说明语言的特色。
教学流程:
一、欣赏图画,选择画作局部,口头说明内容
(一)教师展示图画,介绍经历。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是我国绘画的无价之宝。在它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也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历经劫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宋代社会,体会一下《清明上河图》展现的宋代生活。
(二)学生选择局部,口头说明。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看一下这幅图上有什么?选择一个局部,用自己的话对你看到的景象做出说明。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用图片将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试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画作内容,可以和后面学习本文语言特点的时候作比较,让学生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准确典雅,条理清楚。)
二、阅读“提示”,讨论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方法
(一)学生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特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祥知提出自读要求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用跳读法在文中筛选出主要信息。
(二)结合“阅读提示”和前面三课的学习经验,分组讨论,确定本课学习目标和方法。
明确:1.学习目标:弄清本文说明顺序,注意到说明方法的使用,注意作者的遣词造句即说明语言的特点;2.学习方法:浏览全文和细读课文;抓关键语句。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学生用快速浏览和勾画关键词句的方法,对说明对象有了整体把握,随后教师不必急着进入学习,建议首先引导学生阅读“阅读提示”,回忆过去三篇课文的学习,自己来确定学习目标和方法,这样有利于形成说明文成熟的阅读策略。)
三、浏览课文,明确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一)学生用浏览的方法,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各段主要意思,进而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2:作者介绍了这幅画哪些方面的信息?在文中勾画批注: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
学生勾画各段中心句及主要意思后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引出本文说明对象。第二段介绍了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画作“梦回繁华”的主题。第三到五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二)学生判定全文说明顺序,并细读第四段,判断局部说明顺序。
学生明确:全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各方面的情况,第四段采用空间顺序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学生用浏览全文和勾画中心句的方法,对课文内容有了全局印象就能够理清说明顺序。由于第四段说明顺序的特殊性,学生对课文重点也有了关注意识,为下面提出细读任务作铺垫。)
四、细读课文,学习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一)浏览全文,勾连文题,理解本文中心,确定阅读重点。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3:哪些内容是作者介绍的重点?作者是根据什么确定说明的重点的?读题,在文中勾画批注,找出与题目相呼应的句子。
学生明确:画面的内容是作者介绍的重点,即第四段。“梦回繁华”的意思是指这幅画表现了作者梦回故土,怀念繁华生活的心情,“繁华”即是这幅画的内容所表现的主题,也是本文说明画作的重点和灵魂。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教师继续提出任务,学生采用浏览课文和勾画关键句的方法,理解题目含义,明确课文重点,为下面的细读课文做准备。)
(二)细读课文第四段,辨别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4:在书上批注第四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学生明确:第四段主要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着力描摹画面的整体和细节,再现了它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使说明更形象更清楚。
教师点拨:在《中国石拱桥》一文中也接触到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两文都选择了摹状貌这一方法?
学生明确:1.在说明卢沟桥的时候,也用到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通过描摹卢沟桥栏杆上千态万状的狮子,说明中国石拱桥“造型优美”的特点。2.恰当使用说明方法才会使说明更准确更清楚。无论是中国石拱桥造型的优美,还是《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繁华,用摹状貌才能使说明更形象清楚,所以说明方法的选择是由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的。3.摹状貌的方法给说明语言增添了生动性。
(三)浏览全文,辨别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5:浏览全文,在文中勾画批注,结合例句辨析课文中还用到哪些说明方法?具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明确:课文还用到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使说明稳妥准确,给读者以明确的印象;引用使说明更有性更可信;打比方使说明更通俗更形象。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同时为体味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作铺垫。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方法,让学生结合具体句子进行练习不是难事。)
(四)浏览全文,细读第四段,体会本文语言风格的不同,总结语言特色。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6:查看自己在书上关于说明方法的勾画批注,思考不同
的说明方法使语言呈现出怎样不同的特色。
学生明确:本文语言既平实准确又生动典雅。例如列数据使说明更准确稳妥,使语言显得更准确、平实;打比方、引用和摹状貌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引用更使文章语言有底蕴有文气。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7:重点品读第四段,勾画: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了内容的“繁华”和语言的典雅?对照学习课文之前同学们介绍画面内容的语言体会。
学生明确:1.本文语言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即准确平实。例如用列数据举等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准确具体;2、本文语言也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如生动典雅。这主要体现在摹状貌和引用、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用上。打比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引用古典文献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特别是第四段为了说明画作内容表现的“繁华”,大量使用四字词语描摹画面内容,再现北宋时代的繁荣生活景象,更使得文章的语言生动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气息。而我们自己的语言一是缺乏条理,二是缺乏文气。
