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部编版小学语文要素包括哪些内容
一、教材传达新理念
重视阅读、关注思维的发展,在细微处引导家长、教师,这是新教材传达的理念。
二、教材的深度体现在思维发展上
从第一课《中学时代》开始,新教材的编排设计就体现出具体方法技能的学习指导,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综合运用角色扮演、讨论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表达、善于思考、习得方法、努力践行。
三、教材的变化,对基层教师的理论功底提出新的挑战,对他们教学理念、教育意义等方面的理性思考能力进行着深层次的“拷问”。
(1)什么是部编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扩展阅读:
教材制度沿革:
这“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教材发展情况,要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教育部制定统编教材,各地教材也初步百花齐放,语文课刚刚恢复独立设置。
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指导下,开始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第二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改革统一的教材制度,也就是要在统一要求和审定的前提下实行教材的多样化。
到了1991年,九年义务教育的“五四制”和“六三制”两套教材诞生于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投入使用后,广东、四川、上海、浙江、北师大等各自出版的教材经过送审,也在各地进入了课堂。1999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引
❷ 语文要素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编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以读写训练项目作为语文训练的主线。部编教材为凸现语文素养,明晰教学目标,采用“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同时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以语文训练要素作为主线、明线,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课后思考练习题围绕着单元的训练要素出题,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增强了。与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读写训练项目”同中有异。这就需要老师们明确新教材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要素,了解其内涵与功能。
从部编教材单元的功能来看,有识字、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单元。在阅读单元中编排了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和有目的地阅读四个阅读策略单元。阅读策略单元、小型综合性学习单元和综合性学习单元穿插安排,使教材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以阅读方法与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是教材编写史上的一大突破。
在第二、三学段,每册编排了一个自成体系的习作单元。以习作指导为主线编排独立的习作单元内容,是部编教材的一大创新之处。除了在阅读单元有序地安排学生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还加强了应用文的练习,如信、演讲稿、建议书;同时还编排了材料作文,如看图作文、续写、缩写、读后感。从三年级开始,按照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体系,有计划地安排了八个自成体系的习作单元,目的是加强习作教学分量,以期改变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中重阅读轻习作的状况。(摘自陈先云: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
“语文要素”应该理解为“语文学习要素”。这样一来,它的内涵就清晰多了,既包括语文知识,也包括语文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语文要素”包含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语文要素应该是与学段学习内容和目标相对应的,但更加具体,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我们也可以将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理解为单元重点学习目标——把读的目标说成“语文要素”,把写的目标说成“习作要求”,是很荒唐的事情。(内容来自网络)
❸ 双线组元是什么意思
“双线组元”:双线指的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统编版教材所谓的“双线组元”的课文编排,就是有一定道理的了。我理解的这个“双线组元”,就是统编版试图引导教师通过对所谓“语文要素”的落实达成一种人文主题的教育。
第一,覆盖面全。该丛书以人教社新课标教材为蓝本,配备了从小学到初、高中各科、各年级系列教辅,同时还涵盖了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沪科版、沪教版、苏教版、沪粤版、浙教版、冀教版等版本。
基础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因此,本书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有专家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练出来的,只有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本丛书正体现了这一宗旨。
❹ 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分别指什么
所谓的人文因素包含了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
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历史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历史因素中有时代因素,民族因素、地域因素,这些因素比较稳定,不是经常变化的。人文因素是社会因素中最活跃的也是经常变化的因素。人文因素包括人的习俗性格、宗教信仰、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等。
2、文化因素
凡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非物质技术方面内容的、都属于文化因素范畴。如制度(如礼制)、宗族、还有艺术方面的小说、诗歌、绘画、音乐、戏曲、雕刻、装饰、装修、服饰、图案等都属于文化范畴。以建筑类别来说,则多着重在制度、习俗、审美观以及艺术处理等方面。
(4)什么是部编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扩展阅读:
社会因素的举例:
1、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使病原体和传播媒介耐药性日益增强。以结核病为例,目前全球约有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一亿。1981~1995年,美国对抗生素出现抗药性的病例从2%上升到25%。而蚊媒对杀虫剂的普遍抗药,严重影响了灭蚊,从而引起了疟疾、登革热、黄热病等的流行。
2、城市化和人口爆炸使人类传染病有增无减。城市化造成大量贫民窟的形成,贫穷、营养不良、居住环境拥挤、卫生条件恶劣、缺乏安全的饮水和食物,是传染病滋生与发展的温床。
3、战争、动乱、难民潮和饥荒促进了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如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动荡局势使这一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白喉严重流行。
4、全球旅游业的急剧发展,航运速度的不断增快也有助于传染病的全球性蔓延。
❺ 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具体指什么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编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以读写训练项目作为语文训练的主线。统编教材为凸现语文素养,明晰教学目标,采用“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同时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
一、什么是“语文要素”?
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
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
“语文要素”关系:
抓基本方法,学基本内容,形成基本习惯,形成基本能力。
二、如何梳理“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把“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
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导引、课后习题、语文园地、习作设计之中。
教学中,我们需要根据语文要素确定相关教学内容。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树立准确的目标意识,关注目标的层递性, 把握目标的整组性。
(1)通过导语点明语文要素;
(2)通过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贯穿方法指导;
(3)通过语文园地梳理总结语文要素,进一步提炼相关方法;
(4)通过习作进行实践运用语文要素。
三、语文要素的“教学化”路径有哪些?
