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整体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研究
一、充分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阅读能力不高,分析水平低,主要是没
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
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
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阅读过程应伴随着主动积极的
思维和情感活动,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选入新课标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文质佳美的经典作品。
每篇文
章中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流淌着真善美。我们在备课时,要善于挖
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能通过文本真正与作者进行性面对面的交流,
从
而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如《安塞腰鼓》那充满气势和节奏感的语
言中表现出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坚强不
屈、意气风发的精神。
《老王》让学生领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一个幸运者只
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
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在阅读教学中只要
调动学生用心感悟,
就可以到课文中豁达洒脱的情怀,
坦荡高洁的君
子之风和博大深沉的情感。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必须精心设置导语,从而激发
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情感体验。为此,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如激
励的语言、图片、形体语言、多媒体等手段。如在教学《愚公移山》
时,就可以从学生聆听歌声《愚公移山》,观看图片,想象愚公移山
的艰辛过程中开始,学生们嘴里哼着歌,眼睛关注着图片,脸上流露
出了喜悦兴奋之情,在描述画面内容的过程中争先恐后,异常踊跃。
然后再带领学生走进课本,
教师适时点拨,
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与新课标相适应的教学观。
课堂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
但在这里有一个教学观
念的问题。
由于初中教师要面对中考,
在课堂上恨不得给学生多讲一
些知识,
好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
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基础差,
能力弱,
教师不敢放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
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
”
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
发掘这种不同,
激发学生的感悟力,
而不是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
答案。
首先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阅读。
我
们教师能做的大量工作其实是在课内的。
所以我们应该把语文的课堂
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
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
教师不应再是照
本宣科、
“满堂灌”
,而是应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
堂”
。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
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也就开始了。
课外阅读很多时候都是在课外和家里完成,
这就需要家长给予配
合。老师应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时机,向家长介绍学生课外阅读的整
体趋势和个体情况,
再针对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
教给家长督促
帮助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让课外阅读发挥最大的功效。
三、运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教师在教
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
教学的结果。
教师总是以自身活动替代学生
的语言实践,
很少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静心阅读,
学生缺少潜心会文
的时间,
教师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
却让
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
这种现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十分常
见,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的灵性,悖逆了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新课标指出:
“对课文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
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
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合作性学
习、探究性学习的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除
了从教参、
资料书中直接获取知识外,
还将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新
知识,师生构建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鼓
励学生大胆表露自己的想法,
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留足学生独立思
考和合作探究的时间,
放手让学生探索,
把发现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各抒己见,
异彩纷呈。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说出对同
一文本的不同情感体验,
才能在师生思维不断地碰撞中发展学生的创
新思维。如教学鲁迅的作品《故乡》,在研讨小说主题时,我鼓励学
生积极讨论,学生众说纷纭,出现很多个性化的见解。