教师点拨:对于一幅中外闻名的古名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用富有古典文化气息的语言不仅增强了文章生动性,更是与说明对象相契合。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对学生来说,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来体味语言的不同特点,学生学习语言就是由表及里,既直观又深刻的。既从表面上结合具体句子看到语言特色的不同,也从内在体会到为什么语言会呈现出这种不同,避免学生机械地记忆语言特点,不能学以致用。)
五、课堂小结,布置阅读任务,进行课外拓展
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课所得:
1.本文扣住“繁华”,采用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作品内涵、整体情况和画面内容、艺术手法及文化价值。重点在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以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气息的说明语言为我们再现这幅画所表现的北宋时期空前繁荣的城市生活。
2.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类文。通过抓关键句来理清文章内容和思路,弄清说明顺序;结合具体例句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同时注意到不同的说明方法带来语言的不同风格;
3.随时勾画批注,养成习惯。特别是要把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批注在书上相应位置,以供日后检索,常读常新。
《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值得探究之处。建议学生课外阅读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更多其它作品,如《<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解读<清明上河图>》《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等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通过小结反复强化说明文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说明文阅读策略。课外阅读拓展既是对课的内容进行拓展,也可以对课的方法进行检验。)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象。)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一、目标导引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二、、自主预习
1、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2、作者介绍及题解。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l、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4段)——看戏中(5—30段)——看戏后(3l一40段)
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民风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五、导拨提炼
总结存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六、检测反馈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 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领悟其思想内容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赏析其写作特色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归纳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❷ 中小学语文板书设计范例
板书集文字、符号、图形、线条等多种表现方法于一体,对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审美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都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中小学语文板书设计范例,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板书,作为教学技能之一,极易被人们所忽视,极少成为教育者研究的对象。特别是在多媒体盛行的时代,许多老师都用声像俱佳的课件替代了传统的板书。然而,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能够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教者的教学思想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因此,板书是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技能,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丰富想象,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着我们的课堂,板书的功能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板书,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
关键词:小学语文,板书,数字
一直以来,不论板书的载体如何变迁,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和学生利用视觉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教学工具,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板书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良好的板书设计无疑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追求。板书设计无疑是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的结合体之一。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厘清其涵义,巧妙运用板书设计的方法,必然会增进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实现板书的教学功能,彰显板书设计的重要性和功能。
1.板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1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原则。这条原则是指板书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必须严格为教学目的服务。与教学要求有关的,就考虑板书;与教学要求无关的,就割爱放弃。
1.2简明扼要的原则。简明扼要,就是要紧扣中心,把课文中最主要的内容,用最精炼的文字和符合学生认识过程的板书形式,一目了然地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1.3完整、系统、条理性原则。依据科学知识的逻辑系统性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性,板书要完整、系统、有条理。具体地说,就是要根据课文的重点要求,按照课文的逻辑联系,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提纲。要做到板书的完整、系统、条理,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思路。根据教学要求,准确而精炼地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课堂上随课文的讲读一词一句逐步出现,并通过总结把这些词语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提纲。这样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紧扣课文;既给学生以完整系统的概念,又富于启发性。