从统编教材单元的功能来看,有识字、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单元。在阅读单元中编排了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和有目的地阅读四个阅读策略单元。阅读策略单元、小型综合性学习单元和综合性学习单元穿插安排,使教材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以阅读方法与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是教材编写史上的一大突破。
语文要素“教学化”有以下简明路径:
(1)专门指向:执教单篇课文(或语文园地、或习作等),以相关语文要素为重要(主要)教学内容。
(2)线性把握:执教单篇课文(或语文园地、或习作等)语文要素时,要注意从“纵向”上来把握相关要求。
(3)建构设计:教学某一语文要素时,要着眼于儿童已有经验,采用适切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有效生成。
“语文要素”应该理解为“语文学习要素”。既包括语文知识,也包括语文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语文要素”包含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语文要素应该是与学段学习内容和目标相对应的,但更加具体,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我们也可以将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理解为单元重点学习目标——把读的目标说成“语文要素”,把写的目标说成“习作要求”,是很荒唐的事情。
❻ 如何在课文中落实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
一、“语文要素”概念的界定
“语文要素”到底是什么?相信很多刚接触部编教材的一线老师肯定会问这样一个问题。那么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一概念。
“语文要素”听着很陌生,但是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要素”。“要”是必要,不可或缺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那么从字面上来看,“语文要素”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必要元素。从内容来看:字、词、句、文中包含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书写、阅读、写作、审美和口语交际等丰富的语文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这些都属于“语文要素”的范畴。
二、“语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呈现
那这些要素在教材中是如何呈现的呢?在部编教材中,在课文和语文园地中标有许多 “提醒”小标识,大多用上了第一人称的语言,读起来亲切、易懂,学生也很感兴趣。如为了落实新课标要求的“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在一下这一册教材中就有这样的安排:
在第6课《树和喜鹊》一文中,第二小节“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在“孤单”一词下方有小要求: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第一小节中,“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回扣第一小节,想象树和鸟的处境就不难理解“孤单”的意思了。还是在本册第14课《要下雨了》一课中第6小节小鱼说:“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我们到水面上来透透气。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这里也出现了提示:读了这一段我知道了“闷”的意思。在这一册教材中就这两次设计,一处结合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另一处联系上文理解词的意思。这样精妙的设计,关注了年段目标,聚焦了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真正感悟和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设计巧妙。
在语文园地中的标识就更丰富了,如“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部首查字法查”“我从火车票上也认识了好多字”“厨师什么意思呢?让我们来借助拼音查字典”这些标识,都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提供了切入点,同时教师也明晰了教材解读和课堂教学的方向。
同时,在每一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也设计分布了许多“语文要素”。不仅有知识点也有能力训练点。例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祖先的摇篮》一文课后就有这样一道题目“
朗读课文,注意读好2—3小节的问句”,我们就可以根据这道课后练习,明晰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猜测的语气。同时这也是这节课需要重点落实的语文要素。有了课后习题的提示,教师自然会将其作为教学的难点并提示学生:祖先可能在摇篮里做这件事,也可能做那件事。全凭作者的猜测,所以朗读的时候语气要上扬。在一下《姓氏歌》一课后有要求:介绍自己姓什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将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不难发现,通过课后练习题,一线教师可以更加精准地发现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让教学不再盲目无序,对青年教师更至关重要。
三、“语文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落实
“语文要素”的明确提出,大大解决了一线教师面对教材到底要教什么和学生具体应该学什么的难题。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该如何保障“语文要素”有效实施,教学活动该如何开展?教学策略又有哪些调整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基于学情,明确目标
第一学段的“语文要素”没有相应的单元导语提示,这就需要执教教师充分解读教材,根据“语文要素”的设计来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同一“语文要素”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有更深层次的要求,如“理清文章脉络”在教材中的编排就是层层递进的。从二年级上册《千人糕》中借助插图说说千人糕需要经过哪些劳动才能做成。并且文章给了学生明确的图案。到二下《蜘蛛开店》一课中课后思维导图的形式,学生需要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完成一张表格式图案,再根据图案来说说蜘蛛开店的过程,由此来理清文章脉络。不难发现,同样是理清文脉,从二上到二下教学目标一步步提升,在教学中,一线教师要发现并遵循目标的延续和递进,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展开教学。
(二) 依托目标,展开教学
“语文要素”的学习要依托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执教二
下《祖先的摇篮》一课中,课后习题有两个要求,一是想象一下,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些什么?仿照第2或第3小节说一说;还有一个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等动宾形式的短语。在教学中我围绕摇篮“有意思”展开学习,以生为本,遵循认知规律,读中发现文本特色语言——动宾短语。根据低段学生年龄特点,运用各种直观形象的方法,如:看图联系字义、字形演变、动作表演等,体会动词的妙用。学生乐中学,印象极为深刻。积累语言,拓展练习,接着仿写短语,如此循序渐进地展开学习,降低了难度,却提升实效。增强了学生对动宾短语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学中学生发散想象力,写出了“数星星”“抓长毛象”“画壁画”等充满想象力的短语。可见,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符合学情,也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接着我让学生创编诗歌,运用刚刚所写的短语回读文本,在课文语境中迁移运用动宾短语。整堂课学习紧紧围绕“发现——学习——运用”展开活动,逐步引导学生亲历言语的认知、觉醒和创造的过程。紧扣本课目标,做到教学重点突出,一课一得。
(三)关注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识字、写字、朗读、积累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这些内容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如在教学一下《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课中,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朗读后可增加生生互评的点评环节,同样也提升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多种能力共同发展。
语文学习不是简单枯燥的知识传递与能力训练。还要关注教学情境的设置,让语文学习摆脱枯燥的刻板印象,成为一种充满情趣的审美过程。让“语文要素”在学生心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