1.4启发性原则。所谓启发性原则,就是通过板书,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才能使板书富有启发性呢?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从而做到板书的内容和文字精炼、准确,突出关键;板书的形式新颖、合理,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板书的符号运用恰当,清晰明确。
2.内容美
内容板书是一堂课中所有教学内容的凝练与汇集,它是一堂课、一篇课文乃至一个单元主要知识体系的精华所在。(1)思路明晰。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应该将课文的"文路"和学生的思路有机地统一起来。具有美感的板书(比如用箭头的形式)能把作者的思路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领会文脉,从而循路而学。(2)重点突出。每篇课文的教学要求有多项,板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板书应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来设计,这样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一边讲解一边把关键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并且用线条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明文章的结构。如果能抓住重点内容来设计板书,学生一看板书便一目了然,定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3)简洁明了。板书的设计不能过于复杂,应层次分明,简洁明了。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处于萌芽、发展阶段,综合概括能力较差,不能理解复杂的事物及相互间的关系。因此,板书设计必须抓住主干,紧扣中心,简洁明了,学生才能弄清获得了什么知识,明白了什么道理。(4)前后知识照应。如果某一教学内容需要几个课时才能完成,板书时就不能只考虑这一堂课,还需注意后面内容的衔接。这样在上第二课时或第三课时时,就可以在前面板书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使几次的板书能衔接成一个条理清晰的脉络,这样,学生看到的就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紧扣教材,为教学目的服务
板书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必须严格为教学目的服务,不能什么都往上写,与教学要求有关的,就考虑板书;与之无关的,就必须放弃。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教学要求是:引导学生按作者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学习作者以参观路线为记叙顺序的写作方法,设计板书就要以参观顺序为主。根据游记的特点,抓住作者行踪,用线索式或图示式设计出游记的路线,这样即便于学生掌握文章思路,又便于学生按游览顺序进行观察记序的方法,体现了为教学目的服务。
4.把握好板书的时机
课前完成板书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殊不知,学生面对一览无余的板书,可能会因为缺乏刺激而提不起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课前完成的板书,久而久之,板书成为一种装饰,学生对板书就会变得越来越"熟视无睹"。事实上,板书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的动态生成性。富有生命力的板书应该随着教学的进程,随着学生的学习变化不断生成。因此,教师在呈现板书时要掌握时机,富于灵活性。具有提示性的板书,可在课前完成;具有启发性的板书,应在课中呈现;具有结论性的板书,应该等到"瓜熟蒂落"时,呈现在分析、归纳和总结之中。有如下几种方式:(1)随机板书,逐步完成。(2)课前板书,逐步揭示。课上只要将覆盖在板书上的纸依次撕去即可。(3)集中板书,一次成型。在课堂总结时,边总结边板书,或用小黑板、投影仪、电脑等一次性揭示。板书时机掌握得好,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好的板书,能生动地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的处理,清晰地展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文章结构层次;能准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突出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觉,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洞悉文章概貌;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个系统的认知,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题;能吸引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考,从而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文章的要领。好的板书还有助于学生记忆、理解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板书没计的基本要求是吃透教材,紧扣中心,简洁醒目,工整美观不同文体的板书设计各不相同。当然,板书设计也不能拘泥成法,一概而论,也应提倡百花齐放。
板书的设计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一位语文老师来说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板书设计要力求简明、实用、构思精巧。用简练的文字、符号、线条、图形来直观地反映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启发性和感染力。因此笔者认为作为语文老师因十分重视对板书的设计,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应体现教材的思路
合理的板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能使学生通过板书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并确定板书内容、格式,力求体现教材的思路。例如,教学《玩出了名堂》时,教师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题目,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稍加思索,问题便提出来了:“什么叫名堂?”“谁玩出了名堂?”“玩的是什么?”“怎么玩的?”……由疑而入,学生经过初读、自主读、逐段读等环节,弄清了课文是以“玩”为线索,以“名堂”为中心的。“玩”的实质是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名堂”则是发明与创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交流,清晰地叙述出“玩”与“名堂”的关系。师生经过共同讨论交流,完成了以下板书:
二、应突破重难点
小学生抓重点、要点的能力比较弱。可是,抓不住重点、要点怎么还谈得上课堂教学质量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让学生抓住重点、要点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采用口头强调的办法“这是重点,大家要注意”,往往效果不大,因为学生脑子里难以留下痕迹。如果在讲述的同时教师把重点内容中带有关键性的词语简明地写在黑板上,或者对重点段落进行单独分析板书,那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直观的板书最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这种优势在识字教学、写字教学中尤为突出。如教学生写“家”时,学生写起来往往是重心不稳,将其中的“弯钩”写得太弯,又偏右,使整个字重心不稳。一位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点”和“弯钩”的位置关系,并告诉学生:只要“弯钩”和“点”基本在一垂直线上,重心就平稳了。然后要学生写,学生还是写不端正。老师又讲,学生再写,就是写不好。这时,老师要学生放下笔,看老师在黑板上范写两次,接着要学生写,学生很快掌握了要领,把“家”写端正了。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说的虽不专指板书,但道出一个同样的道理。
三、感悟文章含蓄的思想内容
有的文章中思想内容比较含蓄,学生不好理解,此时就可通过板书设计予以标识,以启发学生通过文字的有机组合感悟内容实质。如人教版第八册精读课文《古井》的思想内容就比较含蓄。《古井》讲的是人们每天一大早就到古井里取水以应生活之需。课文从络绎不绝的挑水人群及路面总是湿漉漉的说明古井对人们的生存至关重要。文章借物喻人,以古井常年源源不断地供给人们生命的泉水的无私奉献,暗喻了乡亲们争相帮助孤寡老人不计报酬的高尚品格。文章大致分为两大块,即古井提供生命泉水与乡亲们乐于助人。由此,板书可根据课文的点睛之笔"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来设计,即
取水的人络绎不绝帮老人不要报酬
(提供生命泉水) (陶冶人的品格)
…不仅…还…
这样设计,可以启示学生不仅从内容的两厢对等的排列上明确要点,还能从递进关联词“不仅…还…”上,对古井陶冶人们品格的寓意豁然开朗,很自然地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四、重视心灵的感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学生如果没有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过程,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面对优秀的文学作品只能是无动于衷。小学语文课本上很多写人的文章,其中的人物都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应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设计写一写的板书环节,让学生有抒写心灵感悟的平台。
我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三课时,出示课文最后一节:“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指导学生朗读感悟。最后,我说:“同学们,现在黑板就是一个大的留言簿,让我们将我们的收获或祝福写下来吧!”在优美的钢琴曲中学生完成了相应的内容。
总之,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教学目的及重难点的直观体现,是师生思维活动留下的轨迹。新课程理念指导着我们的课堂,板书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板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只要我们认真关注板书,并把它当作艺术来设计,那么,板书艺术的绚丽就指日可待了。
有人说板书是一种微型教案,的确如此。因此板书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教学重要环节。优秀的板书体现出老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情况,对教材的编写意图感悟程度,了解学生的程度。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以及课文的教学目的。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板书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体现,更是教师和学生文字交流过程的集中反映,还是老师和作者、编者、学生的对话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板书要在教学改革中与时俱进,努力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前应对其内容和形式作精心策划,既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体现课文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又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作者的心、编者的心、教师的心、学生的心,融合在一起。构建一个和谐的格局。激发情感共鸣。并显现出板书的新颖、精美、实用的特点。有的目的选用什么词语板书,书写在什么地方,怎样用不同的颜色展示,用什么方式连接,事前都必须作精心设计,周密安排,使之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便集中体现出本课的教学目标,思维导向清晰,使学生容易感知。避免信手拈来随意书写。让作者的写作目的得不到流露、编者的意图不能实现、学生难以感知学习目标、教师完不成教学目标。事倍功半。简明扼要语文教学的板书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行文方式。它通常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简练的言词串联课文中起关键作用的重点词语,以点明写作目的、体现编排意图、实现教学目标、提示学习方法、总结课文内容、揭示中心思想的。如果板书内容琐碎、庞杂、随便,不仅显现不出清晰的教学思路,还会扰乱学生学文的头绪。因此,板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被教师越来越重视。我从教二十多年,在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的设计中体会较深。优秀的板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化教学形式,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准确把握应掌握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美的熏陶。能把作者的心、编者的心、教师的心、学生的心,四颗心融合在一起。达到“四心合一”。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让学生犹如医生一样,看到病人,脑海里便浮现出“人体骨骼或五脏六腑”。但学生毕竟是学生,认识水平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怎样做?设计好板书,这就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师面前的问题了。要设计好板书,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学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设计能力、归纳能力、审美观点,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心、作者的心、编者的心、教师的心融汇在一起,做到“四心合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汩汩泉流水,百折尚滔滔。”二十多年的点滴,仅供参考。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一、工整
板书写得工整是对老师最基本的要求,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学生,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老师随便,学生也不认真。久而久之,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不到培养。工整的板书让学生潜移默化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随之形成。“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这个道理了。写好工整的板书,学生的注意力也会被老师工整的板书吸引集中到课堂上来。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艺术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严谨的学习态度、良好的书法意识,激发了学生练书法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简单明了
板书一般是以简单明了来强化直观效果,达到教学目的的。如果板书设计得不好,学生把握不住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领会不了课文蕴含的道理、了解不到作者的表达意图、体会不到编者的编写意图、课文失去了运载功能、作者的心得不到流露、编者的意图无法实现、教师完不成教学目标。也就是说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编者为什么要把这篇课文编在这一册、这一个单元。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学生应该学到些什么。教师失去桥梁和枢纽作用,四心无法融合在一起。如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19课《顶碗少年》一文来说: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就应该设计台阶式的板书,左边故事情节的发展,失误、失误、成功。右边展示课文蕴含的道理,这样,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课文蕴含道理融合在一起,文和道达到高度的统一,故事与中心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学生感受到没有前两次的失误,就没有后来的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 “四心”融合在一起 。
三、形象自然
“和谐”一词在美学中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的配合和协调,多样化中的特殊的统一;在艺术中指艺术作品的一切组成部分间有机的联系;在板书中指各板书内容在排列组合上的恰当和匀称,内容和形式配合默契。以《顶碗少年》的板书为例,板书内容只出现失误、失误、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台阶式往上升,意在成功是建立在失败之上,同时更展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这样,既简单,又形象自然,建构比较完美,分散的内容通过一定的体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的板书构思严谨、结构精美。以立体的形式展示课文内容,使文中所反映的事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按空间方位设计台阶式板书,显示顶碗少年通过惊心动魄的拼搏获得成功。没有前两次的失误,就没有第三次的成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
四、一目了然
❸ 如何在语文教学板书设计中突出教
1.重点词和中心句型:这是从课文中找出重点字词来书写在黑板上的文字,以体现课文的内容和要交给学生的知识。
例如:《八角楼上》一课的板书内容就是在课文中找出来,书写在黑板上的。 附图
此板书是根据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来设计的,选用了课文中的重点词和中心句,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也便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概括意思型:此类板书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段落、写作目的、篇章结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
(1)关键词句型:这是用关键性的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写作目的、篇章结构的板书形式。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 附图
这则板书以火柴为故事的线索,反映了小女孩的苦难生活,在饥寒交迫时所产生一连串的幻想,以及最后悲惨结局的全过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课文的内容用概括性的词语全部反映在这则板书里,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各部分的街接关系,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整洁词句型:这是根据课文内容,教师用相同字数、 整洁词句概括出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并用篇章结构的方式书写出来的板书形式。 例如:《少年润土》。
附图
这则板书抓住了人物描写的特点和主要内容,从外貌特征反映出少年闰土纯朴天真的形象,用“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这几件事集中突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勇敢机灵和知识丰富这个主题,使得少年闰土的形象栩栩如生。而这几件事又着重从闰土的行动和语言上进行描写,刻划的人物有血有肉,极具个性特征。由此可见,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一目了然。
(3)诗歌型:这是根据具体课文,将文章内容、 篇章结构用押韵的诗歌形式总结出来的板书形式。 例如:《可爱的草塘》一文。 附图
《可爱的草塘》一课,本是一篇比较复杂的且非常优美的散文,但要真正将课文内容浓缩在32个字内,的确不容易。这则板书,通过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用押韵的诗歌形式来表现,且一点也不逊色于课文中对草塘的美丽的描写,易懂易记,读来朗朗上口。从这则板书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容易理解课文内容的。
(4)写作方法型:就是根据课文内容,除介绍主要内容、 基础知识、写作目的外,还应把写作方法放在主要位置上去板书的形式。
❹ 小学语文说课中,板书设计怎样设计最合适
板书设计,应包括板书设计的思路、依据和板书的具体内容。
说课中的板书,一般有两种内容。一是课堂教学的板书,这种板书与实际的课堂教学所作的板书是完全一致的。还有另一种板书就是说课者板书自己的说课思路,也可以称之板书说课提纲。
如:一、教材
教学要求:
①生字新词,达到四会。
②理清文章层次。
③学习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④教育学生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
教学重点: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环境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教法:幻灯导读法、讨论法、对比法。
三、学法: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内容”的方法。
四、教学程序:
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会文)
②细读课文,分清层次。(探路)
③重点点拨,理解内容。(入境)
④总结深化,领会内涵。(悟理)
这种板书设计,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是为了展示说课者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材的处理和说课的轨迹。听者可以借助此更清晰地了解说课者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和教材处理的科学性及课堂教学的安排,并以此来帮助评判说课者的说课水平。
板书的出现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先说课后板书,即先把课说完,再一次性的展示板书。采用这种出示方式的好处是,说课中可以不因板书而影响说课思路的连贯性,板书的时间也相对经济一些。但由于此种板书不是随教学过程同步出现,所以会使板书在课堂教学中原有的作用和表现力受到削弱,同时也会影响听者对说课者教材理解、教材处理以及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措施理由的理解。
②边说课边板书。这种出示方式与说课过程同步,与课堂教学同步,能使听者一步一步清楚地了解说课者说课的思路与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加深对说课者教学设计的匠心和设计依据的理解与印象,明白你是怎样围绕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去实现预期的教学期望的。边说边板书还可以调节说课的严谨气氛,拉近说课与课堂教学的距离。弊端是由于板书穿插在说课过程中,所以容易使说课的思路受到干扰,所费的时间也相对要多一些。
③先板书后说课。即在说课以前,先把板书完整地展示出来,然后在说课的过程中相机说明和利用。这种出现在说课前的板书,突出的缺点是听者会感到有些突兀,有时还可能不被评比性说课或检查性说课所允许。其优点是板书的事先出前,能给说课者起到提示的作用,说课者可以借此使说课更有条理,更与原来的说课方案相吻合。
④先板书一部分,再边说边完成全部板书。如果板书的内容很多,或者板书的内容有图,或需用箭头、线条的勾勒,通常可采用此种方式出现板书。
总之,对说课中的板书的总的要求是简练、重点突出、结构严谨、生动直观又新颖大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